⑴ 目前計算機硬體發展的最新技術是什麼
「CPU 適用類型」是指該處理器所適用的應用類型,針對不同用戶的不同需求、不同應用范圍,CPU 被設計成各不相同的類型,即分為嵌入式和通用式、微控制式。嵌入式 CPU 主要用於運行面向特定領域的專用程序,配備輕量級操作系統,其應用極其廣泛,像行動電話、DVD、機頂盒等都是使用嵌入式 CPU。微控制式 CPU 主要用於汽車空調、自動機械等自控設備領域。而通用式 CPU 追求高性能,主要用於高性能個人計算機系統(即 PC 台式機)、伺服器(工作站)以及筆記本三種。
Ø 至尊威力,全面釋放。低耗電高效能優勢。精彩紛呈的多媒體盛宴。
採用革命性的英特爾?酷睿" 微體系結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英特爾甛n酷睿"2 雙核處理器系列可提供超凡的節能高效性能,您可以同時進行多項操作,而不會影響系統速度。
英特爾?酷睿"2 雙核處理器,具有非凡的性能、難以置信的系統反應速度以及無以倫比的高能效。此外,系統速度不會再受病毒掃描、多個計算密集型程序同時運行以及多媒體下載的影響-這些台式機處理器的性能提升高達 40%梗蹦苄б燦邢嚶Φ奶岣摺?/P>
Ø 主板又名主機板、母板、系統板等
在一台微型計算機里,主板上安裝了計算機的主要電路系統,並具有擴展槽和插有各種插件。計算機的質量與主板的設計和工藝有極大的關系。所以從計算機誕生開始,各廠家和用戶都十分重視主板的體系結構和加工水平。了解主板的特性及使用情況,對購機、裝機、用機都是極有價值的。下面我們分別介紹當前流行的Pentium級主板和Pentium Ⅱ 級主板的主要技術特性和使用的有關問題。
Ø 主板上的新技術
計算機行業的技術更新無疑是最頻繁和最迅速的,一種主板從投入市場到淘汰一般只有1~2年的時間。目前市場中銷售的主板普遍使用了一些常見的新技術,並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主要是:採用Flash BIOS,用戶只需軟體即可升級;採用同步突發式(PB Cache)二級高速緩存,與以前的非同步緩存相比,可提高速度和效率;主板集成兩個串口、一個並口和一個軟碟機介面;主板集成2個通道的增強型(EIDE)硬碟介面,用於連接硬碟、IDE光碟機、磁帶機等設備。有些主板還設有PS/2滑鼠口、通用串列匯流排(USB)、DMI資源管理等。
ü 支持MMX
ü ATX結構
ü 通用串列匯流排(USB)介面技術
ü 桌面管理界面DMI技術
ü 對稱多處理結構
支持內存類型是指主板所支持的具體內存類型。不同的主板所支持的內存類型是不相同的。內存類型主要有FPM,EDO,SDRAM,RDRAM已經DDR DRAM等。
ECC並不是內存類型,ECC(Error Correction Coding或Error Checking and Correcting)是一種具有自動糾錯功能的內存,英特爾的82430HX晶元組就開始支持它,使用該晶元組的主板都可以安裝使用ECC內存,但由於ECC內存成本比較高,所以主要應用在要求系統運算可靠性比較高的商業電腦中,例如伺服器/工作站等等。由於實際上存儲器出錯的情況不會經常發生,而且普通的主板也並不支持ECC內存,所以一般的家用與辦公電腦也不必採用ECC內存。
一般情況下,一塊主板只支持一種內存類型,但也有例外。有些主板具有兩種內存插槽,可以使用兩種內存,例如以前有些主板能使用EDO和SDRAM,現在有些主板能使用SDRAM和DDR SDRAM。
IBM科學家開發新式內存晶元
為了製造出更小的電子設備,消費電子廠商正在不斷提高內存晶元或者硬碟上容納數據存儲的能力。
這種趨勢使得大型主機縮小為台式機,然後再縮小為筆記本電腦,以至於成為我們的衣服口袋中的設備。
現在,假如IBM實驗室科學家Stuart S. P. Parkin創意獲得資助,那麼,在現有同樣面積的電子設備當中有可能會多存儲10到100倍的數據。這意味著,目前最多能夠存儲200個小時視頻節目的iPod播放器可以存儲進120個電視頻道一周的節目內容。
顯示卡(videocard)是系統必備的裝置,它負責將 CPU 送來的影像資料(data)處理成顯示器(monitor) 可以了解的格式,再送到顯示屏 (screen) 上形成影像。它是我們從電腦獲取資訊最重要的管道。因此顯示卡及顯示器是電腦最重要的部份之一。
顯示器在清晰度 (sharpness),明亮度 (brightness),穩定度 (stableness) 和最大解析度方面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假如你想要有高品質的影像,你需要一台高品質的的大顯示屏顯示器,至少 17 寸,你的顯示卡要盡可能挑最好的。顯示器如果很爛,顯示屏看起來就會很不舒服。
顯示屏解析度 (screen resolution) 和色彩解析度 (color resolution)跟顯存 (Video RAM) 的數量有關。
顯卡的性能顯存和晶元的種類有關。但是我們不應該忘記它跟匯流排 (PCI/ISA/EISA) 也有關,因此主機板還有它的晶元組都跟資料送達顯示卡的速度有關。最後就是 Pentium(P55C)/Pentium Pro(Klamath)/6x86(M2) CPU 新增的 MMX 指令集-它能增進顯示卡的效能,可能比現在任何的顯示卡技術幫助還要大。
DX10、DDR4顯存、80nm製程等新規格的出現,絕對稱得上是顯卡技術發展的新熱點。NVIDIA發布全球首款支持DX10的圖形核心—G80,ATI推出了DIY市場首款搭配DDR4顯存的顯卡—X1950XTX,多款主流顯卡的核心製程轉向80nm,這些都是對顯卡市場產生重大影響的變動。如今未來幾年對於顯卡技術及硬體規格而言,同樣是令人期待的。
到目前為止顯示器的概念還沒有統一的說法,但對其認識卻大都相同,顧名思義它應該是將一定的電子文件通過特定的傳輸設備顯示到屏幕上再反射到人眼的一種顯示工具。從廣義上講,街頭隨處可見的大屏幕,電視機的熒光屏、手機、快譯通等的顯示屏都算是顯示器的范疇,但目前一般指與電腦主機相連的顯示設備。它的應用非常廣泛,大到衛星監測、小至看VCD,可以說在現代社會里,它的身影無處不在。
(一) CRT顯示器
(二) LCD顯示器
LG.Philips總是不斷地想找出對使用者眼睛有利的顯示器製造方法,這就是它一直能在全球顯示器市場執牛耳的重要因素之一吧!
這次它准備推出的是一種可以防污的LCD顯示器,它發展了一種類似無筆心油性筆的新技術製造出的LCD面板,上面不會沾上油污、灰塵甚至指紋及持久性墨水,聽來真是很神奇,相信也可解決LCD顯示器使用者長期的困擾,因為一旦沾上上述的污跡,那真是超級麻煩,不過據說這種面板要到2008上半年才會量產,但到時一定會受到眾多朋友的歡迎。
?/P>
?/P>
硬碟是電腦的重要部件,以容量大、儲存速度快、穩定安全等特性成為電腦外存中最主要的一員.電腦的操作系統、應用軟體和電腦游戲等都要安裝到硬碟上才能使用,用戶建立的文件、圖片等數據資料都要儲存到硬碟才能保存下來,電腦進行運算時,硬碟擔任了傳送數據到內存,以供CPU進行運算,然後把運算結果儲存下來的任務.總之,硬碟是電腦存儲數據的主要場所.
計算機硬碟驅動器玻璃基片是用於存儲媒體信息的碟片。現在使用的大多為鋁合金基片。在計算機高速發展時,硬碟碟片轉速達10000rpm時,鋁合金不適應其帶來的耐溫,變形等要求。而使用微晶玻璃材料製成的基片正好有其耐熱溫度高、高機械強度、低膨脹以及超平滑表面這些特點來取代鋁合金基片。其年產量約4000萬片左右,占整個基片市場的10%左右,而玻璃基片代替鋁基片為計算機發展的必然趨勢,故其國內、國外市場前景將十分廣闊。
光碟機是台式機里比較常見的一個配件。隨著多媒體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使得光碟機在台式機諸多配件中的已經成標准配置。目前,光碟機可分為CD-ROM驅動器、DVD光碟機(DVD-ROM)、康寶(COMBO)和刻錄機等。
?nbsp; CD-ROM光碟機:又稱為緻密盤只讀存儲器,是一種只讀的光存儲介質。它是利用原本用於音頻CD的CD-DA(Digital Audio)格式發展起來的。
?nbsp; DVD光碟機:是一種可以讀取DVD碟片的光碟機,除了兼容DVD-ROM,DVD-VIDEO,DVD-R,CD-ROM等常見的格式外,對於CD-R/RW,CD-I,VIDEO-CD,CD-G等都要能很好的支持。
?nbsp; COMBO光碟機:「康寶」光碟機是人們對COMBO光碟機的俗稱。而COMBO光碟機是一種集合了CD刻錄、CD-ROM和DVD-ROM為一體的多功能光存儲產品。
?nbsp; 刻錄光碟機:包括了CD-R、CD-RW和DVD刻錄機等,其中DVD刻錄機又分DVD+R、DVD-R、DVD+RW、DVD-RW(W代表可反復擦寫)和DVD-RAM。刻錄機的外觀和普通光碟機差不多,只是其前置面板上通常都清楚地標識著寫入、復寫和讀取三種速
?/P>
目前,全球光碟機市場巨大,但光碟機技術一直掌控在少數發達國家手中。深圳錦鋒隆數碼技術公司最近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OVK精密磁力吸入式機芯,並應用到電腦光碟機,獲得數十項中國專利,打破了國外壟斷光碟機開發的局面。國際市場上的電腦光碟機一直以來都採用進出倉式機芯。該公司開發的吸入式電腦光碟機技術的最大優點是低噪音性能,大小碟片可兼容,讀寫碟片質量好等,而價格卻與目前的進出倉式普通光碟機相近。這一優越的性價比將會對市場形成沖擊,並將大大加速光碟機產業技術的升級換代。此外,這項技術還可廣泛應用於包括紅光和藍光技術的高清數字家電行業,以及汽車電子行業等各類光存儲應用領域。採用這項新技術的電腦光碟機產品已開始投放市場。
ü 音效卡
音效卡是多媒體技術中最基本的組成部分,是實現聲波/數字信號相互轉換的一種硬體。音效卡的基本功能是把來自話筒、磁帶、光碟的原始聲音信號加以轉換,輸出到耳機、揚聲器、擴音機、錄音機等聲響設備,或通過音樂設備數字介面(MIDI)使樂器發出美妙的聲音。
前不久, HardOCP 透露了創新公司在音效卡市場上的最新計劃。計劃中最吸引人的是將在今年夏季中期發布一款新聲音處理晶元。
新的音效卡將採用EMU10K2聲音處理晶元為基礎。這款新的聲音處理晶元的革新不光是性能加強了,它還將支持其它更多功能:
u 6聲道數字輸出和模擬輸出(杜比數字輸出支持);
u 雙重Firewire/1394支持,新的音效卡將板載Firewire控制器;
u 支持內容保護技術(用於保護音樂版權);
u 軟體播放中心,能達到320kbps的采樣頻率和9倍速硬體加速。
參考資料:大學《計算機基礎》
⑵ 2000年至今,每年電腦硬體都出來哪些新技術2012年末和明年又會有什麼新技術
2000年: Intel Pentium 4 處理器採用Pentium 4處理器內建了4200萬個晶體管,以及採用0.18微米的電路,首款微處理器Intel 4004的運作頻率為108KHz,Pentium 4初期推出版本的速度就高達1.5GHz,若汽車速度在同一時期以相同的速度向上攀升,從舊金山開車到紐約僅僅需要13秒,Pentium 4處理器晶體管數目約為4200萬顆,翌年8月,Pentium 4 處理理達到2 GHz的里程碑。
2002年: Intel Pentium 4 HT處理器
英特爾推出新款Intel Pentium 4處理器內含創新的Hyper-Threading(HT)超線程技術。超線程技術打造出新等級的高性能桌上型電腦,能同時快速執行多項運算應用,或針對支持多重線程的軟體帶來更高的性能。超線程技術讓電腦性能增加25%。除了為桌上型電腦使用者提供超線程技術外,英特爾也達成另一項電腦里程碑,就是推出運作頻率達3.06 GHz的Pentium 4處理器,是首款每秒執行30億個運算周期的商業微處理器,如此優異的性能要歸功於當時業界最先進的0.13微米製程技術,翌年,內建超線程技術的Intel Pentium 4處理器頻率達到3.2 GHz。
2003年:Intel Pentium M處理器
由以色列小組專門設計的新型移動CPU,Pentium M是英特爾公司的x86架構微處理器,供筆記簿型個人電腦使用,亦被作為Centrino的一部分,於2003年3月推出。公布有以下主頻:標准1.6GHz,1.5GHz,1.4GHz,1.3GHz,低電壓1.1GHz,超低電壓900MHz。為了在低主頻得到高效能,Banias作出了優化,使每個時鍾所能執行的指令數目更多,並通過高級分支預測來降低錯誤預測率。另外最突出的改進就L2高速緩存增至1MB(P3-M和P4-M都只有512KB),估計Banias數目高達7700萬的晶體管大部分就用在這上。此外還有一系列與減少功耗有關的設計:增強型Speedstep技術是必不可少的了,擁有多個供電電壓和計算頻率,從而使性能可以更好地滿足應用需求。智能供電分布可將系統電量集中分布到處理器需要的地方,並關閉空閑的應用;移動電壓定位(MVPIV)技術可根據處理器活動動態降低電壓,從而支持更低的散熱設計功率和更小巧的外形設計;經優化功率的400MHz系統匯流排;Micro-opsfusion微操作指令融合技術,在存在多個可同時執行的指令的情況下,將這些指令合成為一個指令,以提高性能與電力使用效率。專用的堆棧管理器,使用記錄內部運行情況的專用硬體,處理器可無中斷執行程序。Banias所對應的晶元組為855系列,855晶元組由北橋晶元855和南橋晶元ICH4-M組成,北橋晶元分為不帶內置顯卡的855PM(代號Odem)和帶內置顯卡的855GM(代號Montara-GM),支持高達2GB的DDR266/200內存,AGP4X,USB2.0,兩組ATA-100、AC97音效及Modem。其中855GM為三維及顯示引擎優化InternalClockGating,它可以在需要時才進行三維顯示引擎供電,從而降低晶元組的功率。
2005年: Intel Pentium D 處理器
首顆內含2個處理核心的Intel Pentium D 處理器登場,正式揭開x86處理器多核心時代。
2006年: Intel Core 2 Duo處理器
Core微架構桌面處理器,核心代號Conroe將命名為Core 2 Duo/Extreme家族,其E6700 2.6GHz型號比先前推出之最強的Intel Pentium D 960 (3.6GHz)處理器,在性能方面提升了40%,省電效率也增加40%,Core 2 Duo處理器內含2.91億個晶體管。
2008年:Intel Atom處理器
2008年6月3日,英特爾在北京向媒體介紹了他們與台北電腦展上同步推出的凌動處理器Atom。英特爾凌動處理採用45納米製造工藝,2.5瓦超低功耗,價格低廉且性能滿足基本需求,主要為上網本(Netbook)和上網機(Nettop)使用。作為具有簡單易用、經濟實惠的新型上網設備——上網本和上網機,他們主要具有較好的互聯網功能,還可以進行學習、娛樂、圖片、視頻等應用,是經濟與便攜相結合的新電腦產品。其最具代表性的產品為半年前華碩率先推出的Eee PC電腦,而現在戴爾、宏基、惠普等眾多廠商也紛紛推出同類產品,行業對該市場前景樂觀。這次推出的英特爾凌動處理器分為兩款,為上網本設計的凌動N270與為上網機設計的凌動230,搭配945GM晶元組,可以滿足基本的視頻、圖形、瀏覽需求,並且體積小巧,同時價格能控制在低於主流電腦的價位。據英特爾核算,採用凌動處理器的上網本可以做到低至250美元左右,而上網機則不會超過300美元。會上英特爾展示了以長城、海爾、同方為代表的上網機和上網本設備。其中一款同方的上網機售價預計在1999元左右,主要用於連接液晶電視,通過遙控器進行各種上網和數碼應用,並具備安裝XP系統進行電腦應用的能力。而多款國產上網本售價還並未公布,但估計定價會在2999元左右以贏得市場。
2008年:Intel Core i7處理器
Intel官方正式確認,基於全新Nehalem架構的新一代桌面處理器將沿用「Core」(酷睿) 名稱,命名為「Intel Core i7」系列,至尊版的名稱是「Intel Core i7 Extreme」系列。Core i7(中文:酷睿 i7,核心代號:(Bloomfield)處理器是英特爾於2008年推出的64位四核心CPU,沿用x86-64指令集,並以Intel Nehalem微架構為基礎,取代Intel Core 2系列處理器。Nehalem曾經是Pentium 4 10 GHz版本的代號。Core i7的名稱並沒有特別的含義,Intel表示取i7此名的原因只是聽起來悅耳,「i」的意思是智能(intelligence的首字母),而7則沒有特別的意思,更不是指第7代產品。而Core就是延續上一代Core處理器的成功,有些人會以「愛妻」昵稱之。官方的正式推出日期是2008年11月17日。早在11月3日,官方己公布相關產品的售價,網上評測亦陸續被解封。
2009年:Intel Core i5處理器
酷睿i5處理器是英特爾的一款產品,同樣建基於Intel Nehalem微架構。與Core i7支持三通道存儲器不同,Core i5隻會集成雙通道DDR3存儲器控制器。另外,Core i5會集成一些北橋的功能,將集成PCI-Express控制器。介面亦與Core i7的LGA 1366不同,Core i5採用全新的LGA 1156。處理器核心方面,代號Lynnfiled,採用45納米製程的Core i5會有四個核心,不支持超線程技術,總共僅提供4個線程。L2緩沖存儲器方面,每一個核心擁有各自獨立的256KB,並且共享一個達8MB的L3緩沖存儲器。晶元組方面,會採用Intel P55(代號:IbexPeak)。它除了支持Lynnfield外,還會支持Havendale處理器。後者雖然只有兩個處理器核心,但卻集成了顯示核心。P55會採用單晶元設計,功能與傳統的南橋相似,支持SLI和Crossfire技術。但是,與高端的X58晶元組不同,P55不會採用較新的QPI連接,而會使用傳統的DMI技術[1]。介面方面,可以與其他的5系列晶元組兼容[2]。它會取代P45晶元組。
2010年:Intel Core i3處理器
酷睿i3作為酷睿i5的進一步精簡版,是面向主流用戶的CPU家族標識。擁有Clarkdale(2010年)、Arrandale(2010年)、Sandy Bridge(2011年)等多款子系列。
2011年: Intel Sandy Bridge處理器
SNB(Sandy Bridge)是英特爾在2011年初發布的新一代處理器微架構,這一構架的最大意義莫過於重新定義了「整合平台」的概念,與處理器「無縫融合」的「核芯顯卡」終結了「集成顯卡」的時代。這一創舉得益於全新的32nm製造工藝。由於Sandy Bridge 構架下的處理器採用了比之前的45nm工藝更加先進的32nm製造工藝,理論上實現了CPU功耗的進一步降低,及其電路尺寸和性能的顯著優化,這就為將整合圖形核心(核芯顯卡)與CPU封裝在同一塊基板上創造了有利條件。此外,第二代酷睿還加入了全新的高清視頻處理單元。視頻轉解碼速度的高與低跟處理器是有直接關系的,由於高清視頻處理單元的加入,新一代酷睿處理器的視頻處理時間比老款處理器至少提升了30%。
2012年: Intel ivy Bridge處理器
在2012年4月24日下午北京天文館,intel正式發布了ivy bridge(IVB)處理器。22nm Ivy Bridge會將執行單元的數量翻一番,達到最多24個,自然會帶來性能上的進一步躍進。Ivy Bridge會加入對DX11的支持的集成顯卡。另外新加入的XHCI USB 3.0控制器則共享其中四條通道,從而提供最多四個USB 3.0,從而支持原生USB3.0。cpu的製作採用3D晶體管技術的CPU耗電量會減少一半。
⑶ 現在電腦的最新技術是什麼
哦 這個 到有點像閑聊了
硬體方面 INTEL 出了 酷睿雙核 說什麼是動態L2 緩存 勢必要把AMD的市場分額進一步縮小 而且第三方證據也很不利 AMD 測試結果都是酷睿雙核 強於AMD 30-45%
還有好象 RED HAT 出了 費多拉帽核心 就是 Fedora CORE 4 是系統不是處理器哦。。。 LINUX 的技術達到更高的境界 安全性高不用什麼殺毒軟體因為還沒有什麼病毒能入侵 兼容性更好 這么發展下去 LINUX 會慢慢 代替 WINDOWS。。。。
現在處理 最高有 4。0G 雙核心了 就INTEL 的至強處理 至強處理可能很多人沒聽過 那是伺服器專用的處理器能抵禦更多DDOS 攻擊 長期工作不卡
但是那個處理器 買不到 只有買品牌機的伺服器 才有~ 這就是壟斷
⑷ 關於計算機新技術的幾項問題
所有問題,用一個詞就可以解釋,物連網
⑸ 計算機新技術有哪些
計算機的關鍵技術繼續發展
未來的計算機技術將向超高速、超小型、平行處理、智能化的方向發展。盡管受到物理極限的約束,採用硅晶元的計算機的核心部件CPU的性能還會持續增長。作為Moore定律驅動下成功企業的典範Inter預計2001年推出1億個晶體管的微處理器,並預計在2010年推出集成10億個晶體管的微處理器,其性能為10萬MIPS(1000億條指令/秒)。而每秒100萬億次的超級計算機將出現在本世紀初出現。超高速計算機將採用平行處理技術,使計算機系統同時執行多條指令或同時對多個數據進行處理,這是改進計算機結構、提高計算機運行速度的關鍵技術。
同時計算機將具備更多的智能成分,它將具有多種感知能力、一定的思考與判斷能力及一定的自然語言能力。除了提供自然的輸入手段(如語音輸入、手寫輸入)外,讓人能產生身臨其境感覺的各種交互設備已經出現,虛擬現實技術是這一領域發展的集中體現。
傳統的磁存儲、光碟存儲容量繼續攀升,新的海量存儲技術趨於成熟,新型的存儲器每立方厘米存儲容量可達10TB(以一本書30萬字計,它可存儲約1500萬本書)。信息的永久存儲也將成為現實,千年存儲器正在研製中,這樣的存儲器可以抗干擾、抗高溫、防震、防水、防腐蝕。如是,今日的大量文獻可以原汁原味保存、並流芳百世。
新型計算機系統不斷涌現
硅晶元技術的高速發展同時也意味著硅技術越來越近其物理極限,為此,世界各國的研究人員正在加緊研究開發新型計算機,計算機從體系結構的變革到器件與技術革命都要產生一次量的乃至質的飛躍。新型的量子計算機、光子計算機、生物計算機、納米計算機等將會在21世紀走進我們的生活,遍布各個領域。
量子計算機
量子計算機是基於量子效應基礎上開發的,它利用一種鏈狀分子聚合物的特性來表示開與關的狀態,利用激光脈沖來改變分子的狀態,使信息沿著聚合物移動,從而進行運算。
量子計算機中數據用量子位存儲。由於量子疊加效應,一個量子位可以是0或1,也可以既存儲0又存儲1。因此一個量子位可以存儲2個數據,同樣數量的存儲位,量子計算機的存儲量比通常計算機大許多。同時量子計算機能夠實行量子並行計算,其運算速度可能比目前個人計算機的PentiumⅢ晶片快10億倍。目前正在開發中的量子計算機有3種類型:核磁共振(NMR)量子計算機、硅基半導體量子計算機、離子阱量子計算機。預計2030年將普及量子計算機。
光子計算機
光子計算機即全光數字計算機,以光子代替電子,光互連代替導線互連,光硬體代替計算機中的電子硬體,光運算代替電運算。
與電子計算機相比,光計算機的「無導線計算機」信息傳遞平行通道密度極大。一枚直徑5分硬幣大小的棱鏡,它的通過能力超過全世界現有電話電纜的許多倍。光的並行、高速,天然地決定了光計算機的並行處理能力很強,具有超高速運算速度。超高速電子計算機只能在低溫下工作,而光計算機在室溫下即可開展工作。光計算機還具有與人腦相似的容錯性。系統中某一元件損壞或出錯時,並不影響最終的計算結果。
目前,世界上第一台光計算機已由歐共體的英國、法國、比利時、德國、義大利的70多名科學家研製成功,其運算速度比電子計算機快1000倍。科學家們預計,光計算機的進一步研製將成為21世紀高科技課題之一。
生物計算機(分子計算機)
生物計算機的運算過程就是蛋白質分子與周圍物理化學介質的相互作用過程。計算機的轉換開關由酶來充當,而程序則在酶合成系統本身和蛋白質的結構中極其明顯地表示出來。
20世紀70年代,人們發現脫氧核糖核酸(DNA)處於不同狀態時可以代表信息的有或無。DNA分子中的遺傳密碼相當於存儲的數據,DNA分子間通過生化反應,從一種基因代瑪轉變為另一種基因代碼。反應前的基因代碼相當於輸入數據,反應後的基因代碼相當於輸出數據。如果能控制這一反應過程,那麼就可以製作成功DNA計算機。
蛋白質分子比硅晶片上電子元件要小得多,彼此相距甚近,生物計算機完成一項運算,所需的時間僅為10微微秒,比人的思維速度快100萬倍。DNA分子計算機具有驚人的存貯容量,1立方米的DNA溶液,可存儲1萬億億的二進制數據。DNA計算機消耗的能量非常小,只有電子計算機的十億分之一。由於生物晶元的原材料是蛋白質分子,所以生物計算機既有自我修復的功能,又可直接與生物活體相聯。預計10~20年後,DNA計算機將進入實用階段。
納米計算機
「納米」是一個計量單位,一個納米等於10[-9]米,大約是氫原子直徑的10倍。納米技術是從80年代初迅速發展起來的新的前沿科研領域,最終目標是人類按照自己的意志直接操縱單個原子,製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產品。
現在納米技術正從MEMS(微電子機械繫統)起步,把感測器、電動機和各種處理器都放在一個硅晶元上而構成一個系統。應用納米技術研製的計算機內存晶元,其體積不過數百個原子大小,相當於人的頭發絲直徑的千分之一。納米計算機不僅幾乎不需要耗費任何能源,而且其性能要比今天的計算機強大許多倍。
目前,納米計算機的成功研製已有一些鼓舞人心的消息,惠普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已開始應用納米技術研製晶元,一旦他們的研究獲得成功,將為其他縮微計算機元件的研製和生產鋪平道路。
互聯網路繼續蔓延與提升
今天人們談到計算機必然地和網路聯系起來,一方面孤立的未加入網路的計算機越來越難以見到,另一方面計算機的概念也被網路所擴展。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興起的Internet在過去如火如荼地發展,其影響之廣、普及之快是前所未有的。從沒有一種技術能像Internet一樣,劇烈地改變著我們的學習、生活和習慣方式。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都有計算機網路直接或間接地與Internet相連,使之成為一個全球范圍的計算機互聯網路。人們可以通過Internet與世界各地的其它用戶自由地進行通信,可從Internet中獲得各種信息。
回顧一下我國互聯網路的發展,就可以感受到互聯網普及之快。近三年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對我國互聯網路狀況的調查表明我國的Internet發展呈現爆炸式增長,2000年1月我國上網計算機數為350萬台,2001年的統計數為892萬台,翻一番多;2000年1月我國上網用戶人數890萬;2001年1月的統計數為2250萬人,接近於3倍;2000年1月CN下注冊的域名數為48575,2001年1月的統計數為122099個,接近於3倍;國際線路的總容量目前達2799M,8倍於2000年1月的351M。
人們已充分領略到網路的魅力,Internet大大縮小了時空界限,通過網路人們可以共享計算機硬體資源、軟體資源和信息資源。「網路就是計算機」的概念被事實一再證明,被世人逐步接受。
在未來10年內,建立透明的全光網路勢在必行,互聯網的傳輸速率將提高100倍。在Internet上進行醫療診斷、遠程教學、電子商務、視頻會議、視頻圖書館等將得以普及。同時,無線網路的構建將成為眾多公司競爭的主戰場,未來我們可以通過無線接入隨時隨地連接到Internet上,進行交流、獲取信息、觀看電視節目。
移動計算技術與系統
隨著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無線移動通信技術的成熟以及計算機處理能力的不斷提高,新的業務和應用不斷涌現。移動計算正是為提高工作效率和隨時能夠交換和處理信息所提出,業已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移動計算包括三個要素:通信、計算和移動。這三個方面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移動計算概念提出之前,人們對它們的研究已經很長時間了,移動計算是第一次把它們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它們可以相互轉化,例如,通信系統的容量可以通過計算處理(信源壓縮,信道編碼,緩存,預取)得到提高。
移動性可以給計算和通信帶來新的應用,但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面對無線移動環境帶來的挑戰。在無線移動環境中,信號要受到各種各樣的干擾和衰落的影響,會有多徑和移動,給信號帶來時域和頻域彌散、頻帶資源受限、較大的傳輸時延等等問題。這樣一個環境下,引出了很多在移動通信網路和計算機網路中未遇到的問題。第一,信道可靠性問題和系統配置問題。有限的無線帶寬、惡劣的通信環境使各種應用必須建立在一個不可靠的、可能斷開的物理連接上。在移動計算網路環境下,移動終端位置的移動要求系統能夠實時進行配置和更新。第二,為了真正實現在移動中進行各種計算,必須要對寬頻數據業務進行支持。第三,如何將現有的主要針對話音業務的移動管理技術拓展到寬頻數據業務。第四,如何把一些在固定計算網路中的成熟技術移植到移動計算網路中。
面向全球網路化應用的各類新型微機和信息終端產品將成為主要產品。便攜計算機、數字基因計算機、移動手機和終端產品,以及各種手持式個人信息終端產品,將把移動計算與數字通信融合為一體,手機將被嵌入高性能晶元和軟體,依據標準的無限通信協議(如藍牙)上網,觀看電視、收聽廣播。在Internet上成長起來的新一代自然不會把汽車僅作為代步工具,汽車將向用戶提供上網、辦公、家庭娛樂等功能,成為車輪上的信息平台。
跨入新世紀的門檻,暢想未來之時,我們不妨回顧本世紀人們對計算機的認識。1943年IBM總裁Thomas Wason說「我認為全世界市場的計算機需求量約為五台」。1957年美國PrenticeHall的編輯撰文「我走遍了這個國家並和許多最優秀的人們交談過,我可以確信數據處理熱不會熱過今年」。1968年IBM的高級計算機系統工程師的微晶片上註解「但是……它究竟有什麼用呢?」。1977年數字設備公司的創始人和總裁Ken Olson說「任何人都沒有理由在家裡放一台計算機」。願我們的所言也將被證明是膚淺的、保守的。
⑹ 目前電腦主板的一些新技術
core i7
ddr3 三通道
intel 的QPI
intel80核處理器
內存硬碟(讀351MB/s,寫283.1MB/s,存取僅需0.1ms)秒殺固態硬碟,價格也不菲哦
usb 3.0 速度5GB/s (usb2.0 480Mb/s)
CPU中整合DRAM
⑺ 簡述計算機cpu都有哪些新技術
未來的cpu預計會朝著多核、多通道、 集成內存、 集成顯卡 、節能、 減小面積、 提高集成度、散熱性更好、更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等方向發展。
CPU是計算機系統的心臟,計算機特別是微機的快速發展過程,實質上是CPU從低級別向高級、從簡單向復雜發展的過程。其設計、製造和處理技術的不斷更新換代以及處理能力的不斷增強。CPU 發展到今天已使微機在整體性能、處理速度、3D圖形圖像處理、多媒體信息處理及通信等諸多方面達到甚至超過了小型機。
新的通信、游戲及"寓教於樂"等應用程序要求具有視頻、3D圖形、動畫、音頻及虛
擬現實等多媒體功能,這些又對CPU提出了新的要求。Intel公司針對這些要求,繼386處理
器結構之後提出了CPU的進一步最大升級,這就是將MMX(MutliMedia eXtention多媒體擴
展)技術融入Pentium CPU中。採用MMX技術的處理器在解決了多媒體及通信處理等問題的
同時,還能對其他的任務或應用程序應付自如。
MMX的主要技術特點有以下幾點:
(1) 單指令、多數據(Single Instruction Mutli-Data,SIMD)技術是MMX的基礎,它
使得多條信息可由一條單一指令來處理,它與IA(InstructionArchitecture)超標量體系
結構相結合,極大地增強了PC機平台的性能。MMX技術執行指令時是將8位元組數據作為一個
包裝的64位值進入CPU的,全部過程由一條指令立即處理。
(2) MMX指令不具有特許性,其通用性很強,不僅能滿足建立在當前及未來演算法上的P
C機應用程序的大部分需求,而且可用於編碼解碼器、演算法及驅動程序等。
(3) IA MMX指令系統增加了4種新的數據類型,即緊縮位元組(8bit×8bit)、緊縮字(4
bit×16bit)、緊縮雙字(2bit×32bit)和四字(1bit×64bit)。其目的是緊縮定點整數,
將多個整數字組成一個單一的64位數據,從而使系統在同一時刻能夠處理更多的數據。
(4) 增加了8個64位MMX寄存器,即浮點寄存器的別名映象。
(5) 新增加了57條指令。用這些指令完成音頻、視頻、圖形圖像數據處理,使多媒體
、通信處理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其數學及邏輯指令可支持不同的緊縮整數數據類型,對
於每一種得到支持的數據類型,這些指令都有一個不同的操作碼。新的MMX技術指令採用
57個操作碼完成,它涉及的功能領域有:基本的算術操作;比較操作;進行新數據類型間的
轉換(緊縮數據及從小數據類型向大數據類型解壓);邏輯操作;用於MMX寄存器之間的數據
轉移(MOV)指令,或內存的64位、32位存取。
可以說09年的整個技術工藝的發展完全是在競爭下展開的。讓我們回首一下本年度的技術發展,看一看09年都有哪些處理器技術最具影響力。
睿頻技術
從08年11月酷睿i7 900系列處理器的上市開始,睿頻技術就已經開始了他的推廣,不過由於限定在了高端范圍內,並沒有使這項技術全面推廣。從酷睿i7 900系列的市場佔有率來看,Intel似乎對此也並不在意,畢竟酷睿i7 900系列產品的定位較高,因此試探性的測試了解的人數較少是可以理解的。
在今年的9月,Intel正式全球發布了面向主流市場的LGA1156介面酷睿i7/i5系列處理器,雖然在介面方面進行了從新設計,但是新發布的LGA1156介面酷睿i7/i5處理器提供了較為完整的酷睿i7 900系列處理器技術(超線程技術除外),其中就包括了睿頻技術。從此,該項技術也正是開始了普及之路。
介紹一下什麼是睿頻技術,和睿頻技術所帶來的好處。
●動態超頻,核心數量按需分配睿頻技術簡介
目前上市的所有Nehalem架構處理器都提供了睿頻技術(英文為Turbo Boost Mode),該項技術的運用可以幫助處理器在空閑時期將整體功耗降低,從而達到節能的目的,但是節能並不是睿頻技術的最大亮點,其最大的亮點就在於可以視平台運行狀態而定,選擇性的提高一個或多個核心的運行頻率,從而做到提高工作效率且降低功耗的目的。
睿頻技術可以提高一個或多個核心的頻率
我們以大型3D游戲為例,某些游戲可能對主頻更為敏感,多核心並不能帶來明顯的效能提升,對處理器進行超頻反而效果更好,如果這個時候開啟Turbo模式,並且將TDP設定在用戶所採用的散熱器允許范圍內,那麼CPU在這個時侯可以對某顆或某兩顆核心進行動態超頻來提升性能。
睿頻技術讓處理器超頻智能化,自動化
實現Turbo技術需要在核心內部設計一個功率控制器,大約需要消耗100萬個晶體管。但這個代價是值得的,因為在某些游戲中開啟Turbo模式可以直接帶來10%左右的性能提升,相當於將顯卡提升一個檔次。值得一提的是,Extreme版本的Core i7處理器最高可以將TDP在BIOS中設定到190W來執行Turbo模式,在個別應用中進一步提升CPU時鍾頻率,帶來效能上的提升。目前,主流的酷睿i7 750處理器在開啟該技術後,可在單線程任務是將一顆核心的主頻提高至3.2GHz。想必這樣高的主頻運行單線程任務可以說易如反掌。
超線程技術
超線程,早在2002年Intel便已經推出了這一技術,並且廣泛的在奔騰4處理器中大規模應用。採用了超線程技術的奔騰4處理器可以比原產品效能提升10%-15%左右,可見Intel對超線程技術的運用是信心滿滿的。
但是事實卻出乎Intel的意料。首先是來自操作系統端的問題,當時微軟已經發布了Windows 2000系統,然而該系統並沒有加入對超線程技術的支持,雖然後來出現的Windows XP系統加入了對該技術的支持,但也最終因為應用軟體端對超線程技術的優化較少而作罷。另一個問題是來自於Intel自身的奔騰4處理器。基於NetBurst架構的奔騰4處理器由於過分的追求高主頻加長了流水線設計,這導致了處理器的主頻雖然達到了3GHz以上,卻並沒有提供3GHz主頻相等的性能。由於過高的流水線已經造成數據運算錯誤率提高,在加上超線程技術的雙核模擬容易讓CPU在運算時命中失敗,且對帶寬的驚人需求。超線程技術不但沒為處理器帶來更高的執行效率,反而在某些情況下降低了奔騰4處理器的性能。所以說超線程技術雖然是一個非常先進且使用的概念,但在那個時代並不適合。
早在奔騰4時代Intel就加入了HT超線程技術
進入酷睿2時代後,由於內存帶寬沒有獲得突飛猛進,而且酷睿2處理器的短流水設計並不適合超線程技術,因此新一代的酷睿架構處理器也就取消了超線程這一概念。
隨著技術的進步,Intel已經進入了45nm工藝和Nehalem架構時代,在最新的Nehalem Core i7處理中,由於對DDR3內存控制器的整合,同時引入了三通道內存技術,內存帶寬得到了質的飛躍,QPI匯流排的引入也令處理器的帶寬大幅提升。這為超線程技術的回歸提供了契機,於是乎Intel在酷睿i7系列以及未來的雙核酷睿i5處理器中加入了超線程技術。
Nehalem架構時代超線程技術再次回歸
此外,新一代操作系統的推出也給多線程處理器提供了施展拳腳的機會,而3D游戲以及眾多的應用軟體也針對多線程進行了優化,可以說超線程技術在此時回歸時絕對的最佳時機。
可能看到這里依然會有眾多的讀者朋友會感到奇怪,這超線程技術目前只在高端酷睿i7處理器當中有所運用,並不是普通消費者能夠使用到的,為何把它也列為09年最具影響力的技術之一呢?相信了解硬體的讀者一定知道,處理器行業中的另一個領軍企業AMD一直以來並沒有為自身的處理器加入超線程技術。而AMD的高管人士甚至曾經一度認為超線程技術是影響處理器性能發揮的元兇之一。但是在看到Intel為伺服器的至強以及桌面高端處理器引入超線程技術得到了超高的執行效能後,AMD內部高層承認,沒有早早引入此類技術是一項技術選擇上的失誤。為了能夠盡快彌補這一技術缺陷,AMD已經決定在不久的將來為旗下的伺服器用以及桌面級處理器引入超線程技術。可見超線程技術在酷睿i7及未來的酷睿i5中回歸,影響的不僅僅是用戶,更影響到了對手。在不久的幾年裡,也許從低端到高端的所有處理器就可以全部應用到超線程技術。
VT虛擬化技術
我們接下來要介紹的這項技術與前邊的超線程技術一樣,也不是09年才被創新出來的。這項技術誕生於奔騰4處理器時代,兩大晶元巨頭當時均已這項技術為宣傳目標,但都因為受制於技術性能以及軟體方面的問題沒有推廣開(伺服器不在我們的討論范圍內)。隨著09年2月,新一代操作系統Windows 7測試版的發布,這項技術才被重新挖掘出來,並且被消費者廣為了解。這項技術就是虛擬化技術。
其實我們所提到的Windows 7系統下的虛擬化系統,也僅在高級至旗艦版本才提供了,並不是所有的版本都提供了這一技術。但其帶來的好處依然被廣大的消費者討論,即使消費者完全用不到這一技術,但在購買處理器的時候依然考慮到了自己所購買的產品能否提供虛擬化技術。
使用虛擬化系統運行的IE6.0瀏覽器
虛擬化技術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竟然讓眾多消費者都參入其中呢?其實要說虛擬化的用途,對企業級用戶來講實質性較強,對於普通用戶來講,虛擬化的用途目前還並沒有被廣泛開發。在企業級用戶那裡,通過虛擬化系統,企業可以集中並且共享資源,實現降低成本、優化利用率的目的。以高性能伺服器為例,在系統閑置的過程中,伺服器的性能會造成嚴重的浪費。如果通過虛擬機將伺服器分為若干個部分,進行各自所需的工作,這樣就可以最大化的利用伺服器的全部性能,從而節省企業開支。而在一些情況下,企業甚至可以通過虛擬機出售伺服器的剩餘性能,從而達到利潤最大化。虛擬化所提供的另外一個好處就是安全。用戶可以通過虛擬網路進行數據傳輸,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證網路的加密能力,提高網路環境的安全度。以上兩點是對企業級用戶來講最為基本的用途。那麼對普通消費者而言又會有哪些好處呢?
我們以操作系統為例。目前微軟所提供的Windows操作系統的全球使用人數最多,而黑客也針對Windows系統進行的攻擊行為也是最多的。如何能夠保證操作系統的安全性就顯得尤為重要。在虛擬化系統推出之後,用戶在不確定自己手中的數據安全性的前提下,如軟體,網頁等,可以通過虛擬系統來檢測數據的安全性。如果發生了如病毒等問題,僅需簡單的關閉虛擬系統就可以保證系統的安全性。此外,現有系統在不支持某款軟體的情況下,用戶也可以通過虛擬機來實現對該軟體的支持。
簡單的用一句話來解釋虛擬化就是,可以提供最高的安全保障,並最大限度的利用系統所提供的性能的技術。
45nm工藝技術
在2007年年末,Intel正式發布了第一款採用45nm工藝製程的處理器,酷睿四核QX9650。由於運用了當時最先進的工藝技術,這款四核處理器雖然身價過萬,但依然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因為他的出現標志著45nm工藝時代的降臨。
QX9650的問世標志著CPU進入了45nm工藝時代
45nm有何本領?竟然讓一顆身價過萬的CPU也成為了矚目的焦點。這一切就要從Intel與AMD兩家晶元巨頭的45nm工藝入手了。
●Intel —— 突破式的45nm
2007年,Intel正式發布了四核心Core 2 Extreme QX9650處理器,由此引領行業搶先來到了45nm的新世界。Intel的45nm採用了突破式的新材料,為晶體管發展四十年來之最大進步。
在過往四十餘年的時間中,業內均普遍採用二氧化硅做為製造晶體管柵介質的材料。而在65納米製程工藝下,Intel公司已經將晶體管二氧化硅柵介質的厚度壓縮至1.2納米,基本上達到了這種傳統材料的極限。此時不但使得晶體管在效能增益以及製程提升等方面遭遇瓶頸,過薄的晶體管二氧化硅柵介質亦使得其阻隔上層柵極電流泄漏的能力逐漸降低,漏電率大幅攀升。
SOI是Silicon On Isolator的縮寫,即絕緣體上的硅技術。和傳統的純硅晶圓不同,SOI工藝使用的晶圓底部是一層絕緣層。這層絕緣體切斷了上方MOS管漏電流的迴路,使得基於SOI技術的晶元能夠輕松抵抗漏電流。
真正解決AMD在 45納米技術難題的是多重增強晶體管應變技術,AMD和IBM稱,與非應變技術相比,這一新技術能將P溝道晶體管的驅動電流提高80%,將N溝道晶體管的驅動電流提高24%。可見,製程的提升極大地提升了處理器的潛在性能,並同時賦予了產品更強的功耗控制能力。
「整合」技術
從09年起,CPU領域最大的的變化就是連個字「整合」,整合GPU,整合PCIe控制器,整合內存控制器,直至完全整合了北橋。而整合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性能上的提升,同時也帶來了平台功耗的進一步降低,可以說整合已經成為了未來CPU的發展趨勢。
完全整合了北橋功能的酷睿i5 750處理器
整合之路的開始起於AMD的K8架構時代,從K8架構時代開始,AMD將本來屬於北橋部分的內存控制器整合進了處理器當中。其好處就是CPU不在受制於FSB的限制,提高了CPU與內存之間的數據帶寬,性能得到了翻倍的提升。
隨著工藝製程的提升,整合內存控制器的CPU性能被突顯出來,Intel也在全新的Nehalem架構中整合進了內存控制器,放棄了傳統的前端匯流排概念。與老的前端匯流排處理器相比,酷睿i7處理器的QPI匯流排所提供的帶寬最高可以達到32GB/s,這要比1600MHz前端匯流排所提供的12.8GB/s提高了兩倍有餘,可見整合內存控制器後對CPU性能提高的影響。
在整合進了內存控制器大獲成功之後,Intel和AMD又將目光放在了PCIe控制器上,雙方都針對這一整合技術開展了研發。不過,在進度方面Intel方面走在了前邊,率先將PCIe控制器整合進了處理器當中,並且推出了LGA1156介面的酷睿i7/酷睿i5系列處理器。從LGA1156介面產品開始,北橋功能就已經完全被整合進入了CPU當中,傳統的三晶元概念已經被雙晶元完全取代。這樣做的好處一方面是提高CPU與內存,CPU與顯卡之間的數據帶寬,同時也將平台的整體功耗降至最低。可以說整合的概念是最符合未來晶元領域發展趨勢的。這也是為何Intel與AMD都在爭相推出整合處理器的緣故。
AMD的Fusion計劃就是整合技術的一部分
在不就的未來,用戶不僅可以使用到整合了北橋功能的處理器,更可以使用到整合了GPU的處理器,當前Intel與AMD都在著手進行著這一整合技術,用戶最早在2010年1月就可以使用到整合GPU的處理器。
整合可以說成為了09年下半年處理器的發展趨勢,並且在將來也將繼續影響著處理器的發展。整合可以算作是09年最有影響力的處理器技術之一
處理器高度集成化、性能更強、處理器更加智能:
英特爾酷睿i處理器
在傳統的處理器構架中,處理器基板上僅僅只有一個單獨的處理器晶元。而2010年發布的英特爾酷睿i系列處理器,首次在處理器的基板上集成了顯示核心。這項技術表面上看起來並沒有特別之處,但是對於筆記本產品來說,意味著高度集成化的處理器,可以把筆記本產品設計的更加輕薄。同時一些搭配獨立顯卡的機型,可以智能的進行雙顯卡的切換,解決了筆記本性能和電池續航之間的矛盾。
在英特爾酷睿i系列處理器中,除了英特爾 i3系列處理器以外。眾多的英特爾酷睿i系列處理器,都支持睿頻加速技術,這項技術可以自動檢測系統處理負載,而自動判斷是否需要自動提升頻率,來加快系統的響應速度。當然睿頻加速並不是無限制的加速,也是有一定的頻率限制。
筆記本首次加入3D顯示技術:
筆記本3D技術
隨著2010年火遍全球的電影《阿凡達》的上映,徹底引爆了人們對於3D技術的熱情。雖然3D技術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而在筆記本上面大面積的使用還是頭一回。而筆記本上的3D技術其實也是分派別的,比如說英偉達使用的3D技術,就是紅藍3D和快門式3D技術,而配備ATI顯卡的筆記本則使用偏振式3D技術。對於筆記本來說,3D技術可以讓用戶擁有更加震撼的視覺享受。
筆記本多點觸控技筆記本多點觸控板
雖然多點觸控技術在蘋果電腦上早有應用,但是其他品牌的筆記本並沒有採用這一技術。而2010年是大規模採用這項技術的一年,多點觸控技術讓我們可以拋棄傳統的滑鼠來進行操作。比如說雙指向外拉申,就可以放大圖片和放大網頁。這項技術的出現,大大提高了筆記本觸摸板的使用效率,也提高了人們的操作筆記本的效率。
2010年的應用的技術我們基本上算是盤點完了,接下來我們要來盤點一下2011年,可能要裝備我們筆記本的那些新技術。
sandy bridge核心構架術:
說起融合可謂是IT技術的一大趨勢,比如說sandy bridge核心的新一代處理器。就是把處理器和顯卡成功的融合到一款。而AMD也同樣有相同的技術,比如說AMD公司的APU處理器,就是把處理器和顯卡成功的融合到單個晶元中。
2011年Sandy Bridge整合GPU圖形核心技術
雖然目前的處理器加入了睿頻加速和集成顯卡設計,但是這次SNB自帶的GPU圖形核心確實經過了大幅度的重新設計,擁有專門的視頻轉碼硬體模塊,性能大約是目前HDGraphics的兩倍,目前已經的測試也證明Intel所言非虛。藉助第二代Turbo Boost睿頻加速技術,SNB的CPU、GPU兩部分可以相互獨立地動態加速。如果你正在玩的游戲更需要GPU資源,那麼CPU部分可能會運行在原始頻率甚至降低,GPU則在功率允許范圍內盡量提速。
超線程和Turbo Boost動態加速技術
SNB移動版全部開啟了超線程和Turbo Boost動態加速技術,而且官方內存頻率最高提至1600MHz。特別值得一提的是,SNB移動版所集成的圖形核心都會有12個執行單元,兩倍於桌面版,而且頻率方面也不低,默認均為650MHz,動態加速最高1300MHz或者1150MHz。已知的測試可以證明,Intel集顯的性能已經相當驚人,照此推算移動版甚至還會更狠,移動獨立顯卡的生存空間將受到嚴重擠壓。
通過英特爾官方對睿頻加速技術的解釋。當啟動一個運行程序後,處理器會自動加速到合適的頻率,而原來的運行速度會提升10%~20% 以保證程序流暢運行;應對復雜應用時,處理器可自動提高運行主頻以提速,輕松進行對性能要求更高的多任務處理;當進行工作任務切換時,如果只有內存和硬碟在進行主要的工作,處理器會立刻處於節電狀態。這樣既保證了能源的有效利用,又使程序速度大幅提升。通過智能化地加快處理器速度,從而根據應用需求最大限度地提升性能,為高負載任務提升運行主頻高達20%以獲得最佳性能即最大限度地有效提升性能以符合高工作負載的應用需求:通過給人工智慧、物理模擬和渲染需求分配多條線程處理,可以給用戶帶來更流暢、更逼真的游戲體驗。同時,英特爾智能高速緩存技術提供性能更高、更高效的高速緩存子系統,從而進一步優化了多線程應用上的性能。
隨著處理器製程和設計越來越先進,筆記本性能也會隨著強大。而處理器和顯卡的高度融合,筆記本的續航時間會大大延長,而筆記本可能做的越來越輕薄,性能也會越來越強大。
隨著宏碁Iconia筆記本的發布,一下打破了我們對於傳統筆記本的定義。而傳統物理鍵盤的消失使得筆記本在用戶體驗方面更近一層。而物理鍵盤的消失,我們大可不必擔心。虛擬鍵盤的加入使得筆記本,在文字輸入方面不會存在任何問題,只不過沒有物理鍵盤那樣的手感了,這也是筆記本變革的「陣痛」。
上面的試用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雙屏觸摸筆記本無論是在瀏覽照片、看視頻還是瀏覽網頁,都顯得如此的簡單和便捷。這對於傳統鍵盤來說,無疑可以掀起一輪筆記本革新的風暴。這種用戶體驗的革新,好比Iphone對於手機業的革新一樣,明年各大廠商都應該會發布自家的雙屏筆記本。
在2010年電影阿凡達的上映,讓很多體驗到了3D技術的震撼。而筆記本裝備有3D顯示屏後,筆記本在用戶體驗會更上一城樓。比如說,一些第一人稱射擊游戲在3D技術的存托下,讓用戶臨場感覺更加好。而市場上的傳統的3D技術是佩戴3D眼睛來實現的。 而大多數用戶在長時間觀看3D電影和進行3D游戲的時候,會產生暈眩和視力下降的情況。
任天堂即將發售的裸眼3D游戲掌機3DS,把裸眼3D技術推向了3D技術時代浪尖。讓大多數人開始漸漸關注起裸眼3D技術。對於裸眼3D技術,大多是人還是很陌生。如今的裸眼3D技術可以分為兩派,一個是光屏障式3D技術也被稱為視差屏障或視差障柵技術,其原理和偏振式3D較為類似,是由夏普歐洲實驗室的工程師十餘年的研究成功。光屏障式3D產品與既有的LCD液晶工藝兼容。而這種技術的優點是成本低廉,但是可視角度比較差,而且在顯示亮度方面也偏暗。
光屏障礙裸眼3D技術
而如今柱狀透鏡式裸眼3D正好可以解決光屏障礙裸眼3D的缺陷。其最大的優勢便是其亮度不會受到影響。柱狀透鏡3D技術的原理是在液晶顯示屏的前面加上一層柱狀透鏡,使液晶屏的像平面位於透鏡的焦平面上,這樣在每個柱透鏡下面的圖像的像素被分成幾個子像素,這樣透鏡就能以不同的方向投影每個子像素。於是雙眼從不同的角度觀看顯示屏,就看到不同的子像素。不過像素間的間隙也會被放大,因此不能簡單地疊加子像素。
http://tech.huanqiu.com/digit/pc/news/2011-01/1394758_6.html
第1頁:2011年處理器/主板重大事件點評
-
2011年已經接近年底,在這一年中有諸多新技術新產品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明年也將會有更加值得期待的技術出現,今天我們就來做一個收尾總結。今年一年變化還是不小的,比如集成圖形性能還算不錯的Sandy Bridge處理器、全新概念的APU、最高端的Sandy Bridge-E架構Core i7、AMD正在進行的大裁員和戰略調整等等,這些都給我們帶來了不小的影響。
對於廠商來說,今年可以用有喜有憂來形容,一方面DIY產品價格越來越便宜,單價利潤並沒有增加,另外一方面,DIY消費者總量還在快速成長。當然,今年也碰到了諸如泰國發大水導致硬碟狂漲帶來的銷量影響,不過整體來說今年表現還是不錯的。那麼明年會是怎麼樣?目前還真不好說,希望明年行業發展會更好。對於消費者來說,價格便宜自然可以花更少錢玩到新奇的產品,當然便宜的東西也不一定就是好的,用戶還是需要理性選擇合適的產品。閑話少說,接下來就讓我們來一一回顧今年到來的新產品和新技術以及發生的新鮮事,我用時間倒敘的方式給大家做展示。
不得不提的AMD 「Project WIN」(勝利工程)
對於AMD來說,2011年並不是一個高速成長的一年,雖然今年有APU和推土機產品陸續登場,但是依然彌補不了和競爭對手的差距,無奈之下,只能進行這次幅度接近12%的大裁員,其中市場營銷部門被砍掉了大約60%,市場營銷副總裁Patrick "Pat" Moorhead、品牌副總裁JohnVolkmann、公關總監Dave Kroll等都黯然離去,技術人員也未能獨善其身,比如多名關鍵的Fusion工程師都丟掉了飯碗,大概是APU的表現仍然沒有達到讓AMD滿意的程度,甚至整個產品評測支持團隊都不存在了。不過與此同時,AMD已經在准備「Project WIN」(勝利工程)以調整未來公司的重心業務和發展方向。
不管該策略最終如何,都並非Rory Read一個人的主意,而是整個董事會的決定,主要目標就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加快產品開發與上市時間。業界普遍認為,Rory Read將會把AMD更多地帶往消費級產品市場,低功耗的「山貓」架構將會扮演重要角色。AMD有可能在最近宣布加入ARM陣營,宣布獲得ARM許可。
不管怎麼樣,AMD都需要進一步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找到真正能給自己帶來高速增長的契機,也許未來雲計算、低功耗以及發展迅猛的中國市場才是AMD需要重點把守的戰場。\微軟將在明年推出支持ARM架構處理器的Windows 8,ARM也在加緊近日PC以及伺服器領域的步伐。10月底,ARM公司正式宣布,其首個採用64位指令集的處理器架構「ARMv8」正式出爐,在這個64位處理器橫行的年代,ARM處理器終於跟上時代的腳步了
⑻ 求最新的電腦硬體新技術
【主板 cpu 南北橋】
隨著時間的推移,電腦硬體在不斷的進化與升級,作為電腦主要配件之一的主板當然也不例外。我們可以隨便拿一塊幾年前的主板與現在的主板來做個簡單的比較,拋開技術規格的差距,可以發現無論是製造工藝,還是產品的外觀設計,都有了很大的進步。一方面,主板廠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為了生存,不得不投入更多的精力與物力,來研發與製造出更好的主板;另一方面,隨著用戶對電腦需求的進步,主板產品也必然要以不斷的進步來滿足用戶新的需要。不過雖然技術總是在進步,但是技術的進步並不代表著我們普通的消費者總是可以第一時間享用到這些最新的技術。在任何時候,擁有最新技術的主板都必然是最昂貴的高端主板。下面的這些僅僅只代表著未來的主板發展的可能趨勢,而在不遠的將來,我們普通消費者以普通的價格擁有這樣的主板是完全可能的。
智能化、優秀的用料和做工、強大的超頻能力、全面符合環保規范、支持數字家庭的特性、更多的個性化與人性化設計。南橋晶元的發展方向主要是集成更多的功能,例如網卡、RAID、IEEE 1394、甚至WI-FI無線網路等等。北橋晶元負責與CPU的聯系並控制內存(僅限於Intel除i7系列以外的cpu,AMD系列cpu在K8系列以後就在cpu中集成了內存控制器,因此AMD平台的北橋晶元不控制內存)、AGP數據在北橋內部傳輸,提供對CPU的類型和主頻、系統的前端匯流排頻率、內存的類型(SDRAM,DDR SDRAM以及RDRAM等等)和最大容量、AGP插槽、ECC糾錯等支持,整合型晶元組的北橋晶元還集成了顯示核心。
cpu
如今的CPU市場,已經沒有兩年前90納米技術和64位CPU剛發布時的喧囂,各大廠商正在逐漸推廣和成熟自己的產品,用戶對產品的選擇也更趨於理性化。這種安靜的背後,雙、多核CPU逐漸浮出水面,特別是多核CPU的設計理念,將引起通用CPU市場自晶體管時代最劇烈的變革。在日趨嚴格的運算要求下,各種設計方案層出不窮,一味提升頻率的單核CPU已幾乎走到盡頭,多核則是目前我們能想到、能做到的唯一解決方案。
【無線網路】
目前,無線網路技術主要可分為802.11協議技術、藍牙技術、HomeRF協議以及IrDA紅外線技術,其中,802.11和HomeRF更適合無線網路的實際組建和使用,而藍牙技術主要應用於手機、掌上電腦等輕便攜帶設備,使用距離相對較短,IrDA則必須直線視距連接,限制太大,不適合我們通常意義上的無線網路。
家用HomeRF
HomeRF無線標準是由HomeRF工作組開發的,旨在家庭范圍內,使計算機與其他電子設備之間實現無線通信的開放性工業標准。從規格設計上他就非常適合家庭使用。HomeRF1.0規范,使用2.4 GHz頻段,標稱傳輸速率為1.6 Mb/s。
HomeRF規格相當簡單,他的宗旨是讓所有人都能輕松、簡易地使用上無線網路,因此HomeRF系統中不需要集線器,所有的終端都是網卡,最大支持16塊無線HomeRF網卡處於同一網段中,每塊網卡的連接速率均為1.6 Mb/s。由於結構簡單,這套系統在安裝後幾乎無需設定就能開始正常工作——惟一需要設置的是一個8位的網路ID號,以便在同一區域內有多個網路時判斷處於哪個網路內。
雖然說HomeRF使用簡單,但他也有不少問題,比較顯著的就是HomeRF格式網路沒有密碼,也就是說,如果有人知道網路ID號,那麼他就可以連入網路,竊取網路內的資料,或者盜用帶寬上網,安全性太差。此外,HomeRF使用的2.4 GHz頻段干擾嚴重,而該協議為了降低成本和使用難度,所以抗干擾能力很差,傳輸距離也不長,往往室內只有40 m的實際有效范圍,至於傳輸速率則只有1/3的有效帶寬,500 kb/s多的速度只不過相當於普通寬頻Internet接入方式而已。
HomeRF格式曾經有Intel的支持,比較典型的產品就是Intel的Wireless Network系列,提供40 m半徑范圍內的1.6 Mb/s傳輸速率,市場佔有率非常廣泛,此外還有摩托羅拉的SURFboard系列,Butterfly,Diamond Proxim,ShareWare等公司也都有產品。不過由於HomeRF技術沒有公開,目前只有幾十家企業支持,在抗干擾等方面相對應其他技術而言尚有欠缺,而且最重要的廠商Intel也在前不久正式加盟802.11而退出HomeRF,因此雖然讓他達到11 Mb/s帶寬的2.x格式出台,卻仍然註定沒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藍 牙
藍牙是由藍牙特別興趣小組制定的短距離通信規范,其主要目的取代電纜,用電磁波來實現手機、PC和手持終端等各種設備間的連接。藍牙也是使用2.4 GHz頻段的無線技術規范。但是,由於他是裝在電池容量較小的移動終端中,為降低功耗,需要抑制通信速度。
與802.11b不同,在藍牙中,不同終端協議子集不同。藍牙的通信方式是著眼於用戶能便捷實現各種設備間互連的機制,他在高層按通信對象設備和應用種類來規定最佳的連接步驟。具體地說,根據稱之為「內核」的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按用途來規定Profile(協議子集)協議棧。「內核」的無線通信部分,採用FH(Frequency Hopping,跳頻)調制方式,一台終端最大可以使用32個信道。支持藍牙的外部設備,在上層安裝有適應各自用途的「Profile」。有用於FAX通信的,還有用於文件傳輸和語音通信的協議子集等等。 例如,內置藍牙的筆記本PC,是用藍牙模塊作為虛擬串列介面的協議子集進行相互通信的。還有用來接入LAN的「LANAccess Profile」,不過,即使是在這種方式下,也要轉換成PPP連接。
另外,藍牙為了能支持受話器與手機之間的通話,以及文件傳送等互動式、雙向數據通信的應用,採用了時分方式控制終端接入的機制。用多個支持藍牙的設備構成網路時,使用一個無線信道的設備要形成叫做 「piconet」的「組」。在piconet內,要有一台設備作為主設備,其他為子設備。主設備以0.625 ms的時隙控制來自子設備的訪問。藍牙的最大通信速率為723.2 kb/s,在piconet內共享這個帶寬,且這個速率只是單向的,反方向速度為57.6 kb/s。藍牙中也有雙向通信速率相同的通信模塊,但最大速率也只有433 .9 kb/s。另外,現行的多數產品即使是用最大速率723.2 kb/s進行通信時,實際有效速率也只有400kb/s左右。
藍牙原本設想的是進行10 m左右的通信。在手機間只用來收發電話本文件這樣的用途中,通信距離短也 無關緊要,但也有通信距離超過10 m的產品。藍牙 有選擇無線通信部分發送輸出功率的技術指標。最大06輸出功率分3級:1級為100 mW;2級為25 mW;3級為10 mW。目前的藍牙,在通信速率和通信距離上,都還落後於無線LAN,但藍牙2.0標準的速率可達10 Mb/s,而且,藍牙終端連接到WLAN上的協議子集也將會固定下來。
由於兩者都使用2.4 GHz波段,隨著這2個技術規范的普及,電磁波干擾問題將會成為嚴重問題。由於兩者通信方式不同,各自受到的干擾影響也不同。藍牙採用的調制方式比802.11b採用的調制方式不容易受到干擾,所以WLAN受藍牙的干擾之害更深重。另外,還有由接入控制方式不同所帶來的差異。
在藍牙中,無論有無干擾數據照送不誤,而WLAN一旦檢測到來自藍牙的干擾,就推遲發送數據的時序。日前,一種名為自適應跳頻(AFH,AdaptiveFrequency Hopping)的技術由美國Bandspeed公司與Open Interface公司聯合開發成功。這種技術通過將藍牙跳頻范圍限定在原來的1/3~1/4,防止了與無線LAN( IEEE802.11b)使用帶寬的重迭,從而降低了無線LAN與藍牙之間的電波干擾。
在藍牙技術當中,一般是在2 400~2 483.5 MHz的頻率帶寬上劃分出79個帶寬為1 MHz的頻率信道,並以每秒最快切換1 600次信道(每秒鍾1 600跳)的速度來進行數據收發。而在AFH中,所使用的信道非常少,僅為20~30個。因此,不會對同樣使用2 400~2 483.5 MHz頻帶的IEEE802.11b大約22 MHz的帶寬造成 任何干擾。
【Server系統】
不知道你說的Server系統是不是OS的Server版本
linux,蘋果MAC,Ubuntu linux show,紅旗linux操作系統、Debian, SuSE, Gentoo, RedHat 和 Mandriva
Windows 7 Windows 2008 Leopard
Symbian系統有可能很快正式登陸上網本平台
Ubuntu:一直免費!下一個版本會關注雲計算
http://www.mcpop.cn/
說的比較范但是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有什麼不清楚可以聯系我!(by adamkisy)
⑼ 「新工藝」與「新技術」有什麼區別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6-08
⑽ 最近這幾年來計算機操作系統有什麼新技術
這幾年主要的操作系統新技術的焦點無疑被XP的64位VISTA所佔領.至於它有什麼新技術,那真的是太多啦.我就不一一說明啦,你可以去參考一下這個網址http://www.yesky.com/soft/os/vista/vistatz/
我只有其中一點:
Windows Vista中增加了很多新功能,同時一些老的組件也得到了加強,資源管理器就是其中之一。老實說,老版本Windows自帶的資源管理器並不好用,無論是文件的顯示、查找還是定位都不太方便,以至於市面上出現了大量增強的文件管理軟體,例如Total Commander,不過Vista中的資源管理器則有了脫胎換骨的改變。
Vista中的資源管理器主要的改進如下:
● 文件圖標可以更大,並且可以動態調整圖標大小;
● 文件或文件夾的圖標不再是靜態的內容,而是可以根據文件內容動態改變;
● 圖標上新增了復選框,用一隻手操作滑鼠就可以連續選擇或者間隔選擇;
● 新增了一個可以顯示當前文件內容的閱讀面板,不用打開文件就可以知道文件內容;
● 強大的文件過濾器和篩選器。
大圖標平滑縮放
老版本的Windows中,圖標最大可以達到32×32像素,雖然在Windows XP中可以支持最大48×48像素的圖標,並且圖標顏色數達到了32位(24點陣圖像加上8位Alpha通道),使得Windows XP的圖標色彩更豐富、邊緣更平滑、具有透明效果,不過在今天看來這樣的標准還是不夠高。因為大屏幕高解析度的顯示器普及率越來越高,例如某些高端筆記本電腦已經在15寸的屏幕上實現了1600×1200甚至更高的解析度。在這樣的屏幕上,傳統大小的圖標和文字都會小到難以辨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Vista中的圖標尺寸得到了加強,最大甚至可以達到256×256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