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詳細講講電腦的硬體每個都發揮什麼作用
"滑鼠"的標准稱呼應該是"滑鼠器",英文名"Mouse",它從出現到現在已經有38年的歷史了。滑鼠的使用是為了使計算機的操作更加簡便,來代替鍵盤那繁瑣的指令。
滑鼠的介面類型:滑鼠按介面類型可分為串列滑鼠、PS/2滑鼠、匯流排滑鼠三種。串列滑鼠是通過串列口與計算機相連,有9針介面和25針介面兩種。PS/2滑鼠通過一個六針微型DIN介面與計算機相連,它與鍵盤的介面非常相似,使用時注意區分。匯流排滑鼠的介面在匯流排介面卡上。
滑鼠的工作原理:滑鼠按其工作原理的不同可以分為機械滑鼠和光電滑鼠。機械滑鼠主要由滾球、輥柱和光柵信號感測器組成。當你拖動滑鼠時,帶動滾球轉動,滾球又帶動輥柱轉動,裝在輥柱端部的光柵信號感測器產生的光電脈沖信號反映出滑鼠器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位移變化,再通過電腦程序的處理和轉換來控制屏幕上游標箭頭的移動。光電滑鼠器是通過檢測滑鼠器的位移,將位移信號轉換為電脈沖信號,再通過程序的處理和轉換來控制屏幕上的游標箭頭的移動。光電滑鼠用光電感測器代替了滾球。這類感測器需要特製的、帶有條紋或點狀圖案的墊板配合使用。
另外,滑鼠還可按外形分為兩鍵滑鼠、三鍵滑鼠、滾軸滑鼠和感應滑鼠,兩鍵滑鼠和三鍵滑鼠的左右按鍵功能完全一致,一般情況下,我們用不著三鍵滑鼠的中間按鍵,但在使用某些特殊軟體時(如AutoCAD等),這個鍵也會起一些作用;滾軸滑鼠和感應滑鼠在筆記本電腦上用得很普遍,往不同方向轉動滑鼠中間的小圓球,或在感應板上移動手指,游標就會向相應方向移動,當游標到達預定位置時,按一下滑鼠或感應板,就可執行相應功能。
無線滑鼠和3D滑鼠:新出現無線滑鼠和3D振動滑鼠都是比較新穎的滑鼠。無線滑鼠器是為了適應大屏幕顯示器而生產的。所謂"無線",即沒有電線連接,而是採用二節七號電池無線搖控,滑鼠器有自動休眠功能,電池可用上一年,接收范圍在1.8米以內。3D振動滑鼠是一種新型的滑鼠器,它不僅可以當作普通的滑鼠器使用,而且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 具有全方位立體控制能力。它具有前、後、左、右、上、下六個移動方向,而且可以組合出前右,左下等等的移動方向。(2) 外形和普通滑鼠不同。一般由一個扇形的底座和一個能夠活動的控制器構成。(3) 具有振動功能,即觸覺回饋功能。玩某些游戲時,當你被敵人擊中時,你會感覺到你的滑鼠也振動了。(4) 是真正的三鍵式滑鼠。無論DOS或Windows環境下,滑鼠的中間鍵和右鍵都大派用場。
鍵盤
鍵盤是最常用也是最主要的輸入設備,通過鍵盤,可以將英文字母、數字、標點符號等輸入到計算機中,從而向計算機發出命令、輸入數據等。
PC XT/AT時代的鍵盤主要以83鍵為主,並且延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但隨著視窗系統近幾年的流行已經淘汰。取而代之的是101鍵和104鍵鍵盤,並占據市場的主流地位,當然其間也曾出現過102鍵、103鍵的鍵盤,但由於推廣不善,都只是曇花一現。近半年內緊接著104鍵鍵盤出現的是新興多媒體鍵盤,它在傳統的鍵盤基礎上又增加了不少常用快捷鍵或音量調節裝置,使PC操作進一步簡化,對於收發電子郵件、打開瀏覽器軟體、啟動多媒體播放器等都只需要按一個特殊按鍵即可,同時在外形上也做了重大改善,著重體現了鍵盤的個性化。起初這類鍵盤多用於品牌機,如HP、聯想等品牌機都率先採用了這類鍵盤,受到廣泛的好評,並曾一度被視為品牌機的特色。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的市場上也出現獨立的具有各種快捷功能的產品單獨出售,並帶有專用的驅動和設定軟體,在兼容機上也能實現個性化的操作。
常規的鍵盤有機械式按鍵和電容式按鍵兩種,在工控機鍵盤中還有一種輕觸薄膜按鍵的鍵盤。機械式鍵盤是最早被採用的結構,一般類似金屬接觸式開關的原理使觸點導通或斷開,具有工藝簡單、維修方便、手感一般、雜訊大、易磨損的特性,大部分廉價的機械鍵盤採用銅片彈簧作為彈性材料,銅片易折易失去彈性,使用時間一長故障率升高,現在已基本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電容式鍵盤。它是基於電容式開關的鍵盤,原理是通過按鍵改變電極間的距離產生電容量的變化,暫時形成震盪脈沖允許通過的條件。理論上這種開關是無觸點非接觸式的,磨損率極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計,也沒有接觸不良的隱患,具有噪音小,容易控制手感,可以製造出高質量的鍵盤,但工藝較機械結構復雜。還有一種用於工控機的鍵盤為了完全密封採用輕觸薄膜按鍵,只適用於特殊場合。
鍵盤的外形分為標准鍵盤和人體工程學鍵盤,人體工程學鍵盤是在標准鍵盤上將指法規定的左手鍵區和右手鍵區這兩大板塊左右分開,並形成一定角度,使操作者不必有意識的夾緊雙臂,保持一種比較自然的形態,這種設計的鍵盤被微軟公司命名為自然鍵盤(Natural Keyboard),對於習慣盲打的用戶可以有效的減少左右手鍵區的誤擊率,如字母"G"和"H"。有的人體工程學鍵盤還有意加大常用鍵如空格鍵和回車鍵的面積,在鍵盤的下部增加護手托板,給以前懸空手腕以支持點,減少由於手腕長期懸空導致的疲勞。這些都可以視為人性化的設計。
鍵盤的外殼。目前台式PC電腦的鍵盤都採用活動式鍵盤,鍵盤作為一個獨立的輸入部件,具有自己的外殼。鍵盤面板根據檔次採用不同的塑料壓制而成,部分優質鍵盤的底部採用較厚的鋼板以增加鍵盤的質感和剛性,不過這樣一來無疑增加了成本,所以不少廉價鍵盤直接採用塑料底座的設計。外殼為了適應不同用戶的需要,鍵盤的底部設有折疊的支持腳,展開支撐腳可以使鍵盤保持一定傾斜度,不同的鍵盤會提供單段、雙段甚至三段的角度調整。
鍵盤的介面有AT介面、PS/2介面和最新的USB介面,現在的台式機多採用PS/2介面,大多數主板都提供PS/2鍵盤介面。而較老的主板常常提供AT介面也被稱為"大口",現在已經不常見了。USB作為新型的介面,一些公司迅速推出了USB介面的鍵盤,USB介面只是一個賣點,對性能的提高收效甚微,願意嘗試且USB埠尚不緊張的用戶可以選擇。
軟碟機
世界上第一個5.25英寸的軟碟機,是1976年的時候由Shugart Associates公司為IBM的大型機研發的。後來才用在IBM早期的PC中。1980年,索尼公司推出了3.5英寸的磁碟。到90年代初時到現在,3.5英寸、1.44MB的軟盤一直用於PC的標準的數據傳輸方式。
早期的計算機一般使用5.25英寸軟碟機,5.25英寸軟碟機主要有兩種。一種為5.25英寸雙面高密軟碟機(也叫5.25寸1.2M軟碟機),可讀寫5.25英寸雙面高密軟盤(1.2M)、5.25英寸雙面低密軟盤(360K)、5.25英寸單面低密軟盤(180K)。另一種為雙面低密軟碟機,與前者的主要區別是不能讀寫5.25英寸雙面高密軟盤(1.2M)。後來生產出3.5英寸雙面高密軟碟機(也叫3.5寸1.44M軟碟機),可讀寫3.5英寸雙面高密軟盤(1.44M)和3.5英寸單面高密軟盤(720K)。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計算機一般帶有兩個軟碟機,分別為5.25寸1.2M軟碟機和3.5寸1.44M軟碟機,而現在一般只配3.5寸1.44M軟碟機。
普通軟碟機的特點是容量小,單位容量成本高;軟盤容易出錯,可靠性差;速度慢。筆記本一般都採用內置3.55" 1.44MB的軟碟機或外置的軟碟機。
光碟機
光碟機是台式機里比較常見的一個配件。隨著多媒體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使得光碟機在台式機諸多配件中的已經成標准配置。目前,光碟機可分為CD-ROM驅動器、DVD光碟機(DVD-ROM)、康寶(COMBO)和刻錄機等。
CD-ROM光碟機:又稱為緻密盤只讀存儲器,是一種只讀的光存儲介質。它是利用原本用於音頻CD的CD-DA(Digital Audio)格式發展起來的。
DVD光碟機:是一種可以讀取DVD碟片的光碟機,除了兼容DVD-ROM,DVD-VIDEO,DVD-R,CD-ROM等常見的格式外,對於CD-R/RW,CD-I,VIDEO-CD,CD-G等都要能很好的支持。
COMBO光碟機:"康寶"光碟機是人們對COMBO光碟機的俗稱。而COMBO光碟機是一種集合了CD刻錄、CD-ROM和DVD-ROM為一體的多功能光存儲產品。
刻錄光碟機:包括了CD-R、CD-RW和DVD刻錄機等,其中DVD刻錄機又分DVD+R、DVD-R、DVD+RW、DVD-RW(W代表可反復擦寫)和DVD-RAM。刻錄機的外觀和普通光碟機差不多,只是其前置面板上通常都清楚地標識著寫入、復寫和讀取三種速度。
CD刻錄速度:CD刻錄速度是指該光儲產品所支持的最大的CD-R刻錄倍速。目前市場主流內置式CD-RW產品最大能達到的是52倍速的刻錄速度,還有部分40倍速、48倍速的產品,在實際工作中受主機性能等因素的影響,三者刻錄速度上的差異並不懸殊。52倍速這基本已經接近CD-RW刻錄機的極限,很難再有所提升。外置式的CD-RW刻錄機市場上的產品速度差異較大,有8倍速、24倍速、40倍速、48倍速和52倍速等,一般外形尺寸小巧,著重強調便攜性的產品刻錄速度一般是較低的水平。而體積相對較為笨重的外置式CD-RW刻錄機基本都保持較高的刻錄速度,甚至與內置式持平。
DVD刻錄速度:目前市場中的DVD刻錄機能達到的最高刻錄速度為16倍速,對於2~4倍速的刻錄速度,每秒數據傳輸量為2.76M~5.52MB,刻錄一張4.7GB的DVD碟片需要大約15~27分鍾的時間;而採用8倍速刻錄則只需要7到8分鍾,只比刻錄一張CD-R的速度慢一點,但考慮到其刻錄的數據量,8倍速的刻錄速度已達到了很高的程度。DVD刻錄速度是購買DVD刻錄機的首要因素,如果在資金充足的情況下,盡可能選擇高倍速的DVD刻錄機。
CD讀取速度:最大CD讀取速度是指光存儲產品在讀取CD-ROM光碟時,所能達到最大光碟機倍速。因為是針對CD-ROM光碟,因此該速度是以CD-ROM倍速來標稱,不是採用DVD-ROM的倍速標稱。目前CD-ROM所能達到的最大CD讀取速度是56倍速;DVD-ROM讀取CD-ROM速度方面要略低一點,達到52倍速的產品還比較少,大部分為48倍速;COMBO產品基本都達到了52倍速。
對於50倍速的CD-ROM驅動器理論上的數據傳輸率應為:150×50=7500K位元組/秒。其實光碟機讀盤的速度快慢差別並非十分重要。這是因目前不再是計算機系統中拖後腿的部件。而且,目前高倍速光碟機的標稱值只是在理想情況下讀外圈的最高速度,實際應用中一般也就是24速的樣子。因此不管是36速、40速還是50速的光碟機,實際使用起來主觀感覺差別不是很大。
DVD讀取速度:最大DVD讀取速度是指光存儲產品在讀取DVD-ROM光碟時,所能達到最大光碟機倍速。該速度是以DVD-ROM倍速來定義的。目前DVD-ROM驅動器的所能達到的最大DVD讀取速度是16倍速;DVD刻錄機所能達到的最大DVD讀取速度是12倍速,相信16倍速的產品也不久就會推出;目前商場COMBO中產品所支持的最大DVD讀取速度主要有8倍速和16倍速兩種。
CD復寫速度:CD復寫速度是指刻錄機在刻錄CD-RW光碟,在光碟上存儲有數據時,對其進行數據擦除並刻錄新數據的最大刻錄速度。較快CD-RW刻錄機在對CD-RW光碟復寫操作時可以達到32倍速,雖然DVD刻錄機也支持對CD-RW光碟的可寫,但一般CD復寫速度要略低於CD-RW刻錄機,只有個別的產品才能達到32倍速的復寫速度。COMBO產品在CD-RW復寫方面表現也不錯,現在市面上的產品基本都能達到24倍速的水平,部分產品也達到了32倍速。
DVD復寫速度:DVD復寫速度是指DVD刻錄機在刻錄相應規格的DVD刻錄光碟,在光碟上存儲有數據時,對其進行數據擦除並刻錄新數據的最大刻錄速度。目前各種制式的DVD刻錄機中最大能達到的最大DVD復寫速度為4倍速,也就是每秒約5.4MB/s的速度。
顯示器
台式機通常採用CRT顯示器和LCD液晶顯示器兩種:
大體上講,現在CRT顯示器分球面顯像管和純平顯像管兩種。所謂球面是指顯像管的斷面就是一個球面,這種顯像管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是彎曲的。而純平顯像管無論在水平還是垂直方向都是完全的平面,失真會比球面管小一點。現在真正意義上的球面管顯示器已經絕跡了,取而代之的是"平面直角"顯像管,平面直角顯像管其實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平面,只不過顯像管的曲率比球面管小一點,接近平面,而且四個角都是直角而已,目前市場上除了純平顯示器和液晶顯示器外都是這種球面管顯示器,由於價格大多比較便宜,因此在低檔機型中被大量採用。
目前LCD液晶顯示器大多都是TFT型液晶顯示器。
CRT顯示器的尺寸指顯像管的對角線尺寸。最大可視面積就是顯示器可以顯示圖形的最大范圍。顯像管的大小通常以對角線的長度來衡量,以英寸單位(1英寸=2.54cm),常見的有15英寸、17英寸、19英寸、20英寸等。顯示面積都會小於顯示管的大小。顯示面積用長與高的乘積來表示,通常人們也用屏幕可見部分的對角線長度來表示。15英寸顯示器的可視范圍在13.8英寸左右,17英寸顯示器的可視區域大多在15~16英寸之間,19英寸顯示器可視區域達到18寸英寸左右。
LCD顯示器的尺寸是指液晶面板的對角線尺寸,以英寸單位(1英寸=2.54cm),現在主流的有15英寸、17英寸、19英寸等。
風扇
風扇噪音是風扇工作時產生雜音的大小,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單位為分貝(dB)。測量風扇的雜訊時需要在雜訊小於17dB的消音室中進行,距離風扇一米,並沿風扇轉軸的方向對准風扇的進氣口,採用A加權的方式進行測量。
風扇雜訊的頻譜特性也很重要,因此還需要用頻譜儀記錄風扇的雜訊頻率分布情況,一般要求風扇的雜訊要盡量的小,而且不能存在異音。
風扇轉速是指風扇扇頁每分鍾旋轉的次數,單位是rpm。風扇轉速由電機內線圈的匝數、工作電壓、風扇扇頁的數量、傾角、高度、直徑和軸承系統共同決定。在風扇結構固定的情況下,直流風扇(即使用直流電的風扇)的轉速隨工作電壓的變化而同步變化。風扇的轉速可以通過內部的轉速信號進行測量,也可以通過外部進行測量(外部測量是用其他儀器看風扇轉的有多快,內部測量則直接可以到BIOS里看,也可以通過軟體看。內部測量相對來說誤差大一些)。
風扇轉速與散熱能力並沒有必然的關系,更高的風扇轉速反而會帶來更高的雜訊,選購散熱器產品時如果風量差不多,可以選擇轉速低的風扇,在使用時會安靜一些。
風量是指風冷散熱器風扇每分鍾送出或吸入的空氣總體積,如果按立方英尺來計算,單位就是CFM;如果按立方米來算,就是CMM,散熱器產品經常使用的風量單位是CFM。
主板
常見的主板是ATX主板。它是採用印刷電路板(PCB)製造而成。是在一種絕緣材料上採用電子印刷工藝製造的。市場上主要有4層板與6層板二種。常見的都是4層板。用6層PCB板設計的主板不易變形,穩定性大大提高。
主板上面的零件看起來眼花繚亂,可他們都是非常有條有理的排列著。主要包括一個CPU插座;北橋晶元、南橋晶元、BIOS晶元等三大晶元;前端系統匯流排FSB、內存匯流排、圖形匯流排AGP、數據交換匯流排HUB、外設匯流排PCI等五大匯流排;軟碟機介面FDD、通用串列設備介面USB、集成驅動電子設備介面IDE等七大介面。
一、主板上的主要晶元
1、 北橋晶元 MCH 在CPU插座的左方是一個內存控制晶元,也叫北橋晶元、一般上面有一鋁質的散熱片。北橋晶元的主要功能是數據傳輸與信號控制。它一方面通過前端匯流排與CPU交換信號,另一方面又要與內存、AGP、南橋交換信號。
2、南橋晶元 ICH4 南橋晶元主要負責外部設備的數據處理與傳輸。比ICH4早的有ICH1、ICH2、ICH3,但它不支持USB2.0 。而ICH4支持USB2.0 。區分它們也很簡單:南橋晶元上有82801AB 82801BB 82801CB 82801DB 分別對應ICH1 ICH2 ICH3 ICH4 。南橋晶元壞後的現象也多為不亮,某些外圍設備不能用,比如IDE口、FDD口等不能用,也可能是南橋壞了。因為南北橋晶元比較貴,焊接又比較特殊,取下它們需要專門的BGA儀,所以一般的維修點無法修復南北橋。
3、 BIOS晶元 FWH 它是把一些直接的硬體信息固化在一個只讀存儲器內。是軟體和硬體之間這重要介面。系統啟動時首先從它這里調用一些硬體信息,它的性能直接影響著系統軟體與硬體的兼容性。例如一些早期的主板不支持大於二十G的硬碟等問題,都可以通過升級BIOS來解決。我們日常便用時遇到的一些與新設備不兼容的問題也可以通過升級來解決。如果你的主板突然不亮了,而CPU風扇仍在轉動,那麼你首先應該考慮BIOS晶元是否損壞。
4、 系統時鍾發生器 CLK 在主板的中間位置有個晶振元件,它會產生一系列高頻脈沖波,這些原始的脈沖波再輸入到時鍾發生器晶元內,經過整形與分頻,然後分配給計算機需要的各種頻率。
5、 超級輸入輸出介面晶元 I/O 它一般位於主板的左下方或左上方,主要晶元有Winbond 與ITE,它負責把鍵盤、滑鼠、串口進來的串列數據轉化為並行數據。同時也對並口與軟碟機口的數據進行處理。在我們的維修現場,諸如鍵盤與滑鼠口壞,列印口壞等一些外設不能用,多為I/O晶元壞,有時甚至造成不亮的現象。
6、 音效卡晶元 因為現在的主板多數都集成了音效卡,而且集成的多為AC』97音效卡晶元。當然,也有CMI的8738音效卡晶元等。如果你的集成音效卡沒有聲音,這兒壞了的可能性最大。
二、主板上主要的插座
1、CPU插座 目前所有的主板都採用了socket系列零拔力插座。早期的P3採用的socket370插座,現在的P4多採用socket478 插座,早期的P4也有採用socket423插座的,intel 的伺服器CPU 如:至強(Xeon)則採用了socket603插座。
2、內存匯流排插座 現在市場上我們能見到的內存有SDRAM、DDR SDRAM、RAMBUS三種。SDRAM內存由於DDR內存的價格下調已經逐漸淡出市場,它採用168線插座,中間與左邊有兩個防反插斷口;DDR SDRAM由於非常高的性價比已經成為市場的主流。它採用184線插座,在中間只有一個防反插斷口;RAMBUS內存雖然性能好,但是價格一直高踞不下,加上intel已經放棄了對它的支持,所以它的前途至今還只是一個懸念!它的插座採用184線RIMM插座,是在中間有兩個防反插斷口。
有些客戶多次反映在845主板上有時內存認不全的現象,這是因為Iintel 845系列主板只能支持4個Bank (一個Bank可以理解為內存條的一面),在845系列主板上一般設有三個內存插槽,而第二個插槽與第三個插槽共享二個Bank。所以,如果你在第二個與第三個插槽插的內存條為雙面的256M,那麼就只能認到一個256M。
3、AGP圖形匯流排插座 它位於CPU插座的左邊,呈棕色。它的頻率為64MHZ。從速度上分為AGP2X,現在的多為AGP4X,也有一些主板已經支持AGP8X。由於不同的速度所需要的電壓不同,所以一些主板不亮主要是用戶把老的AGP2X顯卡插在的新的AGP2X主板上,從而把AGP插座燒壞!令人欣慰的是一些新的主板已經在主板上集成了電壓自動調節裝置,它可以自動識別顯卡的電壓。
4、PCI匯流排插座 它呈現為白色,在AGP插座的旁邊,因主板不同,多少不等。它的頻率為33MHZ。多插網卡,音效卡等其它一些外設。
5、IDE設備介面 它一般位於主板的下面。有四十針八十線。兩個IDE口並在一起,有時一個呈綠色,表示它為IDE1。因為系統首先檢測IDE1,所以IDE1應該接系統引導硬碟。現在的主板多已支持ATA100,有得支持ATA133,但更高端的主板已經支持串列ATA,它是在並行傳輸速率無法進一步提高的情況下出現的一種新的、具有更高傳輸速度的技術,也將是下一代的主流技術。
顯卡
顯卡全稱是顯示器適配卡,現在的顯卡都是3D圖形加速卡。它是是連接主機與顯示器的介面卡。其作用是將主機的輸出信息轉換成字元、圖形和顏色等信息,傳送到顯示器上顯示。顯示卡插在主板的ISA、PCI、AGP擴展插槽中,ISA顯示卡現已基本淘汰。現在也有一些主板是集成顯卡的。
電源
電腦中最重要的部件是什麼?相信絕大多數人給出的答案不是CPU就是顯卡。沒錯,電腦所表現出的所有性能幾乎都受制與這兩個主要部件的性能。而接下來大家在滿意了各自的電腦性能之後,更為關心的一個問題也就是穩定性了。
當我們電腦出現故障時,大部分用戶可能會將目標第一時間鎖定到CPU、顯卡、主板、內存、硬碟等這些"常見物"上,因為畢竟電腦的性能是它們主導,如果發揮不出性能當然第一個考慮的就是這些重要的性能部件。可是您卻沒有想到過,所有的高性能電腦部件其實都有一個最原始的本質,就是他們本身就是"電"子元件,沒有了"電"他們根本無法發揮出一絲作用,因此,在電腦出現故障時最不為人們所關注的就是電源的品質好壞。
本質上,電源才是電腦最重要的部件,是其心臟,如果電源不正常,就不可能保證其它部分的正常工作,也就無從檢查別的故障。據統計,電源部分的故障在整機中占的比例最高,許多故障往往就是由電源引起的。所以,對於電腦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維護做法就是――首先給它配備一台足功率、細做工、高品質的電源。
現在是P4時代,主板也已逐漸迎來64位的高潮,顯卡世界更充斥著NV40與X800的高端理念,所以人們說:現在電源要大功率的,要足功率的!作為電源市場實標功率倡導者的鑫谷電源,在這場提倡功率實標的變革中始終如一地傳達著"實標功率"的理念,兢兢業業的為消費者奉獻上實標功率的高品質電源。
內存
什麼是內存呢?在計算機的組成結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存儲器。存儲器是用來存儲程序和數據的部件,對於計算機來說,有了存儲器,才有記憶功能,才能保證正常工作。存儲器的種類很多,按其用途可分為主存儲器和輔助存儲器,主存儲器又稱內存儲器(簡稱內存),輔助存儲器又稱外存儲器(簡稱外存)。外存通常是磁性介質或光碟,像硬碟,軟盤,磁帶,CD等,能長期保存信息,並且不依賴於電來保存信息,但是由機械部件帶動,速度與CPU相比就顯得慢的多。內存指的就是主板上的存儲部件,是CPU直接與之溝通,並用其存儲數據的部件,存放當前正在使用的(即執行中)的數據和程序,它的物理實質就是一組或多組具備數據輸入輸出和數據存儲功能的集成電路,內存只用於暫時存放程序和數據,一旦關閉電源或發生斷電,其中的程序和數據就會丟失。
既然內存是用來存放當前正在使用的(即執行中)的數據和程序,那麼它是怎麼工作的呢?我們平常所提到的計算機的內存指的是動態內存(即DRAM),動態內存中所謂的"動態",指的是當我們將數據寫入DRAM後,經過一段時間,數據會丟失,因此需要一個額外設電路進行內存刷新操作。具體的工作過程是這樣的:一個DRAM的存儲單元存儲的是0還是1取決於電容是否有電荷,有電荷代表1,無電荷代表0。但時間一長,代表1的電容會放電,代表0的電容會吸收電荷,這就是數據丟失的原因;刷新操作定期對電容進行檢查,若電量大於滿電量的1/2,則認為其代表1,並把電容充滿電;若電量小於1/2,則認為其代表0,並把電容放電,藉此來保持數據的連續性。
從一有計算機開始,就有內存。內存發展到今天也經歷了很多次的技術改進,從最早的DRAM一直到FPMDRAM、EDODRAM、SDRAM等,內存的速度一直在提高且容量也在不斷的增加。今天,伺服器主要使用的是什麼樣的內存呢?目前,IA架構的伺服器普遍使用的是REG�ISTEREDECCSDRAM,下一期我們將詳細介紹這一全新的內存技術及它給伺服器帶來的獨特的技術優勢。
CPU
CPU: Center Process Unit的縮寫,譯為中央處理器。也做叫微處理器。指具有運算器和控制器功能的大規模集成電路。微處理器在微機中起著最重要的作用,是微機的心臟,構成了系統的控制中心,對各部件進行統一協調和控制。
CPU一般組成:
算術邏輯單元ALU主要完成算術運算(+、-、×、÷)和各種邏輯運算(與、或、非、異或、移位、比較)等操作。ALU是組合電路,本身無寄存操作數的功能,因而必須有保存操作數的兩個寄存器:暫存器TMP和累加器AC,累加器既向ALU提供操作數,又接收ALU的運算結果。
寄存器陣列實際上相當於微處理器內部的RAM,它包括通用寄存器組和專用寄存器組兩部分:
通用寄存器(AX、BX、CX、DX)用來存放參加運算的數據、中間結果或地址,它們一般均可作為兩個8位的寄存器來使用。處理器內部有了這些通用寄存器之後,可避免頻繁地訪問存儲器,可縮短指令長度和指令執行時間,提高機器的運行速度,也給編程帶來方便。
專用寄存器包括程序計數器PC、堆棧指示器SP和標志寄存器FR,它們的作用是固定的,用來存放地址或地址基值。
定時與控制邏輯是微處理器的核心部件,負責對全機進行控制,包括從存儲器中取指令,分析指令(即指令解碼)確定指令操作和操作數地址,取操作數、執行指令規定的操作,送運算結果到存儲器或I/O埠等。它還向微機的其它各部件發出相應的控制信號,使CPU內、外各部件間協調工作。
網卡
網路介面卡(NIC -Network Interface Card)又稱網路適配器 (NIA-Network Interface Adapter),簡稱網卡。用於實現聯網計算機和網路電纜之間的物理連接,為計算機之間相互通信提供一條物理通道,並通過這條通道進行高速數據傳輸。在區域網中,每一台聯網計算機都需要安裝一塊或多塊網卡,通過介質連接器將計算機接入網路電纜系統。網卡完成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的大部分功能,包括網卡與網路電纜的物理連接、介質訪問控制(如:CSMA/CD)、數據幀的拆裝、幀的發送與接收、錯誤校驗、數據信號的編/解碼(如:曼徹斯特代碼的轉換)、數據的串、並行轉換等功能
B. 電腦有哪些硬體和軟體 各自的作用是什麼啊
電腦硬體包括:
1、主板
作用:是電腦運行的動力源泉,為電腦的穩定運行提供可靠的電力支持。
其他的還有光碟機、軟碟機等,這些設備由於現在利用率不高,已經逐步被取消使用。另外,為了節省主板空間,降低電源負荷,一些型號的主板將網卡、音效卡、顯卡通過處理晶元把它們整合在了主板上。
C. 電腦硬體在工作時各自的作用是什麼
CPU即中央處理器,它是計算機的大腦,計算機的運算、控制都是由它來處理的。(1)控制器:控制器是整個計算機的指揮中心,它取出程序中的控制信息,經分析後,便按要求發出操作控制信號,使各部分協調一致地工作。
(2)運算器:運算器是一個「信息加工廠」。數據的運算和處理工作就是在運算器中進行的。這里的「運算」,不僅是加、減、乘、除等基本算術運算,還包括若干基本邏輯運算。
內存在電腦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內存也是除CPU外能表明電腦是否夠檔次的另一標准。 內存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存放數據與指令的半導體存儲單元,包括RAM(隨機存取存儲器),ROM(只讀存儲器)及高速緩存(Cache)。 RAM 、ROM都是數據存儲器。RAM 是隨機存取存儲器,它的特點是易揮發性,即掉電失憶。ROM 通常指固化存儲器(一次寫入,反復讀取),它的特點與RAM 相反。ROM又分一次性固化、光擦除和電擦除重寫兩種類型。
主板是電腦中最重要的部件之一,是整個電腦工作的基礎。 主板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CPU插槽[插座]內存插槽、高速緩存局域匯流排和擴展匯流排硬碟、軟碟機、串口、並口等外設介面時鍾和CMOS主板BIOS控制晶元。
顯示器適配卡,是連接主機與顯示器的介面卡。 其作用是將主機的輸出信息轉換成字元、圖形和顏色等信息,傳送到顯示器上顯示。
輸入設備是將數據信息和程序,通過計算機介面電路轉換成電信號,順序地送入計算機存儲器中進行處理的設備。常用的輸入設備有:鍵盤、滑鼠、圖形掃描儀、卡片輸入機等做為輸入設備,滑鼠的作用越來越大,甚至超過了鍵盤。
D. 硬體有什麼用
硬體系統是構成計算機的電子線路、電子元器件和機械裝備等物理設備,包括計算機的主機及其外部設備,是一些實實在在的有形實體;軟體系統是電腦程序及有關程序的技術文檔資料,包括計算機本身所需要的系統軟體、各種應用程序和用戶文件等。
硬體是軟體工作的基礎,離開硬體,這個計算機都不會存在,軟體也就無法運行。軟體時硬體功能的擴充和完善,有了軟體的支持,硬體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兩者相互促進和滲透。硬體是基礎、軟體時靈魂。只有將硬體和軟體結合,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計算機系統。
還有不明白的地方,歡迎垂詢,非常樂意為你效勞!
E. 電腦硬體的作用
CPU是中央處理器,是核心硬體,一般由邏輯運算單元、控制單元和存儲單元組成。在邏輯運算和控制單元中包括一些寄存器,這些寄存器用於CPU在處理數據過程中數據的暫時保存。cpu有著處理指令、執行操作、控制時間、處理數據四大作用,打個比喻來說,cpu就像我們的大腦,幫我們完成各種各樣的生理活動。因此如果沒有cpu,那麼電腦就是一堆廢物,無法工作。
主板又叫主機板、系統板和母板;它安裝在機箱內,是微機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部件之一。
主板一般為矩形電路板,上面安裝了組成計算機的主要電路系統,一般有BIOS晶元、I/O控制晶元、鍵盤和面板控制開關介面、指示燈插接件、擴充插槽、主板及插卡的直流電源供電接插件等元件。主板的另一特點,是採用了開放式結構。主板上大都有6-8個擴展插槽,供PC機外圍設備的控制卡(適配器)插接。通過更換這些插卡,可以對微機的相應子系統進行局部升級,使廠家和用戶在配置機型方面有更大的靈活性。
總之,主板在整個微機系統中扮演著舉足重新的腳色。可以說,主板的類型和檔次決定著整個微機系統的類型和檔次,主板的性能影響著整個微機系統的性能。
硬碟就是一個數據存儲器。系統、軟體,圖片、視頻等一切數據都要存儲在硬碟里。
顯卡是將計算機系統所需要的顯示信息進行轉換驅動顯示器,並向顯示器提供行掃描信號,控制顯示器的正確顯示,是連接顯示器和個人電腦主板的重要元件,是「人機對話」的重要設備之一。顯卡作為電腦主機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輸出顯示圖形的任務,對於喜歡玩游戲和從事專業圖形設計的人來說顯卡非常重要。
內存是電腦中的主要部件,它是相對於外存而言的。我們平常使用的程序,如Windows98系統、打字軟體、游戲軟體等,一般都是安裝在硬碟等外存上的,但僅此是不能使用其功能的,必須把它們調入內存中運行,才能真正使用其功能,我們平時輸入一段文字,或玩一個游戲,其實都是在內存中進行的。通常我們把要永久保存的、大量的數據存儲在外存上,而把一些臨時的或少量的數據和程序放在內存上。內存分為DRAM和ROM兩種,前者又叫動態隨機存儲器,它的一個主要特徵是斷電後數據會丟失,我們平時說的內存就是指這一種;後者又叫只讀存儲器,我們平時開機首先啟動的是存於主板上ROM中的BIOS程序,然後再由它去調用硬碟中的Windows98或Windows95系統,ROM的一個主要特徵是斷電後數據不會丟失。
電腦內存小就得換大一點的內存。
F. 電腦硬體都有什麼作用
cpu:電腦運算處理器,負責邏輯運算,浮點運算,說白點,CPU越好,越能多開
主板:CPU,內存條,硬碟,顯卡,等載體,沒有主板設備沒辦法裝
內存條:電腦運行內存,電腦每一個程序都佔用內存,內存條就是起到運行內存的載體
硬碟:存儲盤,你可以理解為手機內存卡
顯卡:圖形顯示,顯卡的好壞決定畫質的好壞,畫質要求越精細對顯卡要求越高
電源:無論什麼硬體都要用電,這就是供電模塊
另外 CPU散熱器,機箱風扇,機箱,應該不用解釋了吧
G. 計算機硬體都有哪些,什麼作用
計算機硬體(computer
hardware)是指計算機系統中由電子,機械和光電元件等組成的各種物理裝置的總稱。這些物理裝置按系統結構的要求構成一個有機整體為計算機軟體運行提供物質基礎。簡言之,計算機硬體的功能是輸入並存儲程序和數據,以及執行程序把數據加工成可以利用的形式。從外觀上來看,微機由主機箱和外部設備組成。主機箱內主要包括cpu、內存、主板、硬碟驅動器、光碟驅動器、各種擴展卡、連接線、電源等;外部設備包括滑鼠、鍵盤、顯示器、音箱等,這些設備通過介面和連接線與主機相連。
H. 電腦硬體各管什麼用(如:顯卡、CPU)
電腦硬體基礎知識 電腦硬體知識是廣大電腦愛好者非常關注的,在使用電腦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故障,掌握一定的電腦硬體知識是解決故障的基礎,針對廣大的菜鳥網友,本站依照你們的電腦知識結構,特奉獻一篇好文章:電腦硬體知識,相信您仔細看完之後一定會有很大收獲! 滑鼠 「滑鼠「的標准稱呼應該是「滑鼠器「,英文名「Mouse「,它從出現到現在已經有38年的歷史了。滑鼠的使用是為了使計算機的操作更加簡便,來代替鍵盤那繁瑣的指令。 滑鼠的介面類型:滑鼠按介面類型可分為串列滑鼠、PS/2滑鼠、匯流排滑鼠三種。串列滑鼠是通過串列口與計算機相連,有9針介面和25針介面兩種。PS/2滑鼠通過一個六針微型DIN介面與計算機相連,它與鍵盤的介面非常相似,使用時注意區分。匯流排滑鼠的介面在匯流排介面卡上。 滑鼠的工作原理:滑鼠按其工作原理的不同可以分為機械滑鼠和光電滑鼠。機械滑鼠主要由滾球、輥柱和光柵信號感測器組成。當你拖動滑鼠時,帶動滾球轉動,滾球又帶動輥柱轉動,裝在輥柱端部的光柵信號感測器產生的光電脈沖信號反映出滑鼠器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位移變化,再通過電腦程序的處理和轉換來控制屏幕上游標箭頭的移動。光電滑鼠器是通過檢測滑鼠器的位移,將位移信號轉換為電脈沖信號,再通過程序的處理和轉換來控制屏幕上的游標箭頭的移動。光電滑鼠用光電感測器代替了滾球。這類感測器需要特製的、帶有條紋或點狀圖案的墊板配合使用。 另外,滑鼠還可按外形分為兩鍵滑鼠、三鍵滑鼠、滾軸滑鼠和感應滑鼠,兩鍵滑鼠和三鍵滑鼠的左右按鍵功能完全一致,一般情況下,我們用不著三鍵滑鼠的中間按鍵,但在使用某些特殊軟體時(如AutoCAD等),這個鍵也會起一些作用;滾軸滑鼠和感應滑鼠在筆記本電腦上用得很普遍,往不同方向轉動滑鼠中間的小圓球,或在感應板上移動手指,游標就會向相應方向移動,當游標到達預定位置時,按一下滑鼠或感應板,就可執行相應功能。 無線滑鼠和3D滑鼠:新出現無線滑鼠和3D振動滑鼠都是比較新穎的滑鼠。無線滑鼠器是為了適應大屏幕顯示器而生產的。所謂「無線「,即沒有電線連接,而是採用二節七號電池無線搖控,滑鼠器有自動休眠功能,電池可用上一年,接收范圍在1.8米以內。3D振動滑鼠是一種新型的滑鼠器,它不僅可以當作普通的滑鼠器使用,而且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 具有全方位立體控制能力。它具有前、後、左、右、上、下六個移動方向,而且可以組合出前右,左下等等的移動方向。(2) 外形和普通滑鼠不同。一般由一個扇形的底座和一個能夠活動的控制器構成。(3) 具有振動功能,即觸覺回饋功能。玩某些游戲時,當你被敵人擊中時,你會感覺到你的滑鼠也振動了。(4) 是真正的三鍵式滑鼠。無論DOS或Windows環境下,滑鼠的中間鍵和右鍵都大派用場。 鍵盤 鍵盤是最常用也是最主要的輸入設備,通過鍵盤,可以將英文字母、數字、標點符號等輸入到計算機中,從而向計算機發出命令、輸入數據等。 PC XT/AT時代的鍵盤主要以83鍵為主,並且延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但隨著視窗系統近幾年的流行已經淘汰。取而代之的是101鍵和104鍵鍵盤,並占據市場的主流地位,當然其間也曾出現過102鍵、103鍵的鍵盤,但由於推廣不善,都只是曇花一現。近半年內緊接著104鍵鍵盤出現的是新興多媒體鍵盤,它在傳統的鍵盤基礎上又增加了不少常用快捷鍵或音量調節裝置,使PC操作進一步簡化,對於收發電子郵件、打開瀏覽器軟體、啟動多媒體播放器等都只需要按一個特殊按鍵即可,同時在外形上也做了重大改善,著重體現了鍵盤的個性化。起初這類鍵盤多用於品牌機,如HP、聯想等品牌機都率先採用了這類鍵盤,受到廣泛的好評,並曾一度被視為品牌機的特色。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的市場上也出現獨立的具有各種快捷功能的產品單獨出售,並帶有專用的驅動和設定軟體,在兼容機上也能實現個性化的操作。 常規的鍵盤有機械式按鍵和電容式按鍵兩種,在工控機鍵盤中還有一種輕觸薄膜按鍵的鍵盤。機械式鍵盤是最早被採用的結構,一般類似金屬接觸式開關的原理使觸點導通或斷開,具有工藝簡單、維修方便、手感一般、雜訊大、易磨損的特性,大部分廉價的機械鍵盤採用銅片彈簧作為彈性材料,銅片易折易失去彈性,使用時間一長故障率升高,現在已基本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電容式鍵盤。它是基於電容式開關
I. 電腦的全部硬體都有什麼用
電腦主要硬體的作用
(01)電源:
電源是電腦最重要的部件,相當於人體的心臟,向所有的零部件輸送「血液」,是電腦各部分的正常工作的基本保證。
沒有了「電」,所有其它的硬體都無法發揮出一絲作用。
許多故障往往就是由電源引起的,所以,給電腦配備一台有足夠功率、精工細作、高品質的電源是微機正常運行的前提。
(02)CPU:
是電腦硬體系統的核心,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的縮寫,譯為中央處理器。
是採用具有運算器和控制器功能的大規模集成電路工藝製成的晶元的微處理器。
微處理器在微機中起著最重要的作用,是微機的「大腦」、「司令部」,神經中樞,構成了整個系統的控制中心,對各部件進行統一協調和控制。
CPU安裝在主板上,但上面壓有很大的散熱器和專用風扇,所以平時是看不到的。
(03)主板
主板是電腦中最重要的部件之一,是整個電腦工作的基礎,也可以說是微機的主體。
也許可以作這樣的比喻:主板是猶如人的缺損的軀體,必須把「心臟」電源接上,它才能血液流通,把「腦」CPU裝進顱殼,它才能思維和指揮,主機箱所有的重要硬體如同人的各部分器官,都要直接插上主板或同主板連接,才能發揮作用。
直接插在主板上的硬體有:CPU、內存條、顯卡、音效卡、網卡等等。
直接同主板連接的硬體有:機箱電源、硬碟、光碟機、軟碟機和外設件鍵盤、滑鼠等等。
顯示器是通過顯卡與主板相連的。
由於提高微機的集成化,設計人員可以把顯卡、音效卡、網卡等融入主板,如果採用集成顯卡,顯示器直接同主板連接。
(04)內存條
它是主板上的存儲部件。
在電腦里,CPU直接與內存溝通,用來存儲數據,存放當前正在使用的(即執行中)的數據和程序。
它的物理實質就是一組或多組具備數據輸入輸出和數據存儲功能的集成電路。
內存只用於暫時存放程序和數據,一旦關閉電源或發生斷電,其中的程序和數據就會丟失。
應當指出,外存通常是指磁性介質或光碟,像硬碟,軟盤,磁帶,CD等硬體,它們能長期保存信息,並且不依賴於電來保存信息。
(05)硬碟
硬碟是電腦最重要的外存儲器,與其他記錄介質相比,它的速度快、容量大,成為計算機中最重要的存儲設備。
(06)顯卡
顯卡全稱是顯示器適配卡,現在的顯卡都是3D圖形加速卡,它是連接主機與顯示器的介面卡。
顯卡的作用是將主機的輸出信息轉換成字元、圖形和顏色等信息,傳送到顯示器上顯示。
(07)音效卡
是多媒體電腦的主要部件之一,它包含記錄和播放聲音所需的硬體。
(08)網卡
網路介面卡,又稱網路適配器,簡稱網卡。
網卡用於實現聯網計算機和網路電纜之間的物理連接,為計算機之間相互通信提供一條物理通道,並通過這條通道進行高速數據傳輸。
以上三種卡可以很簡單地從它們的插口類型加以區分:網卡帶有網線插口,音效卡帶有耳機、音箱和麥的插孔,顯卡一般帶散熱片,帶顯示器介面。
(09)軟碟機和軟盤
軟盤驅動器是電腦一個不可缺少的部件,在必要的時候,它可以為我們啟動計算機,還能用它來傳遞和備份一些比較小的文件。
軟盤容量小,容易出錯,可靠性差,所以普通軟碟機讀盤速度很慢。
(10)光碟機
光碟驅動器,是一個結合光學、機械及電子技術的產品。
不同類型的光碟機有不同的作用,從本質上來說,所有的光碟機都有讀取外部數據(光碟)的功能,只不過讀取的格式和附加的功能不一樣而已。
目前,光碟機可分為CD-ROM驅動器、DVD光碟機(DVD-ROM)、康寶(COMBO)和刻錄機等。
(11)鍵盤
鍵盤是最常用也是最主要的輸入設備,通過鍵盤,可以將英文字母、數字、標點符號等輸入到計算機中,從而向計算機發出命令、輸入數據等。
(12)滑鼠
滑鼠的標准稱呼應該是「滑鼠器」,英文名「Mouse」,滑鼠的使用是為了使計算機的操作更加簡便,來代替鍵盤繁瑣的指令。
滑鼠按其工作原理的不同可以分為機械滑鼠和光電滑鼠。
(13)顯示器
顯示器是電腦中的基本輸出設備,是人與電腦對話的窗口。
(14)音箱
音箱指將音頻信號變換為聲音的一種設備。通俗的講就是指音箱主機箱體或低音炮箱體內自帶功率放大器,對音頻信號進行放大處理後由音箱本身回放出聲音。
(15)麥克風
麥克風,學名為傳聲器,由Microphone翻譯而來。
傳聲器是將聲音信號轉換為電信號的能量轉換器件,傳聲器也稱話筒,麥克風,微音器。
J. 電腦各個硬體的作用
主板又叫主機板、系統板和母板;它安裝在機箱內,是微機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部件之一。 主板一般為矩形電路板,上面安裝了組成計算機的主要電路系統,一般有BIOS晶元、I/O控制晶元、鍵盤和面板控制開關介面、指示燈插接件、擴充插槽、主板及插卡的直流電源供電接插件等元件。主板的另一特點,是採用了開放式結構。主板上大都有6-8個擴展插槽,供PC機外圍設備的控制卡(適配器)插接。通過更換這些插卡,可以對微機的相應子系統進行局部升級,使廠家和用戶在配置機型方面有更大的靈活性。 總之,主板在整個微機系統中扮演著舉足重新的腳色。可以說,主板的類型和檔次決定著整個微機系統的類型和檔次,主板的性能影響著整個微機系統的性能。CPU是中央處理單元(Central Process Unit)的縮寫,它可以被簡稱做微處理器。(Microprocessor),不過經常被人們直接稱為處理器(processor)。不要因為這些簡稱而忽視它的作用,CPU是計算機的核心,其重要性好比心臟對於人一樣。實際上,處理器的作用和大腦更相似,因為它負責處理、運算計算機內部的所有數據,而主板晶元組則更像是心臟,它控制著數據的交換。CPU的種類決定了你使用的操作系統和相應的軟體。CPU主要由運算器、控制器、寄存器組和內部匯流排等構成,是PC的核心,再配上儲存器、輸入/輸出介面和系統匯流排組成為完整的PC。 內存電腦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內存一般採用半導體存儲單元,包括隨機存儲器(RAM),只讀存儲器(ROM),以及高速緩存(CACHE)。只不過因為RAM是其中最重要的存儲器。
通常所說的內存即指電腦系統中的RAM。 RAM有些像教室里的黑板,上課時老師不斷地往黑板上面寫東西,下課以後全部擦除。RAM要求每時每刻都不斷地供電,否則數據會丟失。
如果在關閉電源以後RAM中的數據也不丟失就好了,這樣就可以在每一次開機時都保證電腦處於上一次關機的狀態,而不必每次都重新啟動電腦,重新打開應用程序了。但是RAM要求不斷的電源供應,那有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呢?隨著技術的進步,人們想到了一個辦法,即給RAM供應少量的電源保持RAM的數據不丟失,這就是電腦的休眠功能,特別在Win2000里這個功能得到了很好的應用,休眠時電源處於連接狀態,但是耗費少量的電能。
顯卡作為電腦主機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輸出顯示圖形的任務,對於喜歡玩游戲和從事專業圖形設計的人來說顯得非常重要。目前民用顯卡圖形晶元供應商主要包括ATi和Nvidia兩家。
(data) 一旦離開 CPU,必須通過 4 個 步驟,最後才會到達顯示屏:
1、從匯流排 (bus) 進入顯卡晶元 -將 CPU 送來的資料送到顯卡晶元裡面進行處理。 (數位資料)
2、從 video chipset 進入 video RAM-將晶元處理完的資料送到顯存。 (數位資料)
3、從顯存進入 Digital Analog Converter (= RAM DAC),由顯示顯存讀取出資料再送到 RAM DAC 進 行資料轉換的工作(數位轉類比)。 (數位資料)
4、從 DAC 進入顯示器 (Monitor)-將轉換完的類比資料送到顯示屏 (類比資料)
顯示效能是系統效能的一部份,其效能的高低由以上四步所決定,它與顯示卡的效能 (video performance) 不太一樣,如要嚴格區分,顯示卡的效能應該受中間兩步所決定,因為這兩步的資料傳輸都是在顯示卡的內部。第一步是由 CPU(運算器和控制器一起組成了計算機的核心,成為微處理器或中央處理器,即CPU) 進入到顯示卡裡面,最後一步是由顯示卡直接送資料到顯示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