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腦系統 > 馬可用的電腦是什麼系統

馬可用的電腦是什麼系統

發布時間:2023-03-26 18:30:09

1. 電影《社交網路》中馬克的電腦用的是什麼操作系統

目前有windows linux unix 還有蘋仿圓沖備殲果,也就這幾個腔岩,windows謝列應該不可能,蘋果也不大,不是linux就是unix

2. 誰編寫了第一條計算機程序

第一條計算機實用程序是由美國海軍上將格雷斯•默里•霍珀(Grace MurrayHopper, 1906一1992)編寫的。第一條計算機應用程序是她為1944年製造出的第一台計算機馬克1號編寫的,20世紀50年代,她還領導發展了現在被廣泛使用的電腦程

序言 面向商業的通用語言(Common Business-Oriented Language)。她也是第一

個使用俚語「臭蟲(Bug)」來描述電腦系統或者程序中存在的程序缺陷的人,關於 「Bug」起源的故事是這樣的:一次,她的計算機中止了工作,在她檢查機器的時候,她 發現了機器裡面有一隻蛾的屍體,於是,她在報告中說自己是在「給機器除蟲」。 從1943—1986年,霍珀在美國海軍服役了 43年,退休時已經是最高級的軍官之一, 她同時還是美國瓦薩大學的教授,並且在1959 —1971年之間擔任斯佩里蘭德公司 (Sperry Rand Corporation)的程序員。她是計算機科學的先驅之一。

世界上第一條計算機程序也是由一名女子編寫的,但是這條程序從來沒有被使 用過。英國奧古斯塔•愛達•拜倫(英國著名詩人喬治•拜倫的女兒,出生於1815)為 查爾斯•巴比奇的「分析儀」編寫了第一條程序,但是,由於「分析儀」沒有完成,所以這 條程序也從未被應用過。

3. 世界上的第一台電腦是什麼樣的

電子計算機的出現盡管只有60年的時間,但它的誕生卻是人類數百年努力的積累。早在17世紀,一批歐洲數學家就已開始研製計算機。1642年,為了協助擔任稅務局長的父親,年僅19歲的法國數學家帕斯卡成功地製造了第一台鍾表齒輪式機械計算機,但僅能做加減法運算。

世界第一台機械式加法計算機(1642年)

法國人帕斯卡於1642年設計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雖然它只是利用手轉動齒輪來實現加法運算,但它向人類揭示了:用機械裝置可以代替人的大腦進行思考和記憶。從此,計算機開始了它神奇發展的道路。

1674年發明的乘法計算機

在此基礎上,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於1678年發明了可做乘除運算的計算機。但這些機械計算機的性能過於落後,遠遠滿足不了人們的需要。

1822年研製的差分機

1834年研製的分析機

巴貝奇

1822年,英國人巴貝奇在他研製的差分機中第一次體現了計算機程序設計,這種程序設計思想為現代計算機發展開辟了道路。

1936年製造的手搖式機械計算機

電動機械式計算機(1930年)

1941年研製的Z-3型計算機

1938年,德國科學家朱斯成功製造了第一台二進制Z-1型計算機,此後他又研製了Z系列計算機。其中,Z-3型計算機是世界第一台通用程序控制機電式計算機,它不僅全部採用繼電器,同時採用了浮點記數法、帶數字存儲地址的指令形式等,如上圖所示。

1943年12月,「巨人」計算機運行。

集數千繼電器的「馬克」1號全機電式計算機

馬克3號第一次使用磁鼓作為存儲器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艾肯研製成功了一台機電式計算機,它被命名為自動順序控制計算器MARK-Ⅰ。1947年,艾肯又研製出運算速度更快的機電式計算機MARK-Ⅱ。到1949年由於當時電子管技術已取得重大進步,於是艾肯研製出採用電子管的計算機MARK。

從此,在計算機技術上存在著兩條發展道路。一條是各種台式機械和較大機械式計算機的發展道路;另一條是採用繼電器作為計算機電路元件的發展道路。後來建立在電子管和晶體管之類電子元件基礎上的計算機正是受益於這兩條發展道路。

1946年運行的人類第一台電子計算機(ENIAC)埃尼阿克

1946年運行的人類第一台電子計算機(ENIAC)~美國軍方花費了48萬美元經費在ENIAC項目上,這在當時可是一筆巨款,要不是為了二次世界大戰,誰能捨得出這么大的錢?事實上ENIAC也是美國陸軍軍械部和賓州大學莫爾學院聯合發布的,而非書本上所提的只有賓州大學。

從技術上而言,ENIAC是沒有太明晰的CPU概念的。因為它採用電子管作為基本電子元件。用了足足18800個電子管,而每個電子管大約有一個普通家用 25瓦燈泡那麼大。這樣整部電腦就有了8英尺高、3英尺寬、100英尺長的身軀,體積有研立方米,重達30噸,耗電高達140千瓦。每秒能進行5000次加法運算(而人最快的運算速度每秒僅5次加法運算),還能進行平方和立方運算,計算正弦和餘弦等三角函數的值及其它一些更復雜的運算。這樣的速度在當時已經是人類智慧的最高水平。

內部有成千上萬個電子管、二極體、電阻器等元件,電路的焊接點多達50萬個;在機器表面,則布滿電表、電線和指示燈。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它的耗電量超過 174千瓦小時,據說在使用時全鎮的電燈都會變暗;而且它的電子管平均每隔15分鍾就要燒壞一隻,科學家們不得不滿頭大汗地不停更換。然而,「埃尼阿克」 的計算速度卻是手工計算的20萬倍、繼電器計算機的1000倍。美國軍方也從中嘗到了甜頭,因為它計算炮彈彈道只需要3秒鍾,而在此之前,則需要200人手工計算兩個月。除了常規的彈道計算外,它後來還涉及諸多的科研領域,曾在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55年10月2日,「ENIAC埃尼阿克」宣告「退役」後,被陳列在華盛頓的一家博物館里。

1959年IBM7090晶體管計算機

IBM公司推出IBM7090型全晶體管大型機, 運算速度達到每秒229000次,成為第二代電腦的標志產品。美洲航空公司為它的訂票系統購買了兩台主機,遠程連接65座城市。

這是IBM公司的黃金季節,它登上了美國《幸福》雜志500家大企業排行榜的榜首;它創造出年銷售額數十億美元的天文數字; 在美國運轉的64部電腦中,有 44部是IBM生產;它的企業標志和商品標志「IBM」 三個大寫字母,每個字都由八根藍條拼成;它的銷售人員,一律著深藍色的西裝,以代表公司形象。人們開始把IBM公司稱作「藍色巨人」(BigBlue)。

IBM360

1964 年4月7日,美國IBM公司同時在14個國家,全美63個城市宣告,世界上第一個採用集成電路的通用計算機系列IBM 360系統研製成功,該系列有大,中,小,型計算機,共6個型號,它兼顧了科學計算和事務處理兩方面的應用,各種機器全都相互兼容,適用於各方面的用戶,具有全方位的特點,正如羅盤有 360度刻度一樣,所以取名為360。它的研製開發經費高達50億美元,是研製第一顆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的2.5倍。

IBM 360系統是最早使用集成電路元件的通用計算機系列,它開創了民用計算機使用集成電路的先例,計算機從此進入了集成電路時代。IBM 360成為第三代計算機的里程碑。

1967 年,美國無線電有限公司製成了領航用的機載計算機LIMAC,其邏輯部件採用雙極性大規模集成電路,緩沖存儲器用MOS大規模集成電路。1969年,美國自動化公司製成計算機D-200,採用了MOS場效應晶體管大規模集成電路,中央處理器由24塊大規模集成電路做成;得克薩斯儀器公司也製成機載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軍用機載大規模集成電路試驗的成功,為過渡到民用大規模集成電路通用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1971年,IBM公司開始生產IBM370系列機,它採用大規模集成電路做存儲器,小規模集成電路做邏輯元件,被稱之為三代半電子計算機。

1976年研製的CRAY巨型電子計算機

1976年,CRAY公司推出CRAY-1矢量電子計算機,開始了矢量電子計算機的蓬勃發展,其運算速度可達每秒2.5億次。

1978年 第一款32位超級計算機——DEC VAX

在1978 年,DEC公司建立了第一個基於VAX( virtual address extension)即虛擬地址擴展的計算機體系,它是DEC計算機系統特有的復雜指令計算(CISC)體系結構的計算機VAX11、780。這台大傢伙在當時是基本32位的計算機,並且能夠有高達1MIPS的運算性能。在那個年代,這台計算機的速度和性能都是無與倫比的。在當時要值$200,000。但顯然他是最棒的。

日本的CM-5超級電子計算機

20 世紀80年代中期思維機公司開始推出著名的「連接機」(Connection Machine)系列CM-1,CM-2和CM-5,把大量簡單的存儲一處理單元連接成一個多維結構,在宏觀上構成大容量的智能存儲器,再通過常規計算機執行控制、I/O和用戶介面功能,能有效地用於智能信息處理。CM—l由4 個象限組成,每個象限包含多達16 384個一位處理器,全部處理器則分為4096組,組間形成12維超立方體結構,其集成峰值速度達到每秒600億次。 CM-5的結點數更多,功能更強。

美國CM-200電子計算機

IBM深藍計算機

IBM巨型計算機。運算速度每秒500萬億次以上。

1981年 IBM 第一台個人電腦5150

1981年8月12日,IBM 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台個人電腦5150,這標志著個人電腦真正走進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之中,也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當時該個人計算機,售價2880美元。第一台 IBMPC 採用 Intel 4.77M 的 8088 晶元,僅 64K 內存;採用低解析度單色或彩色顯示器;有可選的盒式磁帶驅動器;兩個 160KB 單面軟盤驅動器。並配置了微軟公司的 MS-DOS 操作系統軟體。該產品特點是包含多項創新、熒幕每列能顯示80個字元、擁有大小寫字元的鍵盤、可擴充的記憶體、零件可向其他廠商采購、其他的個人電腦製造商可以依照 IBM 的標准生產 IBM 的相容機種電腦,稱為「clones」等。

5150的設計拋棄了繁文縟節,脫離了 IBM 正常的工作流程,這是為了對抗當時已經紅透半邊天的 Apple II(Apple II 是第一個帶有彩色圖形的個人計算機,售價為1300美元,1977年6月啟售,處理器為1MHz,內存4KB)。IBM 5150一面市即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上市僅一個月其訂單數已達24萬台。

由於5150,IBM 品牌開始跨越專業領域,「飛入尋常百姓家」,為大眾所熟知。從此,IBM PC 成為高端、價高以及信賴的代名詞。

1996年 首款Java架構的網路PC——SUN JavaStation

1996年,Sun推出的JavaStation網路計算機,被稱做是一個「瘦客戶機」,專門用來在網路中執行Java應用程序。

其主要應用於通信、金融業機構等,比如可以將出納員櫃台、用戶電話咨詢中心和交易大廳的單功能PC機替換為更通用的、無須管理的JavaStation網路計算機,以大大減少在信息技術方面的投資。

4. 是誰發明的電腦s

電腦不是單純依靠一個人的努力而產生的,而是靠人類智慧的結晶而發明的。具體地來說,它有7個重要演進時期。 1.1.1 萌芽期(1890年以前) 在一百多年以前,東方是尚未工業化的,所以生意人賴以維生的是算盤這玩意兒。在西方,除了金融、保險等行業以外,世界各地也少有大規模的本國或跨國公司。在那個時期,西方所謂的辦公室也只不過就是在工廠或店鋪的一個角落裡拿著鵝毛筆與簿子記賬的地方罷了(東方則是毛筆、簿子與算盤)。 在數學計算方面的設備中,1642 年,著名的巴斯葛(Blaise Pascal)發明了可用來作數學四則運算的全世界最古老的計算器。然後,約於 1680 年,萊布尼茲(G. W. Leibniz)緊跟著發明了第一台手搖計算機。 接著,於19世紀初,巴貝奇(Charles Babbage)又發明了所謂的「造分機」(The Difference Engine,1822 年)與「分析機」(The Analytical Engine,1830 年)。 這些相關計算方面的機器設備,或因機械體太龐大而無法廣泛應用,或因技術觀念尚未成熟而無法完成,但是其構想與觀念都已溶入現代電腦的科技中。所以,在了解現代電腦科技的同時,我們不能不知道在幾個世紀前,人類的科學先驅們,就已經在積極地想辦法尋求解決計算的精度與效率了。 1.1.2 機械組件期(1890年~1945年) 在1890年至1945年這段期間,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同時隨著戰略及物資生產上的需要,使得戰後的機件設備科技突飛猛進。所以,不僅在飛機、槍炮等軍事設備的製造技術上有所突破,就是在計算設備方面也有很大的進步。 在統計專用計算器方面,IBM 所推出的赫勒瑞斯統計計算器(Hollerith Statistical Machine)在 1890 年的全美人口普查里大出風頭,被證明相當有效率。 然後,延續這個硬體與理論,1942 年, IBM 又與哈佛大學合作將其與打孔卡系統結合,推出在當時供統計上與會計數據處理上運用的最佳組合。此一系統稱為馬克一號(Mark I),是一台以繼電器為主要組件的計算器。它是由好幾個組件所組成的,其中包括一個打孔器、一個檢查器、一個排序器、一個總計/製表器。起初,它是用 45 個欄位的打孔卡,後來因為需要而改用較具效益的80個欄位的打孔卡。由於此機器可以會計項目或客戶為單位來做大量的排序、處理資料,所以,在1942 年後,西方的大公司都普遍採用這種機器來處理會計方面的工作。 在通信科技方面,由於戰爭的需求與催化,無線電與雷達在大戰中均已得到長足的進步,並於戰後將此科技大量地運用於民用或商用上。今天,我們在電腦信息通信上可以如此方便地溝通與連結,實不可不歸功於在此時期的進化。 至於在數據儲存方面,由於許多公司都擺脫不景氣的影響而呈現空前的成長,再加上戰時的物資與物價控制,使得各大公司有必要記取教訓而去節約管理所需的費用;因此,數據儲存設備於此時期就開始系統化。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鋼制傢具的興起。在此時期,為睜鋒了便利數據儲存的公文櫃、辦公桌都有了標准規格,並由於其耐用和防火的行早沖特性,軍艦上與軍隊辦公室也都普遍採用了鋼制傢具。美國政府於1931年一致採用了鋼制傢具,並訂立其國家標准。於是,歐美的檔案管理系統整個都統一了。這個觀念也深深地影響了後來電腦檔案管理系統的設計與發展。君不見:現在的電腦里,檔案所在的地方都分目錄(Directory)的嗎!目錄檔殲其實就是鋼制數據櫃啊! 因此,對西方與東方的日本而言,這就是一個以杠桿/彈簧/齒輪等機械組件來製作辦公設備的時代。 1.1.3 電子管期(1945年~1955年)(第一代計算機) 1945 年的秋天,第二次世界大戰才剛結束,電腦科學家傑普瑞斯伯�6�4艾克特(J. Presper Eckert)先生偕其同僚發展了全世界第一台全電子化的電子計算器(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ENIAC),也就是我們通稱的電腦。這台機器總共享了18,000個電子管,它原來被設計是要用來計算精確但復雜的彈道曲線的,也就是為了軍事用途。據當時美國的新聞報道聲稱:由於這台機器太大了(大概有三間教室這么大),且因電子管用太多了,所以相當耗電。當開啟此電腦電源時,整個費城在夜晚鳥瞰下,很明顯的,原本光源明亮的城市整個暗下一圈來(因耗電量太大的緣故)。 無論如何,這總是一項突破性的發展。緊接著,它又克服了一些外界對此機器的嚴厲抨擊。該機器又將其應用領域,擺脫了軍事科技方面而拓展到了商業應用方面,並開始教育並釋出此類人才到產業界上。例如,IBM 公司在1952年就大量推出了 701 型科技電腦,然後,1953 年推出了 702 型商用電腦,1954年推出了705型等。 由於此時的商用電腦用的是磁帶,所以它已經可以儲存大量的電腦數據了。此外,它的擷取、排序、列印速度也快了許多。雖然它的價格仍然很高,但是卻在世界各地推廣得很快。 所以,這是一個電子科學介入的時代。首次,電子理論不再局限於通信領域里,而深入了其他各門應用學科中,並帶動了下一階段的科技革新。 1.1.4 晶體管期(1955年~1965年)(第二代計算機) 1948 年,著名且大有成就的貝爾電話實驗室在威廉�6�4桑克利(William Shockley)先生的領導之下,發明了晶體管。到了50年代的下半期,晶體管已廣泛地應用到各種電子消費產品里。當然,這些電子產品包括電視、收音機及錄音機等消費品。取代電子管的晶體管的出現,使得電子產品的體積急速縮小,功能大大的增加,耗電量當然也就相對地降低。這對人類的近代文明來說,功不可沒,也是一大轉折點。 在電腦領域里,IBM 公司就開始在 1955 年推出的608型電腦里應用到晶體管。接著又在其 7000 系列的大型電腦以及 1410 中型電腦里運用晶體管,而加速了電腦在商業界的拓展應用。 此外,晶體管電腦的發展也是促使電腦加速普及的重要因素。從此,電腦可靠度更高了,因為晶體管所發散出的熱量遠比電子管低。 此時,美國、歐洲、日本的大公司都相繼地推出了電腦。打孔卡仍是此時期電腦批處理數據的重要外圍設備,這使得辦公室容貌有了重大的改變。那就是電腦室出現了一大堆的打卡員、操作員、程序設計專家擠在裡面工作。 雖然電腦的引進,確實減輕了一些辦公室里的工作負擔,但是這些工作還只是一些簡單的、固定的、例行的工作,也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電腦副作用,主要的分析功能與觀念並未被發展出來。因此,在此時期的研究機構就比較沒有意願來使用投資費用並不低廉的電腦。 在那些日子裡,有些像波洛(Burroughs)、NCR 的電腦製造商,也推出了輕巧型的電腦機型。不過,大部分這類型的機器,都是機械組件配合電子零件組成的,沒有多大的效用,只能應用在簡單的會計和薪資計算上而已。 1962 年,英國的山洛克高速計算器公司(Samlock Computer),以 Anita 的商標名稱推出了第 1 台桌上型的電子計算器。日本的 SHARP 以及 Canon 公司則在 1964 年跟進。自此,日本就搶先成為計算器王國,地位到今天都沒有動搖過。 1.1.5 集成電路期(1965年~1975年)(第三代計算機) 集成電路(IC)的真正開始發展要回溯到 1958 年,上面標題中所標示的年代時間只是 IC 的大量運用並開花結果的一段時間。 IC是一比晶體管體積更小、功能更多的電子組件。我們現在在生活中使用到的電器製品中幾乎都有它的存在。換句話說,此時期的發展重重地影響到我們現代人的所有衣食住行。 在電腦方面,IBM 公司應用了還在研究中的科技,發展了 System/360 電腦,並將之運用於航海和航空科技上。這台號稱可以多任務、聯機操作的電腦,提供了使用者一台夢幻般的管理信息系統 (MIS) ,而 IBM 公司在對此機器的宣傳廣告中也強調了這一點。然而,MIS 的應用很快就被人遺忘了,因為此時期的終端機、通信設備並不足以將所有的管理信息電腦化。 在電腦方面,IBM 公司應用了還在研究中的科技,發展了 System/360 電腦,並將之運用於航海和航空科技上。這台號稱可以多任務、聯機操作的電腦,提供了使用者一台夢幻般的管理信息系統 (MIS) ,而 IBM 公司在對此機器的宣傳廣告中也強調了這一點。然而,MIS 的應用很快就被人遺忘了,因為此時期的終端機、通信設備並不足以將所有的管理信息電腦化。 不過,在線處理這觀念還在穩定地進步著。打孔卡機慢慢地從辦公室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以交談式處理數據的終端機。此時,由於眾多的終端機常要同時輸入數據,所以數據的標准化就應運而生,再加上軟體可立即查詢所輸入的數據,而導致了資料庫觀念的誕生。 值得特別一書的是:電腦不再完全是大電腦的天下了,小型機也誕生了。以日本為例,在這 10 年中,日本就在小型機方面得到長足的進步。在此之前,東方日本的電腦市場完全是美國貨的天下,尤其是 IBM 和 Univac。此時,日本的電腦製造商,如富士通、松下、東芝、NEC、日立等公司,就以中小企業為對象,生產以中小型電腦為主,成功地贏回了日本的電腦市場。 IC的廣泛運用,使得小型電子計算器越做越小,但同時也加劇了日本製造商之間的競爭。最後的結果是:只有卡西歐和聲寶倖存到了今天。 1.1.6 大規模集成電路期(1975年~1985年)(第四代計算機) 進入1970 年代,IC 演進成了更復雜的大規模集成電路(LSI,Large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起初,大家都以為 LSI(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微電子科技不太可能普及到一般用戶手裡。但是於1973年,著名的 Intel 公司開發出來了一顆8位的中央處理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後,使得情況完全改觀了。 電腦迷將這片小晶元視若神明。一夕之間,這片小東西就成長為今天的微電腦,或稱個人電腦(即PC)。接著,環繞這新機器誕生了一些兼容的軟硬體,打開了信息工業界的另一片天空。 接著Intel、Motorola公司也推出了M6800、6802微處理機,Zilog公司則推出了Z80。專為微電腦而發展的BASIC語言也推出了,錄音帶也發展成了資料儲存媒介。 在美國,Apple、PET、Tandy等及其他許多公司,相繼推出了個人電腦。而在日本,SHARP推出了 MZ-80,日立推出了Basic Master。起初,只有少數的電腦迷喜歡這些電腦。直到NEC在1979年推出了PC-8001,功能上將當時所有的電腦都比了下去,價格還更低,預示了將來商業電腦的趨勢。然而,事實上它的運用,還是局限在一些需要計算的工作上。真正OA的運用,至少在日本,需要等到1982到1983年間NEC的PC-9801與IBM 5550的出現。這兩台機器都配備有16位的微處理器,也都能處理漢字。 在1983年,大部分製造商製造的PC都裝上了16位的微處理器。這些16位電腦的成功,主要是由於通信科技的飛躍進步,以及環繞著LSI的微電子技術層次提升了。此外,DOS 和 UNIX 操作系統的廣受歡迎,也是原因之一。 在此時期的末期,低於小型機但高於個人電腦的多人多任務工作站系統(Workstation)也開始進入市場。它們進入的市場多屬 CAD/CAM(Computer Aided Design/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e,電腦輔助設計/電腦輔助製造)等造船、鐵路、航空等機械重工業。著名的 CAD/CAM 軟體始祖——CADAM 也於此時期開花結果得到大企業的運用。工作站在處理圖形顯示、繁雜的計算與速度上有其獨特的優點。IBM、Data General、惠普(HP)、Appollo等公司都相繼於此時推出。 工作站系統在工業界的設計電腦化上一直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至今不衰。電腦輔助分析系統的研發也在此時期萌芽。 1.1.7 通信整合期(1985年至今)(也屬於第四代計算機) 1985年的重要里程碑,就是32位微處理器的成功開發,使個人電腦有了類似於大電腦的系統結構。一向對個人電腦不屑一顧的大型電腦從業人員或生產製造商也開始為個人電腦所帶給他們的沉重壓力而圖謀對策。同時電腦通信觀念也逐漸興起,並與電信結合,而成為信息傳播上的「新新人類」。如今,邁向64位使用 Pentium 晶元的個人電腦已經大批量生產並上市了。大規模集成電路(LSI)也已不算稀奇,取而代之的,VLSI(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名詞都已經耳熟能詳了。我們能不慨嘆科技世界發展的日新月異嗎! 至於個人電腦會發展成什麼樣子,可以運用到什麼程度?到目前為止整個前景還並不很明朗,不過已可肯定的是:個人電腦已經深入民間,比大型電腦、小型機的親和力還要好得多;同時,個人電腦無論在功能上、投資費用上與效益上,都已不遜於大型電腦。例如,在1987 年,IBM公司已經推出了PS/2 Model 80和5570等32 位電腦,都已能做比在線處理、多任務更復雜的工作了,而這些都是以前IBM SYSTEM 360等小型機才有的功能。當然,個人電腦在進步,也迫使那些小型機必須在功能上向上再提升。 直到現在,能有效運用32位微處理器的操作系統,才完全給開發出來。雖然,連現行的 64 位電腦都還不得不使用此 32 位的操作系統,但是與從前的DOS 時代比起來,PC 應用的范圍還會擴展得更迅速。這個新操作系統的特色,是有更大的定址能力,更快的處理速度。 此外,個人電腦外設磁碟容量的劇增、影像掃描機的普及,使得個人電腦愈來愈像一台可以管理信息整合的處理機器。如此,將電腦與通信整合起來,就成了這個時期最重要的主流。

5. 電腦操作系統

Linux操作系統,
Linux是一種計算機操作系統。Linux操作系統的內核的名字也是「Linux」。Linux操作系統也是自由軟體和開放源代碼發展中最著名的例子。
Linux內核最初只是由芬蘭人李納斯·托瓦茲(Linus Torvalds)(當今世界最著名的電腦程序員、黑客)在赫爾辛基大學上學時出於個人愛好而編寫的,當時他並不滿意Minix這個教學用的操作系統。最初的設想中,Linux 是一種類似Minix這樣的一種操作系統。Linux的第一個版本在1991年9月被大學FTP server管理員Ari Lemmke發布在Internet上,最初Torvalds 稱這個核心的名稱為 "Freax" ,意思是自由( "free") 和奇異( "freak") 的結合字,並且附上了"X"這個常用的字母,以配合所謂的 Unix-like 的系統。但是FTP server管理員嫌原來的命名「Freax」的名稱不好聽,把核心的稱呼改成「Linux」,當時僅有10000行代碼,仍必須執行於Minix操作系統之上,並且必須使用硬碟開機;隨後在10月份第二個版本(0.02版)就發布了,同時這位芬蘭赫爾辛基的大學生在comp.os.minix上發布一則信息:

Hello everybody out there using minix-
I'm doing a (free) operation system (just a hobby,
won't be big and professional like gnu) for 386(486) AT clones.
UNIX ,
UNIX是一個強大的多用戶、多任務操作系統,支持多種處理器架構,最早由Ken Thompson、Dennis Ritchie和Douglas McIlroy於1969年在AT&T的貝爾實驗室開發。經過長期的發展和完善,目前已成長為一種主流的操作系統技術和基於這種技術的產品大家族。由於UNIX具有技術成熟、可靠性高、網路和資料庫功能強、伸縮性突出和開放性好等特色,可滿足各行各業的實際需要,特別能滿足企業重要業務的需要,已經成為主要的工作站平台和重要的企業操作平台。

曾經是伺服器操作系統的首選,占據最大市場份額,但最近在跟WINDOWS SERVER以及Linux的競爭中有所失利。
OS/2
OS/2是由微軟和IBM公司共同創造,後來由IBM單獨開發的一套操作系統。OS/2是"Operating System/2"的縮寫,是因為該系統作為IBM第二代個人電腦PS/2系統產品線的理想操作系統引入的。
QNX
QNX是由QNX軟體系統有限公司開發的實時操作系統。
ebuntu
ebuntu 被應用於全世界的小學和中學. 這是一個非常棒的教學工具. Ebuntu軟體包就是面對教育領域的Ubuntu專門發行版,通常被稱為「年輕人的Linux」(Linux for Young Human Beings),很有特色。這個組合詞的來源是:Ecation + Ubuntu = Ebuntu。Ebuntu 是一個由Ubuntu正規支持,通過定製的用於教育的派生版本. 關於 Ebuntu 項目的詳細信息可以參看官方網站。
Ubuntu
Ubuntu始創者—馬克·舍特爾沃斯

Ubuntu由馬克·舍特爾沃斯創立,其首個版本於2004年10月20日發布,並以Debian為開發藍本。但其以每六個月發布一次新版本為目標,使得人們得以更頻繁地獲取新軟體。而其開發目的是為了使個人電腦變得簡單易用,但亦有提供伺服器版本。Ubuntu的每個新版本均會包含了最新版本的GNOME桌面環境,並且會在GNOME發布新版本後一個月內發行。與以往建基於Debian的Linux發行版,如MEPIS、Xandros、Linspire、Progeny與Libranet等比較起來,Ubuntu更接近Debian的開發理念,因為其主要使用自由與開源軟體,而其他的發行版則會附帶很多閉源的插件。

Ubuntu的軟體套件主要是建基於Debian的不穩定分支:不論是其軟體套件格式(deb)還是軟體管理與安裝系統(Debian Apt/Synaptic)。Ubuntu會將所有對軟體套件的修改即時向Debian作出回饋,而不是在發布新版時才宣布這些修改,而事實上,很多Ubuntu的開發者均為Debian的主要軟體套件的維護者。但是Debian與Ubuntu的軟體套件並不一定與對方兼容。換言之,將Debian的軟體包安裝在Ubuntu上可能會出現兼容性問題,反之亦然。

Ubuntu的運作主要依靠Canonical有限公司的支持,但亦有來自Linux社區的熱心人士提供協助,Ubuntu的開發人員多稱馬克·舍特爾沃斯為SABDFL(是self-appointed benevolent dictator for life的縮寫,即自封的仁慈大君)。而在2005年7月8日,馬克·舍特爾沃斯與Canonical有限公司宣布成立Ubuntu基金會,並對其提供1千萬美元作為起始營運資金。成立基金會的目的是為了確保將來Ubuntu得以持續開發與獲得支持,但直至2008年,此基金會仍未投入運作。馬克·舍特爾沃斯形容此基金會是在Canonical有限公司出現財務危機時的緊急營運資金。
Ubuntu的視窗操作具有很強可觀性。具有超乎尋常的3D特效。柔軟的一拖就會變形的窗口.美妙的立方體桌面旋轉.超炫的火焰字……這一切不需很高端的硬體支持即可輕松實現。讓您在其中享受到比任何一款操作系統還要絢麗的3D桌面效果。
--------------------------------------------------------------------------------------------------------------------------------------------
我只查到這些----------------------------------------------------------

閱讀全文

與馬可用的電腦是什麼系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腦看多了頭暈怎麼辦 瀏覽:368
筆記本電腦上網卡價格 瀏覽:978
電腦加一塊機械硬碟會卡么 瀏覽:865
電腦屏幕常亮什麼設置 瀏覽:960
win7電腦玩游戲一鍵切回 瀏覽:772
電腦黑屏但是游戲有聲音 瀏覽:711
掃描WiFi連接電腦 瀏覽:696
電腦顯示器摔破了能換屏幕嗎 瀏覽:920
官網聯想筆記本電腦 瀏覽:59
手機里程錶軟體 瀏覽:981
手機軟體首頁 瀏覽:262
電腦壞了如何用u盤安裝系統 瀏覽:467
電腦提示修復u盤有用嗎 瀏覽:68
剛買電腦win10都會頻繁更新 瀏覽:219
電腦連接無線ap用什麼線 瀏覽:838
電腦硬碟是幹嘛的 瀏覽:191
如何把電腦上的pdf文件拷貝到u盤 瀏覽:278
電腦指示系統已到期 瀏覽:776
如何提高電腦裝機速度 瀏覽:773
還原電腦刪除的大文件 瀏覽: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