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腦的發展史有哪些
電腦從產生到現在,一共經歷了四代:
第一代電腦(1946-1958年第一代電腦的主要特點是採用電子管作為邏輯元件,因此,通常人們又稱第一代電腦為電子管電腦。用水銀延遲線或陰極射線管作主存儲器,用磁鼓作輔助儲存,採用紙帶、卡片、磁帶等進行輸入和輸出,用機器語言和匯編語言寫程序。這一代電腦主要用於軍事目的和科學研究。它體積龐大、笨重、耗電多、可靠性差、速度慢、維護困難。其主流機器為UNIVAC。
第二代電腦(1959-1964年第二代電腦的硬體部分採用了晶體管作為邏輯元件,體積減小,但功能增強,這一代電腦又被人們稱為晶體管電腦。輔助存儲器採用了鐵氧磁芯和磁鼓、磁碟,開始用高級語言(FORTRAN、COBOL、ALCOL等)編寫程序,並出現了管理程序。該階段的電腦使輸入、輸出和運算可「同步」進行。電腦的應用已經從軍事領域和科學計算擴展到數據處理和事務處理。它的體積減小、重量減輕、耗電量減少、速度加快、可靠性增強。其主流機種為IBMT00系列。
第三代電腦(1965-1970年第三代電腦的硬體部分使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代替了分立元件晶體管,因此又被稱為中、小規模集成電路電腦。採用微程序技術和流水線技術提高了電腦的靈活性和運行速度;軟體方面管理程序已經發展為操作系統,並出現了診斷程序。這一時期的電腦主要用於科學計算、數據處理以及過程式控制制。由於元器件體積減小、功能增強,使得電腦的體積、重量進一步減小,運算速度和可靠性有了進一步的提高。該階段的主流產品是IBM-svsteIn/360。
第四代電腦(1971年至今第四代電腦的硬體部分採用了大規模和超大規模的集成電路作為邏輯元件,採用半導體存儲器作為主存儲器,輔助存儲器採用大容量的軟、硬磁碟,並開始引入光碟。外部設備也有了很大的發展。軟體更加豐富,並出現了資料庫管理系統,軟體行業已經發展成為現代新型的工業部門。電腦的體積、容量、功耗進一步減小,運算速度、存儲容量和可靠性等有了大幅度提高。微型電腦的出現,開始形成網路。
電子電腦在經歷了上面這四個發展階段以後,目前正向第五代過渡。第五代電腦與前四代電腦有著本質的區別,它是把信息採集、存儲、處理、通訊同人工智慧結合在一起的智能電腦系統,它不僅能進行數值計算和處理一般的信息,而且主要面向知識處理,具有推理、聯想、學習和理解的能力,能幫助人們進行判斷、決策、開拓未知的領域和獲取新的知識。
B. 第一代至第四代計算機依次是什麼
第一代叫做電子管電腦,第二代是晶體管電腦,第三代是集成電路電腦,第四代是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電腦。
自1946年第一台電腦誕生起,至今不過短短半個多世紀歷史,然而,它的發展之迅速、普及之廣泛、對整個社會和科學技術影響之深遠,是任何其它學科所不及的。半個多世紀以來,電腦已經發展了四代,現在正向第五代電腦發展。
第一代電腦叫做電子管電腦,體積龐大,可靠性差,輸入輸出設備有限,內存容量只有數百字到數千字,主要以單機方式完成計算,數據表示為定點數。
第二代電腦叫做晶體管電腦,用鐵淦氧磁心和磁碟作為存儲器,體積和質量比電子管電腦小,運算速度進一步提高。
第三代電腦叫做集成電路電腦,包括小規模集成電路和中規模集成電路,用半導體存儲器取代了鐵淦氧磁心存儲器,採用了微程序控制技術。
第四代電腦叫做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電腦,主存儲器是集成度很高的半導體存儲器。20世紀80年代末期出現了多媒體電腦。
1、運算速度快,計算機內部電路組成,可以高速准確地完成各種算術運算。當今計算機系統的運算速度已達到每秒萬億次,微機也可達每秒億次以上,使大量復雜的科學計算問題得以解決。
2、計算精確度高,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尖端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高度精確的計算。計算機控制的導彈之所以能准確地擊中預定的目標,是與計算機的精確計算分不開的。
3、邏輯運算能力強,計算機不僅能進行精確計算,還具有邏輯運算功能,能對信息進行比較和判斷。
4、存儲容量大,計算機內部的存儲器具有記憶特性,可以存儲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不僅包括各類數據信息,還包括加工這些數據的程序。
C. 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電子計算機的主要組成元件分別是什麼
1、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電子計算機的主要組成元件分別是
1)第一代計算機 也就是第一台計算機 誕生在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大學 取名ENIAC 主要由電子管主成 雖然笨重計算速度慢 和現代的計算器差不多 但他是計算機的一個里程碑。
2)第二代計算機主要由晶體管組成 相較於第一代它的計算速度得到加快 壽命得到加長 功耗.體積.重量明顯的減小了。
3)第三代計算機主要由小規模集成電路主成 這一代計算機使得計算機的生產成本得到降低 同時使他的壽命 計算速度得到極大的提高 功耗體積重量大幅減輕 值得一提的是 該時代還出現了操作系統 使計算機平民化有了可能。
2、電子計算機
計算機(computer)俗稱電腦,是20世紀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發明之一,對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並以強大的生命力飛速發展它的應用領域從最初的軍事科研應用擴展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已形成了規模巨大的計算機產業帶動了全球范圍的技術進步由此引發了深刻的社會變革計算機已遍及一般學校企事業單位。計算機的應用在中國越來越普遍改革開放以後中國計算機用戶的數量不斷攀升特別是互聯通通信多媒體等領域的應用取得了不錯的成績1996年至2009 年計算機用戶數量從原來的630萬增長至6710 萬台聯網計算機台數由原來的2.9萬台上升至5940萬台。互聯網用戶已經達到3.16 億無線互聯網有6.7億移動用戶其中手機上網用戶達1.17 億為全球第一位。
D. 第一代計算機的主要電子元件是:
第一代計算機的主要電子元件是電子管。
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計算機於1946年2月14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以電子管作為元器件,隨即在50年掀起了計算機研製的第一個高潮時期,那時的計算機中的主要元器件都是用電子管製成的,後人將用電子管製作的計算機稱為第一代計算機。
這個時期的計算機發展有三個特點:即由軍用擴展至民用,由實驗室開發轉入工業化生產,同時由科學計算擴展到數據和事務處理。電子管計算機由於使用的電子管體積很大,耗電量大,易發熱,因而工作的時間不能太長。
50年代末,隨著晶體管技術的發展,晶體管開始被用來作計算機的元件。使用了晶體管以後,電子線路的結構大大改觀,製造高速電子計算機的設想也就更容易實現,使計算機遇上第一次大飛躍發展的機遇。
E. 第一代計算機由什麼組成
第一代計算機基於真空管技術,典型產品有1951生產的UNIVACI,由Mauchly
and
Eckert設計
第一代機的特點:無操作系統,採用機器指令或匯編語言
第一代計算機的主要特點是:
採用電子管作基礎元件;
使用汞延遲線作存儲設備,後來逐漸過渡到用磁芯存儲器;
輸入、輸出設備主要是用穿孔卡片,用戶使用起來很不方便;
系統軟體還非常原始,用戶必須掌握用類似於二進制機器語言進行編程的方法.
F. 電腦的發展史是什麼
電腦的發展史是:
計算工具的演化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不同階段,例如從「結繩記事」中的繩結到算籌、算盤計算尺、機械計算機等。它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揮了各自的歷史作用,同時也啟發了現代電子計算機的研製思想。
1889年,美國科學家赫爾曼·何樂禮研製出以電力為基礎的電動製表機,用以儲存計算資料。
1930年,美國科學家范內瓦·布希造出世界上首台模擬電子計算機。
1946年2月14日,由美國軍方定製的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問世了。ENIAC是美國奧伯丁武器試驗場為了滿足計算彈道需要而研製成的,這台計算器使用了17840支電子管,大小為80英尺×8英尺,重達28t(噸),功耗為170kW,其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的加法運算,造價約為487000美元。
ENIAC的問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表明電子計算機時代的到來。在以後60多年裡,計算機技術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沒有任何一門技術的性能價格比能在30年內增長6個數量級。
電腦的發展趨勢:
隨著科技的進步,各種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快速而又嶄新的時代,計算機已經從功能單一、體積較大發展到了功能復雜、體積微小、資源網路化等。
計算機的未來充滿了變數,性能的大幅度提高是不可置疑的,而實現性能的飛躍卻有多種途徑。不過性能的大幅提升並不是計算機發展的唯一路線,計算機的發展還應當變得越來越人性化,同時也要注重環保等等。
計算機從出現至今,經歷了機器語言、程序語言、簡單操作系統和Linux、Macos、Windows等現代操作系統四代,運行速度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第四代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已經達到幾十億次每秒。
計算機也由原來的僅供軍事科研使用發展到人人擁有,計算機強大的應用功能,產生了巨大的市場需要,未來計算機性能應向著微型化、網路化、智能化和巨型化的方向發展。
G. 什麼時候開始有電腦的
1940年,美國的華德·愛肯製造出第一部新型的電腦,命名為「馬克1號」。這電腦非常龐大,操作時還會發出巨大的聲音,而且每秒鍾僅能處理兩個附加問題,但它畢竟是最早的電腦。
一般來說,世界上第一部電腦,是1945年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兩位教授-莫奇利和埃克特設計和研製出來的,其英文名字ENIAC(埃尼阿克),其實就是電子識字計算機。不過,在這之前,人們研究電腦已經很廠一段時間了。
H. 第一代計算機的主要部件是由______構成的。
是由電子管組成的。
電腦從1946年到現在,經歷了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四個階段,目前我們用的是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希望我能幫助你解疑釋惑。
I. 電腦進化史
電腦從產生到現在,一共經歷了四代:
第一代電腦(1946-1958年第一代電腦的主要特點是採用電子管作為邏輯元件,因此,通常人們又稱第一代電腦為電子管電腦。
第二代電腦(1959-1964年第二代電腦的硬體部分採用了晶體管作為邏輯元件,體積減小,但功能增強,這一代電腦又被人們稱為晶體管電腦。
第三代電腦(1965-1970年第三代電腦的硬體部分使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代替了分立元件晶體管,因此又被稱為中、小規模集成電路電腦。
第四代電腦(1971年至今第四代電腦的硬體部分採用了大規模和超大規模的集成電路作為邏輯元件,採用半導體存儲器作為主存儲器,輔助存儲器採用大容量的軟、硬磁碟,並開始引入光碟。
(9)第一代電腦有哪些東西擴展閱讀:
隨著物理元、器件的變化,不僅計算機主機經歷了更新換代,它的外部設備也在不斷地變革。比如外存儲器,由最初的陰極射線顯示管發展到磁芯、磁鼓,以後又發展為通用的磁碟,現又出現了體積更小、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只讀光碟(CD—ROM)。
從2008年起,雲計算(Cloud Computing)概念逐漸流行起來,它正在成為一個通俗和大眾化(Popular)的詞語。雲計算被視為「革命性的計算模型」,因為它使得超級計算能力通過互聯網自由流通成為了可能。
J. 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幾代每一代的主要元件是什麼
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四代,每一代的主要元件如下:
1、第一代計算機:第一代機是以電子管為邏輯元件的計算機。
2、第二代計算機:第二代機是以晶體管為主要邏輯元件的計算機。
3、第三代計算機:第三代機是由中小規模集成電路組成的計算機
4、第四代計算機:第四代機是由大規模或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組成的計算機。
(10)第一代電腦有哪些東西擴展閱讀:
為計算機的發展做出貢獻的人有以下這些:
1、馮·諾依曼(1903-1957)
美籍匈牙利裔科學家、數學家,被譽為「電子計算機之父」。1945年,馮·諾依曼首先提出了「存儲程序」的概念和二進制原理,後來,人們把利用這種概念和原理設計的電子計算機系統統稱為「馮.諾曼型結構」計算機。
2、阿蘭·麥席森·圖靈(1912.6.23—1954.6.7)
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他被視為計算機之父。圖靈給「可計算性」下了一個嚴格的數學定義,並提出著名的「圖靈機」的設想。「圖靈機」不是一種具體的機器,而是一種思想模型,可製造一種十分簡單但運算能力極強的計算裝置,用來計算所有能想像得到的可計算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