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無線連接 > 電腦的爸爸叫什麼

電腦的爸爸叫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31 07:33:40

Ⅰ 電腦之父是誰

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 約翰·馮·諾依曼 ( John Von Nouma,1903-1957),美藉匈牙利人,1903年12月28日生於匈牙利的布達佩斯,父親是一個銀行家,家境富裕,十分注意對 孩子的教育.馮·諾依曼從小聰穎過人,興趣廣泛,讀書過目不忘.據說他6歲時就能用古 希臘語同父親閑談,一生掌握了七種語言.最擅德語,可在他用德語思考種種設想時,又能以閱讀的速度譯成英語.他對讀過的書籍和論文.能很快一句不差地將內容復述出來,而且若干年之後,仍可如此.1911年一1921年,馮·諾依曼在布達佩斯的盧瑟倫中學讀書期間,就嶄露頭角而深受老師的器重.在費克特老師的個別指導下並合作發表了第一篇數學論文,此時馮·諾依曼還不到18歲.1921年一1923年在蘇黎世大學學習.很快又在1926年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布達佩斯大學數學博士學位,此時馮·諾依曼年僅22歲.1927年一1929年馮·諾依曼相繼在柏林大學和漢堡大學擔任數學講師。1930年接受了普林斯頓大學客座教授的職位,西渡美國.1931年成為該校終身教授.1933年轉到該校的高級研究所,成為最初六位教授之一,並在那裡工作了一生. 馮·諾依曼是普林斯頓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哈佛大學、伊斯坦堡大學、馬里蘭大 學、哥倫比亞大學和慕尼黑高等技術學院等校的榮譽博士.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秘魯國立自然科學院和義大利國立林且學院等院的院土. 1954年他任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委員;1951年至1953年任美國數學會主席. 1954年夏,馮·諾依曼被使現患有癌症,1957年2月8日,在華盛頓去世,終年54歲. 馮·諾依曼在數學的諸多領域都進行了開創性工作,並作出了重大貢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他主要從事運算元理論、鼻子理論、集合論等方面的研究.1923年關於集合論中超限序數的論文,顯示了馮·諾依曼處理集合論問題所特有的方式和風格.他把集會論加以公理化,他的公理化體系奠定了公理集合論的基礎.他從公理出發,用代數方法導出了集合論中許多重要概念、基本運算、重要定理等.特別在 1925年的一篇論文中,馮·諾依曼就指出了任何一種公理化系統中都存在著無法判定的命題. 1933年,馮·諾依曼解決了希爾伯特第5問題,即證明了局部歐幾里得緊群是李群.1934年他又把緊群理論與波爾的殆周期函數理論統一起來.他還對一般拓撲群的結構有深刻的認識,弄清了它的代數結構和拓撲結構與實數是一致的. 他對其子代數進行了開創性工作,並莫定了它的理論基礎,從而建立了運算元代數這門新的數學分支.這個分支在當代的有關數學文獻中均稱為馮·諾依曼代數.這是有限維空間中矩陣代數的自然推廣. 馮·諾依曼還創立了博奕論這一現代數學的又一重要分支. 1944年發表了奠基性的重要論文《博奕論與經濟行為》.論文中包含博奕論的純粹數學形式的闡述以及對於實際博奕應用的詳細說明.文中還包含了諸如統計理論等教學思想.馮·諾依曼在格論、連續幾何、理論物理、動力學、連續介質力學、氣象計算、原子能和經濟學等領域都作過重要的工作. 馮·諾依曼對人類的最大貢獻是對計算機科學、計算機技術和數值分析的開拓性工作. 現在一般認為ENIAC機是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它是由美國科學家研製的,於1946年2月14日在費城開始運行.其實由湯米、費勞爾斯等英國科學家研製的"科洛薩斯"計算機比ENIAC機問世早兩年多,於1944年1月10日在布萊奇利園區開始運行.ENIAC機證明電子真空技術可以大大地提高計算技術,不過,ENIAC機本身存在兩大缺點:(1)沒有存儲器;(2)它用布線接板進行控制,甚至要搭接見天,計算速度也就被這一工作抵消了.ENIAC機研製組的莫克利和埃克特顯然是感到了這一點,他們也想盡快著手研製另一台計算機,以便改進. 馮·諾依曼由ENIAC機研製組的戈爾德斯廷中尉介紹參加ENIAC機研製小組後,便帶領這批富有創新精神的年輕科技人員,向著更高的目標進軍.1945年,他們在共同討論的基礎上,發表了一個全新的"存儲程序通用電子計算機方案"--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CompUter的縮寫).在這過程中,馮·諾依曼顯示出他雄厚的數理基礎知識,充分發揮了他的顧問作用及探索問題和綜合分析的能力. EDVAC方案明確奠定了新機器由五個部分組成,包括:運算器、邏輯控制裝置、存儲器、輸入和輸出設備,並描述了這五部分的職能和相互關系.EDVAC機還有兩個非常重大的改進,即:(1)採用了二進制,不但數據採用二進制,指令也採用二進制;(2建立了存儲程序,指令和數據便可一起放在存儲器里,並作同樣處理.簡化了計算機的結構,大大提高了計算機的速度. 1946年7,8月間,馮·諾依曼和戈爾德斯廷、勃克斯在EDVAC方案的基礎上,為普林斯頓大學高級研究所研製IAS計算機時,又提出了一個更加完善的設計報告《電子計算機邏輯設計初探》.以上兩份既有理論又有具體設計的文件,首次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計算機熱",它們的綜合設計思想,便是著名的"馮·諾依曼機",其中心就是有存儲程序 原則--指令和數據一起存儲.這個概念被譽為'計算機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標志著電子計算機時代的真正開始,指導著以後的計算機設計.自然一切事物總是在發展著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今天人們又認識到"馮·諾依曼機"的不足,它妨礙著計算機速度的進一步提高,而提出了"非馮·諾依曼機"的設想. 馮·諾依曼還積極參與了推廣應用計算機的工作,對如何編製程序及搞數值計算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馮·諾依曼於1937年獲美國數學會的波策獎;1947年獲美國總統的功勛獎章、美國海軍優秀公民服務獎;1956年獲美國總統的自由獎章和愛因斯坦紀念獎以及費米獎. 馮·諾依曼逝世後,未完成的手稿於1958年以《計算機與人腦》為名出版.他的主要著作收集在六卷《馮·諾依曼全集》中,1961年出版.

Ⅱ 電腦之父是誰急急急

●誰是真正的計算機之父?有關這個問題的爭議,在美國曾持續了近30年;而由此構成的訴訟,也成為美國歷史上耗時最久的知識產權官司。

●令人遺憾的是,直到今天,這樁歷史公案依然鮮為國人所知。國內絕大多數計算機方面的教科書、科普讀物和主流媒體,甚至像《大國崛起》這樣的歷史文獻巨片,還都認為毛克利和艾克特的ENIAC是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

●事實上,真正的計算機發明人,應該是依阿華州立大學的阿坦那索夫(Atanasoff)。前不久,阿坦那索夫之子小阿坦那索夫來到中國,為人們還原歷史真相。

電子計算機已經進入當今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信息時代人們工作和生活須臾不離的工具。計算機的發明可說是上個世紀最重大的科技貢獻。而關於誰是現代計算機發明人的問題,在美國爭論了近30年。1973年以前,最流行的一種說法是:世界上的第一台計算機誕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那是在1946年由毛克利和艾克特造出來的叫做ENIAC(埃尼阿克)的一台機器。但是爭議從來不斷,毛克利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同事們議論紛紛,認為毛克利有剽竊之嫌。

美國法院對於計算機發明權的歸屬展開了多年法庭調查,在1973年作出最終宣判:第一台電子計算機是由依阿華州立大學的約翰·文森特·阿坦那索夫於1939年發明的ABC,而不是由毛克利等製造的ENIAC。當時美國的新聞媒體為此驚呼:阿坦那索夫是「被遺忘了的計算機之父」。

1 阿坦那索夫和毛克利:「李逵」和「李鬼」

依阿華州立大學物理系副教授阿坦那索夫自1935年開始探索運用數字電子技術進行計算工作的可能性,他最初是希望設計一種新的工具和方法,來幫助他的學生們處理那些繁雜的計算問題。當時,美國大學里普遍使用手搖機械式計算機,但那難以承擔復雜的計算工作,例如求解線性偏微分方程組。

兩年苦苦鑽研,毫無突破性進展,他始終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向。1937年一個冬季的夜晚,阿坦那索夫在一家路邊小酒館里突發靈感。他把當時那些想法匆匆地劃在隨手抓到的餐巾紙上,勾畫出了他的計算機器輪廓,包含四個要素:

1.採用電能與電子元件,在當時就是電子真空管;

2.採用二進位制,而非通常的十進位制;

3.採用電容器作為存儲器,可再生而且避免錯誤;

4.進行直接的邏輯運算,而非通常的數字算術。

這可是劃時代的一刻:計算機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將要跨越機械歷史,而邁向電子與數字的新時代。電子計算機的基本原理和結構,都呈現在阿坦那索夫的筆下。

在以後的幾個星期之內,他設計電路,畫出藍圖,寫成科研項目計劃書。經他所在的物理系批准後,呈報給依阿華州立大學學術委員會,申請並獲得了少得可憐的650美元科研經費。

阿坦那索夫還找到了理想的合作者克利福德·貝里,一位聰明並且懂得機械、又有動手能力的物理系研究生。兩個人終於在1939年研究製造出來了一台完整的樣機,人們把這台樣機稱為ABC(Atanasoff-Berry Computer)。

ABC是電子與電器的結合,裝有300個電子真空管執行數字計算與邏輯運算,使用電容器來進行數值存儲,數據輸入採用打孔讀卡方法,還採用了二進位制。它是一台真正現代意義上的電子計算機,電子的而非機械的,盡管它粗糙簡陋,甚至顯得寒酸。

阿坦那索夫給依阿華州立大學的專利律師寫過若干封信,並提供了申請專利所需要的文件。二次大戰時期,他應征去海軍服務,大學校方並沒把ABC的發明當一回事,非但沒有幫助阿坦那索夫完成專利申請,還命系裡的研究生拆掉了ABC,因為在戰爭時期,計算機ABC上的那300個真空電子管是緊缺用品。當年被派去拆取電子管元件的研究生名叫斯圖爾德,他後來成為依阿華州立大學計算機系的教授與首任系主任,現仍健在,是ABC的一位重要見證人。

然而到了1943年,美國國防部批准了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毛克利和艾克特的一項研究計劃:設計製造一台可以解決天氣預報問題的機器。軍方慷慨解囊,撥款40萬美元,這與阿坦那索夫當年所獲得的科研經費真是天壤之別。1946年,毛克利和艾克特的機器問世,名叫ENIAC(埃尼阿克),一台在功能上比ABC棒得多的計算機。

阿坦那索夫後來從媒體報道中知道了ENIAC,還認出來製造者毛克利,就是那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教授、1941年夏天跑來參觀ABC、在他家住了5天並向他與貝里討教的人。阿坦那索夫看出,ENIAC的基本設計原理是抄襲他的概念,裡面所有加法電路都是ABC的直接拷貝或演變。

毛克利卻不承認他曾經向阿坦那索夫請教過ABC設計原理一事,甚至對於在1941年曾去阿木斯市造訪阿坦那索夫那件事也諱莫如深。毛克利與艾克特為他們「發明」的ENIAC申辦了發明專利。他們把專利權賣給了一家名叫蘭德的製造計算機公司,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真正的發明家阿坦那索夫已經無法恢復自己的發明權:他的發明沒有專利保護,他也沒有經濟能力和毛克利及其背後的蘭德公司打官司。看來,阿坦那索夫只能「啞巴吃黃連」了。

2 霍尼威爾和蘭德公司對簿公堂:歪打正著

阿坦那索夫已然心灰意冷,不再奢望從毛克利手裡奪回計算機的發明權了。然而,天無絕人之路,美國兩家計算機製造商——霍尼威爾公司和蘭德公司,因商業訴訟對簿公堂,因而找到阿坦那索夫出庭作證。訴訟的初衷並非為了主持正義,而是由於背後巨大經濟利益的驅使。但是這場官司卻在客觀上幫了阿坦那索夫,為他恢復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發明權提供了機會。

事情發生在1966年。霍尼威爾公司與蘭德公司爭執的核心涉及到關於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專利權問題。

蘭德公司聲稱自己擁有計算機發明專利權,那是該公司向「發明人」毛克利和艾克特二人購買來的,它被稱為「埃尼阿克專利」。蘭德公司准備起訴霍尼威爾公司,告它侵權:霍尼威爾公司製造生產計算機,但卻拒付蘭德公司專利費。

霍尼威爾公司的目的極其簡單明確,就是要否定蘭德公司擁有「埃尼阿克專利」。若能成功,公司將不再付給蘭德公司巨額的專利費。因此公司決定,無論花費多少訴訟費用,都在所不惜,決心一搏。

利益沖突,針鋒相對,沒有調和的餘地。雙方爭當原告,要在法庭一決勝負。

可是,如何才能打贏官司?早在1962年,美國貝爾電話實驗室就曾經興起法律訴訟,挑戰過蘭德公司擁有「埃尼阿克專利」的合法性。但美國地區法官道森,以貝爾電話實驗室的控告缺乏充足證據為由,判決貝爾敗訴,而蘭德公司繼續擁有「埃尼阿克專利」。

因此,對於即將開打的官司,蘭德公司以為勝券在握。

霍尼威爾公司明白這將是一場艱巨的官司,打贏官司意味著推翻法官道森原先的判決,別的先不說,能否找到一個地方法院受理這個案子都是問題。其次在打官司的策略上也要斟酌:絕對不能重蹈貝爾的覆轍。與其質疑蘭德公司擁有「埃尼阿克專利」的合法性,不如釜底抽薪,證明毛克利和艾克特根本就不是計算機的真正發明人,因而他們擁有的專利其實是非法的。

霍尼威爾公司懷疑到毛克利和艾克特有假,並非憑空捏造。他們不但聽說在賓夕法尼亞大學里有指責毛克利是個冒牌發明家的傳聞,還搜集到1941《德孟內斯論壇報》的一篇關於阿坦那索夫發明了ABC的新聞報道和一幅貝利操作ABC的照片。霍尼威爾公司對於推翻「埃尼阿克專利」信心十足。

霍尼威爾公司與蘭德公司幾乎同時進入法律程序,互相控告對方,他們在進行一場「法院賽跑」,爭當案子的原告。事情鬧到了美國首都華盛頓,聯邦大法官斯里卡對本案作出司法裁決:本案的司法審判權放在明尼蘇達州;並且還裁定霍尼威爾公司為本案原告;指派拉森法官審理此案。拉森法官當年58歲,年富力強,具有豐富經驗和接受這件復雜而耗時的案子的體魄與精力。

霍尼威爾公司在法律程序的馬拉松賽跑中暫時領先,完成法律立案程序竟用了一年時間。

另一方面,霍尼威爾公司必須找到阿坦那索夫和貝里,他們將是本案最關鍵的證人。貝里在二戰期間也離開了依阿華州立大學,全家去了加利福尼亞州。不幸的是,貝里在1963年獨自一人去紐約工作,不知何故撇下妻子和一雙兒女,自殺了。

阿坦那索夫明白此事對他的意義,這是可以恢復他的計算機發明權的惟一的機會。他終於有機會揭穿毛克利說「沒有從ABC的設計中學到任何東西」的謊言,而且打官司不需要他出錢。阿坦那索夫立即表示願意出庭作證。

當然,還必須找到毛克利,他也要作為證人出庭。毛克利明白這場官司對他凶多吉少,但他別無選擇,必須硬著頭皮出庭,頑抗到底。

沉重的車輪一旦轉動起來,就很難停下來。即將開始的是一場阿坦那索夫「打不起」,毛克利「輸不起」的官司。多少美國人都在關註:好戲就要上演了。

3 阿坦那索夫與律師配合:相得益彰

1968年,將要出庭作證的阿坦那索夫開始准備他的證詞與證據。他和貝里一起在依阿華州立大學設計製造的計算機樣機ABC,25年前被校方拆掉了,現在他要按照當時的設計藍圖把ABC復原。阿坦那索夫十分興奮,對原來的設計觀念,想法和計劃仍然記憶猶新。他要運用這台復原的ABC向法庭陳述他的發明是什麼。他還要向法庭剖析,毛克利和艾克特製造的ENIAC的基本原理與ABC毫無二致。

1971年6月1日,拉森法官開庭,傳訊到庭的第一位證人就是阿坦那索夫。阿坦那索夫有備而來,連續三天出庭作證。他首先向法庭敘述了1937年冬季,他產生靈感的那個夜晚,那個依利諾伊州路邊的小酒館。他接著敘述如何設計電路、實現了他預見的概念,ABC成功運轉等等。

阿坦那索夫還向法庭作證道:1939年3月,他把ABC的工作原理寫成論文,經他所在的物理系批准後,呈報給依阿華州立大學學術委員會,申請並獲得科研經費650美元。

法庭在以後的兩天中,傳訊了原告方面的其他證人,他們出庭作證支持了阿坦那索夫的法庭陳述;法庭還調閱了相關文件,所有文字證據也與阿坦那索夫的證詞吻合。

開庭的頭三天,阿坦那索夫努力使法庭確信:他早在1939年,就已經建立現代電子計算機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並在此基礎上研製成功了一台樣機ABC。

6月21日,法庭調查進入第二個階段,調查毛克利是否剽竊了阿坦那索夫的發明。法庭開始調查阿坦那索夫與毛克利是否於1941年6月會面,以及會面的經過。阿坦那索夫在法庭作證說:

「我清清楚楚地記得,那是個星期一。一早我就把毛克利接走,去看我們那個機器。貝里已經等在那裡。毛克利與貝里見面之後,立即開始討論機器的細節。我真後悔,那天早晨,我給了毛克利一本設計書的副本,就像面前的這個副本一樣。」

阿坦那索夫一邊說著,一邊拿起它向法官展示。設計書是在1940年完成,共35頁,有一個綠色的封面,它仔細描述了ABC的構造和概念,阿坦那索夫與貝裏手繪草圖。

緊接著阿坦那索夫清晰而准確的陳述,干練的原告律師立即向法庭呈交了一個列印的手冊,名叫:「電子計算設備筆記」,那是毛克利在1941年8月寫的,僅在他剛剛參觀過ABC的幾個星期之後。同時原告律師向法庭確認:阿坦那索夫的「綠皮書」寫於1940年8月14日;ABC的工作原理要點包括:二進制、求解線性方程組、ABC的時間控制與同步、點容器存儲和數字讀取、自動化電路操作以及邏輯電路。

作證之後,阿坦那索夫離開明尼蘇達州,回到馬里蘭州,在那兒他有一個農場。阿坦那索夫對霍尼威爾公司的律師們的表現和法庭取證都很滿意:這些計算機的「門外漢」居然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就弄懂了計算機的原理和術語,他們還用法律語言確立了他本人以及ABC在計算機發展史中的地位。律師們的所作所為,是任何職業的計算機史學家都難以再超越的。法庭調查的完備充分,律師們嚴謹的舉證,法官對庭審程序的嚴格控制和對事實的准確判定,令阿坦那索夫出乎意料,大為感嘆。

4 毛克利出庭:被逼到牆角還能跳舞

輪到毛克利出庭了。

在開庭前,按照美國法律程序,雙方律師應分別向對方證人取證,律師也不能僅聽一面之詞。在這個環節中,毛克利向原告律師提供的證詞有些含混不清,與阿坦那索夫及其他證人的證詞不一致,也與法庭掌握的證據不符合。例如,他雖然承認了訪問過依阿華州的阿木斯,並且參觀了ABC,但矢口否認曾經看到ABC的內部細節,也從未見過阿坦那索夫35頁的「綠皮書」。法庭認為他的證詞難以成立,不可採信,於是決定當堂審問。

律師們個個伶牙俐齒,咄咄逼人,又善於聲東擊西,發現與揭破虛假證詞。毛克利就讓原告律師著實「修理」了三天。他前後說法不一,破綻百出,大出其丑。

毛克利原來說:在昏暗的光線下,僅看到蒙著罩子的阿坦那索夫的機器。但他卻無意中從一張律師給他看的拍攝於1942年5月的照片中,認出了ABC。後來只好改口,承認看過ABC的工作情況。

毛克利原來說:不記得貝里這個人。可事實是,給他演示ABC工作情況的人就是貝里,有三個人可以作證。

盡管如此,毛克利仍然堅持說,在參觀過ABC之後,他並沒有學到什麼關於電子數字計算機的東西。他還用輕蔑的語氣分辯說:阿坦那索夫的機器只能用於求解線性方程組,僅有特殊用途。而他感興趣的乃是研製具有廣泛用途的機器。

在法庭上,在被問到他寫的那個「筆記」時,毛克利向法庭陳述,那是他思考關於電子數字計算機的備忘錄,想法並非產生於他與阿坦那索夫的交流。

所有在場的人,包括法官,甚至被告的律師們,人人都能清楚地判斷毛克利在撒謊狡辯,他是個「已經被逼到牆角里還能跳舞」的傢伙。

三天庭訊之後,霍尼威爾公司的律師當堂發言,遞交物證,歸納事實,最後用近乎挖苦的語氣「勸告」毛克利承認:

1.從1941年6月13日到18日,他到阿坦那索夫位於阿木斯的家中作客。

2.在作客期間,他與阿坦那索夫和貝里花了大量時間討論ABC和計算機理論。

3.在阿坦那索夫和貝里的陪同下,他曾在三、四天內多次去大學的物理大樓參觀ABC。

4.他觀察了ABC的運行,還曾經與貝里一起裝卸某些部件。

5.他整冊閱讀了那35頁的關於ABC構造與操作的說明書。

6.阿坦那索夫和貝里樂意回答他的任何問題,阿坦那索夫拒絕了他把該說明書副本帶回賓夕法尼亞的請求。

7.訪問依阿華州之後不久,他寫信給阿坦那索夫和他的氣象學家朋友克勒頓,表示他對ABC的熱情,以及他正在賓州大學趕修一門電子學課程。

8.1942年8月15日,他寫下一份關於模擬計算器與脈沖裝置區別的綜合備忘錄,其內容與阿坦那索夫35頁的關於ABC構造與操作說明書的內容幾乎完全一樣。

9.1941年9月30日,他寫信給阿坦那索夫,建議合作發展阿坦那索夫的計算機,詢問阿坦那索夫是否反對他運用阿坦那索夫的概念製造計算機。

毛克利實在招架不住了,他抬不起頭來,不敢面對法庭上人們那蔑視的目光。在他離開證人席位前,說了一些不著邊際的話,既沒有直接承認霍尼威爾公司的律師羅列的事實要點,也未加以否認,他在精神上完全垮掉了。

5 法庭終審判決:自有公論

1973年10月19日,法庭終審。從1971年6月1日起,開庭審訊135次,庭審中一共傳訊了77個證人,開庭前雙方律師取證階段共採集了80份書面證詞。這場美國歷史上歷時最久的知識產權官司,隨著拉森法官的宣判而最終落下帷幕。如果從1967年霍尼威爾公司和蘭德公司的「法院賽跑」起始,到案子終結,實際上超過了6年。

在拉森法官宣判的那一天,法庭沒有像審判其它多數案子那樣,出現法庭激烈爭辯或者慷慨陳詞。沒有,什麼都沒有。有的僅僅是整理文件,核對物證,因為面對再清楚不過的事實,連被告蘭德公司也無話可說,毫無爭辯餘地。

首先,拉森法官宣布法庭調查結果:事實清楚,毫無疑問「毛克利關於ENIAC的基本構思是來自於阿坦那索夫,所宣稱的在ENIAC上的發明也是源於阿坦那索夫。」拉森法官進一步強調:「毛克利和艾克特沒有發明第一台自動電子數字計算機,他們做的只是阿坦那索夫發明中的概念與設計原理的演變。」

基於法庭調查結果,拉森法官宣判:

「在1939年至1942年之間,阿坦那索夫和貝里,在依阿華州立大學製造了第一台電子數字計算機。」

但毛克利和艾克特實際上已經擁有了25年的計算機發明專利權,他們獲得了巨額的不義之財,但他們無法再逃脫道義的懲罰。拉森法官任憑霍尼威爾公司的律師們向毛克利拋出一個又一個尖酸刻薄的問題,令毛克利在法庭上丟盡了臉,他的謊言一個又一個被揭穿,著著實實地被釘在了恥辱柱上。

這場頗具戲劇性的官司的起因和結局,令人匪夷所思,美國人只好說:上帝是最公平的!

阿坦那索夫對這個判決滿意極了。盡管他沒有、也不可能因為他那影響了全人類的重大發明而獲得任何經濟利益了,但他獲得了許多的榮譽,其中主要的有:

1983年,拉森法官宣判十年後,一部記述阿坦那索夫和他的ABC的紀錄片公映。

1990年,美國總統布希在白宮為他頒發國家技術獎,一個工程類別的最高獎勵。

他一生榮獲了5個榮譽博士學位。

1995年,阿坦那索夫去世。為了永遠地紀念他,依阿華州阿木斯市通往機場的一條大街被命名為阿坦那索夫大道

Ⅲ 誰是計算機之父計算機的最早的前身是什麼

電腦是誰發明的,嚴格說起來很難界定。

計算機(computer)的原來意義是「計算器」,也就是說,人類會發明計算機,最初的目的是幫助處理復雜的數字運算。而這種人工計算器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紀的法國大思想家帕斯卡。帕斯卡的父親擔任稅務局長,當時的幣制不是十進制,在計算上非常麻煩。帕斯卡為了協助父親,利用齒輪原理,發明了第一台可以執行加減運算計算器 。後來,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加以改良,發明了可以做乘除運算的計算器。之後雖然在計算器的功能上多所改良與精進,但是,真正的電動計算器,卻必須等到公元1944年才製造出來。

而第一部真正可以稱得上計算機的機器,則誕生於1946年的美國,毛琪利與愛克特發明的,名字叫做ENIAC。這部計算機使用真空管來處理訊號,所以體積龐大(占滿一個房間)、耗電量高(使用時全鎮的人都知道,因為家家戶戶的電燈都變暗了!),而且記憶容量又非常低(只有100多個字),但是,卻已經是人類科技的一大進展。而我們通常把這種使用真空管的計算機稱為第一代計算機。

第一代的電腦有2間教室大,跟現在我們一般用的個人電腦體積差很多吧。 當時的電腦零件是真空管(現在已經找不到了) 而存檔的東西是一種打孔卡片,若沒有前人的設計概念,也沒有計算機的發明,所以計算機是誰發明的還有點難界定。

Ⅳ 電腦的爸爸是誰

馮諾依曼:
早在洛斯·阿拉莫斯,馮·諾依曼就明顯看到,即使對一些理論物理的研究,只是為了得到定性的結果,單靠解析研究也已顯得不夠,必須輔之以數值計算。進行手工計算或使用台式計算機所需化費的時間是令人難以容忍的,於是馮·諾依曼勁頭十足的開始從事電子計算機和計算方法的研究。

1944~l945年間,馮·諾依曼形成了現今所用的將一組數學過程轉變為計算機指令語言的基本方法,當時的電子計算機(如ENIAC)缺少靈活性、普適性。馮·諾依曼關於機器中的固定的、普適線路系統,關於「流圖」概念,關於「代碼」概念為克服以上缺點作出了重大貢獻。盡管對數理邏輯學家來說,這種安排是顯見的。

計算機工程的發展也應大大歸功於馮·諾依曼。計算機的邏輯圖式,現代計算機中存儲、速度、基本指令的選取以及線路之間相互作用的設計,都深深受到馮·諾依曼思想的影響。他不僅參與了電子管元件的計算機ENIAC的研製,並且還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親自督造了一台計算機。稍前,馮·諾依曼還和摩爾小組一起,寫出了一個全新的存貯程序通用電子計算機方案EDVAC,長達l0l頁的報告轟動了數學界。這一向專搞理論研究的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也批准讓馮·諾依曼建造計算機,其依據就是這份報告。

速度超過人工計算千萬倍的電子計算機,不僅極大地推動數值分析的進展,而且還在數學分析本身的基本方面,刺激著嶄新的方法的出現。其中,由馮·諾依曼等制訂的使用隨機數處理確定性數學問題的蒙特卡洛法的蓬勃發展,就是突出的實例。

19世紀那種數學物理原理的精確的數學表述,在現代物理中似乎十分缺乏。基本粒子研究中出現的紛繁復雜的結構,令人眼花廖亂,要想很決找到數學綜合理論希望還很渺茫。單從綜合角度看,且不提在處理某些偏微分方程時所遇到的分析困難,要想獲得精確解希望也不大。所有這些都迫使人們去尋求能藉助電子計算機來處理的新的數學模式。馮·諾依曼為此貢獻了許多天才的方法:它們大多分載在各種實驗報告中。從求解偏微分方程的數值近似解,到長期天氣數值須報,以至最終達到控制氣候等。

在馮·諾依曼生命的最後幾年,他的思想仍甚活躍,他綜合早年對邏輯研究的成果和關於計算機的工作,把眼界擴展到一般自動機理論。他以特有的膽識進擊最為復雜的問題:怎樣使用不可靠元件去設計可靠的自動機,以及建造自己能再生產的自動機。從中,他意識到計算機和人腦機制的某些類似,這方面的研究反映在西列曼講演中;逝世後才有人以《計算機和人腦》的名字,出了單行本。盡管這是未完成的著作,但是他對人腦和計算機系統的精確分析和比較後所得到的一些定量成果,仍不失其重要的學術價值。

Ⅳ lenovo筆記本電腦密碼提示是叫你弟弟的爸爸的爸爸叫什麼

Enovu筆記本電腦密碼提示是叫你弟弟的爸爸的爸爸叫什麼叫爺爺,這個肯定是比較叫爺爺的人,這個是第三輩了,叫爺爺

Ⅵ 網路爸爸是什麼

你家電腦是聯想家悅的吧,呵呵,網路爸爸是反黃用的,因為家長怕孩子在網上瀏覽到不良的信息。

Ⅶ 電腦之父到底是誰

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

現在使用的計算機,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存儲程序和程序控制,它是由世界著名數學家馮·諾依曼提出的。美籍匈牙利數學家馮·諾依曼被稱為「計算機之父」。

約翰·馮·諾依曼(JohnVonNouma,1903-1957),美藉匈牙利人,1903年12月28日生於匈牙利的布達佩斯,父親是一個銀行家,家境富裕,十分注意對孩子的教育。馮·諾依曼從小聰穎過人,興趣廣泛,讀書過目不忘。據說他一生掌握了七種語言,6歲時就能用古希臘語同父親閑談,其中最擅長德語。他對讀過的書籍和論文能很快一句不差地將內容復述出來,而且若干年之後,仍然如此。1911年一1921年,馮·諾依曼在布達佩斯的盧瑟倫中學讀書期間,就嶄露頭角而深受老師的器重。在費克特老師的個別指導下,兩人合作發表了第一篇數學論文,此時馮·諾依曼還不到18歲。1921年至1923年在蘇黎世大學學習。在1926年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布達佩斯大學數學博士學位,此時馮·諾依曼年僅22歲。1927年至1929年,馮.諾依曼相繼在柏林大學和漢堡大學擔任數學講師。1930年接受了普林斯頓大學客座教授的職位,1931年成為該校終身教授。1933年轉到該校的高級研究所,成為最初六的位教授之一,並在那裡工作了一生。馮·諾依曼是普林斯頓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哈佛大學、伊斯坦堡大學、馬里蘭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慕尼黑高等技術學院等校的榮譽博士,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秘魯國立自然科學院和義大利國立林且學院等院的院土。1954年他任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委員;1951年至1953年任美國數學會主席。

1954年夏,馮·諾依曼被使現患有癌症,1957年2月8日,在華盛頓去世,終年54歲。

1954年電子計算機的誕生,是人類智力解放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西方的經濟學家稱之為現代新產業革命的一個標志。美籍匈牙利數學家馮·諾依曼被稱為「計算機之父」。現在使用的計算機,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存儲程序和程序控制,它是由世界著名數學家馮·諾依曼提出的。

約翰·馮·諾依曼(JohnVonNouma,1903-1957),美藉匈牙利人,1903年12月28日生於匈牙利的布達佩斯,父親是一個銀行家,家境富裕,十分注意對孩子的教育。馮·諾依曼從小聰穎過人,興趣廣泛,讀書過目不忘。據說他一生掌握了七種語言,6歲時就能用古希臘語同父親閑談,其中最擅長德語。他對讀過的書籍和論文能很快一句不差地將內容復述出來,而且若干年之後,仍然如此。1911年一1921年,馮·諾依曼在布達佩斯的盧瑟倫中學讀書期間,就嶄露頭角而深受老師的器重。在費克特老師的個別指導下,兩人合作發表了第一篇數學論文,此時馮·諾依曼還不到18歲。1921年至1923年在蘇黎世大學學習。在1926年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布達佩斯大學數學博士學位,此時馮·諾依曼年僅22歲。1927年至1929年,馮.諾依曼相繼在柏林大學和漢堡大學擔任數學講師。1930年接受了普林斯頓大學客座教授的職位,1931年成為該校終身教授。1933年轉到該校的高級研究所,成為最初六的位教授之一,並在那裡工作了一生。馮·諾依曼是普林斯頓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哈佛大學、伊斯坦堡大學、馬里蘭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慕尼黑高等技術學院等校的榮譽博士,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秘魯國立自然科學院和義大利國立林且學院等院的院土。1954年他任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委員;1951年至1953年任美國數學會主席。

1954年夏,馮·諾依曼被使現患有癌症,1957年2月8日,在華盛頓去世,終年54歲。

馮·諾依曼在數學的諸多領域都進行了開創性工作,並作出了重大貢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他主要從事運算元理論、鼻子理論、集合論等方面的研究。1923年他作了關於集合論中超限序數的論文,這篇論文顯示了馮·諾依曼處理集合論問題所特有的方式和風格。他把集會論加以公理化,他的公理化體系奠定了公理集合論的基礎。他從公理出發,用代數方法導出了集合論中許多重要概念、基本運算、重要定理等。特別在1925年的一篇論文中,馮·諾依曼就指出了任何一種公理化系統中都存在著無法判定的命題.

1933年,馮·諾依曼解決了希爾伯特第5問題,即證明了局部歐幾里得緊群是李群。1934年他又把緊群理論與波爾的殆周期函數理論統一起來。他還對一般拓撲群的結構有深刻的認識,弄清了它的代數結構和拓撲結構與實數是一致的。他對其子代數進行了開創性工作,並莫定了它的理論基礎,從而建立了運算元代數這門新的數學分支。這個分支在當代的有關數學文獻中均稱為馮·諾依曼代數。這是有限維空間中矩陣代數的自然推廣。馮·諾依曼還創立了博奕論這一現代數學的又一重要分支。1944年發表了奠基性的重要論文《博奕論與經濟行為》。論文中包含博奕論的純粹數學形式的闡述以及對於實際博奕應用的詳細說明。文中還包含了諸如統計理論等教學思想。馮·諾依曼在格論、連續幾何、理論物理、動力學、連續介質力學、氣象計算、原子能和經濟學等領域都作過重要的工作。

馮·諾依曼對人類的最大貢獻是對計算機科學、計算機技術和數值分析的開拓性工作。

現在一般認為ENIAC機是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它是由美國科學家研製的,於1946年2月14日在費城開始運行。其實由湯米、費勞爾斯等英國科學家研製的「科洛薩斯」計算機比ENIAC機問世早兩年多,於1944年1月10日在布萊奇利園區開始運行。ENIAC機證明電子真空技術可以大大地提高計算技術,不過,ENIAC機本身存在兩大缺點:(1)沒有存儲器;(2)它用布線接板進行控制,甚至要搭接見天,計算速度也就被這一工作抵消了。ENIAC機研製組的莫克利和埃克特顯然是感到了這一點,他們也想盡快著手研製另一台計算機,以便改進。

馮·諾依曼由ENIAC機研製組的戈爾德斯廷中尉介紹參加ENIAC機研製小組後,便帶領這批富有創新精神的年輕科技人員,向著更高的目標進軍.1945年,他們在共同討論的基礎上,發表了一個全新的「存儲程序通用電子計算機方案」棗EDVAC(的縮寫).在這過程中,馮·諾依曼顯示出他雄厚的數理基礎知識,充分發揮了他的顧問作用及探索問題和綜合分析的能力.

EDVAC方案明確奠定了新機器由五個部分組成,包括:運算器、邏輯控制裝置、存儲器、輸入和輸出設備,並描述了這五部分的職能和相互關系.EDVAC機還有兩個非常重大的改進,即:(1)採用了二進制,不但數據採用二進制,指令也採用二進制;(2建立了存儲程序,指令和數據便可一起放在存儲器里,並作同樣處理.簡化了計算機的結構,大大提高了計算機的速度.1946年7,8月間,馮·諾依曼和戈爾德斯廷、勃克斯在EDVAC方案的基礎上,為普林斯頓大學高級研究所研製IAS計算機時,又提出了一個更加完善的設計報告《電子計算機邏輯設計初探》.以上兩份既有理論又有具體設計的文件,首次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計算機熱」,它們的綜合設計思想,便是著名的「馮·諾依曼機」,其中心就是有存儲程序。

原則上指令和數據一起存儲.這個概念被譽為「計算機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標志著電子計算機時代的真正開始,指導著以後的計算機設計.自然一切事物總是在發展著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今天人們又認識到「馮·諾依曼機」的不足,它妨礙著計算機速度的進一步提高,而提出了「非馮·諾依曼機」的設想.馮·諾依曼還積極參與了推廣應用計算機的工作,對如何編製程序及搞數值計算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馮·諾依曼於1937年獲美國數學會的波策獎;1947年獲美國總統的功勛獎章、美國海軍優秀公民服務獎;1956年獲美國總統的自由獎章和愛因斯坦紀念獎以及費米獎。

馮·諾依曼逝世後,未完成的手稿於1958年以《計算機與人腦》為名出版。他的主要著作收集在六卷《馮·諾依曼全集》中,1961年出版。

Ⅷ 聯想電腦被叫做網路爸爸是什麼

網路爸爸是聯想品牌機附帶的一款專門針對未成年人設計的網路反黃軟體。軟體具有防堵不良網站,控制網上聊天和游戲,控制上網時間等功能。能夠很好的幫助家長管理孩子對電腦的使用,幫助家長屏蔽電腦對孩子的不良影響,讓電腦更好地幫助孩子成長。

Ⅸ 誰是電腦之父

計算機之父是約翰·馮·諾依曼。 拓展資料 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1903~1957),原籍匈牙利,布達佩斯大學數學博士。 20世紀最重要的數學家之一,在現代計算機、博弈論、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等領域內的科學全才之一,被後人稱為「計算機之父「

Ⅹ 你的父親是電腦工程師嗎用英語該怎麼

英文原文:
Is your father a computer engineer?
英式音標:
[ɪz] [jɔː; jʊə] [ˈfɑːðə] [ə; eɪ] [kəmˈpjuːtə] [endʒɪˈnɪə] ?
美式音標:
[ɪz] [jʊrˌ jɔrˌ jorˌjə] [ˈfɑðɚ] [e] [kəmˈpjutɚ] [ˌɛndʒɪˈnɪr] ?

閱讀全文

與電腦的爸爸叫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三星電腦wifi開關 瀏覽:400
電腦文件刪除軟體 瀏覽:758
蘋果電腦程序 瀏覽:96
蘋果微信撤回攔截軟體 瀏覽:212
電腦wifi打不開也不顯示其他網了 瀏覽:651
如何用微信從電腦上文件發給對方 瀏覽:661
電腦無緣無故屏幕卡死只能重啟 瀏覽:576
電腦怎麼查看屏幕刷新 瀏覽:741
安泰客電源是什麼電腦 瀏覽:455
電腦刷機重啟一直黑屏一個點閃 瀏覽:451
qq扣字軟體蘋果 瀏覽:40
聯想筆記本電腦開機後顯示白字 瀏覽:662
電腦彈廣告卡死無法開機 瀏覽:436
在電腦里怎樣查看隱藏的文件 瀏覽:618
筆記本電腦dns未響應上不了網 瀏覽:922
惠普筆記本電腦的紐扣電池怎麼拆 瀏覽:242
蘋果手機點軟體白屏是 瀏覽:371
電腦被設密碼怎麼解開 瀏覽:165
用了安卓變蘋果的軟體 瀏覽:24
蘋果有清理軟體嗎 瀏覽: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