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種:電磁感應無線充電,這一種充電的方式就是利用了一個供無線充電板和手機上感應的磁鐵之間產生的感應磁通量,將這種磁力轉換成一個電力,進行電流的傳輸。這一種充電方式所要求的電路結構就比較簡單,成本上來說也不會太高,但是這種充電的方式也存在著一個缺點,那就是傳輸的距離過短,如果手機擺放的位置沒有擺好,那麼就很有可能充不上電,或者充電速度特別緩慢。
第二種:磁場共振式充電,這一種充電的原理是需要兩方的諧振器產生一個磁場共振,跟第一種一樣,也是通過磁力將它變成電力,進行一個充電,這種方式是需要連接的兩方在同一個頻率上有震動感,那麼就可以充上電,而且適用於距離比較長的傳輸,不過還是有缺點的,那就是充電的效率會比較低,目前這一種充電方式還正在研究當中,估計要將這個缺點進行一定的改善之後才能出現在市場上。
第三種:無線電波式充電,這一種充電方式是在供電方上配置一個可以進行無線電波的發射的設備,當然有了一個發射設備,就必須要有一個接受的設備,以一種直流電壓輸出和輸入的方式,進行充電,這種充電雖然電流傳輸速度快,但是穩定性和安全性都很低,研發的成本也很高。
第四種:電場耦合式無線充電,這一種充電方式是通過兩者一種垂直的方式進行非對稱的偶極子來產生電流的傳輸,這種充電方式轉換率很高,兩者的位置也可以不用固定,不過就是有一個很大的缺點,那就是需要設備的體積更大,功率也特別小。
❷ 磁場共振式、磁耦合諧振式和電磁感應式有什麼區別
一、核磁共振式
磁共振是通過線圈耦合能量,電能的傳輸是通過電磁線圈產生的電流來實現的。無線充電的關鍵設備是功率發射器和功率接收器,即感應線圈,包括大電流FPC線圈和精密金屬線圈。FPC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和靈活性,而精密線圈具有優越的電氣性能和簡單的設計特點。符合WPC標準的功率變送器設備的線圈具有50%占空比諧振半橋功能。電力接收器的關鍵電路用於接收電源的初級線圈,不受調節電路的調節,特別負責身份認證和供電所需的所有通信。然而,由於所需線圈直徑較大,兩端頻率要求相同,因此在技術上仍然難以防止相同頻率電磁波的干擾。
❸ 串聯諧振和並聯諧振分別有什麼應用
一、串聯電路諧振應用有: 1、串聯諧振可以用作從眾多頻率信號中篩選所需信號,利用諧振時電感(或電容)的電壓高於外加信號電壓的特點,得到高抄於原信號Q倍的電壓再進行放大,在篩選有用信號的同時也抑制了其它頻率信號的干擾。
2、串聯諧振襲還可以吸收諧振頻率的干擾信號,利用諧振時阻抗最小的原理,將LC串聯支路並聯在電路中,使得諧振頻率的信號得打最大的旁路,而其它頻率信號可以暢通無阻,形成帶阻濾波。
3、將LC串聯支路串聯在電路中,利用諧振頻率LC阻抗最百小的原理,使得諧振頻率信號可以暢通無阻,其它頻率信號不同程度受阻的局面,形成帶通濾波。
二、並聯電路諧振的應用
1、並聯諧振可以並在輸入信號迴路中,利用並聯諧振時阻抗最大的原理,使諧振頻率信號通過,而非諧振信號被大幅度度吸收衰減,形成帶通濾波。
2、並聯諧振也可以串在輸入信號迴路中,利用並聯諧振時阻抗最大的原理,使諧振頻率信號受阻不予通過,而讓其它信號順利通過,形成帶阻濾波。
❹ 交流電的無線傳輸技術原理是什麼
發現了電磁感應理論,將一根電線在線圈中產生電流 ,現代發電機都用感應來發電。 法拉第還發現一根電線中的電流會導致流過另一根電線的電流 產生「互感」;電生磁→磁生電。直至今天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MIT )物理學助教馬林·索爾賈希克( Marin Soljacic )的研究小組宣布,試制出了無線電力傳輸裝置,並已證實可向相隔 7 英尺(約 2.1m )遠的 60W 電燈泡送電、點亮燈泡。國際無線電電力協會目前表示,希望能在不久的將來將「無線電力傳輸」建立一個標准,讓所有的攜帶型電氣設備都具備無線電力傳輸功能,可以方便快捷的對這些攜帶型移動電氣設備進行無線傳輸充電。③是利用電磁場的諧振技術,它是在電子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或將來,將其傳輸距離與傳輸功率提高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實現的。目前在供電技術中應用的不是電磁波或者電流,而只是利用電場或者磁場。
❺ 無線電通訊原理
一看就知道你是對這個完全不知道的。無線電是指在自由空間(包括空氣和真空)傳播的電磁波,是其中的一個有限頻帶,上限頻率 在300GHz(吉赫茲),下限頻率較不統一, 在各種射頻規范書, 常見的有三 3KHz~300GHz(ITU-國際電信聯盟規定), 9KHz~300GHz, 10KHz~300GHz。 參考資料:(網路)http://ke..com/view/19599.htm (雜志)http://www.radio.com.cn/廣播電台播出節目是首先把聲音通過話筒轉換成音頻電信號,經放大後被高頻信號(載波)調制,這時高頻載波信號的某一參量隨著音頻信號作相應的變化,使我們要傳送的音頻信號包含在高頻載波信號之內,高頻信號再經放大,然後高頻電流流過天線時,形成無線電波向外發射,無線電波傳播速度為3×108m/s,這種無線電波被收音機天線接收,然後經過放大、解調,還原為音頻電信號,送入喇叭音圈中,引起紙盆相應的振動,就可以還原聲音,即是聲電轉換傳送——電聲轉換的過程。
中波的頻率(高頻載波頻率)規定為525—1605kHz(千周)。
短波的頻率范圍為3500—18000kHz。
超外差收音機原理
圖3-2為調幅超外差收音機的工作原理方框圖,天線接收到的高頻信號通過輸入電路與收音機的本機振盪頻率(其頻率較外來高頻信號高一個固定中頻,我國中頻標准規定為465KHZ)一起送入變頻管內混合——變頻,在變頻級的負載迴路(選頻)產生一個新頻率即通過差頻產生的中頻(實習圖3-2中B處),中頻只改變了載波的頻率,原來的音頻包絡線並沒有改變,中頻信號可以更好地得到放大,中頻信號經檢波並濾除高頻信號(實習圖3-2中D處)。再經低放,功率放大後,推動揚聲器發出聲音。
本機工作原理簡述。電路圖見實習圖3-3所示C1、B1組成天線輸入迴路。VT1、B2、B1、C組成變頻級。VT1為變頻管。初級線圈與C構成變頻級負載。C1、B2組成本機振盪電路,C6為振盪耦合電路,VT2、VT3組成中頻放大電路,2AP9為檢波電路,R9為音量電位器(帶電源開關),C16為高頻耦合電容。
VT4、VT5為前置低頻放大級、VT6、VT7組成乙類推挽功率放大器。R16、C21、C17為電源波波電路。R1、R2、R3、R4、R5、R6、R7、R12、R10、R11、R13、R17、R18為各級的直流偏置電阻。
超外差收音機
超外差收音機的安裝:
①整機電路分析,熟悉元件在印刷板上安裝位置。
②元器件焊接、安裝(安裝時應檢查元器件的好壞)。
③檢查電路,將安裝好的收音機和電路原理圖對照檢查下列內容。
a.檢查各級晶體管的型號,安裝位置和管腳是否正確。
b.檢查各級中周的安裝順序,初次級的引出線是否正確。
c.檢查電解電容的引線正、負接法是否正確。
d.分段繞制的磁性天線線圈的初次級安裝位置是否正確。
e.用指針式萬用表R×100檔測量整機電阻,用紅表筆接電源負極線,黑表筆接電源正極引線,測得整機電阻值應大於500歐。
以上檢查無誤後,方能接通4.5伏電源。
超外差式收音機的調試。新裝的收音機。必須通過調整才能滿足性能指標的要求,其調整內容有:調整各級晶體管的工作點,調整中頻頻率,調整覆蓋(即對刻度)統調(調整頻率跟蹤即靈敏度)。
下面對調整內容及方法分別加以敘述:
①調整靜態工作點:各晶體管的作用不同,所處的工作點不一樣,各級靜態工作點的調整是通過無信號時(本機振盪停振)無外加信號時各晶體管發射極電阻上的電壓的大小分別來衡量的。分級調整R1、R4、R12、R17、R18使VT1級電壓為-0.5~0.7V。VT2級R6上電壓-0.5~0.7V。VT3級R7上電壓為-0.25~0.4V,VT5級R14上電壓為-0.7~0.9V,VT6、VT7級是共集電級電流為2~6mA。
②調整中頻:目的是使三個中周變壓器(中頻調諧迴路)的諧振頻率調整為固定的中頻頻率465KHZ,由於所用中周是新的,一般廠家已調整到465KHZ,所以調試時,接收某一個電台,用無感起子調節中周磁芯,調整順序是由後級往前級即先調Bz3再調Bz2至喇叭聲音最響為止。
③調頻率覆蓋(調收音機的頻率范圍535—1605kHz):調整時裝上一個刻度盤,使雙連可變電容全部旋進和旋出指針分別在刻度盤530—1630千周的線上,旋動雙連可變電容器使指針對准640千周刻度(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用無感起子旋動振盪線圈的磁芯收聽640千周電台廣播,聲音適中旋動雙連可變器電容使指針對准1500千周刻度附近。調整振盪迴路微調電容C3接聽1500千周附近電台廣播,如此高端、低端反復調整幾次。
④統調(調整頻率跟蹤)目的使本機振盪頻率在接收頻率范圍(中波段535~1650kHz)和遠比外來信號頻率高465KHz即本機振盪頻率范圍為1000kHz~2070kHz。因此,採用電容相同的C1、C2雙連可變電容器進行同步調節,通常在所選頻范圍內的高、中、低三點進行跟蹤,即三點統調,為了實現良好三跟蹤在本機振盪迴路串聯一個墊整電容C及並聯一個微調補償電容C,在輸入迴路並聯一個補償微調電容C,具體調整,然後調輸入迴路補償電容Cz使音量最響。
中端調整在1000KHZ附近收聽廣播,使聲音最響此時調整雙連電容器動片中的花片上的C片,撥動片距。若撥動花片時,輸入減小,則中端不失諧,將花片撥回原處,若輸入增大,還需在撥動對邊花邊進行補償,也可改變墊整電容的容量。 參考資料:http://blog.voc.com.cn/blog.php?do=showone&uid=6076&type=blog&itemid=378498 實在太多了,在網路一查就有了,建議你去買一些光碟書籍等東西。
❻ 無線供電是什麼
無線供電技術
目錄介紹方法展開介紹方法展開
編輯本段介紹無線供電技術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正在開發一種新的供電方式,使用非放射性的無線能量傳輸方式來驅動電器,無論是手機,筆記本電腦還是數碼相機,如果這項研究獲得成功,它們的充電器都可以退休了。
這項研究始於2007年6月,當時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的副教授Marin Soljacic的手機電池報銷了,於是他便下決心聯合了其他幾位教師和研究生,准備給這些日常的便攜電器研發一種更簡單的供電方式。
該項技術的原理其實非常簡單,我們日常所接觸到的電磁波都承載著能量。無線電廣播在發射時,大部分的能量都四散在了空中,而這項技術就是要用一種非放射性的場來聚集這些能量。我們都知道,特定頻率的電磁波會引起物體的震動,兩個固有頻率相同的物體就可以傳遞這種震動,從而傳遞能量。我們可以讓一個諸如銅制天線的物體發射電磁波,而讓接收器來接收,轉化為能量。理論上說,所有現在使用電池的電器都可以換用這種方式供電。當然,現階段這種傳遞還僅限於幾米的短距離范圍。
關於由此產生的電磁輻射對人體的影響問題,研究者們正在進行試驗,以最終滿足FCC的標准要求。開發人員稱,現在的輻射水平大概和核磁共振儀類似,應該是在安全范圍之內。
如果試驗進行順利,這種無線供電技術將會有非常巨大的發展空間,比如可以在地下鋪設線路,隨時為我們手中的電話,甚至行進中的汽車充電。但研究者指出,該技術仍處在起步階段,這些展望都還存在在設想當中。
無線供電技術先驅在百年前特斯拉就已經建立了用於無線電力傳輸的廣播塔,並想實現他於發明交流電後的另一次電力傳輸革命,但卻最終沒有實現,但當時他的無線傳輸電力的實驗已經成功了。貌似這種技術在上百年前已經出現了,並差點就能實現,但為什麼我們現在還牽著一大堆令人討厭的電線使用電器??今天是這種技術失傳了嗎?是否真的可能實現大規模的電力無線傳輸化?
特斯拉發明了的「放大發射機」,現在叫做大功率高頻傳輸線共振變壓器,用於無線輸電試驗。特斯拉把地球作為內導體,地球電離層作為外導體,通過他的放大發射機,使用這種放大發射機特有的徑向電磁波振盪模式,在地球與電離層之間建立起大約8赫茲的低頻共振,利用環繞地球的表面電磁波來傳輸能量。當沒有電力接收端的時候,發射機只與天地諧振腔交換無功能量,整個系統只有很少的有功損耗。這種方案不僅可行,而且效率極高,對生態安全,並且不會干擾無線電通信。
這種電力的傳輸沒有十分准確的定位性,也就是說,任何可能的設備都可以在半道上「橫刀奪愛」,把本來屬於別人的電力攫取走。如果實現這種電力無線傳輸,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人類產生的電力已經完全滿足了所有人的需求,否則誰會把電力白白讓人使用,就目前全球緊張的能源趨勢來講,更加難以實現。另外,政治因素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預言的話,個人認為,人類目前徹底擺脫能源困境惟有通過可控核聚變技術,2007年10月24日北京時間21:15,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組織在法國卡達拉舍(Cadarache)正式成立,中國也出資該項目的10%。具體什麼時候成功,誰也說不準,但所有的科技強國均已經投入大量資金在進行研究,有望在未來的50年實現(這也是我猜的)。如果成功的話,舉個簡單的例子,海水中的水分子有百分之三位重水分子。所以一升普通的海水可以在此技術下產生三百公升汽油的能量。那時,這種能量廣播極有可能覆蓋全球,人人隨時隨地都可以無線接收電力,就像現在的手機網路似的。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上報告說,他們通過電磁感應,成功地「隔空」點亮了離電源兩米多遠處的一個60瓦燈泡。科學家將這 一技術稱為「無線電力傳輸技術」,通過利用基本物理原理,最終可以給手提電腦「隔空」充 電。
研究團隊用兩個直徑60厘米的銅線圈做實驗,一個線圈接在電源上,作為送電方,另一個作為受電方置於兩米外,連接一個燈泡。科學家利用了「共振」原理,當送電方的電源接通後,兩個線圈都以10兆赫茲的頻率振動,從而產生強大的電磁場,送電方發出的電振即可傳到受電方。兩個線圈雖未相連,仍可完成隔空供電,使燈泡發光。即使在電源與燈泡中間擺上木頭、金屬或其他電器,燈泡仍會發亮。
研究人員表示,身體對電場的反應很強,但身體對磁場的反應則幾乎沒有,因此這一系統不會影響人體健康。有研究人員說,在真正應用於生活前,還需要進一步進行試驗。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所長孔力認為,無線電力傳輸是一種區別於有線傳輸的特殊供電方式。電磁波可以在空間傳播,因此報道中所說的通過無線輸電點亮電燈是可以實現的。
實現無線輸電的方法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報道中研究人員所做的兩個線圈的電磁感應方法,另一種是將電能以激光或者微波的形式,發射到遠端的接收天線,然後通過整流、調制等處理後,作用於負載。
無線電力傳輸的原理並不難理解,但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應用。因為電磁波在自由空間傳輸,能量不太容易集中,定向性差,特別是微波,漫射在空間,使本來不多的能量衰竭得更快。因此無線傳輸難以輸送大量的能量,功率低,整體效率差,而且會對空間造成很大的電磁污染。
作為科學研究,研究無線電力傳輸技術或許可以帶動其他科技領域的發展,但該技術只適用於一些特定的場合,比如衛星之間、人造飛行器之間的能量傳輸都可以使用無線方式。
關於國內的無線電力傳輸研究,原理大家都明白,但因為效率太低,合理使用的場合太少,因此研究的人並不多。科學技術有一個合理使用的問題,無線輸電可用於一些特殊的用途,但如果作為地面長距離輸電或者家用電器的長期充電,我覺得可能不大實用。
在日本橫濱舉行的AT International 2009會展上,日本昭和飛機工業公司展出了一種非接觸式電源供應系統。這種系統基於電磁感應原理可無線傳輸電力。兩個感應線圈可以放置在左右相鄰或上下對應的位置。
該技術使用的電磁感應技術原理與中學生在課本上學習的知識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它可以在10厘米左右的位置提供電力傳輸。但是在水平位置放置可能會流失部分電能,另外線圈自己會產生熱量。
因為專利的問題,昭和飛機工業公司沒有透露具體的實現細節。但是,該公司宣稱這種電源供應系統可以提供90%以上的傳輸效率,另外,該公司還可以實現兩線圈距離在60厘米以上的電力傳輸。
該公司展示了在60厘米距離照亮了10個100W白熾燈,並把一個金屬煎鍋放置在兩線圈之間,證明煎鍋沒有產生熱量。兩個傳輸線圈的大小為50x50厘米,厚度5厘米。
昭和飛機工業公司表示,這種系統可以為電力汽車充電,或是為有供電需求的冷藏車,在便利店停車休息時提供輔助供電。
編輯本段方法無線供電技術其實早點很多年前就有概念,並且有不少專家希望在此有些突破,基本上無線供電技術可以採用以下方法:
電磁耦合電磁耦合對電源工程師來說,再也熟悉不過了,變壓器就是利用這個原理來傳遞能量。如果把變壓器的兩個繞組分開,就是某種意義上的無線供電。電動牙刷的充電就是個典型案例,但是用電磁耦合的方式有很大的缺點,沒有高磁導率的磁芯作為介質,磁力線會嚴重發散到空氣中,導致轉遞效率下降,特別在兩個線圈遠離的時候,下降的非常厲害。所以不適合大功率,遠距離的無線供電。
光電耦合把電能轉化為光能,比如激光,通過光將能量傳遞到目的地再轉化為電能。這種無線供電技術比較直觀,而且光電轉換技術也相對應用廣泛。但是光的傳遞路徑具有缺陷,就是傳遞路徑中不能有障礙物。所以這種技術,也是有很大的應用缺陷。
電磁共振電磁共振這個名詞有點陌生,據說其原理類似聲波共振的原理,兩種介質具有相同的共振頻率,就可以用來傳遞能量。WiTricity的技術就是採用了這種原理。他們稱之為非輻射性電磁共振。當然這可能並不是說該項技術沒有輻射,但的確和我們普通概念中電磁輻射有很大不同。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21日(北京時間)報道,現有多個研究小組正在設法利用無線電波為低能耗微型設備提供能源。藉助該技術,美國杜克大學已研發出一款帶有鳴音提醒功能的安全帽。
中國先驅海爾︱中國
海爾推出的概念性「無尾電視」,不需要電源線、信號線和網線。海爾稱該產品採用了與麻省理工學院合作的無線電力傳輸技術。
http://ke..com/view/3222675.htm
❼ 無線充電怎麼把電傳輸過去的呢
無線充電技術(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Wireless charge technology ),源於無線電能傳輸技術,可分為小功率無線充電和大功率無線充電兩種方式。
小功率無線充電常採用電磁感應式,如對手機充電的Qi方式,但中興的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方式採用感應式[1]。大功率無線充電常採用諧振式(大部分電動汽車充電採用此方式)由供電設備(充電器)將能量傳送至用電的裝置,該裝置使用接收到的能量對電池充電,並同時供其本身運作之用。
由於充電器與用電裝置之間以磁場傳送能量,兩者之間不用電線連接,因此充電器及用電的裝置都可以做到無導電接點外露。
基本原理
電磁感應式
初級線圈一定頻率的交流電,通過電磁感應在次級線圈中產生一定的電流,從而將能量從傳輸端轉移到接收端。目前最為常見的充電解決方案就採用了電磁感應,事實上,電磁感應解決方案在技術實現上並無太多神秘感,中國本土的比亞迪公司,早在2005年12月申請的非接觸感應式充電器專利,就使用了電磁感應技術 。
磁場共振
由能量發送裝置,和能量接收裝置組成,當兩個裝置調整到相同頻率,或者說在一個特定的頻率上共振,它們就可以交換彼此的能量,是目前正在研究的一種技術,由麻省理工學院(MIT)物理教授Marin Soljacic帶領的研究團隊利用該技術點亮了兩米外的一盞60瓦燈泡,並將其取名為WiTricity。該實驗中使用的線圈直徑達到50cm,還無法實現商用化,如果要縮小線圈尺寸,接收功率自然也會下降。
無線電波式
這是發展較為成熟的技術,類似於早期使用的礦石收音機,主要有微波發射裝置和微波接收裝置組成,可以捕捉到從牆壁彈回的無線電波能量,在隨負載作出調整的同時保持穩定的直流電壓。此種方式只需一個安裝在牆身插頭的發送器,以及可以安裝在任何低電壓產品的「蚊型」接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