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台電腦能裝多個操作系統嗎
可以裝多個操作系統。
理論上,只要磁碟夠大,分區夠多,想裝多少個操作系統都是可以的。但是,不推薦安裝太多的操作系統。對於不是專業電腦人士來說,最好一個系統兩到三個分區。
在傳統的磁碟管理上,硬碟可分為主分區和擴展分區。一般來說,主分區是安裝操作系統的分區。安裝操作系統的時候,能夠進行計算機啟動的分區,這樣的分區可以格式化,然後安裝系統。
(1)第三個電腦操作系統擴展閱讀:
多系統的計算機,以雙系統最為常見。雙系統就是在計算機上安裝兩個操作系統。雙系統在安裝的時候,兩個系統是分別裝在不同的分區內,後安裝的系統不會覆蓋前一個系統。而且每個單獨的系統都有自己的分區格式,不會造成沖突。
安裝了雙系統後,在啟動的時候,有一個多重啟動的選擇菜單,可以選擇進入哪個操作系統。當前狀態下,只有一個系統是在運行的,不能隨意的切換。如果想要進入另外一個,就要重新啟動,重新選擇。
2. 操作系統是在第幾代計算機中出現的
第二代。
最初的電腦沒有操作系統,人們通過各種按鈕來控制計算機,後來出現了匯編語言,操作人員通過有孔的紙帶將程序輸入電腦進行編譯。這些將語言內置的電腦只能由製作人員自己編寫程序來運行,不利於程序、設備的共用。為了解決這種問題,就出現了操作系統,這樣就很好實現了程序的共用,以及對計算機硬體資源的管理。
第一代用的是機器語言,直到匯編語言出現才有操作系統,並且可以批處理了。通過這種方法,人們很容易去閱讀 已經完成的程序或者理解程序正在執行的功能,對現有程序的bug修復以及運營維護都變得更加簡單方便,這種語言就是我們所說的匯編語言, 即第二代計算機語言。
隨著計算技術和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發展,微型計算機迅速發展起來。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了計算機操作系統。在美國1976年的時候就研製了DIGITAL RESEARCH軟體公司出8位的CP/M操作系統。這個系統允許用戶通過控制台的鍵盤對系統進行控制和管理,其主要功能是對文件信息進行管理,以實現其他設備文件或硬碟文件的自動存取。此後出現的一些8位操作系統多採用CP/M結構。
(2)第三個電腦操作系統擴展閱讀:
一、操作系統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功能 :
1、進程管理,其工作主要是進程調度,在單用戶單任務的情況下,處理器僅為一個用戶的一個任務所獨占, 進程管理的工作十分簡單。但在多道程序或多用戶的情況 下,組織多個作業或任務時,就要解決處理器的調度、 分配和回收等問題 。
2、存儲管理分為幾種功能:存儲分配、存儲共享、存儲保護 、存儲擴張。
3、設備管理分有以下功能:設備分配、設備傳輸控制 、設備獨立性。
4、文件管理:文件存儲空間的管理、目錄管理 、文件操作管理、文件保護。
5、作業管理是負責處理用戶提交的任何要求。
二、語言特點
1、匯編語言是計算機提供給用戶的最快最有效的語言,也是能夠利用計算機的所有硬體特性並能夠直接控制硬體的唯-語言。但是由於編寫和調試匯編語言程序要比高級語言復雜,因此目前其應用不如高級語言廣泛。
2、匯編語言比機器語言的可讀性要好,但跟高級語言比較而言,可讀性還是較差。不過採用它編寫的程序具有存儲空間佔用少、執行速度快的特點,這些是高級語言所無法取代的。在實際應用中,是否使用匯編語言,取決於具體應用要求、軟體開發時間和質量等方面作權衡。
3. 電腦常用的操作系統有哪3個呢
MS-DOS
WINDOWS
liunx/unix
另外還有蘋果機專用的蘋果操作系統,界面很漂亮的
4. 電腦操作系統有幾種各有什麼區別哪種系統好
目前電腦主流的操作系統有一下四種:
1.Windows操作系統
2.Unix操作系統
3.Linux操作系統
4.Mac OS操作系統
這四種操作系統各有優劣,沒有哪一種更好,請根據需要選用。
5. 第三代計算機時代出現了操作系統嗎
籠統地說,是的。
要明確地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對 「操作系統」這個概念和計算機發展的代次劃分有個比較深入的了解。首先說操作系統吧。「操作系統」這個概念可以從廣義上和狹義上兩個方面來理解。
廣義上的「操作系統」指的是「管理電腦硬體與軟體資源的程序」。從這個定義的角度上說,操作系統是在計算機產生之初就有的,只不過在計算機發展的早期,它執行的程序是非常單一的,比如計算一個炮彈的飛行軌跡之類的問題——完成這樣的單純的需求,不太需要區分「操作系統」與「應用軟體」的概念,只需要把機器執行指令逐行輸入即可——這些信息的大量錄入往往是通過打了很多洞洞的「卡片機」來完成的——這裡面混雜了需要機器執行的操作命令和需要計算處理的數據信息。也就是說,最初的電腦,很難分清哪些是操作系統指令、哪些是計算數據的,你只能說它執行了一段程序,一段不需要編譯的機器命令而已。
狹義上的「操作系統」,在「管理系統硬體資源」這個基本功能的基礎上,還要加上「控制其他程序運行」和「為用戶提供操作界面」這兩個功能。而且,按照我個人的理解,我們今天所說的狹義上的「操作系統」最起碼還要包括這么兩個特徵:一是可移植性。作為一種通用的商業軟體,現代的操作系統必須能安裝到各種各樣的計算機當中,不需要去為某種計算機單獨設計操作系統。二是應用程序無關性。現代的操作系統,只是為應用軟體提供一個運行平台、一個外部軟體環境,至於你裝什麼軟體、達到什麼應用目的與操作系統本質上是無關的。從這個定義的角度上說,「操作系統」是1964年誕生的。1964年,IBM 推出了一系列用途與價位都不同的大型電腦IBM System/360,而它們都共享代號為OS/360的操作系統(而非每種產品都用量身訂做的操作系統)。讓單一操作系統適用於整個系列的產品是System/360成功的關鍵,且實際上IBM目前的大型系統便是此系統的後裔;為System/360所寫的應用程序依然可以在現代的IBM大型機上執行!
了解了「操作系統」這個概念,我們再來看看計算機的代次是怎樣劃分的。計算機的「代溝」主要是從硬體、特別是核心處理器的硬體技術角度上劃分的。粗略的來說,第一代計算機使用的是電子管元件,第二代計算機使用的是晶體管元件,第三代計算機使用的集成電路,第四代計算機主要應用的是大規模集成電路。普遍的而言,第三代計算機我們一般在時間上的界定是1964-1971年。第三代計算機的典型代表就是前面提到的IBM生產的System/360系列計算機。
充分了解了「操作系統」這個概念和計算機發展代次的劃分標准,我們就知道,樓主問題中的那句話,嚴整的表述方式應該是「現代意義上的操作系統是在第三代計算機發展期間誕生的。」
6. 電腦如何裝3個系統
按照又低到高,比如WIN98→2000→XP這個樣子。
其中98隻認主邏輯分區,意思就是98隻能裝在C盤。最好做98的GHOST,不然驅動很難搞。
2000和XP都可以裝在D盤,先裝98,而且其他的盤格式得是FAT32.不然裝了以後
98認不到其它格式的分區!
7. 請詳細介紹一下ubuntu系統,到底怎麼樣會成為PC的第三大系統嗎
ubuntu是基於debin操作系統的linux系統。
linux是那個芬蘭人林納茲·托瓦斯於1991年編寫的一種操作系統內核。給內核穿一件衣服就成了形形色色的linux操作系統。現在一般不是專業人員不用區分是內核還是系統。
debian系統是資歷比較老的linux操作系統,而ubuntu是在debian的基礎上第二次加工出來的作品。(和你買了台發動機,請寶馬做了一個外殼,組成一輛汽車,自己不滿意又改成奇瑞QQ一樣)
特點:
對新手很友好,是linux操作系統里比較難得的易用的系統之一。
設置簡單,算是linux里比較簡單易用的了,不能和windows比。
安全,linux系統的共性,基本沒病毒。
對稍老一些的硬體持支持好,運行流暢不卡頓。對游戲支持比windows好,雖然linux下游戲不多,但在同配置同游戲情況下,linux好於windows。
上面說的算是優點,但是要說ubuntu能夠成為第三大操作系統,我不太敢認同。因為ubuntu除了上面的優點外還有一大堆缺點!!!
例如,與windows相比,安裝過程,使用過程還是有很大差距的,還有命令行、驅動、許可權以及中國特色的QQ、迅雷都沒有linux版。
人們很難去使用這樣一個系統。
8. 怎麼安裝3個操作系統
到目前為止,同一台電腦同一個硬碟似乎最多支持安裝4個系統,原因是同一個硬碟最多隻支持激活4個活動分區所限。同一個硬碟安裝三個系統當然沒問題。
不同系統對電腦硬體的支持也有最低要求。比如微軟的win8 32位系統,cpu最低要求雙核或以上,內存要達到2gb或以上容量,硬碟也要大於系統本身容量,有足夠的系統存儲與運行空間,等等,其他系統如linux也要達到這個要求。當然,現在的電腦配置一般都會高於這些系統的要求,硬碟更是大容量,對安裝多系統基本上沒問題。
由於系統內核位數的不同,微軟系統安裝多系統是的順序一般是從低版本到高版本,當然在實踐中不按這個順序也可以安裝成功的。
安裝三個系統至少要給磁碟預留三個獨立盤區,同時每個分區都要激活為活動分區。分區可以使用win7系帶的分區程序分區,也可以使用第三方diskgenius專門分區軟體進行分區,最好分區容量不少於50GB,然後一個盤一個系統安裝。在已經安裝有Windows7旗艦版和XP系統的情況下,再安裝Linux系統到e盤上。
安裝64位的Linux系統,即安裝CentOS 6.0 64Live CD 系統作為第三個系統是可以的,不過不建議用虛擬光碟機安裝,因為虛擬光碟機安裝該系統成功率不高。最好是用liuux系統光碟或帶有liuux啟動u盤安裝預期效果比較滿意。
不需要再補充電腦硬體詳細配置單資料。
9. 電腦歷史上有幾個操作系統拜託各位大神
linux,dos,unix,mac,加上windows,常用的也就這些吧。摘抄一段你看看 -------------------- 一、操作系統誕生——盤古開天地 最初的操作系統出現在IBM/704大型機上,而微型計算機的操作系統則誕生於20世紀70年代——CP/M。 CP/M是加里.基爾達爾領導的Digisat Reseach公司為8位機開發的操作系統,它能夠進行文件管理,具有磁碟驅動裝置,可以控制磁碟的輸入輸出、顯示器的顯示,以及列印的輸出,它是當時操作系統的標准。 二、操作系統遠古霸主——DOS DOS似乎只有現在的老鳥有過接觸,新學電腦的人對DOS只是一知半解。它曾經佔領了個人電腦操作系統領域的大部分,全球絕大多數電腦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由於DOS系統並不需要十分強勁的硬體系統來支持,所以從商業用戶到家庭用戶都能使用。雖然用現在的眼光看它不是出色的操作系統,但微軟軟體向下兼容的特點,決定了Windows出問題的時候,很多時候需要在DOS下才能得到解決,因此了解與學習DOS還是很有必要的。點擊了解DOS操作系統…… 三、操作系統當代大亨——Windows 從微軟1985年推出Windows 1.0以來,Windows系統經歷了十多年風風雨雨。從最初運行在DOS下的Windows 3.x,到現在風靡全球的Windows 9x、Windows 2000,Windows幾乎代替了DOS曾經擔當的位子,成為了新一帶的操作系統大亨。其普及性也就不用小編多言了。點擊了解Windows操作系統…… 相關鏈接:新浪科技Windows操作系統專題: Windows 98,Windows NT,Windows 2000,Windows Me,Windows XP 四、誘人的小企鵝——Linux Linux是目前十分火爆的操作系統。它是由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一個大學生Linus B. Torvolds在1991年首次編寫的。標志性圖標是一個可愛的小企鵝。由於其源代碼的免費開放,使其在很多高級應用中佔有很大市場。這也被業界視為打破微軟Windows壟斷的希望。點擊了解Linux操作系統…… 相關鏈接:新浪科技專題:自由奔放的Linux 五、神奇的精靈——FreeBSD FreeBSD是一種運行在x86平台下的類Unix系統。它以一個神話中的小精靈作為標志,由BSD Unix系統發展而來,加州伯克利學校(Berkeley)編寫,第一個版本由1993年正式推出。BSD Unix和Unix System V是Unix操作系統的兩大主流,以後的Unix系統都是這兩種系統的衍生產品。這款操作系統主要應用於網路伺服器端,不太適合個人用戶。點擊了解FreeBSD操作系統…… 相關鏈接:新浪科技專題:FreeBSD大全連載 六、多才多藝的藝術大師——BeOS 如果說Windows是現代辦公軟體的世界,Unix是網路的天下,那BeOS就稱得上是多媒體大師的天堂了。BeOS以其出色的多媒體功能而聞名,它在多媒體製作、編輯、播放方面都得心應手,因此吸引了不少多媒體愛好者加入到BeOS陣營。由於BeOS的設計十分適合進行多媒體開發,所以不少製作人都採用BeOS作為他們的操作平台。點擊了解BeOS操作系統……
10. 建區域網,不需連網際網路,共3台電腦並安裝WINDOS系列操作系統,連接3電腦用什麼設備
可以選擇的設備:乙太網交換機、電話語音交換機、光纖交換機。
例如:
用最簡單的5口的乙太網交換機。把三台台電腦用雙絞線等網路的連接線連接到交換機。同時還要給主機分配相應的內部IP地址。一台用192.168.1.1子網掩碼255.255.255.0,因為不需要連到網際網路其他不需要設置。第二台和第三台進行與第一台相同的操作,但是分配的IP不能相同。
這樣才可以更好的通信,但是直接由乙太網交換機利用物理地址實現通信也是可以的。
(10)第三個電腦操作系統擴展閱讀:
乙太網交換機的特點:
乙太網交換機的每個埠都直接與主機相連,並且一般都工作在全雙工方式。
交換機能同時連通許多對的埠,使每一對相互通信的主機都能像獨占通信媒體那樣,進行無沖突地傳輸數據。
用戶獨占傳輸媒體的帶寬,若一個介面到主機的帶寬是10Mbit每秒,那麼有10個介面的交換機的總容量是100Mbit每秒。這是交換機的最大優點。
乙太網交換機工作原理:
乙太網交換機工作於OSI七層網路參考模型的第二層,是一種基於MAC地址識別、完成乙太網數據幀轉發的網路設備。
交換機上用於連接計算機或其他設備的插口稱作埠。計算機藉助網卡通過網線連接到交換機的埠上。網卡、交換機和路由器的每個埠都具有一個MAC地址,由設備生產廠商固化在設備的EPROM中。
MAC由IEEE負責分配,每個MAC地址都是全球唯一的。MAC地址是長度為48位的二進制,前24位由設備生產廠商標識符,後24位由生產廠商自行分配的序列號。
交換機在埠上接受計算機發送過來的數據幀,根據幀頭的目的MAC地址查找MAC地址表然後將該數據幀從對應埠上轉發出去,從而實現數據交換。
交換機的工作過程可以概括為「學習、記憶、接收、查表、轉發」等幾個方面。
乙太網交換機具有存儲功能。埠如果有大量數據發送,則埠會先將收到的等待發送的數據存儲到寄存器中,在輪到發送時再發送出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乙太網交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