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叫計算機,為什麼叫計算機為「電腦」
這個是一個演變過程,因為原來的computer只有簡單的計算功能,後來隨著computer的發展功能越來越強大,有向人腦靠近的架勢,類似於人腦,所以又叫電腦,當然計算機這一叫法也就延續下來了,所以在現在來說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computer既叫計算機,又可翻譯成電腦。
2. 電腦和計算機的區別 是什麼
沒有區別,計算機俗稱電腦,是現代一種用於高速計算的電子計算機器,可以進行數值計算,又可以進行邏輯計算,還具有存儲記憶功能。是能夠按照程序運行,自動、高速處理海量數據的現代化智能電子設備。
電腦(Computer)是一種利用電子學原理根據一系列指令來對數據進行處理的設備。
電腦可以分為兩部分:軟體系統和硬體系統。第一台電腦是1946年2月15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的ENIAC通用電子計算機。
人們把沒有安裝任何軟體的計算機稱為裸機。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新出現一些新型計算機有:生物計算機、光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等。 1954年5月24日,晶體管電子計算機誕生。
(2)什麼是電腦計算機擴展閱讀:
電腦的組成部分
1、軟體系統
軟體系統包括:操作系統、應用軟體等。應用軟體中電腦行業的管理軟體,IT電腦行業的發展必備利器,電腦行業的erp軟體。
2、硬體系統
硬體系統包括:機箱(電源、硬碟、磁碟、內存、主板、CPU-中央處理器、CPU風扇、光碟機、音效卡、網卡、顯卡)、顯示器、UPS(不間斷電源供應系統)、鍵盤、滑鼠等等(另可配有耳機、麥克風、音箱、列印機、攝像頭等)。家用電腦一般主板都有板載音效卡、網卡。部分主板裝有集成顯卡。
第一台計算機
通常說到「世界公認的第一台電子數字計算機」大多數人都認為是1946年誕生的「ENIAC」,它主要是用於計算彈道。是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莫爾電工學院製造的,但它的體積龐大,它由17468個電子管、6萬個電阻器、1萬個電容器和6千個開關組成,佔地面積170多平方米,重量約30噸,消耗近150千瓦的電力。
3. 什麼是電腦什麼是計算機
個人認為:
20世紀初的幾十年裡,因為造原子彈,需要大量計算,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類發明了計算機(英文:Computer,就是計算的意思)。
後來人類發現,除了科學計算,還能用這個「計算器」,處理、儲存信息。
並且, 這個信息的范疇越來越豐富,從文字,增加到圖形、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媒體,現在還能玩游戲,計算機變得無所不能,很聰明,介於此,中國人把[Computer]翻譯為電腦,現在每家每戶都有一台多媒體電腦。
所以,我認為,電腦就是人們口頭上說的個人用的多媒體微型計算機(分台式電腦和筆記本電腦);而計算機這個概念包含的就大了去了,我也不懂,大概就是:
(1)企業級用的中、小型機;
(2)國家花大力氣研製的運算能力超強、速度超快的用於科研和艱難運算的「銀河X號計算機」;
(3)可能工廠車間裡面的一個小小的計算用的機器也稱的是計算機的一種;
(4)等等。
4. 電腦和計算機的區別是什麼啊
電腦就是就是電腦,計算機是計算機,至於區別有以下幾點:
兩個名詞的字數不同
兩個名詞的寫法不同
兩個名詞的讀法不同
其他方面等等
5. 什麼是計算機
計算機發展史
1945年,由美國生產了第一台全自動電子數字計算機「埃尼阿克」(英文縮寫詞是ENIAC,即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中文意思是電子數字積分器和計算器)。它是美國奧伯丁武器試驗場為了滿足計算彈道需要而研製成的。主要發明人是電氣工程師普雷斯波·埃克特(J.
Prespen
Eckert)和物理學家約翰·莫奇勒博士(John
W.
Mauchly)。這台計算機1946年2月交付使用,共服役9年。它採用電子管作為計算機的基本元件,每秒可進行5000次加減運算。它使用了18000隻電子管,10000隻電容,7000隻電阻,體積3000立方英尺,佔地170平方米,重量30噸,耗電140~150千瓦,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龐然大物」。
ENIAC機的問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表明計算機時代的到來,在以後的40多年裡,計算機技術發展異常迅速,在人類科技史上還沒有一種學科可以與電子計算機的發展速度相提並論。
下面介紹各代計算機的硬體結構及系統的特點:
一、第一代(1946~1958):電子管數字計算機
計算機的邏輯元件採用電子管,主存儲器採用汞延遲線、磁鼓、磁芯;外存儲器採用磁帶;軟主要採用機器語言、匯編語言;應用以科學計算為主。其特點是體積大、耗電大、可靠性差、價格昂貴、維修復雜,但它奠定了以後計算機技術的基礎。
二、第二代(1958~1964):晶體管數字計算機
晶體管的發明推動了計算機的發展,邏輯元件採用了晶體管以後,計算機的體積大大縮小,耗電減少,可靠性提高,性能比第一代計算機有很大的提高。
主存儲器採用磁芯,外存儲器已開始使用更先進的磁碟;軟體有了很大發展,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高級語言及其編譯程序,還出現了以批處理為主的操作系統,應用以科學計算和各種事務處理為主,並開始用於工業控制。
三、第三代(1964~1971):集成電路數字計算機
20世紀60年代,計算機的邏輯元件採用小、中規模集成電路(SSI、MSI),計算機的體積更小型化、耗電量更少、可靠性更高,性能比第十代計算機又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時,小型機也蓬勃發展起來,應用領域日益擴大。
主存儲器仍採用磁芯,軟體逐漸完善,分時操作系統、會話式語言等多種高級語言都有新的發展。
四、第四代(1971年以後):大規模集成電路數字計算機
計算機的邏輯元件和主存儲器都採用了大規模集成電路(LSI)。所謂大規模集成電路是指在單片矽片上集成1000~2000個以上晶體管的集成電路,其集成度比中、小規模的集成電路提高了1~2個以上數量級。這時計算機發展到了微型化、耗電極少、可靠性很高的階段。大規模集成電路使軍事工業、空間技術、原子能技術得到發展,這些領域的蓬勃發展對計算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力地促進了計算機工業的空前大發展。隨著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的迅速發展,計算機除了向巨型機方向發展外,還朝著超小型機和微型機方向飛越前進。1971年末,世界上第一台微處理器和微型計算機在美國舊金山南部的矽谷應運而生,它開創了微型計算機的新時代。此後各種各樣的微處理器和微型計算機如雨後春筍般地研製出來,潮水般地湧向市場,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暢銷品。這種勢頭直至今天仍然方興未艾。特別是IBM-PC系列機誕生以後,幾乎一統世界微型機市場,各種各樣的兼容機也相繼問世
9
評論
分享
舉報收起
囧囧走神啊
推薦於2019-09-04 · TA獲得超過4436個贊
關注
1、計算機(computer)俗稱電腦,是現代一種用於高速計算的電子計算機器,可以進行數值計算,又可以進行邏輯計算,還具有存儲記憶功能。是能夠按照程序運行,自動、高速處理海量數據的現代化智能電子設備。
2、由硬體系統和軟體系統所組成,沒有安裝任何軟體的計算機稱為裸機。可分為超級計算機、工業控制計算機、網路計算機、個人計算機、嵌入式計算機五類,較先進的計算機有生物計算機、光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等。
3、計算機發明者約翰·馮·諾依曼。計算機是20世紀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發明之一,對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並以強大的生命力飛速發展。它的應用領域從最初的軍事科研應用擴展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已形成了規模巨大的計算機產業,帶動了全球范圍的技術進步,由此引發了深刻的社會變革,計算機已遍及一般學校、企事業單位,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信息社會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4、計算機的應用在中國越來越普遍,改革開放以後,中國計算機用戶的數量不斷攀升,應用水平不斷提高,特別是互聯網、通信、多媒體等領域的應用取得了不錯的成績。1996年至2009 年,計算機用戶數量從原來的630萬增長至6710 萬台,聯網計算機台數由原來的2.9萬台上升至5940萬台。互聯網用戶已經達到3.16 億,無線互聯網有6.7 億移動用戶,其中手機上網用戶達1.17 億,為全球第一位。
拓展資料
計算工具的演化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不同階段,如從「結繩記事」中的繩結到算籌、算盤計算尺、機械計算機等。它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揮了各自的歷史作用,同時也啟發了現代電子計算機的研製思想。
6. 什麼是計算機
一、 什麼是計算機
計算機(Computer)是一種能接收和存儲信息,並按照存儲在其內部的程序(這些程序是人們意志的體現)對輸入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然後把處理結果輸出的高度自動化的電子設備。
二、 電子計算機的誕生
1、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ENIAC,1946年2月在美國誕生,它不具備現代計算機的主要原理特徵--存儲程序和程序控制。
2、世界上第一台按存儲程序功能設計的計算機EDVAC,美國1946年開始設計,1950年研製完成。
3、世界上第一台實現存儲程序功能的計算機EDSAC,英國1947開始設計,1949年5月投入運行。
三、 計算機的發展
電子計算機的發展按電子邏輯器件可劃分為4個階段:
1、第一代計算機(從ENIAC問世~20世紀50年代初期),電子管時代,用光屏管或汞延時電路作存儲器,輸入輸出採用穿孔紙帶或卡片。軟體處於初始階段,沒有系統軟體,語言只有機器語言或匯編語言。應用以科學計算為主。
2、第二代計算機(20世紀50年代中期~20世紀60年代中期),晶體管時代,用磁芯和磁鼓做存儲器,產生了高級程序設計語言和批量處理系統。應用領域擴大至數據處理和事務處理,並逐漸用於工業控制。
3、第三代計算機(20世紀60年代中期~20世紀70年代初期),中小規模集成電路時代,主存儲器開始採用半導體存儲器,外存儲器有磁碟和磁帶,有了操作系統和標准化的程序設計語言和人機會話式的Basic語言。不僅應用於科學計算,還應用於企業管理、自動控制、輔助設計和輔助製造等領域。
4、第四代計算機(20世紀70年代中期至今),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時代,計算機的應用涉及各個領域如辦公自動化、資料庫管理、圖像識別、語音識別、專家系統,並且進入了家庭。
四、 計算機分類
計算機可按用途、規模或處理對象等多方面進行劃分。
1、按用途劃分
(1)通用機:適用解決多種一般問題,該類計算機使用領域廣泛、通用性較強,在科學計算、數據處理和過程式控制制等多種用途中都能適應。
(2)專用機:用於解決某個特定方面的問題,配有為解決某問題的軟體和硬體,如在生產過程自動化控制、工業智能儀表等專門應用。
2、按規模劃分
(1)巨型計算機:應用於國防尖端技術和現代科學計算中。巨型機的運算速度可達每秒百萬億次,研製巨型機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實力和科學水平的重要標志。
(2)大/中型計算機:具有較高的運算速度,每秒可以執行幾千萬條指令,而且有較大的存儲空間。往往用於科學計算、數據處理或作為網路伺服器使用。
(3)小型計算機:規模較小、結構簡單、運行環境要求較低,一般應用於工業自動控制、測量儀器、醫療設備中的數據採集等方面。小型機在用作巨型計算機系統的輔助機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4)微型計算機:中央處理器(CPU)採用微處理器晶元,體積小巧輕便,廣泛用於商業、服務業、工廠的自動控制、辦公自動化以及大眾化的信息處理。
(5)工作站:以個人計算環境和分布式網路環境為前提的高機能計算機,工作站不單純是進行數值計算和數據處理的工具,而且是支持人工智慧作業的作業機,通過網路連接包含工作站在內的各種計算機可以互相進行信息的傳送,資源、信息的共享,負載的分配。
(6)伺服器:在網路環境下為多個用戶提供服務的共享設備,一般分為文件伺服器、列印伺服器、計算伺服器和通信伺服器等。
3、按處理對象劃分
(1)數字計算機:計算機處理時輸入和輸出的數值都是數字量。
(2)模擬計算機:處理的數據對象直接為連續的電壓、溫度、速度等模擬數據。
(3)數字模擬混合計算機:輸入輸出既可是數字也可是模擬數據。
五、 計算機的特點
計算機是一種高度自動化的信息處理設備。主要特點有處理速度快、計算精度高、記憶能力強、可靠的邏輯判斷能力、可靠性高,通用性強。
1、處理速度快:計算機的運算速度用MIPS(每秒鍾執行多少百萬條指令)來衡量。
2、計算精度高:數的精度主要由表示這個數的二進制碼的位數決定。
3、記憶能力強:存儲器能存儲大量的數據和計算機的程序。
4、可靠的邏輯判斷能力:具有可靠的邏輯判斷能力是計算機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計算機能實現信息處理自動化的重要原因。
5、可靠性高,通用性強。
六、 計算機的性能指標
計算機的主要技術性能指標有主頻、字長、內存容量、存取周期、運算速度及其他指標。
1、主頻(時鍾頻率):是指計算機CPU在單位時間內輸出的脈沖數。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計算機的運行速度。單位MHz。
2、字長:是指計算機的運算部件能同時處理的二進制數據的位數。字長決定了計算機的運算精度。
3、內存容量:是指內存貯器中能存貯的信息總位元組數。能常以8個二進制位(bit)作為一個位元組(Byte)。
4、存取周期:存貯器連續二次獨立的"讀"或"寫"操作所需的最短時間,單位來納秒(ns,1ns=10-9s)。存儲器完成一次"讀"或"寫"操作所需的時間稱為存儲器的訪問時間(或讀寫時間)。
5、運算速度:是個綜合性的指標,單位為MIPS(百萬條指令/秒)。影響運算速度的因素,主要是主頻和存取周期,字長和存儲容量也有影響。
其他指標:機器的兼容性(包括數據和文件的兼容、程序兼容、系統兼容和設備兼容)、系統的可靠性(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MTBF)、系統的可維護性(平均修復時間MTTR)、機器允許配置的外部設備的最大數目、計算機系統的漢字處理能力、資料庫管理系統及網路功能等。性能/價格比是一項綜合性評價計算機性能的指標。
七、 計算機的應用領域
計算機的應用范圍,按其應用特點可分為科學計算、信息處理、過程式控制制、計算機輔助系統、多媒體技術、計算機通信、人工智慧。
1、科學計算:指計算機應用於完成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中所提出的數學問題(數值計算)。一般要求計算機速度快、精度高,存儲容量相對大。科學計算是計算機最早的應用方面。
2、信息處理:信息處理主要是指非數值形式的數據處理,包括對數據資料的收集、存儲、加工、分類、排序、檢索和發布等一系列工作。信息處理包括辦公自動化(OA)、企業管理、情報檢索、報刊編排處理等。特點是要處理的原始數據量大,而算術運算較簡單,有大量的邏輯運算與判斷,結果要求以表格或文件形式存儲、輸出。要求計算機的存儲容量大,速度則不怎麼要求。信息處理目前應用最廣,占所有應用的80%左右。
3、過程式控制制:把計算機用於科學技術、軍事領域、工業、農業等各個領域的過程式控制制。且計算機控制系統中,需有專門的數字-模擬轉換設備和模擬-數字轉換設備(稱為D/A轉換和A/D轉換)。由於過程式控制制一般都是實時控制,有時對計算機速度的要求不高,但要求可靠性高、響應及時。
4、計算機輔助系統:有計算機輔助教學(CAI)、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製造(CAM)、計算機輔助測試(CAT)、計算機集成製造(CIMS)等系統。
5、多媒體技術,:把數字、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和動畫等多種媒體有機組合起來,利用計算機、通信和廣播電視技術,使它們建立起邏輯聯系,並能進行加工處理(包括對這些媒體的錄入、壓縮和解壓縮、存儲、顯示和傳輸等)的技術。目前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的應用領域正在不斷拓寬,除了知識學習、電子圖書、商業及家庭應用外,在遠程醫療、視頻會議中都得到了極大的推廣。
6.、計算機通信:是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結合的產物,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將處在不同地域的計算機用通訊線路連接起來,配以相應的軟體,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
7、人工智慧:研究解釋和模擬人類智能、智能行為及其規律的一門學科。其主要任務是建立智能信息處理理論,進而設計可以展現某些近似於人類智能行為的計算系統。人工智慧學科包括:知識工程、機器學習、模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智能機器人和神經計算等多方面的研究。
7. 什麼叫做計算機
能進行數學運算的機器。有的用機械裝置做成,如手搖計算機;有的用電子元器件組裝成,如電子計算機。現特指電子計算機。
8. 計算機與電腦的區別
對於消費者來說,選購電腦時最大的苦惱莫過於是在品牌電腦和組裝電腦中選擇。一般地說,品牌電腦在於他是企業大規模生產,用的配件屬於正品,企業有一定的信譽,這是消費者選購品牌電腦的最主要原因。而組裝電腦在於他可以自由搭配,並且升級容易,最重要的是價格方面對比品牌電腦要便宜很多,這是消費者選擇組裝電腦的最主要原因。但其實我們根究電腦的生產原理,就會發現電腦本沒有什麼品牌電腦和組裝電腦之分。目前世界上沒有一個計算機生產廠商能夠生產出一部計算機的全部配件。因此,嚴格意義上來說,所有電腦都是組裝電腦,品牌電腦和組裝電腦的最根本區別就是品牌電腦是由一個比較大型企業採用現代化流水線方式大規模組裝的電腦,我們提到的組裝電腦是小企業通過手工小批量組裝的電腦。在此基礎上,由於品牌電腦是採用大規模的生產方式,因此,電腦的外形可以根據電腦廠家的要求進行設計,電腦機箱的造型比較緊湊,花巧,並且打上企業的品牌。但這又產生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品牌電腦普遍存在硬體升級的困難。如果要進行硬體升級,新的硬體尺寸超過了原來的機箱設計,則意味著又要更換電腦機箱;同時由於品牌電腦的機箱比較小,也大大的影響到電腦內部的散熱效果。所以,近一年,國內的大型計算機生產廠商紛紛改變了拋棄了原來的橫卧式機箱設計,而採用空間較大的立塔式機箱設計。品牌電腦和組裝電腦的外形差異逐縮小。在電腦配件方面,國內的品牌電腦(包括進入中國的外資品牌)為了不斷壓縮成本,其選用的主板和顯卡,硬碟一般採用比較低檔次的產品(配件是真貨,但性能較差),例如,硬碟一般選用5400轉的硬碟,主板、顯卡採用低價位的OEM顯卡,因此,雖然是同樣配置,品牌電腦的性能會大大低於組裝電腦。最後,在價格方面,品牌電腦和組裝電腦有較大差距。一般來說,在同樣配置下,品牌電腦一般比組裝電腦貴1000元至1500元,為什麼有這樣大的差距呢,這里包含了品牌電腦使用正版WINDOWS操作系統的800磽獾?00元至700元差價就是品牌電腦廠商的利潤。但最近國內有一種趨勢,品牌電腦廠商不再安裝正版WINDOWS操作系統,取而代之是採用免費的LINUX操作系統,在銷售代理商交給最終用戶時,由銷售代理商安裝非正版的WINDOWS操作系統給用戶,卻沒有將上述差價縮小,變相減少了消費者的權益,增加了企業的利潤。從這方面來說,目前國內的品牌電腦相對組裝電腦有很大的劣勢。結論,如果消費者對於電腦產品有一定的認識,我們強烈地推薦消費者採用組裝電腦。
9. 什麼是計算機,它以電腦有什麼區別
「電腦」、「微機」和「計算機」有什麼區別?
許多剛剛接觸計算機的人往往搞不清這些概念的差別。「計算機」的概念最大,包括大型機、中型機、小型機以微型計算機等。而「微機」是「微型計算機」的簡稱。「電腦」是人們對微型計算機的一種比喻的叫法。所以,從概念上講,「電腦」和「微機」應當是等價的。我們最常見的就是這些被人們稱作「電腦」的微型計算機。一些中型機、小型機(如 IBM AS400,IBM RS/6000)一般只能在研究機構或大的網站、商業機構處見到。
實際生活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往往理工科的學生更多的將微型計算機稱作「微機」或「計算機」,而文科學生和家庭用戶則更多的將微型計算機稱作「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