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沙洲職業工學院的院系介紹
機械動力工程系
在20餘年的發展歷程中,機械動力工程系從無到有,創建時僅有機械製造工藝與設備專業,幾十個師生、幾間教室,1990年起增設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1999年更名為機電工程系,至2007年,發展到擁有機械製造及自動化、機電一體化技術、數控技術、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4個專業,近50名教師、1300多名學生的學院第一大系,2008年始,為適應機電工程系的進一步發展,在學院黨委的戰略部署下,拆分原機電工程系,成立(機械)動力工程系,設置機械製造及自動化、數控技術及模具設計與製造三個專業,其中機械製造及自動化專業為全國高職高專工科教學改革示範專業,數控技術專業為校特色專業。機械動力工程系現有教職員工2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高級工程師)7人、高級技師3人,具有博士和碩士學位教師占教師比例的57%,在校學生近600人。擁有校內生產型實訓基地、機械原理實驗室、金屬切削實驗室、公差實驗室、液壓傳動實驗室、金相實驗室、機零機原實驗室、數控實驗室、CAD/CAM實驗室、三座標測量實驗室、機械PLC實驗室、數控實訓室、電焊實訓室等配套完善的實驗實訓體系,高質量的師資隊伍和完備的硬體設施為學生理論學習和技能培養提供充分的保障。機械動力工程系以創建國家與省級品牌專業為奮斗目標,通過校企合作辦學、師資隊伍建設和高水平的專業建設,把機械動力工程系發展成為師資水平高、辦學實力強、管理效益好、科技研究水平、學生培養質量和產學研綜合能力處於省內領先,整體辦學實力在全國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新型院系。 基礎科學系的前身為基礎科學部,是沙洲職業工學院一九八四年創辦初期最早設置的系部之一。現下設公共外語、專業外語、物理力學、數學、體育等5個教研室和材料力學、物理等2個實驗室,並擁有完善的語音室和體育館等教學設施。主要承擔整個學院所有專業的物理、力學、數學、英語、日語、體育等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學任務;同時承擔本系科技英語、商貿英語兩個專業的專業課程教學任務。
基礎科學系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包含2名美籍外教在內的教師55人,其中副教授以上職稱14人,占總人數的25.5%,講師18人,占總人數的32.7%,助教23人,占總人數的41.8%。教師中具有博士、碩士(含博士生、碩士生)學位20人,占總人數的36.4%;全國優秀教師1人,全國優秀力學教師1人,學科帶頭人3人,中青年骨幹教師5人,教學標兵1人,A級教師11人。
基礎科學系教學成果與教研、科研成果突出。《材料力學》和《高等數學》課程曾獲江蘇省重點課程二、三等獎;9名教師獲學院中青年教師講課比賽一、二、三等獎;全系教師在全國核心刊物等雜志上公開發表論文165篇,多篇獲省廳級優秀論文獎,主、參篇教材11本;近幾年有704名學生通過國家英語四級考試,99名學生通過國家英語六級考試;有各2名學生分獲全省大學生物理競賽一、三等獎;有4、3名學生分獲全省大學生數學競賽二、三等獎;有1、2名學生分獲全省大學生力學競賽二、三等獎;3人分獲省、市大學生英語演講比賽一、三等獎和優勝獎。
基礎科學系現設有科技英語、商貿英語兩個專科專業,面向全省、文理兼招,每年考生報考踴躍。學生畢業後主要從事英語翻譯、英語教學以及涉外相關工作,畢業生一次就業率達90%以上。成績優秀的學生二、三年級可「專轉本」,比例可達10%——15%。 機電工程系在2000年七月由原來的機械工程系和電子工程系合並組建而成。設有系辦公室、電氣教研室、機械教研室、控制教研室、機電實驗室、金工車間。電氣技術專業於1984年首期招生,已畢業學生16屆1200多名;機械製造專業和機電一體化專業與1985年招生,已畢業學生15屆近1700多名。現有專業11個,其中三個本科專業是:電氣工程及自動化、機械製造及自動化、機械製造及自動化(高職)。專科專業是:電氣技術、機電一體化、電子信息工程、機電設備維修與管理專業(高職專科)、機電一體化(五年一貫制)。全系現有學生近1000人,教職工60多人,其中副教授17人,講師、研究生17人,博士1人,碩士15人,是學院師資力量最強的一個系。配有4000多平方米的實訓樓一幢,有20多個實驗室,能完成機械、機電、電子、電氣工程的所有實驗,還設有一個金工實習工廠,配加工中心一台,數控機床多台,車床、磨床、刨床、銑床、沖床多台,還有鉗工、焊接及鑄造、線切割機、注塑機設備幾十台。 機電工程系老師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100多篇,出版教材二十多種,學術水平較高,有兩人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四人被評為省級先進教師,多人被評為蘇州市先進教育工作者,在教學、科研工作中取得了教大的成績。
機電工程系在院里的領導下,充分調動全體教職工的積極性,大膽的開展工作,制訂了考核體系。為了適應社會對人才的要求,系裡在學生技能培訓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機電專業、機械專業的畢業生要取得鉗工、車工的等級證書、全國機械CAD證書,電氣專業的學生要取得省電工等級證書和上崗證,為學生就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沙洲職業工學院建於中國改革開放之初的1984年,地處國家衛生城市——張家港市,位於以上海為依託的蘇、錫、常都市圈內。該城區是江蘇省經濟、科技最發達的區域,是中國最發達的城區之一。交通縱橫交錯,四通八達,通信便捷,工業結構日趨合理,該地區將成為全國和亞太地區現代製造業的重要基地,是江蘇省經濟增長和創新中心,是上海環太湖長江三角洲在都市圈的重要組成部分。蘇、錫、常都市圈內,紡織服裝工業極為發達,對外貿易極其活躍。崑山市石浦鎮有台商紡織工業城;太倉市有著名的雅鹿服裝集團;吳江市是著名的絲綢產地,有規模龐大的吳江絲綢市場;常熟市有聞名全國年銷售幾百億元的常熟招商場,是長江三角洲服裝集散地,及秋艷服裝集團;江陰市有國際著名的毛紡織服裝企業:中國陽光集團與海瀾集團(原江陰的中國三毛集團);錫山市國際著的紅豆集團;張家港市擁有中國棉紡行業半壁江山的,被譽為北有山東巍橋、南有江蘇塘橋的華芳集團,江蘇省外貿排頭兵的江蘇國泰國際集團及其服裝工業城,歐洲精紡城,張家港新芳集團,張家港申州毛紡織集團,張家港市港洋集團。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亦是中國紡織服裝業的重要城市,可以說紡織服裝業是蘇錫常地區的支柱產業,代表了中國紡織服裝業技術水準。本專區紡織服裝業需就業人口缺口較大,人才就業狀況良好。
紡織工程系是沙洲職業工學院建院初時成立的系科,經過近二十多年的建設已發展成為具有紡織工程專業、紡織工程與商貿專業、服裝工程與商貿專業、紡織機械設備維修與管理專業四個專業,今後增設染整與化纖工程專業、計算機美術與廣告專業、環境藝術專業及紡織工程本科專業,成為專本結合的系科。紡織工程系與周邊各紡織服裝企業,特別是華芳集團、海瀾集團、陽光集團、崑山開發區、吳江市、常熟市等人力資源開發部門建立了良好的畢業生就業機制,保證了畢業生都能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紡織工程專業畢業生供不應求,許多畢業生已經成為各在紡織企業的老總,有的成為私營業主,成為蘇、錫、常地區紡織服裝行業、外貿公司的生力軍。沙州職業工學院將成為全省學子,特別是蘇北地區學子夢寐蘇、錫、常都市圈工作,參與國際競爭的搖籃。
紡織工程系現有副教授4名,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的教師7名。與江南大學、蘇州大學等高校建立了廣泛的聯系,為本系學生專轉本或專升本深造、師資的培養打下了基礎。紡織工程系參與教育部關於《產學結合人才培養途徑與機制的研究與實踐》的課題研究。4名副教授成為江蘇省紡織設備評標工作的地方專家,參與了張家港市多家企業新建、擴建設計工作,幫助企業進行產品開發,為地方經濟建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紡織工程系擁有紡織材料試驗室、張家港市紡織產品檢測中心、紡織設備維護訓練車間、服裝技能訓練中心、紡織系中心微機房及服裝制板、樣品展覽室。 一、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
本專業培訓從事計算機軟硬體設計、研究、開發和綜合應用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要求學生掌握現代計算機系統的組織與體系結構、設計方法、操作技能及邏輯設計技能;掌握計算機軟硬體開發和綜合應用的知識與能力;掌握計算機網路技術與應用能力;具有扎實的演算法設計知識和技術;初步具有在計算機科學新理論及新技術方面的研究開發能力和一定的計算機系統程序分析及應用程序設計能力;掌握一門外語,能閱讀和翻譯本專業的外文書刊。
學生畢業後,可以從事計算機硬體技術、計算機軟體技術、計算機網路技術、計算機控制技術及信息管理辦公自動化等行業的技術開發、經營管理工作,適合於計算機行業行政管理部門、企事業單位的計算機應用、輔助設計與網路、信息管理和電子商務等工作。
二、計算機應用專業
本專業培養計算機應用方面的高級應用技術人才。要求學生掌握數學、計算機學科的基礎理論和計算機軟、硬體系統的基本知識,了解本專業新技術的發展狀況,掌握計算機的管理、操作、維護工程及調試等方面的基本技術,初步掌握計算機控制技術,具有系統工程分析及軟體工程設計的基本技能以及使用和開發信息管理系統軟體的能力。
學生畢業後,可以從事企事業單位和行政管理部門的網路管理、信息管理、微機維護和應用程序的設計,開發、也可從事電腦控制設備的維護和管理工作。
三、網路與電子商務專業
本專業培養計算機應用方面的高級技術人才。要求學生掌握計算機新技術發展狀況,掌握計算機應用的基本理論和計算機管理、操作、維護及調試等基本技能,具有軟體工程設計的基本技能以及使用、開發信息管理系統軟體的能力。
學生畢業後,可從事企事業單位和行政管理部門的網路管理、信息管理、計算機維護和應用程序設計、開發、維護和管理工作。
四、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 建築工程系是沙洲職業工學院創辦最早的三個系部之一,桃李芬芳,學子遍布江蘇省各地。
建築工程系現有房屋建築工程、建築裝飾設計、工程造價管理三個專業;另外房地產經營與管理專業申報已經獲得招生批准。
建築工程系擁有多名高中級專業技術職稱、具有豐富時間經驗和理論教學水平的教師。師資結構合理,發展潛力巨大。
建築工程系設有建築結構與經濟和建築裝飾設計兩個教研室;硬體設施齊全,設有建築工程測量、建築材料、土力學、建築繪畫以及計算機圖形等多個實驗室,擁有德國蔡司010B光學經緯儀、瑞士WILD.N2水準儀以及配置很好的電腦設備。建工系擁有全新的建築CAD、建築工程招投標及建築概預算等軟體,可滿足教學、工程設計要求,並全方位展開社會服務建築工程系擁有穩定的四個校外實習基底,致力於培養全新的能設計、懂施工、會管理,並能運用最新科技手段的跨世紀的建築工程以及室內設計方面的人才。
建築工程系教師在不斷完善教學水平的同時,一直致力於工程實踐方面的開發,並取得了很豐碩的成果,建工系教師已累計完成60多萬平方米的房屋的工程設計,已竣工150多萬平方米的房屋工程監理以及大量的室內設計成果,所有這些有從另一個方面豐富了課堂教學。 經濟管理系創建於1985年,目前有工商管理、市場營銷、國際貿易和會計四個專科專業。在校學生635人,教職工23人,其中副教授5人,講師7人,具有碩士學位的9人。全體教職工熱愛教育事業,刻苦鑽研業務,教學上精益求精,先後在各種公開出版刊物上發表論文60多篇,主編及參編各類公開出版的書籍教材20多本。連續兩年被評為「張家港市先進集體」,《基礎會計》課程被省教育廳評為省級優秀課程二等獎。
經濟管理系通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形成了「英語+計算機+專業知識+社交公關能力+綜合素質」的培養模式。在教學環節中引入了啟發式、討論式和多媒體教學手段,著力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經濟管理系學習氣氛濃厚,報考「專轉本」人數越來越多,升學率也逐年提高。畢業生在工商企業、銀行、證券公司、政府機關、外資、獨資公司等各行業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相當一部分畢業生已成為企業骨幹,為學校和系贏得了良好的聲譽。經管系生源充足,畢業生就業形勢良好。
經濟管理系在抓好教學工作的同時,還不斷為地方經濟服務,鍛煉和造就了一支深受企業歡迎的會計、貿易、品質管理和生產管理的專家隊伍。同時還承擔了大量的為地方工商企業培訓管理、營銷、財會和外貿人才的任務,先後舉辦了18期廠長經理培訓班,受訓人員近2000人,現代企業制度培訓班11期,受訓人員2000餘人;會計上崗證及會計職稱考試輔導等,每年受訓人員近500人。經濟管理系在為地方經濟服務的過程中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多次被評為市級先進集體。社會的發展急需大批優秀的經濟管理人才,這給經濟管理系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司時也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經管系將根據市場的需求,把重點放在特色專業建設、「實景」實驗室建設、名師工程建設及綜合素質訓練等方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社會科學也是生產力。為適應和配合張家港市乃至全省的兩個文明建設的快速發展,2000年6月沙洲職業工學院黨委研究決定,由馬列教研室、法律教研室和中文秘書專業教研室合並組建社會科學系。
社會科學系成立時間不長,但演變的歷史卻相對比較悠久。馬列教研室自學校1984年成立以來,一直延續至今。該教研室共有專兼職教師8名,其中有三名副教授,承擔全校近90個班級的公共理論課教學工作。法律教研室共有專兼職教師7名,其中有二名副教授,承擔著律師事務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教學工作。中文秘書教研室的發展歷史相對復雜,它的前身是1988年成立的中文系,當年開始與南京政治學院聯合辦學招收中文專業的學生。在此基礎上,1993年創辦中文財經系,設有中文秘書和財務會計兩個專業。2000年系部調整後,中文秘書專業有專職教師7名,其中有副教授3人,承擔著中文秘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教學工作。
教師的勞動是創造性的勞動。全系教師克服人手少、任務重的困難,為教好學生嘔心瀝血,為學院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智慧。社會科學系暫設秘書專業和法律方面的律師事務專業,在校學生147名。今後,本系將根據社會需要和市場需求,調整專業結構和專業方向,陸續增設和開辦新的專業,如廣告創意與傳播、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等專業,力爭在較短的時間內,使得本系具有三個以上專業、在校學生達到三百人左右的規模,為地方經濟和社會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黨支部非常重視師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師生黨員發展工作,把政治思想表現好、教學成果突出的教師和學習成績優良的大學生吸收到黨的隊伍中來,一直是系黨支部一項光榮而又重要的任務和職責。兩年來,共有3名優秀教師和8名優秀的大學生光榮地加入了黨組織,有一名黨員教師還獲得了省級優秀黨員的光榮稱號。
本系的群眾性組織和社團非常活躍。系團總支、系學生分會積極主動組織和參與各項校園文化教育活動,學生工作不斷邁向新的高度、新的水平。根據本系的專業特點,在系領導的支持下,同學們還成立了「棲風苑」文學社,創辦《梧桐》雜志,定期刊登發表同學們的作品,以此激發同學的創作慾望和靈感,展現同學們的創作才華,培養同學們的創作興趣和習慣。同時,參與文學社的編輯和管理工作的同學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總之,兩年來本系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前進道路上的困難肯定不少。
⑵ 上海哪個大學的圖書館藏書比較多
上海地區高校圖書館藏書排行榜
(由於第二軍醫大學館藏數目不詳細,暫未列入統計,數據均來自於各高校圖書館網站官方介紹,時間:2010年收集)
1、復旦大學:藏書370+50.1 (有教育部綜合類科技查新資格:復旦大學(Z02))
復旦大學現館藏圖書超過370萬冊,工作人員近200名,館舍2萬平方米,分文科、理科兩館,設文科、理科、外文圖書等書庫,及文科圖書、理科圖書、中外文報刊、視聽等10多個閱覽室。
復旦大學醫學院圖書館(即原上海醫科大學圖書館)成立於1927年,是我國藏書豐富的醫學圖書館之一。館舍建築面積8113平方米,館藏書刊50.1萬冊。
2、華東師范大學:藏書392萬冊 (有教育部綜合類科技查新資格:復旦大學(Z02))
圖書館現由閔行校區圖書館和中山北路校區圖書館組成,館舍總面積約5.6萬平方米,其中,2006年9月正式啟用的閔行新校區圖書館為3.9萬平方米。圖書館擁有印刷型文獻總量392萬冊,其中期刊合訂本33萬冊,線裝古籍約32.1萬冊。此外,網路資料庫90個(含219個子庫),其中電子期刊3.1萬種,電子圖書113萬種,學位論文197萬余篇。
3、上海大學:藏書360萬冊
目前上海大學圖書館由校本部館、延長校區文薈圖書館及嘉定校區聯合圖書館三部分組成,館舍建築總面積達53900平方米。圖書館下設資源建設中心、讀者服務中心、情報中心、技術中心及辦公室。校本部館位於寶山校區,總面積約34900平方米。圖書館共有館藏圖書資料360餘萬冊(件),定購中外文現刊3000多種,其中外文期刊500餘種。
4、上海交通大學:藏書308+47.9 (有教育部綜合類科技查新資格 上海交大(Z14))
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總面積約為6.37萬平米,閱覽座位約6324席。圖書館館藏紙質文獻308萬冊,期刊3000餘種,電子文獻338萬冊,電子資料庫298個。位於閔行校區中心位置的新館於2006年3月11日奠基,建築面積約為3.5萬平方米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圖書情報中心藏書量為47.9萬冊,其中,中文圖書為27.7萬冊,外文圖書7.8萬冊,古籍1974冊,音像2400件,中文期刊合訂本3.52萬冊,外文期刊合訂本8.58萬冊,在口腔、消化、兒科醫學方面的原版核心期刊收藏齊全。
5、同濟大學:藏書317萬
同濟大學圖書館擁有豐富的館藏量。印刷型資源有圖書317萬多冊、中文現刊2495種、外文現刊840種、期刊合訂本17萬冊、電子圖書100萬多冊。電子資源包括資料庫54種,其中電子中文期刊12649種,電子外文期刊17463種,
6、上海師范大學:藏書280萬冊
上海師范大學目前全館總面積達32967.76平方米,對上海地方史資料較為完備,圖書館各類資料庫已達73個,開放資源有59個,紙質文獻數量近280萬冊,視聽文獻3.3萬件。
7、華東理工大學:藏書250萬冊
華東理工大學圖書館為以化學化工為特色,圖書館擁有印刷型圖書文獻250餘萬冊,其中期刊合訂本約 24萬多冊,各類文獻資料庫 68個,包含電子期刊22000 多種,電子圖書達百萬余種。 館舍面積 23932 平方米
8、上海海事大學:207萬冊 (有教育部科技查新資格 上海海事大學(工學)(G12))
上海海事大學圖書館總建築面積46425平方米。內設17個主閱覽室,3 500席閱覽座位,520餘台電子閱覽和檢索用電腦。本館現有館藏圖書207萬冊,訂閱中外文報刊2300種,擁有數字資源平台42個,資料庫152個,包括3個自建特色資料庫。館藏以海事、物流文獻為特色。
9、上海財經大學199.5 萬冊
上海財經大學圖書館館藏文獻資源總量 199.5 萬冊,生均 131.7 冊。其中,紙質文獻總量 124.7 萬冊,電子文獻總量 74.8 萬冊。擁有電子期刊全文資料庫 11 種,電子圖書 3 種,學位論文資料庫 4 種,統計分析資料庫 15 種,並自建特色資料庫 4 個,各類鏡像數據 18T ,在校內形成相當數量的用戶群,在上海地區乃至全國高校圖書館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初步構建起一個具有財經特色的數字資源及服務體系。
10、華東政法大學:170萬冊
華東政法大學圖書館建築主要由長寧校區和松江校區兩部分組成。 長寧校區圖書館由主樓、紅樓及附樓組成,面積約為5614平方米。松江校區圖書館使用其中的16477平方米。我校現有印刷型圖書 170 余萬冊(圖書館藏書 150 余萬冊,二級學院及各研究中心藏書 20 余萬冊),中外文報刊 1564 種(外文 90 余種),電子書 46 余萬冊。館內收藏的中外法學類圖書品種、數量較為齊全,是華東地區法學類圖書收藏最多的圖書館。配置了總共 51 種 196 個資料庫。
11、上海理工大學:149.8萬余冊
上海理工大學全館館舍總使用面積為19000平方米,共設有7個功能不同的閱覽室。上海理工大學圖書館除軍工路主館外,還有營口路校區、水豐路校區、南匯校區和復興路校區4個分館。其中以動力工程、光學工程、醫療器械和出版印刷工程學科的藏書具有一定特色。 館藏中外文期刊合訂本7萬余冊,現期期刊1000多種、報紙100多種;館藏紙質圖書149.8萬余冊(含營口路校區圖書館、水豐路校區圖書館),電子圖書30餘萬種;外文電子資料庫5個,中文電子資料庫11個、網上報告廳視頻資料庫1個以及自建的本校碩博論文資料庫1個;隨書光碟近4000種計12000餘張 ;
12、東華大學:143萬余冊 (有教育部科技查新工學類資格 東華大學(工學)(G05))
東華大學圖書館的館藏充分體現了東華大學工、理、管、文結合的辦學特色,重點收藏紡織工程、化學纖維、紡織材料、高分子材料、染整、紡織機械和服飾等國內外書刊資料,是館藏紙質文獻143萬余冊,電子文獻118萬余冊,生均文獻數117件
13、上海海洋大學:135.74萬冊
上海海洋大學:館舍總面積二萬多平方米,國內外全文資料庫近十個,國內外文摘類資料庫六個,電子圖書資料庫二個。紙質圖書135.74萬冊,電子圖書79萬冊。以水產科學文獻為主幹和收藏特色,文獻主要涉及魚類學、水產養殖、海洋漁業及資源、水生生物學 。
14、上海對外貿易學院:112.9萬冊
上海對外貿易學院圖書館分為松江校區和古北校區兩部分,館舍面積為15691平方米。圖書館共有14個閱覽室,閱覽座位1169個。兩校區分別設有中外文書庫。 目前圖書館紙質中外文圖書112.9萬冊,電子圖書近80萬冊(超星數字圖書館、Apabi數字圖書館、Netlibrary),訂有中外文紙質期刊1165種,報紙120種,還有電子期刊1萬余種
15、上海工程技術大學:100餘萬冊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圖書館,其建築面積為28000餘平方,實行全開架借閱和計算機管理,共有8個借閱合一的專業借閱室及擁有258座的多功能電子閱覽室及視聽室,館內設有學術報告廳、會議室、及16個教師研究室。
圖書館現有館藏中外文紙質文獻100餘萬冊;中外文科技期刊近3000種。
16、上海立信會計學院:75.87萬冊
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圖書館由松江總館和徐匯分館兩部分組成,圖書館現有中外文紙質藏書75.87萬冊,網上電子圖書51.5萬種;訂有中外文期刊報紙2317份,網上期刊17800種,總建築面積為18000平方米。徐匯校區的分館自2008年7月起進行改擴建,2008年9月投入使用,建築面積約2600平方米。
17、上海金融學院:78萬冊
上海金融學院圖書館現有館藏紙質文獻資料78餘萬冊(件),文獻收藏以經濟類書刊為主,新館面積達1萬平方米,中外文報刊1300餘種(其中:外文報刊55種)。
18、上海外國語大學:70餘萬冊
上海外國語大學圖書館建於1950年2月,現由虹口校區逸夫圖書館和松江校區圖書館組成。虹口校區逸夫圖書館面積7700平方米。松江校區圖書館位於圖文信息大樓內,面積15000平方米。本館館藏圖書70餘萬冊,中外文報刊2000餘種。英、俄、德、法、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語種的原版圖書資料較為豐富。
19、上海政法學院:65萬冊
上海政法學院圖書館面積5600平方米,擁有寬敞的大廳、明亮的閱覽室、合理而方便的書庫等,館舍條件良好。館藏圖書近65萬冊,中外文報刊約1100餘種,法學類書刊資料種類較齊全,有較好的連續性和系統性。本館實行開架借書,設有9個閱覽室,1100多個閱覽座位,實行計算機集成管理。
20、上海體育學院:40萬冊
上海體育學院圖書館館舍現有兩部分組成:老大樓(1988年建成,約4087平方米),新大樓(即圖文信息大樓,2006年建成,約7450平方米),總面積約為11000多平方米。藏有40多萬冊圖書,其中中外體育及相關專業圖書13萬冊
21、上海音樂學院:30萬冊
上海音樂學院圖書電教大樓總建築面積8540.17平方米,圖書館用房面積為2052平方米左右。歷經77年的歷史積累與拓展,在歷任院領導的關心、支持下,目前館藏已逾30萬冊。其中期刊、報刊7165套,計41525冊、張;光碟碟片6382套,9565張;錄象帶、音帶共12421 套, 12448盒;慢轉膠木唱片25278套,38069張;快轉膠木唱片20559套,27092張;各類圖書樂譜共計185609冊左右,其中特藏資料約7000冊。生均文獻資料約216冊(件)/生。
22、上海中醫葯大學:24萬冊
上海中醫葯大學藏書24萬多冊。藏書重點為中西醫葯類,兼顧其它各類。 現設有座位 335 個。 訂有現刊單行本約 960 種。 醫學類現刊約 680 種,非醫學類現刊約 280 種; 中醫及中西醫結合類現刊約 130 種。品種齊全,為我館特色。
⑶ 男孩子,讀大專,哪個專業好
本人學的是染整技術,哈哈,但目前電子商務的營銷類比如運營之類的貌似很火。最重要的是自己內心的選擇。1.電子信息類 電子信息產業是一項新興的高科技產業,被稱為朝陽產業。根據信息產業部分析,「十五」期間是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關鍵時期,預計電子信息產業仍將以高於經濟增速兩倍左右的速度快速發展,產業前景十分廣闊。未來的發展重點是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軟體產業和集成電路等產業 ;新興通信業務如數據通信、多媒體、互聯網、電話信息服務、手機簡訊等業務也將迅速擴展;值得關注的還有文化科技產業,如網路游戲等。目前,信息技術支持人才需求中排除技術故障、設備和顧客服務、硬體和軟體安裝以及配置更新和系統操作、監視與維修等四類人才最為短缺。此外,電子商務和互動媒體、資料庫開發和軟體工程方面的需求量也非常大。相關專業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信息對抗技術、信息工程、信息與計算科學等。2.生物技術類 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生物科技經濟發展起來是必然趨勢。據了解,目前在全國年產值過億元的生物技術企業已蓬勃發展起來,各地把生物技術作為經濟發展的突破口。但生物技術的開發需要具有獨立工作能力和良好科學素質,特別是具有創造能力和付諸實現能力的新型人才。生物科研人才近年來一直是國際人才競爭的焦點之一。我國目前無論是生物技術的研究人員,還是生物技術產品開發的人才,都存在嚴重不足的問題,未來一段時期我國對生物技術人才有極大需求。有關專家預計,隨著基因技術、生物工程等領域的發展和產業升級,這類高技術專業人才的缺口會越來越大。相關專業生物技術、生物工程、生物資源科學等。3.現代醫葯類 全球現代醫葯技術產業繼續呈高速增長態勢,現代生物技術產業已經成為醫葯產業新的國際競爭焦點。有關專家指出,面對日趨直接而激烈的國際化市場競爭,我國發展現代中葯及生物醫葯技術產業已是勢在必行。特別是現代中葯產業不僅在世界發展較快,而且在我國也是增長較快的產業之一,目前已成為我國一項具有較強發展優勢和廣闊市場前景的潛在的戰略性產業。科技部已將「創新葯物與中葯現代化」列為「十五」期間國家12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相關專業葯物制劑、制葯工程、生物醫學工程、中葯學等。4.汽車類 隨著汽車逐漸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必需品,汽車專業也成為了社會上十分走俏的專業。汽車類專業人才成為了炙手可熱的「搶手貨」,汽車行業中的復合型人才將成為競爭焦點,比如精通外語的汽車設計人才、具備汽車技術背景的營銷人才、具備汽車銷售背景的IT類專業人才,以及汽車信貸、保險等金融人才年將繼續走俏。此外,熱能與動力工程、工業設計等相關專業人才需求也將持續看漲。相關專業車輛工程專業、汽車服務工程、熱能與動力工程、工業設計等。5.物流類 加入WTO後,隨著我國在公路貨運、倉儲、海上搬運運輸、船舶代理等方面進一步開放市場,我國的相關行業和企業與國外物流企業將開展全面合作,這意味著,我國的現代物流將進入快速增長、全面發展的新時期。專家預計,今後10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我國物流業將接近或趕上發達國家的物流發展水平。目前,國內需要600多萬中高級物流專業人才,物流專業人才已被列為我國12類緊缺人才之一。到2010年我國大專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約為30萬至40萬,而目前各類大專院校物流專業年培養規模在5000人左右,物流規劃咨詢、物流外向型國際、物流科研這三種人才在業內最為缺乏。相關專業物流管理、現代物流等。6.新材料類 新材料的應用范圍非常廣泛,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其研發水平及產業化規模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和國防實力的重要標志。「十五」計劃開始以來,國家產業政策導向明顯向以新材料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傾斜,這對新材料產業發展無疑將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國內支柱產業及高技術產業發展對新材料的需求不斷擴大,機械製造業、電子信息製造業、汽車工業、建築業等支柱產業的快速發展對原材料在質量、性能與數量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新技術產業將帶動新材料需求的增加,特別是電子信息材料以每年20%至30%的速度增長,生物醫用材料以約20%的速度遞增。此外新型能源材料、生態環境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等新材料的需求將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迅速增加;復合材料的需求將有較大幅度的增加,特別是樹脂基的復合材料。相關專業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復合材料與工程、再生資源科學與技術、稀土工程等。7.環境能源類 環保產業被稱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隨著環境保護投入的大幅度增加,我國環保產業發展較快,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環保產業的發展之快,效益之顯著,無疑是環保技術人員的研究與開發的結果。但目前,我國環保產業面臨嚴重人才不足,現有的環保技術人才難以適應國民經濟的發展。如果環保技術人員按環保從業人員的5%計算,將需要50萬人。而我國現有的環保技術人員離實際需求相差甚遠,培養環保技術人才的任務十分艱巨。同時,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也成為世界能源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的政策支持、社會的認可以及中國豐富的可再生資源,使得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相關專業環境科學、環境工程、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資源環境與科學等。8.管理類 因為加入WTO和申奧成功將直接帶動我國外經外貿的大發展,所以,管理類專業人才社會需求大增將指日可待。在現代企業中,一個優秀企業家的作用超過了100名優秀工程師、1000名優秀工人。目前我國越來越多的轉換企業產權、機制以及企業法人實行招標制、年薪制,實際上就是將企業的管理大權交到職業企業家手中。而據我國近三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外方代理人正以每年500%以上的速度遞增,目前在不少大城市已形成一個職業階層。不管是外企還是國企,高層管理人員的價值越來越看漲。所以,盡管企業管理專業的學生剛畢業的時候可能做的並不是管理的工作,但是過幾年之後,有管理專業背景的人將會成為搶手貨,MBA仍將是企業爭奪的對象之一。相關專業工商管理類、人力資源管理、工程管理等。9.法律類 目前我國律師人才十分缺乏。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取得律師資格的專職律師還不到2萬人,平均每10萬人口只有兩名律師,而聘請律師的企業也只佔全部企業的千分之幾,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由此可見,我國律師人才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同時,隨著全民的法律意識逐漸在增強,企業的法律意識也在增強,合同化的概念深入人心,對法律專業人才的需求將會大大提高。法律專業因此成為未來熱門專業之一。相關專業法學、國際法、國際經濟商業法、國際商法等。10.營銷類 由於我國市場經濟不斷完善,市場營銷已經滲入到各種各樣的企業,人們對市場營銷的觀念也將有更深的認識,所以對這方面人才的需求將繼續看好,並有繼續升溫的可能。而隨著我國住房制度的商品化發展和商品房信貸業務的日益紅火,購買商品房已成為絕大多數國人的首選投資,房產商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其中最有效的促銷手段就是聘用房產推銷員。而隨著小轎車的大幅降價及國民收入的逐年增加,小轎車在21世紀進入中國三分之一以上家庭已不再是神話,因此,汽車營銷人員也將走俏職場。再有保險推銷人員在經歷了20世紀90年代的「艱苦創業」之後,也將成為21世紀的熱門職業。所以,對市場營銷專業人才的整體需求會增大。
⑷ 絲綢染色
現代染色技術及其發展
摘要:本文簡要回顧了染色的發展,重點分析了現在染色的發展趨向和成就,特別對生態染色,新纖維和多組分紡織品染色作了評述,還結合作者研究成果,介紹了一些新的染色技術,文章最後對未來染色作了預測,認為除了發展生態染色外,新纖維、新材料會更快速度出現,非水、節水染色會更成熟,信息網路生產會更普遍,染色是高度自動化的。作者還認為仿生著色,包括多功能染色和色素生色與結構生色有機結合將會大大改善目前的染色效果,提高紡織品染色水平。
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很早就掌握了絲綢的染色技術,這在明代科學家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一書中有詳細的記載,包括如何提取植物染料,如何進行染色。近幾十年我國紡織染整工業有了長足進步,已是世界紡織大國,從纖維生產,紡織染整加工到服裝生產,其產能已處世界前列,並帶動了染料、助劑和化學品的迅速發展。但是,紡織染整這個傳統工業,也遇到許多問題,特別是生態環境壓力愈來愈大,作為世界最大生產國的我國,尤為突出。
支持紡織染整技術發展的要素很多,有「硬體」因素,也有「軟體」因素,「硬體」因素主要指纖維材料、染化料、加工機械和配套設備等幾方面,「軟體」因素則主要指信息產品設計、加工工藝和管理技術等幾方面。當然這些因素都支持紡織染整技術的發展,對我國來說,這些因素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
紡織品染色的近代進展也是直接決定於這些因素的發展。本文主要分析染色技術的近代進展,特別是新纖維、多組分纖維紡織品染色和生態染色。
1.現代染色技術
近代紡織品染色始於18世紀,它是隨著化學纖維、染料和化學品、以及設備的發展逐步建立起來的,現在已成為獨立的一個學科。
促使現代染色技術發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一些:
(1)新纖維和新的組織結構紡織品的快速出現;
(2)新染料和化學品、加工設備的不斷開發和應用;
(3)紡織品的生態要求不斷嚴格和新的環保法規不斷頒布和實施;
(4)世界資源和勞動力供應不斷緊張和加工成本不斷上升;
(5)現代染色理論不斷深入和近代科學技術成果不斷應用於染色加工。
現對近代發展最快和最重要的因素和染色技術介紹於下:
1.1新纖維和多組分纖維紡織品染色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也隨著現代新材料的不斷開發,新型纖維出現愈來愈快,品種愈來愈多,僅從我國生產的化纖來看,目前已有275大類之多。已經大量商品化的新合成纖維包括超細、PLA、PTT和PDT和相關的異形、差別化纖維等;新再生纖維包括Lyocell、竹原纖維等,以及各種多組分化學纖維,包括大豆蛋白、蠶蛹蛋白和牛奶蛋白纖維等。
紡織品的組成和組織結構也日新月異,特別是多種纖維的混紡、交織和復合紡織品愈來愈多。在這方面,目前我國和世界先進水平還存在較大差距,例如從最近統計的國內出口面料平均纖維組分僅為1.3種,而同時進口的國外面料平均纖維組分則為5.6種,個別面料多達7~8種纖維。
正在開發的新纖維還有許多,包括各種轉基因纖維。
纖維和紡織品的「新」和「多」對紡織品染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有新的染色技術相適應[3]。它們染色特點之一是為適應「新」特性,需要選用新的染料和採用新的工藝,例如滌綸超細纖維染色的分散染料,要求顯色性、勻染性和色牢度特別好,配套的助劑和升溫工藝也與常規纖維不同,其它新纖維染色適用的染料也都有新的要求,為此近年來國內外染料生產公司通過篩選和研發,有各種系列專用染料供應。特點之二是為了適應「多」組成,使多種組分都能染上顏色,而且不同組分間的同色性要好。因此,近年來開發了多種染料分浴或同浴染色的染料和工藝,例如分散/活性染料染色、分散/酸性染料染色、活性/酸性染料染色,以及分散/陽離子染料染色等,以適用於滌綸與纖維素纖維、錦綸和腈綸;纖維素纖維與錦綸、羊毛和蠶絲,以及它們與氨綸的多組分纖維紡織品染色,染色工藝有兩浴法、一浴兩步法和一浴法等。
為了簡化工藝節水節能,各大公司和一些研究單位還在研究用單種染料染多種組分的染料和染色工藝,這包括用單種分散染料染滌綸和羊毛,錦綸及蠶絲;用單種活性染料染纖維素纖維和羊毛、蠶絲和錦綸,也包括含多種組分的蠶蛹蛋白纖維、大豆白纖維等。近年來還在開發分散-活性、分散-陽離子-活性染料,以便適用於染多種組分。我們研究證明,在專用助劑存在時,分散染料可以充分上染羊毛、蠶絲、錦綸和氨綸[4,5],因而可以一浴染多種纖維的紡織品。
無論是用兩種染料同浴染色,或是一種染料染多種組分,為了使染料對多種組分均衡上染,提高同色性和包牢度,需要制定新的染色工藝,特別是控制升溫程序和調節染浴中的PH值,目前已有許多控制PH值的助劑供應,大多數是利用升溫過程使PH值從鹼性滑向中性和酸性,也有反向滑動的,這對PH值敏感的纖維和染料染色非常有效,不僅減少纖維和染料的損傷,還可以提高上染率、同色性、勻染性和色牢度。我們利用此原理,使活性染料與酸性染料可以同浴染棉/錦織物,並利用其水解染料具有酸性染料的性能,在酸性介質可上染錦綸,充分利用染料,並減少了污水中的水解染料〔6〕。
1.2新染料、助劑和設備
為了適應染色需要,近年來新染料和助劑不斷涌現[7],新染料和助劑的開發主要為了適應以下一些要求:
(1)替代禁用染料和助劑,開發環境友好的染料和助劑;
(2)適應新纖維和多組分紡織品染色的需要;
(3)適應新工藝、新設備加工的需要;
(4)適應高效、節水、節能加工的需要。
雖然各類染料和助劑都有了明顯的發展,但發展最快和最重要的仍是活性和分散染料及相關助劑[7-8]。
活性染料的開發包括新的發色體、活性基及其在分子中的組合、連接基和不同染料的拼混,此外,商品染料的後加工也有了很大提高,新的活性染料性能主要表現在:
(1)高發色強度、高直接性和固色性;
(2)高牢度,包括耐曬、摩擦、汗光、耐氯和皂洗牢度等;
(3)低鹽、低鹼或中性染色和固色;
(4)環境友好,不含有害的芳胺,重金屬和甲醛等物質;
(5)勻染性、重現性和配伍性好。
除此之外,為了適應染色或印花新工藝的推廣,還開發了許多專用活性染料,例如噴墨印花,小浴比,一浴法染色用的活性染料。
必須強調的是,在這些改進中,開發多活性基,包括相同和相異的多活性基染料最為突出,不僅已有一大批雙活性基染料問世,還開發了三或四活性基染料,這樣可以大大提高活性染料的固色率和濕牢度。通常活性染料的母體結構是酸性染料,直接性不高,為了提高直接性,使活性染料分子線形結構特牲增強,少數芳環共平面性也很強,這些染料有較高的直接性。
除了纖維素纖維用活性染料外,還開發了不少毛用活性染料。
前面已經指出,一些新纖維和多組分纖維,例如蠶蛹蛋白纖維和竹纖維非常適合用活性染料染色,我國技術人員對此作了篩選,使活性染料對這些纖維有很好的效果。
分散染料也是近年來發展的重點之一,也出現了不少新品種,它們有的具有新的特別是一些新雜環結構發色體,有的在劑型上有了改進,使分散染料具有高上染率,深染性或提升性和高牢度,包括水洗、摩擦、耐熱遷移和沾色牢度。
同理,新開發的分散染料是環保型的,不含有害芳胺、重金屬等物質。為了適應鹼性染色或與活性染料一浴染色,開發了一批耐鹼性強的分散染料。
為了適應超細滌倫、PLA、PTT和PDT新纖維染色開發了一系列新的分散染料。適合超細滌綸染色的分散染料顯色性和提升性要好,勻染性、色牢度和重現性也好,各公司都有系列染料供應,適合PLA纖維染色的分散染料應具有染色溫度低、上染率和提升性好,此外,還特別要求耐光和濕牢度好。適合PTT和PDT纖維染色的染料。為了適應超臨界CO2流體染色,含氨綸紡織品染色和噴墨印花,也開發了或正在開發專用分散染料。
除了開發新的活性和分散染料外,為適應多組分纖維紡織品或新工藝染色,正在開發可染多種纖維的復合性染料,例如,分散-活性染料,分散-陽離子-活性染料等,不過它們目前還未能大量工業化生產和應用。
新的染色設備主要表現在縮短染色時間,減小浴比,例如降到3:1,甚至更低,降低化學品、水、能量消耗,提高自動化程度以求減少勞動力,甚至達到全自動控制,應用最多的噴射染色機採用氣流噴射後,不僅減少了水耗,還可以大大提高能量轉換、降低織物在湍流液體中的摩擦力,新設備還可在加料、升溫、控時和在線監測等方面高度自動控制,使從小樣到大樣生產的誤並得到控制,做到「一次正確」染色和「受控」染色[9]。
1.3染色新技術
近年來隨著纖維、染料和助劑化學品的發展,也隨著設備和計算機的發展和應用,染色技術也有了很大進步,特別表現在加工堅牢、環保的產品,提高加工效率,降低能耗,節約染化料,改善生態環境的一些新工藝。
染色用的染料以活性和分散染料最重要,因此,許多染色新工藝也是屬這兩類染料。此外,其它染料,包括還原,硫化染料的染色新工藝也有出現。
1.3.1活性染料染色
活性染料不僅用於染纖維素纖維紡織品,也開發用於蛋白質纖維和一些合成纖維,例如錦綸,還用於多組分纖維及其紡織品,例如蠶蛹蛋白和大豆蛋白纖維和各種混紡、交織物。
1.3.1.1受控染色
近年來一些染料生產公司,生產了許多配伍性能良好的活性染料,並應用染色特徵值表示各染料的染色性能,供應用廠家選用,最重要的染色特徵值有S、E、M1或LDF、T50或R和F值,它們分別表示活性染料浸染時第一次、第二次的上染率,移染或勻染性、固色速率和最後固色率,這些特徵值反映了染料的直接性、移染性、固色速率和固色准備就緒等性能。當然,這些特徵值是在一定染色條件下得到的,染色條件和工藝變化,它們會變化,但用推薦的染色工藝染棉纖維,這些特徵值相近時,各染料有良好的配伍性或配伍因子RCM(Reactive dye Compatibility Matrix )。
各染料公司生產的染料,染色特徵值相同或相近時,有很好的染色效果,這些染料包括ProcionH-EXL、 Procion XL Remazol RR、 IntracronCDX和Sumifix HF等。
應用上述染料,結合應用電腦技術,建立嚴格的染色監測系統和質量控制和修正系統後,就可以進行受控染色,大大提高染色一次成功率(RFT),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減少污水,節約染化料和能源[8]。
1.3.1.2濕短蒸染色
活性染料軋染工藝有多種,最常見的是軋-烘-蒸工藝,此工藝常需用尿素,帶來不少環保問題。此外,染料泳移,染料固色率低和耗能高也影響它的應用。根據此工藝染料上染、固著與織物的濕度及含水率存在緊密關系,特別是織物經過浸軋,烘乾後,進入蒸箱時,升溫快,並會發生過熱(即超過蒸汽溫度)的現象,大大降低了染料的上染速度,降低了固色率,透染和勻染性也不高,為此近年來開發了多種加熱載體的濕短蒸工藝。
通常干織物進入蒸箱,即使是飽和蒸汽蒸箱,也會出現以下四個過程,即預熱升溫-過熱-降溫-與蒸汽溫度平衡。第一階段預熱升溫是通過和蒸汽發生汽熱交換,當達到蒸汽溫度(100℃)後,不僅由於水分子與纖維素分子發生化學吸附(氫鍵)放熱,迅速使織物過熱,這樣減少了纖維溶脹和染料的溶解,並加快了染料的水解,對活性染料上染和固色極為不利。濕布進入蒸箱不僅可以延緩升溫速度,使纖維保持較多的水分,並可防止發生過熱現象,有利於染料上染和固色,只要織物含溫率控制適應還可減少染料水解。當然,織物帶水量過多,不但升溫太慢,水解速度反而會加快,對棉織物來說,含水率25-30%較合適。
近年來開發的濕短蒸工藝,雖然設備不同,但都是濕蒸,特別是通過電腦進行嚴格精確的控制,使溫度和染料的上染和固著速度相適應,可以達到最佳的上染和固色,例如Monforts和BASF聯合開發的Econtrol的軋染濕蒸聯合機,不僅可適用於機織物,也可適用於針織物的濕短蒸染色加工。國產也有類似的設備,並對染色工藝進行了研究。
應用這種工藝的最大特點是流程短,固色率高,節能和化學品,可以不用尿素,減少了污染,勻染和透染性也好,由於這種工藝需精確調節溫度和濕度,這兩個參數又是相關的,並直接影響染料的上染(擴散)和固色速度,因此對設備要求高,對不同的染料(反應性和擴散速度)、纖維(吸濕性、微結構)和染色深度(染料濃度和提升性),染色條件應不同。雖然可以不用尿素,但並不是說,助劑對它不起作用,適當的助劑可以提高固色率,或降低固色溫度,減少鹼劑用量,我們研發的中性固色劑NF原來是為了分散/活性染料中性一浴固色用的,配套助劑是雙氰胺,固色溫度為200-210℃。一些單位將它應用於濕短蒸染色,由於濕短蒸工藝固色溫度相對較低,織物含濕率較高(25-30%), 應用這只助劑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不是非常理想。應該研發對應的染色助劑,對不同類別的活性染料和織物,染色工藝也應不同,這些都有待今後繼續研究。
1.3.1.3交聯染色
交聯染色原主要針對一些不能和纖維發生共價鍵結合的染料,例如直接染料,應用交聯劑,將它們交聯結合在纖維上的染色工藝。
近年來,為了提高活性染料的固色程度和染色牢度,也研究了不少交聯劑和交聯染色工藝,我們對此也作了一些研究。交聯染色實際上就是利用交聯劑,在活性染料染色過程中,將水解染料交聯固著在纖維上。活性染料的水解染料的數量有時可高達30-40%,不僅降低了染料利用率,還降低了染色牢度,也增加了污染,基於水解染料都含有水解後產生的羥基,而母體結構和活性染料完全一樣,染色時也同時上染吸附在纖維上,所以用交聯劑將它們固著在纖維上後,色光和活性染料完全一樣,牢度也很好,活性染料染構用的交聯劑實際上是一些不含發色體的「活性染料」,含有兩個以上的活性基,性能和活性染料近似,應用工藝也完全一樣。
應用交聯劑後,可以將大部分水解染料固著在纖維上,濕摩擦牢度可提高1級左右,這是近年來研究的一種新的活性染料染色工藝,有關它的詳細知識,我們將另有專文介紹。
1.3.2其它類染料染色
近年來,其它類染料染色也有進展,其中尤以電化學還原染色受到大家的注意,傳統還原或硫化染料染色都是用化學還原劑對染料還原,例如用保險粉,工業生產會產生大量廢水,生產成本也不斷上升,很早以前人們就設想通過電化學使染料直接從電極獲得電子,還原成隱色體後進行染色,而不用還原劑,這樣無污染問題。在上世紀60年代初我們就曾在熔態金屬機上,以熔態金屬作為電極,使還原染料母體還原成可溶性的隱色體,並在熔態金屬的軋壓下,滲透進織物,防止空氣氧化,上染纖維。實驗證明可以染淺中色,不必用保險粉,只需用還原染料的懸浮體和NaOH,浸軋時間很短,只有幾十秒名,由於不能染深色,當時未繼續試驗下去國外在1960年左右,澳大利亞發表了還原染料電化學還原染色的專利,後來BASF公司等又相繼開發了染色工藝和設備,由於它的良好環保性,備受大家注意[7,13]。
電化學還原染色有直接法和間接法兩種。直接法是使染料直接從陰極得到電子,變成隱色體,並溶於鹼性溶液中,間接法則是通過媒體先與電極反應,生成還原態媒體再將染料還原成隱色體上染纖維。由於染料母體不溶於水,較難直接被電極還原,故通常用間接法效率極高。
可作為媒體的化合物很多,有無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合物兩大類,無機化合物多為一些金屬絡合鹽,特別是一些Fe2+的絡合物,它有許多不同的配位體,特別是一些在鹼性溶液中穩定的絡合物,而且易於從Fe3+還原成Fe2+(在鹼性溶液中氧化還原電拉至少低於-600mv,最好低於-1000 mv),這樣可以使包括靛藍等的還原染料還原成隱色體。此外,從陰極轉移電子至氧化態媒體(Fe3+絡合物)的速度應高,同理還原態媒體(Fe2+絡合物)轉移電子到染料母體的速度也應快,媒體可以重復循環使用。
間接法電化學還原機理如下(以Fe2+三乙醇胺絡合物為例);
第一步還原是Fe3+絡合物在陰極還原;
Fe3+L+e= Fe2+L(L為三乙醇胺配體)
被還原後的絡合物從電極擴散至染料母體,並將它還原
上染的染料隱體最後氧化成難溶性的染料母體固著在纖維上:
對復雜結構的還原染料,有多個羰基,還原反應較復雜,也和常規還原方法一樣,會出現過還原等問題,所以對不同染料應選用不同的電化學還原條件,有關它們的具體工藝還需進一步研究,由於它可以不用或少用還原劑,也較容易控制,所以是值得開發的。當前特別適合用於單一染料染穩定的產品,例如靛藍染牛仔布,據說國外已有應用。另外對我國生產的蠟染產品,也是適用的,因為這類產品,應用染料單一,對勻染要求較低。此外,為了穩定工藝,在常規染色時,應用電化學還原來降低保險粉用量也是可行的。
其它類染料染色新工藝還有不少,包括分散、酸性染料的染色新工藝,已有不少文章介紹,本文不再重復,它們的特點都是朝高效、堅牢、清潔環境友好方向發展,本文後面也將作一些介紹。
1.4染後水洗技術
活性染料固色後要充分水洗,特別是近年來深色產品,如果水洗不充分,不僅影響產品的色牢度,還會加速染色產品在應用時發生斷鍵,使產品顏色不穩定。在染色濕牢度中,除了皂洗牢度外,濕摩擦牢度往往成為產品最重要的一個技術指標,而它又和染後水洗密切有關。
近年來對染後水洗進行了大量研究,一方面是為了改善產品的牢度,另一方面是為了節水和減少污水,為了提高水洗效益,首先對水洗原理和評估標准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間歇式和連續式換水的理論關系式。並根據水洗不同階段去除物性質不同,設計了不同階段的水洗技術參數,認為水洗主要由三個步驟組成,即:
(1)稀釋交換階段,此時主要通過水的交換,沖稀一些對纖維無直接性的物質,例如鹽類和浮色。
(2)加速水解染料從纖維內擴散出來的階段,為了加速擴散速度,必須提高溫度至近沸(皂洗)。
(3)使已擴散出來的水解染料洗除,先用熱水,後用冷水進行稀釋交換。
根據上述水洗過程,設計了聲名狼藉種水洗工藝,改進了水洗設備,其中最重要的發展有以下幾點:
(1)將過去染後大流量冷水洗,改為熱水洗(60-70℃),有的工藝還將間歇式換水改為連續式換水,但水流量精確控制,大大減少:
(2)大浴比水洗不斷改為小浴比或超小浴比水洗;
(3)緩流式水洗,不斷改為快速液液水洗
(4)經驗式控制水洗改為受控水洗;
(5) 應用常規水洗助劑改用高效分散螯合劑幫助水洗。
其中,特別是採用受控水洗後,流程大大縮短,用水量大大減少,污水也大大減少。加工成本也大大減少,而效率則大為提高。新式小浴比染色機均可進行受控水洗。
1.5染色加工的環境壓力
染色加工受到的最大壓力還是環境壓力,目前主要包括含致癌芳胺和重金屬(六價鉻等)禁用染料的替代,嚴格選用各類化學品,治理三廢,節水節能,監測和控制產品的生態標准等,這些問題不解決,染色加工的生存也將有問題。
生態染色是一個系統工程,首先要合理選用原材料,包括纖維、染料、助劑和化學品。其次要建立生態生產,減少染料、助劑和化學品、水和能源的消耗,並對三廢進行有效治理,污水達標排放。最後對產品要有嚴格的監測和控制其生態標准,生產安全健康的產品。
生態紡織品應符合Eco-Tex Standard 100的環保標准,即具有「六不:不含致癌芳胺或不會裂解釋放致癌芳胺,不含過敏性染料、助劑和化學品,不超標含重金屬,不超標含甲醛,不含可吸收有機鹵化物和不易產生污染環境或三廢治理達標。 這些環保生態要求不斷在提高,今後要求更加嚴格。
在紡織品染色加工過程中,目前面臨的主要生態問題是節水、節能和減少污水排放問題。
染色加工用水量大、污水排放量也大,不僅因水價上漲而增加成本,更為嚴重的是世界各國包括我國在內水資源不足,同時污水處理後排放標准也愈來愈嚴格。採用短流程染色、小浴比染色,高效洗滌可大大節約水,也減少污水排放。另外,實現循環用水,重復用水和提高污水處理效率,水回收再利用。目前污水處理主要有以下三種途徑:
(1)薄膜過濾;
(2)用吸附劑去除染料和化學品;
(3)化學或高能射線(臭氧紫外線處理)脫色;
這樣處理的污水一般還難用於染色,還要經過一些處理才有可能利用。比較實際的是,經過處理後的水分別用在不同場合。
染料回收利用也是重點研究的內容,回收的染料再利用來染色也遇到不少問題,據報導靛藍回收後得到了再利用。
生產過程和產品的生態標准檢測和控制愈來愈受到重視,各國的要求也愈來愈高,是產品質量的重要指標。
2.染色技術預測
未來的染色加工,首先是清潔的加工,而且紡織品也不僅是要求有防寒保暖,美化人體的功能,而是具有高新性能和多種功能的產品。因此,未來染色特別在以下幾方面將優先發展。
2.1生態染色
未來染色加工將建立在更加安全完善的生產加工鏈上進行,纖維材料、染料和化學品是環境友好的,對人體和環境不產生有害影響;生產加工是安全、生態的,不會破壞資源和污染環境;是高效和高度自動化的;產品是安全、有益健康和多功能的,以及整個生產鏈是受到嚴格監控的。為了建立清潔染色加工鏈,需要從原料、產品設計、加工和應用整個過程共同努力,建立一個清潔染色生產體系。
2.2新纖維和新組織結構紡織品染色
隨著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新的纖維,特別是多種纖維復合紡織材料會愈來愈多,紡織品的組織和結構會愈來愈復雜,要求的性能會愈來愈新和多,它們的加工,包括染色會愈來愈復雜,目前國外的紡織布料纖維種類已達5~6種,將來我國的紡織產品所含纖維種類也會愈來愈多。與此相適應的染料和化學品種類也會增多。因此,染色工藝和染色方法也將會迅速發展,與此同時對染色理論也會不斷深入研究。
一些目前正在開發的染色新技術將逐步成熟和得到應用。例如高效短流程染色、電子束和紫外線等的射線固色、噴墨印染和電子成相印染等,更新的染色技術還將不斷出現。
2.3非水和節水染色
目前水仍是染色不可缺少的介質,而且用水多,排放的污水也多,節水染色,包括各種小浴比、低帶液率的染色會繼續不斷發展,此外就是循環用水,加工後的水溶液通過凈化,使水得到重復利用[10]。
開發非水染色將會更加重視,目前研究的超臨界CO2流體染色,雖然希望它完全代替水作為染色介質是不現實的,但在一些特殊的染色體系有望應用。另一種非水染色介質,即離子液體也有可能開發作為一種染色介質,由於它無蒸汽壓力,在常壓下進行染色,染色設備簡單,而且通過調節離子液體的疏水組成,可以作為多類染料的染色介質。我們試驗證明,不僅直接、酸性、活性染料等離子染料有很好的溶解性和上染率,非離子染料,例如分散染料等也有好的上染率,因此它是一種較好的染色介質。
非水介質染色的一個共同問題就是提高這些介質的循環利用率和降低成本。除此之外,一些新的非水染色介質還會被開發出來。
2.4高信息網路和高自動化染色
未來是高度信息化網路時代,這也會反映到染色加工中來。
為了適應高效快速反映,將建立多種通訊方式,從市場需求,原料供應,產品設計,定貨交接,技術信息分析到各道生產加工的連接和管理等方面都將建立在信息網路上進行。
未來的染色也是高度自動化的,為了減少勞動力和提高加工效率和質量,所有加工都在自動化設備控制下進行,這樣將大大改善生產環境,無人生產車間將會愈來愈普遍。
2.5仿生著色
自然界各種物質的組成和結構是最合理的配置,它們的功能效率是最高的,包括各種物體所產生的顏色。
天然物體,特別是生物的顏色豐富多彩,色彩繽紛,產生顏色的途徑多種多樣,大致上可分色素生色和結構生色兩大類。色素不僅結構各不相同,它們還有各自的特殊功能,例如葉綠素雖然是綠色的,它在植物中的功能主要是光合作用,將光能轉化為電能、化學能和生物能。結構生色是通過對光的散射、干涉和衍射作用產生顏色的,一些動物,例如蝴蝶美麗的顏色和結構生色緊密有關,許多物體的顏色是色素生色和結構生色相互結合才顯出的。目前已有結構生色的彩色纖維和薄膜,它是一種不需化學品,無污染的生色途徑,許多結構生色的特種紡織品將會受到重視。另外,新的仿生著色產品會愈來愈多。仿生著色紡織品將是多功能性的,產品不僅有美麗的顏色,還有抗菌、保濕、抗紫外線和具有光-熱、光-電等轉換功能[11-12]。因此,所使用的染料既能生色,又具有其它功能性能。今後已有的一些功能染料應用會增多,還會開發新的功能染料和化學品。
未來染色技術發展會愈來愈快,不是目前完全能夠預料的,上述僅是一些粗略的分析。
結語:
傳統古老的染色,隨著現代科技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將會永葆青春,並進一步成為人類不可缺少的加工技術。
目前已作為紡織染整加工生產大國的我國,應該緊跟時代的進步,加強科技開發,特別是原創性技術開發,使我國盡快成為世界紡織染整強國,使染色加工處在世界領先地位。
⑸ 東華大學有哪些王牌專業
1、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紡織科學與工程(含材料科學與工程、設計學)[67]
2、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紡織科學與工程。
3、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材料學、紡織工程、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紡織化學與染整工程、服裝設計與工程。
4、國家重點(培育)學科:機械設計及理論。
5、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纖維材料科學與工程、紡織、服裝科學與工程、染整科學與工程。
6、上海市重中之重學科:材料學。
7、上海市重點學科:材料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含紡織工程、服裝)、染整工程、材料加工工程、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環境工程、設計藝術學。
8、上海市一流學科:紡織科學與工程、化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設計學。
9、上海I類高峰學科:紡織科學與工程。
(5)染整電腦配置擴展閱讀:
學校擁有6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0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個專業學位博士授權類別、28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7個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類別。
學校共有1個」雙一流」建設學科,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5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7個上海市重點學科,7個上海市一流學科,1個上海高校I類高峰學科。
在2017年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紡織科學與工程獲評A+,繼續名列第一;8個學科位於前30%。紡織科學與工程Ⅰ類高峰學科在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學科第一階段建設績效評價中獲評優秀。
截至2019年5月,學校入圍ESI世界前1%的學科領域4個(工程學、化學、材料科學、計算機科學)。工科學科領域進入ARWU(上海交通大學設立的大學排行榜)世界大學排名前150強。MBA教育通過AMBA認證,蟬聯「中國最具影響力MBA排行榜」第11位。
網路-東華大學
⑹ 工學類包括哪些專業
學科分:理學類;工學類;農學類;醫學類;經濟類;哲學類;軍事類;文學類;歷史類;管理學類;教育學類一共十一個大類。
工學 > 地礦類 >
采礦工程專業、石油工程專業、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勘察技術與工程專業資源勘察工程專業、地質工程專業礦物資源工程專業、地質學基地班、油氣儲運工程、電子商務。
1、采礦工程專
采礦工程專業培養具備固體(煤、金屬及非金屬)礦床開採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具備采礦工程師的基本能力,能在采礦領域等方面從事礦區開發規劃、礦山(露天、井下)設計、礦山安全技術及工程設計、監察、生產技術管理科學研究的高等工程技術人才。
2、石油工程專業
石油工程專業培養具備工程基礎理論和石油工程專業知識,能在石油工程領域從事油氣鑽井工程、採油工程、油藏
工程、儲層評價等方面的工程設計、工程施工與管理、應用研究與科技開發等方面工作,獲得石油工程師基本訓練的高級專門技術人才。
3、礦物加工工程專業
礦物加工工程是研究礦物分離的一門應用技術學科,其學科目的是將有用礦物和脈石(無用)礦物分離,例如:將鐵、銅、鉛、鋅礦石中含有石英等脈石礦物,通過重選、磁選和浮選等方法。
將品位較低的原礦富集為人造富礦,為進行下一步的冶煉工作(冶煉過程屬於冶金工程專業)工作做准備。
4、勘察技術與工程專業資源勘察工程專業
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培養適應二十一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德智體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知識結構合理的、基礎牢、專業面寬、素質高、富有創新精神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及初步的教學、研究能力,能在科研機構、高等學校或技術和行政部門從事勘查技術與工程領域的工程勘察、資源勘查等方面的科研、教學、技術開發和管理工作的綜合性人才。
5、地質工程專業
地質工程專業是研究人類工程活動與地質環境之間相互制約關系,主要研究如何獲取地質環境條件,並分析研究人類工程活動與地質環境相互制約形式,進而研究認識、評價、改造和保護地質環境的一門科學,是地質學的一個分支,是地質學與工程學相互滲透、交叉的邊緣學科。
⑺ 江蘇陽光集團的創新體系
江蘇陽光集團技術中心是中國毛紡行業企業的一家國家級技術中心。技術中心總投資 4500 萬元,配置了從德國、英國、瑞士等發達國家引進的全套電腦設計系統、電子測色
系統、電子配液系統及毛織物特殊性能試驗儀器等先進設備。技術中心共有研究、開發人員 171 人,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高級工程師和本科以上學歷比例達到 50% 。中心下設毛紡研究院、產品開發中心、中心試驗室、信息中心、試制車間(工段)、染整研究所和綜合管理部,其中中心試驗室被認定為出口商品生產企業一級檢測實驗室。技術中心承擔品種開發、技術攻關質量檢測等項目,是國家重點工業性試驗項目、國家火炬計劃項目、國家技術創新項目的主要承擔部門。 陽精紡呢絨「陽光」牌精紡呢絨,是採用澳大利亞美利奴細支羊毛,在科學的質量保
證體系控制下,運用現代化進口生產設備和檢測手段,採取制條、染色、紡紗、織布、整理等特殊工藝技術生產而成的高檔毛紡面料。產品外觀細膩光潔、豐滿柔軟、光澤自然、手感滑糯活絡、尺寸穩定、抗皺彈性高、懸垂性好、抗靜電防吸塵、維護方便。陽光呢絨達到義大利名牌呢絨的風格,具有國際先進、國內領先的技術水準,毛紡紗支可達 160 S / 2 以上,平方米重量可以在150克以下,試制產品支數可達180 S / 2 以上,平方米重量可達120克以下。遠遠高於國內70 S / 2 、220g/m 2 的平均水平,是國內毛紡織產品開發和工程技術創新的先行者。陽光呢絨有駝絲錦、嗶嘰、花呢、彈力呢絨、賽絡紡呢絨、高支超薄及羊絨系列等 20餘個大類,業內譽為「面料黃金」,可作為西裝、套裝、女裝、時裝、職業工裝、禮儀著裝面料。陽光呢絨國內覆蓋率15%為中國同行業之首,並外銷日本、美國、澳大利亞、英國、中東、港澳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 GEZELIA 」(佳思麗)女裝引進日本傑出的高級女裝生產工藝技術,採用法國版型,使該品牌在精緻中帶有濃郁的法國時尚,「 GEZELIA 」的技術指導方——日本派駐了 8 名管理及技術專家對該女裝製作進行直接管理,面料全部採用「陽光」功能型高檔時尚面料,年產量達 50 萬套,產品全部出口日本,在日本享有崇高的聲譽。
目前,「 GEZELIA 」(佳思麗)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採用專用面料,根據亞洲女性的膚色和審美觀,專為「 GEZELIA 」女裝生產的「陽光」面料,結合適應亞洲女性的板型和款式,為亞洲女性中的高級知識白領和行政管理人員量身定製。 龐貝高檔職業裝,作為陽光集團力推的職業裝品牌,均採用義大利和日本品牌服裝
的管理、工藝、板型,將世界流行精紡面料與專業定型技術有機地融為一體,實現了國際質量最高標准與科學生產流程管理的完美結合。「 POMPEI (龐貝)」以「生產時裝化的職業裝」為目標,選用「陽光」優質精紡面料,根據行業特點,結合各行業需求進行色彩及款型設計,並提供試樣。用市場品牌服裝的技術管理來發展高檔職業裝品牌,是江蘇陽光的創造。公司同時引入了「內部模擬市場化管理」:下道工序是上道工序的用戶,上道工序是下道工序的市場。產品品質控制從設計開始,生產環節環環相扣,下道工序既是生產人員,以是上道工序的檢驗人員,對上道工序的不合格產品有權拒用,杜絕了人為造成的不合格產品出現,產品返修控制在 3% 以內。2004 年,龐貝職業裝被評為「江蘇省服裝文化品牌」; 2006 年,龐貝職業裝榮獲「中國職業裝十大領銜品牌」稱號,並成為中國國家籃球隊唯一指定正裝。 VENETIA(威尼帝)「 VENETIA 」男裝緊跟國際流行趨勢和時尚先進的設計理念,全部採用國
際先進的義大利技術和全套設備,以及專業生產的 100 支以上陽光極品高支精紡面料,純手工製作,為了保證其傑出的手工製作的品質,七名意籍高級技術總監作為常駐員工直接管理,實行嚴格的限量生產和銷售「 VENETIA 」品牌定位是男裝頂級品牌,旨在推廣國際名品、樹立商品位的經營理念、創造真正的自然時尚。該品牌融合了英式紳士的嚴謹、貴族的奢華與尊貴,與義大利高檔男裝的高貴、典雅的氣質和精良的做工、細致得體的服務於一體,同時結合中國男式含蓄不張揚的眾多特點。其真正的義大利工藝、量身定製的專業高檔面料和經典的義大利品牌文化征服了國內具有高品位和文化內涵的成功人士、高級知識白領階層,確立了「高檔品牌中的貴族品牌」的市場地位。
⑻ 大專一般有些什麼專業
大專專業目錄名單一覽
農業技術類
茶藝 食葯用菌 觀光農業 園藝技術 植物檢疫 植物保護 煙草栽培技術 設施農業技術 作物生產技術 中草葯栽培技術 種子生產與經營 農產品質量檢測 茶葉生產加工技術 葯用植物栽培加工 綠色食品生產與檢測 綠色食品生產與經營
牧獸醫類
畜牧 獸醫 動物醫學 獸醫醫葯 畜牧獸醫 蠶桑技術 實驗動物養殖 特種動物養殖 動物科學與技術 獸葯生產與營銷 動物防疫與檢疫 飼料與動物營養 寵物養護與疫病防治
林業技術類
林業技術 園林技術 城市園林 商品花卉 森林工程技術 森林采運工程 森林資源保護 野生動物保護 林產化工技術 木材加工技術 森林生態旅遊 林副新產品加工 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 野生植物資源開發與利用
水產養殖類
城市漁業 水產養殖技術 漁業綜合技術 海洋捕撈技術 水生動植物保護 水族科學與技術
農林管理類
農業經濟管理 農村行政管理 鄉鎮企業管理 農業技術與管理 林業經濟信息管理 林業信息工程與管理 漁業資源與漁政管理 農村行政與經濟管理 都市林業資源與林政管理
民航運輸類
飛行技術 民航商務 航空物流 航空服務 飛機維修 民航運輸 空中乘務 航空港管理 航空通信技術 空中交通管理 飛機製造技術 飛機結構修理 航空港安全檢查 飛機機電設備維修 民航空中安全保衛 民航特種車輛維修 航空電子電氣技術 民航安全技術管理 航空電子設備維修 航空機電設備維修 飛機控制設備與儀表 航空油料管理和應用 航空發動機裝配與試車
鐵道運輸類
鐵道車輛 鐵道工程技術 鐵道運輸經濟 鐵道通信信號 鐵道機車車輛 高速鐵道技術 電氣化鐵道技術 高速動車組駕駛 鐵道交通運營管理 高速動車組檢修技術 高速鐵路工程及維護技術
水上運輸類
航海技術 水運管理 海事管理 船舶舾裝 船舶檢驗 航道工程技術 輪機工程技術 船舶工程技術 船機製造與維修 國際航運業務管理
公路運輸類
路政管理 公路監理 城市交通運輸 汽車運用技術 公路工程管理 公路運輸與管理 工程機械控制技術 公路工程造價管理 道路橋梁工程技術 公路機械化施工技術 交通安全與智能控制 工程機械運用與維護 高等級公路維護與管理 工程機械技術服務與營銷
交通運營管理類
交通運營管理
管道運輸類
管道運輸管理 管道工程施工 管道工程技術
港口運輸類
港口物流管理 港口工程技術 港口業務管理 港口與航運管理 報關與國際貨運 集裝箱運輸管理 港口機械應用技術 港口物流設備與自動控制
城市軌道運輸類
城市軌道交通控制 城市軌道交通車輛 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技術 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
化工技術類
煉油技術 火工工藝技術 塗裝防護工藝 化纖生產技術 應用化工技術 高聚物生產技術 工業分析與檢驗 化工設備與機械 化工設備維修技術 有機化工生產技術 石油化工生產技術 精細化學品生產技術 花炮生產與管理方向 煙花爆竹安全與質量技術
制葯技術類
生化制葯技術 生物制葯技術 化學制葯技術 中葯制葯技術 葯物制劑技術 葯物分析技術
生物技術類
生物化工工藝 生物實驗技術 生物技術及應用 微生物技術及應用
食品葯品管理類
葯品經營與管理 技術監督與商檢 保健品開發與管理 葯品質量檢測技術 食品葯品監督管理
礦物加工類
選礦技術 選煤技術 礦物加工技術 煤質分析技術 選礦機電技術 煤炭深加工與利用
地質工程與技術類
鑽探技術 地質信息技術 岩土工程技術 礦山地質 工程地質勘查 水文與工程地質 地球化學勘查技術 地球物理測井技術 環境地質工程技術 地球物理勘查技術 工程地震與工程勘察 地質災害與防治技術
測繪類
礦山測量 工程測量技術 測繪工程技術 工程測量與監理 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 測繪與地質工程技術 測繪與地理信息技術 大地測量與衛星定位技術 地籍測繪與土地管理信息技術 地理信息系統與地圖制圖技術
石油與天然氣類
鑽井技術 油氣開采技術 油氣儲運技術 石油工程技術 油氣藏分析技術 瓦斯綜合利用技術 寶玉石鑒定與營銷 油田化學應用技術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勘探技術
礦業工程類
煤礦開采技術 礦井建設 礦山機電 沙礦床開采技術 礦井運輸與提升 礦井通風與安全 冶金工藝與設備 金屬礦開采技術 非金屬礦開采技術 礦山安全技術與監察 固體礦床露天開采技術
資源勘查類
國土資源調查 珠寶鑒定與營銷 寶玉石鑒定與營銷 水文地質與勘查技術 油氣地質與勘查技術 煤田地質與勘查技術 鈾礦地質與勘查技術 岩礦分析與鑒定技術 礦山資源開發與管理 寶玉石鑒定與加工技術 金屬礦產地質與勘查技術 區域地質調查及礦產普查 非金屬礦產地質與勘查技術
材料類
冶金技術 材料工程技術 磨料磨具製造 首飾設計與工藝 建築材料工程技術 高分子材料應用技術 建築裝飾材料及檢測 金屬材料與熱處理技術 復合材料加工與應用技術 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技術
電力技術類
電廠化學 供用電技術 電網監控技術 火電廠集控運行 農村電氣化技術 輸變電工程技術 發電廠及電力系統 電廠熱能動力裝置 小型水電站及電力網 電廠設備運行與維護 電力客戶服務與管理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與自動化 高壓輸配電線路施工運行與維護
能源類
節能工程技術 製冷與冷藏技術 製冷與空調技術 反應堆與加速器 工業熱工控制技術 農村能源與環境技術 熱能動力設備與應用
工程管理類
工程監理 建築經濟管理 電力工程管理 工程造價 建築工程管理 建築工程項目管理 工程質量監督與管理
城鎮規劃與管理類
城鎮建設 城鎮規劃 城市管理與監察
建築設備類
機電安裝工程 建築設備工程技術 建築電氣工程技術 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 工業設備安裝工程技術 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技術 供熱通風與衛生工程技術
建築設計類
建築設計技術 室內設計技術 園林工程技術 環境藝術設計 建築裝飾工程技術 中國古建築工程技術
市政工程類
市政工程技術 水工業技術 消防工程技術 建築水電技術 給排水工程技術 城市燃氣工程技術
房地產類
物業管理 物業設施管理 房地產經營與估價
土建施工類
建築工程技術 基礎工程技術 土木工程檢測技術 地下工程與隧道工程技術
水利工程與管理類
水務管理 水利工程 城市水利 水利工程監理 農業水利技術 灌溉與排水技術 河務工程與管理 水利工程造價管理 水利水電工程管理 水利工程施工技術 水利水電建築工程 港口航道與治河工程 水利工程實驗與檢測技術
水土保持與水環境類
水土保持 水環境監測與分析
水文與水資源類
水信息技術 水文與水資源 水政水資源管理 水文自動化測報技術
水利水電設備類
水電站設備與管理 機電排灌設備與管理 機電設備運行與維護 水電站動力設備與管理
機械設計製造類
數控技術 工業設計 電機與電器 特種加工技術 激光加工技術 樂器製造技術 樂器修造技術 武器製造技術 精密機械技術 鎖具設計與工藝 飛行器製造工藝 鋼結構建造技術 傢具設計與製造 模具設計與製造 玩具設計與製造 機械設計與製造 內燃機製造與維修 電線電纜製造技術 焊接技術及自動化 機械製造生產管理 焊接質量檢測技術 機械製造與自動化 材料成型與控制技術 醫療器械製造與維護 葯劑設備製造與維護 服裝機械及其自動化 機械製造工藝及設備 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製造 機械質量管理與檢測技術 假肢與矯形器設計與製造
機電設備類
導彈維修 醫療電子工程 設備安裝技術 物流工程技術 電氣設備應用與維護 冶金設備應用與維護 機電設備維修與管理 數控設備應用與維護 自動化生產設備應用 醫用電子儀器與維護 醫用治療設備應用技術 醫學影像設備管理與維護
自動化類
工業網路技術 機電一體化技術 電氣自動化技術 計算機控制技術 檢測技術及應用 包裝自動化技術 液壓與氣動技術 生產過程自動化技術 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 理化測試及質檢技術
汽車類
汽車電子技術 汽車整形技術 汽車改裝技術 汽車運用與維修 汽車營銷與維修 摩托車製造與維修 農業機械應用技術 汽車製造與裝配技術 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 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
計算機類
軟體技術 游戲軟體 網路系統管理 圖形圖像製作 三維動畫設計 軟體測試技術 廣告媒體開發 計算機網路技術 動漫設計與製作 計算機信息管理 計算機系統維護 計算機應用技術 計算機音樂製作 計算機硬體與外設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 嵌入式技術與應用 軟體開發與項目管理 網站規劃與開發技術 數據通信與網路系統 計算機網路與安全管理 航空計算機技術與應用
通信類
通信技術 電信商務 通信線路 光纖通信 郵政通信 計算機通信 程式控制交換技術 衛星數字技術 移動通信技術 通信網路與設備 通信系統運行管理 通訊工程設計與管理
電子信息類
音響工程 無線電技術 光電子技術 電光源技術 微電子技術 信息技術應用 電子聲像技術 智能產品開發 信息安全技術 圖文信息技術 應用電子技術 無損檢測技術 數字媒體技術 嵌入式系統工程 電子工藝與管理 廣播電視網路技術 電子表面組裝技術 電子信息工程技術 電子產品質量檢測 有線電視工程技術 電子測量技術與儀器 電子儀器儀表與維修 飛行器電子裝配技術 液晶顯示與光電技術 電子電路設計與工藝 電子設備與運行管理 電子信息技術及產品營銷
氣象類
防雷技術 應用氣象技術 大氣探測技術 大氣科學技術
安全類
救援技術 安全保衛 安全技術管理 信息技術與地球物理 工業環保與安全技術 城市應急救援輔助決策技術
環保類
環境工程技術 環境監測與評價 城市水凈化技術 水環境監測與保護 農業環境保護技術 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 室內檢測與控制技術 城市檢測與工程技術 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
輕化工類
染整技術 表面精飾工藝 香料香精工藝 制漿造紙技術 皮革製品設計與工藝 高分子材料加工技術
食品類
糧食工程 釀酒技術 乳品工藝 發酵技術 食品加工技術 食品生物技術 食品工藝技術 食品衛生檢驗 食品分析與檢驗 食品營養與檢測 食品貯運與營銷 食品機械與管理 農畜特產品加工 食品檢測及管理 食品工藝與檢測 營養與食品衛生 食品加工及管理 畜產品加工與檢測 糧油儲藏與檢測技術
紡織服裝類
服裝設計 絲綢技術 紡織品設計 現代紡織技術 服裝養護技術 染織藝術設計 鞋類設計與工藝 服裝製版與工藝 服裝設計與加工 新型紡織機電技術 服裝工藝技術 服裝營銷與管理 紡織品檢驗與貿易 針織技術與針織服裝 紡織品裝飾藝術設計 服用材料設計與應用
包裝印刷類
絲網工藝 印刷技術 出版與發行 出版信息管理 電子出版技術 印刷設備及工藝 版面編輯與校對 包裝技術與設計 印刷圖文信息處理 出版與電腦編輯技術 輕工產品包裝裝潢設計
財政金融類
財政 稅務 保險實務 信用管理 國際金融 金融保險 金融與證券 投資與理財 證券與期貨 醫療保險實務 農村合作金融 金融管理與實務 產權交易與實務 證券投資與管理 資產評估與管理 機動車保險實務
財務會計類
會計 審計實務 統計實務 財務管理 會計與審計 會計電算化 財務信息管理 會計與統計核算
工商管理類
項目管理 商務管理 物流管理 招商管理 工商行政管理 工商企業管理 采購供應管理 連鎖經營管理 企業資源計劃管理
經濟貿易類
經濟管理 國際商務 國際貿易實務 經濟信息管理 國際經濟與貿易 商務經紀與代理
市場營銷類
市場營銷 醫葯營銷 電子商務 營銷與策劃 市場開發與營銷 廣告經營與管理
葯學類
中葯 葯學 維葯學 中葯鑒定與質量檢測技術 現代中葯技術
護理類
助產 護理
臨床醫學類
中醫學 蒙醫學 藏醫學 維醫學 臨床醫學 中醫骨傷 口腔醫學 針灸推拿 中西醫結合
衛生管理類
醫學文秘 衛生監督 衛生信息管理 公共衛生管理
醫學技術類
醫學營養 眼視光技術 臨床工程技術 康復工程技術 放射治療技術 實驗動物技術 衛生檢驗與檢疫技術 醫學實驗技術 醫學影像技術 醫學檢驗技術 醫學生物技術 康復治療技術 口腔醫學技術 醫療美容技術 呼吸治療技術 醫療儀器維修技術
旅遊管理類
導游 旅遊管理 酒店管理 涉外旅遊 歷史文化旅遊 景區開發與管理 旅行社經營管理 旅遊服務與管理 休閑服務與管理 會展策劃與管理
餐飲管理與服務類
西餐工藝 餐飲管理與服務 烹飪工藝與營養
公共事業類
社會工作 公共關系 商檢技術 人民武裝 涉外事務管理 體育場館管理 社區管理與服務 婦女工作與管理 社會福利事業管理 青少年工作與管理
公共管理類
行政管理 海關管理 電子政務 社會救助 民政管理 公共事務管理 國土資源管理 人力資源管理 環境規劃與管理 勞動與社會保障 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公共服務類
戒毒康復 家政服務 社區康復 心理咨詢 職業中介服務 老年服務與管理 科技成果中介服務 現代殯儀技術與管理
語言文化類
漢語 文秘 茶文化 應用日語 應用俄語 旅遊日語 應用德語 商務日語 旅遊英語 商務英語 應用韓語 應用法語 書法教育 應用英語 應用泰國語 應用緬甸語 應用寮國語 圖書檔案管理 應用西班牙語 應用阿拉伯語 文物鑒定與修復 文化市場經營與管理 應用越南語 應用柬埔寨語 應用義大利語 文化事業管理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化
教育類
武術 茶文化 初等教育 學前教育 美術教育 體育教育 音樂教育 地理教育 歷史教育 生物教育 化學教育 特殊教育 書法教育 教育管理 物理教育 英語教育 數學教育 兒童康復 人群康復 科學教育 藝術教育 舞蹈教育 俄語教育 語文教育 現代教育技術 綜合理科教育 實驗管理與教學 應用心理學 計算機教育 民族傳統體育 思想政治教育 綜合文科教育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化 心理咨詢與心理健康教育
體育類
武術 體育保健 社會體育 運動訓練 競技體育 體育服務與管理
康復技術類
聽力語言康復技術 音樂康復技術
藝術設計類
美術 鍾表設計 書畫鑒定 首飾設計 皮具設計 藝術設計 廣告與會展 裝飾藝術設計 裝潢藝術設計 人物形象設計 電腦藝術設計 應用藝術設計 產品造型設計 陶瓷藝術設計 木材加工技術 舞台藝術設計 商務形象傳播 雕塑藝術設計 廣告設計與製作 多媒體設計與製作 視覺傳達藝術設計 珠寶首飾工藝及鑒定 雕刻藝術與傢具設計 旅遊工藝品設計與製作
廣播影視類
剪輯 攝影 作曲技術 音像技術 影視動畫 影視廣告 電視攝像 新聞與傳播 主持與播音 電視製片管理 電視節目製作 影視燈光藝術 數字傳媒藝術 廣播電視技術 攝影攝像技術 傳媒策劃與管理 信息傳播與策劃 錄音技術與藝術 新聞采編與製作 影視多媒體技術
表演藝術類
編導 鋼琴伴奏 表演藝術 音樂表演 舞蹈表演 服裝表演 戲曲表演 雜技表演 鋼琴調律 影視表演 模特與禮儀 樂器維護服務 樂器維修技術
公安管理類
邊防檢查 森林消防 安全保衛 治安管理 交通管理 警察管理 防火管理 偵查 禁毒 警衛 邊境管理 公共安全管理 經濟犯罪偵查 信息網路安全監察
公安技術類
刑事技術 邊防機要 船艇技術 警犬技術 船艇動力管理
部隊基礎工作類
部隊政治工作 部隊財務會計 部隊後勤管理
公安指揮類
邊防指揮 消防指揮 參謀業務 搶險救援 邊防通信指揮 邊防船艇指揮 警察指揮與戰術
法律實務類
書記官 司法助理 檢查事務 法律文秘 法律事務 海關國際法律條約與公約 司法警務 經濟法律事務
司法技術類
司法會計 司法信息安全 司法信息技術 安全防範技術 司法鑒定技術 刑事偵查技術 毒品犯罪矯治 應用法制心理技術 罪犯心理測量與矯正技術
法律執行類
勞教管理 監獄管理 行政執行 民事執行 刑事執行
拓展資料:
大學專業一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