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配了一台5900X+3080Ti電腦,2021年11月(配置選擇篇)
筆者IT行業,過去20年從奔騰到酷睿,從ThinkPad到MacBook Pro、長期使用各種PC,近期工作和 娛樂 需要,DIY一台主流高配置的PC,此為背景。選擇配置時查閱了大量帖子和媒體評測,很多問題未見答案,測試則缺少實用場景,噪音多為主觀感受,於是打算自己寫一下,多一些細節分享。
2021年雙11,適逢英特爾12代酷睿發布,看完媒體評測後,這套配置很快決定下來,不是Intel Inside,是AMD Yes!
配置清單
選擇原則
2萬元級別,次旗艦,在夠用的前提下追求性價比;
旗艦追求更高的分數,往往功耗和性價比都不夠好,一般來講次一級旗艦往往是更均衡的;
穩定、靜音、夠用是個人選擇原則,當然你也可以認為這就是囊中羞澀原則。
配置說明
CPU - 英特爾的12代酷睿媒體評測功耗很高,性價比不清楚。而AMD這兩年不斷進取推動CPU的進步,也讓Intel價格更實惠,用行動支持一下AMD,5900X的12核心24線程7nm製程,可謂是AM4介面的頂級大作。至於旗艦5950X,性價比低很多,屬於3萬元以上的配置不予考慮;
主板 - AM4介面主板很成熟了,只要支持PCIE 4.0 M.2,讓硬碟讀寫無瓶頸就好,其餘都差不多,華碩的用料品質優秀,相信不會給CPU、顯卡拖後腿,華碩配套軟體功能很強大也是優點之一。X570-PLUS南橋是GF14nm,帶小風扇,最新的GF12nm南橋主板不好找價格也要貴一些,PC 歷史 上主板帶風扇常有的事,噪音可以忽略;
顯卡 - 3080Ti共有10240個CUDA流處理器/80個RT核心/320個Tensor核心,對比RTX 3090的10496/82/328,相差無幾,可以認為就是3090核心(關閉幾個不過關的核心),只是削減了一半GDDR6x顯存。最近價格回落一些,性價比凸顯,作為發熱大戶,華碩3080Ti和3080是一樣的散熱設計,能否從容駕馭,略有擔心;這里還有一個糾結的,就是它和10G顯存的3080,機器學習tensorflow性能差距是否能達到30%,畢竟價格還是貴了30%的,後面會測試一下;
內存 - 海盜船在超頻界鼎鼎大名,DDR4-3600內存頻率更高,可能存在某些廠家用3200超頻而來的情況,這樣的內存發熱和性能表現不佳,卻很容易被忽略。內存市場的水很深,即便不是為了超頻,選擇名氣大的踏實些;
硬碟 - 三星980Pro的媒體測試數據,PCIE4介面最大讀取寫入速度分別達到7G/s和5G/s;
冷排 - 德商必酷360冷排,風扇最大轉速2200rpm,標稱轉速50%噪音17.7dB,75%23.9Db,100%39.8Db,如果真是這個噪音比例,非常期待。波紋風扇做工精緻,採用流體動態軸承(可以簡單理解為高精度油封軸承,無滾珠),至於風量是否夠大,相信不是問題,各品牌360冷排對付5900x應該均無壓力;
機箱 - 802是E-ATX中塔,空間夠大,布局很整潔,前面板有兩塊,一塊是全遮擋靜音,一塊是透氣網強調散熱,可根據使用情況切換,這點尤其打動我。另外這款機箱側板可以快速開啟,別小看這點,折騰機器時方便很多,大量吸音材料相信會有不錯靜音表現,感覺be quite機箱的這些設計很注重細節;
幾句閑話
關於機箱和冷排,各家都說各家的好,選擇德商必酷,就因為它夠精緻夠漂亮,顏值即正義,我更願意相信外觀細節都能做的這么精緻的產品,內部也是一樣的細節到位。
華碩的ROG和TUF的區別,網上很多人問,同樣的晶元,華碩顯卡和主板都有ROG和TUF分級,看了大量帖子後,感覺華碩應該是為每顆晶元都做了測試,體質好的(電氣性能高,能超頻)劃分到高等級里,賣得更貴(一般要貴30%),安靜清涼的系統對我來說比超頻更重要,所以選擇TUF就夠用了。
機箱和配件發光(所謂神光),個人對光污染很反感,用電腦多年明顯感覺到各種頻率的光對皮膚和眼睛有害,但現在這是PC潮流,玩一玩亦可,平時機箱可以背對著屏幕。測透的好處是可以看到機箱內情況,水冷機箱看看是否漏液很方便,所以還是選擇了802側透版,希望對降噪影響不大。
12代酷睿,剛剛發布,價格高昂,配套的主板和內存同樣昂貴,尤其是DDR5內存尚未進入成熟期,目前性能對比AMD提升有限,烤機溫度更是高達100度,這意味著更高的噪音,更大的進風量,更多的灰塵堆積,不(囊)做(中)考(羞)慮(澀)。
黑蘋果,因為喜歡Final Cut Pro,想著可否Windows之外再裝個黑蘋果,但目前MacOS對RTX3000系列顯卡沒有支持,如果哪位朋友知道,請不吝賜教。
待續,配件就差京東雙11的顯卡沒到了,
裝機後會持續更新細節和測試情況,包括跑DeepFaceLab AI換臉性能,編譯Chrome瀏覽器性能,以及不同冷排位置溫度測試,噪音測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