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哪里诞生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电脑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方要求宾州大学莫奇来(Mauchly)博士和他的学生爱克特(Eckert) 设计以真空管取代继电器的“电子化”电脑——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电子数字积分器与计算器), 目的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
这部机器使用了18800个真空管,长50英尺,宽30英尺, 占地1500平方英尺,重达30吨(大约是一间半的教室大,六只大象重)。它的计算速度快,每秒可从事5000次的加法运算,运作了九年之久。吃电很凶, 据传ENIAC每次一开机,整个费城西区的电灯都为之黯然失色。
1949年,第一台存储程序计算机--EDSAC在剑桥大学投入运行,ENIAC和EDSAC均属于第一代计算机。
‘贰’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产生于哪个国家 是哪一年产生的 英文名字是什么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终于在1946年2月14日问世。而它的开发经费几经追加,最后达到48万美元。
这台名为“埃尼阿克”的电子计算机,如今看来简直就是一个怪物。其内部有成千上万个电子管、二极管、电阻器等元件,电路的焊接点多达50万个;在机器表面,则布满电表、电线和指示灯。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它的耗电量超过174千瓦小时,据说在使用时全镇的电灯都会变暗;而且它的电子管平均每隔15分钟就要烧坏一只,科学家们不得不满头大汗地不停更换。然而,“埃尼阿克”的计算速度却是手工计算的20万倍、继电器计算机的1000倍。美国军方也从中尝到了甜头,因为它计算炮弹弹道只需要3秒钟,而在此之前,则需要200人手工计算两个月。除了常规的弹道计算外,它后来还涉及诸多的科研领域,曾在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5年10月2日,“埃尼阿克”宣告“退役”后,被陈列在华盛顿的一家博物馆里。
回答者:sosabc123456 - 助理 二级 2-16 22:
是美国
‘叁’ 世界上第一台电脑在哪里诞生的
美国
1946年运行的人类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埃尼阿克
1946年运行的人类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美国军方花费了48万美元经费在ENIAC项目上,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要不是为了二次世界大战,谁能舍得出这么大的钱?事实上ENIAC也是美国陆军军械部和宾州大学莫尔学院联合发布的,而非书本上所提的只有宾州大学。
从技术上而言,ENIAC是没有太明晰的CPU概念的。因为它采用电子管作为基本电子元件。用了足足18800个电子管,而每个电子管大约有一个普通家用 25瓦灯泡那么大。这样整部电脑就有了8英尺高、3英尺宽、100英尺长的身躯,体积有研立方米,重达30吨,耗电高达140千瓦。每秒能进行5000次加法运算(而人最快的运算速度每秒仅5次加法运算),还能进行平方和立方运算,计算正弦和余弦等三角函数的值及其它一些更复杂的运算。这样的速度在当时已经是人类智慧的最高水平。
内部有成千上万个电子管、二极管、电阻器等元件,电路的焊接点多达50万个;在机器表面,则布满电表、电线和指示灯。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它的耗电量超过 174千瓦小时,据说在使用时全镇的电灯都会变暗;而且它的电子管平均每隔15分钟就要烧坏一只,科学家们不得不满头大汗地不停更换。然而,“埃尼阿克” 的计算速度却是手工计算的20万倍、继电器计算机的1000倍。美国军方也从中尝到了甜头,因为它计算炮弹弹道只需要3秒钟,而在此之前,则需要200人手工计算两个月。除了常规的弹道计算外,它后来还涉及诸多的科研领域,曾在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5年10月2日,“ENIAC埃尼阿克”宣告“退役”后,被陈列在华盛顿的一家博物馆里。
‘肆’ 世界上第一台电脑在哪个国家产生
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于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发明人是美国人莫克利(JohnW.Mauchly)和艾克特(J.PresperEckert)。美国国防部用它来进行弹道计算。它是一个庞然大物,用了18000个电子管,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耗电功率约150千瓦,每秒钟可进行5000次运算,这在现在看来微不足道,但在当时却是破天荒的。 ENIAC以电子管作为元器件,所以又被称为电子管计算机,是计算机的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由于使用的电子管体积很大,耗电量大,易发热,因而工作的时间不能太长。
‘伍’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哪年哪个国家诞生过程是怎样的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它的名字叫埃尼阿克(ENIAC),它由18000多个电子管组成,体重达30多吨,占地有两三间教室那么大,是一台又大又笨重地机器。它的诞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
诞生过程:
1943年美国国防部批准了由Pennsyvania大学John Mauchly教授和John Presper Echert工程师提出的制造一台由电子管构成的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电子数字积分器和计算器)的计划,其目的是计算新型火炮的弹道轨迹。
ENIAC于1946年2月14日交付使用,它由17468个电子管、6万个电阻器、1万个电容器和6千个开关组成,重达30吨,占地160平方米,耗电174千瓦,耗资45万美元。这台计算机每秒只能运行5千次加法运算。
1945年ENIAC的顾问von Neumann在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Computer,电子离散变量计算机)计划中首次提出了存储程序的概念。这个思想几乎同时被英国的科学家Turing想到。
1946年,von Neumann在Princeton Institute进行高级研究时,设计了一台存储程序的计算机IAS,虽然IAS直到1952年也未能问世,但IAS的总体结构得到确认,并成为后来通用计算机的原型。
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Sperry和IBM两大制造计算机的公司,IBM公司于1952年推出了程序控制的计算机701,1955年又推出了702,后来形成了700/7000系列,使IBM公司成为计算机制造商的绝对权威。
埃尼阿克简介:
埃尼阿克(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简称ENIAC),即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是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也是继 ABC(阿塔纳索夫-贝瑞计算机)之后的第二台电子计算机,它是图灵完全的电子计算机,能够重新编程,解决各种计算问题。
它于1946年2月14日在美国宣告诞生,被当时的新闻赞誉为“巨脑”,它的计算速度比机电机器提高了一千倍。承担开发任务的“莫尔小组”由四位科学家和工程师埃克特、莫克利、戈尔斯坦、博克斯组成。
‘陆’ 世界上第一台电脑起源于哪
第一台计算机(ENIAC)于1946年2月,在美国诞生。提出程序存储的是美国的数学家 冯^诺依曼, 在美国陆军部的资助下,与1943年开始了ENIAC的研制,1946年完成;负责人是John W.Mauchly 和J.Presper Eckert,重30 吨,用了18000 个电子管,功率25 千瓦,主要用于计算弹道和氢弹的研制。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尽管只有60年的时间,但它的诞生却是人类数百年努力的积累。早在17世纪,一批欧洲数学家就已开始研制计算机。1642年,为了协助担任税务局长的父亲,年仅19岁的法国数学家帕斯卡成功地制造了第一台钟表齿轮式机械计算机,但仅能做加减法运算。在此基础上,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于1678年发明了可做乘除运算的计算机。但这些机械计算机的性能过于落后,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一百多年后,英国数学家巴贝奇于1822年设计出了一种更为先进的计算机。遗憾的是,由于当时工业水平所限,巴贝奇的设计根本无法实现。
此后一百年间,人类在电磁学、电工学、电子学领域不断取得重大进展,为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战爆发后,美国陆军军械部为研制和开发新型大炮,在马里兰州的阿伯丁设立了“弹道研究实验室”。极为繁重的计算任务令那里的研究人员大伤脑筋。尽管实验室雇用了200多名计算快手,还是捉襟见肘。他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计算机器,以提高工作效率。就在人们一筹莫展之时,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机学院的莫克利博士提出了试制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设想。他的设想吸引了陆军军械部,他们立即要求莫尔学院拟定一份研制计划。
按照科学家们的估计,制造一台电子计算机所需的经费为15万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因此遭到了军方内部很多人的坚决反对。眼看研制电子计算机的计划就要夭折,美国着名数学家维伯伦博士坚定地站到了支持者的行列里,他最终说服了美国军方。经过两年多的紧张研制,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终于在1946年2月14日问世。而它的开发经费几经追加,最后达到48万美元。
‘柒’ 中国第一台电脑是出自哪里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的计算技术虽然只比日本晚一两年,但毕竟距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已经晚了十年。大家一致的意见是:先学习掌握苏联已有的技术,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我国的具体条件,开展自己的研究工作,即“先仿制后创新,仿制为了创新”。 1956年9月,我国派出赴苏计算技术考察团。团长闵乃大,副团长王正,团员有吴几康、范新弼、夏培肃、周寿宪、孙肃、莫根生、徐献瑜、严又光,翻译张伟、穆立立、李象生等15人。前苏联方面的接待单位是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与计算技术研究所。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考察团分别对莫斯科、列宁格勒两地的计算技术的科研、生产与教育进行了考察,并重点对M-20计算机进行了学习。 1957年4月,我国经政府途径订购了M-3计算机和БЭСМ计算机图纸资料。在考察和取得图纸资料的基础上,研制工作开始了。以张梓昌、莫根生为首,组织了M-3(代号103)计算机工程组。通过全体研制人员的努力和北京有线电厂的密切配合,于1958年8月1日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这台运算速度为每秒30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填补了我国现代电子计算机的空白。 1958年8月1日,103计算机部分研制人员欢聚在机器前,喜庆我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诞生。 1958年8月1日,我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103机诞生,平均运算速度为每秒30次。经改进配置了磁心存储器,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1800次。北京有线电厂生产了36台,定名为DJS-1型计算机。 1956年夏,由毛主席提议,在周恩来总理的领导下,我国制定了《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把开创我国的计算技术事业等项目列为四大紧急措施之一。华罗庚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主任(1956年~1959年)。 104机是1959年10月1日宣布诞生的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平均每秒运算1万次,接近当时英国、日本计算机的指标。通过这台计算机的研制,创造了我国自主开发的条件,培养出从研究设计、生产制造、系统调试到技术保证的配套队伍。北京有线电厂生产了7台,定名为DJS-2型计算机。 107计算机是1960年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平均每秒运算250次。机器安装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要用于教学,也承担一些计算任务。 119计算机是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台大型通用数字电子管计算机,平均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5万次。1964年初通过国家级鉴定。119机完成了大量原子能、天气预报等方面的计算任务。1964年,该机荣获国家工业新产品展览一等奖。(n101)
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