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是什麼時候有的電腦
1936年英國數學家圖靈首先提出了一種以程序和輸入數據相互作用產生輸出的計算機構想,後人將這種機器命名為通用圖靈機。1938年出現了首台採用繼電器進行工作的計算機「Z-1」,但繼電器有機械結構,不完全是電子器材。1942年阿坦那索夫和貝利發明了首台採用真空管的計算機,以他們倆名字的首字母命名為ABC。不過ABC只能求解線性方程組,不能幹其他的工作。在圖靈指導下,第一台可以編寫程序執行不同任務的計算機COLOSSUS則到了1943年才在英國誕生,用於密碼破譯。公認的人類歷史上第一台現代電子計算機是1946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的ENIAC。
2. 中國什麼時候有電腦的
1970年,中國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時操作系統和標准匯編語言的計算機--441B-...1992年,中國最大的漢字字元集--6萬電腦漢字字型檔正式建立。 1992年市場上推出了第一台中國家用PC
3. 「電腦」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是不是在八十年代末期了
電腦的學名為電子計算機,是由早期的電動計算器發展而來的。
通常說到「世界公認的第一台電子數字計算機」大多數人都認為是1946年面世的「ENIAC」,它主要是用於計算彈道。是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電工學院製造的,但它的體積龐大,佔地面積170多平方米,重量約30噸,消耗近140千瓦的電力。顯然,這樣的計算機成本很高,使用不便。這個說法被計算機基礎教科書上普遍採用,事實上在1973年根據美國最高法院的裁定,最早的電子數字計算機,應該是美國愛何華大學的物理系副教授約翰·阿坦那索夫和其研究生助手克利夫·貝瑞Clifford E. Berry ,1818-1963)於1939年10月製造的"ABC"(Atanasoff- Berry-Computer)。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誤會,是因為「ENIAC」的研究小組中的一個叫莫克利的人於1941年剽竊了約翰·阿坦那索夫的研究成果,並在1946年時,申請了專利。由於種種原因直到1973年這個錯誤才被扭轉過來。(具體情況參閱網路----「約翰·阿坦那索夫」詞條,希望大家記住ABC和約翰·阿坦那索夫,希望以後的教科書能夠修改這個錯誤)。後來為了表彰和紀念約翰·阿坦那索夫在計算機領域內作出的偉大貢獻,1990年美國前總統布希授予約翰·阿坦那索夫全美最高科技獎項----「國家科技獎」。
1956年,晶體管電子計算機誕生了,這是第二代電子計算機。只要幾個大一點的櫃子就可將它容下,運算速度也大大地提高了。1959年出現的是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
最初的計算機由約翰·馮·諾依曼發明(那時電腦的計算能力相當於現在的計算器),有三間庫房那麼大,後逐步發展而成。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這是電腦發展的最新階段。到1976年,由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製成的「克雷一號」,使電腦進入了第四代。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發明,使電子計算機不斷向著 小型化、微型化、低功耗、智能化、系統化的方向更新換代。
20世紀90年代,電腦向「智能」方向發展,製造出與人腦相似的電腦,可以進行思維、學習、記憶、網路通信等工作。
進入21世紀,電腦更是筆記本化、微型化和專業化,每秒運算速度超過100萬次,不但操作簡易、價格便宜,而且可以代替人們的部分腦力勞動,甚至在某些方面擴展了人的智能。於是,今天的微型電子計算機就被形象地稱做電腦了。
世界上第一台個人電腦由IBM於1980年推出。IBM推出以英特爾的x86的硬體架構及微軟公司的MS-DOS操作系統的個人電腦,並制定以PC/AT為PC的規格。之後由英特爾所推出的微處理器以及微軟所推出的操作系統發展幾乎等同於個人電腦的發展歷史。Wintel架構全面取代了IBM在個人電腦主導的地位。
4. 電腦是哪一年發明的
電腦是是1946年發明的,發明者是約翰·馮·諾依曼。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ENIAC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它的出現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從第一台計算機的誕生到現在,計算機技術經歷了大型機、微型機及網路階段。
計算機是20世紀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發明之一,對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並以強大的生命力飛速發展。
(4)什麼時候有電腦擴展閱讀:
電腦的發展趨勢:
隨著科技的進步,各種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快速而又嶄新的時代,計算機已經從功能單一、體積較大發展到了功能復雜、體積微小、資源網路化等。
計算機的未來充滿了變數,性能的大幅度提高是不可置疑的,而實現性能的飛躍卻有多種途徑。不過性能的大幅提升並不是計算機發展的唯一路線,計算機的發展還應當變得越來越人性化,同時也要注重環保等等。
計算機從出現至今,經歷了機器語言、程序語言、簡單操作系統和Linux、Macos、BSD、Windows等現代操作系統四代,運行速度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第四代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已經達到幾十億次每秒。
計算機也由原來的僅供軍事科研使用發展到人人擁有,計算機強大的應用功能,產生了巨大的市場需要,未來計算機性能應向著微型化、網路化、智能化和巨型化的方向發展。
5. 中國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筆記本電腦的
中國在2000年以前就引入了計算機,甚至還掀起了一次計算機普及高潮。
1996年,美國《電腦雜志》提到康柏於 1982 年 11 月推出了一款手提電腦,重 28 磅(約合 14 公斤),這應該算是最早的筆記本電腦雛形。但 IBM 卻拒絕接受這個說法,堅持認為它在 1985 年開發的一台名為 PC Convertible 的膝上電腦才是筆記本電腦真正意義上的「開山鼻祖」。
美國人爭吵不休,大洋那邊的日本人也不樂意了。因為他們認定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筆記本電腦是東芝公司的 T1000,這款於 1985 年推出的產品採用 Intel 8086 CPU,512KB RAM,並帶有 9 英寸的單色顯示屏,沒有硬碟,可以運行 MS-DOS 操作系統。
2001年,《美國計算機協會學報》在紀念 PC 誕生 20 周年的一篇報道中寫了「1985 年,東芝推出 T1000,第一次給人們帶來了『筆記本電腦』的概念。」
(5)什麼時候有電腦擴展閱讀:
為了縮小體積,筆記本電腦採用液晶顯示器(液晶LCD屏)。除鍵盤外,還裝有觸控板(Touchpad)或觸控點(Pointing stick)作為定位設備(Pointing device)。
筆記本電腦和台式機的區別在於便攜性,它對主板、CPU、內存、顯卡、硬碟的容量等有不同要求。
筆記本電腦正在根據用途分化出不同的趨勢,上網本趨於日常辦公以及電影;商務本趨於穩定低功耗獲得更長久的續航時間;家用本擁有不錯的性能和很高的性價比,游戲本則是專門為了迎合少數人群外出遊戲使用的;發燒級配置,娛樂體驗效果好,當然價格不低,電池續航時間也不理想。
6. 什麼時候開始有電腦的
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 (1946-1957) 1946年2月15日,標志現代計算機誕生的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在費城公諸於世.ENIAC代表了計算機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它通過不同部分之間的重新接線編程,還擁有並行計算能力.ENIAC由美國政府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合作開發,使用了18000個電子管,70000個電阻器,有5百萬個焊接點,耗電160千瓦,其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 第一代計算機的特點是操作指令是為特定任務而編制的,每種機器有各自不同的機器語言,功能受到限制,速度也慢.另一個明顯特徵是使用真空電子管和磁鼓儲存數據 . 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 (1957-1964) 1948年,晶體管發明代替了體積龐大電子管,電子設備的體積不斷減小.1956年,晶體管在計算機中使用,晶體管和磁芯存儲器導致了第二代計算機的產生.第二代計算機體積小、速度快、功耗低、性能更穩定.1960年,出現了一些成功地用在商業領域、大學和政府部門的第二代計算機.第二代計算機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還有現代計算機的一些部件:列印機、磁帶、磁碟、內存、操作系統等.計算機中存儲的程序使得計算機有很好的適應性,可以更有效地用於商業用途.在這一時期出現了更高級的COBOL和FORTRAN等語言,使計算機編程更容易.新的職業(程序員、分析員和計算機系統專家)和整個軟體產業由此誕生. 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 (1964-1972) 1958年德州儀器的工程師Jack Kilby發明了集成電路(IC),將三種電子元件結合到一片小小的矽片上.更多的元件集成到單一的半導體晶元上,計算機變得更小,功耗更低,速度更快.這一時期的發展還包括使用了操作系統,使得計算機在中心程序的控制協調下可以同時運行許多不同的程序. 第四代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 (1972-現在) 大規模集成電路 (LSI) 可以在一個晶元上容納幾百個元件.到了 80 年代,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VLSI) 在晶元上容納了幾十萬個元件,後來的 (ULSI) 將數字擴充到百萬級.可以在硬幣大小的晶元上容納如此數量的元件使得計算機的體積和價格不斷下降,而功能和可靠性不斷增強. 70 年代中期,計算機製造商開始將計算機帶給普通消費者
7. 什麼時候開始有電腦的
計算機(computer)的原來意義是「計算器」,也就是說,人類會發明計算機,最初的目的是幫助處理復雜的數字運算。而這種人工計算器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紀的法國大思想家帕斯卡。帕斯卡的父親擔任稅務局長,當時的幣制不是十進制,在計算上非常麻煩。帕斯卡為了協助父親,利用齒輪原理,發明了第一台可以執行加減運算計算器 。後來,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加以改良,發明了可以做乘除運算的計算器。之後雖然在計算器的功能上多所改良與精進,但是,真正的電動計算器,卻必須等到公元1944年才製造出來。
8. 請問電腦什麼時候在我國普及的,2001年就有電腦了嗎
從46年美國發明第一台計算機開始,計算機和網路開始發展,七十年代左右,美國出現個人電腦,到80年代左右傳入中國。
90年代開始慢慢成長,乃至現在的普及大致從1994年(WINDOWS 95發布時)就已經是一些高收入家庭的必備家電了,只是當時電腦配置都相對非常落後
,只能玩點小游戲,查點資料。內存條只有幾十m到512m。
徹底瘋狂普及的時候是2002年以後,即WINDOWS XP開始普及的同時,而且電腦配置也大大增加,電腦走進家庭的程度,再一些發達國家幾乎達到了「人手一機」的程度~
9. 什麼時候開始有電腦的
第一部電子計算機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電腦ENIAC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方要求賓州大學莫奇來(Mauchly)博士和他的學生愛克特(Eckert) 設計以真空管取代繼電器的「電子化」電腦——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電子數字積分器與 計算器),目的是用來計算炮彈彈道。
這部機器使用了18800個真空管,長50英尺,寬30英尺, 佔地1500平方英尺,重達30噸(大約是一間半的教室大,六隻大象重)。它的計算速度快,每秒可從事5000次的加法運算,運作了九年之久。吃電很兇, 據傳ENIAC每次 一開機,整個費城西區的電燈都為之黯然失色。
另外,真空管的損耗率相當高,幾乎每15分鍾就可能燒掉一支真空管,操作人員須花15分鍾以上的時間才能找出壞掉的管子,使用上極不方便。曾有人調侃道:「只要那部機器可以連續運轉五天,而沒有一隻真空管燒掉,發明人就 要拍手慶祝了」。
從第一台計算機誕生至今已過去50多年了,在這期間,計算機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著,首先是晶體管取代了電子管,繼而是微電子技術的發展,使得計算機處理器和存貯器上的元件越做越小,數量越來越多,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和存貯容 量迅速增加。
1994年12月,美國Intel公司宣布研製成功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它每秒可進行3280億次加法運算(是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6600萬倍)。如果讓人完成它一秒鍾進行的運算量的話,需要一個人晝夜不停地計算一萬多年。
當年的「埃尼阿克」和現在的計算機相比,還不如一些高級袖珍計算器,但它的誕生為人類開辟了一個嶄新的信息時代,使得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996年2月14日,在世界上每一台電子計算機問世50周年之際,美國副 總統戈爾再次啟動了這台計算機,以紀念信息時代的到來。
10. 什麼時候開始有電腦的
1940年,美國的華德·愛肯製造出第一部新型的電腦,命名為「馬克1號」。這電腦非常龐大,操作時還會發出巨大的聲音,而且每秒鍾僅能處理兩個附加問題,但它畢竟是最早的電腦。
一般來說,世界上第一部電腦,是1945年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兩位教授-莫奇利和埃克特設計和研製出來的,其英文名字ENIAC(埃尼阿克),其實就是電子識字計算機。不過,在這之前,人們研究電腦已經很廠一段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