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操作系統主要有哪些內容
操作系統有智能卡操作系統、實時操作系統、感測器節點操作系統、嵌入式操作系統、個人計
算機操作系統、多處理器操作系統、網路操作系統和大型機操作系統。
按應用領域劃分主要有三種:桌面操作系統、伺服器操作系統和嵌入式操作系統。
『貳』 操作系統主要是哪些內容
問題一: ⑴ 存儲管理的實質是什麼?(對內存的管理,主要對內存中用戶區進行管理) ⑵ 多道程序中,為方便用戶和充分利用內存以提高內存利用率,內存管理的任務是什麼?(內存空間的分配和回收、內存空間的共享、存儲保護、地址映射、內存擴充)。 ⑶ 如何實現存儲保護? 答:在多道程序系統中,內存中既有操作系統,又有許多用戶程序。為使系統正常運行,避免內存中各程序相互干擾,必須對內存中的程序和數據進行保護。 1、防止地址越界 對進程所產生的地址必須加以檢查,發生越界時產生中斷,由操作系統進行相應處理。 2、防止操作越權 對屬於自己區域的信息,可讀可寫; 對公共區域中允許共享的信息或獲得授權可使用的信息,可讀而不可修改; 對未獲授權使用的信息,不可讀、不可寫。 存儲保護一般以硬體保護機制為主,軟體為輔,因為完全用軟體實現系統開銷太大,速度成倍降低。當發生越界或非法操作時,硬體產生中斷,進入操作系統處理 (4) 物理存儲器分幾類?(內存、外存、緩存) ⑸ 虛存儲器的含義是什麼?(兩層含義) 答:虛存儲器有兩層含義,一是指用戶程序的邏輯地址構成的地址空間;二是指當內存容量不滿足用戶要求時,採用一種將內存空間與外存空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利用內外存自動調度的方法構成一個大的存儲器,從而給用戶程序提供更大的訪問空間。 ⑹ 什麼叫物理地址?什麼叫邏輯地址?什麼叫地址映射?地址映射分哪幾類?(靜態、動態) 答:物理地址是內存中各存儲單元的編號,即存儲單元的真實地址,它是可識別、可定址並實際存在的。 用戶程序經過編譯或匯編形成的目標代碼,通常採用相對地址形式,其首地址為零,其餘指令中的地址都是相對首地址而定。這個相對地址就稱為邏輯地址或虛擬地址。邏輯地址不是內存中的物理地址,不能根據邏輯地址到內存中存取信息。 為了保證CPU執行程序指令時能正確訪問存儲單元,需要將用戶程序中的邏輯地址轉運行時可由機器直接定址的物理地址,這一過程稱為地址映射或地址重定位。 地址映射可分為兩類: 1、靜態地址映射 2、動態地址映射 問題二: ⑴ 怎樣對內存進行分區?(靜態、動態;等長、不等長) 答:對內存空間的劃分是可以靜態的,也可以動態的;可以是等長的,也可以不等長。 靜態劃分是指系統運行之前就將內存空間劃分成若干區域,通常,分配給進程的內存可能比進程實際所需的區域長。 動態劃分是在系統運行過程中才劃分內存空間。這樣,系統可按進程所需要的存儲空間大小為其分配恰好滿足要求的一個或多個區域。 等長分區是將存儲空間劃分為若干個長度相同的區域。 不等長分區則是將存儲空間劃分若干個長度不同的區域。 ⑵ 根據分區情況,從如何實現進程的內存分配? 答:1、靜態等長分區的分配 2、動態異長分區的分配 ⑶ 什麼叫碎片?(零散的小空閑區) 怎樣解決碎片問題?(緊湊技術) 答:所謂碎片是指內存中出現的一些零散的小空閑區域。 解決碎片的方法是移動所有佔用區域,使所有的空閑區合並成一片連續區域。這一過程稱為緊湊,這一技術就是緊湊技術。。 問題三: ⑴ 存儲管理方案有哪些?(分區管理、頁式管理、段式管理、段頁式管理、虛擬存儲管理) ⑵ 分區管理的基本思想是什麼?主要缺點是什麼? 基本思想:將內存劃分成若干連續的區域,稱為分區,每個分區裝入一個運行作業。 主要缺點:不能充分利用內存,也不能實現對內存的擴充。 ⑶ 什麼是固定分區?什麼是可變分區?各有什麼優缺點? 答:固定分區:系統將內存劃分為若干固定的分區,當作業申請內存時,系統為其選擇一個適當的分區,並裝入內存運行。由於分區大小是事先固定的,因而可容納作業的大小受到限制,而且當用戶作業的地址空間小於分區的存儲空間時,浪費了一些存儲空間。 可變分區:是指在作業裝入內存時建立分區,使分區的大小正好與作業要求的存儲空間相等。引入可變分區方法,使內存分配有較大的靈活性,也提高了內存利用率。但是可變分區會引起碎片的產生。 ⑷ 分區管理可以採用的內存分配策略是什麼? 首先適應演算法、最佳適應演算法、最壞適應演算法。 ⑸ 為實現地址映射和存儲保護,系統為用戶程序提供了哪些寄存器? 基址寄存器、限長寄存器;上界寄存器、下界寄存器。 問題四: ⑴ 試述頁式存儲管理的基本原理 ① 內存劃分。 ② 邏輯地址空間劃分。 ③ 頁面大小。 ④ 內存分配。 ⑵ 試述頁式存儲管理的實現方法 ① 建立頁表。② 建立空閑頁面表。 ③ 硬體支持。④ 地址映射過程。 ⑶ 為了提高存取速度,可以使用快表技術。試述這一技術是如何實現的? 答:快表技術是在地址映射機構中增加一個小容量的聯想寄存器(相聯存儲器),它由高速寄存器組成,成為一張快表,快表用來存放當前訪問最頻繁的少數活動頁的頁號。 在快表中,除了邏輯頁號、物理頁號對應外,還增加了幾位。特徵位表示該行是否為空,用0表示空,用1表示有內容;訪問位表示該頁是否被訪問過,用0表示未訪問,1表示已訪問,這是為了淘汰那些用得很少甚至不用的頁面而設置的。 快表只存放當前進程最活躍的少數幾頁,隨著進程的推進,快表內容動態更新。當用戶程序需要存取數據時,根據該數據所在邏輯頁號在快表中找出對應的物理頁號,然後拼接頁內地址,以形成物理地址;如果在快表中沒有相應的邏輯頁號,則地址映射仍然通過內存中的頁表進行,得到物理頁號後須將該物理頁號填到快表的空閑單元中。有無空閑單元,則根據淘汰演算法淘汰某一行,再填入新得到的頁號。實際上查找快表和查找內存頁表是並行進行的,一旦發現快表中有與所查頁號一致的邏輯頁號就停止查找內存頁表。 問題五: ⑴ 試述段頁式存儲管理的基本思想 答:段頁式存儲管理的基本思想是: 1、用頁式方法來分配和管理內存空間,即把內存劃分成若干大小相等的頁面; 2、用段式方法對用戶程序按照其內在的邏輯關系劃分成若干段; 3、再按照劃分內存頁面的大小,把每一段劃分成若干大小相等的頁面; 4、用戶程序的邏輯地址由三部分組成,形式如下: 段號頁號頁內地址 5、內存是以頁為基本單位分配給每個用戶程序的,在邏輯上相鄰的頁面內存不一定相鄰。 ⑵ 如何實現段頁式存儲管理 答:1、建立段表2、建立頁表3、建立內存空閑頁面表4、硬體支持5、地址映射過程 問題六: ⑴ 虛擬存儲技術的基本思想 答:虛擬存儲技術的基本思想是利用大容量的外存來擴充內存,產生一個比有限的實際內存空間大得多的、邏輯的虛擬內存空間,以便能夠有效地支持多道程序系統的實現和大型作業運行的需要,從而增強系統的處理能力。 ⑵ 虛擬存儲技術的理論基礎(局部性原理) 答:程序局部性原理:虛擬存儲管理的效率與程序局部性程序有很大關系。根據統計,進程運行時,在一段時間內,其程序的執行往往呈現出高度的局限性,包括時間局部性和空間局部性。 1、時間局部性:是指若一條指令被執行,則在不久,它可能再被執行。 2、空間局部性:是指一旦一個存儲單元被訪問,那它附近的單元也將很快被訪問。 ⑶ 虛擬存儲管理的基本原理 答:虛擬存儲的基本原理是:當進程要求運行時,不是將它的全部信息裝入內存,而將將其一部分先裝入內存,另一部分暫時留在外存。進程在運行過程中,要使用的信息不在內存時,發生中斷,由操作系統將它們調入內存,以保證進程的正常運行。 ⑷ 虛擬存儲管理的分類 答:虛擬存儲管理分為:虛擬頁式、虛擬段式和虛擬段頁式。 ⑸ 以虛擬頁式存儲管理為例介紹虛擬存儲管理的實現過程 答:虛擬頁式存儲管理的基本思想是,在進程開始執行之前,不是裝全部頁面,而是只裝一個(甚至0個)頁面,然後根據進程執行的需要,動態地裝入其它頁面。 1、頁表 2、缺頁中斷處理3、頁面淘汰 ⑹ 在虛存中,頁面在內存與外存中頻繁地調試,系統效率急劇下降,稱為顛簸。試說明產生顛簸的原因。通過什麼方式可以防止顛簸的發生? 答:顛簸是由缺頁率高而引起的。 系統規定缺頁率的上界和下界。當運行進程缺頁率高於上界時,表明所分給它的物理頁面數過少,應當增加;反之,當運行進行缺頁率低於下界時,表明所分給它的物理頁面數過多,可以減少。這樣,根據缺頁率反饋可動態調整物理頁面的分配,以防止顛簸的發生。
『叄』 電腦系統的分類
電腦系統操作系統是管理計算機硬體與軟體資源的計算機程序,同時也是計算機系統的內核與基石,分類如下:
一、Windows操作系統:
Windows操作系統是最常見的計算機操作系統,是微軟公司開發的操作軟體。該軟體經歷了多年的發展歷程,目前推出的win10系統相當成熟。Windows操作系統具有人機操作互動性好,支持應用軟體多,硬體適配性強等特點。該系統從1985年誕生到現在,經過多年的發展完善,相對比較成熟穩定,是當前個人計算機的主流操作系統。
二、Mac OS系統:
Mac OS是一套運行於蘋果Macintosh系列電腦上的操作系統。Mac OS是首個在商用領域成功的圖形用戶界面操作系統。現行的最新的系統版本是macOS 10.15 beta 4 ,且網上也有在PC上運行的Mac系統。Mac系統是基於Unix內核的圖形化操作系統;一般情況下在普通PC上無法安裝的操作系統。由蘋果自行開發。蘋果機的操作系統已經到了OS 10,代號為Mac OS X(X為10的羅馬數字寫法),它的許多特點和服務都體現了蘋果的理念。
三、linux系統:
Linux是一套免費使用和自由傳播的類Unix操作系統,是一個基於POSIX和Unix的多用戶、多任務、支持多線程和多CPU的操作系統。它能運行主要的Unix工具軟體、應用程序和網路協議。它支持32位和64位硬體。Linux繼承了Unix以網路為核心的設計思想,是一個性能穩定的多用戶網路操作系統。
『肆』 計算機系統的組成,計算機硬體的五大部分是什麼
計算機系統是一個由硬體,軟體組成的多級層次結構,它通常由微程序級,一般機器級,操作系統級,匯編語言級,高級語言級組成,每一級上都能進行程序設計,且得到下面各級的支持.
計算機硬體由五個基本部分組成: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設備和輸出設備。
『伍』 電腦的基本操作知識
1、首先需要掌握電腦開、關機方法,一般來講開機時要先開外設,也就是即主機箱以外的其他硬體設備,然後再打開主機,關機時要先關主機後關外設;第一次開機,是先打開顯示器的電源開關,然後再打開主機箱的電源開關,有一個【POWER】標志,或者是機箱上最為顯眼的大按鈕。
2、遇到硬體問題或者是出現故障需要手動重啟電腦,可以通過三種方式。最簡單的就是按下機箱電源鍵附件的【RESET】按鈕讓電腦重新啟動,也可以長按【電源按鈕】讓其重啟開機啟動。還可以同時按住鍵盤上的【Ctrl】鍵、【Alt】鍵和【Del】鍵,打開的界面中選擇【重啟電腦】。
3、關機只需要按一下系統界面左下角的按鈕,在彈出的菜單中找到【關機】按鈕,點擊即可。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先退出所有的運行程序後才能關機。
4、滑鼠、鍵盤的使用方法,現在一般都是可以直接接上電腦就可以正常使用。一般滑鼠操作是單擊和雙擊,打開文件是雙擊,選擇選項是單擊;按住是拖動,按住左鍵不要放開,移動滑鼠到新目標位置,放開左鍵即可。
5、一般上網需要打開【設置】或者【控制面板】的網路設置選項,只需要按照上面的提示,輸入有線或者無線網路的用戶名稱或者WiFi名稱,密碼之後,一路點擊【下一步】即可設置完成。右下角的狀態欄中會有一個上網的圖標。
6、打開瀏覽器之後就可以在上方的地址欄輸入網頁地址,點擊鍵盤上面的【Enter】鍵就可以輸入打開網頁。更多的操作還可以通過網路搜索來獲取。
『陸』 計算機操作系統的功能有哪些
操作系統的主要功能:
1、流程管理
駐留程序和應用程序都在進程基礎上運行。當計算機採用馮·諾伊曼結構時,每個CPU一次最多隻能運行一個進程。
2、內存管理
操作系統的內存管理提供了查找可用內存空間、配置和釋放內存空間以及交換內存和低速存儲包等功能。這個特性也稱為虛擬內存管理,它極大地增加了每個進程可用的內存量。
3、磁碟和文件系統
操作系統有許多類型的內置文件系統。例如,Linux有非常廣泛的內置文件系統,如ext2、ext3、ext4、ReiserFS、Reiser4、GFS、GFS2、OCFS、OCFS2、NILFS和谷歌文件系統。Linux還支持非本機文件系統,如XFS、JFS、FAT家族和NTFS。
4、網路
許多現代操作系統都能夠操作主流的Internet通信協議TCP/IP。這意味著操作系統可以進入在線世界,並與其他系統共享文件、列印機和掃描儀等資源。
5、安全
操作系統提供對一些資源的直接或間接外部訪問,例如本地磁碟驅動器上的文件、受保護的特權系統調用、用戶的私有數據和系統上運行的程序提供的服務。
6、內部通信安全
內部信息安全可以看作是防止運行中的程序任意訪問系統資源的一種手段。大多數操作系統允許普通程序直接操作計算機的CPU,所以有一些問題,比如如何迫使一個程序停止,可以處理事務和運行相同的特殊指令的操作系統,在這種情況下,操作系統只是另一個並行程序。
為通用操作系統生產的cpu通常在硬體級別上執行一定程度的特殊指令保護概念。具有較低許可權級別的程序經常被阻止運行特殊指令,比如直接訪問硬碟驅動器等外部設備。
7、用戶界面
現在的大多數操作系統都包含圖形用戶界面(GUI)。一些較老的操作系統將圖形用戶界面與內核緊密集成,比如最早的Windows和MacOS實現。
8、司機
驅動程序(Devicedriver)是一種設計用來與硬體交互的計算機軟體。它通常是一個設計良好的設備交互界面,通過與硬體相連的計算機聚集子系統或通信子系統,為設備提供信息的排序和接收功能。並最終將消息提供給操作系統或應用程序。
『柒』 計算機系統的五大構成和內容
計算機硬體系統的主要五大組成部分是
1
主存儲器
2
控制器
3
運算器
4
輸入設備
5
輸出設備
『捌』 電腦都有哪些系統
目前主流的OS是UNIX, Linux 和微軟的Windows。
UNIX操作系統(UNIX),是美國AT&T公司1971年在PDP-11上運行的操作系統。具有多用戶、多任務的特點,支持多種處理器架構,最早由肯·湯普遜(Kenneth Lane Thompson)、丹尼斯·里奇(Dennis MacAlistair Ritchie)和Douglas McIlroy於1969年在AT&T的貝爾實驗室開發。
Richard Stallman建立了GNU項目,要創建一個能夠自由發布的類UNIX系統。20年來,這個項目不斷發展壯大,包含了越來越多的內容。現在,GNU項目開發的產品,比如Emacs、GCC等已經成為各種其他自由發布的類UNIX產品中的核心角色。
1990年,Linus Torvalds決定編寫一個自己的Minix內核,初名為Linus' Minix,意為Linus的Minix內核,後來改名為Linux,此內核於1991年正式發布,並逐漸引起人們的注意。當GNU軟體與Linux內核結合後,GNU軟體構成了這個POSIX兼容操作系統GNU/Linux的基礎。今天GNU/Linux已經成為發展最為活躍的自由/開放源碼的類Unix操作系統。
1994年,BSD Unix走上了復興的道路。BSD的開發也走向了幾個不同的方向,並最終導致了FreeBSD、OpenBSD和NetBSD的出現。
Linux兼容內核(Linux Unified Kernel,亦稱Longene),是一個二進制兼容Windows和Linux應用軟體和設備驅動程序的計算機操作系統內核。它試圖在Linux內核的基礎上利用Linux內核材料構建MS Windows內核功能模塊從而擴充Linux內核的支持能力使之同時支持Linux和Windows的應用程序和設備驅動。
兼容內核主要以C語言編寫,以GNU通用公共許可證授權使用。雖然兼容內核還處在初期開發階段,但許多Windows程序已經可以在其上運行。
MagicLinux - MagicLinux是一個基於Red Hat Linux的中文Linux發行版。MagicLinux 2.1之兼容內核衍生版是第一個內置兼容內核的發行版,它包含兼容內核0.2.2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