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intel奔騰3處理器什麼年代生產的
1999年,該處理器集成了950萬個晶體管,並採用了0.25微米技術。2000年P4處理器,2003,PM處理器,2005,PD處理器,
㈡ PentiumⅢ的發展史,誰知道
Intel PentiumⅢ
1999年春節剛過,英特爾公司就發布了採用Katmai核心的新一代微處理器—PentiumⅢ。該微處理器除採用0.25微米工藝製造,內部集成950萬個晶體管,Slot 1架構之外,它還具有以下新特點:系統匯流排頻率為100MHz;採用第六代CPU核心—P6微架構,針對32位應用程序進行優化,雙重獨立匯流排;一級緩存為32KB(16KB指令緩存加16KB數據緩存),二級緩存大小為512KB,以CPU核心速度的一半運行;採用SECC2封裝形式;新增加了能夠增強音頻、視頻和3D圖形效果的SSE(Streaming SIMD Extensions,數據流單指令多數據擴展)指令集,共70條新指令。PentiumⅢ的起始主頻速度為450MHz。
和PentiumⅡ Xeon一樣,英特爾同樣也推出了面向伺服器和工作站系統的高性能CPU—PentiumⅢ Xeon至強微處理器。除前期的PentiumⅡ Xeon500、550採用0.25微米技術外,該款微處理器是採用0.18微米工藝製造,Slot 2架構和SECC封裝形式,內置32KB一級緩存和512KB二級緩存,工作電壓為1.6V。
㈢ 怎麼看電腦是奔騰3還是奔騰4
三年前就是06年,那個時候奔騰D和酷睿出世的年代了,奔騰3肯定是不會出來了-----2002年以後肯定是開始停產,03年品牌機除了神舟就沒品牌電腦賣奔三的機器了
你的電腦應該是XP系統吧??最簡單的辦法是右鍵點擊我的電腦,點擊屬性,裡面有Inter****,然後是2.8G或者什麼什麼字樣的,這個就是處理器型號了,奔三最高只有1.4G,超過1.4G肯定是奔四哈哈
㈣ 奔騰Ⅲ哪年出的
99年,我記得很清楚,那年裝電腦,都在廣告里看到奔騰3了,可家裡窮,只買了台奔2電腦。
㈤ intel pentium 3 是什麼
Pentium III(奔騰III)是 Intel 十多年前的一個處理器產品家族,十多年前中國大陸的個人電腦市場才剛剛開始普及,當時的電腦CPU就是Pentium III 和 AMD K7 Athlon 的天下。現在有些老爺機上或許還能看到銅礦或圖拉丁內核的Pentium III。
㈥ 奔騰電腦到目前為止一共經歷了幾代
所謂奔騰,是INTEL CPU的一個系列,它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四代,從Pentium到Pentium4,不過期間又出現了其他的處理器,包括低端產品賽揚系列,和Pentium Xeon(至強).以下是詳細資料,有興趣可以看看.
http://uneed.bokee.com/5592422.html
㈦ 請問奔騰3和奔騰4CPU分別是哪年上市的
1999年1月11日,紅極一時的PⅡ終於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市場上又迎來了其繼任者Pentium Ⅲ。 PⅢ最初有450和500MHz兩個版本,後期還有550MHz和600MHz兩個版本。 2001年1月,Intel推出了新一代處理器Pentium 4。最初P4(代號:Willamette)的起跳頻率為1.3GHz,其規格為:400MHz FSB/256KB On Die Full Speed L2 Cache/0.18微米工藝/Socket 423架構/1.7V核心電壓/功耗52W。
㈧ 奔騰系列cpu發展過程
Intel第一塊CPU 4004,4位主理器,主頻108kHz,運算速度0.06MIPs(Million Instructions Per Second, 每秒百萬條指令),集成晶體管2,300個,10微米製造工藝,最大定址內存640 bytes,生產曰期1971年11月.
[img]http://www.xiake.com/blog/data/image/cpu/4004.jpg[/img]
8008,8位主理器,主頻200kHz,運算速度0.06MIPs,集成晶體管3,500個,10微米製造工藝,最大定址內存16KB,生產曰期1972年4月.
[img]http://www.xiake.com/blog/data/image/cpu/8008.jpg[/img]
8080,8位主理器,主頻2M,運算速度0.64MIPs,集成晶體管6,000個,6微米製造工藝,最大定址內存64KB,生產曰期1974年4月.
8085,8位主理器,主頻5M,運算速度0.37MIPs,集成晶體管6,500個,3微米製造工藝,最大定址內存64KB,生產曰期1976年.
[img]http://www.xiake.com/blog/data/image/cpu/8085.jpg[/img]
8086,16位主理器,主頻4.77/8/10MHZ,運算速度0.75MIPs,集成晶體管29,000個,3微米製造工藝,最大定址內存1MB,生產曰期1978年6月.
[img]http://www.xiake.com/blog/data/image/cpu/8086.jpg[/img]
8088,8位主理器,主頻4.77/8MHZ,集成晶體管29,000個,3微米製造工藝,最大定址內存1MB,生產曰期1979年6月.
80286,16位主理器,主頻6/8/10/12~25MHZ,運算速度最高2.66MIPs,集成晶體管134,000個,3微米製造工藝,最大定址內存16MB,生產曰期1982年.
[img]http://www.xiake.com/blog/data/image/cpu/80286.jpg[/img]
80386DX,32位主理器,主頻16/20/25/33MHZ,運算速度最高達10MIPs,集成晶體管275,000個,1.5微米製造工藝,最大定址內存4GB,生產曰期1985年10月.
[img]http://www.xiake.com/blog/data/image/cpu/80386.jpg[/img]
80386SX,16位主理器,主頻MHZ,運算速度6MIPs,集成晶體管134,000個,3微米製造工藝,最大定址內存16MB,生產曰期1988年.
[img]http://www.xiake.com/blog/data/image/cpu/80386sx.jpg[/img]
80486DX,DX2,DX4,32位主理器,主頻25/33/50/66/75/100MHZ,匯流排頻率33/50/66MHZ,運算速度20~60MIPs,集成晶體管1.2M個,1微米製造工藝,168針PGA,最大定址內存4GB,緩存8/16/32/64KB,生產曰期1989年4月.
[img]http://www.xiake.com/blog/data/image/cpu/80486.jpg[/img]
Pentium,64位主理器,主頻60/66/75/100/120MHZ(P54),133/150/166/200MHZ(P54C),匯流排頻率60/66MHZ,運算速度90~240MIPs,集成晶體管3.1~3.5M個,1微米製造工藝,273或296針,最大定址內存4GB,緩存16/256/512KB,生產曰期1993年3月.
Pentium MMX(MMX: Multi-Media Extensions,增加57條多媒體指令),64位主理器,主頻150/150/166/200/233MHZ(P55C),匯流排頻率66MHZ,運算速度達到435MIPs,集成晶體管4.1~4.5M個,1微米製造工藝,SOCKET7介面,最大定址內存4GB,緩存16/256/512KB,生產曰期1993年3月.
Pentium Pro,64位主理器,主頻133/150/166/180/200MHZ,匯流排頻率66MHZ,運算速度達到300~440MIPs,集成晶體管5.5M個,1微米製造工藝,387針Socket8介面,最大定址內存64GB,緩存16/256kB~1MB,生產曰期1995年11月.
Pentium II,64位主理器,主頻200/233/266/300/333/350/400/450MHZ,匯流排頻率66/100MHZ,運算速度達到560~770MIPs,集成晶體管7.5M個,1微米製造工藝,全新SLOT1介面,最大定址內存64GB,L1緩存16kB,L2緩存512KB,生產曰期1997年3月.(233~333MHz, 2.8V Klamath核心, 66MHz FSB; 350~450MHz, 2.0V Deschutes核心, 100MHz FSB)
Pentium II Xeon(至強),64位主理器,主頻400/450MHZ,匯流排頻率100MHZ,全新SLOT2介面,最大定址內存64GB,L1緩存16kB,L2緩存512KB~2MB,生產曰期1998年.
Celeron一代, 主頻266/300MHZ(266/300MHz w/o L2 cache, Covington芯心 (Klamath based),300A/333/366/400/433/466/500/533MHz w/128kB L2 cache, Mendocino核心 (Deschutes-based), 匯流排頻率66MHz,0.25微米製造工藝,生產曰期1998年4月)
Pentium III,64位處理器,主頻450/500MHZ(Katmai核心: 2.0V, 100MHz匯流排頻率, 512kB L2 cache,slot1介面),533MHZ~1.13GHZ(Coppermine核心: 1.6V, 100/133MHz匯流排頻率, 256kB L2 cache,Socket 370),0.25~0.18微米製造工藝,生產曰期1999~2000年.
Pentium III Xeon,分為早期的Tanner核心(0.25微米製造工藝,256KB緩存),後來的Cascades核心(匯流排頻率133MHZ,L2緩存2MB,0.18微米製造工藝),生產曰期1999年.
Pentium III (Tulatin核心),主頻1.13G~1.4G,匯流排頻率133MHZ, L2緩存512K,Socket370介面, 0.13微米製造工藝,分為伺服器版(S)和筆記本移動版(M),生產曰期2001年.
Celeron二代,主頻533MHZ~1GHZ(Coppermine核心: 1.6V, 匯流排頻率66/100MHZ, L2緩存128K,Socket 370),0.18微米製造工藝,生產曰期2000年.
Celeron三代(Tulatin,圖拉丁核心),主頻1GHZ~1.3GHZ,匯流排頻率100MHZ,0.13微米製造工藝,Socket370介面,256k的二級緩存,絕對不怕壓壞的核心,低功耗,發熱量小等優勢一改賽揚II的種種缺陷,超頻性能絕佳, 2002年生產.
Pentium 4 (Willamette核心,423針),主頻1.3G~1.7G,FSB400MHZ,0.18微米製造工藝,Socket423介面, 二級緩存256K,生產曰期2000年11月.
Pentium 4 (478針),至今分為三種核心:Willamette核心(主頻1.5G起,FSB400MHZ,0.18微米製造工藝),Northwood核心(主頻1.6G~3.0G,FSB533MHZ,0.13微米製造工藝, 二級緩存512K),Prescott核心(主頻2.8G起,FSB800MHZ,0.09微米製造工藝,1M二級緩存,13條全新指令集SSE3),生產曰期2001年7月.
[img]http://www.xiake.com/blog/data/image/cpu/pentium.jpg[/img]
Pentium MMX(MMX: Multi-Media Extensions,增加57條多媒體指令),64位主理器,主頻150/150/166/200/233MHZ(P55C),匯流排頻率66MHZ,運算速度達到435MIPs,集成晶體管4.1~4.5M個,1微米製造工藝,SOCKET7介面,最大定址內存4GB,緩存16/256/512KB,生產曰期1993年3月.
[img]http://www.xiake.com/blog/data/image/cpu/pmmx.jpg[/img]
Pentium Pro,64位主理器,主頻133/150/166/180/200MHZ,匯流排頻率66MHZ,運算速度達到300~440MIPs,集成晶體管5.5M個,1微米製造工藝,387針Socket8介面,最大定址內存64GB,緩存16/256kB~1MB,生產曰期1995年11月.
[img]http://www.xiake.com/blog/data/image/cpu/ppro.jpg[/img]
Pentium II,64位主理器,主頻200/233/266/300/333/350/400/450MHZ,匯流排頻率66/100MHZ,運算速度達到560~770MIPs,集成晶體管7.5M個,1微米製造工藝,全新SLOT1介面,最大定址內存64GB,L1緩存16kB,L2緩存512KB,生產曰期1997年3月.(233~333MHz, 2.8V Klamath核心, 66MHz FSB; 350~450MHz, 2.0V Deschutes核心, 100MHz FSB)
[img]http://www.xiake.com/blog/data/image/cpu/p2.jpg[/img]
Pentium II Xeon(至強),64位主理器,主頻400/450MHZ,匯流排頻率100MHZ,全新SLOT2介面,最大定址內存64GB,L1緩存16kB,L2緩存512KB~2MB,生產曰期1998年.
[img]http://www.xiake.com/blog/data/image/cpu/p2x.jpg[/img]
Celeron一代, 主頻266/300MHZ(266/300MHz w/o L2 cache, Covington芯心 (Klamath based),300A/333/366/400/433/466/500/533MHz w/128kB L2 cache, Mendocino核心 (Deschutes-based), 匯流排頻率66MHz,0.25微米製造工藝,生產曰期1998年4月)
[img]http://www.xiake.com/blog/data/image/cpu/c1.jpg[/img]
Pentium III,64位處理器,主頻450/500MHZ(Katmai核心: 2.0V, 100MHz匯流排頻率, 512kB L2 cache,slot1介面),533MHZ~1.13GHZ(Coppermine核心: 1.6V, 100/133MHz匯流排頻率, 256kB L2 cache,Socket 370),0.25~0.18微米製造工藝,生產曰期1999~2000年.
[img]http://www.xiake.com/blog/data/image/cpu/p3-4.jpg[/img]
[img]http://www.xiake.com/blog/data/image/cpu/p3-3.jpg[/img]
[img]http://www.xiake.com/blog/data/image/cpu/p3-1.jpg[/img]
[img]http://www.xiake.com/blog/data/image/cpu/p3-2.jpg[/img]
Pentium III Xeon,分為早期的Tanner核心(0.25微米製造工藝,256KB緩存),後來的Cascades核心(匯流排頻率133MHZ,L2緩存2MB,0.18微米製造工藝),生產曰期1999年.
[img]http://www.xiake.com/blog/data/image/cpu/p3x.jpg[/img]
Pentium III (Tulatin核心),主頻1.13G~1.4G,匯流排頻率133MHZ, L2緩存512K,Socket370介面, 0.13微米製造工藝,分為伺服器版(S)和筆記本移動版(M),生產曰期2001年.
[img]http://www.xiake.com/blog/data/Image/cpu/p3s.jpg[/img]
Celeron二代,主頻533MHZ~1GHZ(Coppermine核心: 1.6V, 匯流排頻率66/100MHZ, L2緩存128K,Socket 370),0.18微米製造工藝,生產曰期2000年.
[img]http://www.xiake.com/blog/data/image/cpu/c2.jpg[/img]
Celeron三代(Tulatin,圖拉丁核心),主頻1GHZ~1.3GHZ,匯流排頻率100MHZ,0.13微米製造工藝,Socket370介面,256k的二級緩存,絕對不怕壓壞的核心,低功耗,發熱量小等優勢一改賽揚II的種種缺陷,超頻性能絕佳, 2002年生產.
[img]http://www.xiake.com/blog/data/Image/cpu/tulatin.jpg[/img]
Pentium 4 (Willamette核心,423針),主頻1.3G~1.7G,FSB400MHZ,0.18微米製造工藝,Socket423介面, 二級緩存256K,生產曰期2000年11月.
[img]http://www.xiake.com/blog/data/image/cpu/p4-1.jpg[/img]
Pentium 4 (478針),至今分為三種核心:Willamette核心(主頻1.5G起,FSB400MHZ,0.18微米製造工藝),Northwood核心(主頻1.6G~3.0G,FSB533MHZ,0.13微米製造工藝, 二級緩存512K),Prescott核心(主頻2.8G起,FSB800MHZ,0.09微米製造工藝,1M二級緩存,13條全新指令集SSE3),生產曰期2001年7月.
[img]http://www.xiake.com/blog/data/image/cpu/p4-2.jpg[/img]
Intel伺服器CPU產品簡史
[img]http://magazine.oursci.org/200301/26-10.jpg[/img]
在計算機的CPU領域,Intel是勿庸置疑的領導者,雖然AMD和VIA等廠商也不斷有新品殺出,與Intel形成激烈的競爭,但是,在伺服器領域,Intel絕對佔有不可動搖的優勢,可以說,Intel能夠有今天的地位,下面這些劃時代的產品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
伺服器CPU的雛形:Pentium Pro
在Pentium處理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後,1995年秋天,英特爾發布了Pentium Pro處理器。Pentium PRO是英特爾首個專門為32位伺服器、工作站設計的處理器,可以應用在高速輔助設計、機械引擎、科學計算和醫療等領域,主頻有150/166/180和200MHz四種。英特爾在Pentium PRO的設計與製造上又達到了新的高度,總共集成了550萬個晶體管,並且整合了高速二級緩存晶元,性能比Pentium更勝一籌:
1)將L2cache與CPU封裝在一起——「PPGA封裝技術」(L2cache在486和Pentium中都是設置在主板上),兩個晶元之間用高頻寬的匯流排互連,連接線路也被安置在封裝中。這使得內置的L2cache能更容易地運行在更高的頻率上(如Pentium Pro 200MHz CPU的L2 Cache的運行頻率與CPU相同),從而大大提高程序的執行速度。
2)外部地址匯流排擴展至36位,處理器的直接定址能力64GB,為將來發展留下餘地。
3)採用動態執行技術,這是Pentium處理器技術的又一次飛躍。該技術通過預測程序流程並分析程序的數據流,可選擇最佳的指令執行順序。意即指令不必按程序為它規定的順序執行,只要條件具備就可以執行,從而使程序達到更高的運行效率。
Pentium Pro的先進設計思想,為以後的微處理器的研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至強的誕生:Pentium II Xeon
1998年英特爾發布了Pentium II Xeon(至強)處理器。Xeon是英特爾引入的新品牌,當時Intel公司為了區分伺服器市場和普通個人電腦市場,決定研製全新的伺服器CPU,命名也跟普通CPU做了一些明顯的區分,稱為Pentium II Xeon,取代之前所使用的Pentium Pro品牌。這個產品線面向中高端企業級伺服器、工作站市場;是英特爾公司進一步區格市場的重要步驟。Xeon主要設計來運行商業軟體、網際網路服務、公司數據儲存、數據歸類、資料庫、電子,機械的自動化設計等。
Pentium II Xeon處理器不但有更快的速度,更大的緩存,更重要的是可以支持多達4路或者8路的SMP對稱多CPU處理功能,它採用和Pentium II Slot1介面不同的Slot 2介面,必須配合專門的伺服器主板才能使用。
巨大的成功:Pentium III Xeon
1999年,英特爾發布了Pentium III Xeon處理器。相信大家都還記得,採用「銅礦」核心的奔騰3處理器那幾年是如何的風光,至今都還被譽為一代經典產品,而作為Pentium II Xeon的後繼者,除了在內核架構上採納全新設計以外,也繼承了Pentium III處理器新增的70條指令集,以更好執行多媒體、流媒體應用軟體。除了面對企業級的市場以外,Pentium III Xeon加強了電子商務應用與高階商務計算的能力。Intel還將Xeon分為兩個部分,低端Xeon和高端Xeon。其中,低端Xeon和普通的Coppermine一樣,僅裝備256KB二級緩存,並且不支持多處理器。這樣低端Xeon和普通的Pentium III的性能差距很小,價格也相差不多;而高端Xeon還是具有以前的特徵,支持更大的緩存和多處理器。
前赴後繼:Pentium 4 Xeon
2001年英特爾發布了Xeon處理器。英特爾將Xeon的前面去掉了Pentium的名號,並不是說就與x86脫離了關系,而是更加明晰品牌概念。Xeon處理器的市場定位也更加瞄準高性能、均衡負載、多路對稱處理等特性,而這些是台式電腦的Pentium品牌所不具備的。Xeon處理器實際上還是基於Pentium 4的內核,而且同樣是64位的數據帶寬,但由於其利用了與AGP 4X相同的原理--「四倍速」技術,因此其前端匯流排有了巨大的提升,表現更是遠勝過Pentium III Xeon處理器。Xeon處理器基於英特爾的NetBurst架構,有更高級的網路功能,及更復雜更卓越的3D圖形性能,另一方面,支持至強的晶元組也在並行運算、支持高性能I/O子系統(如SCSI磁碟陣列、千兆網路介面)、支持PCI匯流排分段等方面更好地支持伺服器端的運算。
64位開拓者:Itanium(安騰)處理器
2001年,一款基於IA-64平台的伺服器產品——HP與Intel攜手研發的安騰(Itanium)處理器隆重發布了。Itanium處理器是英特爾第一款64位元的產品,具有64位定址能力和64位寬的寄存器,所以我們稱它為64位CPU。由於具有64位定址能力,它能夠使用1百萬TB的地址空間,足以運算企業級或超大規模的資料庫任務;64位寬的寄存器可以使CPU浮點運算達到非常高的精度。其實IA--64處理器還具有顯性並行性 、分支預測、投機裝載等特性,這些技術都是為頂級、企業級伺服器及工作站而設計的,指令級並行性可促進最優化的軟體指令結構,從而使處理器能夠在相同時間內執行更多的指令。 推測:推測技術允許提前載入數據,甚至在代碼分支發生以前進行。通過盡早從內存載入數據,推測技術可以避免內存等待時間。預測技術避免了許多代碼分支,以及因相關的數據分支預測錯誤而導致的性能下降。IA-64還允許處理器上有更多的空間用於執行指令--更多的執行單元、更多的寄存器和更多的高速緩存。隨著處理器技術的發展為這些執行資源提供更多的空間,IA-64的性能將相應地得到增長。
在Itanium處理器中體現了一種全新的設計思想,完全是基於平行並發計算而設計(EPIC)。對於最苛求性能的企業或者需要高性能運算功能支持的應用(包括電子交易安全處理、超大型資料庫、電腦輔助機械引擎、尖端科學運算等)而言,Itanium處理器很好的滿足了用戶的要求。
續寫輝煌:Itanium 2(安騰2)處理器
2002年英特爾發布了Itanium 2處理器。代號為McKinley的Itanium 2處理器是英特爾第二代64位系列的產品。安騰2處理器高速緩存系統最重要的創新就是將大容量的3級高速緩存集成到處理器硅核上,而不是作為系統主板的一個獨立晶元。這不僅加快了數據檢索速度,同時可將3級高速緩存和處理器內核間的整體通信帶寬提高近3倍。加之其它在高速緩存效率方面的眾多改進,使得處理器內核即使在高度復雜的內存密集型交易中也能高速運行。因此,Itanium 2可以適用於運算要求更苛刻的場合,並提供給高階伺服器與工作站各種平台與應用支持。
Itanium 2處理器是以Itanium架構為基礎所建立與擴充的產品。提供了二位元的相容性,可與專為第一代Itanium處理器優化編譯的應用程序兼容,並大幅提升了50%~100%的效能。Itanium 2具有6.4GB/sec的系統匯流排帶寬、高達3MB的L3緩存,據英特爾稱Itanium 2的性能,足足比Sun Microsystems的硬體平台高出50%。
伺服器CPU產品編年表:
PentiumII/III
DS2PPentiumIIXeon
Tanner0.25μm版PentiumIIIXeon。KatmaiSlot2介面
Cascades0.18μm版PentiumIIIXeon
Pentium4
Foster0.18μm版Xeon(Willamette)
FosterMPHyper-Threading對應大容量伺服器版Xeon
Gallatin0.13μm版Xeon
Prestonia伺服器和工作站用0.13μm版Xeon
Nocona2003年登場的新型CPU
IA-64
Merced第1代Itanium
McKinley0.18μm版第2代IA-64
MadisonMcKinley0.13μm版
DeerfieldMcKinley0.13μm版
Montecito90nm版IA-64
伺服器和工作站用0.09μm版Xe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