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无线连接 > 电脑新技术是什么意思

电脑新技术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2-03-03 21:01:28

⑴ 目前计算机硬件发展的最新技术是什么

“CPU 适用类型”是指该处理器所适用的应用类型,针对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不同应用范围,CPU 被设计成各不相同的类型,即分为嵌入式和通用式、微控制式。嵌入式 CPU 主要用于运行面向特定领域的专用程序,配备轻量级操作系统,其应用极其广泛,像移动电话、DVD、机顶盒等都是使用嵌入式 CPU。微控制式 CPU 主要用于汽车空调、自动机械等自控设备领域。而通用式 CPU 追求高性能,主要用于高性能个人计算机系统(即 PC 台式机)、服务器(工作站)以及笔记本三种。

Ø 至尊威力,全面释放。低耗电高效能优势。精彩纷呈的多媒体盛宴。

采用革命性的英特尔?酷睿" 微体系结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英特尔甛n酷睿"2 双核处理器系列可提供超凡的节能高效性能,您可以同时进行多项操作,而不会影响系统速度。

英特尔?酷睿"2 双核处理器,具有非凡的性能、难以置信的系统反应速度以及无以伦比的高能效。此外,系统速度不会再受病毒扫描、多个计算密集型程序同时运行以及多媒体下载的影响-这些台式机处理器的性能提升高达 40%梗蹦苄б灿邢嘤Φ奶岣摺?/P>

Ø 主板又名主机板、母板、系统板等
在一台微型计算机里,主板上安装了计算机的主要电路系统,并具有扩展槽和插有各种插件。计算机的质量与主板的设计和工艺有极大的关系。所以从计算机诞生开始,各厂家和用户都十分重视主板的体系结构和加工水平。了解主板的特性及使用情况,对购机、装机、用机都是极有价值的。下面我们分别介绍当前流行的Pentium级主板和Pentium Ⅱ 级主板的主要技术特性和使用的有关问题。

Ø 主板上的新技术
计算机行业的技术更新无疑是最频繁和最迅速的,一种主板从投入市场到淘汰一般只有1~2年的时间。目前市场中销售的主板普遍使用了一些常见的新技术,并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主要是:采用Flash BIOS,用户只需软件即可升级;采用同步突发式(PB Cache)二级高速缓存,与以前的异步缓存相比,可提高速度和效率;主板集成两个串口、一个并口和一个软驱接口;主板集成2个通道的增强型(EIDE)硬盘接口,用于连接硬盘、IDE光驱、磁带机等设备。有些主板还设有PS/2鼠标口、通用串行总线(USB)、DMI资源管理等。

ü 支持MMX

ü ATX结构

ü 通用串行总线(USB)接口技术

ü 桌面管理界面DMI技术

ü 对称多处理结构

支持内存类型是指主板所支持的具体内存类型。不同的主板所支持的内存类型是不相同的。内存类型主要有FPM,EDO,SDRAM,RDRAM已经DDR DRAM等。

ECC并不是内存类型,ECC(Error Correction Coding或Error Checking and Correcting)是一种具有自动纠错功能的内存,英特尔的82430HX芯片组就开始支持它,使用该芯片组的主板都可以安装使用ECC内存,但由于ECC内存成本比较高,所以主要应用在要求系统运算可靠性比较高的商业电脑中,例如服务器/工作站等等。由于实际上存储器出错的情况不会经常发生,而且普通的主板也并不支持ECC内存,所以一般的家用与办公电脑也不必采用ECC内存。

一般情况下,一块主板只支持一种内存类型,但也有例外。有些主板具有两种内存插槽,可以使用两种内存,例如以前有些主板能使用EDO和SDRAM,现在有些主板能使用SDRAM和DDR SDRAM。

IBM科学家开发新式内存芯片

为了制造出更小的电子设备,消费电子厂商正在不断提高内存芯片或者硬盘上容纳数据存储的能力。

这种趋势使得大型主机缩小为台式机,然后再缩小为笔记本电脑,以至于成为我们的衣服口袋中的设备。

现在,假如IBM实验室科学家Stuart S. P. Parkin创意获得资助,那么,在现有同样面积的电子设备当中有可能会多存储10到100倍的数据。这意味着,目前最多能够存储200个小时视频节目的iPod播放器可以存储进120个电视频道一周的节目内容。

显示卡(videocard)是系统必备的装置,它负责将 CPU 送来的影像资料(data)处理成显示器(monitor) 可以了解的格式,再送到显示屏 (screen) 上形成影像。它是我们从电脑获取资讯最重要的管道。因此显示卡及显示器是电脑最重要的部份之一。

显示器在清晰度 (sharpness),明亮度 (brightness),稳定度 (stableness) 和最大分辨率方面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假如你想要有高品质的影像,你需要一台高品质的的大显示屏显示器,至少 17 寸,你的显示卡要尽可能挑最好的。显示器如果很烂,显示屏看起来就会很不舒服。

显示屏分辨率 (screen resolution) 和色彩分辨率 (color resolution)跟显存 (Video RAM) 的数量有关。
显卡的性能显存和芯片的种类有关。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它跟总线 (PCI/ISA/EISA) 也有关,因此主机板还有它的芯片组都跟资料送达显示卡的速度有关。最后就是 Pentium(P55C)/Pentium Pro(Klamath)/6x86(M2) CPU 新增的 MMX 指令集-它能增进显示卡的效能,可能比现在任何的显示卡技术帮助还要大。

DX10、DDR4显存、80nm制程等新规格的出现,绝对称得上是显卡技术发展的新热点。NVIDIA发布全球首款支持DX10的图形核心—G80,ATI推出了DIY市场首款搭配DDR4显存的显卡—X1950XTX,多款主流显卡的核心制程转向80nm,这些都是对显卡市场产生重大影响的变动。如今未来几年对于显卡技术及硬件规格而言,同样是令人期待的。

到目前为止显示器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但对其认识却大都相同,顾名思义它应该是将一定的电子文件通过特定的传输设备显示到屏幕上再反射到人眼的一种显示工具。从广义上讲,街头随处可见的大屏幕,电视机的荧光屏、手机、快译通等的显示屏都算是显示器的范畴,但目前一般指与电脑主机相连的显示设备。它的应用非常广泛,大到卫星监测、小至看VCD,可以说在现代社会里,它的身影无处不在。

(一) CRT显示器

(二) LCD显示器

LG.Philips总是不断地想找出对使用者眼睛有利的显示器制造方法,这就是它一直能在全球显示器市场执牛耳的重要因素之一吧!

这次它准备推出的是一种可以防污的LCD显示器,它发展了一种类似无笔心油性笔的新技术制造出的LCD面板,上面不会沾上油污、灰尘甚至指纹及持久性墨水,听来真是很神奇,相信也可解决LCD显示器使用者长期的困扰,因为一旦沾上上述的污迹,那真是超级麻烦,不过据说这种面板要到2008上半年才会量产,但到时一定会受到众多朋友的欢迎。

?/P>

?/P>

硬盘是电脑的重要部件,以容量大、储存速度快、稳定安全等特性成为电脑外存中最主要的一员.电脑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电脑游戏等都要安装到硬盘上才能使用,用户建立的文件、图片等数据资料都要储存到硬盘才能保存下来,电脑进行运算时,硬盘担任了传送数据到内存,以供CPU进行运算,然后把运算结果储存下来的任务.总之,硬盘是电脑存储数据的主要场所.

计算机硬盘驱动器玻璃基片是用于存储媒体信息的盘片。现在使用的大多为铝合金基片。在计算机高速发展时,硬盘盘片转速达10000rpm时,铝合金不适应其带来的耐温,变形等要求。而使用微晶玻璃材料制成的基片正好有其耐热温度高、高机械强度、低膨胀以及超平滑表面这些特点来取代铝合金基片。其年产量约4000万片左右,占整个基片市场的10%左右,而玻璃基片代替铝基片为计算机发展的必然趋势,故其国内、国外市场前景将十分广阔。

光驱是台式机里比较常见的一个配件。随着多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得光驱在台式机诸多配件中的已经成标准配置。目前,光驱可分为CD-ROM驱动器、DVD光驱(DVD-ROM)、康宝(COMBO)和刻录机等。

?nbsp; CD-ROM光驱:又称为致密盘只读存储器,是一种只读的光存储介质。它是利用原本用于音频CD的CD-DA(Digital Audio)格式发展起来的。

?nbsp; DVD光驱:是一种可以读取DVD盘片的光驱,除了兼容DVD-ROM,DVD-VIDEO,DVD-R,CD-ROM等常见的格式外,对于CD-R/RW,CD-I,VIDEO-CD,CD-G等都要能很好的支持。

?nbsp; COMBO光驱:“康宝”光驱是人们对COMBO光驱的俗称。而COMBO光驱是一种集合了CD刻录、CD-ROM和DVD-ROM为一体的多功能光存储产品。

?nbsp; 刻录光驱:包括了CD-R、CD-RW和DVD刻录机等,其中DVD刻录机又分DVD+R、DVD-R、DVD+RW、DVD-RW(W代表可反复擦写)和DVD-RAM。刻录机的外观和普通光驱差不多,只是其前置面板上通常都清楚地标识着写入、复写和读取三种速

?/P>

目前,全球光驱市场巨大,但光驱技术一直掌控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深圳锦锋隆数码技术公司最近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OVK精密磁力吸入式机芯,并应用到电脑光驱,获得数十项中国专利,打破了国外垄断光驱开发的局面。国际市场上的电脑光驱一直以来都采用进出仓式机芯。该公司开发的吸入式电脑光驱技术的最大优点是低噪音性能,大小盘片可兼容,读写盘片质量好等,而价格却与目前的进出仓式普通光驱相近。这一优越的性价比将会对市场形成冲击,并将大大加速光驱产业技术的升级换代。此外,这项技术还可广泛应用于包括红光和蓝光技术的高清数字家电行业,以及汽车电子行业等各类光存储应用领域。采用这项新技术的电脑光驱产品已开始投放市场。

ü 声卡

声卡是多媒体技术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声波/数字信号相互转换的一种硬件。声卡的基本功能是把来自话筒、磁带、光盘的原始声音信号加以转换,输出到耳机、扬声器、扩音机、录音机等声响设备,或通过音乐设备数字接口(MIDI)使乐器发出美妙的声音。

前不久, HardOCP 透露了创新公司在声卡市场上的最新计划。计划中最吸引人的是将在今年夏季中期发布一款新声音处理芯片。
新的声卡将采用EMU10K2声音处理芯片为基础。这款新的声音处理芯片的革新不光是性能加强了,它还将支持其它更多功能:

u 6声道数字输出和模拟输出(杜比数字输出支持);

u 双重Firewire/1394支持,新的声卡将板载Firewire控制器;

u 支持内容保护技术(用于保护音乐版权);

u 软件播放中心,能达到320kbps的采样频率和9倍速硬件加速。
参考资料:大学《计算机基础》

⑵ 2000年至今,每年电脑硬件都出来哪些新技术2012年末和明年又会有什么新技术

2000年: Intel Pentium 4 处理器采用Pentium 4处理器内建了4200万个晶体管,以及采用0.18微米的电路,首款微处理器Intel 4004的运作频率为108KHz,Pentium 4初期推出版本的速度就高达1.5GHz,若汽车速度在同一时期以相同的速度向上攀升,从旧金山开车到纽约仅仅需要13秒,Pentium 4处理器晶体管数目约为4200万颗,翌年8月,Pentium 4 处理理达到2 GHz的里程碑。
2002年: Intel Pentium 4 HT处理器
英特尔推出新款Intel Pentium 4处理器内含创新的Hyper-Threading(HT)超线程技术。超线程技术打造出新等级的高性能桌上型电脑,能同时快速执行多项运算应用,或针对支持多重线程的软件带来更高的性能。超线程技术让电脑性能增加25%。除了为桌上型电脑使用者提供超线程技术外,英特尔也达成另一项电脑里程碑,就是推出运作频率达3.06 GHz的Pentium 4处理器,是首款每秒执行30亿个运算周期的商业微处理器,如此优异的性能要归功于当时业界最先进的0.13微米制程技术,翌年,内建超线程技术的Intel Pentium 4处理器频率达到3.2 GHz。
2003年:Intel Pentium M处理器
由以色列小组专门设计的新型移动CPU,Pentium M是英特尔公司的x86架构微处理器,供笔记簿型个人电脑使用,亦被作为Centrino的一部分,于2003年3月推出。公布有以下主频:标准1.6GHz,1.5GHz,1.4GHz,1.3GHz,低电压1.1GHz,超低电压900MHz。为了在低主频得到高效能,Banias作出了优化,使每个时钟所能执行的指令数目更多,并通过高级分支预测来降低错误预测率。另外最突出的改进就L2高速缓存增至1MB(P3-M和P4-M都只有512KB),估计Banias数目高达7700万的晶体管大部分就用在这上。此外还有一系列与减少功耗有关的设计:增强型Speedstep技术是必不可少的了,拥有多个供电电压和计算频率,从而使性能可以更好地满足应用需求。智能供电分布可将系统电量集中分布到处理器需要的地方,并关闭空闲的应用;移动电压定位(MVPIV)技术可根据处理器活动动态降低电压,从而支持更低的散热设计功率和更小巧的外形设计;经优化功率的400MHz系统总线;Micro-opsfusion微操作指令融合技术,在存在多个可同时执行的指令的情况下,将这些指令合成为一个指令,以提高性能与电力使用效率。专用的堆栈管理器,使用记录内部运行情况的专用硬件,处理器可无中断执行程序。Banias所对应的芯片组为855系列,855芯片组由北桥芯片855和南桥芯片ICH4-M组成,北桥芯片分为不带内置显卡的855PM(代号Odem)和带内置显卡的855GM(代号Montara-GM),支持高达2GB的DDR266/200内存,AGP4X,USB2.0,两组ATA-100、AC97音效及Modem。其中855GM为三维及显示引擎优化InternalClockGating,它可以在需要时才进行三维显示引擎供电,从而降低芯片组的功率。
2005年: Intel Pentium D 处理器
首颗内含2个处理核心的Intel Pentium D 处理器登场,正式揭开x86处理器多核心时代。
2006年: Intel Core 2 Duo处理器
Core微架构桌面处理器,核心代号Conroe将命名为Core 2 Duo/Extreme家族,其E6700 2.6GHz型号比先前推出之最强的Intel Pentium D 960 (3.6GHz)处理器,在性能方面提升了40%,省电效率也增加40%,Core 2 Duo处理器内含2.91亿个晶体管。
2008年:Intel Atom处理器
2008年6月3日,英特尔在北京向媒体介绍了他们与台北电脑展上同步推出的凌动处理器Atom。英特尔凌动处理采用45纳米制造工艺,2.5瓦超低功耗,价格低廉且性能满足基本需求,主要为上网本(Netbook)和上网机(Nettop)使用。作为具有简单易用、经济实惠的新型上网设备——上网本和上网机,他们主要具有较好的互联网功能,还可以进行学习、娱乐、图片、视频等应用,是经济与便携相结合的新电脑产品。其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为半年前华硕率先推出的Eee PC电脑,而现在戴尔、宏基、惠普等众多厂商也纷纷推出同类产品,行业对该市场前景乐观。这次推出的英特尔凌动处理器分为两款,为上网本设计的凌动N270与为上网机设计的凌动230,搭配945GM芯片组,可以满足基本的视频、图形、浏览需求,并且体积小巧,同时价格能控制在低于主流电脑的价位。据英特尔核算,采用凌动处理器的上网本可以做到低至250美元左右,而上网机则不会超过300美元。会上英特尔展示了以长城、海尔、同方为代表的上网机和上网本设备。其中一款同方的上网机售价预计在1999元左右,主要用于连接液晶电视,通过遥控器进行各种上网和数码应用,并具备安装XP系统进行电脑应用的能力。而多款国产上网本售价还并未公布,但估计定价会在2999元左右以赢得市场。
2008年:Intel Core i7处理器
Intel官方正式确认,基于全新Nehalem架构的新一代桌面处理器将沿用“Core”(酷睿) 名称,命名为“Intel Core i7”系列,至尊版的名称是“Intel Core i7 Extreme”系列。Core i7(中文:酷睿 i7,核心代号:(Bloomfield)处理器是英特尔于2008年推出的64位四核心CPU,沿用x86-64指令集,并以Intel Nehalem微架构为基础,取代Intel Core 2系列处理器。Nehalem曾经是Pentium 4 10 GHz版本的代号。Core i7的名称并没有特别的含义,Intel表示取i7此名的原因只是听起来悦耳,“i”的意思是智能(intelligence的首字母),而7则没有特别的意思,更不是指第7代产品。而Core就是延续上一代Core处理器的成功,有些人会以“爱妻”昵称之。官方的正式推出日期是2008年11月17日。早在11月3日,官方己公布相关产品的售价,网上评测亦陆续被解封。
2009年:Intel Core i5处理器
酷睿i5处理器是英特尔的一款产品,同样建基于Intel Nehalem微架构。与Core i7支持三通道存储器不同,Core i5只会集成双通道DDR3存储器控制器。另外,Core i5会集成一些北桥的功能,将集成PCI-Express控制器。接口亦与Core i7的LGA 1366不同,Core i5采用全新的LGA 1156。处理器核心方面,代号Lynnfiled,采用45纳米制程的Core i5会有四个核心,不支持超线程技术,总共仅提供4个线程。L2缓冲存储器方面,每一个核心拥有各自独立的256KB,并且共享一个达8MB的L3缓冲存储器。芯片组方面,会采用Intel P55(代号:IbexPeak)。它除了支持Lynnfield外,还会支持Havendale处理器。后者虽然只有两个处理器核心,但却集成了显示核心。P55会采用单芯片设计,功能与传统的南桥相似,支持SLI和Crossfire技术。但是,与高端的X58芯片组不同,P55不会采用较新的QPI连接,而会使用传统的DMI技术[1]。接口方面,可以与其他的5系列芯片组兼容[2]。它会取代P45芯片组。
2010年:Intel Core i3处理器
酷睿i3作为酷睿i5的进一步精简版,是面向主流用户的CPU家族标识。拥有Clarkdale(2010年)、Arrandale(2010年)、Sandy Bridge(2011年)等多款子系列。
2011年: Intel Sandy Bridge处理器
SNB(Sandy Bridge)是英特尔在2011年初发布的新一代处理器微架构,这一构架的最大意义莫过于重新定义了“整合平台”的概念,与处理器“无缝融合”的“核芯显卡”终结了“集成显卡”的时代。这一创举得益于全新的32nm制造工艺。由于Sandy Bridge 构架下的处理器采用了比之前的45nm工艺更加先进的32nm制造工艺,理论上实现了CPU功耗的进一步降低,及其电路尺寸和性能的显着优化,这就为将整合图形核心(核芯显卡)与CPU封装在同一块基板上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第二代酷睿还加入了全新的高清视频处理单元。视频转解码速度的高与低跟处理器是有直接关系的,由于高清视频处理单元的加入,新一代酷睿处理器的视频处理时间比老款处理器至少提升了30%。
2012年: Intel ivy Bridge处理器
在2012年4月24日下午北京天文馆,intel正式发布了ivy bridge(IVB)处理器。22nm Ivy Bridge会将执行单元的数量翻一番,达到最多24个,自然会带来性能上的进一步跃进。Ivy Bridge会加入对DX11的支持的集成显卡。另外新加入的XHCI USB 3.0控制器则共享其中四条通道,从而提供最多四个USB 3.0,从而支持原生USB3.0。cpu的制作采用3D晶体管技术的CPU耗电量会减少一半。

⑶ 现在电脑的最新技术是什么

哦 这个 到有点像闲聊了
硬件方面 INTEL 出了 酷睿双核 说什么是动态L2 缓存 势必要把AMD的市场分额进一步缩小 而且第三方证据也很不利 AMD 测试结果都是酷睿双核 强于AMD 30-45%
还有好象 RED HAT 出了 费多拉帽核心 就是 Fedora CORE 4 是系统不是处理器哦。。。 LINUX 的技术达到更高的境界 安全性高不用什么杀毒软件因为还没有什么病毒能入侵 兼容性更好 这么发展下去 LINUX 会慢慢 代替 WINDOWS。。。。

现在处理 最高有 4。0G 双核心了 就INTEL 的至强处理 至强处理可能很多人没听过 那是服务器专用的处理器能抵御更多DDOS 攻击 长期工作不卡
但是那个处理器 买不到 只有买品牌机的服务器 才有~ 这就是垄断

⑷ 关于计算机新技术的几项问题

所有问题,用一个词就可以解释,物连网

⑸ 计算机新技术有哪些

计算机的关键技术继续发展
未来的计算机技术将向超高速、超小型、平行处理、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尽管受到物理极限的约束,采用硅芯片的计算机的核心部件CPU的性能还会持续增长。作为Moore定律驱动下成功企业的典范Inter预计2001年推出1亿个晶体管的微处理器,并预计在2010年推出集成10亿个晶体管的微处理器,其性能为10万MIPS(1000亿条指令/秒)。而每秒100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将出现在本世纪初出现。超高速计算机将采用平行处理技术,使计算机系统同时执行多条指令或同时对多个数据进行处理,这是改进计算机结构、提高计算机运行速度的关键技术。
同时计算机将具备更多的智能成分,它将具有多种感知能力、一定的思考与判断能力及一定的自然语言能力。除了提供自然的输入手段(如语音输入、手写输入)外,让人能产生身临其境感觉的各种交互设备已经出现,虚拟现实技术是这一领域发展的集中体现。
传统的磁存储、光盘存储容量继续攀升,新的海量存储技术趋于成熟,新型的存储器每立方厘米存储容量可达10TB(以一本书30万字计,它可存储约1500万本书)。信息的永久存储也将成为现实,千年存储器正在研制中,这样的存储器可以抗干扰、抗高温、防震、防水、防腐蚀。如是,今日的大量文献可以原汁原味保存、并流芳百世。
新型计算机系统不断涌现
硅芯片技术的高速发展同时也意味着硅技术越来越近其物理极限,为此,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正在加紧研究开发新型计算机,计算机从体系结构的变革到器件与技术革命都要产生一次量的乃至质的飞跃。新型的量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纳米计算机等将会在21世纪走进我们的生活,遍布各个领域。
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是基于量子效应基础上开发的,它利用一种链状分子聚合物的特性来表示开与关的状态,利用激光脉冲来改变分子的状态,使信息沿着聚合物移动,从而进行运算。
量子计算机中数据用量子位存储。由于量子叠加效应,一个量子位可以是0或1,也可以既存储0又存储1。因此一个量子位可以存储2个数据,同样数量的存储位,量子计算机的存储量比通常计算机大许多。同时量子计算机能够实行量子并行计算,其运算速度可能比目前个人计算机的PentiumⅢ晶片快10亿倍。目前正在开发中的量子计算机有3种类型:核磁共振(NMR)量子计算机、硅基半导体量子计算机、离子阱量子计算机。预计2030年将普及量子计算机。
光子计算机
光子计算机即全光数字计算机,以光子代替电子,光互连代替导线互连,光硬件代替计算机中的电子硬件,光运算代替电运算。
与电子计算机相比,光计算机的“无导线计算机”信息传递平行通道密度极大。一枚直径5分硬币大小的棱镜,它的通过能力超过全世界现有电话电缆的许多倍。光的并行、高速,天然地决定了光计算机的并行处理能力很强,具有超高速运算速度。超高速电子计算机只能在低温下工作,而光计算机在室温下即可开展工作。光计算机还具有与人脑相似的容错性。系统中某一元件损坏或出错时,并不影响最终的计算结果。
目前,世界上第一台光计算机已由欧共体的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意大利的70多名科学家研制成功,其运算速度比电子计算机快1000倍。科学家们预计,光计算机的进一步研制将成为21世纪高科技课题之一。
生物计算机(分子计算机)
生物计算机的运算过程就是蛋白质分子与周围物理化学介质的相互作用过程。计算机的转换开关由酶来充当,而程序则在酶合成系统本身和蛋白质的结构中极其明显地表示出来。
20世纪70年代,人们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处于不同状态时可以代表信息的有或无。DNA分子中的遗传密码相当于存储的数据,DNA分子间通过生化反应,从一种基因代玛转变为另一种基因代码。反应前的基因代码相当于输入数据,反应后的基因代码相当于输出数据。如果能控制这一反应过程,那么就可以制作成功DNA计算机。
蛋白质分子比硅晶片上电子元件要小得多,彼此相距甚近,生物计算机完成一项运算,所需的时间仅为10微微秒,比人的思维速度快100万倍。DNA分子计算机具有惊人的存贮容量,1立方米的DNA溶液,可存储1万亿亿的二进制数据。DNA计算机消耗的能量非常小,只有电子计算机的十亿分之一。由于生物芯片的原材料是蛋白质分子,所以生物计算机既有自我修复的功能,又可直接与生物活体相联。预计10~20年后,DNA计算机将进入实用阶段。
纳米计算机
“纳米”是一个计量单位,一个纳米等于10[-9]米,大约是氢原子直径的10倍。纳米技术是从80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的新的前沿科研领域,最终目标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直接操纵单个原子,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
现在纳米技术正从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起步,把传感器、电动机和各种处理器都放在一个硅芯片上而构成一个系统。应用纳米技术研制的计算机内存芯片,其体积不过数百个原子大小,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直径的千分之一。纳米计算机不仅几乎不需要耗费任何能源,而且其性能要比今天的计算机强大许多倍。
目前,纳米计算机的成功研制已有一些鼓舞人心的消息,惠普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已开始应用纳米技术研制芯片,一旦他们的研究获得成功,将为其他缩微计算机元件的研制和生产铺平道路。
互联网络继续蔓延与提升
今天人们谈到计算机必然地和网络联系起来,一方面孤立的未加入网络的计算机越来越难以见到,另一方面计算机的概念也被网络所扩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Internet在过去如火如荼地发展,其影响之广、普及之快是前所未有的。从没有一种技术能像Internet一样,剧烈地改变着我们的学习、生活和习惯方式。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有计算机网络直接或间接地与Internet相连,使之成为一个全球范围的计算机互联网络。人们可以通过Internet与世界各地的其它用户自由地进行通信,可从Internet中获得各种信息。
回顾一下我国互联网络的发展,就可以感受到互联网普及之快。近三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对我国互联网络状况的调查表明我国的Internet发展呈现爆炸式增长,2000年1月我国上网计算机数为350万台,2001年的统计数为892万台,翻一番多;2000年1月我国上网用户人数890万;2001年1月的统计数为2250万人,接近于3倍;2000年1月CN下注册的域名数为48575,2001年1月的统计数为122099个,接近于3倍;国际线路的总容量目前达2799M,8倍于2000年1月的351M。
人们已充分领略到网络的魅力,Internet大大缩小了时空界限,通过网络人们可以共享计算机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信息资源。“网络就是计算机”的概念被事实一再证明,被世人逐步接受。
在未来10年内,建立透明的全光网络势在必行,互联网的传输速率将提高100倍。在Internet上进行医疗诊断、远程教学、电子商务、视频会议、视频图书馆等将得以普及。同时,无线网络的构建将成为众多公司竞争的主战场,未来我们可以通过无线接入随时随地连接到Internet上,进行交流、获取信息、观看电视节目。
移动计算技术与系统
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以及计算机处理能力的不断提高,新的业务和应用不断涌现。移动计算正是为提高工作效率和随时能够交换和处理信息所提出,业已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移动计算包括三个要素:通信、计算和移动。这三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移动计算概念提出之前,人们对它们的研究已经很长时间了,移动计算是第一次把它们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它们可以相互转化,例如,通信系统的容量可以通过计算处理(信源压缩,信道编码,缓存,预取)得到提高。
移动性可以给计算和通信带来新的应用,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面对无线移动环境带来的挑战。在无线移动环境中,信号要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和衰落的影响,会有多径和移动,给信号带来时域和频域弥散、频带资源受限、较大的传输时延等等问题。这样一个环境下,引出了很多在移动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中未遇到的问题。第一,信道可靠性问题和系统配置问题。有限的无线带宽、恶劣的通信环境使各种应用必须建立在一个不可靠的、可能断开的物理连接上。在移动计算网络环境下,移动终端位置的移动要求系统能够实时进行配置和更新。第二,为了真正实现在移动中进行各种计算,必须要对宽带数据业务进行支持。第三,如何将现有的主要针对话音业务的移动管理技术拓展到宽带数据业务。第四,如何把一些在固定计算网络中的成熟技术移植到移动计算网络中。
面向全球网络化应用的各类新型微机和信息终端产品将成为主要产品。便携计算机、数字基因计算机、移动手机和终端产品,以及各种手持式个人信息终端产品,将把移动计算与数字通信融合为一体,手机将被嵌入高性能芯片和软件,依据标准的无限通信协议(如蓝牙)上网,观看电视、收听广播。在Internet上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自然不会把汽车仅作为代步工具,汽车将向用户提供上网、办公、家庭娱乐等功能,成为车轮上的信息平台。
跨入新世纪的门槛,畅想未来之时,我们不妨回顾本世纪人们对计算机的认识。1943年IBM总裁Thomas Wason说“我认为全世界市场的计算机需求量约为五台”。1957年美国PrenticeHall的编辑撰文“我走遍了这个国家并和许多最优秀的人们交谈过,我可以确信数据处理热不会热过今年”。1968年IBM的高级计算机系统工程师的微晶片上注解“但是……它究竟有什么用呢?”。1977年数字设备公司的创始人和总裁Ken Olson说“任何人都没有理由在家里放一台计算机”。愿我们的所言也将被证明是肤浅的、保守的。

⑹ 目前电脑主板的一些新技术

core i7
ddr3 三通道
intel 的QPI
intel80核处理器
内存硬盘(读351MB/s,写283.1MB/s,存取仅需0.1ms)秒杀固态硬盘,价格也不菲哦
usb 3.0 速度5GB/s (usb2.0 480Mb/s)
CPU中整合DRAM

⑺ 简述计算机cpu都有哪些新技术

未来的cpu预计会朝着多核、多通道、 集成内存、 集成显卡 、节能、 减小面积、 提高集成度、散热性更好、更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等方向发展。
CPU是计算机系统的心脏,计算机特别是微机的快速发展过程,实质上是CPU从低级别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发展的过程。其设计、制造和处理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以及处理能力的不断增强。CPU 发展到今天已使微机在整体性能、处理速度、3D图形图像处理、多媒体信息处理及通信等诸多方面达到甚至超过了小型机。

新的通信、游戏及"寓教于乐"等应用程序要求具有视频、3D图形、动画、音频及虚
拟现实等多媒体功能,这些又对CPU提出了新的要求。Intel公司针对这些要求,继386处理
器结构之后提出了CPU的进一步最大升级,这就是将MMX(MutliMedia eXtention多媒体扩
展)技术融入Pentium CPU中。采用MMX技术的处理器在解决了多媒体及通信处理等问题的
同时,还能对其他的任务或应用程序应付自如。
MMX的主要技术特点有以下几点:
(1) 单指令、多数据(Single Instruction Mutli-Data,SIMD)技术是MMX的基础,它
使得多条信息可由一条单一指令来处理,它与IA(InstructionArchitecture)超标量体系
结构相结合,极大地增强了PC机平台的性能。MMX技术执行指令时是将8字节数据作为一个
包装的64位值进入CPU的,全部过程由一条指令立即处理。
(2) MMX指令不具有特许性,其通用性很强,不仅能满足建立在当前及未来算法上的P
C机应用程序的大部分需求,而且可用于编码译码器、算法及驱动程序等。
(3) IA MMX指令系统增加了4种新的数据类型,即紧缩字节(8bit×8bit)、紧缩字(4
bit×16bit)、紧缩双字(2bit×32bit)和四字(1bit×64bit)。其目的是紧缩定点整数,
将多个整数字组成一个单一的64位数据,从而使系统在同一时刻能够处理更多的数据。
(4) 增加了8个64位MMX寄存器,即浮点寄存器的别名映象。
(5) 新增加了57条指令。用这些指令完成音频、视频、图形图像数据处理,使多媒体
、通信处理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其数学及逻辑指令可支持不同的紧缩整数数据类型,对
于每一种得到支持的数据类型,这些指令都有一个不同的操作码。新的MMX技术指令采用
57个操作码完成,它涉及的功能领域有:基本的算术操作;比较操作;进行新数据类型间的
转换(紧缩数据及从小数据类型向大数据类型解压);逻辑操作;用于MMX寄存器之间的数据
转移(MOV)指令,或内存的64位、32位存取。

可以说09年的整个技术工艺的发展完全是在竞争下展开的。让我们回首一下本年度的技术发展,看一看09年都有哪些处理器技术最具影响力。
睿频技术
从08年11月酷睿i7 900系列处理器的上市开始,睿频技术就已经开始了他的推广,不过由于限定在了高端范围内,并没有使这项技术全面推广。从酷睿i7 900系列的市场占有率来看,Intel似乎对此也并不在意,毕竟酷睿i7 900系列产品的定位较高,因此试探性的测试了解的人数较少是可以理解的。
在今年的9月,Intel正式全球发布了面向主流市场的LGA1156接口酷睿i7/i5系列处理器,虽然在接口方面进行了从新设计,但是新发布的LGA1156接口酷睿i7/i5处理器提供了较为完整的酷睿i7 900系列处理器技术(超线程技术除外),其中就包括了睿频技术。从此,该项技术也正是开始了普及之路。
介绍一下什么是睿频技术,和睿频技术所带来的好处。
●动态超频,核心数量按需分配睿频技术简介
目前上市的所有Nehalem架构处理器都提供了睿频技术(英文为Turbo Boost Mode),该项技术的运用可以帮助处理器在空闲时期将整体功耗降低,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但是节能并不是睿频技术的最大亮点,其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可以视平台运行状态而定,选择性的提高一个或多个核心的运行频率,从而做到提高工作效率且降低功耗的目的。
睿频技术可以提高一个或多个核心的频率
我们以大型3D游戏为例,某些游戏可能对主频更为敏感,多核心并不能带来明显的效能提升,对处理器进行超频反而效果更好,如果这个时候开启Turbo模式,并且将TDP设定在用户所采用的散热器允许范围内,那么CPU在这个时侯可以对某颗或某两颗核心进行动态超频来提升性能。
睿频技术让处理器超频智能化,自动化
实现Turbo技术需要在核心内部设计一个功率控制器,大约需要消耗100万个晶体管。但这个代价是值得的,因为在某些游戏中开启Turbo模式可以直接带来10%左右的性能提升,相当于将显卡提升一个档次。值得一提的是,Extreme版本的Core i7处理器最高可以将TDP在BIOS中设定到190W来执行Turbo模式,在个别应用中进一步提升CPU时钟频率,带来效能上的提升。目前,主流的酷睿i7 750处理器在开启该技术后,可在单线程任务是将一颗核心的主频提高至3.2GHz。想必这样高的主频运行单线程任务可以说易如反掌。
超线程技术
超线程,早在2002年Intel便已经推出了这一技术,并且广泛的在奔腾4处理器中大规模应用。采用了超线程技术的奔腾4处理器可以比原产品效能提升10%-15%左右,可见Intel对超线程技术的运用是信心满满的。
但是事实却出乎Intel的意料。首先是来自操作系统端的问题,当时微软已经发布了Windows 2000系统,然而该系统并没有加入对超线程技术的支持,虽然后来出现的Windows XP系统加入了对该技术的支持,但也最终因为应用软件端对超线程技术的优化较少而作罢。另一个问题是来自于Intel自身的奔腾4处理器。基于NetBurst架构的奔腾4处理器由于过分的追求高主频加长了流水线设计,这导致了处理器的主频虽然达到了3GHz以上,却并没有提供3GHz主频相等的性能。由于过高的流水线已经造成数据运算错误率提高,在加上超线程技术的双核模拟容易让CPU在运算时命中失败,且对带宽的惊人需求。超线程技术不但没为处理器带来更高的执行效率,反而在某些情况下降低了奔腾4处理器的性能。所以说超线程技术虽然是一个非常先进且使用的概念,但在那个时代并不适合。
早在奔腾4时代Intel就加入了HT超线程技术
进入酷睿2时代后,由于内存带宽没有获得突飞猛进,而且酷睿2处理器的短流水设计并不适合超线程技术,因此新一代的酷睿架构处理器也就取消了超线程这一概念。
随着技术的进步,Intel已经进入了45nm工艺和Nehalem架构时代,在最新的Nehalem Core i7处理中,由于对DDR3内存控制器的整合,同时引入了三通道内存技术,内存带宽得到了质的飞跃,QPI总线的引入也令处理器的带宽大幅提升。这为超线程技术的回归提供了契机,于是乎Intel在酷睿i7系列以及未来的双核酷睿i5处理器中加入了超线程技术。
Nehalem架构时代超线程技术再次回归
此外,新一代操作系统的推出也给多线程处理器提供了施展拳脚的机会,而3D游戏以及众多的应用软件也针对多线程进行了优化,可以说超线程技术在此时回归时绝对的最佳时机。
可能看到这里依然会有众多的读者朋友会感到奇怪,这超线程技术目前只在高端酷睿i7处理器当中有所运用,并不是普通消费者能够使用到的,为何把它也列为09年最具影响力的技术之一呢?相信了解硬件的读者一定知道,处理器行业中的另一个领军企业AMD一直以来并没有为自身的处理器加入超线程技术。而AMD的高管人士甚至曾经一度认为超线程技术是影响处理器性能发挥的元兇之一。但是在看到Intel为服务器的至强以及桌面高端处理器引入超线程技术得到了超高的执行效能后,AMD内部高层承认,没有早早引入此类技术是一项技术选择上的失误。为了能够尽快弥补这一技术缺陷,AMD已经决定在不久的将来为旗下的服务器用以及桌面级处理器引入超线程技术。可见超线程技术在酷睿i7及未来的酷睿i5中回归,影响的不仅仅是用户,更影响到了对手。在不久的几年里,也许从低端到高端的所有处理器就可以全部应用到超线程技术。
VT虚拟化技术
我们接下来要介绍的这项技术与前边的超线程技术一样,也不是09年才被创新出来的。这项技术诞生于奔腾4处理器时代,两大芯片巨头当时均已这项技术为宣传目标,但都因为受制于技术性能以及软件方面的问题没有推广开(服务器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随着09年2月,新一代操作系统Windows 7测试版的发布,这项技术才被重新挖掘出来,并且被消费者广为了解。这项技术就是虚拟化技术。
其实我们所提到的Windows 7系统下的虚拟化系统,也仅在高级至旗舰版本才提供了,并不是所有的版本都提供了这一技术。但其带来的好处依然被广大的消费者讨论,即使消费者完全用不到这一技术,但在购买处理器的时候依然考虑到了自己所购买的产品能否提供虚拟化技术。
使用虚拟化系统运行的IE6.0浏览器
虚拟化技术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竟然让众多消费者都参入其中呢?其实要说虚拟化的用途,对企业级用户来讲实质性较强,对于普通用户来讲,虚拟化的用途目前还并没有被广泛开发。在企业级用户那里,通过虚拟化系统,企业可以集中并且共享资源,实现降低成本、优化利用率的目的。以高性能服务器为例,在系统闲置的过程中,服务器的性能会造成严重的浪费。如果通过虚拟机将服务器分为若干个部分,进行各自所需的工作,这样就可以最大化的利用服务器的全部性能,从而节省企业开支。而在一些情况下,企业甚至可以通过虚拟机出售服务器的剩余性能,从而达到利润最大化。虚拟化所提供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安全。用户可以通过虚拟网络进行数据传输,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网络的加密能力,提高网络环境的安全度。以上两点是对企业级用户来讲最为基本的用途。那么对普通消费者而言又会有哪些好处呢?
我们以操作系统为例。目前微软所提供的Windows操作系统的全球使用人数最多,而黑客也针对Windows系统进行的攻击行为也是最多的。如何能够保证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虚拟化系统推出之后,用户在不确定自己手中的数据安全性的前提下,如软件,网页等,可以通过虚拟系统来检测数据的安全性。如果发生了如病毒等问题,仅需简单的关闭虚拟系统就可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此外,现有系统在不支持某款软件的情况下,用户也可以通过虚拟机来实现对该软件的支持。
简单的用一句话来解释虚拟化就是,可以提供最高的安全保障,并最大限度的利用系统所提供的性能的技术。
45nm工艺技术
在2007年年末,Intel正式发布了第一款采用45nm工艺制程的处理器,酷睿四核QX9650。由于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工艺技术,这款四核处理器虽然身价过万,但依然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因为他的出现标志着45nm工艺时代的降临。
QX9650的问世标志着CPU进入了45nm工艺时代
45nm有何本领?竟然让一颗身价过万的CPU也成为了瞩目的焦点。这一切就要从Intel与AMD两家芯片巨头的45nm工艺入手了。
●Intel —— 突破式的45nm
2007年,Intel正式发布了四核心Core 2 Extreme QX9650处理器,由此引领行业抢先来到了45nm的新世界。Intel的45nm采用了突破式的新材料,为晶体管发展四十年来之最大进步。
在过往四十余年的时间中,业内均普遍采用二氧化硅做为制造晶体管栅介质的材料。而在65纳米制程工艺下,Intel公司已经将晶体管二氧化硅栅介质的厚度压缩至1.2纳米,基本上达到了这种传统材料的极限。此时不但使得晶体管在效能增益以及制程提升等方面遭遇瓶颈,过薄的晶体管二氧化硅栅介质亦使得其阻隔上层栅极电流泄漏的能力逐渐降低,漏电率大幅攀升。

SOI是Silicon On Isolator的缩写,即绝缘体上的硅技术。和传统的纯硅晶圆不同,SOI工艺使用的晶圆底部是一层绝缘层。这层绝缘体切断了上方MOS管漏电流的回路,使得基于SOI技术的芯片能够轻松抵抗漏电流。
真正解决AMD在 45纳米技术难题的是多重增强晶体管应变技术,AMD和IBM称,与非应变技术相比,这一新技术能将P沟道晶体管的驱动电流提高80%,将N沟道晶体管的驱动电流提高24%。可见,制程的提升极大地提升了处理器的潜在性能,并同时赋予了产品更强的功耗控制能力。
“整合”技术
从09年起,CPU领域最大的的变化就是连个字“整合”,整合GPU,整合PCIe控制器,整合内存控制器,直至完全整合了北桥。而整合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性能上的提升,同时也带来了平台功耗的进一步降低,可以说整合已经成为了未来CPU的发展趋势。
完全整合了北桥功能的酷睿i5 750处理器
整合之路的开始起于AMD的K8架构时代,从K8架构时代开始,AMD将本来属于北桥部分的内存控制器整合进了处理器当中。其好处就是CPU不在受制于FSB的限制,提高了CPU与内存之间的数据带宽,性能得到了翻倍的提升。
随着工艺制程的提升,整合内存控制器的CPU性能被突显出来,Intel也在全新的Nehalem架构中整合进了内存控制器,放弃了传统的前端总线概念。与老的前端总线处理器相比,酷睿i7处理器的QPI总线所提供的带宽最高可以达到32GB/s,这要比1600MHz前端总线所提供的12.8GB/s提高了两倍有余,可见整合内存控制器后对CPU性能提高的影响。
在整合进了内存控制器大获成功之后,Intel和AMD又将目光放在了PCIe控制器上,双方都针对这一整合技术开展了研发。不过,在进度方面Intel方面走在了前边,率先将PCIe控制器整合进了处理器当中,并且推出了LGA1156接口的酷睿i7/酷睿i5系列处理器。从LGA1156接口产品开始,北桥功能就已经完全被整合进入了CPU当中,传统的三芯片概念已经被双芯片完全取代。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是提高CPU与内存,CPU与显卡之间的数据带宽,同时也将平台的整体功耗降至最低。可以说整合的概念是最符合未来芯片领域发展趋势的。这也是为何Intel与AMD都在争相推出整合处理器的缘故。
AMD的Fusion计划就是整合技术的一部分
在不就的未来,用户不仅可以使用到整合了北桥功能的处理器,更可以使用到整合了GPU的处理器,当前Intel与AMD都在着手进行着这一整合技术,用户最早在2010年1月就可以使用到整合GPU的处理器。
整合可以说成为了09年下半年处理器的发展趋势,并且在将来也将继续影响着处理器的发展。整合可以算作是09年最有影响力的处理器技术之一
处理器高度集成化、性能更强、处理器更加智能:

英特尔酷睿i处理器
在传统的处理器构架中,处理器基板上仅仅只有一个单独的处理器芯片。而2010年发布的英特尔酷睿i系列处理器,首次在处理器的基板上集成了显示核心。这项技术表面上看起来并没有特别之处,但是对于笔记本产品来说,意味着高度集成化的处理器,可以把笔记本产品设计的更加轻薄。同时一些搭配独立显卡的机型,可以智能的进行双显卡的切换,解决了笔记本性能和电池续航之间的矛盾。
在英特尔酷睿i系列处理器中,除了英特尔 i3系列处理器以外。众多的英特尔酷睿i系列处理器,都支持睿频加速技术,这项技术可以自动检测系统处理负载,而自动判断是否需要自动提升频率,来加快系统的响应速度。当然睿频加速并不是无限制的加速,也是有一定的频率限制。
笔记本首次加入3D显示技术:
笔记本3D技术
随着2010年火遍全球的电影《阿凡达》的上映,彻底引爆了人们对于3D技术的热情。虽然3D技术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而在笔记本上面大面积的使用还是头一回。而笔记本上的3D技术其实也是分派别的,比如说英伟达使用的3D技术,就是红蓝3D和快门式3D技术,而配备ATI显卡的笔记本则使用偏振式3D技术。对于笔记本来说,3D技术可以让用户拥有更加震撼的视觉享受。
笔记本多点触控技笔记本多点触控板
虽然多点触控技术在苹果电脑上早有应用,但是其他品牌的笔记本并没有采用这一技术。而2010年是大规模采用这项技术的一年,多点触控技术让我们可以抛弃传统的鼠标来进行操作。比如说双指向外拉申,就可以放大图片和放大网页。这项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笔记本触摸板的使用效率,也提高了人们的操作笔记本的效率。
2010年的应用的技术我们基本上算是盘点完了,接下来我们要来盘点一下2011年,可能要装备我们笔记本的那些新技术。
sandy bridge核心构架术:
说起融合可谓是IT技术的一大趋势,比如说sandy bridge核心的新一代处理器。就是把处理器和显卡成功的融合到一款。而AMD也同样有相同的技术,比如说AMD公司的APU处理器,就是把处理器和显卡成功的融合到单个芯片中。
2011年Sandy Bridge整合GPU图形核心技术
虽然目前的处理器加入了睿频加速和集成显卡设计,但是这次SNB自带的GPU图形核心确实经过了大幅度的重新设计,拥有专门的视频转码硬件模块,性能大约是目前HDGraphics的两倍,目前已经的测试也证明Intel所言非虚。借助第二代Turbo Boost睿频加速技术,SNB的CPU、GPU两部分可以相互独立地动态加速。如果你正在玩的游戏更需要GPU资源,那么CPU部分可能会运行在原始频率甚至降低,GPU则在功率允许范围内尽量提速。
超线程和Turbo Boost动态加速技术
SNB移动版全部开启了超线程和Turbo Boost动态加速技术,而且官方内存频率最高提至1600MHz。特别值得一提的是,SNB移动版所集成的图形核心都会有12个执行单元,两倍于桌面版,而且频率方面也不低,默认均为650MHz,动态加速最高1300MHz或者1150MHz。已知的测试可以证明,Intel集显的性能已经相当惊人,照此推算移动版甚至还会更狠,移动独立显卡的生存空间将受到严重挤压。
通过英特尔官方对睿频加速技术的解释。当启动一个运行程序后,处理器会自动加速到合适的频率,而原来的运行速度会提升10%~20% 以保证程序流畅运行;应对复杂应用时,处理器可自动提高运行主频以提速,轻松进行对性能要求更高的多任务处理;当进行工作任务切换时,如果只有内存和硬盘在进行主要的工作,处理器会立刻处于节电状态。这样既保证了能源的有效利用,又使程序速度大幅提升。通过智能化地加快处理器速度,从而根据应用需求最大限度地提升性能,为高负载任务提升运行主频高达20%以获得最佳性能即最大限度地有效提升性能以符合高工作负载的应用需求:通过给人工智能、物理模拟和渲染需求分配多条线程处理,可以给用户带来更流畅、更逼真的游戏体验。同时,英特尔智能高速缓存技术提供性能更高、更高效的高速缓存子系统,从而进一步优化了多线程应用上的性能。
随着处理器制程和设计越来越先进,笔记本性能也会随着强大。而处理器和显卡的高度融合,笔记本的续航时间会大大延长,而笔记本可能做的越来越轻薄,性能也会越来越强大。
随着宏碁Iconia笔记本的发布,一下打破了我们对于传统笔记本的定义。而传统物理键盘的消失使得笔记本在用户体验方面更近一层。而物理键盘的消失,我们大可不必担心。虚拟键盘的加入使得笔记本,在文字输入方面不会存在任何问题,只不过没有物理键盘那样的手感了,这也是笔记本变革的“阵痛”。

上面的试用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双屏触摸笔记本无论是在浏览照片、看视频还是浏览网页,都显得如此的简单和便捷。这对于传统键盘来说,无疑可以掀起一轮笔记本革新的风暴。这种用户体验的革新,好比Iphone对于手机业的革新一样,明年各大厂商都应该会发布自家的双屏笔记本。
在2010年电影阿凡达的上映,让很多体验到了3D技术的震撼。而笔记本装备有3D显示屏后,笔记本在用户体验会更上一城楼。比如说,一些第一人称射击游戏在3D技术的存托下,让用户临场感觉更加好。而市场上的传统的3D技术是佩戴3D眼睛来实现的。 而大多数用户在长时间观看3D电影和进行3D游戏的时候,会产生晕眩和视力下降的情况。

任天堂即将发售的裸眼3D游戏掌机3DS,把裸眼3D技术推向了3D技术时代浪尖。让大多数人开始渐渐关注起裸眼3D技术。对于裸眼3D技术,大多是人还是很陌生。如今的裸眼3D技术可以分为两派,一个是光屏障式3D技术也被称为视差屏障或视差障栅技术,其原理和偏振式3D较为类似,是由夏普欧洲实验室的工程师十余年的研究成功。光屏障式3D产品与既有的LCD液晶工艺兼容。而这种技术的优点是成本低廉,但是可视角度比较差,而且在显示亮度方面也偏暗。

光屏障碍裸眼3D技术
而如今柱状透镜式裸眼3D正好可以解决光屏障碍裸眼3D的缺陷。其最大的优势便是其亮度不会受到影响。柱状透镜3D技术的原理是在液晶显示屏的前面加上一层柱状透镜,使液晶屏的像平面位于透镜的焦平面上,这样在每个柱透镜下面的图像的像素被分成几个子像素,这样透镜就能以不同的方向投影每个子像素。于是双眼从不同的角度观看显示屏,就看到不同的子像素。不过像素间的间隙也会被放大,因此不能简单地叠加子像素。
http://tech.huanqiu.com/digit/pc/news/2011-01/1394758_6.html
第1页:2011年处理器/主板重大事件点评
-
2011年已经接近年底,在这一年中有诸多新技术新产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明年也将会有更加值得期待的技术出现,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收尾总结。今年一年变化还是不小的,比如集成图形性能还算不错的Sandy Bridge处理器、全新概念的APU、最高端的Sandy Bridge-E架构Core i7、AMD正在进行的大裁员和战略调整等等,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对于厂商来说,今年可以用有喜有忧来形容,一方面DIY产品价格越来越便宜,单价利润并没有增加,另外一方面,DIY消费者总量还在快速成长。当然,今年也碰到了诸如泰国发大水导致硬盘狂涨带来的销量影响,不过整体来说今年表现还是不错的。那么明年会是怎么样?目前还真不好说,希望明年行业发展会更好。对于消费者来说,价格便宜自然可以花更少钱玩到新奇的产品,当然便宜的东西也不一定就是好的,用户还是需要理性选择合适的产品。闲话少说,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一一回顾今年到来的新产品和新技术以及发生的新鲜事,我用时间倒叙的方式给大家做展示。
不得不提的AMD “Project WIN”(胜利工程)
对于AMD来说,2011年并不是一个高速成长的一年,虽然今年有APU和推土机产品陆续登场,但是依然弥补不了和竞争对手的差距,无奈之下,只能进行这次幅度接近12%的大裁员,其中市场营销部门被砍掉了大约60%,市场营销副总裁Patrick "Pat" Moorhead、品牌副总裁JohnVolkmann、公关总监Dave Kroll等都黯然离去,技术人员也未能独善其身,比如多名关键的Fusion工程师都丢掉了饭碗,大概是APU的表现仍然没有达到让AMD满意的程度,甚至整个产品评测支持团队都不存在了。不过与此同时,AMD已经在准备“Project WIN”(胜利工程)以调整未来公司的重心业务和发展方向。
不管该策略最终如何,都并非Rory Read一个人的主意,而是整个董事会的决定,主要目标就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加快产品开发与上市时间。业界普遍认为,Rory Read将会把AMD更多地带往消费级产品市场,低功耗的“山猫”架构将会扮演重要角色。AMD有可能在最近宣布加入ARM阵营,宣布获得ARM许可。
不管怎么样,AMD都需要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找到真正能给自己带来高速增长的契机,也许未来云计算、低功耗以及发展迅猛的中国市场才是AMD需要重点把守的战场。\微软将在明年推出支持ARM架构处理器的Windows 8,ARM也在加紧近日PC以及服务器领域的步伐。10月底,ARM公司正式宣布,其首个采用64位指令集的处理器架构“ARMv8”正式出炉,在这个64位处理器横行的年代,ARM处理器终于跟上时代的脚步了

⑻ 求最新的电脑硬件新技术

【主板 cpu 南北桥】
随着时间的推移,电脑硬件在不断的进化与升级,作为电脑主要配件之一的主板当然也不例外。我们可以随便拿一块几年前的主板与现在的主板来做个简单的比较,抛开技术规格的差距,可以发现无论是制造工艺,还是产品的外观设计,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一方面,主板厂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为了生存,不得不投入更多的精力与物力,来研发与制造出更好的主板;另一方面,随着用户对电脑需求的进步,主板产品也必然要以不断的进步来满足用户新的需要。不过虽然技术总是在进步,但是技术的进步并不代表着我们普通的消费者总是可以第一时间享用到这些最新的技术。在任何时候,拥有最新技术的主板都必然是最昂贵的高端主板。下面的这些仅仅只代表着未来的主板发展的可能趋势,而在不远的将来,我们普通消费者以普通的价格拥有这样的主板是完全可能的。
智能化、优秀的用料和做工、强大的超频能力、全面符合环保规范、支持数字家庭的特性、更多的个性化与人性化设计。南桥芯片的发展方向主要是集成更多的功能,例如网卡、RAID、IEEE 1394、甚至WI-FI无线网络等等。北桥芯片负责与CPU的联系并控制内存(仅限于Intel除i7系列以外的cpu,AMD系列cpu在K8系列以后就在cpu中集成了内存控制器,因此AMD平台的北桥芯片不控制内存)、AGP数据在北桥内部传输,提供对CPU的类型和主频、系统的前端总线频率、内存的类型(SDRAM,DDR SDRAM以及RDRAM等等)和最大容量、AGP插槽、ECC纠错等支持,整合型芯片组的北桥芯片还集成了显示核心。
cpu
如今的CPU市场,已经没有两年前90纳米技术和64位CPU刚发布时的喧嚣,各大厂商正在逐渐推广和成熟自己的产品,用户对产品的选择也更趋于理性化。这种安静的背后,双、多核CPU逐渐浮出水面,特别是多核CPU的设计理念,将引起通用CPU市场自晶体管时代最剧烈的变革。在日趋严格的运算要求下,各种设计方案层出不穷,一味提升频率的单核CPU已几乎走到尽头,多核则是目前我们能想到、能做到的唯一解决方案。

【无线网络】
目前,无线网络技术主要可分为802.11协议技术、蓝牙技术、HomeRF协议以及IrDA红外线技术,其中,802.11和HomeRF更适合无线网络的实际组建和使用,而蓝牙技术主要应用于手机、掌上电脑等轻便携带设备,使用距离相对较短,IrDA则必须直线视距连接,限制太大,不适合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无线网络。
家用HomeRF
HomeRF无线标准是由HomeRF工作组开发的,旨在家庭范围内,使计算机与其他电子设备之间实现无线通信的开放性工业标准。从规格设计上他就非常适合家庭使用。HomeRF1.0规范,使用2.4 GHz频段,标称传输速率为1.6 Mb/s。
HomeRF规格相当简单,他的宗旨是让所有人都能轻松、简易地使用上无线网络,因此HomeRF系统中不需要集线器,所有的终端都是网卡,最大支持16块无线HomeRF网卡处于同一网段中,每块网卡的连接速率均为1.6 Mb/s。由于结构简单,这套系统在安装后几乎无需设定就能开始正常工作——惟一需要设置的是一个8位的网络ID号,以便在同一区域内有多个网络时判断处于哪个网络内。
虽然说HomeRF使用简单,但他也有不少问题,比较显着的就是HomeRF格式网络没有密码,也就是说,如果有人知道网络ID号,那么他就可以连入网络,窃取网络内的资料,或者盗用带宽上网,安全性太差。此外,HomeRF使用的2.4 GHz频段干扰严重,而该协议为了降低成本和使用难度,所以抗干扰能力很差,传输距离也不长,往往室内只有40 m的实际有效范围,至于传输速率则只有1/3的有效带宽,500 kb/s多的速度只不过相当于普通宽带Internet接入方式而已。
HomeRF格式曾经有Intel的支持,比较典型的产品就是Intel的Wireless Network系列,提供40 m半径范围内的1.6 Mb/s传输速率,市场占有率非常广泛,此外还有摩托罗拉的SURFboard系列,Butterfly,Diamond Proxim,ShareWare等公司也都有产品。不过由于HomeRF技术没有公开,目前只有几十家企业支持,在抗干扰等方面相对应其他技术而言尚有欠缺,而且最重要的厂商Intel也在前不久正式加盟802.11而退出HomeRF,因此虽然让他达到11 Mb/s带宽的2.x格式出台,却仍然注定没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蓝 牙
蓝牙是由蓝牙特别兴趣小组制定的短距离通信规范,其主要目的取代电缆,用电磁波来实现手机、PC和手持终端等各种设备间的连接。蓝牙也是使用2.4 GHz频段的无线技术规范。但是,由于他是装在电池容量较小的移动终端中,为降低功耗,需要抑制通信速度。
与802.11b不同,在蓝牙中,不同终端协议子集不同。蓝牙的通信方式是着眼于用户能便捷实现各种设备间互连的机制,他在高层按通信对象设备和应用种类来规定最佳的连接步骤。具体地说,根据称之为“内核”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按用途来规定Profile(协议子集)协议栈。“内核”的无线通信部分,采用FH(Frequency Hopping,跳频)调制方式,一台终端最大可以使用32个信道。支持蓝牙的外部设备,在上层安装有适应各自用途的“Profile”。有用于FAX通信的,还有用于文件传输和语音通信的协议子集等等。 例如,内置蓝牙的笔记本PC,是用蓝牙模块作为虚拟串行接口的协议子集进行相互通信的。还有用来接入LAN的“LANAccess Profile”,不过,即使是在这种方式下,也要转换成PPP连接。
另外,蓝牙为了能支持受话器与手机之间的通话,以及文件传送等交互式、双向数据通信的应用,采用了时分方式控制终端接入的机制。用多个支持蓝牙的设备构成网络时,使用一个无线信道的设备要形成叫做 “piconet”的“组”。在piconet内,要有一台设备作为主设备,其他为子设备。主设备以0.625 ms的时隙控制来自子设备的访问。蓝牙的最大通信速率为723.2 kb/s,在piconet内共享这个带宽,且这个速率只是单向的,反方向速度为57.6 kb/s。蓝牙中也有双向通信速率相同的通信模块,但最大速率也只有433 .9 kb/s。另外,现行的多数产品即使是用最大速率723.2 kb/s进行通信时,实际有效速率也只有400kb/s左右。
蓝牙原本设想的是进行10 m左右的通信。在手机间只用来收发电话本文件这样的用途中,通信距离短也 无关紧要,但也有通信距离超过10 m的产品。蓝牙 有选择无线通信部分发送输出功率的技术指标。最大06输出功率分3级:1级为100 mW;2级为25 mW;3级为10 mW。目前的蓝牙,在通信速率和通信距离上,都还落后于无线LAN,但蓝牙2.0标准的速率可达10 Mb/s,而且,蓝牙终端连接到WLAN上的协议子集也将会固定下来。
由于两者都使用2.4 GHz波段,随着这2个技术规范的普及,电磁波干扰问题将会成为严重问题。由于两者通信方式不同,各自受到的干扰影响也不同。蓝牙采用的调制方式比802.11b采用的调制方式不容易受到干扰,所以WLAN受蓝牙的干扰之害更深重。另外,还有由接入控制方式不同所带来的差异。
在蓝牙中,无论有无干扰数据照送不误,而WLAN一旦检测到来自蓝牙的干扰,就推迟发送数据的时序。日前,一种名为自适应跳频(AFH,AdaptiveFrequency Hopping)的技术由美国Bandspeed公司与Open Interface公司联合开发成功。这种技术通过将蓝牙跳频范围限定在原来的1/3~1/4,防止了与无线LAN( IEEE802.11b)使用带宽的重迭,从而降低了无线LAN与蓝牙之间的电波干扰。
在蓝牙技术当中,一般是在2 400~2 483.5 MHz的频率带宽上划分出79个带宽为1 MHz的频率信道,并以每秒最快切换1 600次信道(每秒钟1 600跳)的速度来进行数据收发。而在AFH中,所使用的信道非常少,仅为20~30个。因此,不会对同样使用2 400~2 483.5 MHz频带的IEEE802.11b大约22 MHz的带宽造成 任何干扰。

【Server系统】
不知道你说的Server系统是不是OS的Server版本
linux,苹果MAC,Ubuntu linux show,红旗linux操作系统、Debian, SuSE, Gentoo, RedHat 和 Mandriva
Windows 7 Windows 2008 Leopard
Symbian系统有可能很快正式登陆上网本平台
Ubuntu:一直免费!下一个版本会关注云计算

http://www.mcpop.cn/

说的比较范但是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有什么不清楚可以联系我!(by adamkisy)

⑼ “新工艺”与“新技术”有什么区别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6-08

⑽ 最近这几年来计算机操作系统有什么新技术

这几年主要的操作系统新技术的焦点无疑被XP的64位VISTA所占领.至于它有什么新技术,那真的是太多啦.我就不一一说明啦,你可以去参考一下这个网址http://www.yesky.com/soft/os/vista/vistatz/
我只有其中一点:
Windows Vista中增加了很多新功能,同时一些老的组件也得到了加强,资源管理器就是其中之一。老实说,老版本Windows自带的资源管理器并不好用,无论是文件的显示、查找还是定位都不太方便,以至于市面上出现了大量增强的文件管理软件,例如Total Commander,不过Vista中的资源管理器则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

Vista中的资源管理器主要的改进如下:

● 文件图标可以更大,并且可以动态调整图标大小;

● 文件或文件夹的图标不再是静态的内容,而是可以根据文件内容动态改变;

● 图标上新增了复选框,用一只手操作鼠标就可以连续选择或者间隔选择;

● 新增了一个可以显示当前文件内容的阅读面板,不用打开文件就可以知道文件内容;

● 强大的文件过滤器和筛选器。

大图标平滑缩放

老版本的Windows中,图标最大可以达到32×32像素,虽然在Windows XP中可以支持最大48×48像素的图标,并且图标颜色数达到了32位(24位图像加上8位Alpha通道),使得Windows XP的图标色彩更丰富、边缘更平滑、具有透明效果,不过在今天看来这样的标准还是不够高。因为大屏幕高分辨率的显示器普及率越来越高,例如某些高端笔记本电脑已经在15寸的屏幕上实现了1600×1200甚至更高的分辨率。在这样的屏幕上,传统大小的图标和文字都会小到难以辨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Vista中的图标尺寸得到了加强,最大甚至可以达到256×256像素。

阅读全文

与电脑新技术是什么意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脑怎么转换系统账户 浏览:704
看4k60帧视频电脑配置 浏览:825
电脑主机的风扇多少v的 浏览:589
孩子用电脑耳机哪个牌子好 浏览:974
电脑能安装两种显卡驱动 浏览:260
去除广告的电脑软件 浏览:795
电脑开机按f11怎么删除 浏览:753
电脑里有什么计算机二级的软件 浏览:616
昂达平板电脑白屏 浏览:710
电脑怎么绑定无线网 浏览:22
最烂的电脑配置 浏览:517
电脑系统总是崩溃 浏览:538
电脑开机不显示pxe为什么还是进不了系统 浏览:303
电脑卡住然后黑屏了无信号 浏览:742
微信电脑版怎么用啊 浏览:496
安卓数据传到苹果用什么软件好 浏览:603
笔记本电脑带有独立显卡要多少钱 浏览:30
电脑连手机wifi密码错误 浏览:189
mac电脑屏幕旋转90黑屏 浏览:114
苹果检测睡眠软件 浏览: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