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平板電腦的快速普及,根據用途的不同平板電腦分為:娛樂平板、測控平板、商務平板等。目前市面成熟的產品一般屬於娛樂平板,功能以影音、游戲、閱讀為主。而各行業中應用的平板電腦產品需求各異,常規產品難以調和。這就使得一部分平板電腦設計公司專門從事特定功能的平板產品定製服務。一般把平板公司根據特定需求進行的設計稱為平板電腦方案。
B. 我想把這個平板電腦改成是電腦系統的
你的配置跟的上,想換Windows系統,網上都有人把平板電腦成功刷了Windows XP、7、8。但我不建議你這么做,因為網上的平板電腦刷Windows系統,都是那些帶有USB介面的平板。如果你的平板沒有根本不能用USB功能。即使支持觸控,但你要用到鍵盤。除非你接條OTG線。
雖然能成功刷機,但是一定記住,配置要高才行,不然的話,你運行幾個程序CPU就功耗大、溫度高。很容易就會燒毀你的平板。或者你索性不要刷機,買過一台新的。Windows 7和8都有平板電腦售賣。
幾個例子(來自網上):漢王TouchPad、愛國者MID。可刷Windows7或XP,iPad能刷Windows 98。
C. 關於平板電腦微軟安卓雙系統,一個是x86架構一個是arm架構,他是怎麼做到把兩個系統裝到一台平板上
其實問題主要出在指令集上,x86
使用的是
SSE
指令集,而
ARM
是用的
NEON
指令集,兩者差異導致了應用不兼容。不過好在
Android
的大部分應用運行在
Dalvik
虛擬機之上,並不依賴
CPU
架構,因此這些應用可以很好地跑在
x86
上。
支持
Dalvik
的程序占據大多數,但仍然會有一些應用繞過
Dalvik。比如需要更高的性能或者需要硬體的支持的時候,前者通常是大型游戲,後者則是結合了感應器或者電源管理等硬體相關的應用。Angry
Bird
兩者都不佔,所以可以兼容,賽車游戲兩者都需要,所以大多不兼容。
這些稍顯復雜的應用數量並不低,且用戶需求強烈。為了快速解決這些問題,英特爾試圖通過技術去完善,開發了一種轉換技術「Houdini」。
「Houdini」相當於一個中間層,可以讓原本不兼容的應用跑在
x86
上。但這種強行結合的技術運行起來往往效率不高,容易出問題,且會增加
2%
左右的耗電。
D. 平板電腦的架構是不是完全不基於筆記本基礎.
平板電腦的的構架是基於筆記本基礎構架的,只是在錯做系統對於軟硬體的要求有所不同而已。cpu等主要硬體設備,在基礎理念上與原先的沒有本質區別。
E. 平板電腦都有哪些系統 這些系統用的都是什麼處理器 以及處理器的框架
ios系統:使用蘋果自家處理器。據說最近發布了X64處理器,不過還是在32位框架運行。
Android:大多數使用ARM架構處理器。也有部分使用x86架構,一些平板廠商在利用X86安卓構建雙系統平板。
Windows:大多數使用ATOM處理器,較高端品牌使用酷睿系列,大多為32位。據說今年64位處理器就會上市。
F. 平板電腦怎麼安裝操作系統
是不可以的。
安裝電腦系統,需要CPU的硬體架構支持,只有X86架構的處理器才支持安裝電腦操作系統。而ipad的處理器並非X86架構,其硬體決定了它無法運行Windows電腦系統與電腦程序。
如果希望使用安裝電腦系統的平板,請使用Windows系統平板,其本身預裝與電腦完全相同的Windows系統,所以全面支持電腦程序。
G. 平板電腦的操作系統
就目前的平板電腦來說,最常見的操作系統是Windows操作系統、Android操作系統和iOS操作系統,還有像Windows CE操作系統,另外Megoo和Moblin兩個操作系統作為Intel針對手機和MID市場的主打產品,在未來也很有可能出現在平板電腦平台上,還有被稱為雲計算必然產物的WebOS,接下來我們詳細講解一下。 最新的Windows7擁有包括基礎版、家庭版、旗艦版等多個版本,全部是基於X86架構開發的操作系統,他已經從最初簡單的圖形用戶界面發展到現在擁有自己的文件格式以及驅動程序的典型操作系統,實際上成為了用戶最多,也是最被大家所接受的操作系統,那麼,Windows7操作系統的各方面優勢劣勢具體是什麼呢?接下來我們仔細分析一下。
Windows 8.1恢復了大家熟悉的「開始」按鈕,是一個清晰的windows徽標。點擊該按鈕可以在Modern UI開始界面和傳統桌面自由切換。win8.1 Update中還將關機鍵放回了開始界面右上角.windows10新增了Multiple Desktops功能。該功能可讓用戶在同個操作系統下使用多個桌面環境,即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在不同桌面環境間進行切換。
開始屏幕界面個性化程度相比windows 8有所提高,提供了更多磁貼尺寸和顏色選項,還有動畫背景可供選擇。 在鎖屏上,可以用幻燈片形式放映自己喜愛的照片,並可以拍攝照片(開始界面charm欄下可以修改)。不過正因為它的流行,也導致了它並不適合平板電腦,因為Windows操作系統是專門為個人電腦設計的,而非平板電腦,再加上用戶在使用習慣上的慣性思維,導致它無論從軟硬體配合還是使用感受等多個方面,都無法滿足用戶苛刻的要求。可以說在平板電腦平台上,Windows操作系統有一個好的基礎,但是無法發揮出相應的潛力,有一些雞肋的味道。 Android是Google於2007年底發布的基於Linux平台的開源手機操作系統,之後又加以改進用在了上網本和MID上。該平台由操作系統、用戶界面和應用軟體組成,號稱是首個為移動終端打造的真正開放和完整的移動軟體。
簡單的說,Android系統實際上是一個非常開放的系統,它不但能實現用戶最常用的筆記本電腦的功能,又能夠實現像手機一樣的各種具有特定指向性的操作,而且它是專門針對移動設備而研發的操作系統,在系統資源消耗、人機交互設計上都有著優勢,是取傳統與超前各類優勢於一身的操作系統。
但Android也存在著非常明顯的缺陷,雖然Google與超過30家技術和無線應用的領軍企業進行合作,希望在移動產業內形成一個開放式的生態系統,但不可否認Andriod現有的軟體應用上的資源還存在著嚴重不足的情況,殺手級應用少之又少,而且對於習慣了傳統Windows操作系統的用戶來說,上手到精通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我們能從目前的Android看到未來便攜設備的發展趨勢,但時間還是未知數。 IOS是由蘋果公司為旗下產品開發的操作系統,隨著iPad上市,它也一舉被視為最適合平板電腦的操作系統。
IOS是將觸控操作這一概念真正發揚光大的操作系統,用戶在界面上使用多點觸控直接操作,而控制方法包括滑動、輕觸開關及按鍵等,與系統互動包括滑動、輕按、擠壓及旋轉等。雖然它做的很好,但實際上IOS最被人稱道的並不是多點觸控,而是它流暢的人機交互的感覺,以及蘋果日漸龐大的資源庫,蘋果龐大的資源可,實際上就是APP Store提供的通過審核的第三方應用程序,以及通過Safari瀏覽器支持的一些第三方應用程序, 即Web應用程序。除此之外,實際上還有一些非法的第三方軟體已經可以在這套系統裡面運行。而在應用程序之外,像電子書、音樂、電影電視等各類資源,都已經成了蘋果的看家產品,並且已經獲得了全世界范圍內的成功。
雖然IOS的成功這么明顯,但它的缺點也非常顯而易見,首先是蘋果特立獨行的不支持FLASH,我們暫且不對這個做法進行評判,但卻是會影響到用戶的使用。其次到目前為止,歷代IOS都沒有支持多線程技術,對於傳統用戶來說很難接受。而且IOS有別於傳統操作方式的同步概念,會導致很多傳統用戶被拒之門外。
其實對於IOS的好壞是非常容易判定的,如果是蘋果產品的用戶,那它絕對是最好的。而如果是傳統用戶,上手以及接受蘋果的理念去適應它的模式,未必是最優的選擇。 微軟Windows CE 被設計成針對小型設備的通用操作系統,簡單的說就是擁有有限內存的無磁碟系統,不象其它的Windows操作系統,Windows CE並不是代表一個標準的相同的對所有平台適用的軟體。
簡單的說,Windows CE屬於嵌入式操作系統,使用標准Win 32 API子集,很多Windows程序可以方便的移植到CE上,所以應用程序的兼容性好,而且開發非常方便。但由於實現簡便操作,讓底層開發做了不少工作,所以Windows CE的體積並不小,導致系統資源的佔用較大,而且Windows CE是經過虛擬地址映射,也導致運行速度和效率低於同類嵌入式操作系統。對於用戶來說,這並不是一個適合平板電腦的操作系統,但由於成本較低而且開發方便,相信會有一些小廠採用此方案。 WebOS可以簡單的稱之為網路操作系統,是一種基於瀏覽器的虛擬的操作系統,用戶通過瀏覽器可以在這個WebOS上運用基於Web的在線應用的操作來實現PC操作系統上的各種操作,包括文檔的存儲,編輯,媒體播放等。
可以說WebOS是一種脫離了本地操作系統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網路進行操作的「雲計算」的一種模式,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WebOS不用依賴於某種特定的本地操作系統,我們更可以把它看做是一種跨平台的形式,也就是跨本地操作系統的平台。簡單的說,在本地操作系統支持一個瀏覽器的情況下,不管你用任何本地操作系統都可以正常的運行。根據「奧卡姆剃刀原理」實際上一個WebOS不需要攜帶一個本地操作系統部分,只要用戶安裝一個任意的本地操作系統就可以了,或者說,不需要硬體相關部分,只要它可以運行網路瀏覽器就可以進行操作,因為瀏覽器就是它的運行環境。
這類系統的優勢顯而易見,無需高端的硬體配置即可實現復雜的操作,無需固定的終端即可對同一文件隨時隨地進行操作,可以說他是真正實現終端設備的個性化的基礎,到那時候用戶再挑選設備就會變成選擇體型大小、選擇外觀設計、選擇品牌,而不用像現在這樣有這么多因素制約。當然劣勢也是有的,就目前的大環境而言,基於WebOS系統的機器完全依賴網路的存在,而目前的網路環境還無法滿足需求,至少國內近幾年無法實現。這么看來,WebOS在國內目前還是紙上談兵,真正決定它能否被大家接受的是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