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頻是什麼意思
CPU頻率,就是CPU的時鍾頻率,簡單說是CPU運算時的工作頻率(1秒內發生的同步脈沖數)的簡稱。單位是Hz。它決定計算機的運行速度,隨著計算機的發展,主頻由過去MHZ發展到了現在的GHZ(1G=1024M)。通常來講,在同系列微處理器,主頻越高就代表計算機的速度也越快,但對與不同類型的處理器,它就只能作為一個參數來作參考。另外CPU的運算速度還要看CPU的流水線的各方面的性能指標。由於主頻並不直接代表運算速度,所以在一定情況下,很可能會出現主頻較高的CPU實際運算速度較低的現象。因此主頻僅僅是CPU性能表現的一個方面,而不代表CPU的整體性能。2.0\3.0指的就是2000MHZ\3000MHZ或2GHZ、3GHZ
說到處理器主頻,就要提到與之密切相關的兩個概念:倍頻與外頻,外頻是CPU的基準頻率,單位也是MHz。外頻是CPU與主板之間同步運行的速度,而且目前的絕大部分電腦系統中外頻也是內存與主板之間的同步運行的速度,在這種方式下,可以理解為CPU的外頻直接與內存相連通,實現兩者間的同步運行狀態;倍頻即主頻與外頻之比的倍數。主頻、外頻、倍頻,其關系式:主頻=外頻×倍頻。早期的CPU並沒有「倍頻」這個概念,那時主頻和系統匯流排的速度是一樣的。隨著技術的發展,CPU速度越來越快,內存、硬碟等配件逐漸跟不上CPU的速度了,而倍頻的出現解決了這個問題,它可使內存等部件仍然工作在相對較低的系統匯流排頻率下,而CPU的主頻可以通過倍頻來無限提升(理論上)。我們可以把外頻看作是機器內的一條生產線,而倍頻則是生產線的條數,一台機器生產速度的快慢(主頻)自然就是生產線的速度(外頻)乘以生產線的條數(倍頻)了。現在的廠商基本上都已經把倍頻鎖死,要超頻只有從外頻下手,通過倍頻與外頻的搭配來對主板的跳線或在BIOS中設置軟超頻,從而達到計算機總體性能的部分提升。所以在購買的時候要盡量注意CPU的外頻
2. 電腦主頻是什麼意思,超頻又是什麼,對電腦有什麼影響
樓主你好,
CPU的主頻,即CPU內核工作的時鍾頻率(CPUClockSpeed)。通常所說的某某CPU是多少兆赫的,而這個多少兆赫就是「CPU的主頻」。很多人認為CPU的主頻就是其運行速度,其實不然。CPU的主頻表示在CPU內數字脈沖信號震盪的速度,與CPU實際的運算能力並沒有直接關系。由於主頻並不直接代表運算速度,所以在一定情況下,很可能會出現主頻較高的CPU實際運算速度較低的現象。
電腦的超頻就是通過人為的方式將CPU、顯卡等硬體的工作頻率提高(實際就是提高電壓),讓它們在高於其額定的頻率狀態下穩定工作。以IntelP4C2.4GHz的CPU為例,它的額定工作頻率是2.4GHz,如果將工作頻率提高到2.6GHz,系統仍然可以穩定運行,那這次超頻就成功了。
即便是超頻能夠使系統性能提升,但是仍不建議超頻,因為超頻重則失敗使CPU徹底報廢,輕則使以後的使用中頻繁死機。
還有就是燒壞內存和CPU是最常見的事情,還有就會燒壞主板,所以建議超之前要看清你的CPU到底去到什麼程度,還要注意一定要循序漸進不要一下了就超得太多
如有疑問請繼續追問。
若滿意請採納~
3. cpu的主頻是什麼意思
主頻就是CPU的標稱工作頻率,有點像汽車發動機排量。一般主頻都不會設置在CPU所能達到的最高頻率,一方面可以延長壽命,一方面可以省電。
而睿頻就是根據需要智能的調整頻率。當你電腦的負擔比較重的時候,CPU就會通過睿頻到這個CPU的最高頻率來加快工作效率。
多核心的CPU還會根據需要降低其他核心的頻率,提高某個核心的頻率來提高工作效率。
4. 主頻主要有什麼作用
簡單的說:
主頻也叫時鍾頻率,單位是MHz,用來表示CPU的運算速度。CPU的工作頻率(主頻)包括兩部分:外頻與倍頻,兩者的乘積就是主頻。倍頻的全稱為倍頻系數。CPU的主頻與外頻之間存在著一個比值關系,這個比值就是倍頻系數,簡稱倍頻。倍頻可以從1.5一直到23以至更高,以0.5為一個間隔單位。外頻與倍頻相乘就是主頻,所以其中任何一項提高都可以使CPU的主頻上升。由於主頻並不直接代表運算速度,所以在一定情況下,很可能會出現主頻較高的CPU實際運算速度較低的現象。因此主頻僅僅是CPU性能表現的一個方面,而不代表CPU的整體性能。
具體一點講:
什麼是CPU倍頻和主頻
CPU的倍頻,全稱是倍頻系數。CPU的核心工作頻率與外頻之間存在著一個比值關系,這個比值就是倍頻系數,簡稱倍頻。理論上倍頻是從1.5一直到無限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倍頻是以0.5為一個間隔單位。外頻與倍頻相乘就是主頻,所以其中任何一項提高都可以使CPU的主頻上升。
原先並沒有倍頻概念,CPU的主頻和系統匯流排的速度是一樣的,但CPU的速度越來越快,倍頻技術也就應運而生。它可使系統匯流排工作在相對較低的頻率上,而CPU速度可以通過倍頻來無限提升。那麼CPU主頻的計算方式變為:主頻 = 外頻 x 倍頻。也就是倍頻是指CPU和系統匯流排之間相差的倍數,當外頻不變時,提高倍頻,CPU主頻也就越高。
在電子技術中,脈沖信號是一個按一定電壓幅度,一定時間間隔連續發出的脈沖信號。脈沖信號之間的時間間隔稱為周期;而將在單位時間(如1秒)內所產生的脈沖個數稱為頻率。頻率是描述周期性循環信號(包括脈沖信號)在單位時間內所出現的脈沖數量多少的計量名稱;頻率的標准計量單位是Hz(赫)。電腦中的系統時鍾就是一個典型的頻率相當精確和穩定的脈沖信號發生器。頻率在數學表達式中用「f」表示,其相應的單位有:Hz(赫)、kHz(千赫)、MHz(兆赫)、GHz(吉赫)。其中1GHz=1000MHz,1MHz=1000kHz,1kHz=1000Hz。計算脈沖信號周期的時間單位及相應的換算關系是:s(秒)、ms(毫秒)、μs(微秒)、ns(納秒),其中:1s=1000ms,1 ms=1000μs,1μs=1000ns。
CPU的主頻,即CPU內核工作的時鍾頻率(CPU Clock Speed)。通常所說的某某CPU是多少兆赫的,而這個多少兆赫就是「CPU的主頻」。很多人認為CPU的主頻就是其運行速度,其實不然。CPU的主頻表示在CPU內數字脈沖信號震盪的速度,與CPU實際的運算能力並沒有直接關系。主頻和實際的運算速度存在一定的關系,但目前還沒有一個確定的公式能夠定量兩者的數值關系,因為CPU的運算速度還要看CPU的流水線的各方面的性能指標(緩存、指令集,CPU的位數等等)。由於主頻並不直接代表運算速度,所以在一定情況下,很可能會出現主頻較高的CPU實際運算速度較低的現象。比如AMD公司的AthlonXP系列CPU大多都能以較低的主頻,達到英特爾公司的Pentium 4系列CPU較高主頻的CPU性能,所以AthlonXP系列CPU才以PR值的方式來命名。因此主頻僅是CPU性能表現的一個方面,而不代表CPU的整體性能。
CPU的主頻不代表CPU的速度,但提高主頻對於提高CPU運算速度卻是至關重要的。舉個例子來說,假設某個CPU在一個時鍾周期內執行一條運算指令,那麼當CPU運行在100MHz主頻時,將比它運行在50MHz主頻時速度快一倍。因為100MHz的時鍾周期比50MHz的時鍾周期佔用時間減少了一半,也就是工作在100MHz主頻的CPU執行一條運算指令所需時間僅為10ns比工作在50MHz主頻時的20ns縮短了一半,自然運算速度也就快了一倍。只不過電腦的整體運行速度不僅取決於CPU運算速度,還與其它各分系統的運行情況有關,只有在提高主頻的同時,各分系統運行速度和各分系統之間的數據傳輸速度都能得到提高後,電腦整體的運行速度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提高CPU工作主頻主要受到生產工藝的限制。由於CPU是在半導體矽片上製造的,在矽片上的元件之間需要導線進行聯接,由於在高頻狀態下要求導線越細越短越好,這樣才能減小導線分布電容等雜散干擾以保證CPU運算正確。因此製造工藝的限制,是CPU主頻發展的最大障礙之一。
在談到200MHz外頻時,不得不解釋幾個老名詞:主頻、外頻和前端匯流排。
CPU的主頻隨著技術進步和市場需求的提升而不斷提高,但外部設備所能承受的頻率極限與CPU核心無法相提並論,於是外頻的概念產生了。一般說來,我們現在能見到的標准外頻有100MHz、133MHz,甚至更高的166MHz,目前又有了200MHz的高外頻。CPU的工作頻率(主頻)包括兩部分:外頻與倍頻,兩者的乘積就是主頻。倍頻的全稱為倍頻系數。CPU的主頻與外頻之間存在著一個比值關系,這個比值就是倍頻系數,簡稱倍頻。倍頻可以從1.5一直到23以至更高,以0.5為一個間隔單位。外頻與倍頻相乘就是主頻,所以其中任何一項提高都可以使CPU的主頻上升。
CPU主頻、外頻和前端匯流排(FSB)頻率的單位都是Hz,目前通常是以MHz和GHz作為計量單位。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將外頻和FSB頻率混為一談,我們時常在IT媒體上可以看見一些外頻800MHz、533MHz的詞語,其實這些是把外頻和FSB給混淆了。例如Pentium 4處理器的外頻目前有100MHz和133MHz兩種,由於Intel使用了四倍傳輸技術,受益於Pentium4處理器的四倍數據傳輸(QDR,Quad data Rate)匯流排,一塊133MHz外頻的Northwood處理器將能夠以實際533MHz(133MHz×4)的前端匯流排速度傳送數據,而200MHz外頻的P4將會以800MHzr的前端匯流排速度傳送數據,AMD Athlon 64處理器基於同樣的道理,也將會以200MHz外頻支持800MHz的前端匯流排頻率。但是對於AMD Athlon XP處理器,因其前端匯流排使用雙倍數據傳輸技術(DDR,Double Date Rate),它的前端匯流排頻率為外頻的兩倍,所以外頻200MHz的Athlon XP處理器的前端匯流排頻率為400MHz。對於早期的處理器,如Pentium III,其外頻和前端匯流排頻率是相等的。
提到外頻,我們就順便再說一下PCI工作頻率。目前電腦上的硬碟、音效卡等許多部件都是採用PCI匯流排形式,並且工作在33MHz的標准工作頻率之下。PCI匯流排頻率並不是固定的,而是取決於系統匯流排速度,也就是外頻。當外頻為66MHz時,主板通過二分頻技術令PCI設備保持33MHz的工作頻率;而當外頻提高到100MHz時,三分頻技術一樣可以令PCI設備的工作頻率不超標;在採用四分頻、五分頻技術的主板上,當外頻為133MHz、166MHz時,同樣可以讓PCI設備工作在33MHz。但是如果外頻並沒有採用上述標准頻率,而是定格如75MHz、83MHz之下,則PCI匯流排依然只能用二分頻技術,從而令PCI系統的工作頻率為37.5MHz甚至是41.5MHz。這樣一來,許多部件主必須工作在非額定頻率之下,是否能夠正常運作就要取決於產品本身的質量了。此時,硬碟能否撐得住是最關鍵的,因為PCI匯流排提升後,硬碟與CPU的數據交換速度增加,極有可能導致讀寫不正常,從而產生死機。
高外頻對系統的影響呈兩面性,有利因素可歸結為兩個,一是提升CPU乃至整體系統的執行效率,二是增加系統可以獲得的內存帶寬。兩者帶來的最終結果自然是整體性能明顯提升。
因此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外頻對系統性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CPU的主頻由倍頻和外頻綜合決定,前端匯流排頻率根據採用的傳輸技術由外頻來決定,主板的PCI頻率由外頻和分頻倍數決定,內存子系統的數據帶寬也受外頻決定。
前端匯流排是處理器與主板北橋晶元或內存控制集線器之間的數據通道,其頻率高低直接影響CPU訪問內存的速度;BIOS可看作是一個記憶電腦相關設定的軟體,可以通過它調整相關設定。BIOS存儲於板卡上一塊晶元中,這塊晶元的名字叫COMS RAM。但就像ATA與IDE一樣,大多人都將它們混為一談。
5. 主頻有什麼用
在電子技術中,脈沖信號是一個按一定電壓幅度,一定時間間隔連續發出的脈沖信號。脈沖信號之間的時間間隔稱為周期;而將在單位時間(如1秒)內所產生的脈沖個數稱為頻率。頻率是描述周期性循環信號(包括脈沖信號)在單位時間內所出現的脈沖數量多少的計量名稱;頻率的標准計量單位是Hz(赫)。電腦中的系統時鍾就是一個典型的頻率相當精確和穩定的脈沖信號發生器。頻率在數學表達式中用「f」表示,其相應的單位有:Hz(赫)、kHz(千赫)、MHz(兆赫)、GHz(吉赫)。其中1GHz=1000MHz,1MHz=1000kHz,1kHz=1000Hz。計算脈沖信號周期的時間單位及相應的換算關系是:s(秒)、ms(毫秒)、μs(微秒)、ns(納秒),其中:1s=1000ms,1 ms=1000μs,1μs=1000ns。
CPU的主頻,即CPU內核工作的時鍾頻率(CPU Clock Speed)。通常所說的某某CPU是多少兆赫的,而這個多少兆赫就是「CPU的主頻」。很多人認為CPU的主頻就是其運行速度,其實不然。CPU的主頻表示在CPU內數字脈沖信號震盪的速度,與CPU實際的運算能力並沒有直接關系。主頻和實際的運算速度存在一定的關系,但目前還沒有一個確定的公式能夠定量兩者的數值關系,因為CPU的運算速度還要看CPU的流水線的各方面的性能指標(緩存、指令集,CPU的位數等等)。由於主頻並不直接代表運算速度,所以在一定情況下,很可能會出現主頻較高的CPU實際運算速度較低的現象。比如AMD公司的AthlonXP系列CPU大多都能以較低的主頻,達到英特爾公司的Pentium 4系列CPU較高主頻的CPU性能,所以AthlonXP系列CPU才以PR值的方式來命名。因此主頻僅是CPU性能表現的一個方面,而不代表CPU的整體性能。
CPU的主頻不代表CPU的速度,但提高主頻對於提高CPU運算速度卻是至關重要的。舉個例子來說,假設某個CPU在一個時鍾周期內執行一條運算指令,那麼當CPU運行在100MHz主頻時,將比它運行在50MHz主頻時速度快一倍。因為100MHz的時鍾周期比50MHz的時鍾周期佔用時間減少了一半,也就是工作在100MHz主頻的CPU執行一條運算指令所需時間僅為10ns比工作在50MHz主頻時的20ns縮短了一半,自然運算速度也就快了一倍。只不過電腦的整體運行速度不僅取決於CPU運算速度,還與其它各分系統的運行情況有關,只有在提高主頻的同時,各分系統運行速度和各分系統之間的數據傳輸速度都能得到提高後,電腦整體的運行速度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提高CPU工作主頻主要受到生產工藝的限制。由於CPU是在半導體矽片上製造的,在矽片上的元件之間需要導線進行聯接,由於在高頻狀態下要求導線越細越短越好,這樣才能減小導線分布電容等雜散干擾以保證CPU運算正確。因此製造工藝的限制,是CPU主頻發展的最大障礙之一。
內存主頻和CPU主頻一樣,習慣上被用來表示內存的速度,它代表著該內存所能達到的最高工作頻率。內存主頻是以MHz(兆赫)為單位來計量的。內存主頻越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內存所能達到的速度越快。內存主頻決定著該內存最高能在什麼樣的頻率正常工作。目前較為主流的內存頻率是333MHz和400MHz的DDR內存,以及667MHz和800MHz的DDR2內存。
大家知道,計算機系統的時鍾速度是以頻率來衡量的。晶體振盪器控制著時鍾速度,在石英晶片上加上電壓,其就以正弦波的形式震動起來,這一震動可以通過晶片的形變和大小記錄下來。晶體的震動以正弦調和變化的電流的形式表現出來,這一變化的電流就是時鍾信號。而內存本身並不具備晶體振盪器,因此內存工作時的時鍾信號是由主板晶元組的北橋或直接由主板的時鍾發生器提供的,也就是說內存無法決定自身的工作頻率,其實際工作頻率是由主板來決定的。
DDR內存和DDR2內存的頻率可以用工作頻率和等效頻率兩種方式表示,工作頻率是內存顆粒實際的工作頻率,但是由於DDR內存可以在脈沖的上升和下降沿都傳輸數據,因此傳輸數據的等效頻率是工作頻率的兩倍;而DDR2內存每個時鍾能夠以四倍於工作頻率的速度讀/寫數據,因此傳輸數據的等效頻率是工作頻率的四倍。例如DDR 200/266/333/400的工作頻率分別是100/133/166/200MHz,而等效頻率分別是200/266/333/400MHz;DDR2 400/533/667/800的工作頻率分別是100/133/166/200MHz,而等效頻率分別是400/533/667/800MHz。
內存非同步工作模式包含多種意義,在廣義上凡是內存工作頻率與CPU的外頻不一致時都可以稱為內存非同步工作模式。首先,最早的內存非同步工作模式出現在早期的主板晶元組中,可以使內存工作在比CPU外頻高33MHz或者低33MHz的模式下(注意只是簡單相差33MHz),從而可以提高系統內存性能或者使老內存繼續發揮余熱。其次,在正常的工作模式(CPU不超頻)下,目前不少主板晶元組也支持內存非同步工作模式,例如Intel 910GL晶元組,僅僅只支持533MHz FSB即133MHz的CPU外頻,但卻可以搭配工作頻率為133MHz的DDR 266、工作頻率為166MHz的DDR 333和工作頻率為200MHz的DDR 400正常工作(注意此時其CPU外頻133MHz與DDR 400的工作頻率200MHz已經相差66MHz了),只不過搭配不同的內存其性能有差異罷了。再次,在CPU超頻的情況下,為了不使內存拖CPU超頻能力的後腿,此時可以調低內存的工作頻率以便於超頻,例如AMD的Socket 939介面的Opteron 144非常容易超頻,不少產品的外頻都可以輕松超上300MHz,而此如果在內存同步的工作模式下,此時內存的等效頻率將高達DDR 600,這顯然是不可能的,為了順利超上300MHz外頻,我們可以在超頻前在主板BIOS中把內存設置為DDR 333或DDR 266,在超上300MHz外頻之後,前者也不過才DDR 500(某些極品內存可以達到),而後者更是只有DDR 400(完全是正常的標准頻率),由此可見,正確設置內存非同步模式有助於超頻成功。
說到處理器主頻,就要提到與之密切相關的兩個概念:倍頻與外頻,外頻是CPU的基準頻率,單位也是MHz。外頻是CPU與主板之間同步運行的速度,而且目前的絕大部分電腦系統中外頻也是內存與主板之間的同步運行的速度,在這種方式下,可以理解為CPU的外頻直接與內存相連通,實現兩者間的同步運行狀態;倍頻即主頻與外頻之比的倍數。主頻、外頻、倍頻,其關系式:主頻=外頻×倍頻。早期的CPU並沒有「倍頻」這個概念,那時主頻和系統匯流排的速度是一樣的。隨著技術的發展,CPU速度越來越快,內存、硬碟等配件逐漸跟不上CPU的速度了,而倍頻的出現解決了這個問題,它可使內存等部件仍然工作在相對較低的系統匯流排頻率下,而CPU的主頻可以通過倍頻來無限提升(理論上)。我們可以把外頻看作是機器內的一條生產線,而倍頻則是生產線的條數,一台機器生產速度的快慢(主頻)自然就是生產線的速度(外頻)乘以生產線的條數(倍頻)了。現在的廠商基本上都已經把倍頻鎖死,要超頻只有從外頻下手,通過倍頻與外頻的搭配來對主板的跳線或在BIOS中設置軟超頻,從而達到計算機總體性能的部分提升。所以在購買的時候要盡量注意CPU的外頻。
目前的主板晶元組幾乎都支持內存非同步,英特爾公司從810系列到目前較新的875系列都支持,而威盛公司則從693晶元組以後全部都提供了此功能。
[編輯本段]計算CPU的主頻
外頻也叫CPU前端匯流排頻率或基頻,計量單位為「MHz「。CPU的主頻與外頻有一定的比例(倍頻)關系,由於內存和設置在主板上的L2Cache的工作頻率與CPU外頻同步,所以使用外頻高的CPU組裝電腦,其整體性能比使用相同主頻但外頻低一級的CPU要高。這項參數關系試用於主板的選擇。
倍頻 系數是CPU主頻和外頻之間的比例關系,一般為:主頻=外頻*倍頻。Intel公司所有CPU(少數測試產品例外)的倍頻 通常已被鎖定(鎖頻),用戶無法用調整倍頻的方法來調整CPU的主頻,但仍然可以通過調整外頻為設置不同的主頻。AMD和其它公司的CPU未鎖頻。
6. CPU主頻有什麼用
其他的條件相同時主頻越高性能越好,下面是我摘的資料
主頻也叫時鍾頻率,單位是MHz(或GHz),用來表示CPU的運算、處理數據的速度。CPU的主頻=外頻×倍頻系數。很多人認為主頻就決定著CPU的運行速度,這不僅是個片面的,而且對於伺服器來講,這個認識也出現了偏差。至今,沒有一條確定的公式能夠實現主頻和實際的運算速度兩者之間的數值關系,即使是兩大處理器廠家Intel和AMD,在這點上也存在著很大的爭議,我們從Intel的產品的發展趨勢,可以看出Intel很注重加強自身主頻的發展。像其他的處理器廠家,有人曾經拿過一塊1G的全美達處理器來做比較,它的運行效率相當於2G的Intel處理器。
所以,CPU的主頻與CPU實際的運算能力是沒有直接關系的,主頻表示在CPU內數字脈沖信號震盪的速度。在Intel的處理器產品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樣的例子:1 GHz Itanium晶元能夠表現得差不多跟2.66 GHz Xeon/Opteron一樣快,或是1.5 GHz Itanium 2大約跟4 GHz Xeon/Opteron一樣快。CPU的運算速度還要看CPU的流水線、匯流排等等各方面的性能指標。
當然,主頻和實際的運算速度是有關的,只能說主頻僅僅是CPU性能表現的一個方面,而不代表CPU的整體性能。
7. 電腦的主頻是什麼意思
主頻,一般指CPU的主頻,即CPU內核工作的時鍾頻率。
通常所說的某某CPU是多少兆赫的,而這個多少兆赫就是 CPU的主頻。很多人認為CPU的主頻就是其運行速度,其實不然,CPU的主頻表示在CPU內數字脈沖信號震盪的速度,與CPU實際的運算能力並沒有直接關系。CPU的主頻不代表CPU的速度,但提高主頻對於提高CPU運算速度卻是至關重要的。
由於主頻並不直接代表運算速度,所以在一定情況下,很可能會出現主頻較高的CPU實際運算速度較低的現象。
8. 計算機的主頻是指什麼
最佳答案如下,請點贊採納
主頻也叫時鍾頻率,單位是MHz,用來表示CPU的運算速度。CPU的主頻=外頻×倍頻系數。很多人以為認為CPU的主頻指的是CPU運行的速度,實際上這個認識是很片面的。CPU的主頻表示在CPU內數字脈沖信號震盪的速度,與CPU實際的運算能力是沒有直接關系的。當然,主頻和實際的運算速度是有關的,但是目前還沒有一個確定的公式能夠實現兩者之間的數值關系,而且CPU的運算速度還要看CPU的流水線的各方面的性能指標。由於主頻並不直接代表運算速度,所以在一定情況下,很可能會出現主頻較高的CPU實際運算速度較低的現象。因此主頻僅僅是CPU性能表現的一個方面,而不代表CPU的整體性能。
9. cpu的主頻有什麼用
CPU的主頻,就是CPU內核工作的時鍾頻率,可以作為比較cpu性能的一個參考值,但是比較cpu性能不能只看主頻,只有處理器架構、緩存、指令集、核心數量等相似的時候比較該值直觀,有意義。
在上面的條件下主頻的意思就像:有2輛車,一輛最高速度只有60km/h,而另一輛最高速度有120km/h,哪一個性能更好呢?
10. 計算機CPU的主頻代表的是什麼意思
CPU的主頻是指CPU的時鍾頻率,就是CPU運算工作的頻率,CPU是在特定的時鍾頻率下工作,時鍾發生器提供給晶元的時鍾信號是一個連續的脈沖信號,例如4GHz的CPU,一秒鍾可以產生40億個脈沖信號,脈沖就相當於CPU的脈搏,每次脈搏的同時電腦也就在運作。
主頻和實際的運算速度存在一定的關系,但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線性關系。主頻表示在CPU內數字脈沖信號震盪的速度,CPU的運算速度還要看CPU的流水線、匯流排等各方面的性能指標。
(10)電腦主頻有什麼用擴展閱讀:
CPU的主頻不代表CPU的速度,但提高主頻對於提高CPU運算速度卻是至關重要的。舉個例子來說,假設某個CPU在一個時鍾周期內執行一條運算指令,那麼當CPU運行在100MHz主頻時,將比它運行在50MHz主頻時速度快一倍。
因為100MHz的時鍾周期比50MHz的時鍾周期佔用時間減少了一半,也就是工作在100MHz主頻的CPU執行一條運算指令所需時間僅為10ns比工作在50MHz主頻時的20ns縮短了一半,自然運算速度也就快了一倍。
只不過電腦的整體運行速度不僅取決於CPU運算速度,還與其它各分系統的運行情況有關,只有在提高主頻的同時,各分系統運行速度和各分系統之間的數據傳輸速度都能得到提高後,電腦整體的運行速度才能真正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