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腦設置 > 各年代電腦經典配置

各年代電腦經典配置

發布時間:2022-06-21 02:46:24

Ⅰ 電腦中的386\486\586\686分別的配置是怎麼樣的

386、486、586、686都不是主板的型號,而是對CPU的習慣性劃分。486以後就不叫幾86了,
586指的是奔騰一,奔騰Pro、奔騰2、奔騰3用的都是p6架構,是686。

80386內部內含27.5萬個晶體管,時鍾頻率為12.5MHz,後提高到20MHz,25MHz,33MHz。80386的內部和外部數據匯流排都是32位,地址匯流排也是32位,可定址高達4GB內存。

80486採用了1μm(微米)製造工藝,內部集成了120萬個晶體管。內外部數據匯流排是32位,地址匯流排為32位,可定址4GB的存儲空間,支持虛擬存儲管理技術,虛擬存儲空間為64TB。片內集成有浮點運算部件和8KB的cache(L1 cache),同時也支持外部cache(L2 cache)。

(1)各年代電腦經典配置擴展閱讀

對於CPU而言,影響其性能的指標主要有主頻、 CPU的位數以及CPU的緩存指令集。所謂CPU的主頻,指的就是時鍾頻率,它直接的決定了CPU的性能,因此要想CPU的性能得到很好地提高,提高CPU的主頻是一個很好地途徑。

而CPU的位數指的就是處理器能夠一次性計算的浮點數的位數,通常情況下,CPU的位數越高,CPU 進行運算時候的速度就會變得越快。現在CPU的位數一般為32位或者64位。以前人們使用的計算機都是32位系統, 近年來人們使用的計算機的處理器中64位所佔用的比例則顯得更多,這是因為64位的計算機的運行速度變得更快,提高了人們的工作效率。則一般具有較大的三級緩存。

Ⅱ 80年代1800美元的電腦配置

CPU 286
內存 128KB(8條合計128KB)
顯卡 32KB(獨立)
硬碟 8MB(12寸)
主板 型號不確定
軟碟機 3.5「
鍵盤
11寸 黑白顯示器
PC midi音效卡
IBM原廠機箱
這套下來好像超過2000美元了。

Ⅲ 請問1997年的主流電腦配置是怎麼樣的

給你個參考

主板:技嘉586TX ¥1399元

處理器:奔騰MMX200原包 ¥1999元

內存:現代64M SDROM ¥690元

硬碟:昆騰3.2GB ¥1430元

音效卡:帝盟s70 ¥450元

顯示卡:麗台9685tv ¥720元

顯示器:雜牌15數控 ¥1850元

光碟機:三星12x ¥550元

軟碟機:三星1.44 ¥160元

機箱電源 標准AT ¥260元

上網貓:賀氏v56k ¥930元

鍵盤、滑鼠:明基 ¥210元

音箱 另配

合計:10648元

Ⅳ 1990年的主流電腦配置

1990 1990: SVGA標准確立。 1990年3月 : Macintosh Iifx發布,基於68030CPU,主頻40MHz,使用了更快的SCSI介面。 1990年5月22日: 微軟發布Windows 3.0。兼容MS-DOS模式。 1990年10月: Macintosh Classic發布,有支持到256色的顯示適配器。 1990年11月: 第一代MPC (多媒體個人電腦標准)發布。處理器至少80286/12MHz,後來增加到80386SX/16 MHz ,及一個光碟機,至少150 KB/sec的傳輸率。 1991: 發布ISA標准。 1991年5月: Sound Blaster Pro發布。 1991年6月: MS-DOS 5.0、PC-DOS 5.0。為了促進OS/2的發展,Bill Gates說:DOS5.0是DOS終結者,今後將不再花精力於此。該版本突破了640KB的基本內存限制。這個版本也標志著微軟與IBM在DOS上的合作的終結。 1992: Windows NT發布,可定址2G RAM。 1992年4月: Windows 3.1發布。 1992年6月: Sound Blaster 16 ASP發布。 1993: INTERNET開始商業化運行。 1993: 經典游戲Doom發布。 1993: Novell並購Digital Research, DR-DOS成為Novell DOS。 1993年3月22: Pentium發布。集成了300多萬個晶體管。初期工作在60-66MHz。每秒鍾執行1億條指令。 1993年5月: MPC標准2發布。CD-ROM傳輸率要求300KB/sec。在320*240的窗口中每秒播放15幀圖像。 1993年12月: MS-DOS6.0發布,包括一個硬碟壓縮程DoubleSpace,,但一家小公司聲稱,微軟剽竊了其部分技術。於是在後來的DOS6.2中,微軟將其改名為:DriveSpace。後來WIN95中的DOS成為DOS7.0,WIN95OSR2中稱為DOS7.10. 1994年3月7日: Intel 發布90-100 MHz Pentium處理器。 1994年9月: PC-DOS 6.3發布。 1994年10月10日: Intel 發布75 MHz Pentium處理器。 1994: Doom II 發布。開辟了PC機游戲廣闊市場。 1994: Netscape 1.0 瀏覽器發布。 1994: Comm&Conquer(命令與征服)發布。 1995年3月27日: Intel發布120 Mhz的Pentium處理器。 19956月1日: Intel發布133 Mhz的Pentium處理器。 1995年8月23日: Windows '95 發布。大大不同於其以前的版本。完全脫離MS-DOS,但照顧用戶習慣還保留了DOS形式。純32位的多任務操作系統。該版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995年11月1日: Pentium Pro發布。主頻可達200 MHz ,每秒鍾完成4.4億條指令,集成了550萬個晶體管。 1995年12月: Netscape發布其.JavaScript。 1996: Quake、Civilization 2、Command& Conquer - Red Alert等一系列的著名游戲發布。 1996年1月: Netscape Navigator 2.0發布,第一個支持JavaScript的瀏覽器。 1996年1月4日: Intel發布150-166MHz的Pentium處理器,集成了330萬個晶體管。 1996: Windows '95 OSR2發布,修復了部分BUG,擴充了部分功能。 1997: Grand Theft Auto、Quake 2、Blade Runner等著名游戲發布,3D圖形加速卡大行其道。 1997年1月8日: Intel發布Pentium MMX。對游戲和多媒體功能進行了增強。 1997年4月: IBM的深藍(Deep Blue)計算機,戰勝人類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

Ⅳ 08年底到09年初組裝電腦的主要配置及價格

現在的電腦配下來比較不錯的都要3000左右但是我建議你把顯卡和CPU配的好一些其餘的夠用就可以了這兩樣好了速度也就跟上來了其次是內存但是內存便宜不用太考慮建議你去淘寶看一看價格和各種型號的硬體

Ⅵ 90年代的電腦都什麼配置

90年代上初高中、還沒自己的電腦,但當時很希望有一台電腦的老鳥過來回答一下:
1、配置。93年在學校機房見過286的,但93年下半年老師說商用電腦都得是486。95年學校機房的是386,但在朋友家見過奔騰I代(166Mhz MMX,可以軟解碼播放VCD了)。97年在學校機房見過486,到了99年全都換成了奔騰II代(300MHz,可以軟解碼播放DVDRip了)。
內存的話,一般286電腦都只有640KB或1MB的內存。見過386電腦有2MB內存的。486電腦有4MB~16MB內存。奔騰I代一般配32MB內存。奔騰II代一般配64MB內存。
硬碟的話,學校的286電腦沒有硬碟,只有5寸和3寸軟碟機。386見過有40MB~204MB的硬碟。奔騰I代見過1GB的硬碟。奔騰II代見過配4GB~13GB的硬碟。
音效卡不太了解,只知道當年是有過SoundBlaster 16,也有Vibra 128之類的。
顯卡也不太了解,只知道386的顯卡一般是ISA介面的,後來改成了PCI介面。再後來到了奔騰II的時候是AGP介面。
2、價格。對90年代電腦的價格不是太了解,只是大約聽說過97年在百貨商店裡某台最新CPU、主板的電腦的價格大約在16000元人民幣。後來2000年有了自己的電腦(組裝機)時,奔騰II 450MHz的CPU,全套配起來將近10000元。

Ⅶ 我國在九十年代初的大型計算機是個什麼樣的配置

幾萬左右在那時就是很強大的伺服器了,那時我國的機器還是晶體管的,還沒到集成電路水平。那時的1G內存是傳說的傳說(微軟當時還說過給我1M的內存,DOS任意發揮),1GHZ的CPU都找不出來。CD-ROM傳輸率要求300KB/sec,在320*240的窗口中每秒播放15幀圖像,這是當時最好的CD-ROM,美國上市時極為搶手,可以想想中國的樣子了。。。。
如果說到如今的價格,你還是按照當時的配置要求來的話,起碼也要幾百萬,晶體管的價格比現在的集成電路高了不知道幾倍。。。。

Ⅷ 90年代的電腦在當時多少錢一台配置是什麼樣的

90年代的電腦在當時多少錢一台?配置是什麼樣的?就我記得96年時候才出現真正的奔騰系列,8兆內存,CPU好像是400Mhz,還不能用G來表示,那時候還沒有國產的,國產聯想是98年左右才有的。一般都是IBM的,其他的很少,主流配置在15000-20000左右,99年左右聯想的,奔騰III,800Mcpu,32或64兆內存,價格一般在12000多元。2000年後,出現奔騰III 1GCPU,128內存,價格在8000多元。然後估計你也知道了,一路配置提高價格下跌。到出現雙核,主流配置已經到了3000多元了。
96年之前,那時候都是windows95或wps,價格沒接觸過。

Ⅸ 97年的電腦標准配置是什麼

我的電腦97年11月買的

CPU:奔騰多能mmx166
顯卡:金像一號 2M顯存
音效卡:好像是太陽花的,具體什麼型號忘記了
內存:16M具體什麼牌子忘記了
主板:華碩TX97-E
硬碟:昆騰大腳2G 5寸的那種大硬碟
顯示器:飛利浦104B
音箱:輕騎兵1000D

當時全套下來一共7300,後來98年的時候花了500大洋買了個實達33.6多晶元組的貓,懷念當時撥號上網的年代。

其他都忘記具體什麼牌子了,我的166至今還在服役,給老媽當打字機用,用起來還是很順手,老東西質量就是好啊,哈哈。

Ⅹ 電腦所有配置名稱及用處,還有電腦配置的所以品牌以及各個配置的哪個品牌最好,或最好用,大家幫幫忙,

CPU:

cpu就是中央處理器,英文為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是電腦中的核心配件,只有火柴盒那麼大,幾十張紙那麼厚,但它卻是一台計算機的運算核心和控制核心。電腦中所有操作都由cpu負責讀取指令,對指令解碼並執行指令的核心部件。cpu的結構:中央處理器cpu包括運算邏輯部件、寄存器部件和控制部件。中央處理器從存儲器或高速緩沖存儲器中取出指令,放入指令寄存器,並對指令解碼。它把指令分解成一系列的微操作,然後發出各種控制命令,執行微操作系列,從而完成一條指令的執行。指令是計算機規定執行操作的類型和操作數的基本命令。指令是由一個位元組或者多個位元組組成,其中包括操作碼欄位、一個或多個有關操作數地址的欄位以及一些表徵機器狀態的狀態字和特徵碼。有的指令中也直接包含操作數本身。①運算邏輯部件。可以執行定點或浮點的算術運算操作、移位操作以及邏輯操作,也可執行地址的運算和轉換。②寄存器部件。包括通用寄存器、專用寄存器和控制寄存器。通用寄存器又可分定點數和浮點數兩類,它們用來保存指令中的寄存器操作數和操作結果。通用寄存器是中央處理器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多 數 指令都要訪問到通用寄存器。通用寄存器的寬度決定計算機內部的數據通路寬度,其埠數目往往可影響內部操作的並行性。專用寄存器是為了執行一些特殊操作所需用的寄存器。控制寄存器通常用來指示機器執行的狀態,或者保持某些指針,有處理狀態寄存器、地址轉換目錄的基地址寄存器、特權狀態寄存器、條件碼寄存器、處理異常事故寄存器以及檢錯寄存器等。有的時候,中央處理器cpu中還有一些緩存,用來暫時存放一些數據指令,緩存越大,說明中央處理器cpu的運算速度越快,目前市場上的中高端中央處理器cpu都有2M左右的二級緩存。③控制部件。主要負責對指令解碼,並且發出為完成每條指令所要執行的各個操作的控制信號。其結構有兩種:一種是以微存儲為核心的微程序控制方式;一種是以邏輯硬布線結構為主的控制方式。微存儲中保持微碼,每一個微碼對應於一個最基本的微操作,又稱微指令;各條指令是由不同序列的微碼組成,這種微碼序列構成微程序。中央處理器在對指令解碼以後,即發出一定時序的控制信號,按給定序列的順序以微周期為節拍執行由這些微碼確定的若干個微操作,即可完成某條指令的執行。簡單指令是由(3~5)個微操作組成,復雜指令則要由幾十個微操作甚至幾百個微操作組成。邏輯硬布線控制器 則完全是由隨 機邏輯組成 。 指令解碼後,控制器通過不同的邏輯門的組合,發出不同序列的控制時序信號,直接去執行一條指令中的各個操作。應用 大型、小型和微型計算機的中央處理器的規模和實現方式很不相同,工作速度也變化較大。中央處理器可以由幾塊電路塊甚至由整個機架組成。如果中央處理器的電路集成在一片或少數幾片大規模集成電路晶元上,則稱為微處理器(見微型機)。中央處理器的工作速度與工作主頻和體系結構都有關系。中央處理器的速度一般都在幾個MIPS(每秒執行100萬條指令)以上。有的已經達到幾百 MIPS 。速度最快的中央處理器的電路已採用砷化鎵工藝。在提高速度方面,流水線結構是幾乎所有現代中央處理器設計中都已採用的重要措施。未來,中央處理器工作頻率的提高已逐漸受到物理上的限制,而內部執行性(指利用中央處理器內部的硬體資源)的進一步改進是提高中央處理器工作速度而維持軟體兼容的一個重要方向。

硬碟:

計算機中用來存儲和讀出數據的部分,它在計算機中佔有相當的地位,如計算機要讀取非常大的程序或數據時,如果內存容量不夠,可用它做為緩沖,還可用來存放大量的數據,就像計算機中的一個倉庫.

顯卡:

顯存的大小會影響到機子的速度,就象內存一樣,內存負責所有的數據運行,顯存負責和圖形相關的數據運行。象一些大型的游戲,對顯存的要求就很高,盡管內存很大,但是顯存不足也是不行的。

板載的顯卡一般性能比較低,所以就需要獨立的顯卡,獨立的顯卡可以選擇顯存的大小。

主板:

主板,又叫主機板(mainboard)、系統板(systembourd)和母板(motherboard);它安裝在機箱內,是微機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部件之一。 主板一般為矩形電路板,上面安裝了組成計算機的主要電路系統,一般有BIOS晶元、I/O控制晶元、鍵盤和面板控制開關介面、指示燈插接件、擴充插槽、主板及插卡的直流電源供電接插件等元件。主板的另一特點,是採用了開放式結構。主板上大都有6-8個擴展插槽,供PC機外圍設備的控制卡(適配器)插接。通過更換這些插卡,可以對微機的相應子系統進行局部升級,使廠家和用戶在配置機型方面有更大的靈活性。 總之,主板在整個微機系統中扮演著舉足重新的腳色。可以說,主板的類型和檔次決定著整個微機系統的類型和檔次,主板的性能影響著整個微機系統的性能

音效卡:

音效卡,也叫音頻卡,是MPC的必要部件,它是計算機進行聲音處理的適配器。它有三個基本功能:一是音樂合成發音功能;二是混音器(Mixer)功能和數字聲音效果處理器(DSP)功能;三是模擬聲音信號的輸入和輸出功能。音效卡處理的聲音信息在計算機中以文件的形式存儲。音效卡工作應有相應的軟體支持,包括驅動程序、混頻程序(mixer)和CD播放程序等

軟盤驅動器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軟碟機,英文名稱叫做「Floppy Disk」,它是讀取3.5英寸或5.25英寸軟盤的設備。現今最常用的是3.25英寸的軟碟機,可以讀寫1.44MB的3.5英寸軟盤,5.25英寸的軟盤已經淘汰,很少會見到。

軟碟機分內置和外置兩種。內置軟碟機使用專用的FDD介面,而外置軟碟機一般用於筆記本電腦,使用USB介面。

軟碟機:

軟碟機有很多缺點,隨著計算機的發展,這些缺點逐漸明顯:容量太小,讀寫速度慢,軟盤的壽命和可靠性差等,數據易丟失等,因此目前軟碟機有被其他設備取代的趨勢。但是由於軟碟機是計算機的標准設備,在各種操作系統下無需額外安裝驅動程序就可以使用,同時價格低廉,因此在很多情況軟碟機有其獨到的便利之處,因此目前計算機上仍然普遍帶有軟碟機。

世界上第一個5.25英寸的軟碟機,是1976年的時候由Shugart Associates公司為IBM的大型機研發的。後來才用在IBM早期的PC中。1980年,索尼公司推出了3.5英寸的磁碟。到90年代初時到現在,3.5英寸、1.44MB的軟盤一直用於PC的標準的數據傳輸方式。

早期的計算機一般使用5.25英寸軟碟機,5.25英寸軟碟機主要有兩種。一種為5.25英寸雙面高密軟碟機(也叫5.25寸1.2M軟碟機),可讀寫5.25英寸雙面高密軟盤(1.2M)、5.25英寸雙面低密軟盤(360K)、5.25英寸單面低密軟盤(180K)。另一種為雙面低密軟碟機,與前者的主要區別是不能讀寫5.25英寸雙面高密軟盤(1.2M)。後來生產出3.5英寸雙面高密軟碟機(也叫3.5寸1.44M軟碟機),可讀寫3.5英寸雙面高密軟盤(1.44M)和3.5英寸單面高密軟盤(720K)。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計算機一般帶有兩個軟碟機,分別為5.25寸1.2M軟碟機和3.5寸1.44M軟碟機,而現在一般只配3.5寸1.44M軟碟機。

普通軟碟機的特點是容量小,單位容量成本高;軟盤容易出錯,可靠性差;速度慢。筆記本一般都採用內置3.55」 1.44MB的軟碟機或外置的軟碟機

網卡:

網路系統中的一種關鍵硬體是其適配器,俗稱網卡。在區域網中,網卡起著重要的作用。網卡用於電腦之間信號的輸入與輸出。網卡有自己的中斷號(IRQ)和I/0地坦。網卡有ISA卡、EISA卡、及蘋果MAC機上用的乙太網卡等。目前使用較多的有16位的ISA網卡和32位的PCI網卡。網卡有緩沖存儲器,以便存儲數據。與音效卡等類似,網卡一般配有自己的驅動程序。使用時,網卡插在電腦的擴展槽中。網卡上有指示燈,它表示自己的工作是否正常。

網卡所支持的傳輸速率不同,有的為每秒10兆位,有的則為每秒100兆位,有的能自我適應10兆位還是100兆位。

帶有遠程啟動晶元的網卡,可以用在無盤工作站上。無盤工作站,沒有硬碟,也可以沒有軟碟機。通過網卡啟動電腦,可以保證系統的安全性,避免病毒。另外,還可以降低費用。

在筆記本電腦中,使用靈巧的PCMCIA卡,用於與其它電腦交換數據。在高速網路中,還有光纖數據分布介面所用的FDDI網卡,異卡傳輸模式中使用的ATM網卡等。區域網中用於匯流排結構拓撲的網卡為BNC口的網卡,傳輸介質一段為50Ω細同軸電纜,在一個網段的兩端需用終結器封好,形成一個網路迴路

光碟機:

就是在電腦上用來讀光碟的

內存:

內存一般指的是隨機存取存儲器,簡稱RAM。前面提到靜態內存(SRAM)用作系統的高速緩存,而我們平常所提到的電腦的內存指的是動態內存,即DRAM。除此之外,還有各種用途的內存,如顯示卡使用的VRAM,存儲系統設置信息的CMOS RAM等。

動態內存中所謂的「動態」,指的是當我們將數據寫入DRAM後,經過一段時間,數據會丟失,因此需要一個內存刷新(Memory Refresh)的操作,這要額外設計一個電路。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一個DRAM的存儲單元存儲的是0還是1取決於電容是否有電荷,有電荷代表1,無電荷代表0。但時間一長,代表1的電容會放電,代表0的電容會吸收電荷,這就是數據丟失的原因; 刷新操作定期對電容進行檢查,若電量大於滿電量的1/2,則認為其代表1,並把電容充滿電;若電量小於1/2,則認為其代表0,並把電容放電,籍此來保持數據的連續性。有了刷新操作,動態內存的存取速度比靜態內存要慢很多。

內存的數據傳輸量很大,難免發生錯誤,在較高要求時,需要有檢驗錯誤和修正錯誤的功能。

內存的速度

內存的速度用納秒(ns)表示,比較老一些的EDO RAM的有70納秒.60納秒的,平常我們指的 -7 和-6 就是指的這兩種。

品牌的話沒太大的必要,一線廠商的都不錯!具體的你去中關村在線的論壇看看吧,大有幫助!
華碩,技嘉,微星(主板)
顯卡大廠 ATI原廠 NV原廠 迪蘭恆進 愛爾沙,微星,華碩,UNIKA

相同晶元組不同品牌的主板在性能上一般差距在5%以下,只有華碩的高端板子(價錢很高)一支獨秀,比其他品牌最多性能高10%(某次測評,不代表所有晶元組的板子)。
不要迷信大廠,現在以上一線大廠的做工和用料都不如以前了,你沒見原來華碩的一般板子什麼價,現在什麼價,降了這么多那能用原來的好用料。只有這此大廠的高端板子的性能還是很好,但這些板子很貴都是做測評用及做伺服器用的。

閱讀全文

與各年代電腦經典配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免費祭祀網站 瀏覽:456
蘋果手機外接u盤軟體 瀏覽:888
測試普通話的手機軟體 瀏覽:903
win7電腦安裝軟體被阻止了 瀏覽:93
電腦開機後幾分鍾很卡 瀏覽:904
如何將電腦的所有文件刪除 瀏覽:220
裝系統失敗了電腦啟動不了 瀏覽:443
買電腦在哪個網站好 瀏覽:975
diyi5電腦多少錢 瀏覽:411
電腦啟動操作系統丟失 瀏覽:726
電腦開機就突然死機 瀏覽:193
文件如何在電腦上保存 瀏覽:545
電腦設置里沒有應用程序 瀏覽:971
攀升筆記本電腦怎樣設置Bois啟動 瀏覽:921
八億時空電腦主機多少錢 瀏覽:168
彩虹蘋果照片軟體 瀏覽:203
新電腦win10換win7 瀏覽:793
蘋果筆記本電腦一元秒殺 瀏覽:175
電腦如何輸出優盤 瀏覽:602
蘋果虛化背景軟體 瀏覽: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