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腦系統 > 電腦操作系統知識

電腦操作系統知識

發布時間:2022-03-14 13:50:41

Ⅰ 電腦的基本操作知識是什麼

常見用法:


F1顯示當前程序或者windows的幫助內容。


F2當你選中一個文件的話,這意味著「重命名」;


F3當你在桌面上的時候是打開「查找:所有文件」對話框;


F10或ALT激活當前程序的菜單欄;


windows鍵或CTRL+ESC打開開始菜單;


CTRL+ALT+DELETE在win9x中打開關閉程序對話框;


DELETE刪除被選擇的選擇項目,如果是文件,將被放入回收站;


SHIFT+DELETE刪除被選擇的選擇項目,如果是文件,將被直接刪除而不是放入回收站;


CTRL+N新建一個新的文件;


CTRL+O打開「打開文件」對話框;


CTRL+P打開「列印」對話框;


CTRL+S保存當前操作的文件;


CTRL+X剪切被選擇的項目到剪貼板;


CTRL+INSERT或CTRL+C復制被選擇的項目到剪貼板;


SHIFT+INSERT或CTRL+V粘貼剪貼板中的內容到當前位置;


ALT+BACKSPACE或CTRL+Z撤銷上一步的操作;


ALT+SHIFT+BACKSPACE重做上一步被撤銷的操作;


Windows鍵+M最小化所有被打開的窗口。
Windows鍵+CTRL+M重新將恢復上一項操作前窗口的大小和位置;


Windows鍵+E打開資源管理器;


Windows鍵+F打開「查找:所有文件」對話框;


Windows鍵+R打開「運行」對話框;


Windows鍵+BREAK打開「系統屬性」對話框;


Windows鍵+CTRL+F打開「查找:計算機」對話框;


SHIFT+F10或滑鼠右擊打開當前活動項目的快捷菜單;


SHIFT在放入CD的時候按下不放,可以跳過自動播放CD。在打開word的時候按下不放,可以跳過自啟動的宏。

Ⅱ 想學電腦操作系統知識看什麼書比較好

首先我給你一個忠告「不要迷上游戲」

第一步:你要學計算機的基本知識「打字?辦公軟體?」

第二步:你要學習電腦的硬體「裝機?配置一台主機基本的維護」

第三步:你要學網路「一個網吧怎麼管?一個小公司怎麼管?」

第四步:你要學習網路安全「基本攻擊,反攻擊。反病毒,系統的基本分析」

第五步:你要學程序設計:「從VB到C語言再到JAVA再到WEB,再到資料庫」

第六步:你要更深入的學習「計算機三級考試的內容」

第七步:你就可以學習「計算機四級的考試內容」

最後你才算基本成功!

到你學到後面,你就知道我說的是不是正確的!到那時你也不會再問人家開始從什麼地方學起!怎麼去學!

祝你好運!學習順利!切記,不要迷上玩游戲!那隻是在浪費時間,

到在學習到「網路」也就是第三步的時候就可以去找一份工作,然後在實踐中慢慢成長!

這份工作的名字是「小型網吧技術員」不是「網管」不是「服務員」更不是喜歡玩游戲的技術員,而是硬體和網路都能基本搞定的「技術員」

工作以後你會發現有些什麼東西自己應該去學!

以上可以說是我的成長,現在我每月維護客戶端數百台,管的網吧很多家,不管是成功,但是我能自養自己,我給你指的路不是開玩笑!也不是害你!

還希望你能認清自己的路,然後少玩,多實踐,多思考,如果幾年前我是你這樣想的話,可能現在我會更厲害,可惜當時沒有人提醒我不要玩游戲!我被游戲害了差不多浪費一年的時間!加油吧!

Ⅲ 怎樣了解電腦操作系統

操作系統(Operating System,簡稱OS)是管理和控制計算機硬體與軟體資源的計算機程序,是直接運行在「裸機」上的最基本的系統軟體,任何其他軟體都必須在操作系統的支持下才能運行。
操作系統是用戶和計算機的介面,同時也是計算機硬體和其他軟體的介面。操作系統的功能包括管理計算機系統的硬體、軟體及數據資源,控製程序運行,改善人機界面,為其它應用軟體提供支持,讓計算機系統所有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提供各種形式的用戶界面,使用戶有一個好的工作環境,為其它軟體的開發提供必要的服務和相應的介面等。實際上,用戶是不用接觸操作系統的,操作系統管理著計算機硬體資源,同時按照應用程序的資源請求,分配資源,如:劃分CPU時間,內存空間的開辟,調用列印機等。

系統作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1.屏蔽硬體物理特性和操作細節,為用戶使用計算機提供了便利.
指令系統(成千上萬條機器指令,它們的執行由微程序的指令解釋系統實現的)。計算機問世初期,
計算機工作者就是在裸機上通過手工操作方式進行工作。󰀁計算機硬體體系結構越來越復雜。
2.有效管理系統資源,提高系統資源使用效率
如何有效地管理、合理地分配系統資源,提高系統資源的使用效率是操作系統必須發揮的主要作用。資源利用率、系統吞吐量是兩個重要的指標。
計算機系統要同時供多個程序共同使用。操作解決資源共享問題.如何分配、管理有限的資源是非常關鍵的問題.
操作系統定義:操作系統是計算機系統中最基本的系統軟體,它用於有效地管理系統資源,並為用戶使用計算機提供了便利的環境 。

Ⅳ 電腦基本知識

電腦的組成部分:

一、軟體系統

軟體系統包括:操作系統、應用軟體等。應用軟體中電腦行業的管理軟體,IT電腦行業的發展必備利器,電腦行業的erp軟體。

二、硬體系統

硬體系統包括:機箱(電源、硬碟、磁碟、內存、主板、CPU-中央處理器、CPU風扇、光碟機、音效卡、網卡、顯卡)、顯示器、UPS(不間斷電源供應系統)、鍵盤、滑鼠等等(另可配有耳機、麥克風、音箱、列印機、攝像頭等)。

家用電腦一般主板都有板載音效卡、網卡,部分主板裝有集成顯卡。

1、CPU

CPU的英文全稱是"Central Processor Unit",翻譯成中文就是「中央處理器單元」,它一條一條鍍金的材料做的。它在PC機中的作用可以說相當於大腦在人體中的作用。所有的電腦程序都是由它來運行的。

注意:千萬不要觸碰cpu上的金屬條,不然會導致接觸不良,開不了機。

主板又叫Mother Board(母板)。它其實就是一塊電路板, 上面密密麻麻都是各種電路。它可以說是PC機的神經系統,CPU、內存、顯示卡、音效卡等等都是直接安裝在主板上的,而硬碟、軟碟機等部件也需要通過接線和主板連接。

2、主機

主機一般將放置在機箱中的電腦部件總稱為"主機"。它是電腦的最主要組成部分,主板、CPU和硬碟等主要部件均在主機內。

3、內存

內存與磁碟等外部存儲器相比較,內存是指CPU可以直接讀取的內部存儲器,主要是以晶元的形式出現。內存又叫做「主存儲器」,簡稱"主存"。

一般見到的內存晶元是條狀的,也叫"內存條",它需要 插在主板上的內存槽中才能工作。還有一種內存叫作"高速緩存",英文名是"Cache",一般已經內置在CPU中或者主板上。

一般說一台機器的內存有多少兆,主要是指內存條的容量。可以在電腦剛開始啟動時的畫面中看到內存的容量顯示,也可以在DOS系統中使用命令來查看內存容量,還可以在Windows系統中查看系統資源看到內存容量。

4、顯示卡

顯示卡是連接顯示器和PC機主板的重要元件。它是插在主板上的擴展槽里的。它 主要負責把主機向顯示器發出的顯示信號轉化為一般電信號,使得顯示器能明白PC 機在讓它干什麼。

顯示卡上也有存儲器,叫做"顯示內存",它的多少將直接影響顯示器的顯示效果,比如清晰程度和色彩豐富程度等等。

5、顯示器

顯示器是電腦的輸出設備之一,早期的顯示器外形與電視機相似都是顯像管的,即CRT顯示器。現在的顯示器大多是LCD或LED的。

6、磁碟和磁碟驅動器

磁碟是PC機的外部存儲器之一,分為硬碟和軟盤兩種。 兩者的共同之處在於都是使用磁介質來儲存數據,所以叫"磁碟"。想要讓PC機使用磁碟,必須將磁碟放置在特殊的裝置中,也就是磁碟驅動器里。

硬碟的英文是Hard Disk,直譯成中文就是「硬的盤子」。由於硬碟是內置在硬碟驅動器里的,所以一般就把硬碟和硬碟驅動器混為一談了。

硬碟的外觀大小一般是3.5英寸。硬碟的容量一般以M(兆)和G(1024兆)計算。平常見到的硬碟容量從幾十兆(幾十M)到幾千兆(幾G)都有。

平常所說的C盤、D盤,與真正的硬碟不完全是一回事。一個真正的硬碟術語叫作「物理硬碟」,可以在DOS操作系統中把一個物理硬碟分區,分為C盤、D盤、E盤等若干個「假硬碟」,術語叫作「邏輯硬碟」。

7、電腦電源和機箱

電腦當然要有電源了,不過電腦的電源可不能直接使用220伏的普通電壓。電腦的電源內部有一個變壓器,把普通的220V市電轉變為電腦各部件所需的電壓,比如CPU的工作電壓,一般只有幾伏。

為了安全起見,一般把電腦各部件(當然除了顯示器)合理放置在機箱內部。機箱的外殼上有許多按鈕,如電源啟動按鈕、RESET按鈕(用於電腦的重新啟動)等等。

機箱上還有一些指示燈,如電源指示燈在電腦工作時應該是亮的,硬碟指示燈在對硬碟進行操作時會閃爍等等。軟碟機和光碟機在機箱前端可以直接使用。

8、擴展卡和擴展槽

當需要用電腦看VCD、聽音樂時,就需要配置音效卡了。音效卡不是PC機的必備部件,它是PC機的一種功能擴展卡。

所謂擴展卡,就是指這種卡可以擴展PC機的功能,比如音效卡可以使PC機發聲、傳真卡可以使PC機具備傳真功能、網卡可以讓您聯入網路等等。

擴展卡是直接插在主板上專為擴展卡設計的擴展槽中的。顯示卡其實也是一種擴展卡,因為從計算機的基本原理來說,「顯示」實際是一種額外的功能,只是為了使計算機的工作過程能在人們的直接可視的監控之下。

雖然現在顯示器已經是電腦的基本設備之一了,但由於習慣原因,顯示卡仍然被視作一種擴展卡。當然,音效卡、傳真卡、網卡都是標準的擴展卡。

9、鍵盤和滑鼠

鍵盤和滑鼠是PC機的輸入設備,當敲擊鍵盤時,被敲擊的鍵就向PC機的主板發送一個信號,並繼續傳送給CPU,由CPU來根據操作系統中的有關程序來確認按下的鍵將會引起什麼反應。

比如在做文字處理時,如果沒有啟動漢字輸入系統,敲擊鍵盤上的英文字母會直接輸入英文,敲擊"a"鍵就會顯示"a"。

而當啟動漢字輸入系統後,敲擊鍵盤上的英文字母後,就不會直接輸入英文,而先判斷所敲入英文是否符合漢字輸入方法中的規則,如果能夠表達某個或某些漢字,就會輸入漢字。反之則無法輸入漢字。

又如在DOS系統中,同時按下"Ctrl"、"Alt"和"Del"將會使電腦重新啟動。 而在Windows 95/98系統中就不會使電腦重新啟動,而會彈出一個"關閉程序"的對話框。目前的鍵盤一般有101或106個鍵,有的鍵盤還有3個Windows 95功能鍵。

10、DVD/CDROM

即數字通用光碟。DVD光碟機指讀取DVD光碟的設備。DVD碟片的容量為4.7GB,相當於CD-ROM光碟的七倍,可以存儲133分鍾電影,包含七個杜比數字化環繞音軌。

DVD碟片可分為:DVD-ROM、DVD-R(可一次寫入)、DVD-RAM(可多次寫入)和DVD-RW(讀和重寫)。目前的DVD光碟機多採用EIDE介面能像CD-ROM光碟機一樣連接到IDEas、SATA或SICI介面上。

(4)電腦操作系統知識擴展閱讀:

筆記本電腦台式電腦的區別:

1、首先是兩者的外觀上。台式機體積較大,線材雜亂,而且主機和顯示器是分體的。筆記本則小巧,內有多餘的線材,顯示屏和機身是一體的。

2、性價比上,同樣價格的台式機性能明顯要強於筆記本,或者說同樣性能的話筆記本要更貴。

3、同樣型號的硬體,台式機要明顯強於筆記本。比如說,CPU都是i5(差別是筆記本的型號後有個M),台式機的是四核四線程,筆記本的是雙核四線程。

同樣是GT650顯卡(筆記本是GT650M),台式機的性能是筆記本的一倍。另外,台式機機械硬碟一般都是7200轉,筆記本是5400轉。

4、再就是台式機由於各個配件都是插在主板上的,維修更換比較容易,維修費用也小一些,而且升級硬體也很方便,筆記本則由於很多硬體是集成在主板上的,維修麻煩費用較高,而且升級很困難(尤其是顯卡)。

散熱問題是台式機和筆記本的另一大差別。台式機散熱較好,而且除塵塗導熱硅脂都很簡單,筆記本則硬體溫度明顯較高,清灰塗硅脂非常麻煩。

電腦配置取決的因素:

1、CPU,這個主要取決於頻率和二級緩存,頻越高、二級緩存越大,速度越快,未來CPU將有三級緩存、四級緩存等,都影響響應速度。

2、內存,內存的存取速度取決於介面、顆粒數量多少與儲存大小(包括內存的介面,如:SDRAM133,DDR233,DDR2-533,DDR3-800),一般來說,內存越大,處理數據能力越強,速度就越快。

3、主板,主要還是處理晶元,如:筆記本i965比i945晶元處理能力更強,i945比i910晶元在處理數據的能力又更強些,依此類推。

4、硬碟,硬碟在日常使用中,考慮得少一些,不過也有是有一些影響的,首先,硬碟的轉速(分:高速硬碟和低速硬碟,高速硬碟一般用在大型伺服器中。

如:10000轉,15000轉;低速硬碟用在一般電腦中,包括筆記本電腦),台式機電腦一般用7200轉,筆記本電腦一般用5400轉,這主要是考慮功耗和散熱原因。

5、顯卡:這項對運行超大程序軟體的響應速度有著直接聯系,如運行CAD2007,3DStudio、3DMAX等圖形軟體。顯卡除了硬體級別上的區分外,也有「共享顯存」技術的存在,和一般自帶顯存晶元的不同,就是該「共享顯存」技術。

需要從內存讀取顯存,以處理相應程序的需要。或有人稱之為:動態顯存。這種技術更多用在筆記本電腦中。

6、電源,這個只要功率足夠和穩定性好。

7、顯示器:顯示器與主板的介面也一樣有影響(請查閱顯示設備相關技術資料)。

Ⅳ 常見的電腦操作系統有哪些各有什麼優缺點

DOS
簡介
DiskOperating
System又稱DOS(簡寫),中文全名「磁碟操作系統」。
優點
1快捷,熟練的用戶可以通過創建BAT或CMD批處理文件完成一些煩瑣的任務。
2速度快,安全,價格便宜。
缺點
1日常應用功能不豐富,(沒有圖形界面)命令行操作不直觀,對設備的支持比較少

2很多設備的大部分程序都不能在DOS環境下執行。

Windows
簡介
發行於2001年10月 25日,原來的名稱是Whistler。2011年7月初,微軟表示將於2014年春季徹底取消對Windows xp的技術支持。
優點
1圖形界面良好,擁有良好的集成開發環境,操作簡單。 提供了一個可伸縮的高性能平台。
2整合常見應用軟體,簡單,快捷,方便。適合電腦城銷售人員及維修商快速裝機。
缺點
1.系統更新落後,漏洞較多,不穩定,易受病毒和木馬的攻擊;
2.自帶軟體版本較低,需要自行卸載升級;
3.所有軟體和程序預裝在C盤,加重系統負擔,即使卸載,仍有殘余大量垃圾碎片文件,容易拖慢系統。

UNIX
簡介
UNIX是一個強大的 多用戶、多任務操作系統,支持多種處理器架構,按照操作系統的分類,屬於分時操作系統。
優點
1由於附帶源代碼,用戶可以分析它,更改它。文件系統小巧,簡單。
2將所有的設備用文件表示,可使用與處理文件相同的命令和系統調用集訪問設備。 3 具有可移植性。
缺點
1 UNIX 系統的標准1/O 庫相對其底層的系統調用介面已變得越來越復雜了。
2 傳統的UNIX 內核不夠靈活,不具備很好的可擴充性,也很少代碼復用的設施。

Linux
簡介
Linux是一種自由和開放源碼的類Unix操作系統。可安裝在各種計算機硬體設備中。世界上運算最快的超級計算機運行的都是Linux系統。
優點
1安全 、易維護、穩定 。
2軟體自由/開源
3低成本 - 大多數
4透明公開 - 絕大多數 GNU/Linux 是開放開發的。
缺點
1缺失的應用軟體和游戲 - 您會失去一些熟知的應用程序。
2缺少硬體支持 - 絕大多數硬體是支持的,但不是全部
3尋求幫助更難 - 通常朋友、家人、 同事不能幫您解決 GNU/Linux 相關問題,所以您需要在線獲取幫助。

Ⅵ 操作系統的定義 及基本知識

1、傳統定義

計算機軟體分為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兩大類
系統軟體用於管理計算機本身和應用程序
應用軟體是為滿足用戶特定需求而設計的軟體
操作系統是最基本的系統軟體,它和系統工具軟體構成了系統軟體

但給操作系統下定義是困難的,至今沒有一個能公認的統一說法
以下列舉了現今操作系統教材中常見的幾種觀察操作系統的角度

自頂向下的角度,操作系統是對裸機的第一層軟體,是對機器的第一次擴展,為用戶提供了一台與實際硬體等價的虛擬機
自底向上的角度,操作系統是資源管理,在相互競爭的程序之間有序地控制對處理器、存儲器以及其他I/O介面設備的分配
從軟體分類角度看,操作系統是最基本的系統軟體,它控制著計算機所有的資源並提供應用程序開發的介面
從系統管理員角度看,操作系統合理地組織管理了計算機系統的工作流程,使之能為多個用戶提供安全高效的計算機資源共享
從程序員角度看(即從操作系統產生的角度),操作系統是將程序員從復雜的硬體控制中解脫出來,並為軟體開發者提供了一個虛擬機,從而能更方便的進行程序設計
從一般用戶角度看,操作系統為他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交互界面,使得他們不必了解有關硬體和系統軟體的細節,就能方便地使用計算機
從硬體設計者看,操作系統為計算機系統功能擴展提供了支撐平台,使硬體系統與應用軟體產生了相對獨立性,可以在一定范圍內對硬體模塊進行升級和添加新硬體,而不會影響原先應用軟體
總的來講,傳統的操作系統定義如下:

操作系統是控制和管理計算機系統內各種硬體和軟體資源、合理有效地組織計算機系統的工作,為用戶提供一個使用方便可擴展的工作環境,從而起到連接計算機和用戶的介面作用

此定義是以操作系統的具體功能為基礎的定義方式
可以按如下示意圖來描述操作系統的在計算機系統中的位置
介面示意圖

按層次模型看是

在傳統定義方式中,操作系統和用戶的關系是被動和主動的關系,即用戶將自己對計算機的需求以過交互操作的方式命令操作系統完成,而操作系統是根據完成任務的需要分配資源,它僅有的主動權就是在於如何分配與何時分配。

在此將這種對操作系統定義方式稱為被動式定義,從理論上認為操作系統是完全按用戶的要求來完成自己的工作

http://www.huihoo.com/os/explore/操作系統的意義
http://jsjx.hxu.e.cn/ctsn/dxjsjjc/kcnr/wlkj/05os/detail/5-1-1_more2.htm操作系統的作用

電腦系統常識有哪些

電腦常識
CPU的指標
(1) CPU的時鍾頻率稱為主頻, 主頻越高, 則計算機工作速度越快; 主板的頻率稱為外頻; 主頻與外頻的關系為:
(2) 內部緩存(cache), 也叫一級緩存(L1 cache). 這種存儲器由SRAM製作, 封裝於CPU內部, 存取速度與CPU主頻相同. 內部緩存容量越大, 則整機工作速度也越快. 一般容量為KB.
主頻=外頻×倍頻數
(3) 二級緩存(L2 cache). 集成於CPU外部的高速緩存, 存取速度與CPU主頻相同或與主板頻率相同. 容量一般為KB~MB.
(4) MMX(Multi-Media extension)指令技術. 增加了多媒體擴展指令集的CPU, 對多媒體信息的處理能力可以提高60%左右.
(5) 3D指令技術. 增加了3D擴展指令集的CPU, 可大幅度提高對三維圖象的處理速度.
----------------------------------
CPU的英文全稱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即中央處理器。CPU從雛形出現到發展壯大的今天,由於製造技術的越來越先進,其集成度越來越高,內部的晶體管數達到幾百萬個。雖然從最初的CPU發展到現在其晶體管數增加了幾十倍,但是CPU的內部結構仍然可分為控制單元,邏輯單元和存儲單元三大部分。CPU的性能大致上反映出了它所配置的那部微機的性能,因此CPU的性能指標十分重要。 CPU主要的性能指標有以下幾點:
第一:主頻,也就是CPU的時鍾頻率,簡單地說也就是CPU的工作頻率。一般說來,一個時鍾周期完成的指令數是固定的,所以主頻越高,CPU的速度也就越快了。不過由於各種CPU的內部結構也不盡相同,所以並不能完全用主頻來概括CPU的性能。至於外頻就是系統匯流排的工作頻率;而倍頻則是指CPU外頻與主頻相差的倍數。用公式表示就是:主頻=外頻×倍頻。我們通常說的賽揚433、PIII 550都是指CPU的主頻而言的。
第二:內存匯流排速度或者叫系統總路線速度,一般等同於CPU的外頻。內存匯流排的速度對整個系統性能來說很重要,由於內存速度的發展滯後於CPU的發展速度,為了緩解內存帶來的瓶頸,所以出現了二級緩存,來協調兩者之間的差異,而內存匯流排速度就是指CPU與二級(L2)高速緩存和內存之間的工作頻率。
第三:工作電壓。工作電壓指的也就是CPU正常工作所需的電壓。早期CPU(386、486)由於工藝落後,它們的工作電壓一般為5V,發展到奔騰586時,已經是3.5V/3.3V/2.8V了,隨著CPU的製造工藝與主頻的提高,CPU的工作電壓有逐步下降的趨勢,Intel最新出品的Coppermine已經採用1.6V的工作電壓了。低電壓能解決耗電過大和發熱過高的問題,這對於筆記本電腦尤其重要。
第四:協處理器或者叫數學協處理器。在486以前的CPU裡面,是沒有內置協處理器的。由於協處理器主要的功能就是負責浮點運算,因此386、286、8088等等微機CPU的浮點運算性能都相當落後,自從486以後,CPU一般都內置了協處理器,協處理器的功能也不再局限於增強浮點運算。現在CPU的浮點單元(協處理器)往往對多媒體指令進行了優化。比如Intel的MMX技術,MMX是「多媒體擴展指令集」的縮寫。MMX是Intel公司在1996年為增強Pentium CPU在音像、圖形和通信應用方面而採取的新技術。為CPU新增加57條MMX指令,把處理多媒體的能力提高了60%左右。
第五:流水線技術、超標量。流水線(pipeline)是 Intel首次在486晶元中開始使用的。流水線的工作方式就象工業生產上的裝配流水線。在CPU中由5~6個不同功能的電路單元組成一條指令處理流水線,然後將一條X86指令分成5~6步後再由這些電路單元分別執行,這樣就能實現在一個CPU時鍾周期完成一條指令,因此提高了CPU的運算速度。超流水線是指某型 CPU內部的流水線超過通常的5~6步以上,例如Pentium pro的流水線就長達14步。將流水線設計的步(級)數越多,其完成一條指令的速度越快,因此才能適應工作主頻更高的CPU。超標量是指在一個時鍾周期內CPU可以執行一條以上的指令。這在486或者以前的CPU上是很難想像的,只有Pentium級以上CPU才具有這種超標量結構;這是因為現代的CPU越來越多的採用了RISC技術,所以才會超標量的CPU。
第六:亂序執行和分枝預測,亂序執行是指CPU採用了允許將多條指令不按程序規定的順序分開發送給各相應電路單元處理的技術。分枝是指程序運行時需要改變的節點。分枝有無條件分枝和有條件分枝,其中無條件分枝只需要CPU按指令順序執行,而條件分枝則必須根據處理結果再決定程序運行方向是否改變,因此需要「分枝預測」技術處理的是條件分枝。
第七:L1高速緩存,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一級高速緩存。在CPU裡面內置了高速緩存可以提高CPU的運行效率。內置的L1高速緩存的容量和結構對CPU的性能影響較大,不過高速緩沖存儲器均由靜態RAM組成,結構較復雜,在CPU管芯面積不能太大的情況下,L1級高速緩存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採用回寫(Write Back)結構的高速緩存。它對讀和寫操作均有可提供緩存。而採用寫通(Write-through)結構的高速緩存,僅對讀操作有效。在486以上的計算機中基本採用了回寫式高速緩存。
第八:L2高速緩存,指CPU外部的高速緩存。Pentium Pro處理器的L2和CPU運行在相同頻率下的,但成本昂貴,所以Pentium II運行在相當於CPU頻率一半下的,容量為512K。為降低成本Intel公司曾生產了一種不帶L2的CPU名為賽揚。
第九:製造工藝, Pentium CPU的製造工藝是0.35微米, PII和賽揚可以達到0.25微米,最新的CPU製造工藝可以達到0.18微米,並且將採用銅配線技術,可以極大地提高CPU的集成度和工作頻率。
六.多媒體指令集
CPU依靠指令來計算和控制系統,每款CPU在設計時就規定了一系列與其硬體電路相配合的指令系統。指令的強弱也是CPU的重要指標,指令集是提高微處理器效率的最有效工具之一。從現階段的主流體系結構講,指令集可分為復雜指令集和精簡指令集兩部分,而從具體運用看,如Intel的MMX(Multi Media Extended)、SSE、 SSE2(Streaming-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Extensions 2)和AMD的3DNow!等都是CPU的擴展指令集,分別增強了CPU的多媒體、圖形圖象和Internet等的處理能力。我們通常會把CPU的擴展指令集稱為"CPU的指令集"。
1、精簡指令集的運用
在最初發明計算機的數十年裡,隨著計算機功能日趨增大,性能日趨變強,內部元器件也越來越多,指令集日趨復雜,過於冗雜的指令嚴重的影響了計算機的工作效率。後來經過研究發現,在計算機中,80%程序只用到了20%的指令集,基於這一發現,RISC精簡指令集被提了出來,這是計算機系統架構的一次深刻革命。RISC體系結構的基本思路是:抓住CISC指令系統指令種類太多、指令格式不規范、定址方式太多的缺點,通過減少指令種類、規范指令格式和簡化定址方式,方便處理器內部的並行處理,提高VLSI器件的使用效率,從而大幅度地提高處理器的性能。
RISC指令集有許多特徵,其中最重要的有:
指令種類少,指令格式規范:RISC指令集通常只使用一種或少數幾種格式。指令長度單一(一般4個位元組),並且在字邊界上對齊,欄位位置、特別是操作碼的位置是固定的。
定址方式簡化:幾乎所有指令都使用寄存器定址方式,定址方式總數一般不超過5個。其他更為復雜的定址方式,如間接定址等則由軟體利用簡單的定址方式來合成。
大量利用寄存器間操作:RISC指令集中大多數操作都是寄存器到寄存器操作,只以簡單的Load和Store操作訪問內存。因此,每條指令中訪問的內存地址不會超過1個,訪問內存的操作不會與算術操作混在一起。
簡化處理器結構:使用RISC指令集,可以大大簡化處理器的控制器和其他功能單元的設計,不必使用大量專用寄存器,特別是允許以硬體線路來實現指令操作,而不必像CISC處理器那樣使用微程序來實現指令操作。因此RISC處理器不必像CISC處理器那樣設置微程序控制存儲器,就能夠快速地直接執行指令。
便於使用VLSI技術:隨著LSI和VLSI技術的發展,整個處理器(甚至多個處理器)都可以放在一個晶元上。RISC體系結構可以給設計單晶元處理器帶來很多好處,有利於提高性能,簡化VLSI晶元的設計和實現。基於VLSI技術,製造RISC處理器要比CISC處理器工作量小得多,成本也低得多。
加強了處理器並行能力:RISC指令集能夠非常有效地適合於採用流水線、超流水線和超標量技術,從而實現指令級並行操作,提高處理器的性能。目前常用的處理器內部並行操作技術基本上是基於RISC體系結構發展和走向成熟的。
正由於RISC體系所具有的優勢,它在高端系統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而CISC體系則在桌面系統中占據統治地位。而在如今,在桌面領域,RISC也不斷滲透,預計未來,RISC將要一統江湖。
2、CPU的擴展指令集
對於CPU來說,在基本功能方面,它們的差別並不太大,基本的指令集也都差不多,但是許多廠家為了提升某一方面性能,又開發了擴展指令集,擴展指令集定義了新的數據和指令,能夠大大提高某方面數據處理能力,但必需要有軟體支持。
MMX 指令集
MMX(Multi Media eXtension,多媒體擴展指令集)指令集是Intel公司於1996年推出的一項多媒體指令增強技術。MMX指令集中包括有57條多媒體指令,通過這些指令可以一次處理多個數據,在處理結果超過實際處理能力的時候也能進行正常處理,這樣在軟體的配合下,就可以得到更高的性能。MMX的益處在於,當時存在的操作系統不必為此而做出任何修改便可以輕松地執行MMX程序。但是,問題也比較明顯,那就是MMX指令集與x87浮點運算指令不能夠同時執行,必須做密集式的交錯切換才可以正常執行,這種情況就勢必造成整個系統運行質量的下降。
SSE指令集
SSE(Streaming SIMD Extensions,單指令多數據流擴展)指令集是Intel在Pentium III處理器中率先推出的。其實,早在PIII正式推出之前,Intel公司就曾經通過各種渠道公布過所謂的KNI(Katmai New Instruction)指令集,這個指令集也就是SSE指令集的前身,並一度被很多傳媒稱之為MMX指令集的下一個版本,即MMX2指令集。究其背景,原來"KNI"指令集是Intel公司最早為其下一代晶元命名的指令集名稱,而所謂的"MMX2"則完全是硬體評論家們和媒體憑感覺和印象對"KNI"的 評價,Intel公司從未正式發布過關於MMX2的消息。
而最終推出的SSE指令集也就是所謂勝出的"互聯網SSE"指令集。SSE指令集包括了70條指令,其中包含提高3D圖形運算效率的50條SIMD(單指令多數據技術)浮點運算指令、12條MMX 整數運算增強指令、8條優化內存中連續數據塊傳輸指令。理論上這些指令對目前流行的圖像處理、浮點運算、3D運算、視頻處理、音頻處理等諸多多媒體應用起到全面強化的作用。SSE指令與3DNow!指令彼此互不兼容,但SSE包含了3DNow!技術的絕大部分功能,只是實現的方法不同。SSE兼容MMX指令,它可以通過SIMD和單時鍾周期並行處理多個浮點數據來有效地提高浮點運算速度。
在後來Intel為了應對AMD的3Dnow!指令集,又在SSE的基礎上開發了SSE2,增加了一些指令,使得其P4處理器性能有大幅度提高。到P4設計結束為止,Intel增加了一套包括144條新建指令的SSE2指令集。像最早的SIMD擴展指令集,SSE2涉及了多重的數據目標上立刻執行一單個的指令(即SIMD,一個計算低工控最好的方法是讓每指令執行更多的工作)。最重要的是SSE2能處理128位和兩倍精密浮點數學運算。處理更精確浮點數的能力使SSE2成為加速多媒體程序、3D處理工程以及工作站類型任務的基礎配置。但重要的是軟體是否能適當的優化利用它。
3D Now!(3D no waiting)指令集
3DNow!是AMD公司開發的SIMD指令集,可以增強浮點和多媒體運算的速度,並被AMD廣泛應用於其K6-2 、K6-3以及Athlon(K7)處理器上。3DNow!指令集技術其實就是21條機器碼的擴展指令集。
與Intel公司的MMX技術側重於整數運算有所不同,3DNow!指令集主要針對三維建模、坐標變換 和效果渲染等三維應用場合,在軟體的配合下,可以大幅度提高3D處理性能。後來在Athlon上開發了Enhanced 3DNow!。這些AMD標準的SIMD指令和Intel的SSE具有相同效能。因為受到Intel在商業上以及Pentium III成功的影響,軟體在支持SSE上比起3DNow!更為普遍。Enhanced 3DNow!AMD公司繼續增加至52個指令,包含了一些SSE碼,因而在針對SSE做最佳化的軟體中能獲得更好的效能。
顯卡的指標
牌子,頻率,介面 顯卡晶元、顯存顆粒的型號、規格 還有渲染效果 象素管等等 還有散熱~~~
其中有三個主要指標:容量、頻率和顯存位寬。
1.容量
顯存擔負著系統與顯卡之間數據交換以及顯示晶元運算3D圖形時的數據緩存,因此顯存容量自然決定了顯示晶元能處理的數據量。理論上講,顯存越大,顯卡性能就越好。不過這只是理論上的計算而已,實際顯卡性能要受到很多因素的約束,如:顯示晶元速度,顯存位寬、顯存速度等。
2.時鍾周期和工作頻率
時鍾周期和顯存工作頻率是顯存非常重要的性能指標,它指的是顯存每處理一次數據要經過的時間。顯存速度越快,單位時間交換的數據量也就越大,在同等情況下顯卡性能將會得到明顯提升。顯存的時鍾周期一般以ns(納秒)為單位,工作頻率以MHz為單位。顯存時鍾周期跟工作頻率一一對應,它們之間的關系為:工作頻率=1÷時鍾周期×1000。
常見顯存時鍾周期有5ns、4ns、3.8ns、3.6ns、3.3ns、2.8ns。對於DDR SDRAM顯存來說,描述其工作頻率時用的是等效工作頻率。因為能在時鍾周期的上升沿和下降沿都能傳送數據,所以在工作頻率和數據位寬度相同的情況下,顯存帶寬是SDRAM的兩倍。換句話說,在顯存時鍾周期相同的情況下,DDR SDRAM顯存的實際工作頻率是SDRAM顯存的兩倍。例如,5ns的SDRAM顯存的工作頻率為200MHz,而5ns的DDR SDRAM顯存的等效工作頻率就是400MHz。目前市面上顯卡所採用的顯存都為DDR,SDR已經被淘汰了。
3.顯存位寬
顯存位寬是顯存也是顯卡的一個很重要的參數。可以理解成為數據進出通道的大小,顯然,在顯存速度(工作頻率)一樣的情況下,帶寬越大,數據的吞吐量可以越大,性能越好。就現在顯卡比較常見是64Bit和128Bit而言,很明顯的,在頻率相同的情況下,128Bit顯存的數據吞量是64Bit的兩倍(實際使用中達不到),性能定會增強不少。
顯存的三個主要參數已經介紹完了,接下來讓我們看看這三個主要參數的計算公式:
顯卡的內存容量=單顆顯存顆粒的容量X 顯存顆粒數量
顯卡的顯存位寬=單顆顯存位寬X 顯存顆粒數量
顯卡的顯存工作頻率=單顆顯存顆粒的工作頻率
知道了顯存的位寬和速度,我們就可以知道顯存的帶寬了,帶寬=工作頻率×顯存位寬÷8,之所以要除以8,是因為每8個bit(位)等於一個byte(位元組)。帶寬是顯存速度的最終衡量,數據吞吐量的大小也就是顯存的速度就看帶寬了。有些顯卡的顯存頻率高,但是位寬低,帶寬不高;有些們寬高,但是頻率低,帶寬也不高。
因此,為了能准確計算出一塊顯卡的顯存容量、速度、帶寬,我們必須從觀察一個顯存顆粒的大小以及數據位寬度開始。每顆顯存顆粒上雖然沒有明確標明以上所說的三個參數,但是它上面都印有編號,我們想要知道的三個參數都可以從這個編號上讀出。
主板、內存、硬碟、顯卡主要指標
主板匯流排頻率
HT 是超線程技術 CPU生產商為了提高CPU的性能,通常做法是提高CPU的時鍾頻率和增加緩存容量。不過目前CPU的頻率越來越快,如果再通過提升CPU頻率和增加緩存的方法來提高性能,往往會受到製造工藝上的限制以及成本過高的制約。有沒有其他方法可以提高CPU性能呢?事實上從Intel的實踐中得到一個很明確的答案。盡管提高CPU的時鍾頻率和增加緩存容量後的確可以改善性能,但這仍然不能完全發掘出CPU的潛能,基於很多原因,CPU的執行單元都沒有被充分使用。通常來講,如果CPU不能正常讀取數據(匯流排/內存的瓶頸),其執行單元利用率會明顯下降。另外一個理由就是目前大多數執行線程缺乏ILP(instruction-level parallelism,多種指令同時執行)支持。因此,Intel則考慮變一個思路去挖掘處理器的性能,如果有種方法可以同時執行多重線程,就能夠讓CPU發揮更大效率,那就是超線程(Hyper-Threading)技術,超線程技術減少了系統資源的浪費,可以把一顆CPU模擬成兩顆CPU使用,在同時間內更有效地利用資源來提高性能
FSB只指CPU與北橋晶元之間的數據傳輸速率,又稱前端匯流排。FSB=CPU外頻*4。
這個參數指的就是前端匯流排的頻率,它是處理器與主板交換數據的通道,既然是通道,那就是越大越好,現在主流中最高的FSB是800M,向下有533M、400M和333M等幾種,它們價格是遞減的。
內存頻率
內存主頻和CPU主頻一樣,習慣上被用來表示內存的速度,它代表著該內存所能達到的最高工作頻率。內存主頻是以MHz(兆赫)為單位來計量的。內存主頻越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內存所能達到的速度越快。內存主頻決定著該內存最高能在什麼樣的頻率正常工作。目前較為主流的內存頻率室333MHz和400MHz的DDR內存,以及533MHz和667MHz的DDR2內存。
大家知道,計算機系統的時鍾速度是以頻率來衡量的。晶體振盪器控制著時鍾速度,在石英晶片上加上電壓,其就以正弦波的形式震動起來,這一震動可以通過晶片的形變和大小記錄下來。晶體的震動以正弦調和變化的電流的形式表現出來,這一變化的電流就是時鍾信號。而內存本身並不具備晶體振盪器,因此內存工作時的時鍾信號是由主板晶元組的北橋或直接由主板的時鍾發生器提供的,也就是說內存無法決定自身的工作頻率,其實際工作頻率是由主板來決定的。
DDR內存和DDR2內存的頻率可以用工作頻率和等效頻率兩種方式表示,工作頻率是內存顆粒實際的工作頻率,但是由於DDR內存可以在脈沖的上升和下降沿都傳輸數據,因此傳輸數據的等效頻率是工作頻率的兩倍;而DDR2內存每個時鍾能夠以四倍於工作頻率的速度讀/寫數據,因此傳輸數據的等效頻率是工作頻率的四倍。例如DDR 200/266/333/400的工作頻率分別是100/133/166/200MHz,而等效頻率分別是200/266/333/400MHz;DDR2 400/533/667/800的工作頻率分別是100/133/166/200MHz,而等效頻率分別是400/533/667/800MHz。

Ⅷ 關於計算機操作系統的知識

你想知道啥?操作系統是一門很大的學問,想了解透徹的話,還是多買幾本書看看,因為OS涉及的知識面太廣了

閱讀全文

與電腦操作系統知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腦游戲wifi掉包 瀏覽:876
電腦桌二手市場在哪裡 瀏覽:39
電腦怎麼裝ipad系統 瀏覽:289
電腦開機很多英語 瀏覽:22
電腦頁面變小了怎麼辦 瀏覽:85
win7電腦玩穿越火線頻數低 瀏覽:771
平板電腦出廠設置 瀏覽:223
找到下載的文件保存到電腦上即可 瀏覽:258
電腦輸不進去字怎麼辦 瀏覽:702
電腦屏幕有個白點 瀏覽:928
電腦屏幕傤圖 瀏覽:380
能插網線的平板電腦 瀏覽:838
電腦播放光碟軟體 瀏覽:341
銳界的行車電腦是放在哪裡 瀏覽:121
列印機掃描找不到電腦用戶名 瀏覽:949
電腦和空調哪個功率大 瀏覽:617
電腦開機輸入密碼頻閃 瀏覽:415
做家裝設計買什麼配置的電腦價位 瀏覽:337
電腦使用惠普列印機使用教程 瀏覽:959
蘋果電腦輕薄本可以玩lol嗎 瀏覽: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