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時候上微機課的時候一般都會被要求穿上鞋套,真的僅僅是因為干凈嗎
「微機」課程雖然有個「微」字,但是相對於現在的台式機和筆記本,它的大小一點也不「微」,但對於微機的保護方式卻是「微乎其微」。那時候上微機課的必備條件是要求學生必須穿上鞋套,才能進入微機室上課。有的學生忘記帶鞋套,會被機房的規矩拒之門外,這大概是學生最懊惱的事之了。至於必須穿戴鞋套的原因,老師給的解釋是腳底的細菌會感染到計算機,使計算機中病毒,到底是不是這樣呢?
所以,對於計算機來說,灰塵一直都不是個友好的對象,但是由於現代計算機比較普及,家家戶戶都有,有的孩子甚至「抱著」計算機長大的,對於保護計算機的常識,人們有了基礎的認識。其次是計算機本身硬體的提升還有機房的條件的改善,都加強了計算機的使用壽命,所以現在不穿鞋套當然也是可以的啦,但是仍然還是要保持衛生.
2. 將電腦穿在身上這篇課文中我的回答,怎麼做
摘要 將電腦穿在身上,就是指可穿戴設備,通過輔助的電子設備,cpu處理來輔助人類的日常使用和需求
3. 可穿戴計算機技術還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新的變化
可穿戴計算機技術會給我們生活帶來很多新的變化,比如說在醫學方面可穿戴計算機技術可以一天24小時,在不影響你正常生活的情況下來,記錄你的生理指標。
4. 可以把計算機穿在身上嗎
引言
今天在用計算機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請善待你的滑鼠。因為今天是滑鼠的生日。58年前的今天, 美國斯坦福研究院的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博士在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的會議上展示了世界上第一隻滑鼠,並提出了「圖形用戶界面」(GUI)的概念。58年過去了,計算機的發展已經遠超當時人們的想像。那麼在未來,計算機的發展還有哪些腦洞大開的可能呢?今天就讓我們來暢想一下未來計算機的樣子吧。
盡管現在各式各樣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都可以隨身攜帶,人們的生活工作也因為它們的存在而方便了許多,但我們還是會常常冒出這樣的念頭:要是能像科幻電影里那樣,把微型計算機穿在身上該有多好。
夢想是推動進步的力量。在今天,已經有了一些零散的小設備出現在實驗室中。未來十年,把計算機穿在身上,也許會像是穿件衣服一樣自然。
按照現代計算機理論奠基人之一馮·諾依曼的觀點,計算機可以分成處理單元、輸入單元、輸出單元和存儲單元等幾個部分;但從使用角度出發,人們可能會更傾向於另一種分類:主機、輸出設備和輸入設備。當這些部分都變得夠小夠方便的時候,我們就有可能把計算機穿在身上。
與聽覺相關的攜帶型輸出設備已十分成熟——每個人都用過耳機或者耳塞。與視覺相關的輸出設備也有了不錯的進展:早在2005年,就已經有一些廠商開始嘗試把眼鏡和顯示器結合起來。日本的一家公司開發的產品能用激光將圖像直接投射到使用者的視網膜上——不必擔心,激光的強度很低,不會對視力產生影響。它利用人的視覺暫留原理,讓激光快速地按指定順序在水平和垂直兩個方向上循環掃描,撞擊視網膜的一小塊區域使其產生光感,從而使人們感覺到圖像的存在。目前這種技術還不能提供非常精細的圖像,不過,性能的提升只是時間問題而已。2013年面世的智能眼鏡也是採用了類似的原理,讓人們可以直接在眼鏡上接收信息,同時不用擔心看不見面前的景物。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幾位研究者則乾脆打算把顯示器做在隱形眼鏡上。他們將發光二極體元件、控制電路、天線和數據通信模塊集成到一片軟性隱形眼鏡上,使用者戴上它能看到簡單的圖形。雖然現在它能提供的像素數量還不夠多,但是可以想見,它會在視野中呈現出很廣闊的場景——畢竟它是有史以來,與人們的眼睛接觸最親密、也最能保護隱私的顯示系統了。
可以戴在眼睛上的顯示系統,只是可穿戴計算機的一部分,人們可能會更關注和計算機對話的方式,畢竟鍵盤和滑鼠都不大適合邊走邊用。在這方面,研究人員已經研發出了一種工具,只需碰碰指頭,就能向電子設備發出指令。這種工具的名字是Skinput,這個單詞是「皮膚」和「輸入」兩個詞的結合。它由一條臂帶、一個微型投影儀和一部運算裝置構成,其中投影儀並非必備。臂帶內側有兩列形狀像微型聽診器的感測器陣列,每個陣列的五個壓電式感測器將會收集不同頻率的震動,並由運算裝置將敲擊手臂產生的震動轉化為計算機可以識別的信號。當人敲擊手臂時,經由皮膚表面直接傳導的橫波將會先行到達感測器,而通過骨骼傳導的震動則在由內而外傳遞到皮膚時,形成到達時間稍晚的縱波。通過震動的強度和時間差可以計算出產生震動的源頭的位置——這和我們進行地震測量時的方法十分類似。這種技術允許人們用一種在掌心敲敲打打的方式,來告訴計算機該做什麼,我們的掌心就好像是鍵盤一樣。不過現在它的精確度不算很高,還需要進一步提升才行。
當然,我們也可以直接和計算機說話。智能手機上已經出現了語音識別軟體,可以把我們的話語轉化成文字,繼而讓手機執行特定的功能。這種技術已經有了超過40年的歷史,而且還在迅速發展中。也許再過10年,計算機就能像是我們的朋友那樣聽懂我們說的每一句話。
看來,可穿戴計算機的輸入和輸出設備都已經有了不錯的進展,而主機完全可以用智能手機來代替——按照現在科技發展的速度,10年後智能手機的計算能力應該最少達到今天家用計算機計算能力的10倍以上。那麼,應該用什麼方式把這些設備連接在一起呢?
無線網路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藍牙技術能連接10米之內的設備,對可穿戴計算機來說已經夠用,但是也許還有更好的選擇:人體區域網。這個研究領域從20世紀90年代就已經開始發展,現在已經有了不少實驗性產品。韓國一些大學里的研究者已經實現了可以媲美家用寬頻的數據傳輸速度,能在3秒鍾內傳輸一首歌曲。從本質上來說,這還是一種無線通信系統。它會在人體皮膚表面傳遞一個弱電場,通過適當的調制來攜帶數據。這種技術和藍牙通信技術相比,不容易被截獲和竊聽,也不會被干擾,而且耗能要低得多。
對了,還有電池問題。計算機總是要用電的,而電池充電總是有些麻煩。人體發電技術能解決這種麻煩,讓可穿戴計算機永遠電力滿滿。早在2007年,英國的一些研究者開發出了方糖大小的振動發電設備,並且希望它能有更多的用途,例如通過人體內天然的振動源——心臟來為小型設備供電。
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想在體內植入一個小發電機。在這方面,一次性打火機也許可以幫上忙。打火機中都有一小片壓電陶瓷,當它的形狀變化時就會產生電能。新加坡國立大學已經開發出了壓電鞋,每走一步都能發電。後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科學家改進了這種設計,把壓電材料做成了細絲,再封裝進柔軟的硅橡膠中,製造出了具有良好柔韌性和驚人發電效率的發電鞋墊。中國科學家則開創了一個新領域,將壓電材料的尺寸縮小到只有通過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的程度。使用這種技術,科學家已經製造出了能發電的外套,這種外套將會隨著我們每一個細微動作的發生而產生電能。
也許不久之後,上述這些技術都會成熟到可以商業化的程度。到那時,我們把計算機穿在身上的夢想就能實現啦。
5. Eyetop掌控者穿戴式電腦與普通電腦相比有什麼樣的優勢
Eyetop掌控者是新一代穿戴式電腦。普通計算機的顯示器是放在桌子上或拿在手上的,穿戴式計算機把這些顯示器縮小到能裝進一個特殊的「眼鏡」里戴在消費者的近眼處。Eyetop掌控者在具備普通電腦絕大部分功能的基礎上,還具有攜帶方便、大屏幕真3D效果、使用隨意舒適、私密性強等主要特點。
6. 可穿戴計算機技術還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新的變化
摘要 在日常生活方面,目前的智能可穿戴的最大特點應該就是輕巧便捷能隨身攜帶在我們的物件上
7. 可穿戴計算機的介紹
先說一個典故吧:
手錶在1900年左右問世的時候,無法與懷表競爭。我們有一塊走時准確並且可以隨意察看時間的懷表,為什麼要把表帶在手腕上呢?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軍隊為其士兵分發了手錶,以使他們能夠在看時間時不會影響手持武器作戰。這在英國突然變成了一種時尚,人們通過戴手錶來表達對士兵的支持。
時尚也罷,需要也罷,可穿戴計算客觀上可以給人們帶來方便。這正是我們所需要的。
如果你因此有了好奇心,那麼請看下面摘錄的一篇介紹可穿戴計算的文章:
————————
筆記本和PDA 已經將人從電腦桌椅前解放出來,可穿戴電腦又將把人的雙手從鍵盤、滑鼠中解放出來。當有血有肉的人將計算機像衣服那樣穿在身上,「超人」出現了。
科學家Steven Schwartz 認為,下一代計算機將具有超凡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下一代計算機將不像現在那樣單獨裝在機箱里,而是像衣服一樣穿在身上,形影不離。
可穿戴電腦外形多種多樣,有的可別在腰帶上,有的可放在口袋裡,有的可挎在肩上,甚至可以分散地藏在衣服中。它的顯示器可像護目鏡一樣戴在頭上,鏡片是特殊材料製成的。它既能表示電腦顯示的內容,又不會檔住現線。它使用骨感語音輸入、眼控輸入、手套式輸入等技術,向電腦下達操作指令。使用者還可在頭上戴著如耳機一樣的無線電收發機,不僅能聽到用腦發出的音響,還能用以收發電子郵件。它不用鍵盤而是用觸摸板作為輸入裝置,科學家們還在開發戒指式輸人裝置、手套式輸入裝置。
使用這樣的電腦,比攜帶型電腦更方便,可以邊行走邊同網際網路連接,和在家裡一樣,向全世界收發電子郵件。甚至在上班的途中,一手抓住車上的吊環,一手操作電腦,編制所需要的報告,做到工作、乘車兩不誤。
這樣的電腦小巧玲瓏,形態各異。但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由於它能像衣服一樣穿在身上,所以攜帶和使用都要方便。現在以美國為首,包括日本在內的各發達國家都在開發這種新電腦,IBM 等公司正著眼開發使人們生活更顯得瀟灑的這類通用型電腦。
可穿戴電腦對技術的要求比較高,首先就是聲言輸入技術。因為這種電腦很小,通常不用鍵盤,而且經常邊走邊用,用文字輸入比較困難。其次,計算機要能夠認識人的動作(如手勢)和聲音,理解人的指示,也就是識別技術。最後就是節電技術,才能真正意義上讓可穿戴電腦大眾化。
不過,可穿戴電腦的前身並不光彩。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賭場里的賭客們將小型的攝像頭、對講機等機器掛在身上或放在口袋裡,以此得到同伴的信息進而在賭局中獲勝。
從廣義角度上說,近年來為人們所熟悉的U 盤、PDA 、MP3 和手機都是可穿戴計算機的一種。它們實現了可穿戴機的部分功能,U 盤類似於可穿戴機的CF機存儲器;PDA 就是一個小的掌上電腦;而MP3 已經具備了處理器與存儲器;手機也是一個有處理能力的隨身佩戴的計算機。
在一些發達國家,可穿戴機已經被廣泛應用在危險事件的處理中。
從大型機、台式機、手提電腦到掌上電腦,科學家正在努力拉近人與電腦之間的距離。
關鍵技術
可穿戴計算機系統並不是簡單地把一台PC機微型化後分布在身體之上,它必須研究和解決許多特殊的關鍵技術。我們把這些系統和關鍵技術稱之為「可穿戴計算技術」。
1.System on Chip體系結構設計技術
該設計技術可把計算機主機的硬體集成到一個晶元里。這樣,計算機就可以做得很小,而且有利於降低功耗,提高速度,尤其是可以降低成本,縮短生產周期。例如,Epson 的Cardio晶元就具備了PC 586的性能,而且已經產品化。
2.微小計算機多埠、高性能I/O 設計技術
可穿戴計算機的主機是微小型的,但卻要與多達十幾台外部設備相連。因此,要求微小型計算機應具備足夠數量的介面,而且要具有很高的I/O 處理能力。
3.無線自組網路技術
可穿戴計算機系統要伴隨人的活動並作為一個移 動節點隨時上網,多個這樣的節點將構成一個特殊的網路,稱之為自組網。這類網路沒有固定的路由器,各節點以任意方式移 動並動態連接,每個節點都可以充當路由器,且所具有的自動重組功能還可以提高網路的抗毀能力。有人把自組網概括為「移 動分布式多跳無線網路」。這類網路有如下特點:動態變化的拓撲結構;接入節點的隨意性;受限且經常變化的帶寬;可能出現的非對稱連接;終端受限的操作;分布式控制的網路。
4.嵌入式操作系統技術
現存的微機操作系統可以用於可穿戴計算機系統,但由於可穿戴計算機的體積和存儲空間十分有限,所以,操作系統應盡量壓縮到「專用」 的程度,並提高實時性。因此,需要使用嵌入式操作系統,這類系統常常是實時的和微內核的,並具有極強的處理多外設的能力。
5.移 動資料庫技術
可穿戴計算機系統在移 動中上網、移 動中訪問資料庫,這類移 動式的資料庫管理技術將有別於固定的資料庫管理。移 動資料庫需滿足以下四個目標:可用性與可伸縮性;可移 動性——移 動中訪問或移 動中更新;可串列性——支持可串列的並發事務執行;收斂性——系統總能收斂到一致狀態。
6.人機交互技術
可穿戴計算機系統實際上既是一個實時的信息處理系統,又是一個「人機結合,以人為本」的集合體,人機關系更加自然和諧。因此,人機交互技術是可穿戴計算機系統中的關鍵技術,它應解決人與計算機之間的交互問題以及人通過這種交互而提高環境感知的能力。
7.基於藍牙的無線連接技術
可以想像,當多達十幾個模塊同時分布於人體之上,它們之間的連線將是十分沉重的負擔,而且是一個不可靠的因素。而利用藍牙近距離無線通信,可逐步替代這些連線。
8.外部設備選擇與設計技術
可穿戴計算機系統除了主機之外就是大量的外部設備,設備的選擇與設計至關重要。其中主要包括輸入類設備、輸出類設備、電源等。對這些設備的要求是「具有高性能指標:小體積、低功耗;符合人體特徵,有利於健康;安全可靠。
通訊無界限
集成化通訊是指將語音、數據、音頻、視頻、信息和內容同特定的通訊手段進行融合,形成一個更加高效的、多方位的通信體系。這種通訊系統需要適應野外復雜的環境,考慮到團隊的通訊需要、無線的需要以及衛星通訊能力,特別是在蜂窩電話、城市通訊系統、無線電台等不能工作的情況下,這種系統才更顯英雄本色。
美國的NetworkAnatomy公司,他們設計製造的這種通訊解決方案已經在軍隊、民防、搜救、人道主義活動、邊防巡邏、國家安全、緊急事件處理和自然災害處理方面得到應用。它可以提供連續不間斷的隨身通訊和計算能力,提供高可靠性和高冗餘度。
NetworkAnatomy公司的目標是要建立世界級的集成化通訊方案,以幫助搜救生命。但目前該公司提出的產品理念,大部分代表了人類未來的通訊方式:高度隨身化的通訊終端,這個終端可以支持眾多的通訊模式,包括移 動電話、無線區域網、衛星通訊、GPS 定位、藍牙等等,並具備了比較強的計算和存儲能力。
Commander Pack
可穿戴的軍用規格背包。
完整而集成化的通訊方案,集成了語音、數據、音頻和視頻。
通訊終端與包內的平板電腦相連,滿足隨身計算的需要,實現通訊和計算的接合。平板電腦內裝有所有需要的內容和管理軟體。
集成化的區域網和廣域網訪問鏈接,可以在陸地、空中和海面進行數據和語音通訊。
99.99999%的可靠性,配置了太陽能電池和多套備份系統。
包中還配有生存工具、水、療傷用品和無線電對講機。
CommanderGauntlet
CommanderGauntlet 是正在開發中的一個產品,非常概念化。這是一個全包容的無線通訊解決方案,有了這個手套,語音、數據、音視頻和文字簡訊都可以解決了。這個手套還帶有一個閃亮的大燈,戴上它活象一個超人。該產品可與其它CommanderSeries 產品進行端到端的無線通訊。它具有防水功能,適合惡劣的野外環境。
人機合一之無敵勇士
美國國防部的「陸地勇士」概念最早在1991年正式提出,最初主要承包商是雷聲系統公司,分包商包括摩托羅拉公司、漢尼衛爾公司、奧米伽公司、GENTEX公司和Battelle公司。計劃最初預計在2001-2014 年之間花費二十億美元,裝備45000 套,期望於2016年形成戰鬥力。在1996財政年度計劃中,全部系統成本被估計大約70000 美元。
該項目旨在形成這樣一種戰鬥力量:將小型武器與高科技設備緊密集成,能夠大贏21世紀地面戰爭的軍事力量。
基於最新的通訊、感測、計算和材料技術,「陸地勇士」將徹底革新傳統的單兵作戰概念。該項目包括以下幾個子系統:武器子系統、綜合頭盔子系統、計算機/ 無線電子系統、軟體子系統和防護服與單兵設備子系統。
武器子系統
實現美國陸軍目標優先次序首位殺傷性,武器子系統是實施手段。模塊化武器子系統設計和製造基於M-16/M-4步槍。武器子系統包括主要的電力相關光學部件,如彈道計算器、光電瞄準器、攝像機和激光測距儀/ 數字羅盤(LRF/DC)。LRF/ DC 提供距離和方向信息給士兵。士兵從全球定位系統(GPS )聯結自己位置,當需要間接火力和戰斗識別呼叫時,士兵有精確的目標位置。這一個系統將會允許步兵在所有天氣的類型下和在夜間操作。連同其他的組件,一個士兵能使自己不暴露在敵人的火力下。
綜合頭盔子系統
綜合頭盔集合子系統(IHAS)使用先進材料,具有較輕的重量同時提供勝於美軍目前頭盔的殼體彈道防護。完整的綜合頭盔集合子系統比現有的頭盔更輕和更舒服。IHAS的頭盔安裝了計算機和感測器顯示裝置,是對其它子系統到數字化戰場的士兵界面。通過「頭盔安裝顯示器」,士兵能觀看計算機發出的圖解數據、數字化地圖、情報資料、部隊位置,還包括安裝在武器上熱成像武器瞄準器(TWS )和攝像機的成像。這個新的能力允許士兵在一個隅角的周圍檢視、捕獲一個目標,然後不暴露他自己並且射擊武器,僅對敵人露出他的雙臂和手。使用他的武器熱成像瞄準器掃描一個區域,士兵將會能夠看見區域的特性,包括地形和敵人位置,並且將會能夠看穿欺騙偽裝。安裝在武器子系統上的夜視感測器顯示裝置的一個圖像增強器,通向他的計算機信息處理機,並將處理後的信息顯示在「頭盔安裝顯示器」上面,這將會允許士兵面對在黑暗掩蓋下的目標進行機動和交戰。「陸地勇士」使用「頭盔安裝顯示器」,將會允許步兵召喚情形映像、發送信息和請求火力支援,全部經過只是點一下一個「滑鼠器」。
計算機/ 無線電子系統
步兵將會把計算機/ 無線電子系統(CRS )附裝在他的背包「負荷- 支撐框架」上。背包上面部分是無線電裝置,下面部分包括計算機信息處理機和全球定位系統(GPS )模塊。用於單兵設備,計算機信息處理機與無線電裝置和全球定位系統(GPS )定位器融合在一起集成到CRS 內,合並分開的顯示裝置、控制器和安裝框體,因此減輕重量而且減少電源需要量。全球定位系統和無線電裝置天線嵌入到負載框架內。
另外,附著於士兵胸部的手指觸摸操作裝置是一個連接到背包並且附著於士兵胸部的手指觸摸操作裝置,作用如同一個計算機滑鼠,以及允許佩戴者變換屏幕、調節無線電、變換頻率和傳送數字信息。還有一些功能通過幾個位於步槍上靠近扣板機的手指位置的按紐受控,這樣允許士兵保持一個射擊姿態。
軟體子系統
「陸地勇士」軟體子系統引導士兵的核心戰場職能,顯示處理、任務設備和電源管理。軟體子系統包括戰術和任務輔助模塊;地圖和戰術覆蓋圖;收集和顯示視頻圖像;也包括一個電源管理模塊。「陸地勇士」將會在數字化戰場上可共同操作。設計人員設置系統,能被更新和技術改進,模塊體系結構允許直接插入/ 替換用於技術升級。對於士兵任務需求和參數選擇,軟體子系統允許士兵自己編制系統的菜單和功能操作。
單兵攜帶式電源組件,可能使用新型「形狀- 適合」電池,作為士兵裝具一部分穿著活動時感到舒適,沒有妨礙感;另外的一種可能性是發展一個「睡眠」模式,當不使用時會自動地把設備設置在備用狀態來保存電池能量。
單兵攜帶式電源組件使用兩塊鋰電池,美國陸軍要求電源工作時間12個小時,將來使用「睡眠」模式後工作時間30個小時,單兵攜帶式電源組件使用可再充電型電池,用於作戰任務可利用車輛的動力,部分任務和當作備份使用用完即可丟棄的一次性電池。
防護服與單兵設備子系統
防護服和單兵設備子系統由建立在使用巧妙的「自動控制不穩狀態技術」一種革命性背包框架設計所組成,用於士兵的自然身體活動彎曲。背包帶使用快速脫扣器,使用士兵正確、快速脫掉背包。士兵的計算機/ 無線電聯結必需的電纜集成到框架內。在活動的時候士兵能調整他的背包結構,從他的肩部到他的臀部調整負載分布。一個簡單的調整,然而它允許士兵更有效管理和攜帶他的戰斗負荷而且具有較小的疲勞感。新的「陸地勇士」防具,例如頭盔,減輕重量提供改良的沖擊防護。「陸地勇士」防彈衣包括一個模塊化可升級防護塊保護士兵免於輕武器威脅。防護服和單兵設備子系統結合模塊化防彈衣和可升級防護塊能擋住輕武器射擊的子彈沖擊。
8. 可穿戴計算機技術是什麼意思
可穿戴計算技術是一種將計算機「穿戴」在人體上進行各種應用的國際性前沿計算機技術,是智能環境的一個主要研究課題。
普適計算之父馬克·維瑟(Mark Weiser)對智能環境是這樣描述的:「這是一個由感測器、驅動器、顯示器和計算機元素組成的物理世界,這些元素無縫嵌入到我們生活中的物件中,通過不間斷的網路連接在一起」。智能環境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有趣的數字世界,不停運轉的各種智能設備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舒適和便利。
可穿戴計算技術(Wearable Computing),目前國際上尚無較明確和完備的定義,國際上公認的可穿戴計算技術的先驅者,加拿大的斯蒂夫·曼恩(Steve Mann)教授認為可穿戴計算機系統具有這樣的特徵:「屬於用戶的個人空間,由穿戴者控制,同時具有操作和互動的持續性」。正如人類將計算機作為外部設備使用一樣,在一個可穿戴計算機系統中,計算機可以將人類的頭腦和身體變成它的一個外部設備。同時,可穿戴計算機和人類之間的互動是持續性的,更重要的是,為了滿足用戶不中斷正在進行的任務,可穿戴計算機還能夠進行多任務操作。如果一台計算機是「可穿戴的」,那它將伴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時提供幫助,它就像穿衣服或其他形式的穿戴一樣,盡可能的不引人注意。
二。 可穿戴計算的關鍵技術
可穿戴計算技術並非是簡單地把計算機微小化後直接穿戴在人們身上,它需要解決很多關鍵性的技術才能真正發展起來,以滿足人們的應用需求。
1. 片上系統(SoC)
片上系統(SoC)是一個微小型系統,如果說中央處理器(CPU)是大腦,那麼SoC就是包括大腦、心臟、眼睛和手的系統。國內外學術界一般傾向將SoC 定義為將微處理器、模擬IP核、數字IP核和存儲器集成在單一晶元上。由於可穿戴計算系統在應用上便利性、舒適性的要求,決定了其處理系統應該是可定製的、
具有特定用途的微小化產品,SoC技術正是這一問題的解決方法。
2. 嵌入式操作系統技術
嵌入式系統誕生於微型計算機,是嵌入到對象體系中的專用計算機應用系統。由於可穿戴計算機系統的體積和存儲空間十分有限,操作系統應盡量壓縮到「專用」的程度,並提高實時性。這使得嵌入式操作系統成為必要,這類系統常常是實時的和微內核的,並具有極強的處理多外設能力。
3. 無線自組網路技術
可穿戴計算系統要伴隨人的活動並作為一個移動節點隨時聯網,多個這樣的節點構成一個特殊的網路,稱之為自組網。在任何時刻、任何地點,不需要現有信息基礎網路設施的支持就能快速構建起一個移動通信網路,它是一組帶有無線收發裝置的移動終端組成的多跳頻、臨時性自治系統。
4. 移動資料庫技術
可穿戴計算系統需要在移動中訪問資料庫,這類移動式的資料庫管理技術將有別於固定的資料庫管理。移動資料庫具備以下特性:支持多種連接協議、完備的嵌入式資料庫的管理功能、支持多種嵌入式操作系統。
5. 人機交互技術
可穿戴計算系統是一個人與計算機密不可分的集合體,因此,人機交互技術是可穿戴計算機系統中的關鍵技術,它解決了人與計算機之間的交互問題,人通過這種交互提高了對環境感知的能力。
6. 無線連接技術
可以想像,當多達十幾個模塊同時分布於人體之上,它們之間的連接線纜將是十分沉重的負擔,也是一個不可靠的因素。而採用藍牙等近距離無線通信方式替代這些連接線纜,將徹底解決以上問題。
7. 高效能源技術
鑒於可穿戴計算系統的長效性要求,需要一種可長期、持續、穩定的供電模式保證可穿戴計算機的有效運行,例如將人體的運動能量(行走時足底的能量、慣性能量、人體其他行為產生的能量)、熱能和化學能轉化為電能方式。
9. 人們為什麼要把電腦穿戴起來
這是啥問題啊。。人們都有美的思想,自然會把電腦穿戴起來。但實際上這樣給電腦帶來的是危險,因為過多的包裝是電腦本身性能發揮的阻礙。當然,「聰明」的人類更鍾情與包裝,所以就會致力於研究包裝帶來的負面效果如何消失。這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
10. 可穿戴計算機技術還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新的變化
現在我們無論是在擁擠的地鐵還是在寬闊的商場,以智能手環、智能手錶、智能耳機為主要產品形態的智能可穿戴設備基本都是隨處可見。
特別是近幾年,由於居民對於健康意識的不斷提升,以及行業技術的不斷創新,全球智能可穿戴設備可謂是呈現井噴式增長。且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都將會推動智能可穿戴產品的普及,未來智能穿戴或許將變成我們生活的一種方式。
智能可穿戴對我們的生活有哪些影響?
目前的智能可穿戴設備行業根據應用領域分為商業消費級和專業醫療級設備。商業消費級智能可穿戴設備就是我們常見的用來監測運動量、心率、呼吸等的產品,最典型的代表產品就是特別受年輕人喜歡的小米運動手環和蘋果的iWatch;專業醫療級智能可穿戴設備就有智能雲血壓儀、心率血氧探測儀、智鼾墊等包括監測和治療慢性病類型的醫療設備,多供以醫療機構使用。
那麼智能可穿戴到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改變呢?
在日常生活方面,目前的智能可穿戴的最大特點應該就是輕巧便捷能隨身攜帶在我們的物件上,內置了智能晶元和感測器,可以收集我們的生命體征及各類運動狀況的監測,甚至是獨立聯網操控智能家居、無手機出行支付等各類場景的運用。
智能可穿戴對我們的生活有哪些影響?
在醫療健康監測上,可以應用在高血壓、低血糖、心率異常等各類疾病的管理上,通過可穿戴設備能夠長期監測病程的變化情況,為慢病診療提供長期、方便快捷且細致准確的各項健康數據,最大程度幫助患者提高自我監督性,並按照科學健康的方式生活。
當然隨著消費者需求的不斷升級,一款智能手環所產生的價值來說不應該僅僅是局限在簡單的監測功能,更多的業內共識認為,智能可穿戴在之後的時代中應該更偏重於監測之後的解決方案。
不管是心率、血糖、睡眠還是各類生命體征的健康數據,通過大數據雲計算技術以及功能演算法的精進等,通過這些信息能夠為消費者實現更有效更科學的健康計劃。
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貼近我們生活的高科技產品也會出現,可穿戴智能設備作為未來科技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些利於我們生活的產品將會以難以想像的程度改變我們的生活,微克科技作為智能可穿戴行業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將與優秀的生態夥伴們一起共建「智能可穿戴硬體生態系統」,未來我們拭目以待。
可穿戴技術的發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多倫多大學的Steven Mann被認為是「可穿戴計算之父」。Steven Mann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嘗試製作能夠記錄周遭事物的眼鏡,只不過之前的設計是一個頭盔。隨著時間的推進,他的頭戴式智能眼鏡越來越輕巧。最終,能與電腦和網路相連接的EyeTab問世時間比Google Glass早了13年。
可是從去年穀歌推出Google Glass後,可穿戴設備才真正成為一個熱門話題,並引起眾多企業的跟進,目前已有不少公司推出了眼鏡、腕錶、鞋等各類穿戴計算設備。三星和谷歌都有各自的智能手錶開發計劃。甚至微軟也已經在其R&D實驗室中研發智能手錶。
可穿戴設備為何會在此時被重視起來,原因是微型處理器、屏顯技術、APP等軟硬體條件更能夠支撐可穿戴設備的發展。同時,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讓可穿戴設備的運行環境也發生了變化,讓可穿戴設備具備了超強的數據處理能力和傳輸能力,而其也不像過去發明者做的那般笨重,便攜性大為增強了。
根據目前各大公司對穿戴設備的研發,實際上把可穿戴設備分了兩大類,一類是一種通用性設備,其應用是對智能手機的替代,它可以滿足你的多個需求。比如,谷歌的眼鏡、蘋果的手錶,以這兩個科技公司的實力,其可穿戴設備一定要代替,至少是部分代替智能手機的功能,讓用戶「換一種方式看世界」。
另一類可穿戴設備是針對人群某個需求的深入滲透。比如手環,它能讓你了解自己的睡眠情況、運動情況並給出建議。又比如鞋子,它能記錄你的運動情況,甚至為你導航。它們都只解決了你某一方面的需求,但它能提供的服務更加深入和貼心,它能讓用戶「更清晰的看清自己和世界」。
可穿戴設備是人與設備鏈接的最直接方式,其市場需求巨大。正如張小龍所言:「微信目前已經解決了人與人之間、人與企業之間的通訊問題,未來,我們還希望解決人與設備,設備和設備之間的通訊問題。」
而這無疑會引發一場數字設備的革命。
可以想見,人與設備的連接和溝通可以完全由智能手機完成,將傳統設備進行改造,使之能與智能手機連接並傳輸數據,由APP提供人機交互的軟體界面,一系列傳統的設備都可以與普通用戶實現溝通與交流,而且通過智能手機對數據的手機實現大數據。
目前,這一應用最多的領域就是醫療方面,電子血壓計已經實現了與手機APP相連接並能將數據進行儲存、比較,並傳輸給醫生。相關廠商通過後台記錄,可以產生「大數據」應用。當用戶數超過百萬,就可以分析性別、年齡與高血壓患病之間的關系;當用戶數超過千萬,並且有較廣的地域范圍就可以分析出高血壓與地域分布的關系。
醫院里的B超儀也僅僅是一個探頭連接了一台電腦並成像顯示,利用手機完全可以實現B超家用化,並實現與醫院醫生的線上診斷和互動。在這個領域,如果能實現大數據支撐,未來我們的家用B超儀完全能給用戶提供基本的影像觀測結論,只用將結論自動Email給醫生,醫生就能實現診斷了。
在2012年的冬天,北京的霧霾測驗裝置非常流行,很多人都買來測測自己身邊的PM2.5濃度。如果這個檢測裝置能與相應的手機APP鏈接,那麼全北京或許會多出很多用戶自發的檢測站,氣象站也能藉助這些數據得出更多關於PM2.5的信息,將有效促進北京未來三年治理大氣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