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詳細介紹華爾街的歷史背景與作用
歷史背景
20世紀80年代,華爾街金融犯罪猖獗,內幕交易和市場操縱讓少數人迅速成為巨富,卻使大量無辜的公司和個人投資者破產.普利策獎得主詹姆斯�9�9B�9�9斯圖爾特根據歷時數年采訪和調查所獲的詳細材料,將所有事實整理成一部引人入勝的長篇紀實報道,描繪出一幅關於人性,浮華和罕見罪行的濃墨重彩畫。
在金融界里,華爾街永遠都是智慧、勇氣、財富和地位的象徵,投資銀行的分析師們似 乎也成了財富的創造者和擁有者,無數個製造業公司在他們的主宰之下合並或者分拆,要麼成為業界的巨型航母,要麼消失得無影無蹤。金錢就這樣在華爾街往來奔 流,西裝革履和雞尾酒會也成為華爾街生活的主旋律。
在這浮華和有如明星的生活的背後,卻往往不似那般令人羨慕。人性的貪婪和道德的淪喪開始蠢蠢欲動,在達到財富、名望和權勢的頂峰後,明星般的生 活同樣會破滅。誰能眼見金錢和名望而心若止水?誰能在這場貪婪之戰中潔身自好?瘋狂的時代之中,市場仍能保持理性公正嗎?在沒有血腥的罪行中是不是就沒有 受害者?華爾街此時此刻仍是智慧、勇氣、財富和地位的象徵,還是已經墮落為盜賊的巢穴?
毫無疑問,現在當我們說起華爾街,是指這個真正意義上的華爾街,它早已遠遠超越了這條小街,也超越了紐約市最繁華的市區——包括華爾街在內的紐約金融服務區,而發展成為一條遍布美國全國的金融服務網路。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華爾街已經跨越了國界,擴展到全球的各個角落。所以,真正意義上的華爾街,不僅包括每天在華爾街上忙忙碌碌的幾十萬人,也包括遠在佛羅里達的基金經理、加州「矽谷」的風險投資家或美國投資銀行在倫敦的交易員,等等。事實上,作為美國金融服務業的總稱,華爾街實際上已經代表了一個自成體系的金融帝國。
經典政治學給世界強國所下的定義為:「其利益必須被其它國家所考慮的國家。」 因此,今天的俄羅斯雖然經濟非常落後,但它仍然是一個世界強國。按照同樣的道理,華爾街本身也已經強大到了一個世界強國的地步,盡管它並不是一個主權國家。根據2004年美聯儲數據,美國的資本市場(也稱作證券市場,通常包括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等)的規模已遠遠超過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2004年,美國股市的市值達到17.2萬億美元,是美國GDP (12萬億美元) 的143% ;美國債市市值達到36.9萬億美元,是美國GDP的308%。而在更早些的2000年,這兩個數字還要更高些。
2001年9月11日,位於華爾街附近紐約金融區的世界貿易大廈遭到恐怖襲擊,紐約交易所停止交易,這一刻,美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幾乎停擺,華爾街這個金融帝國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
㈡ 美國華爾街的來歷
美國華爾街的來歷是荷蘭人建造一段木板牆,後來拆除後便成了華爾街。
紐約最初是荷蘭殖民地,是荷蘭裔移民的聚居地,當時叫做新阿姆斯特丹。
1640年,新阿姆斯特丹殖民地內的小塊土地由尖木樁和圍籬分隔。而後為有效控管來自非洲的奴隸,荷屬西印度公司的代表彼得·斯特伊弗桑特,領導來自荷蘭的移民團建造更堅固的柵欄。年,這片柵欄被強化成一座約3.65米(12英尺)高的泥土木板牆。
此後,為了抵禦印地安部落、新英格蘭殖民者以及英國人,木板牆便逐漸地被擴張和強化。1664年,新阿姆斯特丹被英國人攻陷,這個城市又從荷蘭人手裡轉到英國人手裡。1685年勘測員沿著原始柵欄劃訂出一條道路,即華爾街。
1699年英國人將這面城牆拆除。華爾街名字也由此而被保留下來。
(2)華爾街什麼時候開始用電腦擴展閱讀
華爾街的文化影響
1、本質
相較於商業街,華爾街通常指商業影響力大於中小型企業和中產階級的公司企業,有時特別用來代表分析師、持股人、和諸如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華爾街普遍作為私有、重視自身利益的「美國企業」的代名詞。有時華爾街會用以區別投資銀行和財富500強企業在影響力、文化和生活方式上與小企業之間的差異。
2、看法
華爾街比任何事物都更能代表金融和經濟力量。對美國人而言,有時華爾街等同精英主義、強權政治和割喉形態的資本主義,但同時華爾街也喚起美國人對市場經濟的驕傲。在美國人的心目中,華爾街是一個依靠貿易、資本主義和創新,而非殖民主義和掠奪成長的國家和經濟系統的象徵。
3、文學
赫爾曼·梅爾維爾的短篇小說《書記員巴特子比》的副標題是《一個華爾街的故事》,對一位好心又富有的律師有絕佳的描繪。
威廉·福克納的小說《聲音與憤怒》中的傑森·康普生將手中股票表現不佳的原因怪罪給猶太人,凸顯大眾對於華爾街的看法。
㈢ 看到網上有很多人說華爾街英語只是對著電腦學習,這是真的嗎
不是,也有英語上課,。電腦學習只是在華爾街英語學習的第一步
㈣ 《華爾街之狼》中的一個情景求科普
那是早期的空氣傳送系統
以前還沒有電腦的時候,成交單不是寫好了就算的,是經紀人寫完之後趕緊用空氣傳送系統送到統一操作室,才算成功下單。
電影開始那個人為了趕在第一個成交,所以才一直催主角放進去。
你仔細看那是一個管狀的東西,裡面有強烈的氣流可以吹動小盒子。
㈤ 請問華爾街是什麼
華爾街
紐約市曼哈頓區南部從百老匯路延伸到東河的一條大街道的名字,長不超過一英里,寬僅11米,是英文「牆街」的音譯。全長不過三分之一英里,街道狹窄而短,從百老匯到東河僅有7個街段。1792年荷蘭殖民者為抵禦英軍侵犯而建築一堵土牆,從東河(the East River)一直築到哈德遜河(the Hudson River),後沿牆形成了一條街,因而得名Wall Street。後拆除了圍牆,但「華爾街」的名字卻保留了下來。然而,它卻以「美國的金融中心」聞名於世。美國摩根(Morgan)財閥、洛克菲勒(Rockefeller)石油大王和杜邦(E.I.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財團等開設的銀行、保險、航運、鐵路等公司的經理處集中在這里。著名的紐約證券交易所(Stock Exchange)也在這里。
荷蘭統治時,在這里築過一道防衛牆。英國人趕走荷蘭人後,拆牆建街,因而得名。 這里是美國大壟斷組織和金融機構的所在地,集中了紐約證券交易所、美國證券交易所、投資銀行、政府和市辦的證券交易商、信託公司、聯邦儲備銀行、各公用事業和保險公司的總部以及美國洛克菲勒、摩根等大財團開設的銀行、保險、鐵路、航運、采礦、製造業等大公司的總管理處,成為美國和世界的金融、證券交易的中心,一般常把華爾街作為壟斷資本的代名詞。壟斷資本從這里支配著美國的政治、經濟。華爾街成了美國壟斷資本,金融和投資高度集中的象徵。在其東北角矗立著古老國庫的分庫大樓(現為陳列館),是在華盛頓發表就職演說的地點修建起來的。
我去過兩次華爾街,第一次是以遊客的身份。那是傍晚時分,天上下著瓢潑大雨,雨水不停地倒灌進華爾街地鐵站,連鐵道上都滿是積水。所幸大雨不久就停了,我就小心翼翼地繞過積水,慢慢走上百老匯與華爾街的交界處,抬頭就看到了著名的三位一體教堂(Trinity Church);早在華爾街還是一堵破爛不堪的城牆的時候,它就已經是這附近的標志性建築了。
現在,三位一體教堂的正前方是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背後是美國證券交易所(AMEX),左右兩側都是高聳的寫字樓,只有周圍的一小塊地方還保存著17世紀的花園和墓地。從教堂門前穿越百老匯,就算正式進入了華爾街——這條街又短又窄,街口設下了重重路障,街心正在進行翻修,到處都是坑坑窪窪的積水。幾個荷槍實彈的警察如臨大敵地站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門前,他們的頭頂是一幅巨大的美國國旗。除此之外,這條街上的人似乎都是遊客,從他們的著裝和神態就看的出來。路邊的櫥窗並沒有寫著高盛、摩根士丹利或美林等如雷貫耳的名字,反而貼著咖啡館和健身俱樂部的廣告。除了德意志銀行,我在這里沒有發現任何一家投資銀行的名字,更不用說共同基金或對沖基金了。
總而言之,現在的華爾街只是一個旅遊勝地,經常有成群結隊的外國人帶著敬畏的表情到此一游,希望看看「全世界的金融中心」是什麼樣子;然而他們看到的只是一個荒廢的商業區,幾棟陳舊的摩天大樓,以及許多露天茶座或咖啡館。紐約證券交易所現在已經不允許遊客進入了,所以華爾街的旅遊價值也殘存無幾了。
後來我又去了一次華爾街,這次不是去觀光,而是到三位一體教堂聽牧師講道。這個教堂的建築非常獨特,一磚一石都值得仔細觀賞,外面的花園里還有著名的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漢密爾頓的墓。幾步之外就是喧鬧的街道,各種車輛日夜不息的經過,反而更加襯托出教堂本身的神聖與靜謐。據說,在華爾街還沒有淪落為旅遊勝地的時候,銀行家和基金經理們經常利用中午休息時間來這里做禱告,然後再回到證券市場的血腥絞殺中去。
早在二十年前,許多金融機構就已經離開地理意義上的華爾街,搬遷到交通方便、視野開闊的曼哈頓中城區去了。華爾街附近擠滿了古舊建築和歷史文化街區,道路也像蜘蛛網一樣難以辨認,實在不太符合金融機構擴張業務的需求。「911」事件更是從根本上改變了華爾街周圍的格局,有些機構乾脆離開了紐約這座危險的城市,搬到了清靜安全的新澤西。現在,除了紐約聯邦儲備銀行之外,沒有任何一家銀行或基金把總部設在華爾街。在著名的「華爾街巨人」中,只有高盛和美林還堅守在離華爾街不遠的地方,其他巨人都已經搬遷到洛克菲勒中心、時代廣場或大中央火車站周圍的繁華商業區;即使是高盛和美林,也已經在曼哈頓中城區購置了新的豪華辦公室,不久就要徹底離開舊「華爾街」了。
但是,人們寧願把這一切稱為「華爾街」。在洛克菲勒中心的辦公室里,人們閱讀的仍然是「華爾街日報」;在國會聽證會上,美聯儲主席仍然關心著「華爾街的態度」;在大洋的另一側,企業家們的最高夢想仍然是「在華爾街融資」。無論地理位置相隔多遠,人們在精神上仍然屬於同一條街道——在這條街道上,所羅門兄弟曾經提著籃子向證券經紀人推銷債券,摩根曾經召開拯救美國金融危機的秘密會議,年輕的文伯格曾經戰戰兢兢地敲響高盛公司的大門(日後他成為高盛歷史上的傳奇總裁),米爾肯曾經向整個世界散發他的垃圾債券;在這些神話人物死去幾十年之後,他們的靈魂仍然君臨紐約上空,附身在任何一個年輕的銀行家、分析師、交易員、經紀人或基金經理的身上,隨時製造出最新的金融神話。這就是華爾街。
昨天晚上,我和一位共同基金主管共進晚餐。他已經在華爾街工作近三十年,兩鬢卻沒有一根白頭發,話語里還透著年輕人一樣的熱情與自信。他一邊喝著白葡萄酒,一邊興致勃勃地回憶自己在中國的經歷——「當我第一次到上海的時候,浦東還沒有一座高樓,現在它已經變成這個樣子了!」接著,他提到自己曾在台北出差的時候與紐約的證券分析師召開電話會議,當時台灣時間還是凌晨4點,窗外台風大作,整個酒店似乎都要倒塌下來,「那滋味可真令人永遠難忘!」他大笑著總結道。
在談到許多工作話題和政治話題之後,我問他:「你是一個華爾街癮君子(The Street Addicted)嗎?」我這樣問是有所指,CNBC有一個著名的證券分析節目,主持人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對沖基金經理,他寫了一本非常自大的書,名字就叫「華爾街癮君子」,也就是對華爾街上癮的人。每次我看到他的電視節目,就覺得他像個野人,拿著一隻香蕉跳上跳下地怒吼著,用尖銳甚至粗俗的語言喊出他對證券市場的看法,那種表情簡直可以讓好萊塢的所有喜劇明星黯然失色。許多人告訴我,這傢伙是個徹底的瘋子——不過大家還是喜歡看他的節目,分析師尤其愛看,他們覺得這個華爾街癮君子真是個了不起的超級智者。在這里,癮君子究竟是褒義詞還是貶義詞?我不知道。
出人意料的是,我面前的這位基金主管非常愉快地說:「是的,我就是一個華爾街癮君子。華爾街真夠勁。你知道,在這里,這么多富有才華的人在處理這樣巨大的財富,他們創造著效率,也賺取著金錢;但是最重要的是,我感到這一切都很有樂趣。」他喝完杯中酒,用激動的語氣繼續說道:「每天早晨,是什麼在支撐人們起床投入工作,去管理那些無窮無盡的資產,去為那些企業融資呢?如果你不熱愛華爾街,你根本不可能堅持下來!所以唯一能夠做出偉大事業的是對華爾街上癮的人,華爾街從事的一切工作,對這種人來講都如此有趣,以至於無論多麼繁重的工作,都不覺得累了。我不知道別人怎麼看,反正我願意做華爾街癮君子。我以此為榮。」
這是我聽過的對華爾街最崇高的贊頌。從前,我曾經聽許多人講過他們對華爾街的態度:贊許的態度,憧憬的態度,不屑的態度,乃至仇恨的態度。我曾經聽一個長輩這樣描述他心目中的華爾街:「在華爾街,即使資歷最淺的金融專業人員,都可以拿到6萬美元以上的年薪,這就是它令人仰慕之所在。」噢,或許是這樣的,在許多人看來,薪水是唯一令人仰慕的因素。我還記得在回答某家投資銀行的招聘試題的時候,一個朋友毫不猶豫地寫下:「我願意加入貴銀行,主要原因是我想賺一大筆錢。」她當然不是在開玩笑!那時,誰聽說過「華爾街癮君子」這個褒義詞呢?誰能想像有人竟然會如此發自內心地熱愛華爾街?
在華爾街,我看到年過六旬的投資經理仍然懷著飽滿的精神研究新的行業、新的市場;我看到資深分析師一邊吃著簡單的午餐,一邊讀著像磚頭一樣厚的報告,甚至忘記了吞咽;我看到年輕的交易員在下班之後的Party上仍然在熱烈地討論交易策略,他們的臉上的笑容如此自然。國內的金融界並不是這樣的。整個亞洲的金融界都不是這樣的。我最好的朋友曾告訴我說,他最大的願望是在金融界苦熬幾年,賺到足夠的錢,然後「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難道金融不是你喜歡的事情嗎?」我困惑不解地問他。「當然不是!」他毫不猶豫地回答,「和所有人一樣,我學習金融,並且希望從事金融,只是為了賺許多許多的錢。難道你不是這樣嗎?」
難怪華爾街能夠一直統治著世界的金融界。難怪華爾街的銀行家、分析師、交易員和基金經理們一直代表著金融創新的最高水平。因為在這里,銀行家每天工作14個小時不僅是因為完成任務的壓力,也是因為熱情;分析師每天閱讀幾百頁研究報告不僅是為了拿到自己的薪水,也是因為興趣;交易員每天打幾十個電話、輸入上百個交易指令不僅是為了應付老闆,也是因為他們喜歡交易。總之,這里的人們對華爾街上了癮。我還記得自己的老師,一位曾經擔任某家著名投資銀行董事總經理的紐約人的話:「當我剛開始做債券交易員的時候,每天12個小時盯著屏幕,追隨著債券利率變動的軌跡。我知道對於一個不喜歡債券的人來說,這份工作有多麼枯燥;但是我喜歡。所以我根本不覺得這是一種折磨!」毫無疑問,他也是一個華爾街的癮君子。
從早晨7點到晚上12點,在華爾街(當然,這是一個廣義稱謂)的每一個金融機構辦公樓里,燈光都不會熄滅,電腦都不會關閉。在所有人都已安然入睡的時候,外匯交易員在聚精會神地做著某個遙遠市場的大宗交易;在所有人還沒有起床的時候,分析師已經喝著濃濃的咖啡,開始舉行例行晨會;在所有人都在與家人歡度周末的時候,投資銀行家正在三萬英尺高空的機艙里奔赴某一個新興國家,准備星期一和他們洽談IPO問題——對他們來說,這不僅是工作,也是生活和愛好。華爾街的王牌對沖基金經理會對著CNBC的鏡頭大叫:「我對這一切都上了癮!」
附帶說一句,當我喝完最後一杯酒,准備回家睡覺的時候,那位基金主管告訴了我一個他最喜歡的告別的方式(同時也可以用在見面的時候):兩個人的右手各自握成拳頭,堅定不移地互相撞擊,如此反復幾次,再揮手離去。「早先,這個動作代表『成交』;現在,它的含義是『我同意你的看法,我們堅定不移』!」在臨別之前,他微笑著說。
我同意他對華爾街的看法,也希望在若干年之後,我們的看法一樣堅定不移。無數對華爾街上癮的人組成了金融界——無數的財富在這里融合溝通,無數的資產在這里配置交易,無數人在這里辛勤勞動,從事他們為之上癮的世界。無論如何,願華爾街能夠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而不是恰恰相反。
㈥ 華爾街2金錢永不眠開場男主角在床上用的dell筆記本是什麼型號的
您好 請您找專業人員咨詢一下,我這里沒有資料
ALW18D-3848擁有強悍的性能,完美的質量,超前的技術水平,對於游戲和影音、辦公全部涵蓋,游刃有餘,是一款超級電腦。
戴爾外星人在電腦游戲測評網站測評結果很好,受到廣大網友親睞!
戴爾官方地址:
http://www1.ap.dell.com/content/topics/reftopic.aspx/gen/misc/rep/setrepcode?c=cn&l=zh&s=dhs&rep_id=291394&rep_type=CHAT&redirect_url=http%3A//china.dell.com/cn/p/alienware-m18x-r2/pd%3Fc%3Dcn%26cs%3Dcndhs1%26l%3Dzh%26s%3Ddhs%26%7Eck%3Dmn
㈦ 華爾街英語學習聽說是對著電腦先自學一節課多少時間請知情人告知一下
對的,這是華爾街英語的多元母語教學方法的第一步,就是成人需要先聽標準的課件自學,電腦課程大致的內容是華爾街英語花了大價錢拍攝的情景劇,也就是標准課程,通過看,聽,練習,情景劇中有practice環節,掌握目標語言。每個小單元是半小時,一般是3個小節一次,就是一個半小時,比較適合現在繁忙的上班族。掌握之後就是外教課程,學習比較有效率。
㈧ 誰知道,電影《華爾街2》中,看股票行情的電腦是怎樣配置的,幾個顯示器是怎樣連接的,越詳細越好....
哥們,那東西實用嗎?那玩意兒太費,沒意義
你是大盤玩家嗎?你能操盤嗎?
既然有興趣了解一下,可以看這里
http://tech.163.com/digi/10/1208/15/6ND2ELKE00162OUT.html
那個技術叫做單卡多屏,了解一下就好了,呵呵
㈨ 家庭用電腦炒股是什麼時候開始和普及的
當年剛開始有股市的時候,知道的人比較少.一般都是用電話和在證券公司操作.
92年至93年間股市出現了兩次很大的波動.後來被人們稱為股災.
在這股災來的時候,人們發現在操作非常不便,所有人爭搶的電話和股票機操作.
電話也打爆了,鍵也按錯了,話音也聽不見了,一夜之間天堂變地獄了.
死的死.哭的哭.鬧的鬧,呆的呆.之後股市就這樣沉靜了...好多年
2003年銀證通出現了,網上交易系統也在不斷的完善,從那以後,所有新開戶
的民眾也都用上了新系統.每天都總是會有人開戶,但量很少.
直到2006年初股票的開戶數量不斷放大,後來是擠破了證券公司的大門.
現在是冷冷清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