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無線連接 > 電腦怎麼發明的

電腦怎麼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2-10-18 04:38:18

A. 電腦是根據什麼原理發明的

公元前5世紀,中國人發明了算盤,廣泛應用於商業貿易中,算盤被認為是最早的計算機,並一直使用至今。算盤在某些方面的運算能力要超過目前的計算機,算盤的方面體現了中國人民的智慧。 直到17世紀,計算設備才有了第二次重要的進步。1642年,法國人Blaise Pascal(1623-1662)發明了自動進位加法器,稱為Pascalene。1694年,德國數學家Gottfried Wilhemvon Leibniz(1646-1716)改進了Pascaline,使之可以計算乘法。後來,法國人Charles Xavier Thomas de Colmar發明了可以進行四則運算的計算器。 現代計算機的真正起源來自英國數學教授Charles Babbage。Charles Babbage發現通常的計算設備中有許多錯誤,在劍橋學習時,他認為可以利用蒸汽機進行運算。起先他設計差分機用於計算導航表,後來,他發現差分機只是專門用途的機器,於是放棄了原來的研究,開始設計包含現代計算機基本組成部分的分析機。(Analytical Engine) Babbage的蒸汽動力計算機雖然最終沒有完成,以今天的標准看也是非常原始的,然而,它勾畫出現代通用計算機的基本功能部分,在概念上是一個突破。 在接下來的若干年中,許多工程師在另一些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進步,美國人Herman Hollerith(1860-1929),根據提花織布機的原理發明了穿孔片計算機,並帶入商業領域建立公司。 現代計算機發展歷程 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 (1945-1956) 1946年2月15日,標志現代計算機誕生的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在費城公諸於世。ENIAC代表了計算機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它通過不同部分之間的重新接線編程,還擁有並行計算能力。ENIAC由美國政府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合作開發,使用了18000個電子管,70000個電阻器,有5百萬個焊接點,耗電160千瓦,其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 第一代計算機的特點是操作指令是為特定任務而編制的,每種機器有各自不同的機器語言,功能受到限制,速度也慢。另一個明顯特徵是使用真空電子管和磁鼓儲存數據 . 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 (1956-1963) 1948年,晶體管發明代替了體積龐大電子管,電子設備的體積不斷減小。1956年,晶體管在計算機中使用,晶體管和磁芯存儲器導致了第二代計算機的產生。第二代計算機體積小、速度快、功耗低、性能更穩定。1960年,出現了一些成功地用在商業領域、大學和政府部門的第二代計算機。第二代計算機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還有現代計算機的一些部件:列印機、磁帶、磁碟、內存、操作系統等。計算機中存儲的程序使得計算機有很好的適應性,可以更有效地用於商業用途。在這一時期出現了更高級的COBOL和FORTRAN等語言,使計算機編程更容易。新的職業(程序員、分析員和計算機系統專家)和整個軟體產業由此誕生。 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 (1964-1971) 1958年德州儀器的工程師Jack Kilby發明了集成電路(IC),將三種電子元件結合到一片小小的矽片上。更多的元件集成到單一的半導體晶元上,計算機變得更小,功耗更低,速度更快。這一時期的發展還包括使用了操作系統,使得計算機在中心程序的控制協調下可以同時運行許多不同的程序。 第四代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 (1971-現在) 大規模集成電路 (LSI) 可以在一個晶元上容納幾百個元件。到了 80 年代,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VLSI) 在晶元上容納了幾十萬個元件,後來的 (ULSI) 將數字擴充到百萬級。可以在硬幣大小的晶元上容納如此數量的元件使得計算機的體積和價格不斷下降,而功能和可靠性不斷增強。 70 年代中期,計算機製造商開始將計算機帶給普通消費者,這時的小型機帶有友好界面的軟體包,供非專業人員使用的程序和最受歡迎的字處理和電子表格程序。 1981 年, IBM 推出個人計算機 (PC) 用於家庭、辦公室和學校。 80 年代個人計算機的競爭使得價格不斷下跌,微機的擁有量不斷增加,計算機繼續縮小體積。與 IBM PC 競爭的 Apple Macintosh 系列於 1984 年推出, Macintosh 提供了友好的圖形界面,用戶可以用滑鼠方便地操作

B. 電腦是什麼時候發明出來的誰發明的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電腦ENIAC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名叫ENIAC(愛尼阿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方要求賓州大學莫奇來(Mauchly)博士和他的學生愛克特(Eckert)設計以真空管取代繼電器的「電子化」電腦——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電子數字積分器與計算器),目的是用來計算炮彈彈道。

這部機器使用了18800個真空管,長50英尺,寬30英尺,佔地1500平方英尺,重達30噸(大約是一間半的教室大,六隻大象重)。它的計算速度快,每秒可從事5000次的加法運算,運作了九年之久。吃電很兇,據傳ENIAC每次一開機,整個費城西區的電燈都為之黯然失色。

另外,真空管的損耗率相當高,幾乎每15分鍾就可能燒掉一支真空管,操作人員須花15分鍾以上的時間才能找出壞掉的管子,使用上極不方便。曾有人調侃道:「只要那部機器可以連續運轉五天,而沒有一隻真空管燒掉,發明人就要額手稱慶了」。

從第一台計算機誕生至今已將近60年了,在這期間,計算機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著,首先是晶體管取代了電子管,繼而是微電子技術的發展,使得計算機處理器和存貯器上的元件越做越小,數量越來越多,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和存貯容量迅速增加。

當年的「埃尼阿克」和現在的計算機相比,還不如一些高級袖珍計算器,但它的誕生為人類開辟了一個嶄新的信息時代,使得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C. 電腦是怎麼發明的

而第一部真正可以稱得上電腦的機器,則誕生於1946年的美國,毛琪利與愛克特發明的,名字叫做ENIAC。這部計算機使用真空管來處理訊號,所以體積龐大(占滿一個房間)、耗電量高(使用時全鎮的人都知道,因為家家戶戶的電燈都變暗了!),而且記憶容量又非常低(只有100多個字),但是,卻已經是人類科技的一大進展。而我們通常把這種使用真空管的計算機稱為第一代計算機。

D. 電腦是怎麼發明的

電腦最早是在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發明出來的。那時的電腦是「大型的計算機」。這台電腦有三個教室那麼大。

E. 電腦是怎樣被發明的

1946,美國的毛琪利與愛克特發明了第一代電腦—ENIAC,
而第一代的電腦有2間教室大喔...跟現在我們一般用的個人電腦體積差很多吧,
當時的電腦零件是真空管(現在已經找不到了)
而存檔的東西是一種打孔卡片。
電腦之前是被稱為計算機的,問世之前,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機械式計算機、機電式計算機和萌芽期的電子計算機四個階段。
20世紀以後,各個科學領域和技術部門的計算困難堆積如山,已經阻礙了學科的繼續發展。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後,軍事科學技術對高速計算工具的需要尤為迫切。在此期間,德國、美國、英國部在進行計算機的開拓工作,幾乎同時開始了機電式計算機和電子計算機的研究。
德國的朱賽最先採用電氣元件製造計算機。
計算機的程序仍然是外加式的,存儲容量也太小,尚未完全具備現代計算機的主要特徵。
新的重大突破是由數學家馮·諾伊曼領導的設計小組完成的。1945年3月他們發表了一個全新的存儲程序式通用電子計算機方案—電子離散變數自動計算機(EDVAC)。隨後於1946年6月,馮·諾伊曼等人提出了更為完善的設計報告《電子計算機裝置邏輯結構初探》。同年7~8月間,他們又在莫爾學院為美國和英國二十多個機構的專家講授了專門課程《電子計算機設計的理論和技術》,推動了存儲程序式計算機的設計與製造。開始有了現代計算機-電腦。

F. 電腦是怎麼產生的

人類會發明計算機,最初的目的是幫助處理復雜的數字運算。而這種人工計算器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紀的法國大思想家帕斯卡。

帕斯卡的父親擔任稅務局長,當時的幣制不是十進制,在計算上非常麻煩。帕斯卡為了協助父親,利用齒輪原理,發明了第一台可以執行加減運算計算器 。

後來,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加以改良,發明了可以做乘除運算的計算器。之後雖然在計算器的功能上多所改良與精進,但是,真正的電動計算器,卻必須等到公元1944年才製造出來。

(6)電腦怎麼發明的擴展閱讀:

電腦的用途,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數值計算,計算機廣泛地應用於科學和工程技術方面的計算,這是計算機應用的一個基本方面,比較熟悉的。如:人造衛星軌跡計算,導彈發射的各項參數的計算,房屋抗震強度的計算等。

2、數據處理,用計算機對數據及時地加以記錄、整理和計算,加工成人們所要求的形式,稱為數據處理。數據處理與數值計算相比較,它的主要特點是原始數據多,處理量大,時間性強,但計算公式並不復雜。

在計算機應用普及的今天,計算機已經不再只是進行科學計算的工具,計算機更多地應用在數據處理方面。

G. 計算機是怎樣被發明出來的

追溯先驅者的足跡,計算機的發明也是由原始的計算工具發展而來的。中國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勞動人民就獨創了一種計算工具——算籌。從唐代開始,算籌逐漸向算盤演變。到元末明初,算盤已經非常普及了。隨著人類社會生產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生活的日益豐富,人們一直希望發明出一種能自動進行計算、存貯和進行數據處理的機器。因而,許多先驅者踏上了發明計算工具的艱難歷程。1642年,法國著名的數學家帕斯卡率先邁出了改革計算工具的重要一步,成功地創造了一台能做加、減法的手搖計算機。

帕斯卡的加法器並不先進,但是這項工作是開創性的。在帕斯卡思想啟發下,很多科學家開始向自動化、半自動化程序計算機發起挑戰。

直到19世紀中葉以後,計算器同紡織技術的重大革新——程序自動控制思想結合起來,一些功能較全面的計算機器這才紛紛登上歷史舞台。

馮·諾依曼與「埃尼阿克」奇異的天才、英國數學家巴貝奇於1822年設計完成的差分機就是其中一個佼佼者。這是一種順應計算機自動化、半自動化程序控制潮流的通用數字計算機。

而真正揭開電子計算機新篇章的應該是「埃尼阿克」(ENIAC)的誕生。但「埃尼阿克」卻沒有真正的運控裝置。大量運算部件是外插型的,每一步計算都要花很多時間先將程序連接好,准備工作繁瑣,大大影響了運算速度。

後來,美籍匈牙利人馮·諾依曼提出了新的改進方案,這個方案所設計的計算機被稱為「離散變數自動電子計算機」(英文縮寫EDVAC,中文譯為「埃迪瓦克」)。新方案中,馮·諾依曼提出採用二進制和存儲程序的設想,從此,諾依曼博士毅然投身到新型計算機設計的行列中。

「埃尼阿克」還沒問世,馮·諾依曼就洞察到它的弱點,並提出製造新型電子計算機「埃迪瓦克」的方案。和「埃尼阿克」比起來,「埃迪瓦克」這個長達101頁的劃時代文獻是目前一切電子計算機設計的基礎,雖然「埃迪瓦克」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但馮·諾依曼的設計思想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名字將永遠銘記在人們心中。

從「埃尼阿克」誕生時起直至20世紀50年代末,是第一代計算機的快速發展時期。在60年代初期,美國突然出現了計算機的「爆炸性發展」的局面。從1951年到1959年,美國裝機總數為3000多台。而從1960~1962年,短短3年即安裝了7500台計算機。這段時期,為適應計算機工業生產和用戶的大量需要,一些計算機廠家開始開發計算機族,即系列產品。例如,久負盛名的計算機公司——IBM公司相繼推出了以科學計算為主的大型計算機族、大型數據處理機族和中小型通用計算機族。計算機的應用領域由此普及開來。

H. 電腦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命名為"埃尼阿克",是1946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埃克特等人研製成功的。
具體情況如下:
第一台電子計算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製成的,那時,隨著火炮的發展,彈道計算日益復雜,原有的一些計算機已不能滿足使用要求,迫切需要有一種新的快速的計算工具。這樣,在一些科學家、工程師的努力下,在當時電子技術已顯示出具有記數、計算、傳輸、存儲控制等功能的基礎上,電子計算機就應運而生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命名為"埃尼阿克",是1946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埃克特等人研製成功的。它裝有
18
000多隻電子管和大量的電阻、電容,第一次用電子線路實現運算。"埃尼阿克"每秒能做
5
000次加法,或者400次乘法。如果用當時最快的機電式計算機做40點彈道計算,需要兩小時,而"埃尼阿克"只要3秒鍾,這在當時,的確已是很了不起的成績。然而"埃尼阿克"還不完善,實際上它沒有存儲器,只有用電子管做的寄存器,僅僅能寄存10個數碼。當需要換算別的題目時,得重新焊接連線,很費時間。

I. 電腦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電腦是由計算機改變
而來.1946年2月14日,人類歷史上公認的第一台現代電子計算機「埃尼阿克」(ENIAC)誕生,這是第一台電腦,它是以計算為主的.

J. 電腦是怎麼發明的

計算機(電腦)是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技術發明之一。1946年2月,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取名為「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簡稱為「埃尼亞克」。其發展經歷了半個多世紀,最重要的奠基人是美籍匈牙利科學家
馮.諾伊曼。主要是他第一次提出了計算機存儲概念,奠定了計算機的基本結構。後來利用主要器件電子管和其他元件製造而成。

閱讀全文

與電腦怎麼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開機電腦和屏幕不連接 瀏覽:49
怎麼樣關電腦開機彈窗 瀏覽:953
電腦怎麼查找無線連接 瀏覽:561
下電腦游戲的軟體下載 瀏覽:886
蘋果電腦使用快捷鍵 瀏覽:215
電腦開機第一次屏幕不顯示 瀏覽:76
電腦的攝像頭為什麼開不起 瀏覽:124
電腦突然黑屏關機後重啟又沒事了 瀏覽:619
網吧的電腦能重做系統嗎 瀏覽:703
蘋果電腦option 瀏覽:37
老式電腦硬碟插口多大尺寸的 瀏覽:833
電腦sub口只可以用u盤 瀏覽:607
如何拷貝電腦照片到u盤 瀏覽:764
台式電腦屏幕多大正常 瀏覽:123
手機隱私安全軟體 瀏覽:302
蘋果電腦開機然後怎麼 瀏覽:813
電腦怎麼解封微信 瀏覽:431
武漢電腦軟體學院有幾個 瀏覽:283
win10怎麼同步電腦時間設置在哪裡設置 瀏覽:503
電腦顯示器黑屏有異響 瀏覽: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