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脑系统 > 电脑系统logo发展史

电脑系统logo发展史

发布时间:2022-06-09 15:44:14

⑴ 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一共有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代计算机特征是采用电子管作为主要元器件

第二代计算机 特征是采用晶体管作为主要器件

第三代计算机 特征是半导体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第四代计算机 特征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电子管(第一阶段)-晶体管(第二阶段)--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第三阶段)--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第四阶段)--智能(第五阶段)

(1)电脑系统logo发展史扩展阅读:

计算机(computer)俗称电脑,是现代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是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

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所组成,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可分为超级计算机、工业控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五类,较先进的计算机有生物计算机、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

人和计算机交流信息使用的语言称为计算机语言或称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语言通常分为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三类。如果要在计算机上运行高级语言程序就必须配备程序语言翻译程序(下简称翻译程序)。翻译程序本身是一组程序,不同的高级语言都有相应的翻译程序。翻译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称为“解释”。早期的BASIC源程序的执行都采用这种方式。它调用机器配备的BASIC“解释程序”,在运行BASIC源程序时,逐条把BASIC的源程序语句进行解释和执行,它不保留目标程序代码,即不产生可执行文件。这种方式速度较慢,每次运行都要经过“解释”,边解释边执行。

另一种称为“编译”,它调用相应语言的编译程序,把源程序变成目标程序(以.OBJ为扩展名),然后再用连接程序,把目标程序与库文件相连接形成可执行文件。尽管编译的过程复杂一些,但它形成的可执行文件(以.exe为扩展名)可以反复执行,速度较快。运行程序时只要键入可执行程序的文件名,再按Enter键即可。

对源程序进行解释和编译任务的程序,分别叫作编译程序和解释程序。如FORTRAN、COBOL、PASCAL和C等高级语言,使用时需有相应的编译程序;BASIC、LISP等高级语言,使用时需用相应的解释程序。

⑵ Intel LoGO演变史

就变了一次- -!重4004开始就是大头标,现在就是和谐号

⑶ 计算机发展的各处阶段是以什么作为标志的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5-195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政府寻求计算机以开发潜在的战略价值。这促进了计算机的研究与发展。1944年Howard H. Aiken(1900-1973)研制出全电子计算器,为美国海军绘制弹道图。这台简称 Mark I 的机器有半个足球场大,内含500英里的电线,使用电磁信号来移动机械部件,速度很慢(3-5秒一次计算)并且适应性很差只用于专门领域,但是,它既可以执行基本算术运算也可以运算复杂的等式。

1946年2月14日,标志现代计算机诞生的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在费城公诸于世。ENIAC代表了计算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通过不同部分之间的重新接线编程,还拥有并行计算能力。ENIAC由美国政府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合作开发,使用了18,000个电子管,70,000个电阻器,有5百万个焊接点,耗电160千瓦,其运算速度比Mark I快1000倍,ENIAC是第一台普通用途计算机。

40年代中期,John von Neumann(1903-1957)参加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小组,1945年设计电子离散可变自动计算机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将程序和数据以相同的格式一起储存在存储器中。这使得计算机可以在任意点暂停或继续工作,von Neumann结构的关键部分是中央处理器,它使计算机所有功能通过单一的资源统一起来。

第一代计算机的特点是操作指令是为特定任务而编制的,每种机器有各自不同的机器语言,功能受到限制,速度也慢。另一个明显特征是使用真空电子管和磁鼓储存数据。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6-1963)

1948年,晶体管的发明大大促进了计算机的发展,晶体管代替了体积庞大电子管,电子设备的体积不断减小。1956年,晶体管在计算机中使用,晶体管和磁芯存储器导致了第二代计算机的产生。第二代计算机体积小、速度快、功耗低、性能更稳定。首先使用晶体管技术的是早期的超级计算机,主要用于原子科学的大量数据处理,这些机器价格昂贵,生产数量极少。

1960年,出现了一些成功地用在商业领域、大学和政府部门的第二代计算机。第二代计算机用晶体管代替电子管,还有现代计算机的一些部件:打印机、磁带、磁盘、内存、操作系统等。计算机中存储的程序使得计算机有很好的适应性,可以更有效地用于商业用途。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更高级的COBOL(Common Business-Oriented Language)和FORTRAN(Formula Translator)等语言,以单词、语句和数学公式代替了含混晦涩的二进制机器码,使计算机编程更容易。新的职业(程序员、分析员和计算机系统专家)和整个软件产业由此诞生。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4-1971)

虽然晶体管比起电子管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但晶体管还是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会损害计算机内部的敏感部分。1958年德州仪器的工程师Jack Kilby发明了集成电路(IC),将三种电子元件结合到一片小小的硅片上。科学家使更多的元件集成到单一的半导体芯片上。于是,计算机变得更小,功耗更低,速度更快。这一时期的发展还包括使用了操作系统,使得计算机在中心程序的控制协调下可以同时运行许多不同的程序。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现在)

出现集成电路后,唯一的发展方向是扩大规模。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可以在一个芯片上容纳几百个元件。到了80年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在芯片上容纳了几十万个元件,后来的(ULSI)将数字扩充到百万级。可以在硬币大小的芯片上容纳如此数量的元件使得计算机的体积和价格不断下降,而功能和可靠性不断增强。

70年代中期,计算机制造商开始将计算机带给普通消费者,这时的小型机带有友好界面的软件包,供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程序和最受欢迎的字处理和电子表格程序。这一领域的先锋有Commodore, Radio Shack和Apple Computers等。

1981年,IBM推出个人计算机(PC)用于家庭、办公室和学校。80年代个人计算机的竞争使得价格不断下跌,微机的拥有量不断增加,计算机继续缩小体积,从桌上到膝上到掌上。与IBM PC竞争的Apple Macintosh系列于1984年推出,Macintosh提供了友好的图形界面,用户可以用鼠标方便地操作。

⑷ 微软的发展史

微软公司是世界PC机软件开发的先导,比尔·盖茨是它的核心。微软公司1981年为IBM-PC机开发的操作系统软件MS-DOS曾用在数以亿计的IBM-PC机及其兼容机上。但随着微软公司的日益壮大,Microsoft与IBM已在许多方面成为竞争对手。1991年,IBM公司和苹果公司解除了与微软公司的合作关系,但IBM与微软的合作关系从未间断过,两个公司保持着既竞争又合作的复杂关系。微软公司的产品包括文件系统软件(MS-DOS和Xenix)、操作环境软件(窗口系统Windows系列)、应用软件MS-Office等、多媒体及计算机游戏、有关计算机的书籍以及CDROM产品。1992年,公司买进Fox公司,迈进了数据库软件市场。
1975年,19岁的比尔·盖茨从哈佛大学退学,和他的高中校友保罗·艾伦一起卖BASIC语言程序编写本。当盖茨还在哈佛大学读书时,他们曾为MITS公司的Altair编制语言。后来,盖茨和艾伦搬到阿尔伯克基,并在当地一家旅馆房间里创建了微软公司。1979年,MITS公司关闭,微软公司以修改BASIC程序为主要业务继续发展。
1977年,微软公司搬到西雅图的贝尔维尤(雷德蒙德),在那里开发PC机编程软件。1980年,IBM公司选中微软公司为其新PC机编写关键的操作系统软件,这是公司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由于时间紧迫,程序复杂,微软公司以5万美元的价格从西雅图的一位程序编制者帕特森手中买下了一个操作系统的使用权,再把它改写为磁盘操作系统软件(MS-DOS)。公司目前在60多个国家设有分支办公室,全世界雇员人数接近44,000人。
IBM-PC机的普及使MS-DOS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为其他PC制造者都希望与IBM兼容。MS-DOS在很多家公司被特许使用,因此80年代,它成了PC机的标准操作系统。到1984年,微软公司的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随后,微软公司继续为IBM、苹果公司以及无线电器材公司的计算机开发软件,但在91年后,由于利益的冲突,IBM、苹果公司已经与Microsoft反目。1983年,保罗·艾伦患霍奇金氏病离开微软公司,后来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艾伦拥有微软公司15%的股份,至今仍列席董事会。1986年,公司转为公营。盖茨保留公司45%的股权,这使其成为1987年PC产业中的第一位亿万富翁。1996年,他的个人资产总值已超过180亿美元。1997年,则达到了340亿美元,98年超过了500亿大关,成为理所当然的全球首富。
微软的拳头产品Windows98/NT/2000/Me/XP/Server2003成功地占有了从PC机到商用工作站甚至服务器的广阔市场,为微软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公司在Internet软件方面也是后来居上,抢占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在IT软件行业流传着这样一句告戒:“永远不要去做微软想做的事情”。可见,微软的巨大潜力已经渗透到了软件界的方方面面,简直是无孔不入,而且是所向披靡。微软的巨大影响已经对软件同行构成了极大的压力,也把自己推上了反垄断法的被告位置。连多年来可靠的合作伙伴Intel也与之反目,对薄公堂。2001年9月,鉴于经济低迷,美国政府有意重振美国信息产业,拒绝拆分微软。至此,诉微软反垄断法案告一段落。
微软的组织结构支持公司包括以下核心业务组:个人服务组(PSG):由集团副总裁Bob Muglia领导,致力于为个人用户和商业用户提供更容易的在线连接,并且为各种各样的设备提供软件服务。PSG包含了微软的个人.NET倡议、服务平台部、移动组、MSN的互联网访问服务、用户设备组以及用户界面平台部。
MSN和个人服务业务组:由副总裁Yusuf Mehdi领导,负责网络程序开发、业务发展以及MSN和微软其它服务世界范围内的市场和销售,包括:MSN eShop, MSN Carpoint, MSN HomeAdvisor, the MSNBC venture, Slate和MSNTV平台组,由集团副总裁Jim Allchin领导,负责在各个方面不断对Windows平台做出改进–例如把存储、通讯、消息通知、共享图象及听音乐等变为Windows经历的自然扩展。此外,本组包括.NET企业服务器组、开发工具部和Windows数字媒体部。
办公和商务服务组:由集团副总裁Jeff Raikes领导,负责开发提高生产力和商业流程的应用和服务。工作包括将功能完善且性能强大的Microsoft Office逐步演化为以服务于基础的产品。除Office部门之外,商用工具部门,包括bCentral和Great Plains的商用应用程序部门都将属于该部门。
全球销售、市场和服务组:由集团副总裁Orlando Ayala领导,集成了微软的销售和服务伙伴,以满足世界范围内微软用户的需要。这些用户包括:企业用户、中小型组织、教育机构、程序开发人员和个人用户。此外,本组包括微软产品支持服务、网络解决方案组、企业伙伴组、市场营销组织和微软全球三大地区的业务组织。
微软研究院(MSR):由资深副总裁Rick Rashid领导,负责对今天或明天的计算课题提出创造性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使计算机变得更加易于使用。同时负责为下一代的硬件产品设计软件,改进软件设计流程和研究计算机科学的数学基础。关于MSR更详细的信息可参见Microsoft Research Web page。
运营组:由总裁和首席运营官Rick Belluzzo领导,负责管理商业运作和全部的商业计划。包括公司的财政、行政管理、人力资源和信息技术部门。
微软公司(NASDAQ:MSFT, HKEx: 4338)是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提供商,总部设在华盛顿州的雷德蒙市(Redmond,大西雅图的市郊)。公司于1975年由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成立。公司最初以“Micro-soft”的名称(意思为“微型软件”)发展和销售BASIC解释器。最初的总部是新墨西哥州的阿尔伯克基。史蒂夫·巴尔默(Steve Ballmer)是现在的首席执行官。
使得微软如此令人瞩目的原因有以下一些:
它是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公司在经济学,它是一个惊人的网络外部性的例子它在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方面扮演着事实上的垄断者地位它使得它的创立者跻身于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列;特别是掌门人比尔·盖茨多年来位居世界首富任何公开买卖公司中,它有最大的公司市值多年来它官司不断,和业界其他公司的明争暗斗已经成为IT文化的一部分。
微软的产品微软生产的软件产品包括了很多的种类:
Windows -称为“视窗”的图形操作系统;它有很多版本。目前桌上版最新版本是Windows XP,服务器最新版本是Windows Server 2003。Windows几乎预装在所有的IBM兼容的个人电脑上。请参看Microsoft Windows的历史获取更多详细资料。
MS-DOS -微软公司的早期产品,它是一个命令行界面。早期的Windows版本要在MS-DOS下运行,但是到了Windows NT以及以后的产品已经可以脱离MS-DOS运行了,但基于用户因软硬件在Windows NT不能正常运作,微软同时间继续推出Windows 95, Windows 98, Windows Me在MS-DOS下运行的过渡产品。
Microsoft Office -它是微软公司的办公软件套件,根据版本不同可能包括Word(文字处理)、Excel(试算表)、Access(桌面数据库)、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Outlook(个人邮件和日程管理)、Project(项目管理)和Publisher(电子排版)等软件。微软也为Apple Macintosh生产使用于苹果电脑的版本。
Internet Explorer -它是微软的网页浏览器。它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浏览器,从Windows 95开始,被设置为微软各版本的Windows的默认浏览器。它在Apple Macintosh上也可以使用。微软投资了四亿美元来把这种浏览器预装在苹果机上。
Microsoft FrontPage -它是一款所见即所得的网页编辑软件。
Windows Media Player -它是一个用于播放音频和视频的程序。
微软也生产一系列参考产品,例如网络全书和地图册,使用Encarta的名称。
微软还开发用于应用系统开发的集成开发环境,命名为Microsoft Visual Studio。目前已发布用于.NET环境编程的相应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 .NET。
游戏帝国时代(Age of Empires)微软模拟飞行(Microsoft Flight Simulator)微软模拟火车微软模拟货车Halo(Halo) halo2(Halo2)注:《光环》为Microsoft旗下工作室开发.“生态体系”
微软公司试图在其产品周围建立“生态体系”,以为其产品以及品牌增值。
网络产品1990年代中期,微软开始将其产品线扩张到计算机网络领域。微软在1995年8月24日推出了在线服务MSN(Microsoft Network,微软网络)。MSN是美国在线的直接竞争对手,也是微软其他网络产品的主打品牌。
1996年,微软以及美国的广播业巨擎NBC(国家广播公司)联合创立了MSNBC,一个综合性的24小时新闻频道以及在线新闻服务供应商。
1997年末,微软收购了Hotmail,最早以及最受欢迎的webmail服务商。Hotmail被重新命名为MSN Hotmail,并成为.NET Passport,一个综合登入服务系统的平台。
MSN Messenger是一个即时信息客户程序,由微软在1999年推出,是美国在线的AOL Instant Messager(AIM)及ICQ的主要竞争对手。
培训微软创立了多所培训中心,旨在训练出一批低成本、只精通微软产品的雇员。最着名的就是MCSE考核(全称“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虽然MCSE确实认证对微软产品的熟悉程度,它却并不是一个工程师的考核。一些苛刻的评论人员将MCSE称作“必须咨询那些有经验的人”(“Must Consult Someone Experienced”)。
硬件产品虽然微软总体上是一家软件公司,它也生产一些电脑硬件产品,通常用来支援其特殊的软件商品策略:
早期的一个例子是微软鼠标,用来鼓励更多用户使用微软操作系统的图形用户界面(GUI)。由于使用GUI而不用到鼠标是很罕见的,因此鼠标的流行会帮助更多用户使用Windows。微软确立了IntelliMouse(中键带滚轮的鼠标)鼠标标准,新增的滚轮方便了用户在浏览网页时上下翻页。
微软还售卖游戏杆等游戏硬件产品。
公司还购买了互联网设备公司WebTV,以支援其MSN互联网服务。
2001年公司推出的Xbox游戏机标志着公司开始进入价值上百亿美元的游戏终端市场,这个市场之前一直由索尼公司(Sony)和任天堂(Nintendo)两家公司主导。
微软历史微软公司创立于1975年,公司创立初期以销售BASIC解译器为主。当时的计算机爱好者也常常自行开发小型的BASIC解译器,并免费分发。然而,由于微软是少数几个BASIC解译器的商业生产商,很多家庭计算机生产商在其系统中采用微软的BASIC解译器。随着微软BASIC解译器的快速成长,制造商开始采用微软BASIC的语法以及其他功能以确保与现有的微软产品兼容。正是由于这种循环,微软BASIC逐渐成为公认的市场标准,公司也逐渐占领了整个市场。此后,他们曾经(不太成功地)试图以设计MSX家庭计算机标准来进入家用计算机市场。
1983年,微软与IBM签订合同,为IBM PC提供BASIC解译器,之后微软又向IBM的机器提供操作系统。微软之后购买了Tim Patterson的QDOS使用权,在进行部分改写后通过IBM向市场发售,将其命名为Microsoft DOS。MS-DOS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PC硬件上运行的程序在技术上并不一定比其所取代的大型程序要好,但它有两项无法超越的优点:它为终端用户提供了更大的自由,而且价格更低廉。微软的成功也是个人电脑发展的序幕。
微软开发过多种软件产品,包括了:
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的编译器以及解译器文字处理器、数据表等办公软件互联网客户程序,例如网页浏览器和电邮客户端等这些产品中有些十分成功,有些则不太成功。从中人们发现了一个规律:虽然微软的产品的早期版本往往漏洞百出,功能匮乏,并且要比其竞争对手的产品差,之后的版本却会快速进步,并且广受欢迎。今天,微软公司的很多产品在其不同的领域主宰市场。
微软花了大量的精力在市场营销以及产品开发中的可重用工程,并且试图将其产品进一步组合,以提供用户一贯的开发环境。
微软也试图将Windows这个着名品牌扩展到其他领域,例如用于PDA的Windows CE以及“支持Windows”的Smartphone产品。
公众看法很长一段时间内,微软被广泛认可为一个计算机软件市场上的“乖小孩”,提供低廉的软件以取代原先价格高昂的主流UNIX产品。微软也因赚入大笔钞票而受到钦佩。
然而,即使是在早期,微软被指责故意将其MS-DOS与竞争对手生产的Lotus 1-2-3数据表无法兼容。到90年代,微软是“坏小孩”的看法日益增多。主要的批评意见是他们利用在桌上电脑市场上的优势不公平地剥削用户。
最近几年,有人指责微软涉嫌一系列合法性受怀疑的商业行为。
垄断问题微软的Windows产品有效地垄断了桌面电脑操作系统市场。那些持上述看法的人指出,几乎所有市场上出售的个人电脑都预装有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
一些观察家声称,微软作为一个垄断企业令其竞争对手处境窘困:
一方面,竞争对手不愿意承认微软的垄断地位。因为在一个被垄断的市场,只有一家产品或服务的提供商。因此对竞争对手而言,将微软称为垄断者会将自己置于一个失败者的境地:这样作等于是否定了自己的存在,或否定了自己能够生存、竞争的能力。
另一方面,竞争对手又希望将微软比作垄断企业,因为这样做会给自己带来好处。首先,这有可能导致市场管理者(政府)的介入。其次,被看作是“落水狗”的微软竞争对手有可能在公共关系上取胜,以刺激销售。
无论微软是否是垄断企业,我们可以肯定的是:
在多数微型电脑软件市场,微软是主导企业。这种主导引发很多的不满。
这种不满不仅仅只存在于竞争对手中间。
微软垄断地位的滥用有人批评认为微软试图利用其在桌上计算机操作系统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来扩大其在其他市场上的市场份额,例如网页网页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服务器操作系统(Windows NT),办公软件(Microsoft Office),多媒体播放软件(Windows Media Player)。
在微软将Internet Explorer与Windows操作系统捆绑销售后,微软在浏览器市场获得了非常大的份额。正是部分由于这种行为,微软被美国联邦法庭裁定滥用其在美国的操作系统市场的主导优势。(详情参见微软反垄断案)。
在所有这些指控中,微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由为自己辩护。
也有人批评微软的“包围再扩展”(embrace and extend)的策略。微软试图在开放、已确立的标准之上加入专利功能,以最终达到利用其市场优势来控制“扩展”的标准。有些人将这种策略称之为“包围、扩展再毁灭”(embrace, extend and extinguish)。
安全性2002年,微软的多项网络以及互联网相关的产品在多次出现安全漏洞后被广受讨论。一些恶意的程序员不断利用微软软件的安全漏洞搞破坏,例如通过互联网创造及发布能够消耗系统资源或破坏数据的蠕虫、病毒以及特洛伊木马。这些破坏行为一般的目标是微软的Outlook以及Outlook Express电邮客户程序,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IIS)网页服务器,以及SQL Server数据库服务器软件。微软辩解说由于其在互联网软件市场上的领导地位,自然而然的微软的产品会遭到更多的攻击,因为这些微软产品被广泛使用。而有人则反驳说这些攻击也对准那些微软并不占优势的产品,显示微软的产品要比其竞争对手的产品在安全性上要低一筹。
在一些案例中,微软的产品为了让新手更容易使用、设置往往导致了这些蠕虫及病毒的散播。例如,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自1995年起就自动隐藏文件后缀名(档案副档名),这样那些恶意攻击者往往就能够让email收信人打开一些看起来普通却十分危险的附件(最近版本的Outlook以及Outlook Express禁止接收危险的文件类型,这样用户便无法打开)。批评指出微软是在用软件的易用性交换安全性。
盖茨在2002年1月启动了可信赖计算计划(Trustworthy Computing Initiative)。他将其形容为一个长期的、全公司性的计划,以寻找并修正微软产品中的安全以及泄漏隐私方面的漏洞。在该计划下,公司会重新评估和设计原先的一些规范及过程,也延迟了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3的上市时间。对可信赖计算计划的反应各不相同,有观察家表扬微软对安全问题的重视,但也提醒公司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微软的政治影响力微软对这些法律威胁以及公众看法的反应就是紧凑的政治游说活动以及撒入上百万美元的政治捐款。根据政治反应中心(Center for Responsive Politics, opensecrets.org)网站的数据,微软在上一次的美国联邦选举的政治捐款中,43%给了民主党,57%给了共和党。
微软产品的优点微软产品的主要优点是它的普遍性,让用户从所谓的网络效应中得益。例如,Microsoft Office的广泛使用使得微软Office文件成为文档处理格式的标准,这样几乎所有的商业用户都离不开Microsoft Office。
微软的软件也被设计成容易设置,允许企业雇佣低廉、水准并不太高的系统管理员。微软的支持者认为这样做的结果是下降了的“拥有总成本”。
微软的软件对IT经理们在采购软件系统时也代表了“安全”的选择,因为微软软件的普遍性让他们能够说他们跟随的是被广泛接受的选择。这对那些专业知识不足的IT经理来说是一个特别吸引人的好处。
微软产品的缺点微软的产品十分倚赖软件的重用。虽然这样做对快速软件开发是十分有效的,它却导致了不同软件包之间的复杂倚赖关系。这可能导致的后果是,举个例子,当微软的浏览器程序崩溃时,会导致操作系统的GUI同样崩溃。
同样的倚赖关系也意味着大多数微软软件的资源能够在其他微软的产品上使用。也就是说,大多数程序可以运行其他程序,即使是在不应当发生类似情况时也是如此。例如,嵌入在电子邮件的文档和HTML中的宏可以运行程序,允许攻击者控制用户的电脑。微软在安全问题上的立场就是“不是禁止就是允许”(permitted unless forbidden)。
这些问题从专门攻击微软程序的蠕虫以及病毒的泛滥中就可见一二。
上面所提到的关于允许雇佣廉价却未有良好训练的系统管理员的优点有可能导致以下问题:
更大的不可靠性,意味着你需要雇佣更多的这类管理员;有可能导致安全漏洞,因为不管使用什么操作系统,只有受良好训练的系统管理员才可能提升系统安全性。
微软的批评者指出运行微软的产品需要花费更大代价,因为微软软件的用户事实上并不拥有他们所使用的软件:这对微软的商业模式是十分重要的。
微软与自由软件的关系微软将自由软件看作是它可能的主要竞争对手,特别是Linux。从万圣节文件(Halloween documents)中我们可以看到,微软已经对自由软件以及开放源代码软件采取了“包围、扩展、毁灭”的策略。
为了在桌上电脑市场上建立其领导地位,微软冒着失去低廉价格以及更多自由度——这正是个人电脑快速发展以及微软自身成功的重要因素——风险。单就价格层面而言,微软很难与自由软件相抗衡。很多相信微软并没有赋予他们选择自由的用户已经从自由软件那里找到了他们所渴望的自由已经开放标准。
传统的微软策略,例如购买竞争对手,或者FUD策略,对于自由软件而言毫无作用。因为自由软件无法被收购或控制,自由软件即使失去了创造它的公司也依然能够生存。
微软首席行政执行官史蒂夫·巴尔默已经将Linux称作一个“坚强的竞争力量……它是非传统的,自由的,而且很便宜。我们必须告诉人们,为什么他们所付(给我们的)其实物超所值。我们的产品曾经都很便宜。我们要比Novell,甲骨文都要便宜。但这次我们不能这样办。”(CRN.com报道,2002年6月17日)
巴尔默在一个微软伙伴的会议上说:“我们曾经十分自豪,自己提供最便宜的产品——我们的价格最低,提供的内容却最多,不论是Novell,Lotus还是其他任何人都比不过我们。但现在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独特的竞争对手,Linux。对我们这样的公司而言,这实在是一种新的思考方式。”(VARbusiness 2002年7月15日报道)
对于那些预装Linux的低廉个人电脑,微软的反应是他们不会降低Windows的销售价格。一些观察家指出,这种拒绝进行价格战的行为正是垄断企业的特点。
微软亚洲研究院1998年11月5日,微软公司在北京成立微软中国研究院,并于2001年11月1日将其正式更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亚洲研究院是微软公司在海外开设的第二家基础科研机构,也是亚洲地区唯一的基础研究机构。

⑸ 标志设计的发展史

国外logo设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5世纪的占罗马、古希腊时期,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使川标志。在古埃及Q穴中就发现过刻有标志的器皿及绘有打着烙印标记家畜的墓室。罗马文明兴盛时期大址使用早期商标,斯坦建筑物的石匠标志及陶器的图文logo设计。这样的记载在其一部最Fjk的《编年经济档案》,可以查到。
12世纪中叶,欧洲骑上的纹章是区分被厚重恺甲包裹的真实身份的主要手段。随着I讨问的推移,纹章被规范成为系统的图案色彩标志和世袭的标志,表明其血统及在家族中的位置,它已形成并建亿了一套设计的规范。至今,我们还能在某些设计看到盾形等纹章的痕迹。花押也是古代欧洲的一种标记,它主要是签名的一种方式,通常采川简洁的方式来表达鉴署人的身份。因为当时大多数人不识字,花押的方式正是以视觉的方式更改接简明地表达含义。
12世纪后,中因的造纸木传到欧洲,意大利和西班牙也有了造纸的记载。鼓早的水印标志(图22-24)便出现于1282年意大利波洛尼亚生产的纸,水印是在纸张制造过程中压印上透明的、永久的水印而实现的。这种方式使优质纸张的生产若使自己的标志出现在最终的产,11(纸张)匕。水印除了证明产地品牌以外.也有片}来表明质虽、尺寸的作用。
造纸术’印刷术的兴起,使书籍出版在欧洲迅速地发展,早期的书籍并无任何标志,直到1457年‘出现有出版者标志和出版11期的书籍。
13世纪后.欧洲的商业得到发展.在商标的普遍使用中。制造业标志与商业标志已经区分开了。欧洲还盛行一种为了区分监督行会、公司成员的商业印记(图25-26),某些行业把印记登记成册,并加以法律保护。而实力雄厚的商人,相继使用独家专用标志.这样可以保证明确的商品的归属,同时达到宣传自身的目的。这种商业印记字毋取自北欧古代碑文,装饰有简练的线条,据说这些文字都有某些神秘象征意义。此后的欧洲商业经济继续发展、壮大.商业行会都纷纷制定自己的行会标志以便维护对行会及其会员、徒工的控制。这时商标的使用不仅代表工艺水平、所用材质,还包含有抵制等外产品和非法销售的义务。1266年英囚制定的法典中就包含有关于商标的法则的内容。

⑹ 标志的经历了哪些演变发展过程

1850--1899]印刷业的发展,使报纸走进平民生活,当时的报纸广告以白描的手法,平铺直叙地阐述产品特性,风格朴素而率真。而到了后期,印刷术的飞跃发展:平版印刷使得印刷画面更精美,色泽更真实。海报开始充斥大街小巷,这个时期是海报的黄金时代,而搜集海报成了时尚。[1900--1909]这个时期,一些杰出的广告人致力于广告的学术理论研究,Harlow gale的《广告心理学》、Walter Dill《广告原理学》相继问世,现代广告雏型形成。一些大型企业也有意识地长年地塑造良好形象,此时的海报广告造型以绘画为主,但也加强了线条与色彩的运用。[1910--1919]在战争的刺激下,交通事业迅速发展、报纸发行量激增,其时广告社形成。美术领域的多元化发展,也导致广告的多元表现。[1920--1929]汽车的普及、爵士乐的流行及分期付款的发明,使人们的消费热情日渐高涨,市场的竞争更趋白热化。但此时的广告风格没有大的突破,主要是启用电影明星,利用其的号召力,以期打开市场。[1930--1939]经济大萧条时期,企业开始注重产品宣传前的市场调研及整体规划,广告社内部分工细化。其时广告更注重运用宣传策略,而超现实主义大行其道。[1940--1949]其时的广告被注入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形形色色的商人打着爱国的旗号。而在后期,随着战争的结束、经济的复苏,广告业继续向前发展。[1950--1959]营销学、传播学的形成,使现代广告学的框架及体系,更加牢固及完善。摄影制版术的发展,使摄影广告占据越来越重的比例。其时的广告注重了文字、图文的编排。[1960--1969]是广告的重要变革时期,Bernbach提出了革命性广告理念:只有与众不同的广告,才有与众不同的产品。其时的广告比以往更加注重创意的新奇性。[1970--1979]这是广告业的巩固与充实期,广告人加强对人们消费行为、心理的研究和预测。这个时期概括出了现代广告最本质的两条原则:可信性和新奇性。[1980--2000]科学技术在这二十年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尤其是电脑的出现,使得平面广告设计队伍高度专业化,半路出家的设计师不复存在。广告语言日臻国际化,不再充斥纷繁的信息,自然、朴实之风重回。
1880~1900年广告发展史

奥斯卡.威尔德的诗剧《埃尔索达》的演出海报。(作者:英国着名插画家奥布里.比尔兹利 1895年)雀牌牛奶蛋糊粉的招贴广告(1896年)这是自由资本主义在欧洲、美国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二十年。许多对人类文明有重要影响的新技术,如电、内燃机等都是在这个阶段内发明的,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也于此时建成。大工业的普及、发达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新产品大量出现。市场经济转入激烈的竞争阶段,商业竞争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一大特点。大量商品需要通过某种渠道使消费者熟悉,以便促进销售。这些推销活动主要有四个方面:人员推销(direct sales)、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营业推广(business popularize)和广告(advertising),广告无疑是一种促销的重要手段。

除了商品之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娱乐事业也开始兴旺起来。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各种演剧、杂技、酒吧、舞厅的营业对象已由过去的少数达官贵人扩展到为数众多的中产阶级,以至一般大众,娱乐事业的竞争也加强了对广告的需求。现代广告就是在此背景下开始发展起来的。

这一阶段中的广告形式,以招贴画(poster)和路牌广告(road board)为主。广告设计多是由画家兼任的,几乎没有专业的广告设计师。英国着名插画家奥布里.比尔兹利(Anbery Beardsley),法国着名画家亨利图户兹—劳特里克等人都曾画过大量招贴画及海报。当时广告的构思基本上是绘画型的,看上去就象一幅美术作品,不过画中人物手上捧着某种商品而已,显得有些牵强附会。独特的广告语言尚未形成。由于彩印技术(colour printing)还比较落后,费用昂贵,所以这个阶段得招贴广告中石印画占了较大比例。

1900~1920年广告发展史

美国Del Monte(地扪)的片装菠萝罐头爽身粉及香浴液广告。广告主体是逼真的菠萝片,衬以夏威夷的椰树和海滩为背景。能较准确的传达商品信息,脱离了纯艺术的范畴有商业广告的风格,(1918年)南太平洋蒸汽客轮客运海报,主画面以客轮为主体,配以了相关文案,(1910年)时装广告(1913年)“MAVIS”爽身粉及香浴液广告(1920年)

帝国主义的激烈争夺引发了1914~1918年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对整个西方的影响很大。国际联盟于战后在日内瓦的成立。更促进了商品经济在国际范围内的发展。此外,苏联十月革命的成功,也引起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巨大震动。

在战争的刺激下,各种现代交通事业(如航海、航空、长途客运等)得到很大发展。服务性行业的领域除了传统的旅业、娱乐业外,远程交通、旅游等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服务性广告的比重迅速上升,例如着名的英国豪华邮轮,号称“永不沉没”的“铁达尼号(TIANIC)”在1912年进行处女航之前就曾广贴海报,招徕乘客。

1909年,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Henry Ford)首次采用流水装配线进行标准化生产,制造出价格仅为六百美元/辆的平民型汽车。从此,汽车进入了一般平民的生活,迅速普及开来。流水装配线的出现不仅影响了汽车制造业,而且使大机器生产的各类产品产量大幅提高,成本迅速下降。于是,各类商品的竞争更为激烈,商业广告成为非常重要的竞争辅助手段。

随着经济的繁荣,文化生活也得到丰富。这个阶段中各种大型文艺演出越来越多,对海报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大。美术领域在该时期也十分活跃,立体派、野兽派、未来派、表现主义等大批现代主义的艺术派纷纷显现,竞相举办各种美术作品展,广告、海报繁多,也都刺激了商业广告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1903年,一部片长仅12分钟的无声娱乐影片《火车大盗》开始了商业性公映,开创了电影作为娱乐手段的新纪元。电影海报从此成为商业广告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二十年是战争与革命的年代,非商业性的海报、招贴画数量很多。英、美等国曾出现不少招募兵员的征兵宣传海报。

此时的广告表现形式仍以招贴、路牌为主,但杂志广告和报纸分类广告也随着这些新闻媒介在消费者中影响力的提高发展起来。广告的构思和表现手法依旧是艺术型为主,比较讲求绘画效果和技法。
美国并未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影响,经济反而受战争刺激得到较大发展。特别是广告业发展迅猛,已明显将欧洲列强抛在脑后。美国的广告发展在早期就强烈的表现出商业化的倾向,广告宣传更重视商品信息的传达。在表现手法和广告语言上都显现出现代广告的雏形。可以说美国的广告发展在这二十年中奠定了现代广告的基础,并渐渐步向头号广告巨域,这一地位维持至今

1920~1940年广告发展史-

比奇.纳特香口胶和水果糖广告,标题为“加入这个盛大行动”,(1928年)“BOVRIL”(饱力)牛肉汁广告(1923年)“德沃”牌威士忌广告(1926年)

1920~1933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市场上商品过剩,大量积压。资本家需要推销商品就要在推销型广告上下工夫。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经济危机对当时的广告业发展起到一定刺激作用。
危机过后的三十年代,经济的回暖和发展,许多的高档消费品涌现市场,使得整个广告宣传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时装、首饰、化妆品等护肤及洗涤用品,吸尘器等家用电器,以及汽车、除草机广告占总广告的比例加强。食品工业的兴旺,使得饼干、糖果、罐头食品的广告宣传也无处不在。这是的美国终于宣布取消禁酒令,让酒类和香烟的广告大行其道。

随着中产阶级的不断扩大,旅游等休闲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于是明媚风光的海滨、豪华舒适的游艇的享乐型广告随处可见。此时,美国的电影业也步入黄金时代,它拥有一批饮誉世界的明星,查理.卓别林(Charles Chaplin)的喜剧片,道格拉斯·费而班克斯(Douglas Faibanks)主演的《巴格达窃贼》等都是名噪一时的巨片,由于电影非凡的魅力,吸引了大批观众,而无孔不入的广告也看中了这诱人的媒体,因此电影广告成为了广告媒介中的重要一员。

在德国,纳粹的掌权使得,该国出现了许多非商业性的海报及招贴画,有鼓吹法西斯的也有反对的,这也是公益广告的充分利用的时期。

在这二十年中,艺术型广告仍是主导。广告创作者不乏有成就的艺术家,有些广告本身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当然,对商品信息的传达之重视也是空前的。该时期的广告大力的渲染了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给普通民众创造出一个高于当时实际生活水平的“幻梦”,满足了许多一般消费者的向往心理,也就是现代广告惯常运用的引导消费策略。

当时的广告模特仍多数采用女性,但当时更注重身段的优美、容颜的娇俏,不象往时选模特时不一定非常美丽,要求具较强个性。这种广告宣传模特的选择标准一直延续至今。

劳斯莱斯轿车广告,当时的广告语是“The Best Car in the World”(世界上最好的轿车),1947年洛克希德飞机公司的广告,主题:摧毁轴心国,粉碎战争之轮!请用洛克希德飞机,1944年美国“巴兰廷”淡色啤酒广告,1948年内提.罗森斯坦公司服饰广告(运用了摄影术),1946年“三花”罐装牛奶,标题:它们又变得结实了,1944年“里斯”地毯广告,194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几乎影响了全世界所有国家,并造成深远的影响。在五十年代,在二战中受到重创的欧洲力图恢复往日的雄风,美国则在朝鲜战争之后才进入和平发展时期。在这二十年中,流行音乐发展很快,成为歌剧、舞剧、话剧、交响乐等传统文艺演出中的一支生力军。猫王皮礼士(Elvis Presley )作为摇滚乐先驱的出现,引起年轻一代的狂热。

该时期的反法西斯战争中,英、美、苏等国都出现了许多以反纳粹为题材的政治宣传画,水平之高可称之为政治宣传的颠峰时期。而许多军火商,尤其号称“民主国家兵工厂”的美国军火商们(如洛克希德飞机公司、司徒贝克飞机公司、壳牌石油公司等),都制作了大量以反法西斯战争为背景德军火广告,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采用政治宣传画德形式。

战后初期,大量广告都以宁静、和平的氛围做为主调,迎合遭受战争创伤世界人民渴望和平的心态。画面常常以婚礼、全家团圆等场面,颇具人情味和富生活情趣。

除了商品之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娱乐事业也开始兴旺起来。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各种演剧、杂技、酒吧、舞厅的营业对象已由过去的少数达官贵人扩展到为数众多的中产阶级,以至一般大众,娱乐事业的竞争也加强了对广告的需求。现代广告就是在此背景下开始发展起来的。

这一阶段中的广告形式,以招贴画(poster)和路牌广告(road board)为主。广告设计多是由画家兼任的,几乎没有专业的广告设计师。英国着名插画家奥布里.比尔兹利(Anbery Beardsley),法国着名画家亨利图户兹—劳特里克等人都曾画过大量招贴画及海报。当时广告的构思基本上是绘画型的,看上去就象一幅美术作品,不过画中人物手上捧着某种商品而已,显得有些牵强附会。独特的广告语言尚未形成。由于彩印技术(colour printing)还比较落后,费用昂贵,所以这个阶段得招贴广告中石印画占了较大比例。

1900~1920年广告发展史

帝国主义的激烈争夺引发了1914~1918年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对整个西方的影响很大。国际联盟于战后在日内瓦的成立。更促进了商品经济在国际范围内的发展。此外,苏联十月革命的成功,也引起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巨大震动。

在战争的刺激下,各种现代交通事业(如航海、航空、长途客运等)得到很大发展。服务性行业的领域除了传统的旅业、娱乐业外,远程交通、旅游等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服务性广告的比重迅速上升,例如着名的英国豪华邮轮,号称“永不沉没”的“铁达尼号(TIANIC)”在1912年进行处女航之前就曾广贴海报,招徕乘客。

1909年,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Henry Ford)首次采用流水装配线进行标准化生产,制造出价格仅为六百美元/辆的平民型汽车。从此,汽车进入了一般平民的生活,迅速普及开来。流水装配线的出现不仅影响了汽车制造业,而且使大机器生产的各类产品产量大幅提高,成本迅速下降。于是,各类商品的竞争更为激烈,商业广告成为非常重要的竞争辅助手段。

随着经济的繁荣,文化生活也得到丰富。这个阶段中各种大型文艺演出越来越多,对海报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大。美术领域在该时期也十分活跃,立体派、野兽派、未来派、表现主义等大批现代主义的艺术派纷纷显现,竞相举办各种美术作品展,广告、海报繁多,也都刺激了商业广告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1903年,一部片长仅12分钟的无声娱乐影片《火车大盗》开始了商业性公映,开创了电影作为娱乐手段的新纪元。电影海报从此成为商业广告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二十年是战争与革命的年代,非商业性的海报、招贴画数量很多。英、美等国曾出现不少招募兵员的征兵宣传海报。

此时的广告表现形式仍以招贴、路牌为主,但杂志广告和报纸分类广告也随着这些新闻媒介在消费者中影响力的提高发展起来。广告的构思和表现手法依旧是艺术型为主,比较讲求绘画效果和技法。

美国并未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影响,经济反而受战争刺激得到较大发展。特别是广告业发展迅猛,已明显将欧洲列强抛在脑后。美国的广告发展在早期就强烈的表现出商业化的倾向,广告宣传更重视商品信息的传达。在表现手法和广告语言上都显现出现代广告的雏形。可以说美国的广告发展在这二十年中奠定了现代广告的基础,并渐渐步向头号广告巨域,这一地位维持至今

1920~1940年广告发展史

1920~1933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市场上商品过剩,大量积压。资本家需要推销商品就要在推销型广告上下工夫。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经济危机对当时的广告业发展起到一定刺激作用。

危机过后的三十年代,经济的回暖和发展,许多的高档消费品涌现市场,使得整个广告宣传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时装、首饰、化妆品等护肤及洗涤用品,吸尘器等家用电器,以及汽车、除草机广告占总广告的比例加强。食品工业的兴旺,使得饼干、糖果、罐头食品的广告宣传也无处不在。这是的美国终于宣布取消禁酒令,让酒类和香烟的广告大行其道。

随着中产阶级的不断扩大,旅游等休闲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于是明媚风光的海滨、豪华舒适的游艇的享乐型广告随处可见。此时,美国的电影业也步入黄金时代,它拥有一批饮誉世界的明星,查理.卓别林(Charles Chaplin)的喜剧片,道格拉斯·费而班克斯(Douglas Faibanks)主演的《巴格达窃贼》等都是名噪一时的巨片,由于电影非凡的魅力,吸引了大批观众,而无孔不入的广告也看中了这诱人的媒体,因此电影广告成为了广告媒介中的重要一员。

在德国,纳粹的掌权使得,该国出现了许多非商业性的海报及招贴画,有鼓吹法西斯的也有反对的,这也是公益广告的充分利用的时期。

在这二十年中,艺术型广告仍是主导。广告创作者不乏有成就的艺术家,有些广告本身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当然,对商品信息的传达之重视也是空前的。该时期的广告大力的渲染了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给普通民众创造出一个高于当时实际生活水平的“幻梦”,满足了许多一般消费者的向往心理,也就是现代广告惯常运用的引导消费策略。

当时的广告模特仍多数采用女性,但当时更注重身段的优美、容颜的娇俏,不象往时选模特时不一定非常美丽,要求具较强个性。这种广告宣传模特的选择标准一直延续至今。

1940~1960年广告发展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几乎影响了全世界所有国家,并造成深远的影响。在五十年代,在二战中受到重创的欧洲力图恢复往日的雄风,美国则在朝鲜战争之后才进入和平发展时期。在这二十年中,流行音乐发展很快,成为歌剧、舞剧、话剧、交响乐等传统文艺演出中的一支生力军。猫王皮礼士(Elvis Presley )作为摇滚乐先驱的出现,引起年轻一代的狂热。

该时期的反法西斯战争中,英、美、苏等国都出现了许多以反纳粹为题材的政治宣传画,水平之高可称之为政治宣传的颠峰时期。而许多军火商,尤其号称“民主国家兵工厂”的美国军火商们(如洛克希德飞机公司、司徒贝克飞机公司、壳牌石油公司等),都制作了大量以反法西斯战争为背景德军火广告,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采用政治宣传画德形式。

战后初期,大量广告都以宁静、和平的氛围做为主调,迎合遭受战争创伤世界人民渴望和平的心态。画面常常以婚礼、全家团圆等场面,颇具人情味和富生活情趣。
五十年代,艺术型广告仍然占了很大比例,但商业效果的重视也提高到一个很高的层次。专业的广告创作队伍正在形成,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广告手法。除以往惯用的写实主义绘画外,平面剪贴、超现实主义手法、漫画等表现手法都大量的运用,以创造出超现实的视觉冲击力来吸引消费者者注意。五十年代后期,随着摄影制版技术的发展,商业摄影因其方便、逼真等特点,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广告表现手法。
广告模特方面除了以往的漂亮女郎外,可爱的婴儿、猫、狗等家庭宠物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广告中。请明星做模特也变为广告的常用手法。
媒介方面,随着报纸、杂志等大众新闻媒体的迅速崛起及大面积普及,使得招贴和路牌等老媒介让位于新兴媒体。考虑到宣传对象是读者,因而这类广告在制作上特别强调迎合读者的口味和阅读习惯,强调可读性。这样使得广告的文案及编排的重要性突显。由于文字能传递大量信息,有重要作用,因此广告的文案及编排也和绘画构图一样,成为广告制作中的重要一环。
1960~1980年广告发展史

这二十年中,一支高度专业化的广告设计队伍已经形成,随着广告业的迅速发展,分工越来越细。总体规划、问案编排、摄影、绘画、植字、印刷、发行都有专人负责。摄影成了最主要的插图手段,这时也很少用手写,而是大量采用植字手段去完成。艺术绘画型的广告已大为减少,传达商品信息,达到促销目的是现代广告的主要目标。

由于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广告也出现了“国际型”风格,其创作动机、文案编排、构图、色彩、甚至广告中的白种女性模特都十分相似,尽管在画面上表现出了强烈的现代感,但却很难判断出国别与民族来。广告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模式,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国都很普遍,尤其在产品广告中表现突出。

至于音乐唱片、着名杂志封面、艺术节、世界大展等一类广告,为了突出个性,避免雷同,少一些商业味,则也请一些着名画家以绘画形式来进行设计,如西班牙名画家胡安·米罗(Joan Miro)等人也曾为某些特别的广告做过设计,但这类广告所占比例很小。

七十年代以来,人们又开始感到“国际型”风格过于商业化、太单调,甚至连模特都是似曾相识,已不容易引起注意,收不到理想的商业效果了。因此在构图和处理方法上,又追求新异离奇,不拘一格、力图使广告有个性、有特点,更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

这二十年中,随着大众传播工具新的变化,电视广告又取代了杂志,报刊广告成为主要的广告形式。到1985年,美国全年的广告费用中,电视广告占30%,报刊杂志广告约占17%,电台的广播广告占10%左右,而早年最普遍的招贴、路牌广告仅占不到2%。另外,新出现的直接邮寄广告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由于对广告的需求急剧增加,广告开支的直线上升达到惊人的地步,其中尤以美国全年广告开支约为几亿美元,而现在已接近八百亿,相当一些不发达国家全年的国民经济总收入。一些西方企业将总投资的百分之几甚至几十都用在广告上,这种情况在烟、酒、饮料和易耗废品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此外,汽车、照相机、音响视听设备等高档消费品以及劳务方面的竞争也相当激烈,在广告中占有重要地位。

1980~1999年广告发展史

随着大众传播工具新的变化,人们对信息是前所未有的渴求,广告在世界范围的商品经济狂潮中,借助广播、电视等新的媒介成为巨人般的弄潮儿,无孔不入的广告已渗透到整个社会的各个角落。现在,不用广告的生产和没有广告指导的消费,简直不可想象。目前,广告业已经取代了旅游业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无烟工业,其中美国的广告投入几乎占世界总投入的一半,而居世界第二广告大国的是日本,再次是英国。据美国《先驱论坛报》1992年公布的数字表明,1992年美国的广告费为1346亿美元。

这二十年的发展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毫不夸张,高速运转的经济速度令现代人生活得匆忙而疲惫。如何才能抢占焦点,在信息爆炸时代脱颖而出,成为广告从业人员面临的最大考验。传统的抒情体、描写体、说明体、幽默体、诗歌体等形式已不够用,创意、出新、不拘一格,是这个时期广告的鲜明特点。如引用、转化、沿袭模仿文学名言或俗语,成为广告创意的一种方式。
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及日渐普及,使广告业者开始尝试新的课题。最新的研究报告表明,到2004年美国网络年度广告支出将达到220亿美元,可与电视的广告相抗衡。该报告预期,网络广告支出增加,会使网络信息内容供应公司在美国广告市场的占有率增加到8%以上,远高于目前的1.3%。届时,网络广告支出将仅次于电视广告、报纸广告和直接宣传的费用。因此,更多刊登广告者可能将要求以广告链接的点击人次(CPM)或购买产品的人次,作为广告计费的依据,或是产生新的网络广告计费方式。同时,网络广告在形态、形式上的突破,将刺激传统媒体广告产生新的创意,传统的广告理论也会因此而需要作相应调整、修订。

⑺ 联想以前的标志是什么

【联想更换商标的原因】

2003年4月28日上午,国产品牌联想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联想品牌新标识正式启动。从这一天起,联想换掉了沿用了19年的、价值200亿元的标志“LEGEND”,而采用新的标志——LENOVO与公众沟通。联想原英文标识“Legend”(传奇之意)有可能将被新的英文标识“Lenovo”(创新之意)所取代。承担联想新标识设计的是香港FutureBrand公司。

标识改动过大的坏处很明显:原有消费者很难认出该品牌,潜在消费者则全然以为是一个新牌子,可以说,其原有的品牌资产荡然无存。比如说联想,虽然其中文名称不变,英文名称从“LEGEND”到“Lenovo”,前两个字母相同,但从视觉和含义(LEGEND为“传奇”,Lenovo为“创新”之意)上看,完全是两个名称、两个牌子,毫无相关之处。因此,在识别方面容易造成障碍。

有人说,联想换标,意在海外。然而,在海外扩张上,LENOVO将遭遇商标尴尬。联想的Legend商标已经在很多国家被合法注册了。由于其意思不错,又是一个完整的单词,因此被人看好也就不足为奇了,倒不是什么恶意抢注。也就是说,联想集团一旦要进军国外市场的话,商标问题就会浮出水面。 但联想也要付出巨大代价换取新标示,表明了杨元庆塑造“新联想”的决心。然而,标识更换之后不能万事大吉,企业要做到“变脸更要变心”,实现内部发展战略的根本转变。标识的改变是联想转型、走向国际化这个过程的第一步。联想品牌能否真正在国际市场上成为长久的知名品牌,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显然,品牌变脸背后的战略转型是一个复杂得多的活动,企业要对战略制定流程、管理流程、业务流程和组织体系进行系统的变革,才有可能最终实现由内到外的真正转型。对于联想而言,除了标识的转变外,更可在非PC业务方面、股市方面、人才、管理、资金以及企业文化的国际化方面进行更为大胆的改革。

LENOVO作为企业的形象识别系统(CIS)的CI部分,不能使换标的价值体现在“新联想”的全部,作为企业理念的VI和企业组织行为的BI更是换标背后的重中之重。2003年4月28日,联想正式将旧标识legend换成了lenovo,并在网上召开了发布会。会后联想董事局主席柳传志、联想总裁杨元庆及CFO马雪征回答了来自全国各大媒体记者的提问。全文部分摘录如下:

“LENOVO”(读法是len'nouvou)这个新的英文名称,是在继承已有品牌资产的基础上的发展与升华。“LE”代表联想过去的英文名称“LEGEND”,“NOVO”是一个很有渊源的拉丁词根,代表“新意,创新”;整个品牌名称的寓意为“创新的联想新浪财经中心主编刘书:请问这个新品牌的意义是什么?

杨元庆:这个我在前面的发言里已经谈到了,我们希望我们的这个品牌将来能够包含四个内容,一个是诚信,另外一个就是创新有活力,再有就是优质专业服务,再有就是容易。那么这里面有一些品牌内涵是从我们过去的经营中传承下来的,比如说柳总一再强调的诚信和容易,另外我们还期望发展,当然这个发展不是说说就可以了,一定要企业把他做出来,我们是希望有一个更加创新的企业,是希望一个提供优质专业服务的企业,这些话都是我们最后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能够传递给我们的客户的。这个就是我们品牌的内涵。《广西日报》李晨光:联想过去的标识很抢眼,会英文的一看就知道联想的志向。而现在的新标识不像英文,能不能用一句话表达它的含义?

杨元庆:我们也试图找到用直接的英文字母来做我们的标识,正象LEGEND一样,其他的英文字母大概更容易被注册,所以实际上现在大多数的国际性的企业在选择他们商标的时候,大概都是采用了一些创意的做法。象因特尔、索尼都是这样的,所以这次我们选择了这个LENOVO的名字,其实这个名字也有好记的成分,LEN我们就去原来的字头儿,而NOVO拉丁文是创新的意思,所以我想还是比较好记录的。

柳传志:当初联想成立的时候,起名叫LEGEND的时候,是在香港的公司里面排名最后的一个,所以当初只是为了谋生,完全没有想到有国际化的问题。所以应该讲这个是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随着形势的发展,我们有更高的目标和追求的时候我们是兴奋的,因为联想的老人也好,新人也好,都是希望联想有更大的发展,这样对国家对我们自己才有更大得好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是有感慨的,但是应该讲兴奋是大于感慨的。

注:LEGEND是英文“传奇”的意思。LENOVO是“创新的联想”的意思。

⑻ 电脑进化史

电脑从产生到现在,一共经历了四代:

第一代电脑(1946-1958年第一代电脑的主要特点是采用电子管作为逻辑元件,因此,通常人们又称第一代电脑为电子管电脑。

第二代电脑(1959-1964年第二代电脑的硬件部分采用了晶体管作为逻辑元件,体积减小,但功能增强,这一代电脑又被人们称为晶体管电脑。

第三代电脑(1965-1970年第三代电脑的硬件部分使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代替了分立元件晶体管,因此又被称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电脑。

第四代电脑(1971年至今第四代电脑的硬件部分采用了大规模和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作为逻辑元件,采用半导体存储器作为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采用大容量的软、硬磁盘,并开始引入光盘。

(8)电脑系统logo发展史扩展阅读:

随着物理元、器件的变化,不仅计算机主机经历了更新换代,它的外部设备也在不断地变革。比如外存储器,由最初的阴极射线显示管发展到磁芯、磁鼓,以后又发展为通用的磁盘,现又出现了体积更小、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只读光盘(CD—ROM)。

从2008年起,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概念逐渐流行起来,它正在成为一个通俗和大众化(Popular)的词语。云计算被视为“革命性的计算模型”,因为它使得超级计算能力通过互联网自由流通成为了可能。

⑼ 有哪些ui图标设计的历史发展关键点

有哪些ui图标设计的历史发展关键点?UI图标设计的历史使得有效的文本替换成为可能。一些研究表明,使用易于识别和清晰的图标可以大大提高界面导航的可用性。对人类来说,视觉信息的处理速度比文本信息快得多。然而,另一方面,图标需要传达一个相对清晰的概念。任何轻微的误读都可能对整体体验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图标的选择应该经过仔细的测试,以达到良好的平衡,并被目标受众所接受。

众所周知,图标和徽标不是界面设计师创造的概念。它们的存在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起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早期用来传达信息的图标已经演变成系统的文字。在地图、图画书、壁画和建筑等多种多样的地方,仍然有代表和传达特定概念的图标和标志。

随着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诞生了,显示器为图形界面铺平了道路。20世纪70年代,施乐公司在其位于帕洛阿尔托的研究所生产了第一台具有图形界面的计算机,被称为施乐Alto。这个昂贵的概念从来没有被公众看到过,但是它的继任者xeroxstar在1981年推出时,是计算机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施乐Alto给史蒂夫·乔布斯和比尔·盖茨的灵感引发了计算机历史上最着名的一场战役:苹果对微软,Windows对Macintosh。当然,这些是后来的。

有哪些ui图标设计的历史发展关键点?施乐Alto发布了大量的图标设计,其中文件夹和垃圾桶的图标设计是此后图标设计中最为人熟知和接受的设计理念。

在UI图标设计的历史上,Macintosh系统是图形界面历史上不可避免的里程碑。1991年,苹果发布了麦金塔电脑的第一个彩色图标设计。在黑白界面时代,图标可以包含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的信息,新的风格使它在传递信息方面明显更好。

此后,越来越多的图标以灵活而强大的数字技术出现,并根据不同的需求发展成不同的分支和风格。许多操作系统和工具开始预制系统图标。基于各种需求,越来越多的自制和重新设计的图标出现在我们的视图中。图标有很多种,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划分

ui图标设计的历史发展关键点哪些?UI图标设计的历史使得有效的文本替换成为可能。一些研究表明,使用易于识别和清晰的图标可以大大提高界面导航的可用性。对人类来说,视觉信息的处理速度比文本信息快得多。想知道更多关于ui设计的设计素材与技巧,也可以点击本站的其他文章进行学习。

⑽ 世界上最早的电脑系统是什么

一次偶然机会看到的。。。。。。。

1973 年,加里·基尔代尔(Gary Kildall)看到对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的需求,设计了CP/M操作系统(Control Program/Microprocessor or Microcomputer),

DOS之父 加里·基尔代尔(转)一个凄惨的计算机大师!

作为个人电脑软件开发的真正先驱人物,是基尔代尔最早创造了磁盘操作系统(DOS),是基

尔代尔为今天广为使用的A盘、B盘和C盘(CD-ROM)最早编写了驱动程序,他也是图形用户界面(GUI)的

先驱之一。还开发了“DrLogo”计算机语言。在1974年,帮助创建了硅谷最富盛名的“家酿俱乐部”(Ho

me Brew Club),成为计算机业余爱好者交流的天堂,也是硅谷点燃PC革命的中心。他还为微机首创了世

界上第一个实用的软件API。随后微软推出的MS-DOS操作系统的BIOS程式,几乎原封不动地从CP/MBIOS拷

贝过去。

姓名(中文)加里·基尔代尔

姓名(英文)Gary Kildall

机构与职务

出生年月1942年5月19日

出生国家、地点美国西北部西雅图

教育背景1967年,获得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

1969年初,获得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

1972年,获得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职业背景1991年,数字研究公司被Novell公司所兼并

1976年,创办星系数字研究所(很快改名为数字研究公司(DRI))

1972年-1976年,加入海军

盖茨靠抄袭基尔代尔发家
大家都知道,PC的腾飞依靠两个最主要的翅膀:微处理器和操作系统。这也是PC业中最大的两棵摇钱树。特德·霍夫发明的微处理器为英特尔种下了摇钱树。基尔代尔的DOS操作系统则为微软的霸业铺下基石。英特尔和微软成为PC业的最大赢家,而霍夫和基尔代尔则在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后,两袖清风,而且在历史的页码中始终受排挤。

钱是会说话的,它能编写历史;钱是有手的,还能改写历史。基尔代尔的朋友和崇拜者说:“每一位PC用户都欠基尔代尔一份情,而比尔·盖茨和他的微软公司欠得比谁都多。”正如盖茨对待自己的领路人罗伯茨一样,为了掩盖自己的“债务”,盖茨的做法就是:淡化基尔代尔,并树立另一位DOS之父,将他挤出历史!

但是,历史不可能用金钱彻底改写,基尔代尔作为计算机软件领域的主要人物之一,其地位不可动摇,盖茨依靠基尔代尔的发明而起家的事实无法掩饰。

1973 年,加里·基尔代尔(Gary Kildall)看到对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的需求,设计了CP/M操作系统(Control Program/Microprocessor or Microcomputer),CP/M操作系统有较好的层次结构。它的BIOS把操作系统的其他模块与硬件配置分隔开,所以它的可移植性好, 具有较好的可适应性和易学易用性。用基尔代尔的话说,CP/M“携带了基本的制造块”,它使整个计算机业界的设备变得更加统一。很快,约2000家计算机公司使用了他的程序。到1979年,CP/M已经成为8位数微处理器计算机的实际标准。而随后微软推出的MS-DOS操作系统的BIOS程式,几乎一位元不变地从基尔代尔的CP/M BIOS拷贝过去。

软件不同部分之间的交互接口,就是所谓的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的发明和发展大大促进了计算机产业的进步,它几乎决定着计算机日常应用的各个方面。所有在应用上获得成功的软件或者Web应用无一不是首先在API的设计上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也是基尔代尔为微机首创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的软件API。这个初生的API大致上有20多个对操作系统的简单函数调用组成,这个操作系统就是 CP/M——那时可是相当的简单和粗糙,而同样简单的API却让整个计算机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基尔代尔这个软件天才希望自己设计的API能被其他科学工作者采用,而商用方面的考虑没多想。而比尔·盖茨认识到,API绝对是商业软件获得成功的关键之一,随后微软推出的MS-DOS操作系统全盘拷贝了 CP/M及其API,并在这些API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一些简单特性,比尔·盖茨将基尔代尔的发明变成了巨大的商业应用,并让MS-DOS的API在软件开发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大概是计算机天才的典型命运。虽然在软件方面,比尔·盖茨远不是基尔代尔真正势均力敌的对手,但盖茨更钻心于商业。而基尔代尔纯粹是学者,从事计算机也纯粹是满足智力的好奇。他不赞同盖茨的人生哲学,在他眼里,“我要赢”还不如“我要幸福”。这种哲学下,基尔代尔的结局可想而知。

作者: 61.128.167.* 2005-12-28 14:03 回复此发言

--------------------------------------------------------------------------------

2 DOS之父 加里·基尔代尔(转)一个凄惨的计算机大师!

计算机人生
1942年5月19日,加里·基尔代尔出生于美国西北部的西雅图,他在那里生活到27岁。是盖茨的同乡。在高中,他并不是明星学生,他喜欢新奇的玩意儿和汽车。他设计制造过一个自动防盗报警器,一个用磁带录音机来使用摩斯代码的机器,和一个触发二进制转换器。他喜欢长时间地摆弄电话装置,其沉迷程度就像后来的黑客沉迷于计算机。

1960年初,在基尔代尔上大学前两年,他在西雅图他父亲的航海学校任教。在那里,他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航海是一个以老技术为主的领域。他去了华盛顿大学学习,本科念的是数学。刚进大学时,他选修了两门计算机编程方面的课程,这决定了他的将来。他用老式手工计算器进行数字分析方面的研究,但当他学完课程时,他已经涉入FORTRAN程序。他被计算机的缺陷所困扰,整晚把时间花在大学的计算机中心。1962年,基尔代尔与多露西·麦克艾文结婚,他们的婚姻维持了20年,有两个孩子。

越战开始,基尔代尔应征入伍。他加入了海军预备队,因此可以继续完成学业。他在罗德岛的军官后备学校呆了两个夏天。1967年,他获得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留在华盛顿大学学习计算机科学的研究生课程。在大学的计算机中心,基尔代尔晚上在Burroughs 5500计算机上工作,通过它,基尔代尔学到了许多有趣的新概念,包括块存贮分配技术。深夜的时候,这台机器实质上是他一个人的。他为Burroughs 5500做ALGOL编译,这为他提供了编译经验,这也是他研究生学习的主攻方向。

1969年初,在基尔代尔获得硕士后,他应召为军队服务,他有两个选择:登上开往越南的驱逐舰或在加利福尼亚蒙特雷的海军研究生院教计算机科学。“我只用了两毫秒就做出了选择。”他在海军研究生院教了三年计算机科学,又开始了博士生学习,方向是编译代码的优化,他的论文题目是《总流量分析》,用来决定如何使机器代码尽可能地简洁。1972年,获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参加了美国海军,秋天被分到加州蒙特利的海军研究生院,担任电脑讲师,主要从事软件方面的研究。

基尔代尔喜欢这个滨海城市的风光,青松笼罩着薄雾的环境很合他的喜好,他说话柔和,才智过人,穿着运动衫和紧身裤。当他想要表达什么时,往往先找支粉笔或铅笔,喜欢用图解答是他一生难改的嗜好。

他喜欢教书,是位出色的教师,和学生关系融洽,出过几本着作。他的工作也使他有时间编程序。可以说,学术界的氛围让他如鱼得水。

赋予微处理器以生命
1972 年,他偶然发现在华盛顿大学公告板上有一则广告:“25美元卖一台微机”。因为教学需要,他买下了它,这是一台英特尔4004的4位微处理器,是第一台使用芯片的计算机。甚至当时没有人认为微处理器有什么用处,包括英特尔。此前,他一直用的是海军学校价值300万美元的IBM 360系统计算机。基尔代尔计划用这个芯片制作一一个导航计算器,他父亲一直想有一个可以计算导航三角形的设备。基尔代尔试着在4004上写一些技术性的程序,但很快意识到指令到指令集很有限。他又询问英特尔是否对他在4004上编的程序感兴趣,虽然英特尔对导航应用并无特别兴趣,但他们发现他的数学程序很诱人。

以往,计算机存储数据、数据处理和数据控制三部分是分开的。微处理器的出现实现了使其三合一。因此程序也需要“微小化”。基尔代尔使用二级法,先在DEC的PDP—10小型机上为4004创建新的“微程序”。1973年,他参观了英特尔的微机部,当时这家刚刚创办的公司只有几间破房屋。基尔代尔与英特尔的人很投缘,他用每周一天的休息日担任英特尔的顾问。他不但喜欢上了新职务,而且也迷上了微处理器。不久英特尔又让他试用新出炉的 8008,只用了几个月,基尔代尔创建了PC史上革命性的微处理程序设计语言PL/M,为微处理器赋予了真正的生命,打通了微处理器与微电脑的通道。它很容易被接受了,它用于大量的开发系统软件如字处理器、编辑器和汇编语言。然后,基尔代尔开始为8080微处理器开发PL/m的不同版本,这个芯片取代了 8008,并成为微型计算机革命的真正开始。

作者: 61.128.167.* 2005-12-28 14:03 回复此发言

--------------------------------------------------------------------------------

3 DOS之父 加里·基尔代尔(转)一个凄惨的计算机大师!

当时,英特尔觉得微处理器没有什么前景,当然对基尔代尔的程序也无动于衷。英特尔也失去了同时拥有微处理器和操作系统的大好机会。将另一半江山让拱手让给了微软。

英特尔8008问世后,自制了几台叫Intellec-8的微机。英特尔送了一台计算机作为基尔代尔的部分酬劳,他把这台机器放在教室后方,成为海军研究生院的第一个微机实验室。好奇的学生下课后都来滴滴答答玩上几个小时。当8008升级为8080时,Intellec-8变成了Intellec-80,性能高出10倍。英特尔又加送了一台显示器和一台高速纸带阅读机。基尔代尔和学生们大受鼓舞。这时,刚好遇上IBM发明8英寸软盘的艾伦·舒加特,立刻和一位戈登·恩巴克斯的学生一起,开发微机和控制程序CP/M的操作系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磁盘操作系统(DOS)。

当然,那时候没有人能够预见到未来PC业的辉煌。基尔代尔与英特尔的设计师一样,觉得微机最终会应用在家用搅拌器、食物汽化器上。基尔代尔曾与几名程序员为4004编写了一个游戏程序,他们找到英特尔的头头罗伯特·诺伊斯,来推销这个程序。诺伊斯没有同意。诺伊斯深信微处理器的未来在其他方面,他认真地说:“在钟表方面。”

CP/M 的发展十分奇特。当时基尔代尔一边教书,一边参与本·库珀搞的一个项目,准备做占星机。他俩对占星术既无兴趣也不相信,都认为这是明显的胡闹。但断定销路会不错。于是库珀造机器,基尔代尔编程序。这种机器放在杂货铺,吃着25美分的硬币,印出算命天宫图,基尔代尔觉得这台机器简直美得很。

两位发明人把机器放在旧金山市内许多地方。可是顾客却大为不满,因为机器吃进去硬币,纸就堵成一团。两人不知怎么办才好。后来基尔代尔说:“这在商业上完全是失败。”

然而占星机还是让基尔代尔的部分程序,即CP/M第一次受到了商业上的考验。在此过程中,他还对调试程序和汇编程序的工具进行了改写,这些都是操作系统的关键部分。他还创造了一种Basic语言汇编程序,符合指令码的翻译器。

70 年代中期,微机领域比较有影响的公司有两家,一是生产“Altair 8800”的MITS,另一个是今日早无声息的IMSAI公司。两个公司用的都是8080,于是开始在操作系统上比试。前者与盖茨合作,盖茨用Basic 语言开发出一个很简单的DOS,但很不好使,而且和别的微机不兼容。后者则找基尔代尔,以25000美元买下CP/M的许可使用权,马上把盖茨的“杰作” 给盖了。

学者企业家
基尔代尔并没有想到自己写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程序。他只是想,他怎么能写出很有价值的程序呢?能使用他的软件开发人员又有几个人呢?显然他缺乏盖茨的商业眼光和商业手段。作为一名有所作为的大学教授,当然不可能像那班野心小子们一样异想天开,当然事实证明,这班野小子们绝对是对的。

基尔代尔对硬件没有特别的兴趣,他更喜欢研究操作程序,找到一种方法使磁盘存贮管理与微处理器连接起来,因此他开始用PL/m语言编写软件,在大型计算机系统上模拟运行。这种软件给磁盘提供高级存取,而且是一个紧凑的操作系统。在模拟中,操作系统可以工作,但基尔代尔在有控制器以前不能确定用软盘是否起作用。1974年,他请他的朋友、后来数字微系统公司的总裁·托拉德尔的帮助,他刚刚在华盛顿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托拉德尔成功地让这台设备运转起来。基尔代尔回到苏格特公司,说服他们又提供了一个驱动器,他把它装在了装有控制器和开发系统的盒子中。当硬件界面完成时,整个系统运转起来了,而且运转得不错。这就是第一个CP/M系统,它花了苏格特一两个月时间编写,它的最大优点之一是只需要3K的内存。

基尔代尔知道单有一个操作系统还不足以进行程序开发,他又增加了额外的应用程序如文本编辑、动态纠错和一个简单的汇编器。直到 1975年他才完成了CP/M的全套应用系统,包括用于拷贝文件的PIP(外设互换程序)。CP/M使从磁盘上把数据传到微型计算机上打印和使所有属于物理操作功能的微型计算机系统的操作成为可能。

作者: 61.128.167.* 2005-12-28 14:03 回复此发言

--------------------------------------------------------------------------------

4 DOS之父 加里·基尔代尔(转)一个凄惨的计算机大师!

在妻子的鼓动下,1976年,基尔代尔离开海军研究生院,与妻子多露西一起创办了星系数字研究所,很快改名为数字研究公司(DRI)。由多露西负责经营。两口子并没有预计到会有巨大成功。多露西·麦克艾文说:“我们以前从没有想过会拥有一家大公司。它就这样发生了,似乎就是应该这样做。1976年她曾怀疑公司能赚到的钱会超过1.5万美元,而事实上它赚了60万~80万美元。在开始的五六年中,公司的收益每年都翻了一番,1981年销售额达到520万美元,三年后达到4460万美元。

显然,公司最早的主顾占了大便宜,例如最早以公司名义购买CP/M的托马斯·拉夫勒,只化了90美元就买到了CP/M的使用权。而不到一年,搞一份CP/M许可证要花上万美元。

1977 年,与以姆赛(IMSAI)公司的合同是个转折,他们以2.5万美元购买了CP/M。以姆赛公司经理鲁宾斯坦认为基尔代尔是个软件天才,可做买卖却象个不懂事的孩子。他认为自己几乎是从作者那里把操作系统偷过来。基尔代尔则十分知足,这笔生意使数字研究公司成了正式营业的公司。

那时,基尔代尔已经开发了5个CP/M版本,是专为装有不同磁盘驱动器的不同计算机设计的。一天下午,他与一位以前的学生,现在是IMSAI雇员格兰·埃文坐下交谈。他说:“瞧,我要把这个小东西(CP/M)叫做Bios(基本内存输入输出系统),它将适用于任何人们希望的操作环境。”Bios成为通用部分,人们可以自己对它进行修改,使他们的磁盘驱动器可以与计算机匹配。这使得CP/M更容易被接受。IMSAI的购买后,订单滚滚而来。在第一个100万后,基尔代尔就再也不计算CP/M的销售额了。他估计目前已经有2000万套拷贝在使用。CP/M也成了70年代、80年代初最有影响的PC操作系统,到80年代中期,它将运行在300种计算机模型上,而且3000种软件支持CP/M机,CP/M成了事实标准。

错失计算机历史上最大的一笔生意
1980 年,IBM PC正在酝酿之中,幸运之神降到比尔·盖茨的头上。但当时他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会从磁盘操作系统(DOS)上大赚特赚,而且后来会以DOS牢牢控制整个计算机业。当时盖茨真正在行的是编写程序语言Basic。他只希望自己的Basic能挂在IBM的系统上。而且盖茨并不看好DOS的前景,他认为程序语言才是真正的大钱眼。而且当时市场上已经有了最流行的CP/M DOS,它是由基尔代尔的DRI(数据研究公司)开发的。再说,盖茨和数字研究公司有个不成文的协定,那就是他不能涉足操作系统领域,数字研究公司也不进入他的程序语言范围,因此他慷慨地将IBM的代表介绍给了基尔代尔。双方约好在蜿蜒海岸边的一号高速公路旁,秀丽的加州太平洋林园见面。

关于基尔代尔如何错失这笔本世纪最具价值的生意,流传着许多版本。有的说这位电脑博士骄傲自大,所以当IBM带着一生难遇的大生意找他时,他竟然驾着他的双引擎小飞机兜风去了,留下当律师的太太和IBM打交道。面对IBM一大堆不泄密的限制协议,她不乐意了,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讨价还价上,双方达成的唯一协议就是要数字研究公司不泄露IBM来访这件事。但基尔代尔断然否定这种说法,他说上午去处理一件紧急事务,下午3点就赶回来以便和IBM的人见面。对于IBM要签署的文件,他赞同妻子的做法。对于失去这次机会,他也只是耸耸肩而已。基尔代尔猜想盖茨“做出了他认为是最好的生意决定”。

IBM 没能与基尔代尔做成生意,盖茨就自告奋勇揽下了这笔生意。但是编写一个操作系统起码要花一年时间,但IBM要求几个月内就完成。盖茨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这时,保罗·艾伦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他听到风声,知道有一套圈内人自编的QDOS。QDOS本意为快速而肮脏的操作系统(Quick and Dirty Operating System),意指借用了CM/P操作系统的构想和名称,不过那时尚未出现巨额罚金的法律诉讼。程序员对非法拷贝他人作品还不以为然。艾伦把电话给 QDOS的作者蒂姆·帕特森。最后,微软付了大约7.5万美元,连人带产品一起买下,改名为MS-DOS。并倒手给了IBM,开始了微软飞黄腾达之路。

作者: 61.128.167.* 2005-12-28 14:03 回复此发言

--------------------------------------------------------------------------------

5 DOS之父 加里·基尔代尔(转)一个凄惨的计算机大师!

1981 年,IBM推出第一台带有PC—DOS(微软MS—DOS前身)的PC,“我对和CP/M的相似感到惊讶,它们太相像了,系统功能简直一模一样。我对 IBM和微软的做法非常愤怒。我们在这里与IBM诚心诚意地谈判,结果却被他们敲了竹杠。毫无疑问,业内任何一个看到它的人都知道,它甚至连指令都跟 CP/M一样。我可以坐下来,完全不用任何说明就可以使用它。这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基尔代尔找上门来,提出可能危及IBM软件计划的诉讼。基尔代尔对IBM的人来说,他看到他们的产品了,它简直是“彻头彻尾的CP/M界面”,他告诉他们这不公平,“我不知道你们怎么可以毫无顾忌地把别人的发明拿来就用,而且基本上全盘照抄。”IBM回答说,根据基尔代尔所说的,它的人没有意识到该操作系统与CP/M那么近似。(核查IBM对基尔代尔的回答,从IBM的项目主管约翰·H·麦克尔1987年3月的一封信中得知,“任何IBM不合法、不道德和不适当地为IBM—PC获取操作系统软件使用权力的说法绝对是错误的。”)

IBM连忙派出几位律师去找基尔代尔。见了面,才发现这个书呆子太容易摆平了。因为基尔代尔告状的真正目的,只是希望IBM在PC中采用他下一版的CP/M。IBM当然乐于从命,坏事成了好事。微软也躲过了致命的一劫。

为此IBM策划了一个广告,显示标志着DOS、CP/M和UCSD的三扇门,最后一种操作系统也是替PC编写的,但从来未成气候。更关键的是,基尔代尔不明白以超低级价格占领市场树立事实标准的策略,他的CP/M售价大约是MS-DOS 40美元的6倍。而且在版本更新上也明显落后于微软。因此正像基尔代尔说的,“CP/M基本上中途就夭折了”。

IBM对PC市场的渗透影响了数字研究的操作系统市场。1983年底,数字研究推出了并行CP/M,其优点是计算机用户可以一次做几种操作。比如,在打印机打印时,他可以写信。它卖得很好,因为当时IBM还没人多任务操作系统。但是,由于它没有PC-DOS的兼容性,因此销售数量有限。后来,根据基尔代尔的建议,他们达成了一项重要决定:“如果这是人们的需要,我们将继续下去……既然PC—DOS是CP/M的翻版,为什么我们不回到原处,使CP/M与PC—DOS完全兼容呢?”因此诞生了并行PC—DOS,一个并行CP/M的多任务版。1984年问世时,它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到了80年代末,MS-DOS已经成为操作系统上的事实标准。

被金钱淹没
1981 年,数字研究公司收入600万美元,基尔代尔本人财富1500万美元。相比之下,当时的微软和盖茨还是小虾米。但是,随后,微软的BASIC嵌入了IBM PC系统内部,微软DOS已紧紧绑上IBM。1982年,基尔代尔还没有真正被挫败。他判断作为一个产品,BASIC是个灾难。在很大程度上他是对的。对初学者来说,BASIC并不是一种简单易用的语言。作为编程大师的基尔代尔,准备开发一种比BASIC更简单且视觉效果更佳的语言,这就是DR LOGO。不幸的是,这个倾注了大量财富和金钱的产品,从未真正流行起来。因为,此时人们对编程语言已经不再关心那么多了。市场的重心开始偏向应用软件。

基尔代尔是个技术中人。他认为,如果他在自己的操作系统上开发出一套关键的应用软件(对基尔代尔来说是驾轻就熟的事),那么就是不道德地与自己的客户竞争,有昧自己的良心。因此,他决定不与编写WordStar、VisiCalc之类的软件公司进行一对一的直接竞争。这些软件都依靠他的操作系统。这样,基尔代尔的业务过于单一,十分危险。

而盖茨则没有这种内疚感。相反,他认为在应用软件领域,必须心狠手辣,不择手段。他一开始就着手部署,为一系列有利可图的应用软件打好坚实的基础,而且这些软件可以在各种平台上运行,包括基尔代尔的操作系统。这样,有了雄厚的业务基础,就可以更野蛮地在市场上冲杀。而且,盖茨也得到了另一大启示:软件业中发现创新的产品和技术太容易了,而模仿起来也太简单了。但是把它们转化为市场的成功就需要另一种能力和手段。而这些手段基尔代尔永远不可能学会。这就是为什么没有创新的微软能够横扫天下,而一代软件天才基尔代尔却只能迅速走向衰弱的根本原因。

作者: 61.128.167.* 2005-12-28 14:03 回复此发言

--------------------------------------------------------------------------------

6 DOS之父 加里·基尔代尔(转)一个凄惨的计算机大师!

从占星机到CP/M错失良机,再到最后的软件定价,都说明了基尔代尔永远不是商场中人。可以说,基尔代尔是电脑史上第一位全能的专家,同时在硬件和软件上做出非凡的贡献。尤其是他在最早的个人电脑Altair之前就准备好了操作系统,为PC业的喷发创造了条件。但他只是一个比较单纯的技术天才,注定要被盖茨踩在脚下。

被历史淹没
如今人们早已将基尔代尔淡忘了,甚至比尔·盖茨在其畅销书《未来之路》中大言不惭地将蒂姆·帕特森捧了出来,冠之于“DOS之父”的头衔,而对基尔代尔只字未提。

但是有一部分历史是金钱和名望难以改写的。因为是基尔代尔,而不是帕特森最早创造了磁盘操作系统(DOS),是基尔代尔划定了今天人们广为使用的A盘、B盘和C盘(CD-ROM)驱动程序的编写者,基尔代尔也是图形用户界面(GUI)的先驱之一。他还开发了“Dr Logo”计算机语言。同时,在1974年,他和戈登·恩巴克斯一起,帮助创建了硅谷最富盛名的“家酿俱乐部”(Home Brew Club),成为计算机业余爱好者交流的天堂,也是硅谷点燃PC革命的中心。基尔代尔的CP/M还被美国国防部用作导弹制导系统的开发环境。

基尔代尔主要是在家里工作(“只是因为工作环境安静”),只到办公室开会。他妻子多露西说:“他有技术头脑,但没有商业头脑,他只专注于他研究的项目,而且很关善于钻研。如果他得整晚工作,那没关系,他一周工作100个小时,因为他太专注了,他所有的热情都在这上面。”

基尔代尔在数学研究公司工作了10年,他先后担任主席、总裁以及首席执行官。但自从1984年以来,他逐渐淡出。除了担任董事会主席一职外,基尔代尔于 1985年创建了另一家公司Knowledge-Set,这是最早为新兴的大容量存储介质CD-ROM开发应用软件的公司。总是寻找技术突破口的基尔代尔看到了连接PC和磁带播放器的未来。基尔代尔的新产品Vidlink把视频播放器、彩电和PC连接起来,提供了一个非常巨大的存贮容量。一个独立磁盘可容纳180卷微型胶卷或54000幅静止电视图像。

另一个新产品是知识磁盘,它是一个视频磁盘,可以用遥控装置或视频播放器控制。基尔代尔还研究了CDROM(小型磁盘只读存贮器),目的是在单磁盘里存放10本网络全书。“那很有趣”,他说。1985年,基尔代尔的公司最先提出他们的计划,以CDROM的格式发行《格罗里尔(Grolier)网络全书》。

但基尔代尔还是卖掉了公司的大部分股份,转而为视频设计公司(VDG)生产商用和视频内容。

随着微软的如日中天,基尔代尔的数字研究公司江河日下。1991年,数字研究公司被Novell公司所兼并。他本人也从硅谷搬到了德克萨斯州奥斯汀附近的一座小镇,淡出人们的视野。开始将钱财和精力投入到儿童艾滋病受害者的援助工作中。

如今,大概只有极少数专业人员和发烧友还会摆弄一下CP/M。从80年代末,基尔代尔就变得有些压抑和消沉。因为他发现自己,已被自己开天辟地的PC产业无情地抛弃了。基尔代尔开始借酒浇愁,成了不折不扣的酒徒,并和曾一同创业的妻子多露西离婚。

1994年7月,年仅52岁的基尔代尔在加州蒙特利的寓所里,头部撞地,三日后不治身亡。一代大

阅读全文

与电脑系统logo发展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用平板电脑做电子乐谱器 浏览:332
u盘修复电脑桌面空白 浏览:936
壁纸笔记本电脑 浏览:832
绘图用什么笔记本电脑 浏览:872
u盘挂载电脑 浏览:935
电脑主机能开屏幕不亮 浏览:240
苹果同步照片的软件 浏览:274
wifi需要什么电脑 浏览:100
手机点屏软件 浏览:448
七月买电脑配置溢价 浏览:265
苹果平板电脑入网 浏览:849
笔记本电脑总是嗡嗡响 浏览:369
苹果音乐收费软件 浏览:736
三星平板电脑无法连接 浏览:390
有表格的文件怎么传到电脑上 浏览:765
1000左右平板电脑推荐2015 浏览:225
老电脑改固态装win10 浏览:919
电脑按哪个键就亮灯 浏览:470
电脑屏幕屏保去除win7 浏览:707
在电脑查找wifi密码 浏览: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