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是什麼時候有的電腦
1936年英國數學家圖靈首先提出了一種以程序和輸入數據相互作用產生輸出的計算機構想,後人將這種機器命名為通用圖靈機。1938年出現了首台採用繼電器進行工作的計算機「Z-1」,但繼電器有機械結構,不完全是電子器材。1942年阿坦那索夫和貝利發明了首台採用真空管的計算機,以他們倆名字的首字母命名為ABC。不過ABC只能求解線性方程組,不能幹其他的工作。在圖靈指導下,第一台可以編寫程序執行不同任務的計算機COLOSSUS則到了1943年才在英國誕生,用於密碼破譯。公認的人類歷史上第一台現代電子計算機是1946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的ENIAC。
㈡ 什麼時候開始有電腦的
通常說到「世界公認的第一台電子數字計算機」大多數人都認為是1946年誕生的「ENIAC」,它主要是用於計算彈道。是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莫爾電工學院製造的,但它的體積龐大,它由17468個電子管、6萬個電阻器、1萬個電容器和6千個開關組成,佔地面積170多平方米,重量約30噸,消耗近150千瓦的電力。顯然,這樣的計算機成本很高,使用不便。這個說法被計算機基礎教科書上普遍採用,事實上在1973年根據美國最高法院的裁定,最早的電子數字計算機,應該是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的物理系副教授約翰·阿坦那索夫和其研究生助手克利夫·貝瑞(Clifford E. Berry , 1918-1963)於1939年10月製造的「ABC」(Atanasoff-Berry-computer)
㈢ 中國什麼時候有電腦
80年代出現第一次計算機普及高潮
80年代初在我國掀起了第一次計算機普及高潮,1981年,中央電視台、中國電子學會計算機普及委員會和中央電大聯合舉辦計算機知識普及講座,由我向全國講授BASIC語言,當年收看人數超過100萬人,次年起年年重播,收看人數超過300萬人。在佔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國度里掀起這樣規模壯闊的群眾性的普及計算機知識的活動,不僅對中國、而且對世界都是一件具有深遠意義的大事。
在第一次計算機普及高潮中,普及的對象主要是以下三種人;(1) 大學中非計算機專業的師生; (2) 部分在職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3) 大城市中的部分中學生。普及的內容偏重於計算機知識,尤其是計算機高級語言。通過十年的努力,己經在大學的所有專業普遍開設了計算機課程,結束了大學畢業生仍然屬於「計算機盲」的歷史。大家取得如下共識:計算機知識是當代知識分子知識結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㈣ 什麼時候開始有電腦的
1940年,美國的華德·愛肯製造出第一部新型的電腦,命名為「馬克1號」。這電腦非常龐大,操作時還會發出巨大的聲音,而且每秒鍾僅能處理兩個附加問題,但它畢竟是最早的電腦。
一般來說,世界上第一部電腦,是1945年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兩位教授-莫奇利和埃克特設計和研製出來的,其英文名字ENIAC(埃尼阿克),其實就是電子識字計算機。不過,在這之前,人們研究電腦已經很廠一段時間了。
㈤ 什麼時候開始有電腦的
1958年。
1946年2月,第一台電子計算機ENIAC在美國加州問世。那時候的電腦都很龐大,速度也慢,數量少,也不普及。
1958年和1959年,中國先後製成第一台小型和大型電子管計算機。60年代中期,中國研製成功一批晶體管計算機,並配製了ALGOL等語言的編譯程序和其他系統軟體。60年代後期,中國開始研究集成電路計算機。70年代,中國已批量生產小型集成電路計算機。80年代以後,中國開始重點研製微型計算機系統並推廣應用;在大型計算機、特別是巨型計算機技術方面也取得了重要進展;建立了計算機服務業,逐步健全了計算機產業結構。
㈥ 什麼時候開始有電腦的
第一台計算機(ENIAC)於1946年2月,在美國誕生。提出程序存儲的是美國的數學家 馮^諾依曼, 在美國陸軍部的資助下,與1943年開始了ENIAC的研製,1946年完成;負責人是John W.Mauchly 和J.Presper Eckert,重30 噸,用了18000 個電子管,功率25 千瓦,主要用於計算彈道和氫彈的研製。
電子計算機的出現盡管只有60年的時間,但它的誕生卻是人類數百年努力的積累。早在17世紀,一批歐洲數學家就已開始研製計算機。1642年,為了協助擔任稅務局長的父親,年僅19歲的法國數學家帕斯卡成功地製造了第一台鍾表齒輪式機械計算機,但僅能做加減法運算。在此基礎上,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於1678年發明了可做乘除運算的計算機。但這些機械計算機的性能過於落後,遠遠滿足不了人們的需要。一百多年後,英國數學家巴貝奇於1822年設計出了一種更為先進的計算機。遺憾的是,由於當時工業水平所限,巴貝奇的設計根本無法實現。
此後一百年間,人類在電磁學、電工學、電子學領域不斷取得重大進展,為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二戰爆發後,美國陸軍軍械部為研製和開發新型大炮,在馬里蘭州的阿伯丁設立了「彈道研究實驗室」。極為繁重的計算任務令那裡的研究人員大傷腦筋。盡管實驗室僱用了200多名計算快手,還是捉襟見肘。他們迫切需要一種新的計算機器,以提高工作效率。就在人們一籌莫展之時,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電機學院的莫克利博士提出了試制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設想。他的設想吸引了陸軍軍械部,他們立即要求莫爾學院擬定一份研製計劃。
按照科學家們的估計,製造一台電子計算機所需的經費為15萬美元,這在當時是一筆巨款,因此遭到了軍方內部很多人的堅決反對。眼看研製電子計算機的計劃就要夭折,美國著名數學家維伯倫博士堅定地站到了支持者的行列里,他最終說服了美國軍方。經過兩年多的緊張研製,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終於在1946年2月14日問世。而它的開發經費幾經追加,最後達到48萬美元。
㈦ 什麼時候開始有電腦的
■80年代出現第一次計算機普及高潮
80年代初在我國掀起了第一次計算機普及高潮,1981年,中央電視台、中國電子學會計算機普及委員會和中央電大聯合舉辦計算機知識普及講座,由我向全國講授BASIC語言,當年收看人數超過100萬人,次年起年年重播,收看人數超過300萬人。在佔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國度里掀起這樣規模壯闊的群眾性的普及計算機知識的活動,不僅對中國、而且對世界都是一件具有深遠意義的大事。
在第一次計算機普及高潮中,普及的對象主要是以下三種人;(1) 大學中非計算機專業的師生; (2) 部分在職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3) 大城市中的部分中學生。普及的內容偏重於計算機知識,尤其是計算機高級語言。通過十年的努力,己經在大學的所有專業普遍開設了計算機課程,結束了大學畢業生仍然屬於「計算機盲」的歷史。大家取得如下共識:計算機知識是當代知識分子知識結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90年代出現第二次計算機普及高潮
從90年代初,在我國掀起了全國性的第二次計算機普及高潮。如果說第一次高潮的普及對象主要是具有大學以上文化程度的知識分子,那末第二次高潮的對象已擴展到廣大公務人員、企業管理人員以及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一般知識分子,包括所有機關、團體、學校、企業中的人員。涉及的對象范圍比第一次計算機普及高潮廣泛得多。這次普及帶有職業和崗位的特點,應用計算機的能力成為人們求職的重要條件,各地各部門都制定了對工作人員在晉升職務、職稱和工作考核中在計算機方面的要求,並要求通過相應的計算機等級考試。普及的內容主要是文字處理以及常用的一些應用軟體。
經過第二次計算機普及高潮,我們在計算機應用領域縮小了和發達國家的差距,對這十年在計算機普及方面的成果應當有足夠估計。
■新世紀初出現新的計算機普及第三次高潮
剛剛進入21世紀,人們已經清楚地看到在我國己開始出現了一次新的計算機普及高潮。這次高潮的普及的對象是一切有文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