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大家所說的超頻指的是什麼是什麼意思
嚴格意義上的超頻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是指任何提高計算機某一部件工作頻率而使之工作在非標准頻率下的行為及相關行動都應該稱之為超頻,其中包括CPU超頻、主板超頻、內存超頻、顯示卡超頻和硬碟超頻等等很多部分,而就大多數人的理解,他們的理解僅僅是提高CPU的工作頻率而已,這可以算是狹義意義上的超頻概念。英文中,超頻是"OverClock",也被簡寫成OC,超頻者就是"OverClocker",它翻譯過來的意思是超越標準的時鍾頻率,因此國外的朋友們也認為讓硬體產品以超越標準的頻率工作便是超頻了。而至於超頻的起源目前已無法考證,誰是始作俑者更是無人知曉,其起源大概是從生活在386時代的前人開始嘗試,至今超頻的發展還是依然有跡可尋。
有人說超頻是在鑽CPU製造商設計和製造中的空子,也有人說這是為了榨乾CPU的性能潛力,要解釋這兩種說法,這需要從CPU的製造方面開始說起。CPU是一種高科技的結晶,代表人類的最新科技實力,所以它的製造同樣也需要最先進的技術來完成。正是由於CPU總是位於科技潮水的最前沿,所以即使以Intel的實力,依然無法做到對CPU生產過程的完全監控和掌握,就是說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夾雜在CPU製造其中。這就造成了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無法完全確定一款CPU最合理的工作頻率。簡單的來說就是某生產線上製造出的CPU只能保證最終產品在一定頻率范圍之內運行,而不可能「恰好」定在某個需要的頻率上。至於偏差情況有多嚴重,則要視具體生產工藝水平和製造CPU的晶圓片品質而定。因此生產線下來的CPU每一顆都要經過細致的測試以後,才能最終標定它的頻率,這個標定出來的頻率就是我們在CPU殼上看到的頻率了,這個頻率的高低完全由CPU生產商來定。
一般來說,CPU製造商都會為了保證產品質量而預留的一點頻率餘地,例如實際能達到2GHz的P4 CPU可能只標稱成1.8GHz來銷售,因此這一點CPU頻率的保留空間便成了部分硬體發燒友們最初的超頻的靈感來源,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把這失去的性能自己給討回來,這便發展到了CPU的超頻。
[b]如何超頻[/b]
要說如何去超頻就要先講一下CPU頻率設定的問題。CPU的工作時鍾頻率(主頻)是由兩部分:外頻與倍頻來決定的,兩者的乘積就是主頻。所謂外部頻率,指的就是整體的系統匯流排頻率,它並不等同於經常聽到的前端匯流排(FrontSideBus)的頻率,而是由外頻唯一決定了前端匯流排的頻率——前端匯流排是連接CPU和北橋晶元的匯流排。AMD系統前端匯流排頻率是兩倍的外率,而P4平台上是4倍的外率,只有在以前的老Athlon和PIII/PII平台上,前端匯流排頻率才和外頻相等。目前主流CPU的外頻大多為100MHz、133MHz和166MHz,Intel基於200MHz外頻(即FSB=800MHz)的P4才剛剛發布,而AMD公司800MHz前端匯流排的Athlon還沒有發布。倍頻的全稱是倍頻系數,CPU的時鍾頻率與外頻之間存在著一個比值關系,這個比值就是倍頻系數,是個簡稱倍頻,倍頻是以自然數為基礎的數字,以0.5為間隔,例如11.5,12,13這類,現在最高的倍頻能達到將近25。比如P4 2.8G CPU就是由133MHz的外頻乘以21的倍頻得到的。
超頻從整體上來說,就是手動去設置CPU的外頻和倍頻,以使得CPU工作在更高的頻率下,然而現在Intel的CPU倍頻都是鎖死的,而AMD AthlonXP也僅有很少數的產品是沒有鎖倍頻的,因此現在的超頻大多數都是從外頻上面去做手腳,也就是提高外部匯流排的頻率這個被乘數來使CPU的主頻得以提高。
現在的主板廠商很多都作了人性化的超頻功能,因此超頻的方法也從以前的硬超頻變成了現在更方便更簡單的軟超頻。所謂硬超頻是指通過主板上面的跳線或者DIP開關手動設置外頻和CPU、內存等工作電壓來實現的,而軟超頻指的是在系統的BIOS裡面進行設置外頻、倍頻和各部分電壓等參數,一些主板廠商還推出了傻瓜超頻功能(例如碩泰克的紅色風暴 RedStrom)就是主板可以自動以1MHz為單位逐步提高外頻頻率,自動為用戶找到一個讓CPU能夠穩定運行的最高頻率,這是一種傻瓜化自動化的超頻。此外一些針對超頻玩家而推出的主板還可能帶有DEBUG指示燈為超頻者在超頻中提供指示與幫助,DEBUG指示燈[圖DEBUG]就是板載在一塊DEBUG卡,有兩位7段數字的作為顯示,計算機在啟動過程中會自動順序檢測個部分硬體是否連接好並工作正常,如果哪一部分出現問題,就會在顯示出該部分的代號,這樣用戶就可以很容易的按照手冊找到出現問題的是哪個部分,便於超頻者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如果最終沒有問題,順利啟動通過,就會顯示"FF"的字樣,也指示一切正常。
[b]硬超頻:
[/b]
現在採用純跳線方式超頻的主板已經沒有了,代替它們的都是採用DIP開關這樣的形式,而現在的CPU都是所頻的,倍頻設置都是主板自動偵測,因此一般倍頻設置也被省略了。下面我們以磐英EPOX EP-4SDA+主板為例說明一下如何調節DIP開關來進行硬超頻。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1.jpg
如圖所示,在這款P4主板上可以看到四個印刷表格,仔細看一下,他們分別代表的是:SW1--AGP電壓調節(AGP 4X);SW2--DDR內存電壓(VCC2.5);SW3--CPU核心電壓(CPU V-Core);SW4--CPU增加電壓量(CPU VOLTAGE),此外還有JCLK1這個跳線,可以設定外頻是100MHz、133MHz還是自動。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2.jpg
如果我們現在用一塊P4 2.0GA CPU進行超頻測試,它的規范頻率設置應該是100MHz x 20=2000MHz,如果採用硬超頻,就需要把外頻從標準的100MHz提升到133MHz,而至於CPU是不是能以133外頻工作(2.66GHz),那就是另一回事情了。從說明上[JP1-1.JPG]可以看到,默認的位置是3-4連接,也就是自動偵測CPU外頻,我們需要把1-2短接,強制將外頻設定在133MHz下!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3.jpg
改後如圖所示,需要注意的是有三角標示的那一端為第一針,順序不要搞混。
此外為了提高整體的穩定性,也是為了做示範,我們打算把CPU的核心電壓和內存電壓也都提高一些,而SW1的AGP電壓就不改變了,因此我們還需要調節SW2、SW3和SW4這三個DIP開關。首先調節SW2的內存電壓,DDR默認電壓為2.5V,我們可以適當的提高到2.6V,如表格所示,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4.jpg
需要將默認狀態的OFF-OFF-OFF改變成OFF-OFF-ON,修改後的SW2如圖。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5.jpg
P4 CPU的標准電壓為1.5V,我們打算將超頻後的電壓設定在1.65V,CPU實際的工作電壓==BIOS設置+SW4的設置電壓(SW3設為AUTO)==SW3設置電壓+SW4的設置電壓(BIOS設置為DEFAULT)。現在BIOS設置為默認電壓,那麼需要調整SW3和SW4的設置。SW3默認設置都是OFF,我們打算將電壓設置為1.55V,按照主板上所示,我們需要把1四個開關都置於ON的狀態下,調整好了以後如圖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6.jpg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7.jpg
另外的SW4-CPU增加電壓量上我們也要設置成+0.1V,因此根據圖中所示,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8.jpg
我們還需要把SW4的第一個開關放在ON的位置上,調整前後的SW4如圖。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9.jpg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10.jpg
硬超頻部分的工作就這么多了,下面你要做的工作就是檢查一下硬體各部分的連接,准備嘗試開機了。
[b]2.軟超頻:
[/b]
軟超頻就是開機以後進入系統的BIOS中,進行超頻設置的過程。進入BIOS的方法是開機以後按下DEL鍵或是F1鍵就直接進入主板的BIOS中了,不同BIOS版本的主板進入方式會有一些不同之處,
Award BIOS,進入方式為按下DEL鍵;而Phoenix BIOS大多是要按下F1鍵來進入。不同BIOS版本,不同的平台中軟超頻的設置方式也存在一些差異,在此我們以Award BIOS、AMI BIOS和Phoenix BIOS三種最常見的BIOS版本為例,平台則是兩個P4平台,一個XP平台,介紹的內容包括手動的軟性設置與紅色風暴這種自動超頻方法。
Award BIOS(SiS645晶元組--P4平台)
我們打算軟超頻CPU還是這塊P4 2.0GA,開機會按下DEL鍵進入BIOS主菜單,BIOS主菜單畫面如圖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11.jpg
進行軟超頻的設置在右邊一欄的第一行"Frequency/Voltage Control",我們進入這個菜單中,進入後的主畫面如圖。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12.jpg
首先我們先來調整CPU的外頻,利用鍵盤上的"上下"按鍵使游標移動到"CPU Clock"上面,然後按一下回車鍵,就會出現如圖的菜單,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13.jpg
手動輸入想設置成的CPU外頻數值,在此允許輸入數值范圍在100-200之間,可以以每1MHz的頻率提高進行線性超頻,最大限度的挖掘CPU的潛能。原則上來講,第一次超頻CPU因為不清楚CPU究竟可以在多高的外頻下工作,因此設置外頻的數值可以以三至五兆赫茲為台階提高來慢慢試驗,在此為了示範,直接將外頻設置成了133MHz這個標准外頻,設置了正確的外頻數字以後再按回車鍵確定。
第二步再來設置一下內存匯流排的頻率,這是在"CPU:DRAM Clock Ratio"中進行選擇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14.jpg
這裡面設置的是外頻與內存匯流排頻率的比值,可以選擇"4:3""1:1"和"4:5"三個,如果你使用的是DDR333內存,那麼它的標准運行頻率可以達到166MHz,剛才我們已經把外頻設置成了133MHz,因此在此可以選擇"4:5",讓內存也運行在最高的水平,如果你使用的是DDR266內存,可以設置成"1:1"讓二者同步工作,也可以還設置成"4:5",然後再加一些內存電壓,嘗試一下超頻內存。
第三個步驟是調節CPU的核心電壓,如果要想讓CPU在一個高頻率下工作,通常都需要適當的加一點兒電壓來保證CPU的穩定運行。這在"Current Voltage"項目裡面設置,如圖: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15.jpg
P4 CPU的額定核心工作電壓為1.5V,通常不超過1.65V的電壓都是安全的,當然超頻提高電壓是要在保證穩定工作的前提下,盡可能的少加電壓,這是從散熱方面考慮為了將CPU的溫度盡可能的控制在低水平下。電壓也可以一點一點兒的逐漸嘗試提高,不必急於一步到位,在此我們先選擇1.55V嘗試一下。請注意超過1.70V的電壓對於北木核心的P4來說都是危險的,有可能會燒壞CPU,因此電壓不宜加的過高!
第三步不是必須的,就是來提高給DDR內存供電的電壓,DIMM模組的默認電壓為2.5V,如果內存品質不好,或是也超頻了內存,那麼可以適當提高一點內存電壓,加壓幅度盡量不要超過0.5V,後則有可能會損壞內存。由於我們在此用的是DDR333內存,完全可以在166MHz下正常運行,因此只是示意性的選擇了增加0.1v,如圖所示。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16.jpg
最後,在這裡面還可以看到給AGP顯示卡提高工作電壓的選項,如果你超頻是為標准外頻,也讓顯示卡超頻工作了的話,那麼可以考慮適當提高一些AGP的電壓,AGP默認電壓為1.5V,在此我們也示意性的提高了0.1V,最後用戶最好再來檢查一下設置有沒有錯誤。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17.jpg
如果無誤的話,那麼就可以按ESC鍵,退出這個菜單了。最後存入CMOS設置再退出,重新啟動。
如果超頻不成功或是機器重新啟動後沒有點亮,那麼需要關閉計算機,利用主板上的CMOS跳線清除CMOS信息,再開機重新設置;另一種方法是關閉計算機後,一直按住鍵盤上的Insert按鍵開機,直到點亮了以後再松開,這兩種方法都可以讓超頻失敗的計算機重新點亮。
[b]AMI BIOS(Intel 845PE晶元組--P4平台)[/b]
上面我們已經介紹了P4 CPU的軟超頻方法,這部分來介紹一種傻瓜化的自動超頻技術——紅色風暴。這種技術是某主板廠商開發的一種自動超頻功能,使用它以後,主板會以1MHz為增加量,自動逐步提高外頻來偵測CPU最高的穩定運行頻率,而讓用戶免去了反復嘗試外頻,反復重新啟動、清除CMOS等煩惱,因此說這是一種傻瓜化的超頻技術,有些相似於照相中的傻瓜相機和普通手動相機之間的差異。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n18.jpg
進入這個主板的BIOS以後,可以從上圖看到這是採用AMI BIOS的主板,三個廠商的BIOS版本中的基本內容都是差不多的,只是它們之間存在一些微小的差別,這並不妨礙我們在BIOS中進行軟超頻的工作。不過並不是所有主板都提供了軟超頻方面的功能,目前主板廠商裡面,EPOX、Abit、Asus、Soltek、雙捷Albatron等廠商的主板產品在這方面做得不錯。下面讓我們來看一下這個Red Strom紅色風暴技術。
在上圖的BIOS主頁面上,從左邊一欄最下面的"Frequency/Voltage Control"中進入主板的超頻選項裡面,進入後的頁面如圖[Redstrom-1.jpg]。在"CPU Ratio Selection"裡面顯示的是CPU是鎖頻的,因此倍頻不能被更改。而主板在"CPU Linear Frequency"裡面也提供了手動調節CPU外頻的功能,在CPU Linear Frequency改為Enable以後,就可以手動更改CPU的外頻了,如圖: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19.jpg
也可以以1MHz為增加量,手動調節線性提高外頻。
在最上面可以看到有"Redstrom Overclocking Tech",這就是要介紹的紅色風暴超頻技術,進入以後就會看到如圖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20.jpg
上圖提示的,說明你已經進入紅色風暴超頻項目中,按下回車鍵便開始紅色風暴的自動超頻。按下Enter鍵以後,接下來系統自動會1MHz、1MHz的緩慢提高外頻,大約每一秒鍾提高1MHz,直至紅色風暴所認為CPU能承受的最高工作頻率為止,這塊P4 2GA CPU利用紅色風暴在不加電壓的前提下超頻,外頻能逐步達到120MHz最終停止,在終止頻率下系統會暫停5秒鍾左右,接下來系統就會自動重新啟動。
超頻愛好者們大多還是喜歡手動調節外頻來尋找CPU的最佳超頻極限,而紅色風暴可以作為一種參考依據來用。這款主板沒有提供CPU電壓調節功能,因此在這塊主板上測試的CPU超頻極限勢必沒有在提高電壓後超頻來的高,因此紅色風暴也有優點有缺點,在此為大家介紹一下僅供參考。
[b]Phoenix BIOS(nForce2晶元組--Athlon XP平台)[/b]
在介紹過了兩個Intel CPU平台的超頻以後,我們來看一下AMD Athlon XP處理器的超頻情況,我們選擇的主板是頗具超頻功能的nForce2晶元組的EPOX主板,它的BIOS版本為Phoenix公司的,也是為了讓大家全面了解一下各個不同版本BIOS之間的異同之處。CPU採用的是最新的Barton核心的XP 3000+處理器,內存依然為Kingston DDR333內存。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21.jpg
如圖所示,這是Phoenix BIOS的主頁面,雖然在裡面看不到"Frequency/Voltage Control"的項目,但是頻率調節和超頻功能依然有,它們被分散在了其他的幾個項目之中。首先進入"Power BIOS Features"項目中。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22.jpg
在這裡面有三個選項,分別是調節CPU、AGP和內存模組電壓的。XP3000+的默認電壓是1.65V,工作在13x倍頻下,默認的前端匯流排頻率(FSB)為166MHz,它的實際工作頻率是2,158MHz==13 x 166。我們打算嘗試一下200MHz的前端匯流排頻率,把它設置在11 x 200==2.2GHz這樣的頻率下工作,電壓也稍微提高一些,同時打算讓DDR333內存運行在200MHz的頻率下,等同於DDR400。在此我們先提高0.1V的CPU核心電壓,這樣XP就工作在了1.75V。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23.jpg
因為也超頻了內存,因此也需要適當的提高一些內存電壓,在此將DIMM電壓提高到2.77V,增加量0.27V,如圖。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24.jpg
在此不增加AGP電壓了,這些設置好以後可以按ESC退出這個選項。接著退回到主界面以後,進入"Advanced Chipset Features"項目。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25.jpg
如圖,這是 Advanced Chipset Features項目的默認設置,在裡面我們可以改變CPU的外頻、倍頻和內存的運行頻率。首先先要改變一下"System Performance"項目,將它改變為"Expert"專家模式,全手動設置狀態。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26.jpg
接著和我們前面說到的一樣,在"CPU Clock Ratio"中改變CPU倍頻,在"FSB Frequency"中改變外頻頻率,新倍頻設置為11,新外頻設置為200MHz,改變如圖。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n27.jpg
在"Memory Frequency"裡面設置的是一個百分數,這個數值其實是內存運行頻率和外頻的比值,因為設置後的外頻已經達到了200MHz,因此內存頻率和它同步就已經達到DDR400的工作頻率了,所以設置為100%就可以了,如果錯誤的設置為"200%",那麼內存實際工作頻率就達到了400MHz,這相當於DDR800內存了,多麼可怕的頻率啊!"Memory Timings"裡面可以進一步詳細設置內存的各種數值參數,在CPU的部分就不過多介紹了。設置完成以後檢查一下是否有錯誤,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27.jpg
確認無誤後ESC鍵退出該菜單,最後存儲CMOS設置信息,退出BIOS重新啟動就可以了。
[b]超頻的影響與危害[/b]
不同頻率的CPU都是以一定的額定功率工作的,因此正常的工作下就勢必會產生熱量,然而為了便於理解,在CPU發熱方面大家甚至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個電熱絲,而對體積很小的CPU來說,如果散熱不好,在局部的熱量積累就很可能產生很高的溫度,從而對CPU造成危害。這里需要說明的是,一定溫度內的高熱並不會直接損壞CPU,而是因高熱所導致的「電子遷移現象」會破壞了CPU內部的晶元組織體系;而過高的電壓卻有可能將一些PN結和邏輯門電路擊穿造成CPU永久性的損壞。理論上說「電子遷移現象」是絕對的過程,然而它發展速度的快慢就是程度的問題了,如果能保證CPU內部的核心溫度低於80℃,這樣就不會減緩電子遷移這一物理現象的發生。再快速的電子遷移過程也不會立即毀掉你的CPU,而是一個「慢性」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最終結果就是縮短CPU的壽命。
什麼是電子遷移現象呢?「電子遷移」是50年代在微電子科學領域發現的一種從屬現象,指因電子的流動所導致的金屬原子移動的現象。因為此時流動的「物體」已經包括了金屬原子,所以也有人稱之為「金屬遷移」。在電流密度很高的導體上,電子的流動會產生不小的動量,這種動量作用在金屬原子上時,就可能使一些金屬原子脫離金屬表面到處流竄,結果就會導致原本光滑的金屬導線的表面變得凹凸不平,造成永久性的損害。這種損害是個逐漸積累的過程,當這種「凹凸不平」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造成CPU內部導線的斷路與短路,而最終使得CPU報廢。溫度越高,電子流動所產生的作用就越大,其徹底破壞CPU內一條通路的時間就越少,即CPU的壽命也就越短,這也就是高溫會縮短CPU壽命的本質原因。
此外伴隨著超頻的還會帶來一些不穩定因素,這要從幾方面來說。一方面是CPU的散熱,超頻後的CPU功率要比標准頻率下大,因此伴隨的發熱量也要比標准頻率大,如果多散發出來的熱量不能及時有效的傳遞走,那麼勢必會造成CPU溫度的升高,比如超頻前CPU工作在38度,而超頻後的CPU卻有可能工作在48度。CPU長時間在高溫下工作,穩定性方面的就會大折扣,也就是CPU在五六十度這種高溫度下工作時的出錯幾率要遠高於在三四十度下的工作出錯幾率。
另一方面,超頻者往往不能將外頻保證工作在100MHz、133MHz或是166MHz這種標准頻率下,因為PC系統中除了系統匯流排以外,還有AGP顯示卡的AGP匯流排頻率,PCI匯流排頻率、內存匯流排頻率等其他和系統匯流排頻率相關的匯流排速度,而這些頻率有的是可以獨立調節的,有的卻要由系統匯流排的頻率來決定。PCI和AGP的標准頻率是33MHz和66MHz,比如在100MHz外頻下,為了讓PCI和AGP工作在標準的頻率下,PCI對系統匯流排就是1/3分頻,而AGP對系統匯流排就是2/3分頻;而在133MHz外頻下,它們的分頻則可以分別設置成1/4和1/2,一樣可以保證PCI和AGP匯流排分別運行在33MHz和66MHz的標准頻率下。如果超頻者將系統外頻設置為120MHz,那麼按照1/3和2/3分頻的設置,PCI和AGP就分別運行在40MHz和60MHz下,隨之,連接在PCI匯流排上的硬碟、音效卡、網卡和SCSI卡等產品也就運行在了40MHz下,而連接在AGP匯流排上的顯示卡就會運行在60MHz下,這與這些部件是不是能夠超過他們的標准運行頻率來穩定運行呢?這誰也沒法保證,硬碟可能會出現讀寫錯誤、音效卡可能沒法正常發聲、網卡和SCSI卡可能會出現無法使用的情況,而顯示卡有可能會花屏或是致使系統死機,因此超頻至非標准外頻下勢必會造成這種周邊部件的不穩定性。如果超頻者能將超頻後的頻率也達到100MHz、133MHz或是166MHz這種標准頻率,那麼周邊部件就一樣會以標准頻率運行,因此就不會出現上面所說的這種不穩定性因素了,所以建議超頻者能讓超頻後的PC依然運行在標准外頻下以保證周邊部件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詳解電腦超頻的五大害處
超頻後果一:CPU功耗增加
現在所有CPU的晶元都是由CMOS(互補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工藝製成。CMOS電路的動態功耗計算公式如下:
P=C×V2×f
C是電容負載,V是電源電壓,f則是開關頻率。
因為超頻帶來的CPU頻率的增加,會造成動態功耗隨頻率成正比增長。而在超頻的過程中,為了讓CPU能夠工作在更高頻率上,常見的手段之一就是加電壓。而這更加快了功耗增長的速度。
假設一塊額定頻率為1GHz、額定電壓為1.5V的CPU其動態功耗為P0 。經過超頻以後,工作電壓加壓到1.65V,穩定運行在 1.3GHz ,此時其動態功耗為P1。因為CPU製成以後,其電容值C也就基本固定,可以看作常量,也就是說超頻前後的電容值C相等。
可以得到: P0 = 1.5 ×1.5×1 ×C = 2.25C (W)
P1 = 1.65×1.65×1.3×C = 3.54C (W)
兩式相除得到: P1/P0 = 3.54C / 2.25C = 1.573
此式的意義是,這款超頻後的CPU較未超頻時,其動態功耗增加了57.3% ,因為對CMOS電路來說,靜態功耗相對於動態功耗較小。因此其動態功耗的增長率近似為CPU總功耗的增長率。也就是說假設原來的CPU額定功率僅為60W,經加壓超頻後此時也將達到近95W ! 如果不更換更好的散熱設備,將不可避免的引起CPU工作溫度的上升。當處理器溫度超過最大允許值,輕則無法正常工作,嚴重則導致CPU燒毀。
超頻後果二:電遷徙
在前些年在提及超頻後果的時候,經常會提起電遷徙(有人稱為電子遷移)造成的危害。在半導體製造業中,最早的互連金屬是鋁,而且現在它也是矽片製造業中最普通的互連金屬。然而鋁有著眾所周知的由電遷徙引起的可*性問題。
由於傳輸電流的電子將動量轉移,會引起鋁原子在導體中發生位移。在大電流密度的情況下,電子不斷對鋁原子進行沖擊,造成鋁原子逐漸移動而造成導體自身的不斷損耗。在導體中,當過多的鋁原子被沖擊脫離原來的位置,在相應的位置就會產生坑窪和空洞。輕則造成某部分導線變細變薄而電阻增大,嚴重的會引起斷路。而在導線的另一些部分則會產生鋁原子堆積,形成一些小丘,如果堆積過多會造成導線於相鄰導線之間發生連接,引起短路。不論集成電路內部斷路還是短路,其後果都是災難性的。電遷徙或許是集成電路中最廣泛研究的失效機制問題之一。
超頻的結果會使通過導線的電流增大,引起的功耗增加也會使晶元溫度上升。而電流和溫度的增加都會使晶元更容易產生電遷徙,從而對集成電路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因此長期過度超頻可能會造成CPU的永久報廢。
曾經有人這樣反映:CPU超頻到某個頻率後,經過近一年的使用一直都很穩定。但是後來有一天就發現了CPU已經無法在這個頻率上繼續穩定工作。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可能是過度超頻而散熱措施不好,盡管CPU體質不錯,在較高的溫度下也能超到一個較高的頻率。但是惡劣的工作環境和超負荷的工作讓CPU內部發生嚴重的電遷徙。雖然沒有造成短路或者斷路,但是導線已經嚴重受到損傷,導線電阻R增大,最終引起布線延時RC(和布線電阻和布線電容有關)增加,導致時序錯亂影響CPU正常工作。
一方面CPU集成的晶體管密度的不斷提升,造成晶元中的導線密度不斷增加,導線寬度和間距不斷減小;另一方面CPU頻率不斷提升,功率逐漸加大而電壓卻在減小。CPU運作需要更細的導線去承載更大的電流,鋁互連的應用日益受到挑戰。因此更低電阻的銅互連將在集成電路的設計和製造中逐步取代原有的鋁工藝。
很重要的一點是,銅具有良好的抗電遷徙的特性,幾乎不需要考慮電遷徙問題。而目前市面上出售的CPU基本都已採用銅互連工藝。在AMD的Athlon(Thunderbird核心)和Intel的P4(NorthWood核心)發布以後的CPU都採用了銅互連技術,因此大多數人可以不必再為電遷徙而過於擔心。
超頻後果三:信號變差
前面說過,CPU是信號處理器,主要功能是對數字信號進行處?/
『貳』 什麼叫超頻,超頻的作用是什麼
電腦的超頻就是通過計算機操作者的超頻方式將CPU、顯卡、內存等硬體的工作頻率提高,讓它們在高於其額定的頻率狀態下穩定工作,以提高電腦的工作速度。超頻是一種通過調整硬體設置提高晶元的主頻來獲得超過額定頻率性能的技術手段。超頻者利用不同的方法 如加電壓、把DRAM的CL值調校等,令到可以穩定運行。在能夠成功超頻超出自己的記錄而穩定運行,會令超頻玩家有一種非正常的玩家的喜悅。很多超頻的玩家都會把自己超頻的成績放到超頻世界記錄資料庫中。
(2)手機電腦常說的超頻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1、超頻的超頻:
的超頻需要更有效的散熱裝置,包括設計更佳的中央處理器和顯卡核心晶元的散熱器。以空氣散熱的通常會使用銅制的散熱器及強力風扇,而水冷散熱的效果通常會比空氣散熱更好,因為水的比熱容較大。再高階一點的甚至還有類似冰箱冷卻壓縮機的散熱裝置。但強大的散熱裝置亦需要較大的放置空間。
2、超頻的不良影響:
超頻的主要後果是會導致系統不穩定、系統溫度升高甚至損毀硬體,有人亦認為即使超頻後能穩定地運作,電子元件的壽命也會縮短,且大多數的製造商不會對超頻後所帶來的任何後果提供保固或技術支援。在某些產品線下,超頻後將直接丟失保修權利。
『叄』 CPU超頻是什麼意思
通常所說的超頻簡單來說就是人為提高CPU的外頻或倍頻,使之運行頻率得到大幅提升,即CPU超頻。
超頻(源自英文Overclocking,簡稱OC,直譯為超頻)是免費提升電腦硬體性能的最便捷途徑,超頻是指將CPU、顯卡、內存等硬體設備的額定頻率提升一定幅度,使之在更高頻率下運行以達到更好的性能。
CPU超頻超越20%的幅度之後,就應該提升電壓,這是保證CPU和顯卡穩定運行的條件。但是提升電壓也意味著功耗和發熱會有提升,所以需要做好散熱工作,給CPU上更加高端的散熱器,或者給顯卡打造更加合理的風道,都是不可避免的。
(3)手機電腦常說的超頻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在CPU超頻方面,我們一般通過LinX軟體、ORTHOS軟體、wPrime軟體來進行。它們都可以應對多個CPU邏輯和物理內核,通過解線性方程組或者其他計算來提升CPU負載,測試極端情況下的CPU穩定性。
CPU超頻主要從BIOS里進行,面對市場上大量無法提升倍頻的CPU,我們只能提升外頻來超頻。比如一塊200MHz外頻的CPU,我們提升10%的外頻到220MHz,則主頻也會相應提升10%,一般CPU外頻提升建議以20%-40%為宜。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提升CPU外頻的同時內存頻率也會跟著往上走,這是超頻過程中最麻煩的問題,所以要修改內存分頻比例,比如說從1/6修改到1/7,就可以讓內存降頻。
『肆』 電腦超頻是什麼意思啊
超頻就是超過原來的頻率
電腦超頻,打個比方就是在跑步的時候,如以5米/S的速度跑,但過了一會兒,想跑快點跑完路線,這時就要進行加速跑,這時速度就調到了7米
/S,的速度就明顯加快了。在這段時間內,步頻就加快了。
CPU如何超頻
1.CPU硬超頻法
一般而言,大部分高品質主板上一般都採用純跳線方式進行超頻,比如可以通過JCLK1跳線設定CPU外頻情況,比如華碩部分超頻主板就支持一鍵超頻功能。詳情可以閱讀各主辦使用說明書。
2.BIOS設置超頻法
目前而言,幾乎所有的主板都可以在主板BIOS中進行超頻,而且這是比較理想的超頻方案,以P4
2.0GA為例,開機會按下DEL鍵進入BIOS主菜單,然後進入「Frequency/Voltage
Control」選項,在這里我們可以設置CPU的外頻、倍頻以及CPU電壓等參數。
3、CPU超頻軟體超頻法
即藉助軟體來調節達到超頻的目的。
『伍』 電腦中的超頻是什麼意思
簡單的就是本來CPU是的主頻是1.33HZ的~~現在可以超過這個范圍~
不過這個很危險~~CPU很容易被燒掉~~建議不要超頻..
超頻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是指任何提高計算機某一部件工作頻率而使之工作在非標准頻率下的行為及相關行動都應該稱之為超頻,其中包括CpU超頻、主板超頻、內存超頻、顯示卡超頻和硬碟超頻等等很多部分,而就大多數人的理解,他們的理解僅僅是提高CpU的工作頻率而已,這可以算是狹義意義上的超頻概念。
英文中,超頻是'OverClock',也被簡寫成OC,超頻者就是'OverClocker',它翻譯過來的意思是超越標準的時鍾頻率,因此國外的朋友們也認為讓硬體產品以超越標準的頻率工作便是超頻了。而至於超頻的起源目前已無法考證,誰是始作俑者更是無人知曉,其起源大概是從生活在386時代的前人開始嘗試,至今超頻的發展還是依然有跡可尋。
有人說超頻是在鑽CpU製造商設計和製造中的空子,也有人說這是為了榨乾CpU的性能潛力,要解釋這兩種說法,這需要從CpU的製造方面開始說起。CpU是一種高科技的結晶,代表人類的最新科技實力,所以它的製造同樣也需要最先進的技術來完成。
正是由於CpU總是位於科技潮水的最前沿,所以即使以Intel的實力,依然無法做到對CpU生產過程的完全監控和掌握,就是說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夾雜在CpU製造其中。這就造成了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無法完全確定一款CpU最合理的工作頻率。
簡單的來說就是某生產線上製造出的CpU只能保證最終產品在一定頻率范圍之內運行,而不可能「恰好」定在某個需要的頻率上。至於偏差情況有多嚴重,則要視具體生產工藝水平和製造CpU的晶圓片品質而定。因此生產線下來的CpU每一顆都要經過細致的測試以後,才能最終標定它的頻率,這個標定出來的頻率就是我們在CpU殼上看到的頻率了,這個頻率的高低完全由CpU生產商來定。
一般來說,CpU製造商都會為了保證產品質量而預留的一點頻率餘地,例如實際能達到2GHz的p4 CpU可能只標稱成1.8GHz來銷售,因此這一點CpU頻率的保留空間便成了部分硬體發燒友們最初的超頻的靈感來源,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把這失去的性能自己給討回來,這便發展到了CpU的超頻。
『陸』 電腦超頻是什麼意思 電腦超頻好處
1、電腦的超頻就是通過計算機操作者的超頻方式將CPU、顯卡、內存等硬體的工作頻率提高,讓它們在高於其額定的頻率狀態下穩定工作,以提高電腦的工作速度。
2、在不花錢的前提下,超頻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電腦性能的最佳捷徑,多數用戶,或者說游戲玩家,超頻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娛樂,能夠玩得起更好的游戲,而對於專業人員來說,超頻則是為了測試產品的極限。
3、超頻可在不升級CPU的前提下提高運行速度,但同時又給主板、內存、集成顯卡、集成音效卡等帶來很多不穩定因素。
『柒』 手機超頻是什麼
手機超頻是什麼
手機超頻是什麼?現在很多人在使用手機的時候都希望速度很快,而手機超頻雖然會帶來一定的性能提升,但是背後也會有許多隱患存在,下面我為大家分享手機超頻是什麼。
手機的超頻就是通過操作者的超頻方式將CPU、GPU晶元等硬體的工作頻率提高,讓它們在高於其額定的頻率狀態下穩定工作,以提高手機的工作速度。
以CPU 為例,CPU的生是非常精密的,以至於生產廠家都無法控制每塊CPU可以在什麼樣的頻率下工作,高頻率的CPU可以賣更高的價錢。但為了保證CPU的質量,這些標記頻率都有一定的富餘,也就是說,一塊工作在1.2GHz的CPU,很有可能在1.4GHz下依然穩定工作,超頻就是為了發掘這些潛在的富餘部分。
手機CPU超頻和電腦CPU超頻差不多,超頻雖然會帶來一定的性能提升,但是背後也會有許多隱患存在,例如發熱量的提升,電量消耗急劇,電池的放電加快等等,如果稍有不慎,可以還會引起硬體的損壞。
這些對於電腦來說也許不算什麼大難題,熱量提升可以換一套更好的'散熱系統去解決問題,電量消耗大,可以換一個大功率的電源,電量消耗急劇,頂多多付一點電費。
但是對於手機來說,引起的故障則是致命的,首先,手機的散熱條件不佳,無法進行更大的改造,只能使用原來的散熱系統,散熱不良可以會對硬體造成永久性傷害;其次,隨著CPU頻率的提高,換取了更高的性能,但是電量的消耗也隨之加劇,最終造成待機、使用時間嚴重下降,對於手機本身來說也不是一件什麼好事;再者,電量的快速消耗,必定加劇了電池的放電速度,過快的放電速度對電池本身的也會造成一定的傷害,電池可以說是手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雖然電池本身的價格並不高。
可以說超頻只是為一些發燒友而准備的,畢竟超頻不適合大多數人群,無論是電腦超頻還是手機超頻都是如此。手機超頻可以說弊大於利,得到了性能提升的同時,有可能損壞手機硬體,同時還造成了使用時間的縮短,本來手機就是屬於隨身物品,追求的是更長的續航時間。總之,手機超頻可以過一過手癮,但是如果想長期使用那就真沒有必要了,畢竟目前的配置已經足夠日常使用了,犧牲那麼多東西去追求那點性能的提升那就更不可取了。
非同步超頻簡介
在內存同步工作模式下,內存的運行速度與CPU外頻相同。而內存非同步則是指兩者的工作頻率可存在一定差異。該技術可令內存工作在高出或低於系統匯流排速度33MHz或3:4、4:5(內存:外頻)的頻率上,這樣可以緩解超頻時經常受限於內存的「瓶頸」。
對於支持SDRAM內存的老主板而言(如815系列),在支持內存非同步的主板BIOS中,可以在「DRAM Clock」下找到「Host Clock」、「Hclk-33M」、「Hclk+33M」三個模式。其中Host Clock為匯流排頻率和內存工作頻率同步,Hclk-33M表示匯流排頻率減少33M,而Hclk+33M可以使內存的工作頻率比系統外頻高出33MHz,比如將賽揚1.0G外頻從100MHz超到125MHz,而你的內存為PC133規格(即標准外頻為133MHz),此時在BIOS的「DRAM Clock」下選擇「Hclk+33M」,可以讓賽揚1.0G工作在125MHz外頻下,而內存卻可以在133MHz頻率下運行,充分挖掘內存的超頻潛力並提升系統性能。
而對於支持DDR內存的老主板而言(如845G晶元組),Intel規定845G只支持DDR266(133MHz×2)內存,不過有的品牌845G主板在BIOS中加入內存非同步功能(比如微星845G MAX),在BIOS中按照4:5的比例進行設置,可以讓內存運行在166MHz,從而支持DDR333(166MHz×2),並使內存帶寬提升到2.66GB/s。具體操作方式是:進入BIOS設置中,進入「Advanced Chipset Features」的「DRAM Timing Setting」選項,然後進入「DRAM Frequency(內存頻率)」選項,在這里可以看到266MHz、320MHz、400MHz、500MHz Auto等選項,我們直接選中「320MHz」即可。
『捌』 超頻是什麼意思能說得詳細明白點嗎
所謂超頻,實際上就是指讓電腦的配件在高於標准頻率下工作的一行為。其中主要包括CPU的超頻,顯卡的超頻,以及內存的超頻,而CPU的超頻較早出現。其實早期的
超頻行為實在是一種無奈,為了追求高效率,而那時的配件貴的出奇,無奈之下才超頻應用的,而現在雖然有一少部分人是為了花較少的錢而達到較高的性能(其機器若不超頻的話應用會有一定困難),即追求性價比而超頻的,其實更大一部分人純粹就是一種跟風,別人說2500+能超到3200+,就去買2500+接著就去超,不知道那種人有沒有想過,自己的2500+到底夠不夠用。還有一少部分人,那就是超頻純粹就是為了追求高數字,這種人也許不玩游戲,電腦很少干別的,進行最多的就是測試,對高性能的配件很感冒,這種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有錢!最後一類,是對超頻有一定的興趣,但是很少讓電腦長時間的超頻應用(因為膽子小^_^),僅僅是看看自己的電腦到底能不能超。
而高於標准頻率工作,自然會對該硬體造成一定的損壞,有的損壞是緩慢的,有的則是瞬間的,你的CPU就可能Biu---的一下爆掉!而一般正常應用之下,一個CPU估計能用個十多年到20年,顯然我們用電腦不能用那麼久,如果能夠適當的超超頻,不讓CPU發生瞬間的損壞,讓損壞緩慢發生,這樣又可以體驗到高性能,又不會很快壞掉,這樣豈不爽哉?
其實這就是許多人超頻的原動力,具體是怎麼樣,應該是見仁見智,有的人中意超頻,而有的人就是討厭超頻,討厭的有兩類,一類是因不了解而懼怕的討厭,還有一類就是曾經受過傷害而討厭。
『玖』 電腦里常說的超頻是什麼意思
電腦的超頻就是通過人為的方式將CPU、顯卡等硬體的工作頻率提高,讓它們在高於其額定的頻率狀態下穩定工作。以Intel
P4C
2.4GHz的CPU為例,它的額定工作頻率是2.4GHz,如果將工作頻率提高到2.6GHz,系統仍然可以穩定運行,那這次超頻就成功了。CPU超頻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CPU的工作頻率,也就是CPU的主頻。而CPU的主頻又是外頻和倍頻的乘積。例如一塊CPU的外頻為100MHz,倍頻為8.5,可以計算得到它的主頻=外頻×倍頻=100MHz×8.5
=
850MHz。提升CPU的主頻可以通過改變CPU的倍頻或者外頻來實現。但如果使用的是Intel
CPU,你盡可以忽略倍頻,因為IntelCPU使用了特殊的製造工藝來阻止修改倍頻。AMD的CPU可以修改倍頻,但修改倍頻對CPU性能的提升不如外頻好。而外頻的速度通常與前端匯流排、內存的速度緊密關聯。因此當你提升了CPU外頻之後,CPU、系統和內存的性能也同時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