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腦怎麼才能不卡
電腦是我們生活中比較常用的電子設備,我們的工作、生活、玩樂等等都離不開電腦了,有了電腦的使用,給人們開了眼界,也讓人們可以排解現實世界中遇到的種種困難等等。但是在使用電腦的時候,越用人們就會發現電腦會變得越來越卡了,也會因為電腦過於卡慢的關系而造成影響,繼而顯得非常急躁。那麼,電腦變得很卡很慢了怎麼才能變快呢?
電腦變得很卡很慢變快方法
電腦軟體的管理。由於電腦的內存是一定的,運行的軟體越多,電腦占內存越大,運行速度越慢,這是很容易理解的。因此,用老電腦的時候,大家不要期望太高,一方面不要下載佔用內存太大的軟體,另一方面也不要讓很多軟體都存在電腦里,因為能用到的畢竟只有幾個軟體,並且時刻防止軟體自啟。
垃圾的清理。垃圾不光是垃圾碎片,諸如以前所用過的軟體卸載後的殘留,以及瀏覽網頁的記錄,使用軟體的記錄, 注冊表 內的信息等等都會佔用一定的空間。電腦是個整體,只要佔用空間,電腦的速度就會很慢,因此,大家要保持時常清理電腦的習慣,包括用軟體清理垃圾,以及磁碟清理。
內存條的更換。如果你對你所用過的老電腦情有獨鍾,這個是很容易理解的,有些人認為自己的電腦很好,用了很久也不捨得扔掉,只是根據內存太小了,這個時候你可以選擇購買一個新的內存條,一般情況下市場上鎖賣的內存條也不過在300元以下,安裝一個較大的內存條,速度猛然提升。
避免更換vin7系統, 或者用vin7系統的朋友可以選擇重新裝回xp系統。大家都知道,所謂的xp系統停止服務,並不是說xp系統不能用了,而是有些東西不再給予更新而已,用起來還是很方便的。最值得說的是,xp系統佔用的內存要比vin7小的多,會讓變卡的電腦速度有很大的提升。
電腦變得很卡很慢了怎麼才能變快呢?電腦變卡是有多種原因的,採用文章中介紹的幾種方法,大多是能夠將電腦卡慢問題解決掉,讓電腦恢復流暢。如果還不能夠將電腦卡慢的問題給解決掉的話,可以請一個懂電腦的人來看一看。日常生活中使用電腦的時候,盡量不要下載過多的軟體,定期為電腦殺毒、清理垃圾等等,保證它能流暢使用。
⑵ 電腦有多少種
要怎麼分呢?
下面有一種分類方法,不知是否是你想要的。
計算機可分為模擬計算機和數字計算機兩大類。
模擬計算機的主要特點是:參與運算的數值由不間斷的連續量表示,其運算過程是連續的,模擬計算機由於受元器件質量影響,其計算精度較低,應用范圍較窄,目前已很少生產。
數字計算機的主要特點是:參與運算的數值用斷續的數字量表示,其運算過程按數字位進行計算,數字計算機由於具有邏輯判斷等功能,是以近似人類大腦的"思維"方式進行工作,所以又被稱為「電腦」。
數字計算機按用途又可分為專用計算機和通用計算機。
專用與通用計算機在其效率、速度、配置、結構復雜程度、造價和適應性等方面是有區別的。
專用計算機針對某類問題能顯示出最有效、最快速和最經濟的特性,但它的適應性較差,不適於其它方面的應用。我們在導彈和火箭上使用的計算機很大部分就是專用計算機。這些東西就是再先進,你也不能用它來玩游戲。
通用計算機適應性很強,應用面很廣,但其運行效率、速度和經濟性依據不同的應用對象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通用計算機按其規模、速度和功能等又可分為巨型機、大型機、中型機、小型機、微型機及單片機。這些類型之間的基本區別通常在於其體積大小、結構復雜程度、功率消耗、性能指標、數據存儲容量、指令系統和設備、軟體配置等的不同。
一般來說,巨型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很高,可達每秒執行幾億條指令,數據存儲容量很大,規模大結構復雜,價格昂貴,主要用於大型科學計算。它也是衡量一國科學實力的重要標志之一。
單片計算機則只由一片集成電路製成,其體積小,重量輕,結構十分簡單,性能介於巨型機和單片機之間的就是大型機、中型機、小型機和微型機。它們的性能指標和結構規模則相應的依次遞減。
⑶ 電腦有幾種
電腦主要有五種分類,分別為以下幾種:
台式機也叫桌面機,是一種獨立相分離的計算機,相對於筆記本和上網本體積較大,主機、顯示器等設備一般都是相對獨立的,一般需要放置在電腦桌或者專門的工作台上。
⑷ 換電腦了,怎麼把原來電腦的做種轉移到新電腦里
第一種方法:U盤傳輸
我們可以直接使用U盤來進行備份處理,將舊電腦里的各種資料文件拷貝到U盤裡面,傳輸完成之後再轉移到新電腦里。
因為我們知道現在的U盤內存都十分的大,所以完全足夠我們使用轉移各種文件和數據,這樣傳輸起來也比較的方便。
⑸ 電腦是怎麼來的
最初由約翰·馮·諾依曼發明(那時電腦的計算能力相當於現在的計算器),有三間庫房那麼大,後逐步發展而成。
是一種能夠按照指令對各種數據和信息進行自動加工和處理的電子設備
他由多個零配件組成,如中央處理器、主板、內存、電源、顯卡......
電腦學名計算機,是由早期的電動計算器發展而來的。1945年,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台電子數字計算機「ENJAC」,用於計算彈道。是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電工學院製造的,但它的體積龐大,佔地面積500多平方米,重量約30噸,消耗近100千瓦的電力。顯然,這樣的計算機成本很高,使用不便。1956年,晶體管電子計算機誕生了,這是第二代電子計算機。只要幾個大一點的櫃子就可將它容下,運算速度也大大地提高了。1959年出現的是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這是電腦發展的最新階段。到1976年,由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製成的「克雷一號」,使電腦進入了第四代。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發明,使電子計算機不斷向著 小型化、微型化、低功耗、智能化、系統化的方向更新換代。
20世紀90年代,電腦向「智能」方向發展,製造出與人腦相似的電腦,可以進行思維、學習、記憶、網路通信等工作。
進入21世紀,電腦更是筆記本化、微型化和專業化,每秒運算速度超過100萬次,不但操作簡易、價格便宜,而且可以代替人們的部分腦力勞動,甚至在某些方面擴展了人的智能。於是,今天的微型電子計算機就被形象地稱做電腦了。
世界上第一台個人電腦由IBM於1981年推出。
回答者:surpass_man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4-21 12:58
電子計算機,俗稱電腦,是一種電子化的計算工具。在中國大陸也經常用計算機來指代電子計算機。就目前而言,電子計算機是根據預先設定好的程序來進行信息處理的一種設備。電子計算機分為巨型計算機(又稱「超級計算機」)、大型計算機、中型計算機、小型計算機、微型計算機(簡稱「微機」,其中包括個人計算機,PC),已經逐步進入社會各個領域,尤其是進入了家庭和個人領域,極大地改變了社會的日常面貌。
從1930年代中期到1940年代後期,許多人在開發現代的、數字的、電子的,通用電子計算機。許多試驗型的機器被造了出來並且可能是圖靈完備化的。這些機器在當時都被宣稱為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然而它們都只有有限的處理通用問題的能力,所以他們的設計最終都被拋棄了。
計算機發明於1946年。大約在1940—1942年間,在研製導彈的過程中,急需要有一種能迅速計算的工具,以便對導彈的飛行進行控制。在它偏離人所預測的軌道時,把它拉回到軌道上來。這樣就產生了能在1/10秒或1/100秒的時間內計算出導彈運行軌跡同預定軌道的偏差的電子計算機。電子計算機不以十進位制進行計算,而是用二進位制計算的。它的出現是當代世界上最大的發明之一。第一台計算機的發明者是一位名叫馮·諾埃門的數學家。
⑹ 電腦處理器分哪幾種怎麼分的有什麼區別
從狹義上講,一般所講的處理器是指電腦的運算核心,也就是指CPU,也叫中央處理器。
現在的電腦CPU分為兩大品牌,英特爾和AMD,它們的功能都的差不多的,它們的區別在於以下幾方面:
1、核心架構。兩款CPU的核心架構都是各自研發的,其核心架構是完全不一樣的。
2、性能。在高中低同等級的CPU上,英特爾的CPU性能優於AMD的。
3、功耗、發熱量。AMD的CPU功耗明顯大於英特爾的,並且發熱量也高於英特爾的CPU。
4、製程工藝。英特爾的CPU其製程工藝優於AMD的。
5、集成核顯。AMD的CPU其集成核顯的性能優於英特爾CPU的集成核顯。
6、價格。英特爾的CPU價格較高,性價比低,而AMD的CPU價格較低,性價比較高。
⑺ 電腦怎麼分盤
電腦分盤具體步驟:
1、打開電腦,然後右鍵單擊桌面的計算機,在彈出的對話框選擇管理。
(7)電腦怎麼種擴展閱讀
硬碟分區之後,會形成3種形式的分區狀態;即主分區、擴展分區和非DOS分區。
非DOS分區
在硬碟中非DOS分區(Non-DOS Partition)是一種特殊的分區形式,它是將硬碟中的一塊區域單獨劃分出來供另一個操作系統使用,對主分區的操作系統來講,是一塊被劃分出去的存儲空間。只有非DOS分區的操作系統才能管理和使用這塊存儲區域。
主分區
主分區則是一個比較單純的分區,通常位於硬碟的最前面一塊區域中,構成邏輯C磁碟。其中的主引導程序是它的一部分,此段程序主要用於檢測硬碟分區的正確性,並確定活動分區,負責把引導權移交給活動分區的DOS或其他操作系統。此段程序損壞將無法從硬碟引導,但從軟碟機或光碟機引導之後可對硬碟進行讀寫。
擴展分區
而擴展分區的概念是比較復雜的,極容易造成硬碟分區與邏輯磁碟混淆;分區表的第四個位元組為分區類型值,正常的可引導的大於32mb的基本DOS分區值為06,擴展的DOS分區值是05。如果把基本DOS分區類型改為05則無法啟動系統 ,並且不能讀寫其中的數據。
⑻ 電腦怎麼使用!
人們通過輸入設備把需要處理的信息輸入電腦,電腦通過中央處理器把信息加工後,再通過輸出設備把處理後的結果告訴人們。
其實這個模型很簡單,舉個簡單的例子,你要處理的信息是1+1,你把這個信息輸入到電腦中後,電腦的內部進行處理,再把處理後的結果告訴你。
早期電腦的輸入設備十分落後,根本沒有現在的鍵盤和滑鼠,那時候電腦還是一個大傢伙,最早的電腦有兩層樓那麼高。人們只能通過扳動電腦龐大的面板上無數的開頭來向電腦輸入信息,而電腦把這些信息處理之後,輸出設備也相當簡陋,就是電腦面板上無數的信號燈。所以那時的電腦根本無法處理像現在這樣各種各樣的信息,它實際上只能進行數字運算。
當時人們使用電腦也真是夠累的。但在當時,就算是這種電腦也是極為先進的了,因為它把人們從繁重的手工計算中解脫出來,而且極大地提高了計算速度。
隨著人們對電腦的使用,人們發現上述模型的電腦能力有限,在處理大量數據時就越發顯得力不從心。為些人們對電腦模型進行了改進,提出了這種模型:
就是在中央處理器旁邊加了一個內部存儲器。這個模型的好處在於。先打個比方說,如果老師讓你心算一道簡單題,你肯定毫不費勁就算出來了,可是如果老師讓你算20個三位數相乘,你心算起來肯定很費力,但如果給你一張草稿紙的話,你也能很快算出來。
可能你會問這和電腦有什麼關系?其實電腦也是一樣,一個沒有內部存儲器的電腦如果讓它進行一個很復雜的計算,它可能根本就沒有辦法算出來,因為它的存儲能力有限,無法記住很多的中間的結果,但如果給它一些內部存儲器當「草稿紙」的話,電腦就可以把一些中間結果臨時存儲到內部存儲器上,然後在需要的時候再把它取出來,進行下一步的運算,如此往復,電腦就可以完成很多很復雜的計算。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感到電腦輸入和輸出方式的落後,改進這兩方面勢在必行。在輸入方面,為了不再每次扳動成百上千的開頭,人們發明了紙帶機。紙帶機的工作原理是這樣的,紙帶的每一行都標明了26個字母、10個數字和一些運算符號,如果這行的字母A上面打了一個孔,說明這里要輸入的是字母A,同理,下面的行由此類推。這樣一個長長的紙帶就可以代表很多的信息,人們把這個紙帶放入紙帶機,紙帶機還要把紙帶上的信息翻譯給電腦,因為電腦是看不懂這個紙帶的。
這樣雖然比較麻煩,但這個進步確實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電腦的發展。在發明紙帶的同時,人們也對輸出系統進行了改進,用列印機代替了電腦面板上無數的信號燈。列印機的作用正好和紙帶機相反,它負責把電腦輸出的信息翻譯成人能看懂的語言,列印在紙上,這樣人們就能很方便地看到輸出的信息,再也不用看那成百上千的信號燈了。
不過人們沒有滿足,他們繼續對輸入和輸出系統進行改進。後來人們發明了鍵盤和顯示器。這兩項發明使得當時的電腦和我們現在使用的電腦有些類似了,而且在些之前經過長時間的改進,電腦的體積也大大地縮小了。鍵盤和顯示器的好處在於人們可以直接向電腦輸入信息,而電腦也可以及時把處理結果顯示在屏幕上。
可是隨著人們的使用,逐漸又發現了不如意之處。因為人們要向電腦輸入的信息越來越多,往往要輸入很長時間後,才讓電腦開始處理,而在輸入過程中,如果停電,那前面輸入的內容就白費了,等來電後,還要全部重新輸入。就算不停電,如果人們上次輸入了一部分信息,電腦處理理了,也輸出了結果;人們下一次再需要電腦處理這部分信息的時候,還要重新輸入。對這種重復勞動的厭倦導致了電腦新的模型的產生。
這回的模型是這樣的:
這回增加了一個外部存儲器。外部存儲器的「外部」是相對於內部存儲器來說的,在中央處理器處理信息時,它並不直接和外部存儲器打交道,處理過程中的信息都臨時存放在內部存儲器中,在信息處理結束後,處理的結果也存放在內部存儲器中。可是如果這時突然停電,那些結果還會丟失的。內部存儲器(或簡稱內存)中的信息是靠電力來維持的,一旦電力消失,內存中的數據就會全部消失。也正因為如此,人們才在電腦模型中加入了外部存儲器,把內存中的處理結果再存儲到外部存儲器中,這樣停電後數據也不會丟失了。
外部存儲器與內存的區別在於:它們的存儲機制是不一樣的,外部存儲器是把數據存儲到磁性介質上,所以不依賴於是否有電。這個磁性介質就好比家裡的歌曲磁帶,磁帶上的歌曲不管有沒有電都是存在的。當時人們也是考慮到了磁帶這種好處,所以在電腦的外部存儲器中也採用了類似磁帶的裝置,比較常用的一種叫磁碟。
磁碟本來是圓的,不過裝在一個方的盒子里,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防止磁碟表面劃傷,導致數據丟失。
有了磁碟之後,人們使用電腦就方便多了,不但可以把數據處理結果存放在磁碟中,還可以把很多輸入到電腦中的數據存儲到磁碟中,這樣這些數據可以反復使用,避免了重復勞動。
可是不久之後,人們又發現了另一個問題,人們要存儲到磁碟上的內容越來越多,眾多的信息存儲在一起,很不方便。這樣就導致了文件的產生。
這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文件有些相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文件是由一些相關信息組成,電腦的文件也是一樣。人們把信息分類整理成文件存儲到磁碟上,這樣,磁碟上就有了文件1、文件2……。
可是在使用過程中,人們又漸漸發現,由人工來管理越來越多的文件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就開發了一種軟體叫操作系統。
其實操作系統就是替我們管理電腦的一種軟體,在操作系統出現之前,只有專業人士才懂得怎樣使用電腦,而在操作系統出現之後,不管你是否是電腦專業畢業,只要經過簡單的培訓,你都能很容易地掌握電腦。
有了操作系統之後,我們就不直接和電腦的硬體打交道,不直接對這些硬體發號施令,我們把要的事情告訴操作系統,操作系統再把要作的事情安排給電腦去作,等電腦做完之後,操作系統再把結果告訴我們,這樣就省事多了。
在操作系統出現之前,人們通過鍵盤給電腦下達的命令都是特別專業的術語,而有了操作系統之後,人們和電腦之間的對話就可以使用一些很容易懂的語言,而不用去死記硬背那些專業術語了。
操作系統不但能在電腦和人之間傳遞信息,而且字還負責管理電腦的內部設備和外部設備。它替人們管理日益增多的文件,使人們能很方便地找到和使用這些文件;它替人們管理磁碟,隨時報告磁碟的使用情況;它替電腦管理內存,使電腦能更高效而安全地工作;它還負責管理各種外部設備,如列印機等,有了它的管理,這些外設就能有效地為用戶服務了。
也正因為操作系統這么重要,所以人們也在不斷地改進它,使它的使用更加方面,功能更加強大。對於咱們現在使用的微機來說,操作系統主要經歷了DOS、Windows 3.X、Windows95和Windows98這幾個發展階段。
在DOS階段,人們和電腦打交道,還是主要靠輸入命令,「你輸入什麼命令,電腦就做什麼,如果你不輸入,電腦就什麼也不做」。在這一階段,人們還是需要記住很多命令和它們的用法,如果忘記了或不知道,那就沒有辦法了。所以說,這時的電腦還是大太好用,操作系統也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Windows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這個不足,人們在使用Windows時,不必記住什麼命令,只需要用滑鼠指指點點就能完成很多工作。而當操作系統發展到Windows95之後,使用電腦就變得更加簡單。
現在我們來簡單總結一下上面我們講的一些內容。經過人們幾十年的努力,電腦的組成結構已經基本定型,現在我們日常使用的微機在硬體方面可以用下圖表示:這里CPU就是我們以前談到的中央處理器的英文縮寫,它和其它輔助電路構成了電腦的核心。我們通過鍵盤和其它輸入設備輸入的信息經過它的處理之後顯示在顯示器上。在信息處理過程中,CPU要和內存頻繁地交換信息,在工作結束之後,還要把內存中的數據保存在磁碟上。
上面說的是硬體的工作原理,那麼在軟體上,我們又是如何使用電腦的呢?
在前面我們講過,我們可以通過操作系統給電腦布置工作,操作系統也可以把電腦的工作結果告訴我們。可是操作系統的功能也不是無限的,實際上電腦的很多功能是靠多種應用軟體來實現的。操作系統一般只負責管理好電腦,使它能正常工作。而眾多的應用軟體才充分發揮了電腦的作用。但這些應用軟體都是建立在操作系統上的,一般情況下,某一種軟體都是為特定的操作系統而設計的,因為這些軟體不能直接和電腦交換信息,需要通過操作系統來傳遞信息。
這就是所謂的「硬」、「軟」結合。硬體就是我們能看見的這些東西:主機、顯示器、鍵盤、滑鼠等,而軟體是我們看不見的,存在於電腦內部的。打個比方,硬體就好比人類軀體,而軟體就好比人類的思想,沒有軀體,思想是無法存在的,但沒有思想的軀體也只是一個植物人。一個正常人要完成一項工作,都是軀體在思想的支配下完成的。電腦和這相類似,沒有主機等硬體,軟體是無法存在的;而一個沒有軟體的電腦也只是一堆廢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