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腦設置 > 電腦cpu266ghz有哪些

電腦cpu266ghz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6-11 20:06:42

① 給個性價比最高的CPU

。購買新的電腦,絕大多數用戶首先要考慮的是CPU,它將直接決定電腦的用途和價格,因此要選對高性價比CPU是很重要的。當然,由於電腦的用途非常廣泛,推薦一、兩款CPU並不能滿足大多數用戶的需求,因此,筆者在這里推薦從低端到高端各階段中最有性價比的CPU。 這些CPU包括Intel的Core i7 920、Core i5 750、Core i3 530、Pentium E6300、Celeron E3300以及AMD的Phenom II X4 925、Athlon II X3 435、Athlon II X2 250。推薦產品:Core i7 920
參考價格:2100元
Intel Core i7 920/盒裝圖庫評測論壇報價Intel Core i7 920/盒裝是一款基於全新Nehalem架構的CPU,採用LGA 1366介面,集眾多先進技術於一身,如集成內存控制器、三通道技術支持、全新QPI匯流排、超線程技術的回歸、Turbo Mode內核加速等。規格方面,Intel Core i7 920/盒裝採用原生4核Nehalem架構,主頻2.66G,外頻133,倍頻20X,採用了全新的LGA1366介面,共享8M三級緩存。
最新D0版步進的Core i7 920今年,Intel對Core i7 920進行了小幅度的升級,不進從C0升級到D0,修正了一些BUGS。識別D0和C0步進的i7 920處理器相當簡單,D0步進的Core i7-920的S-Spec編號為SLBEJ。PConline產品庫——規格參數型號:i7 920/盒裝介面類型:LGA 1366生產工藝:45納米主頻:2.66GHz二級緩存:L2=4×256K三級緩存:L3=8MQPI匯流排:4.8GT/SIT商城:網購實價>>更多詳細資料(圖片報價參數比較網友點評評測·行情)編輯點評:Intel的Core i7發布已經有一年多了,集超線程技術、三通道內存控制器、睿頻加速技術等眾多先進技術於一身,使得其擁有非常強大的性能,即使是i7中最低端的型號i7 920,至今AMD仍沒產品能與之匹敵,2000元的售價也足足維持了一年,目前仍是i7中的性價比之選,適合需要多線程的高端用戶,例如3D渲染、視頻壓縮等等。推薦產品:Core i5 750
參考價格:1350元
Intel Core i5 750圖庫評測論壇報價Intel Core i5 750(網購最低價 1465元)是一款原生四核心設計的CPU,採用先進的Nehalem架構,相比上代的Core 2大幅改進和強化,增添了三級緩存系統、睿頻加速、集成DDR3內存控制器等技術。Core i5 750則是當前Core i5家族中最高端型號,i5家族將取代當前的Core2 Quad Q9000系列四核CPU,主打高端市場。
Intel Core i5 750Intel Core i5 750研發代號為Lynnfield,採用45nm製作工藝,頻率為2.66G,外頻133MHz,倍頻為25x,通過Turbo Boost技術,使其頻率最高可達3.2G。Core i5 750採用三級緩存系統,每個核心擁有獨立的一、二級緩存,分別為64KB和256KB,四個核心共享8MB三級緩存。由於Core i5 750並不支持超線程技術,因此四核CPU也只有四個線程。此外,CPU支持MMX、SSE、SSE2、SSE3、SSSE3、SSE4.1+4.2、EM64T等技術。PConline產品庫——規格參數型號:Core i5 750介面類型:LGA 1156生產工藝:45納米主頻:2.66GHz二級緩存:L2=4×256K三級緩存:L3=8M>>更多詳細資料(圖片報價參數比較網友點評評測·行情)編輯點評:Core i5 750無疑是當前最熱門的千元級CPU,擁有強大的性能,在大多數應用上超越了AMD的旗艦Phenom II X4 965,其中游戲性能甚至能與Core i7 920持平。另外,i5 750的功耗控制也非常出色,目前售價僅1350元,對於高端CPU來說,性價比很不錯。適合與P55和H55主板搭配,整機價格為6000-7000元。推薦產品:Core i3 530
參考售價:850元
Intel Core i3 530圖庫評測論壇報價網購實價Intel Core i3 530是一款原生雙核心設計的CPU,採用基於改進自Nehalem架構的Westmere架構,相比上代的Core 2雙核性能有大幅改進和強化,擁有4MB的三級緩存系統、集成GPU和DDR3內存控制器等技術。Core i3是i家族中最低端的型號,面向中端用戶。
Intel Core i3 530Intel Core i3 530採用32nm製作工藝,頻率為2.93G,外頻133MHz,倍頻為22x。Core i3 530採用三級緩存系統,每個核心擁有獨立的一、二級緩存,分別為64KB和256KB,2個核心共享4MB三級緩存。由於支持超線程技術,因此雙核核CPU可以模擬成四核。此外,CPU支持MMX、SSE、SSE2、SSE3、SSSE3、SSE4.1+4.2、EM64T等技術。Intel Core i3 530的GPU部分採用45nm製作工藝,基於GMA架構,主頻為733MHz,性能比G45(網購最低價 759元)的X4500顯示核心大幅提升。PConline產品庫——規格參數型號:Core i3 530介面類型:LGA 1156生產工藝:32納米主頻:2.93GHz二級緩存:L2=2×256K三級緩存:L3=4MIT商城:網購實價>>更多詳細資料(圖片報價參數比較網友點評評測·行情)編輯點評:Intel Core i3 530是Intel針對中端主流市場新發布的CPU,集成CPU與GPU(顯卡)。其中CPU部分性能出色,基於先進的Westmere架構和領先的32nm製作工藝,並支持超線程技術,性能完全超越了AMD的三核X3 720,其中游戲性能甚至比自家的上代入門四核Core 2 Q8300強。目前售價為850元,是高性價比的游戲CPU,適合與H55主板搭配,整機價錢一般在5000元左右。推薦配置:Pentium E6300
參考價格:450元/散
Intel Pentium E6300/盒裝圖庫評測論壇報價網購實價Intel Pentium E6300/盒裝是Pentium E6000系列的首款產品,與Pentium E5000系列相比,最大的改進是外頻從200MHz提高到266MHz,前端匯流排也相應提高到1066MHz,因此CPU帶寬也隨之增加,性能進一步提升。另外,與E5000系列部分支持VT虛擬化技術不同,Pentium E6000系列將全部支持該技術,為Windows 7的XP模式做好准備。
Intel Pentium E6300Intel Pentium E6300/盒裝採用45nm工藝製造,基於Wolfdale核心架構,採用LGA775介面,主頻為2.8GHz,外頻為266MHz,倍頻為10.5X,每個核心的共有64KB的一級緩存,雙核心共享2MB的二級緩存,TDP熱功耗設計為65W,支持MMX、SSE、SSE2、SSE3、SSSE3多媒體指令集,具備EM64T 64位運算指令集、EIST節能技術、VT虛擬化技術。PConline產品庫——規格參數型號:Pentium E6300/盒裝介面類型:LGA 775生產工藝:45納米主頻:2.8GHz二級緩存:L2=2M前端匯流排頻率:1066MHzIT商城:網購實價>>更多詳細資料(圖片報價參數比較網友點評評測·行情)編輯點評:Pentium E6300相比E5000系列擁有更高的主頻和外頻,性能自然也提升不少,相比Core 2 E7500也不會遜色多少,而關鍵是E6300散片售價為450元,性價比不錯,適合搭配P43主板組成主流的平台。一般搭配E6300的整機價格為4000元左右。推薦產品:Celeron E3300/散
參考價格:280元
Intel Celeron E3300/散裝圖庫評測論壇報價網購實價Intel Celeron E3300/散裝基於Wolfdale核心架構,採用LGA775介面,主頻為2.5GHz,外頻為200MHz,倍頻為12.5X,每個核心的一級數據緩存為32KB,雙核心共享1MB的二級緩存,TDP熱功耗設計為65W,支持MMX、SSE、SSE2、SSE3、SSSE3多媒體指令集,支持EM64T 64位運算指令擴展,EIST節能技術。
處理器背面Intel Celeron E3300/散裝支持VT虛擬化技術,可以使用新一代Windows 7操作系統下的XP模式,方便程序員開發軟體使用。值得一提的是,是否支持VT技術對Windows 7的應用體驗是完全沒有影響的,區別只是在於是否支持XP模式,這個XP模式一般是給專業人士使用的,對於普通用戶來說意義不大。PConline產品庫——規格參數型號:Celeron E3300/散裝介面類型:LGA 775生產工藝:45納米主頻:2.5二級緩存:L2=1M前端匯流排頻率:800MHzIT商城:網購實價>>更多詳細資料(圖片報價參數比較網友點評評測·行情)編輯點評:Celeron E3300擁有比2.5G主頻和1MB二級緩存,性能比任何一款Pentium E2系列都要出色,應付一般的家用上網、校園學習等入門級應用完全沒問題。目前散片價格僅280元,僅比E3200貴10元,加上一個普通散熱器也就310元,對於預算有限的用戶來說是不錯的選擇,推薦搭配G41主板,整機價格約2500元。推薦產品:Phenom II X4 925
參考價格:890元
AMD Phenom II X4 925/盒裝圖庫評測論壇報價網購實價AMD Phenom II X4 925/盒裝採用最新的Socket AM3介面封裝,採用45nm SOI製作工藝,擁有7.61億個晶體管。Phenom II X4 925基於改進的Stars核心,採用原生四核心設計,每顆核心頻率高達2.8GHz,外頻為200MHz,倍頻為14x,每顆核心都擁有獨立的一級和二級緩存,容量分別是128KB 和512KB,處理器還內置了6MB的三級緩存,被所有核心共享使用。
AMD Phenom II X4 925/盒裝AMD Phenom II X4 925/盒裝內置DDR2和DDR3內存控制器,可支持的兩種內存。PConline產品庫——規格參數型號:PhenomII X4 925介面類型:Socket AM3生產工藝:45納米主頻:2.8GHz二級緩存:L2=4×512K三級緩存:L3=6M前端匯流排頻率:2000MHzIT商城:網購實價>>更多詳細資料(圖片報價參數比較網友點評評測·行情)編輯點評:Phenom II X4 925作為AMD的中高端四核CPU,擁有2.8G的主頻以及6M完整的三級緩存,性能相當不錯,尤其是游戲性能方面,比不帶三級緩存的X4 620強不少。與Intel的Core 2 Q8300相比,X4 925的性能同樣更強,目前其售價僅890元,性價比很不錯。適合與770、790GX主板搭配,整機價格為5000元左右,適合多任務用戶和游戲玩家。推薦產品:Athlon II X3 435
參考價格:500元
AMD Athlon II X3 435/盒裝圖庫評測論壇報價網購實價AMD Athlon II X3 435/盒裝處理器基於45nm工藝,擁有三個核心,同理也是由四核心屏蔽而來。主頻是2.9GHz,內建3x512k L2高速緩存,採用AM3介面(938針)設計,相比Phenom II三核最大的區別就是,Athlon II三核取消了三級緩存。
AMD Athlon II X3 435/盒裝AMD Athlon II X3 435/盒裝以Socket AM3介面封裝,採用三核心設計,每顆核心頻率高達2.9GHz,外頻為200MHz,倍頻為14.5x。此外,它還支持SSE、SSE2、SSE3、SSE4A多媒體指令集和X86-64運算指令集。PConline產品庫——規格參數型號:Athlon II X3 435/盒裝介面類型:Socket AM3(938)生產工藝:45納米主頻:2.9GHz二級緩存:L2=3×512K前端匯流排頻率:1800MHzIT商城:網購實價>>更多詳細資料(圖片報價參數比較網友點評評測·行情)編輯點評:AMD Athlon IIX3 425這款三核CPU降到500元後,便成為最熱門的AMD CPU之一,畢竟在當今游戲、軟體已開始為多核CPU進行優化的情況下,三核相比價格相近的雙核更有優勢。而現在主頻高出200MHz的X3 435比X3 425僅貴10元,性價比更為出色,很值得推薦。適合與770主板搭配,整機價格約4000元左右。推薦產品:Athlon II X2 250
參考價格:420元
AMD Athlon II X2 250/盒裝圖庫評測論壇報價網購實價AMD Athlon II X2 250/盒裝頻率為3.0G,外頻200MHz,倍頻為15x,在緩存系統上與Phenom II有較大區別,Athlon II X2每個核心均擁128KB一級緩存和1MB二級緩存,並沒有三級緩存,但二級緩存容量增加到1MB x2。在指令上,Athlon II X2支持SSE、SSE2、SSE3、SSE4A多媒體指令集和X86-64運算指令集。
AMD Athlon II X2 250/盒裝AMD Athlon II X2 250/盒裝採用原生雙核心設計,並非由Phenom II屏蔽核心而來,因此晶體管從Phenom II系列的7.61億個減少到2.34億個,和Intel Pentium E5/E6系列的2.28億個處於同一水平。晶體管的減少,也使得Athlon II X2的核心面積從Phenom II的258平方毫米縮小到117.5平方毫米,TDP熱功耗設計為65W。PConline產品庫——規格參數型號:Athlon II X2 250/盒裝介面類型:Socket AM3(938)生產工藝:45納米主頻:3.0GHz二級緩存:L2=2M前端匯流排頻率:2000MHzIT商城:網購實價>>更多詳細資料(圖片報價參數比較網友點評評測·行情)編輯點評:Athlon II X2系列無疑是熱門的AMD CPU,目前性價比最高的可以說是Athlon II X2 250,報價為420元左右,僅比X2 240、X2 245貴10-30元。適合搭配785G主板,組成熱門的整合平台,以滿足上網、學習網游等入門應用的需求,整機價格約3000元左右。總結:本次推薦的CPU是各價位上的高性價比之選,以滿足各種用戶的需求。其中Core i5 750、Core i3 530、Athlon II X3 535、Athlon II X2 250是近期最熱門之選,如果你打算選這四款CPU,不妨參考《看了不會被忽悠!4套性價比電腦配置推薦》這篇文章,相信會有一定幫助的。

② 世界所有CPU的型號及參數.

我只說一些國內有貨,你能買的到的,其他的樓上的都說了,我沒有說的你可以去商家定貨,就是煩了一點~上面有(散片)的可能國內只有散片,沒有盒裝的,不要說不知道什麼是散片什麼是盒裝的。

Pentium D 805
Intel 奔騰D 805 2.66GHz(盒) 基本參數適用類型 台式CPU
CPU系列 奔騰D
Intel 奔騰D 805 2.66GHz(盒) CPU內核CPU內核 Smithfield
CPU架構 64位
封裝模式 PLGA
核心數量 雙核心
內核電壓(V) 1.25V-1.4V
製作工藝(微米) 0.09 微米
Intel 奔騰D 805 2.66GHz(盒) CPU頻率主頻(MHz) 2660MHz
匯流排頻率(MHz) 533MHz
倍頻(倍) 20X
外頻 133MHz
Intel 奔騰D 805 2.66GHz(盒) CPU插槽插槽類型 LGA 775
針腳數 775pin
Intel 奔騰D 805 2.66GHz(盒) CPU緩存L1緩存(KB) 32KB
L2緩存(KB) 1MB*2
Intel 奔騰D 805 2.66GHz(盒) CPU指令集指令集 MMX,SSE,SSE2,SSE3,EM64T
Intel 奔騰D 805 2.66GHz(盒) CPU技術超線程技術 不支持
HyperTransport 不支持
Intel 奔騰D 805 2.66GHz(盒) 其他參數其他性能 不支持HT技術

PD 820

適用類型 台式CPU
CPU系列 奔騰D
Intel 奔騰D 820 2.8GHz(散) CPU內核CPU內核 Smithfield
CPU架構 EM64T
封裝模式 PLGA
核心數量 雙核心
晶元組支持 945/955
內核電壓(V) 1.25V-1.4V
製作工藝(微米) 0.09 微米
Intel 奔騰D 820 2.8GHz(散) CPU頻率主頻(MHz) 2800MHz
匯流排頻率(MHz) 800MHz
倍頻(倍) 14
外頻 200MHz
Intel 奔騰D 820 2.8GHz(散) CPU插槽插槽類型 LGA 775
針腳數 775pin
Intel 奔騰D 820 2.8GHz(散) CPU緩存L1緩存(KB) 28KB
L2緩存(KB) 1MB*2
Intel 奔騰D 820 2.8GHz(散) CPU指令集指令集 MMX,SSE,SSE2,SSE3,EM64T
Intel 奔騰D 820 2.8GHz(散) CPU技術超線程技術 不支持
HyperTransport 不支持
Intel 奔騰D 820 2.8GHz(散) 其他參數其他特點 不支持HT技術

奔騰D 830

Intel 奔騰D 830 3.0GHz(散) 基本參數適用類型 台式CPU
CPU系列 奔騰D
Intel 奔騰D 830 3.0GHz(散) CPU內核CPU內核 Smithfield
CPU架構 64位
封裝模式 PLGA
核心數量 雙核心
內核電壓(V) 1.25V-1.4V
製作工藝(微米) 0.09 微米
Intel 奔騰D 830 3.0GHz(散) CPU頻率主頻(MHz) 3000MHz
匯流排頻率(MHz) 800MHz
倍頻(倍) 15
外頻 200MHz
Intel 奔騰D 830 3.0GHz(散) CPU插槽插槽類型 LGA 775
針腳數 775pin
Intel 奔騰D 830 3.0GHz(散) CPU緩存L2緩存(KB) 1MB*2
Intel 奔騰D 830 3.0GHz(散) CPU指令集指令集 MMX,SSE,SSE2,SSE3,EM64T
Intel 奔騰D 830 3.0GHz(散) CPU技術超線程技術 不支持
Intel 奔騰D 830 3.0GHz(散) 其他參數其他性能 不支持HT技術

奔騰D 840

Intel 奔騰D 840 3.2GHz(散) 基本參數適用類型 台式CPU
CPU系列 奔騰D
Intel 奔騰D 840 3.2GHz(散) CPU內核CPU內核 Smithfield
封裝模式 QPGA
核心數量 雙核心
工作功率(W) 130W
內核電壓(V) 1.V-1.4V
製作工藝(微米) 0.09 微米
Intel 奔騰D 840 3.2GHz(散) CPU頻率主頻(MHz) 3200MHz
匯流排頻率(MHz) 800MHz
倍頻(倍) 4
Intel 奔騰D 840 3.2GHz(散) CPU插槽插槽類型 LGA 775
針腳數 775pin
Intel 奔騰D 840 3.2GHz(散) CPU緩存L2緩存(KB) 1MB*2
Intel 奔騰D 840 3.2GHz(散) CPU指令集指令集 MMX、SSE、SSE2、SSE3、X86-64

PD 915

Intel 奔騰D 915(盒) 基本參數適用類型 台式CPU
CPU系列 奔騰D
Intel 奔騰D 915(盒) CPU內核CPU內核 Presler
CPU架構 64位
核心數量 雙核心
內核電壓(V) 1.25-1.4V
製作工藝(微米) 0.065 微米
Intel 奔騰D 915(盒) CPU頻率主頻(MHz) 2800MHz
匯流排頻率(MHz) 800MHz
倍頻(倍) 14X
外頻 200MHz
Intel 奔騰D 915(盒) CPU插槽插槽類型 LGA 775
針腳數 775pin
Intel 奔騰D 915(盒) CPU緩存L1緩存(KB) 32KB
L2緩存(KB) 2MB*2
Intel 奔騰D 915(盒) CPU技術HyperTransport 不支持

Pentium D 920

適 用 於 台式機
介面類型 LGA 775
針腳數量 775 pin
主 頻 2.8 GHz
外 頻 200 MHz
倍 頻 14 倍頻
FSB 800 MHz
一級緩存 12 KB
二級緩存 4 MB
製程工藝 65 nm
核 心 Presler
核心電壓 1.4 V
雙 核 心 是
支持64位 是

奔騰D 925

Intel 奔騰D 925(盒) 基本參數適用類型 台式CPU
CPU系列 奔騰D
Intel 奔騰D 925(盒) CPU內核CPU內核 Presler
CPU架構 64位
核心數量 雙核心
製作工藝(微米) 0.065 微米
Intel 奔騰D 925(盒) CPU頻率主頻(MHz) 3000MHz
匯流排頻率(MHz) 800MHz
Intel 奔騰D 925(盒) CPU插槽插槽類型 LGA 775
針腳數 775pin
Intel 奔騰D 925(盒) CPU緩存L2緩存(KB) 2MB*2
Intel 奔騰D 925(盒) 其他參數其他性能 支持EIST、EM64T及XD技術

奔騰D 930

Intel 奔騰D 930 3GHz(三年盒) 基本參數適用類型 台式CPU
CPU系列 奔騰D
Intel 奔騰D 930 3GHz(三年盒) CPU內核CPU內核 Presler
CPU架構 X86-64
封裝模式 PLGA
核心數量 雙核心
晶元組支持 945/955X Express Chipset以上級別
內核電壓(V) 1.344
製作工藝(微米) 0.065 微米
核心面積(mm2) 190mm2
Intel 奔騰D 930 3GHz(三年盒) CPU頻率主頻(MHz) 3000MHz
匯流排頻率(MHz) 800MHz
倍頻(倍) 15
外頻 200MHz
Intel 奔騰D 930 3GHz(三年盒) CPU插槽插槽類型 LGA 775
針腳數 775pin
Intel 奔騰D 930 3GHz(三年盒) CPU緩存L1緩存(KB) 28KB
L2緩存(KB) 2MB*2
Intel 奔騰D 930 3GHz(三年盒) CPU指令集指令集 MMX,SSE,SSE2,SSE3,EM64T
Intel 奔騰D 930 3GHz(三年盒) CPU技術超線程技術 不支持
HyperTransport 不支持

Pentium D 945

Intel 奔騰D 945(盒) 基本參數適用類型 台式CPU
CPU系列 奔騰D
Intel 奔騰D 945(盒) CPU內核CPU內核 Presler
CPU架構 64位
核心數量 雙核心
工作功率(W) 95
內核電壓(V) 1.3
製作工藝(微米) 0.065 微米
Intel 奔騰D 945(盒) CPU頻率主頻(MHz) 3400MHz
匯流排頻率(MHz) 800MHz
倍頻(倍) 17X
外頻 200MHz
Intel 奔騰D 945(盒) CPU插槽插槽類型 LGA 775
針腳數 775pin
Intel 奔騰D 945(盒) CPU緩存L1緩存(KB) 32KB
L2緩存(KB) 2MB*2
Intel 奔騰D 945(盒) CPU技術

奔騰D 940

Intel 奔騰D 940 3.2GHz(散) 基本參數適用類型 台式CPU
CPU系列 奔騰D
Intel 奔騰D 940 3.2GHz(散) CPU內核CPU內核 Presler
CPU架構 X86-64
核心數量 雙核心
晶元組支持 945/955X Express Chipset以上級別
內核電壓(V) 1.344
製作工藝(微米) 0.065 微米
核心面積(mm2) 190mm2
Intel 奔騰D 940 3.2GHz(散) CPU頻率主頻(MHz) 3200MHz
匯流排頻率(MHz) 800MHz
倍頻(倍) 16
外頻 200MHz
Intel 奔騰D 940 3.2GHz(散) CPU插槽插槽類型 LGA 775
針腳數 775pin
Intel 奔騰D 940 3.2GHz(散) CPU緩存L1緩存(KB) 28KB
L2緩存(KB) 2MB*2
Intel 奔騰D 940 3.2GHz(散) CPU指令集指令集 MMX,SSE,SSE2,SSE3,EM64T
Intel 奔騰D 940 3.2GHz(散) CPU技術超線程技術 不支持
HyperTransport 不支持

奔騰D 960

Intel 奔騰D 960(盒) 基本參數適用類型 台式CPU
CPU系列 奔騰D
Intel 奔騰D 960(盒) CPU內核CPU內核 Presler
CPU架構 64位
核心數量 雙核心
晶元組支持 英特爾 975X 高速晶元組
英特爾 955X 高速晶元組
英特爾 945P 高速晶元組
英特爾 945G 高速晶元組
英特爾 E7230 高速晶元組
內核電壓(V) 1.225-1.3125V
製作工藝(微米) 0.065 微米
Intel 奔騰D 960(盒) CPU頻率主頻(MHz) 3600MHz
匯流排頻率(MHz) 800MHz
倍頻(倍) 19
Intel 奔騰D 960(盒) CPU插槽插槽類型 LGA 775
針腳數 775pin
Intel 奔騰D 960(盒) CPU緩存L2緩存(KB) 2MB*2
Intel 奔騰D 960(盒) 其他參數其他特點 英特爾虛擬化技術,增強型英特爾 SpeedStep動態節能技術,英特爾 64位內存擴展技術,英特爾 病毒防護技術

Core 2 Duo E6300

Intel Core 2 Duo E6300 1.86GHz(散) 基本參數適用類型 台式CPU
CPU系列 CORE 2 DUO
Intel Core 2 Duo E6300 1.86GHz(散) CPU內核CPU內核 Allendale
CPU架構 EM64T
封裝模式 PLGA
核心數量 雙核心
內核電壓(V) 0.85V-1.3525V
製作工藝(微米) 0.065 微米
Intel Core 2 Duo E6300 1.86GHz(散) CPU頻率主頻(MHz) 1860MHz
匯流排頻率(MHz) 1066MHz
倍頻(倍) 7
外頻 266MHz
Intel Core 2 Duo E6300 1.86GHz(散) CPU插槽插槽類型 LGA 775
針腳數 775pin
Intel Core 2 Duo E6300 1.86GHz(散) CPU緩存L1緩存(KB) 32KB
L2緩存(KB) 1MB*2
Intel Core 2 Duo E6300 1.86GHz(散) CPU指令集指令集 MMX,SSE,SSE2,SSE3,SSE4,EM64T
Intel Core 2 Duo E6300 1.86GHz(散) CPU技術超線程技術 不支持
HyperTransport 不支持

Core 2 Duo E6400

Intel Core 2 Duo E6400 2.13GHz(3年原裝) 基本參數適用類型 台式CPU
CPU系列 CORE 2 DUO
Intel Core 2 Duo E6400 2.13GHz(3年原裝) CPU內核CPU內核 Allendale
CPU架構 EM64T
核心數量 雙核心
製作工藝(微米) 0.065 微米
Intel Core 2 Duo E6400 2.13GHz(3年原裝) CPU頻率主頻(MHz) 2130MHz
匯流排頻率(MHz) 1066MHz
倍頻(倍) 8
外頻 266MHz
Intel Core 2 Duo E6400 2.13GHz(3年原裝) CPU插槽插槽類型 Socket 775
針腳數 775pin
Intel Core 2 Duo E6400 2.13GHz(3年原裝) CPU緩存L1緩存(KB) 64KB
L2緩存(KB) 2MB
Intel Core 2 Duo E6400 2.13GHz(3年原裝) CPU指令集指令集 MMX,SSE,SSE2,SSE3,SSE4,EM64T
Intel Core 2 Duo E6400 2.13GHz(3年原裝) CPU技術超線程技術 不支持

Core 2 Duo E6600

Intel Core 2 Duo E6600 2.40GHz(3年原裝)
CPU內核
CPU內核 Conroe
CPU架構 EM64T
核心數量 雙核心
內核電壓(V) 0.85V-1.3525V
製作工藝(微米) 0.065 微米
Intel Core 2 Duo E6600 2.40GHz(3年原裝) CPU頻率主頻(MHz) 2400MHz
匯流排頻率(MHz) 1066MHz
倍頻(倍) 9
外頻 266MHz
Intel Core 2 Duo E6600 2.40GHz(3年原裝) CPU插槽插槽類型 LGA 775
針腳數 775pin
Intel Core 2 Duo E6600 2.40GHz(3年原裝) CPU緩存L1緩存(KB) 32KB
L2緩存(KB) 2MB*2
Intel Core 2 Duo E6600 2.40GHz(3年原裝)
CPU指令集指令集 MMX,SSE,SSE2,SSE3,SSE4,EM64T
Intel Core 2 Duo E6600 2.40GHz(3年原裝)
CPU技術超線程技術 不支持

Core 2 Duo E6700

Intel Core 2 Duo E6700 2.67GHz(散裝) 基本參數適用類型 台式CPU
CPU系列 CORE 2 DUO
Intel Core 2 Duo E6700 2.67GHz(散裝) CPU內核CPU內核 Conroe
CPU架構 EM64T
核心數量 雙核心
內核電壓(V) 0.85V-1.3525V
製作工藝(微米) 0.065 微米
Intel Core 2 Duo E6700 2.67GHz(散裝) CPU頻率主頻(MHz) 2660MHz
匯流排頻率(MHz) 1066MHz
倍頻(倍) 10
外頻 266MHz
Intel Core 2 Duo E6700 2.67GHz(散裝) CPU插槽插槽類型 Socket 775
針腳數 775pin
Intel Core 2 Duo E6700 2.67GHz(散裝) CPU緩存L1緩存(KB) 64KB
L2緩存(KB) 2MB*2
Intel Core 2 Duo E6700 2.67GHz(散裝) CPU指令集指令集 MMX,SSE,SSE2,SSE3,SSE4,EM64T
Intel Core 2 Duo E6700 2.67GHz(散裝) CPU技術超線程技術 不支持

Core2 Extreme X6800(這上面說的是雙的,我記的是四蕊的)

Intel Core2 Extreme X6800 基本參數適用類型 台式CPU
CPU系列 CORE 2 EXTREME
Intel Core2 Extreme X6800 CPU內核CPU內核 Conroe
CPU架構 64位
封裝模式 PLGA
核心數量 雙核心
工作功率(W) 75W
內核電壓(V) 1.2
製作工藝(微米) 0.065 微米
Intel Core2 Extreme X6800 CPU頻率主頻(MHz) 2930MHz
匯流排頻率(MHz) 1066MHz
倍頻(倍) 11
外頻 266MHz
Intel Core2 Extreme X6800 CPU插槽插槽類型 LGA 775
針腳數 754pin
Intel Core2 Extreme X6800 CPU緩存L1緩存(KB) 64KB
L2緩存(KB) 2MB*2
Intel Core2 Extreme X6800 CPU指令集指令集 MMX,SSE,SSE2,SSE3,SSE4,EM64T
Intel Core2 Extreme X6800 CPU技術超線程技術 不支持
Intel Core2 Extreme X6800 其他參數其他特點 Core 2 X6800支持VT虛擬化技術、EM64T、XD安全功能和EIST省電技術

Core 2 Duo E4200

Intel Core 2 Duo E4200 1.6GHz 基本參數適用類型 台式CPU
CPU系列 CORE 2 DUO
Intel Core 2 Duo E4200 1.6GHz CPU內核CPU內核 Conroe
核心數量 雙核心
工作功率(W) 35
製作工藝(微米) 0.065 微米
Intel Core 2 Duo E4200 1.6GHz CPU頻率主頻(MHz) 1600MHz
匯流排頻率(MHz) 800MHz
倍頻(倍) 8
Intel Core 2 Duo E4200 1.6GHz CPU插槽插槽類型 Socket 775
針腳數 775pin
Intel Core 2 Duo E4200 1.6GHz CPU緩存L1緩存(KB) 32KB
L2緩存(KB) 2MB
Intel Core 2 Duo E4200 1.6GHz CPU技術超線程技術 支持

Core 2 Duo E4300

Intel Core 2 Duo E4300(盒)
基本參數適用類型 台式CPU
CPU系列 CORE 2 DUO
Intel Core 2 Duo E4300(盒)
CPU內核CPU內核 Allendale
CPU架構 64位
工作功率(W) 65W
內核電壓(V) 1.32V
製作工藝(微米) 0.065 微米
Intel Core 2 Duo E4300(盒)
CPU頻率主頻(MHz) 1800MHz
匯流排頻率(MHz) 800MHz
倍頻(倍) 9
外頻 200MHz
Intel Core 2 Duo E4300(盒)
CPU插槽插槽類型 LGA 775
針腳數 775pin
Intel Core 2 Duo E4300(盒)
CPU緩存L1緩存(KB) 32KB
L2緩存(KB) 2MB
Intel Core 2 Duo E4300(盒)
CPU指令集指令集 MMX,SSE,SSE2,SSE3,SSE4,EM64T

③ 電腦cpu的種類有哪些 電腦cpu的分類介紹

英特爾公司的主要CPU系列型號有Pentium、Pentium Pro、Pentium II、Pentium III、Pentium 4、Pentium-m、Celeron、Celeron II、Xeon等等。而AMD公司則有K5、K6、K6-2、Duron、Athlon XP、Athlon 64等。 以下介紹AMD CPU核心: 一、Athlon XP的核心類型:Athlon XP有4種不同的核心類型,但都有共同之處:都採用Socket A介面而且都採用PR標稱值標注。 Palomino:這是最早的Athlon XP的核心,採用0.18um製造工藝,核心電壓為1.75V左右,二級緩存為256KB,封裝方式採用OPGA,前端匯流排頻率為266MHz Thoroughbred:這是第一種採用0.13um製造工藝的Athlon XP核心,又分為Thoroughbred-A和 Thoroughbred-B兩種版本,核心電壓1.65V-1.75V左右,二級緩存為256KB,封裝方式採用OPGA,前端匯流排頻率為266MHz和333MHz。 Thorton:採用0.13um製造工藝,核心電壓1.65V左右,二級緩存為256KB,封裝方式採用OPGA,前端匯流排頻率為333MHz。可以看作是屏蔽了一半二級緩存的Barton。 Barton:採用0.13um製造工藝,核心電壓1.65V左右,二級緩存為512KB,封裝方式採用OPGA,前端匯流排頻率為333MHz和400MHz。 二、新Duron的核心類型 AppleBred:採用0.13um製造工藝,核心電壓1.5V左右,二級緩存為64KB,封裝方式採用OPGA,前端匯流排頻率為266MHz。沒有採用PR標稱值標注而以實際頻率標注,有1.4GHz、1.6GHz和1.8GHz三種。 Athlon 64系列CPU的核心類型 Clawhammer:採用0.13um製造工藝,核心電壓1.5V左右,二級緩存為1MB,封裝方式採用mPGA,採用Hyper Transport匯流排,內置1個128bit的內存控制器。採用Socket 754、Socket 940和Socket 939介面。 Newcastle:其與Clawhammer的最主要區別就是二級緩存降為512KB(這也是AMD為了市場需要和加快推廣64位CPU而採取的相對低價政策的結果),其它性能基本相同。 看電腦配置信息,筆記本主板、CPU硬體好壞的方法: 在電腦裝一個「魯大師」軟體來幫助對電腦的配置信息進行評測。 先看看電腦的性能得分,點擊「性能測試」→「一鍵評測」 點擊之後,等待一會,軟體會自動進行環境模擬,會計算各項的得分。 然後再點擊「綜合性能排行榜」,會看到排名情況,同時還可以點擊「詳情」,看看排名比高的電腦都是一些什麼配置。 然後再點擊「處理器排行榜」,也可以幫助處理器的時候有一個參考。 所有的性能測試完了之後,再去看電腦的硬體信息,把電腦本身的硬體信息給記住,更方面自己參靠。重點為:主板,處理器,顯卡。左邊相關信息進行就可以看到具體每一項的參數。

④ 電腦cpu等級

羿龍四核心移動處理器參數列表:
多瑙河四核羿龍Phonem移動處理器系列
型號 主頻 緩存 內存 製程 TDP 核心代號 核心/線程
X940 2.4GHZ 2MB DDR3 1333 45nm 45W Danube 4核心
X920 2.3GHZ 2MB DDR3 1333 45nm 45W Danube 4核心
N950 2.1GHZ 2MB DDR3 1333 45nm 35W Danube 4核心
N930 2.0GHZ 2MB DDR3 1333 45nm 35W Danube 4核心
P940 1.7GHZ 2MB DDR3 1333 45nm 25W Danube 4核心
P920 1.6GHZ 2MB DDR3 1333 45nm 25W Danube 4核心

羿龍三核心移動處理器參數列表:
多瑙河三核羿龍Phonem移動處理器系列
型號 主頻 緩存 內存 製程 TDP 核心代號 核心/線程
N850 2.2GHZ 1.5MB DDR3 1333 45nm 35W Danube 3核心
N830 2.1GHZ 1.5MB DDR3 1333 45nm 35W Danube 3核心
P840 1.9GHZ 1.5MB DDR3 1333 45nm 25W Danube 3核心
P820 1.8GHZ 1.5MB DDR3 1333 45nm 25W Danube 3核心

羿龍雙核心移動處理器參數列表:
多瑙河雙核羿龍Phonem移動處理器系列
型號 主頻 緩存 內存 製程 TDP 核心代號 核心/線程
X640 3.2GHZ 2MB DDR3 1333 45nm 45W Danube 雙核
X620 3.1GHZ 2MB DDR3 1333 45nm 45W Danube 雙核
N640 2.9GHZ 2MB DDR3 1333 45nm 35W Danube 雙核
N620 2.8GHZ 2MB DDR3 1333 45nm 35W Danube 雙核

銳龍雙核移動處理器參數列表:
多瑙河雙核銳龍Turion移動處理器系列
型號 主頻 緩存 內存 製程 TDP 核心代號 核心/線程
N570 2.7GHZ 2MB DDR3 1333 45nm 35W Danube 雙核心
N550 2.6GHZ 2MB DDR3 1333 45nm 35W Danube 雙核心
N530 2.5GHZ 2MB DDR3 1333 45nm 35W Danube 雙核心
P560 2.5GHZ 2MB DDR3 1333 45nm 25W Danube 雙核心
P540 2.4GHZ 2MB DDR3 1333 45nm 25W Danube 雙核心
P520 2.3GHZ 2MB DDR3 1333 45nm 25W Danube 雙核心

速龍雙核移動處理器參數列表:
多瑙河雙核速龍Athlon移動處理器系列
型號 主頻 緩存 內存 製程 TDP 核心代號 核心/線程
N370 2.5GHZ 2MB DDR3 1333 45nm 35W Danube 雙核心
N350 2.4GHZ 2MB DDR3 1333 45nm 35W Danube 雙核心
N330 2.3GHZ 2MB DDR3 1333 45nm 35W Danube 雙核心
P360 2.3GHZ 2MB DDR3 1333 45nm 25W Danube 雙核心
P340 2.2GHZ 2MB DDR3 1333 45nm 25W Danube 雙核心
P320 2.1GHZ 2MB DDR3 1333 45nm 25W Danube 雙核心

上面我們介紹完了最新的AMD移動處理器,接下來我們介紹AMD針對輕薄平台的移動處理器。

尼羅河輕薄平台移動處理器參數列表:
尼羅河輕薄平台移動處理器系列
型號 主頻 緩存 內存 製程 TDP 核心代號 核心/線程
K665 1.7GHZ 2MB DDR3 1333 45nm 15W Nile 雙核心
K625 1.5GHZ 2MB DDR3 1333 45nm 15W Nile 雙核心
K325 1.3GHZ 2MB DDR3 1333 45nm 15W Nile 雙核心
K125 1.7GHZ 1MB DDR3 1333 45nm 12W Nile 單核心
V105 1.2GHZ 1MB DDR3 1333 45nm 9W Nile 雙核心

以上是2010年發布的最新VISION平台的筆記本處理器器,下面我們繼續了解2009年VISION平台所推出的移動平台處理器。

銳龍系列雙核心移動處理器參數列表:
VISION銳龍Turion系列移動處理器
型號 主頻 緩存 內存 製程 TDP 核心代號 核心/線程
M660 2.7GHZ 2MB DDR2 800 45nm 35W Ultra 雙核心
M640 2.6GHZ 2MB DDR2 800 45nm 35W Ultra 雙核心
M620 2.5GHZ 2MB DDR2 800 45nm 35W Ultra 雙核心
M560 2.5GHZ 1MB DDR2 800 45nm 35W Ultra 雙核心
M540 2.4GHZ 1MB DDR2 800 45nm 35W Ultra 雙核心
M520 2.4GHZ 1MB DDR2 800 45nm 35W Ultra 雙核心

速龍與閃龍雙核心移動處理參數列表:
VISION速龍Athlon移動系列處理器
型號 主頻 緩存 內存 製程 TDP 核心代號 核心/線程
M360 2.3GHZ 1MB DDR2 800 45nm 35W Ultra 雙核心
M340 2.2GHZ 1MB DDR2 800 45nm 35W Ultra 雙核心
M320 2.1GHZ 1MB DDR2 800 45nm 35W Ultra 雙核心
VISION閃龍Smepron移動系列處理器
M140 2.1GHZ 512KB DDR2 800 45nm 25W Ultra 單核心
M120 2.1GHZ 512KB DDR2 800 45nm 25W Ultra 單核心

VISION2009年輕薄移動處理器參數列表:
VISION輕薄系列銳龍Turion移動處理器
型號 主頻 緩存 內存 製程 TDP 核心代號 核心/線程
L625 1.6GHZ 1MB DDR2 667 65nm 18W Ultra 雙核心
L325 1.5GHZ 1MB DDR2 667 65nm 18W Ultra 雙核心
VISION輕薄系列速龍Athlon移動處理器
MV-40 1.6GHZ 512KB DDR2 667 65nm 15W Ultra 單核心
VISION輕薄系列閃龍Smepron移動處理器
210U 1.5GHZ 256KB DDR2 667 65nm 15W Ultra 單核心
200U 1.0GHZ 256KB DDR2 667 65nm 8W Ultra 單核心

⑤ CPU主頻266Mhz是多少是個什麼概念AMD和Intel相當的型號

樓主你好

你說的266MHZ的龍芯,它不是用在我們普通的電腦上的龍芯,它一般都是用在單片機,工控系統等領域的,所以它不需要高頻率高性能

如果硬要拿它和AMD,intel的cpu比較的話,那麼這個cpu的性能只能與15年前的奔騰1代cpu性能接近,而且所有的龍芯處理器都是無法運行windows的

樓主你好,266MHZ就是每秒鍾運算2.66億次
而intel現在的cpu都是3GHZ左右,也就是30億次左右

龍芯也有高主頻的型號,況且商業化是否成功也不是取決於主頻的多少,許多場合並不需要很高的主頻,比如工控領域,還有一些對安全保密要求很高的場合
關鍵是我們能把成本做得很低,而且畢竟是我們自主知識產權的東西,是我們中國人智慧的結晶,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

⑥ CPU有幾種型號

CPU廠商會給屬於同一系列的CPU產品定一個系列型號,而系列型號則是用於區分CPU性能的重要標識。英特爾公司的主要CPU系列型號有Pentium、Pentium Pro、Pentium II、Pentium III、Pentium 4、Pentium-m、Celeron、Celeron II、Xeon等等。而AMD公司則有K5、K6、K6-2、Duron、Athlon XP、Athlon 64等等。

英特爾CPU核心

Tualatin
這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圖拉丁」核心,是Intel在Socket 370架構上的最後一種CPU核心,採用0.13um製造工藝,封裝方式採用FC-PGA2和PPGA,核心電壓也降低到了1.5V左右,主頻范圍從1GHz到1.4GHz,外頻分別為100MHz(賽揚)和133MHz(Pentium III),二級緩存分別為512KB(Pentium III-S)和256KB(Pentium III和賽揚),這是最強的Socket 370核心,其性能甚至超過了早期低頻的Pentium 4系列CPU。

Willamette
這是早期的Pentium 4和P4賽揚採用的核心,最初採用Socket 423介面,後來改用Socket 478介面(賽揚只有1.7GHz和1.8GHz兩種,都是Socket 478介面),採用0.18um製造工藝,前端匯流排頻率為400MHz, 主頻范圍從1.3GHz到2.0GHz(Socket 423)和1.6GHz到2.0GHz(Socket 478),二級緩存分別為256KB(Pentium 4)和128KB(賽揚),注意,另外還有些型號的Socket 423介面的Pentium 4居然沒有二級緩存!核心電壓1.75V左右,封裝方式採用Socket 423的PPGA INT2,PPGA INT3,OOI 423-pin,PPGA FC-PGA2和Socket 478的PPGA FC-PGA2以及賽揚採用的PPGA等等。Willamette核心製造工藝落後,發熱量大,性能低下,已經被淘汰掉,而被Northwood核心所取代。

Northwood
這是目前主流的Pentium 4和賽揚所採用的核心,其與Willamette核心最大的改進是採用了0.13um製造工藝,並都採用Socket 478介面,核心電壓1.5V左右,二級緩存分別為128KB(賽揚)和512KB(Pentium 4),前端匯流排頻率分別為400/533/800MHz(賽揚都只有400MHz),主頻范圍分別為2.0GHz到2.8GHz(賽揚),1.6GHz到2.6GHz(400MHz FSB Pentium 4),2.26GHz到3.06GHz(533MHz FSB Pentium 4)和2.4GHz到3.4GHz(800MHz FSB Pentium 4),並且3.06GHz Pentium 4和所有的800MHz Pentium 4都支持超線程技術(Hyper-Threading Technology),封裝方式採用PPGA FC-PGA2和PPGA。按照Intel的規劃,Northwood核心會很快被Prescott核心所取代。

Prescott
這是Intel最新的CPU核心,目前還只有Pentium 4而沒有低端的賽揚採用,其與Northwood最大的區別是採用了0.09um製造工藝和更多的流水線結構,初期採用Socket 478介面,以後會全部轉到LGA 775介面,核心電壓1.25-1.525V,前端匯流排頻率為533MHz(不支持超線程技術)和800MHz(支持超線程技術),主頻分別為533MHz FSB的2.4GHz和2.8GHz以及800MHz FSB的2.8GHz、3.0GHz、3.2GHz和3.4GHz,其與Northwood相比,其L1 數據緩存從8KB增加到16KB,而L2緩存則從512KB增加到1MB,封裝方式採用PPGA。按照Intel的規劃,Prescott核心會很快取代Northwood核心並且很快就會推出Prescott核心533MHz FSB的賽揚。

AMD CPU核心

Athlon XP的核心類型

Athlon XP有4種不同的核心類型,但都有共同之處:都採用Socket A介面而且都採用PR標稱值標注。

Palomino
這是最早的Athlon XP的核心,採用0.18um製造工藝,核心電壓為1.75V左右,二級緩存為256KB,封裝方式採用OPGA,前端匯流排頻率為266MHz。

Thoroughbred
這是第一種採用0.13um製造工藝的Athlon XP核心,又分為Thoroughbred-A和Thoroughbred-B兩種版本,核心電壓1.65V-1.75V左右,二級緩存為256KB,封裝方式採用OPGA,前端匯流排頻率為266MHz和333MHz。

Thorton
採用0.13um製造工藝,核心電壓1.65V左右,二級緩存為256KB,封裝方式採用OPGA,前端匯流排頻率為333MHz。可以看作是屏蔽了一半二級緩存的Barton。

Barton
採用0.13um製造工藝,核心電壓1.65V左右,二級緩存為512KB,封裝方式採用OPGA,前端匯流排頻率為333MHz和400MHz。

新Duron的核心類型

AppleBred
採用0.13um製造工藝,核心電壓1.5V左右,二級緩存為64KB,封裝方式採用OPGA,前端匯流排頻率為266MHz。沒有採用PR標稱值標注而以實際頻率標注,有1.4GHz、1.6GHz和1.8GHz三種。

Athlon 64系列CPU的核心類型

Clawhammer
採用0.13um製造工藝,核心電壓1.5V左右,二級緩存為1MB,封裝方式採用mPGA,採用Hyper Transport匯流排,內置1個128bit的內存控制器。採用Socket 754、Socket 940和Socket 939介面。

Newcastle
其與Clawhammer的最主要區別就是二級緩存降為512KB(這也是AMD為了市場需要和加快推廣64位CPU而採取的相對低價政策的結果),其它性能基本相同。

⑦ CPU 133的,2.0的 266的還有什麼志強3.0之類的,都是什麼意思

呵呵``回答很簡單...那都是型號``前面的可以不看``
你就看後面的 **.**HZ HZ越高的速度越快3.02HZ以上的CPU在1200元以上

⑧ CPU有哪些型號

任何東西從發展到壯大都會經歷一個過程,CPU能夠發展到今天這個規模和成就,其中的發展史更是耐人尋味。作為電腦之「芯」的CPU也不例外,本文讓我們進入時間不長卻風雲激盪的CPU發展歷程中去。在這個回顧的過程中,我們主要敘述了目前兩大CPU巨頭——Intel和AMD的產品發展歷程,對於其他的CPU公司,例如Cyrix和IDT等,因為其產品我們極少見到,篇幅所限我們就不再累述了。

一、X86時代的CPU
CPU的溯源可以一直去到1971年。在那一年,當時還處在發展階段的INTEL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微處理器4004。這不但是第一個用於計算器的4位微處理器,也是第一款個人有能力買得起的電腦處理器!!4004含有2300個晶體管,功能相當有限,而且速度還很慢,被當時的藍色巨人IBM以及大部分商業用戶不屑一顧,但是它畢竟是劃時代的產品,從此以後,INTEL便與微處理器結下了不解之緣。可以這么說,CPU的歷史發展歷程其實也就是INTEL公司X86系列CPU的發展歷程,我們就通過它來展開我們的「CPU歷史之旅」。

4004處理器核心架構圖

1978年,Intel公司再次領導潮流,首次生產出16位的微處理器,並命名為i8086,同時還生產出與之相配合的數學協處理器i8087,這兩種晶元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但在i8087指令集中增加了一些專門用於對數、指數和三角函數等數學計算指令。由於這些指令集應用於i8086和i8087,所以人們也這些指令集統一稱之為X86指令集。雖然以後Intel又陸續生產出第二代、第三代等更先進和更快的新型CPU,但都仍然兼容原來的X86指令,而且Intel在後續CPU的命名上沿用了原先的X86序列,直到後來因商標注冊問題,才放棄了繼續用阿拉伯數字命名。至於在後來發展壯大的其他公司,例如AMD和Cyrix等,在486以前(包括486)的CPU都是按Intel的命名方式為自己的X86系列CPU命名,但到了586時代,市場競爭越來越厲害了,由於商標注冊問題,它們已經無法繼續使用與Intel的X86系列相同或相似的命名,只好另外為自己的586、686兼容CPU命名了。

1979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88晶元,它仍舊是屬於16位微處理器,內含29000個晶體管,時鍾頻率為4.77MHz,地址匯流排為20位,可使用1MB內存。8088內部數據匯流排都是16位,外部數據匯流排是8位,而它的兄弟8086是16位。1981年8088晶元首次用於IBM PC機中,開創了全新的微機時代。也正是從8088開始,PC機(個人電腦)的概念開始在全世界范圍內發展起來。

Intel 8086處理器

1982年,許多年輕的讀者尚在襁褓之中的時候,INTE已經推出了劃時代的最新產品棗80286晶元,該晶元比8006和8088都有了飛躍的發展,雖然它仍舊是16位結構,但是在CPU的內部含有13.4萬個晶體管,時鍾頻率由最初的6MHz逐步提高到20MHz。其內部和外部數據匯流排皆為16位,地址匯流排24位,可定址16MB內存。從80286開始,CPU的工作方式也演變出兩種來:實模式和保護模式。

Intel 80286處理器

1985年INTEL推出了80386晶元,它是80X86系列中的第一種32位微處理器,而且製造工藝也有了很大的進步,與80286相比,80386內部內含27.5萬個晶體管,時鍾頻率為12.5MHz,後提高到20MHz,25MHz,33MHz。80386的內部和外部數據匯流排都是32位,地址匯流排也是32位,可定址高達4GB內存。它除具有實模式和保護模式外,還增加了一種叫虛擬86的工作方式,可以通過同時模擬多個8086處理器來提供多任務能力。除了標準的80386晶元,也就是我們以前經常說的80386DX外,出於不同的市場和應用考慮,INTEL又陸續推出了一些其它類型的80386晶元:80386SX、80386SL、80386DL等。1988年推出的80386SX是市場定位在80286和80386DX之間的一種晶元,其與80386DX的不同在於外部數據匯流排和地址匯流排皆與80286相同,分別是16位和24位(即定址能力為16MB)。1990年推出的80386 SL和80386 DL都是低功耗、節能型晶元,主要用於便攜機和節能型台式機。80386 SL與80386 DL的不同在於前者是基於80386SX的,後者是基於80386DX的,但兩者皆增加了一種新的工作方式:系統管理方式(SMM)。當進入系統管理方式後,CPU就自動降低運行速度、控制顯示屏和硬碟等其它部件暫停工作,甚至停止運行,進入「休眠」狀態,以達到節能目的。

Intel 80386處理器

1989年,我們大家耳熟能詳的80486晶元由INTEL推出,這種晶元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實破了100萬個晶體管的界限,集成了120萬個晶體管。80486的時鍾頻率從25MHz逐步提高到33MHz、50MHz。80486是將80386和數學協處理器80387以及一個8KB的高速緩存集成在一個晶元內,並且在80X86系列中首次採用了RISC(精簡指令集)技術,可以在一個時鍾周期內執行一條指令。它還採用了突發匯流排方式,大大提高了與內存的數據交換速度。由於這些改進,80486的性能比帶有80387數學協處理器的80386DX提高了4倍。80486和80386一樣,也陸續出現了幾種類型。上面介紹的最初類型是80486DX。1990年推出了80486SX,它是486類型中的一種低價格機型,其與80486DX的區別在於它沒有數學協處理器。80486 DX2由系用了時鍾倍頻技術,也就是說晶元內部的運行速度是外部匯流排運行速度的兩倍,即晶元內部以2倍於系統時鍾的速度運行,但仍以原有時鍾速度與外界通訊。80486 DX2的內部時鍾頻率主要有40MHz、50MHz、66MHz等。80486 DX4也是採用了時鍾倍頻技術的晶元,它允許其內部單元以2倍或3倍於外部匯流排的速度運行。為了支持這種提高了的內部工作頻率,它的片內高速緩存擴大到16KB。80486 DX4的時鍾頻率為100MHz,其運行速度比66MHz的80486 DX2快40%。80486也有SL增強類型,其具有系統管理方式,用於便攜機或節能型台式機。

[Page: ]

二、奔騰時代的CPU
繼承著80486大獲成功的東風,賺翻了幾倍資金的INTEL在1993年推出了全新一代的高性能處理器——奔騰。由於CPU市場的競爭越來越趨向於激烈化,INTEL覺得不能再讓AMD和其他公司用同樣的名字來搶自己的飯碗了,於是提出了商標注冊,由於在美國的法律裡面是不能用阿拉伯數字注冊的,於是INTEL玩了哥花樣,用拉丁文去注冊商標。奔騰在拉丁文裡面就是「五」的意思了。INTEL公司還替它起了一個相當好聽的中文名字——奔騰。奔騰的廠家代號是P54C,奔騰的內部含有的晶體管數量高達310萬個,時鍾頻率由最初推出的60MHZ和66MHZ,後提高到200MHZ。單單是最初版本的66MHZ的奔騰微處理器,它的運算性能比33MHZ的80486 DX就提高了3倍多,而100MHZ的奔騰則比33MHZ的80486 DX要快6至8倍。也就是從奔騰開始,我們大家有了超頻這樣一個用盡量少的錢換取盡量多的性能的好方法。作為世界上第一個586級處理器,奔騰也是第一個令人超頻的最多的處理器,由於奔騰的製造工藝優良,所以整個系列的CPU的浮點性能也是各種各樣性能是CPU中最強的,可超頻性能最大,因此贏得了586級CPU的大部分市場。奔騰家族裡面的頻率有60/66/75//90/100/120/133/150/166/200,至於CPU的內部頻率則是從60MHz到66MHz不等。值得一提的是,從奔騰75開始,CPU的插座技術正式從以前的Socket4轉換到同時支持Socket 5和7同時支持,其中Socket 7還一直沿用至今。而且所有的奔騰 CPU裡面都已經內置了16K的一級緩存,這樣使它的處理性能更加強大。

Intel 奔騰處理器

與此同時,AMD公司也不甘示弱推出了K5系列的CPU。(AMD公司也改名字了!)它的頻率一共有六種:75/90/100/120/133/166,內部匯流排的頻率和奔騰差不多,都是60或者66MHz,雖然它在浮點 運算方面比不上奔騰,但是由於K5系列CPU都內置了24KB的一級緩存,比奔騰內置的16KB多出了一半,因此在整數運算和系統整體性能方面甚至要高於同頻率的奔騰。即便如此,因為k5系列的 交付日期一再後拖,AMD公司在「586」級別的競爭中最終還是敗給了INTEL。

1、初受挫折——奔騰 Pro:
初步占據了一部分CPU市場的INTEL並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在其他公司還在不斷追趕自己的奔騰之際,又在1996年推出了最新一代的第六代X86系列CPU——P6。P6隻是它的研究代號,上市之後P6有了一個非常響亮的名字——奔騰 Pro。Pentimu Pro的內部含有高達550萬個的晶體管,內部時鍾頻率為133MHZ,處理速度幾乎是100MHZ的奔騰的2倍。Pentimu Pro的一級(片內)緩存為8KB指令和8KB數據。

Intel奔騰 Pro處理器

[Page: ]

值得注意的是在Pentimu Pro的一個封裝中除Pentimu Pro晶元外還包括有一個256KB的二級緩存晶元,兩個晶元之間用高頻寬的內部通訊匯流排互連,處理器與高速緩存的連接線路也被安置在該封裝中,這樣就使高速緩存能更容易地運行在更高的頻率上。奔騰 Pro 200MHZCPU的L2 CACHE就是運行在200MHZ,也就是工作在與處理器相同的頻率上。這樣的設計領奔騰 Pro達到了最高的性能。 而Pentimu Pro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它具有一項稱為「動態執行」的創新技術,這是繼奔騰在超標量體系結構上實現實破之後的又一次飛躍。Pentimu Pro系列的工作頻率是150/166/180/200,一級緩存都是16KB,而前三者都有256KB的二級緩存,至於頻率為200的CPU還分為三種版本,不同就在於他們的內置的緩存分別是256KB,512KB,1MB。不過由於當時緩存技術還沒有成熟,加上當時緩存晶元還非常昂貴,因此盡管Pentimu Pro性能不錯,但遠沒有達到拋離對手的程度,加上價格十分昂貴,一次Pentimu Pro實際上出售的數目非常至少,市場生命也非常的短,Pentimu Pro可以說是Intel第一個失敗的產品。

2、輝煌的開始——奔騰 MMX:
INTEL吸取了奔騰 Pro的教訓,在1996年底推出了奔騰系列的改進版本,廠家代號P55C,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奔騰 MMX(多能奔騰)。這款處理器並沒有集成當時賣力不討好的二級緩存,而是獨辟蹊徑,採用MMX技術去增強性能。

MMX技術是INTEL最新發明的一項多媒體增強指令集技術,它的英文全稱可以翻譯「多媒體擴展指令集」。MMX是Intel公司在1996年為增強奔騰 CPU在音像、圖形和通信應用方面而採取的新技術,為CPU增加了57條MMX指令,除了指令集中增加MMX指令外,還將CPU晶元內的L1緩存由原來的16KB增加到32KB(16K指命+16K數據),因此MMX CPU比普通CPU在運行含有MMX指令的程序時,處理多媒體的能力上提高了60%左右。MMX技術不但是一個創新,而且還開創了CPU開發的新紀元,後來的SSE,3D NOW!等指令集也是從MMX發展演變過來的。

Intel奔騰MMX處理器

在Intel推出奔騰 MMX的幾個月後,AM也推出了自己研製的新產品K6。K6系列CPU一共有五種頻率,分別是:166/200/ 233/266/300,五種型號都採用了66外頻,但是後來推出的233/266/300已經可以通過升級主板的BIOS 而支持100外頻,所以CPU的性能得到了一個飛躍。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的一級緩存都提高到了64KB,比MMX足足多了一倍,因此它的商業性能甚至還優於奔騰 MMX,但由於缺少了多媒體擴展指令集這道殺手鐧,K6在包括游戲在內的多媒體性能要遜於奔騰 MMX。

3、優勢的確立——奔騰 Ⅱ:
1997年五月,INTEL又推出了和奔騰 Pro同一個級別的產品,也就是影響力最大的CPU——奔騰 Ⅱ。第一代奔騰 Ⅱ核心稱為Klamath。作為奔騰Ⅱ的第一代晶元,它運行在66MHz匯流排上,主頻分233、266、300、333Mhz四種,接著又推出100Mhz匯流排的奔騰 Ⅱ,頻率有300、350、400、450Mhz。奔騰II採用了與奔騰 Pro相同的核心結構,從而繼承了原有奔騰 Pro處理器優秀的32位性能,但它加快了段寄存器寫操作的速度,並增加了MMX指令集,以加速16位操作系統的執行速度。由於配備了可重命名的段寄存器,因此奔騰Ⅱ可以猜測地執行寫操作,並允許使用舊段值的指令與使用新段值的指令同時存在。在奔騰Ⅱ裡面,Intel一改過去BiCMOS製造工藝的笨拙且耗電量大的雙極硬體,將750萬個晶體管壓縮到一個203平方毫米的印模上。奔騰Ⅱ只比奔騰 Pro大6平方毫米,但它卻比奔騰 Pro多容納了200萬個晶體管。由於使用只有0.28微米的扇出門尺寸,因此加快了這些晶體管的速度,從而達到了X86前所未有的時鍾速度。

Intel奔騰Ⅱ處理器

[Page: ]

在介面技術方面,為了擊跨INTEL的競爭對手,以及獲得更加大的內部匯流排帶寬,奔騰Ⅱ首次採用了最新的solt1介面標准,它不再用陶瓷封裝,而是採用了一塊帶金屬外殼的印刷電路板,該印刷電路板不但集成了處理器部件,而且還包括32KB的一級緩存。如要將奔騰Ⅱ處理器與單邊插接卡(也稱SEC卡)相連,只需將該印刷電路板(PCB)直接卡在SEC卡上。SEC卡的塑料封裝外殼稱為單邊插接卡盒,也稱SEC(Single-edgecontactCartridge)卡盒,其上帶有奔騰Ⅱ的標志和奔騰Ⅱ印模的彩色圖像。在SEC卡盒中,處理器封裝與L2高速緩存和TagRAM均被接在一個底座(即SEC卡)上,而該底座的一邊(容納處理器核心的那一邊)安裝有一個鋁制散熱片,另一邊則用黑塑料封起來。奔騰ⅡCPU內部集合了32KB片內L1高速緩存(16K指令/16K數據);57條MMX指令;8個64位的MMX寄存器。750萬個晶體管組成的核心部分,是以203平方毫米的工藝製造出來的。處理器被固定到一個很小的印刷電路板(PCB)上,對雙向的SMP有很好的支持。至於L2高速緩存則有,512K,屬於四路級聯片外同步突發式SRAM高速緩存。這些高速緩存的運行速度相當於核心處理器速度的一半(對於一個266MHz的CPU來說,即為133MHz)。奔騰Ⅱ的這種SEC卡設計是插到Slot1(尺寸大約相當於一個ISA插槽那麼大)中。所有的Slot1主板都有一個由兩個塑料支架組成的固定機構。一個SEC卡可以從兩個塑料支架之間滑入Slot1中。將該SEC卡插入到位後,就可以將一個散熱槽附著到其鋁制散熱片上。266MHz的奔騰Ⅱ運行起來只比200MHz的奔騰Pro稍熱一些(其功率分別為38.2瓦和37.9瓦),但是由於SEC卡的尺寸較大,奔騰Ⅱ的散熱槽幾乎相當於Socket7或Socket8處理器所用的散熱槽的兩倍那麼大。

除了用於普通用途的奔騰Ⅱ之外,Intel還推出了用於伺服器和高端工作站的Xeon系列處理器採用了Slot 2插口技術,32KB 一級高速緩存,512KB及1MB的二級高速緩存,雙重獨立匯流排結構,100MHz系統匯流排,支持多達8個CPU。

Intel奔騰Ⅱ Xeon處理器

為了對抗不可一世的奔騰 Ⅱ,在1998年中,AMD推出了K6-2處理器,它的核心電壓是2.2伏特,所以發熱量比較低,一級緩存是64KB,更為重要的是,為了抗衡Intel的MMX指令集,AMD也開發了自己的多媒體指令集,命名為3DNow!。3DNow!是一組共21條新指 令,可提高三維圖形、多媒體、以及浮點運算密集的個人電腦應用程序的運算能力,使三維圖形加速器全面地發揮性能。K6-2的所有型號都內置了3DNow!指令集, 使AMD公司的產品首次在某些程序應用中,在整數性能以及浮點運算性能都同時超越INTEL,讓INTEL感覺到了危機。不過和奔騰 Ⅱ相比,K6-2仍然沒有集成二級緩存,因此盡管廣受好評,但始終沒有能在市場佔有率上戰勝奔騰Ⅱ。

4、廉價高性能CPU的開端——Celeron:
在以往,個人電腦都是一件相對奢侈的產品,作為電腦核心部件的CPU,價格幾乎都以千元來計算,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大批用戶急需廉價而使用的家庭電腦,連帶對廉價CPU的需求也急劇增長了。

在奔騰 Ⅱ又再次獲得成功之際,INTEL的頭腦開始有點發熱,飄飄然了起來,將全部力量都集中在高端市場上,從而給AMD,CYRIX等等公司造成了不少 乘虛而入的機會,眼看著性能價格比不如對手的產品,而且低端市場一再被蠶食,INTEL不能眼看著自己的發家之地就這樣落入他人手中,又與1998年全新推出了面向低端市場,性能價格比相當厲害的CPU——Celeron,賽揚處理器。

早期Slot 1插座 Celeron處理器

[Page: ]

Celeron可以說是Intel為搶占低端市場而專門推出的,當時1000美元以下PC的熱銷,令AMD等中小公司在與Intel的抗爭中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也令Intel如芒刺在背。於是,Intel把奔騰 II的二級緩存和相關電路抽離出來,再把塑料盒子也去掉,再改一個名字,這就是Celeron。中文名稱為賽揚處理器。 最初的Celeron採用0.35微米工藝製造,外頻為66MHz,主頻有266與300兩款。接著又出現了0.25微米製造工藝的Celeron333。

不過在開始階段,Celeron並不很受歡迎,最為人所詬病的是其抽掉了晶元上的L2 Cache,自從在奔騰 Ⅱ嘗到甜頭以後,大家都知道了二級緩存的重要性,因而想到賽揚其實是一個被閹割了的產品,性能肯定不怎麼樣。實際應用中也證實了這種想法,Celeron266裝在技嘉BX主板上,性能比PII266下降超過25%!而相差最大的就是經常須要用到二級緩存的程序。

Intel也很快了解到這個情況,於是隨機應變,推出了集成128KB二級緩存的Celeron,起始頻率為300Mhz,為了和沒有集成二級緩存的同頻Celeron區分,它被命名為Celeron 300A。有一定使用電腦歷史的朋友可能都會對這款CPU記憶猶新,它集成的二級緩存容量只有128KB,但它和CPU頻率同步,而奔騰 Ⅱ只是CPU頻率一半,因此Celeron 300A的性能和同頻奔騰 Ⅱ非常接近。更誘人的是,這款CPU的超頻性能奇好,大部分都可以輕松達到450Mhz的頻率,要知道當時頻率最高的奔騰 Ⅱ也只是這個頻率,而價格是Celeron 300A的好幾倍。這個系列的Celeron出了很多款,最高頻率一直到566MHz,才被採用奔騰Ⅲ結構的第二代Celeron所代替。

為了降低成本,從Celeron 300A開始,Celeron又重投Socket插座的懷抱,但它不是採用奔騰MMX的Socket7,而是採用了Socket370插座方式,通過370個針腳與主板相連。從此,Socket370成為Celeron的標准插座結構,直到現在頻率1.2Ghz的Celeron CPU也仍然採用這種插座。

5、世紀末的輝煌——奔騰III:
在99年初,Intel發布了第三代的奔騰處理器——奔騰III,第一批的奔騰III 處理器採用了Katmai內核,主頻有450和500Mhz兩種,這個內核最大的特點是更新了名為SSE的多媒體指令集,這個指令集在MMX的基礎上添加了70條新指令,以增強三維和浮點應用,並且可以兼容以前的所有MMX程序。

不過平心而論,Katmai內核的奔騰III除了上述的SSE指令集以外,吸引人的地方並不多,它仍然基本保留了奔騰II的架構,採用0.25微米工藝,100Mhz的外頻,Slot1的架構,512KB的二級緩存(以CPU的半速運行)因而性能提高的幅度並不大。不過在奔騰III剛上市時卻掀起了很大的熱潮,曾經有人以上萬元的高價去買第一批的奔騰III。

第一代Pentium III處理器 (Katmai)

[Page: ]

可以大幅提升,從500Mhz開始,一直到1.13Ghz,還有就是超頻性能大幅提高,幅度可以達到50%以上。此外它的二級緩存也改為和CPU主頻同步,但容量縮小為256KB。

第二代Pentium III處理器 (Coppermine)

除了製程帶來的改進以外,部分Coppermine 奔騰III還具備了133Mhz的匯流排頻率和Socket370的插座,為了區分它們,Intel在133Mhz匯流排的奔騰III型號後面加了個「B」, Socket370插座後面加了個「E」,例如頻率為550Mhz,外頻為133Mhz的Socket370 奔騰III就被稱為550EB。

看到Coppermine核心的奔騰III大受歡迎,Intel開始著手把Celeron處理器也轉用了這個核心,在2000年中,推出了Coppermine128核心的Celeron處理器,俗稱Celeron2,由於轉用了0.18的工藝,Celeron的超頻性能又得到了一次飛躍,超頻幅度可以達到100%。

第二代Celeron(Coppermine128核心)處理器

6、AMD的絕地反擊——Athlon
在AMD公司方面,剛開始時為了對抗奔騰III,曾經推出了K6-3處理器。K6-3處理器是三層高速緩存(TriLevel)結構設計,內建有64K的第一級高速緩存(Level 1)及256K的第二層高速緩存(Level 2),主板上則配置第三級高速緩存(Level 3)。K6-3處理器還支持增強型的3D Now!指令集。由於成本上和成品率方面的問題,K6-3處理器在台式機市場上並不是很成功,因此它逐漸從台式機市場消失,轉進筆記本市場。

真正讓AMD揚眉吐氣的是原來代號K7的Athlon處理器。Athlon具備超標量、超管線、多流水線的Risc核心(3Way SuperScalar Risc core),採用0.25微米工藝,集成2,200萬個晶體管,Athlon包含了三個解碼器,三個整數執行單元(IEU),三個地址生成單元(AGU),三個多媒體單元(就是浮點運算單元),Athlon可以在同一個時鍾周期同時執行三條浮點指令,每個浮點單元都是一個完全的管道。K7包含3個解碼器,由解碼器將解碼後的macroOPS指令(K7把X86指令解碼成macroOPS指令,把長短不一的X86指令轉換成長短一致的macroOPS指令,可以充分發揮RISC核心的威力)送給指令控制單元,指令控制單元能同時控制(保存)72條指令。再把指令送給整數單元或多媒體單元。整數單元可以同時調度18條指令。每個整數單元都是一個獨立的管道,調度單元可以對指令進行分支預測,可以亂序執行。K7的多媒體單元(也叫浮點單元)有可以重命名的堆棧寄存器,浮點調度單元同時可以調度36條指令,浮點寄存器可以保存88條指令。在三個浮點單元中,有一個加法器,一個乘法器,這兩個單元可以執行MMX指令和3DNow指令。還有一個浮點單元負責數據的裝載和保存。由於K7強大的浮點單元,使AMD處理器在浮點上首次超過了Intel當時的處理器。

Athlon內建128KB全速高速緩存(L1 Cache),晶元外部則是1/2時頻率、512KB容量的二級高速緩存(L2 Cache),最多可支持到8MB的L2 Cache,大的緩存可進一步提高伺服器系統所需要的龐大數據吞吐量。

Athlon的封裝和外觀跟Pentium Ⅱ相似,但Athlon採用的是Slot A介面規格。Slot A介面源於Alpha EV6匯流排,時鍾頻率高達200MHz,使峰值帶寬達到1.6GB/S,在內存匯流排上仍然兼容傳統的100MHz匯流排,現這樣就保護了用戶的投資,也降低了成本。後來還採用性能更高的DDR SDRAM,這和Intel力推的800MHz RAMBUS的數據吞吐量差不多。EV6匯流排最高可以支持到400MHz,可以完善的支持多處理器。所以具有天生的優勢,要知道Slot1隻支持雙處理器而SlotA可支持4處理器。SlotA外觀看起來跟傳統的Slot1插槽很像,就像Slot1插槽倒轉180度一樣,但兩者在電氣規格、匯流排協議是完全不兼容的。Slot 1/Socket370的CPU,是無法安裝到Slot A插槽的Athlon主板上,反之亦然。

[Page: ]

三、踏入新世紀的CPU
進入新世紀以來,CPU進入了更高速發展的時代,以往可望而不可及的1Ghz大關被輕松突破了,在市場分布方面,仍然是Intel跟AMD公司在兩雄爭霸,它們分別推出了Pentium4、Tualatin核心Pentium Ⅱ和Celeron、Tunderbird核心Athlon、AthlonXP和Duron等處理器,競爭日益激烈。

1、在Intel方面,在上個世紀末的2000年11月,Intel發布了旗下第四代的Pentium處理器,也就是我們天天都能接觸到的Pentium 4。Pentium 4沒有沿用PIII的架構,而是採用了全新的設計,包括等效於的400MHz前端匯流排(100 x 4), SSE2指令集,256K-512KB的二級緩存,全新的超管線技術及NetBurst架構,起步頻率為1.3GHz。

第一個Pentium4核心為Willamette,全新的Socket 423插座,集成256KB的二級緩存,支持更為強大的SSE2指令集,多達20級的超標量流水線,搭配i850/i845系列晶元組,隨後Intel陸續推出了1.4GHz-2.0GHz的Willamette P4處理器,而後期的P4處理器均轉到了針角更多的Socket 478插座。

第一代的Pentium4(Socket423)處理器

和奔騰III一樣,第一個Pentium4核心並不受到太多的好評,主要原因是新的CPU架構還不能受到程序軟體的充分支持,因此Pentium4經常大幅落後於同頻的Athlon,甚至還如Intel自己的奔騰III。但在一年以後,Intel發布了第二個Pentium4核心,代號為Northwood,改用了更為精細的0.13微米製程,集成了更大的512KB二級緩存,性能有了大幅的提高,加上Intel孜孜不倦的推廣和主板晶元廠家的支持,目前Pentium4已經成為最受歡迎的中高端處理器。

第二代的Pentium4(Socket478)處理器

在低端CPU方面,Intel發布了第三代的Celeron核心,代號為Tualatin,這個核心也轉用了0.13微米的工藝,與此同時二級緩存的容量提高到256KB,外頻也提高到100Mhz,目前Tualatin Celeron的主頻有1.0、1.1、1.2、1.3Ghz等型號。Intel也推出了Tualatin核心的奔騰III,集成了更大的512KB二級緩存,但它們只應用於伺服器和筆記本電腦市場,在台式機市場很少能看到。

第三代Tualatin核心的Celeron處理器

2、在AMD方面,在2000年中發布了第二個Athlon核心——Tunderbird,這個核心的Athlon有以下的改進,首先是製造工藝改進為0.18微米,其次是安裝界面改為了SocketA,這是一種類似於Socket370,但針腳數為462的安裝介面。最後是二級緩存改為256KB,但速度和CPU同步,與Coppermine核心的奔騰III一樣。

Tunderbird核心的Athlon不但在性能上要稍微領先於奔騰III,而且其最高的主頻也一直比奔騰III高,1Ghz頻率的里程碑就是由這款CPU首先達到的。不過隨著Pentium4的發布,Tunderbird開始在頻率上落後於對手,為此,AMD又發布了第三個Athlon核心——Palomino,並且採用了新的頻率標稱制度,從此Athlon型號上的數字並不代表實際頻率,而是根據一個公式換算相當於競爭對手(也就是Intel)產品性能的頻率,名字也改為AthlonXP。例如AthlonXP1500+處理器實際頻率並不是1.5Ghz,而?/ca>

⑨ 電腦cpu的等級分類

Tualatin
這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圖拉丁」核心,是Intel在Socket 370架構上的最後一種CPU核心,採用0.13um製造工藝,封裝方式採用FC-PGA2和PPGA,核心電壓也降低到了1.5V左右,主頻范圍從1GHz到1.4GHz,外頻分別為100MHz(賽揚)和133MHz(Pentium III),二級緩存分別為512KB(Pentium III-S)和256KB(Pentium III和賽揚),這是最強的Socket 370核心,其性能甚至超過了早期低頻的Pentium 4系列CPU。

Willamette
這是早期的Pentium 4和P4賽揚採用的核心,最初採用Socket 423介面,後來改用Socket 478介面(賽揚只有1.7GHz和1.8GHz兩種,都是Socket 478介面),採用0.18um製造工藝,前端匯流排頻率為400MHz, 主頻范圍從1.3GHz到2.0GHz(Socket 423)和1.6GHz到2.0GHz(Socket 478),二級緩存分別為256KB(Pentium 4)和128KB(賽揚),注意,另外還有些型號的Socket 423介面的Pentium 4居然沒有二級緩存!核心電壓1.75V左右,封裝方式採用Socket 423的PPGA INT2,PPGA INT3,OOI 423-pin,PPGA FC-PGA2和Socket 478的PPGA FC-PGA2以及賽揚採用的PPGA等等。Willamette核心製造工藝落後,發熱量大,性能低下,已經被淘汰掉,而被Northwood核心所取代。

Northwood
這是目前主流的Pentium 4和賽揚所採用的核心,其與Willamette核心最大的改進是採用了0.13um製造工藝,並都採用Socket 478介面,核心電壓1.5V左右,二級緩存分別為128KB(賽揚)和512KB(Pentium 4),前端匯流排頻率分別為400/533/800MHz(賽揚都只有400MHz),主頻范圍分別為2.0GHz到2.8GHz(賽揚),1.6GHz到2.6GHz(400MHz FSB Pentium 4),2.26GHz到3.06GHz(533MHz FSB Pentium 4)和2.4GHz到3.4GHz(800MHz FSB Pentium 4),並且3.06GHz Pentium 4和所有的800MHz Pentium 4都支持超線程技術(Hyper-Threading Technology),封裝方式採用PPGA FC-PGA2和PPGA。按照Intel的規劃,Northwood核心會很快被Prescott核心所取代。

Prescott
這是Intel新的CPU核心,最早使用在Pentium 4上,現在低端的賽揚D也大量使用此核心,其與Northwood最大的區別是採用了0.09um製造工藝和更多的流水線結構,初期採用Socket 478介面,以後會全部轉到LGA 775介面,核心電壓1.25-1.525V,前端匯流排頻率為533MHz(不支持超線程技術)和800MHz(支持超線程技術),主頻分別為533MHz FSB的2.4GHz和2.8GHz以及800MHz FSB的2.8GHz、3.0GHz、3.2GHz和3.4GHz,其與Northwood相比,其L1 數據緩存從8KB增加到16KB,而L2緩存則從512KB增加到1MB,封裝方式採用PPGA。按照Intel的規劃,Prescott核心會很快取代Northwood核心並且很快就會推出Prescott核心533MHz FSB的賽揚。

Prescott 2M
Prescott 2M是Intel在台式機上使用的核心,與Prescott不同,Prescott 2M支持EM64T技術,也就說可以使用超過4G內存,屬於64位CPU,這是Intel第一款使用64位技術的台式機CPU。Prescott 2M核心使用90nm製造工藝,集成2M二級緩存,800或者1066MHz前端匯流排。目前來說P4的6系列和P4EE CPU使用Prescott 2M核心。Prescott 2M本身的性能並不是特別出眾,不過由於集成了大容量二級緩存和使用較高的頻率,性能仍然有提升。此外Prescott 2M核心支持增強型IntelSpeedStep技術 (EIST),這技術完全與英特爾的移動處理器中節能機制一樣,它可以讓Pentium 4 6系列處理器在低負載的時候降低工作頻率,這樣可以明顯降低它們在運行時的工作熱量及功耗。

Palomino
這是最早的Athlon XP的核心,採用0.18um製造工藝,核心電壓為1.75V左右,二級緩存為256KB,封裝方式採用OPGA,前端匯流排頻率為266MHz。

Thoroughbred
這是第一種採用0.13um製造工藝的Athlon XP核心,又分為Thoroughbred-A和Thoroughbred-B兩種版本,核心電壓1.65V-1.75V左右,二級緩存為256KB,封裝方式採用OPGA,前端匯流排頻率為266MHz和333MHz。

Thorton
採用0.13um製造工藝,核心電壓1.65V左右,二級緩存為256KB,封裝方式採用OPGA,前端匯流排頻率為333MHz。可以看作是屏蔽了一半二級緩存的Barton。

Barton
採用0.13um製造工藝,核心電壓1.65V左右,二級緩存為512KB,封裝方式採用OPGA,前端匯流排頻率為333MHz和400MHz。

新Duron的核心類型
AppleBred
採用0.13um製造工藝,核心電壓1.5V左右,二級緩存為64KB,封裝方式採用OPGA,前端匯流排頻率為266MHz。沒有採用PR標稱值標注而以實際頻率標注,有1.4GHz、1.6GHz和1.8GHz三種。

Athlon 64系列CPU的核心類型
Sledgehammer
Sledgehammer是AMD伺服器CPU的核心,是64位CPU,一般為940介面,0.13微米工藝。Sledgehammer功能強大,集成三條HyperTransprot匯流排,核心使用12級流水線,128K一級緩存、集成1M二級緩存,可以用於單路到8路CPU伺服器。Sledgehammer集成內存控制器,比起傳統上位於北橋的內存控制器有更小的延時,支持雙通道DDR內存,由於是伺服器CPU,當然支持ECC校驗。

Clawhammer
採用0.13um製造工藝,核心電壓1.5V左右,二級緩存為1MB,封裝方式採用mPGA,採用Hyper Transport匯流排,內置1個128bit的內存控制器。採用Socket 754、Socket 940和Socket 939介面。

Newcastle
其與Clawhammer的最主要區別就是二級緩存降為512KB(這也是AMD為了市場需要和加快推廣64位CPU而採取的相對低價政策的結果),其它性能基本相同。

Wincheste
Wincheste是比較新的AMD Athlon 64CPU核心,是64位CPU,一般為939介面,0.09微米製造工藝。這種核心使用200MHz外頻,支持1GHyperTransprot匯流排,512K二級緩存,性價比較好。Wincheste集成雙通道內存控制器,支持雙通道DDR內存,由於使用新的工藝,Wincheste的發熱量比舊的Athlon小,性能也有所提升。

Troy
Troy是AMD第一個使用90nm製造工藝的Opteron核心。Troy核心是在Sledgehammer基礎上增添了多項新技術而來的,通常為940針腳,擁有128K一級緩存和1MB (1,024 KB)二級緩存。同樣使用200MHz外頻,支持1GHyperTransprot匯流排,集成了內存控制器,支持雙通道DDR400內存,並且可以支持ECC 內存。此外,Troy核心還提供了對SSE-3的支持,和Intel的Xeon相同,總的來說,Troy是一款不錯的CPU核心。

Venice
Venice核心是在Wincheste核心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其技術參數和Wincheste基本相同:一樣基於X86-64架構、整合雙通道內存控制器、512KB L2緩存、90nm製造工藝、200MHz外頻,支持1GHyperTransprot匯流排。Venice的變化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使用了Dual Stress Liner (簡稱DSL)技術,可以將半導體晶體管的響應速度提高24%,這樣是CPU有更大的頻率空間,更容易超頻;二是提供了對SSE-3的支持,和Intel的CPU相同;三是進一步改良了內存控制器,一定程度上增加處理器的性能,更主要的是增加內存控制器對不同DIMM模塊和不同配置的兼容性。此外Venice核心還使用了動態電壓,不同的CPU可能會有不同的電壓。

SanDiego
SanDiego核心與Venice一樣是在Wincheste核心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其技術參數和Venice非常接近,Venice擁有的新技術、新功能,SanDiego核心一樣擁有。不過AMD公司將SanDiego核心定位到頂級Athlon 64處理器之上,甚至用於伺服器CPU。可以將SanDiego看作是Venice核心的高級版本,只不過緩存容量由512KB提升到了1MB。當然由於L2緩存增加,SanDiego核心的內核尺寸也有所增加,從Venice核心的84平方毫米增加到115平方毫米,當然價格也更高昂。

閃龍系列CPU的核心類型
Paris
Paris核心是Barton核心的繼任者,主要用於AMD的閃龍,早期的754介面閃龍部分使用Paris核心。Paris採用90nm製造工藝,支持iSSE2指令集,一般為256K二級緩存,200MHz外頻。Paris核心是32位CPU,來源於K8核心,因此也具備了內存控制單元。CPU內建內存控制器的主要優點在於內存控制器可以以CPU頻率運行,比起傳統上位於北橋的內存控制器有更小的延時。使用Paris核心的閃龍與Socket A介面閃龍CPU相比,性能得到明顯提升。

Palermo
Palermo核心目前主要用於AMD的閃龍CPU,使用Socket 754介面、90nm製造工藝,1.4V左右電壓,200MHz外頻,128K或者256K二級緩存。Palermo核心源於K8的Wincheste核心,新的E6步進版本已經支持64位。除了擁有與AMD高端處理器相同的內部架構,還具備了EVP、Cool『n』Quiet;和HyperTransport等AMD獨有的技術,為廣大用戶帶來更「冷靜」、更高計算能力的優秀處理器。由於脫胎與ATHLON64處理器,所以Palermo同樣具備了內存控制單元。CPU內建內存控制器的主要優點在於內存控制器可以以CPU頻率運行,比起傳統上位於北橋的內存控制器有更小的延時。

⑩ CPU主要有哪幾種

AMD是一家值得敬佩的公司,要不是它緊緊咬住Intel不放,我們現在就不能買到如此便宜的CPU了。Intel一直想把AMD扼殺掉。 Intel在486之後就再也沒有出過以阿拉伯數字命名的CPU,而是推出了一個拉丁文的Pentium,AMD也隨即推出了自己設計並且生產的K5 CPU。K5系列CPU的頻率一共有六種:75MHz/90 MHz /100 MHz /120 MHz /133 MHz /166 MHz,匯流排的頻率和Pentium差不多,都是60 MHz或者66MHz。作為一款與Pentium競爭的產品,AMD的確做得非常出色,雖然在浮點運算方面比起Intel的來說是略遜一籌,但是在整數運算方面卻一點也不比Intel差,由於K5系列CPU都內置了32KB的一級緩存,比Pentium內置的16KB多出了一倍,再加上它的體系結構一直比Intel的先進一些,因此在整數運算和系統整體性能方面甚至要比同樣時鍾頻率的Pentium要高。
K6: K6這款CPU的設計指標是相當高的,具有MMX技術、更多的片上一級高速緩存(32K指令、32K數據)和更深的流水線,可以並行地處理更多的指令,並運行在更高的時鍾頻率上。在整數運算方面,AMD無疑是做得非常成功的。由於K6具有更大的L1緩存,所以隨著頻率的增長,它能獲得比Pentium MMX更顯著的性能提升。K6稍微落後的地方是在運行需要使用到MMX或FP(浮點指令)的應用程序方面,比起同樣頻率的Pentium MMX,甚至沒有MMX的奔騰都要差許多,這樣就使K6在某些3D游戲方面的表現遠不如Intel的出色了。另外,AMD的MMX單元一次只能處理一條指令,而Intel的MMX單元能夠處理兩條指令。因此K6 在執行MMX指令和浮點指令時性能要差一些。
AMD的K6在處理某些MMX操作的時候具有比Intel的CPU更短的處理周期,但單個操作的吞吐量是一樣的,而且較短的處理周期並不能彌補K6不能同時處理兩個MMX指令的不足。雖然Intel的MMX CPU可以同時處理兩個MMX指令,但它的MMX單元只含有一個乘法單元和一個移位單元,所以它不能同時進行這些關鍵操作。而且同時只能有一個MMX指令操作內存和整數寄存器在浮點處理方面起作用,因此K6在某些操作上的處理周期仍比Intel的短,但它每兩個時鍾周期才能開始一個操作,而Intel的晶元可以每個周期開始一個。最終的結果是對於許多浮點操作來說,AMD的晶元的吞吐量只能達到Intel晶元的一半。
K6系列CPU一共有五種頻率,分別是:166 MHz /200 MHz /233 MHz /266 MHz /300 MHz,五種型號都採用了66 MHz外頻,但是後來推出的233 MHz /266 MHz /300 MHz已經可以通過升級主板的BIOS而支持100 MHz外頻,是CPU的性能得到了一個飛躍。在倍頻方面,K6系列是從2.5~4.5不等,核心電壓則是有2.9V,3.2V,2.2V三種,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的一級緩存都提高到了64KB,比MMX足足多了一倍,這也是K6的整數性能為什麼要比MMX好的緣故了。
1998年中,AMD最新K6-2處理器正式推出。這是首款採用3Dnow!技術的微軟視窗操作系統兼容型X86微處理器。它採用了全新的硅晶體製造技術(C4倒裝),這是由IBM開發的技術,將硅晶精度提高到了0.25微米,硬是將原來K6晶體面積(Die size)的168mm2降到了現在的68mm2,同時晶體數量也增加了50萬個(成為930萬個),其餘結構基本同K6相同,L1 CACHE仍是64KB,但它的面積也比以前的小了,僅有原來的1/2大。此外它的工作電壓也從2.9V/3.2V降到了2.2V。AMD在推出K6-2 CPU時,就率先加入3Dnow!浮點/3D加速技術,64位雙路浮點緩存器,21條全新的3Dnow!指令集,加入單指令多數據指令(SIMD:Single Instruction,MultiDatas)。而AMD的3Dnow!技術,也隨著K6-2的推出,立刻獲得游戲廠商、軟體廠商和圖形卡驅動程序的支持,成為一項重要的工業標准。

K6-3處理器採用0.25微米線程,由二千一百三十萬個晶體管組成。K6-3處理器是三層高速緩存(TriLevel)結構設計,K6-3處理器核心內建有64K的第一級高速緩存(Level 1)及256K的第二層高速緩存(Level 2),主機板上則配置第三級高速緩存(Level 3)。K6-3處理器的第一與第二層高速緩存總共320K,全部內建在處理器晶元核心內,與處理器的時鍾頻率相同,此高速緩存的執行速度與處理器同速運作(Full Speed)。K6-3的三層高速緩存(TriLevel)結構設計,可再支持配備在主機板上的1024K第三級高速緩存,在Super 7結構的主機板上,第三層高速緩存的時鍾頻率是100MHz。相較於Pentium Ⅱ僅具有32K第一層高速緩存與512K半速的第二層高速緩存,AMD的三層高速緩存結構能加大系統的高速緩存容量,以提升系統整體效能。

K6-3處理器支持3D Now!指令集。3D Now!指令集與英特爾的KNI(Katmai New Instruction)指令集的功能類似,都是採用增加指令的方法加快3D繪圖等多媒體處理及需要運用大量浮點運算的應用程序的運算速度。
由於成本上和成品率方面的問題,K6-3處理器在台式機市場上並不是很成功,因此它將逐漸從台式機市場消失,將逐步轉進筆記本市場。AMD將推出專供筆記型計算機使用的K6-3+版本處理器,K6-3+采0.18微米線程,晶元內建第二級高速緩存,除此,筆記型K6-3+將擁有自動升降電壓的雙模式功能(AMD代號為Gemini),類似於英特爾下一步將推出的筆記本型處理器。使用室內交流電供電時,K6-3+處理器擁有較高的時鍾頻率;若使用電池供電,則K6-3+處理器將自動降速,以延長電池的壽命。

真正讓AMD揚眉吐氣的是原來代號K7的Athlon處理器。Athlon具備超標量、超管線、多流水線的Risc核心(3Way SuperScalar Risc core),採用0.25μ微米工藝,集成2,200萬個晶體管,管芯面積為184mm,目前已經推出了更先進的0.18μ微米工的Athlon。下一步就是採用銅配線技術,AMD在製造工藝上向來就不落後於Intel。(圖片athlon.jpg)
Athlon包含了三個解碼器,三個整數執行單元(IEU),三個地址生成單元(AGU),三個多媒體單元(就是浮點運算單元),Athlon可以在同一個時鍾周期同時執行三條浮點指令,每個浮點單元都是一個完全的管道。K7包含3個解碼器,由解碼器將解碼後的macroOPS指令(K7把X86指令解碼成macroOPS指令,把長短不一的X86指令轉換成長短一致的macroOPS指令,可以充分發揮RISC核心的威力)送給指令控制單元,指令控制單元能同時控制(保存)72條指令。再把指令送給整數單元或多媒體單元。整數單元可以同時調度18條指令。每個整數單元都是一個獨立的管道,調度單元可以對指令進行分支預測,可以亂序執行。K7的多媒體單元(也叫浮點單元)有可以重命名的堆棧寄存器,浮點調度單元同時可以調度36條指令,浮點寄存器可以保存88條指令。在三個浮點單元中,有一個加法器,一個乘法器,這兩個單元可以執行MMX指令和3DNow指令。還有一個浮點單元負責數據的裝載和保存。由於K7強大的浮點單元,使AMD處理器在浮點上首次超過了Intel的處理器。
Athlon內建128KB全速高速緩存(L1 Cache),晶元外部則是1/2時頻率、512KB容量的二級高速緩存(L2 Cache),最多可支持到8MB的L2 Cache,大的緩存可進一步提高伺服器系統所需要的龐大數據吞吐量。
Athlon的封裝和外觀跟Pentium Ⅱ的SECC卡匣相似,但Athlon採用的是Slot A介面規格。Slot A介面源於Alpha EV6Bus,時鍾頻率高達200MHz,使峰值帶寬達到1.6GB/S,在內存匯流排上仍然兼容傳統的100MHz匯流排,現在的PC-100 SDRAM還是可以用的,這樣就保護了用戶的投資,也降低了成本。今後還可以採用性能更高的DDRSDRAM,這和Intel力推的800MHz RAMBUS的數據吞吐量差不多。EV6匯流排最高可以支持到400MHz,可以完善的支持多處理器。所有具有天生的優勢,要知道Slot1隻支持雙處理器而SlotA可支持4處理器。SlotA外觀看起來跟傳統 242pin的Slot1插槽很像,就像Slot1插槽倒轉180度一樣,但兩者在電氣規格、匯流排協議是完全不兼容的。Slot 1/Socket370的CPU,是無法安裝到Slot A插槽的Athlon主板上,反之亦然。
AMD為了進一步擴大3Dnow!軟體平台的支持范圍,同時拉近原先3Dnow!與SSE之間的差距,在Athlon處理器中提供了Enhanced 3Dnow!技術,新添加了24條指令。其中19條控制指令,剛好跟Intel在PentiumⅢ的SSE指令中,針對現有的64位MMX緩存器所添加的視頻運算、內存快速預先讀取指令是完全兼容的,因此針對PentiumⅢ的SSE指令集開發的軟體,只需少許修改就能順利轉移到Athlon上,發揮強悍的MMX緩存器的SIMD加速性能。另一方面,Athlon增加5條新指令,可以使CPU像DSP晶元一樣直接處理模擬/數字信號的轉換工作。它可以運用在軟數據機(Soft Modem)、ADSL網路轉換傳輸及Dolby AC-3的解碼上,而Intel的CPU到目前為止,還未提供類似功能的指令。顯然在新一代處理器指令集的開發中,AMD又再度發揮了創新精神。
講了這么多,Athlon處理器實際效能如何呢?以同樣是600MHz的Athlon與600MHz PentiumⅢ相比較(Xeon目前只到550MHz而已),Athlon的整數性能(CPUMark99、WinStone99),比同頻的PentiumⅢ快了10%左右;而浮點性能更是Athlon揚眉吐氣之處,WinBench99的FPUmark測試值雖然僅僅快了8%左右,但是以跨平台工業評估標準的SPECfp_base95的測試結果,則快了約38%;在3D性能方面, 3D WinBench的3D Winmark以及3DMark 99 Max等軟體的測試下,均領先36~38%。在運行3D Studio Max R3.0時, Athlon平台在著色處理(Rendering)的速度,大約比PentiumⅢ快了33%。由於PentiumⅢ與PentiumⅢ Xeon的差別在於L2緩存的容量與速度(Xeon為全速L2緩存),如果拿只有512KB L2緩存的入門級Xeon處理器來比較,跑大多數軟體時,Xeon只有整數性能比PentiumⅢ快一點,浮點性能兩者完全相同。因此在Athlon vs PentiumⅢ&Xeon的實測結果,1/2頻率的L2 Cache設計的Athlon,在任何軟體的表現上都擊敗全速L2 Cache設計的Xeon處理器。
最近AMD又推出了800MHz的Athlon;Athlon 800MHz處理器仍是SlotA結構,不過新款式的Athlon處理器皆是K75核心,800MHz的Athlon處理器即已採用0.18微米鋁工藝,晶圓面積為102平方厘米,比起採用0.25微米線程製造的舊款式Athlon處理器,800MHz款式發熱更低。
由AMD公布的Athlon處理器與Pentium Ⅲ處理器效能測試數據顯示,在Business Winstone 99(Windows NT 4.0)部分,Athlon 800MHz的測試值是42.5,Athlon 750MHz是41.4,Pentium Ⅲ 733MHz是41.3;在WinBench 99CPUmark 99部分,Athlon 800MHz的測試值是71.9,Athlon 750MHz是67.9,而Pentium Ⅲ 733MHz是65.8;在WinBench 99 FPU WinMark部分,Athlon 800MHz的測試值為4,370,Athlon 750MHz為4,103.3,Pentium Ⅲ 733MHz為3,890。
因此AMD把Athlon處理器的定位,鎖定在Xeon的等級,在價位上則定位在Xeon到PentiumⅢ之間,希望能打入商業、高階工作站、伺服器的市場,這應該是很具競爭力的市場策略。

Pentium: 就是大名鼎鼎的「奔騰」處理器,它是Intel在1993年推出的全新一代的高性能處理器,內部代號是P54C。Pentium的內部含有的晶體管數量高達310萬個,並內置了16K的一級緩存。時鍾頻率由最初推出的60MHz和66MHz,最終達到200MHz。由於Pentium的製造工藝優良,可超頻性很好,也就是可以把它的時鍾頻率提高1~2檔來使用,使得超頻逐漸流行開來。同時它得浮點性能一舉超過了競爭對手Cyrix和AMD,從此Intel公司把浮點桂冠一直保持到AMD推出Athlon晶元。由於以上原因,使得Pentium贏得了586級CPU的大部分市場份額。從奔騰75開始,CPU的插座技術正式從以前的Socket4轉換到同時支持Socket5和Socket7,其中Socket7還一直沿用至今,AMD後來又把它發展成了Super7,這是後話了。

Pentium Pro:Intel在1996年推出的第六代X86 CPU。Pentimu Pro的內部含有高達550萬個的晶體管, Pentium Pro的一級(片內)緩存為8KB指令和8KB數據。值得注意的是在Pentimu Pro的一個封裝中除Pentium Pro晶元外還包括有一個256KB的二級緩存晶元,它運行頻率和處理器一樣,兩個晶元之間用高頻寬的內部通訊匯流排互連,這個匯流排和系統匯流排無關。Pentimu Pro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它具有一項稱為「動態執行」的創新技術,這是繼Pentium在超標量體系結構上實現實破之後的又一次飛躍, Pentimu Pro主要用於伺服器。

Pentium MMX:與1996年底又推出了Pentium 系列的改進版本,內部代號P55C,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Pentium MMX(多能奔騰)。MMX技術是Intel最新發明的一項多媒體增強指令集技術,它的英文全稱可以翻譯成「多媒體擴展指令集」。Pentium MMX可以說是直到1999年初一直是在電腦市場上佔有率最高的CPU產品。Pentium MMX系列的頻率只有三種:166MHz/200MHz/233MHz,一級緩存從Pentium的16KB增加到了32KB,核心電壓2.8v,倍頻分別為2.5、3、3.5。插槽都是Socket 7。

Pntium Ⅱ:1997年5月,Intel又推出了和Pentium Pro同一個級別的產品PentiumⅡ。PentiumⅡCPU有眾多的分支和系列產品,其中第一代的產品就是代號Klamath的晶元。它運行在66MHz匯流排上,主頻分233MHz、266MHz、300MHz、333MHz四種。PentiumII採用了與Pentium Pro相同的32位核心結構並加快了段寄存器寫操作的速度,並增加了MMX指令集。Intel全部採用CMOS工藝,將750萬個晶體管集成到一個203平方毫米的矽片上。在匯流排方面,PentiumⅡ處理器採用了雙獨立匯流排結構,即背側匯流排技術。其中一條匯流排連接二級高速緩存,另一條連接到內存。為降低成本,PentiumⅡ使用了一種脫離晶元的外部高速緩存,可以運行在相當於CPU自身時鍾速度一半的速度下。在介面技術方面,為了擊垮競爭對手,同時獲得更大的內部匯流排帶寬,PentiumⅡ首次採用了專利的Slot1介面標准,它不再用陶瓷封裝,而是把CPU和二級緩存都做在一塊印刷電路板上。封裝起來就是所謂的SEC(Single-edgecontactCartridge) 卡盒。 PentiumⅡCPU內部集合了32KB片內L1高速緩存(16K指令/16K數據);57條MMX指令;8個64位的MMX寄存器。L2緩存是具有512K四路級聯片外同步突發式SRAM高速緩存。

Celeron:賽揚是Intel針對PentiumII提出的廉價版本,其核心技術與PentiumII相同,企圖攻佔低價位個人電腦市場,可以說是Intel為搶占低端市場而專門推出的,Intel當然不甘心低端市場這塊肥肉被AMD和Cyrix給搶走。賽揚處理器就象是去掉二級緩存的PentiumⅡ。最初Celeron採用0.35微米工藝製造,外頻為66MHz,有266MHz與300MHz兩款。接著又出現了333MHz,從這開始就採用了0.25微米的製造工藝。最初的Celeron犯了一個錯誤,就是把賽揚的二級緩存給去掉了。因此它的性能不理想,成為玩家手中的雞肋,唯一的好處是非常耐超頻。隨後Intel改正了這個錯誤,在賽揚內部集成了128KB的全速Cache,而且全部採用0.25微米的製造工藝,為了和原來的賽揚300有所區別,就把集成了128KB緩存的300MHz的賽揚叫做賽揚300A,隨後推出的賽揚都具有內置128KB二級緩存,由於集成了128KB L2緩存,它們具有19M的晶體管。

為了進一步降低成本,Intel又回到了曾經放棄的Socket結構,因為賽揚的二級緩存是內置的,也就是沒有了外置的背側匯流排,把賽揚安在一塊PCB板上純粹是多餘的。所以Intel又把賽揚做成了Socket結構,不過不再是Socket7了而是全新的Socket370。370表示它有370個針腳,比Socket7 CPU的321針多出49針,所以兩種Socket無法兼容。為了使原來Slot1的用戶也能使用Socket370結構的CPU,又出現了一種Socket370到Slot1的轉換卡。Socket370結構的賽揚除了介面不一樣外,核心都是一樣的。賽揚不支持Intel最新的SSE指令集,但它的結構有優於PentiumIII之處。賽揚的L2 Cache只有Pentium II和Pentium III的四分之一,但是其速度與處理器相同,這樣的結果是運行一般運算負荷的應用程序,賽揚處理器比同級的Pentium II略差。賽揚和PentiumII/III另一個差異就是匯流排速度:賽揚的匯流排速度目前還是66MHz,以後才會有100MHz匯流排速度的賽揚。

Xeon :至強處理器,主要是用於高端的NT伺服器的,說明Intel對伺服器CPU市場的高額利潤垂涎已久,希望能分到一杯羹。Xeon系列處理器具有在x86時代從未見過的強大功能。它兼容前幾代英特爾微處理器結構;PentiumII處理器採用P6微結構中的雙獨立匯流排結構和動態指令執行技術。Xeon 處理器具有內置的512KB甚至2MB位元組的二級高速緩存,運行在和CPU一樣的匯流排速度上,我們看到至強的SEC盒比PII的要高一倍,就是因為它內置全速二級緩存的緣故。至強最多支持到8個處理器,它的介面不在是Slot1了,而是Slot2介面,支持至強的晶元組是Intel的440GX。

Intel PentiumIII :PentiumIII的時鍾頻率速度從PentiumII的頂級450MHz起跳,但這並不是Intel這顆最新處理器受到重視的原因。其受矚目的原因是其在多媒體方面性能的增強,能加速需要密集處理運行的程序。PentiumIII新增加了70條指令集,是其他處理器所沒有的:SSE新指令——專門設計來改善3D圖形表現、3D聲效及語音識別。再加上Pentium III能兼容MMX指令、SSE指令以及同步浮點運算,因此為游戲廠商和其他程序開發者提供了更多,更新方式的多媒體應用。

最新的PentiumⅢ處理器是代號Coppermine(銅礦)的CPU,它採用0.18微米工藝,包括Slot 1(圖片copperpic.jpg)及新式FC-PGA(圖片fcpga1.jpg)封裝二種型號,外頻有100MHz和133MHz兩種。為了有效降低處理器成本,英特爾在轉到0.18微米工藝後,可以將二級高速緩存(L2 Cache)整合入晶元內,其二級高速緩存容量增加至256K;類似於內置128K的賽揚,可以採用Socket結構了。Coppermine可採用Socket插槽式的FC-PGA(Flip Chip-PGA)封裝,以降低製造成本。依照英特爾的產品規劃時程,在2000年3月份,Pentium Ⅲ處理器將全部轉換至FC-PGA封裝型式,即Pentium Ⅲ處理器將採用與Celeron處理器相同的Socket 370架構,現有的Slot 1架構Pentium Ⅲ處理器將成為歷史。在PentiumⅢ處理器由Slot 1架構過渡至Socket 370架構的階段中,英特爾仍將供應Slot 1結構的新款Pentium Ⅲ處理器,新款Slot 1結構的PentiumⅢ處理器的處理器電路板上已不見第二層高速緩存,全部整合入Coppermine核心內。

閱讀全文

與電腦cpu266ghz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給電腦擴容一般要多少錢 瀏覽:368
戴爾電腦如何系統恢復 瀏覽:445
蘋果系統的游戲軟體 瀏覽:850
電腦開機後顯示很多橫屏 瀏覽:901
安裝無線網路需不需要電腦 瀏覽:810
惠普電腦台式機固態硬碟安裝 瀏覽:383
接兩台電腦要多少網線 瀏覽:224
yy圖片放電腦哪裡 瀏覽:68
iphone手機自帶的軟體 瀏覽:879
手機刷空間訪客的軟體 瀏覽:920
三好街軟體電腦城 瀏覽:650
電腦取消屏幕密碼 瀏覽:506
惠普筆記本電腦藍牙耳機 瀏覽:538
電腦多少開始算折舊 瀏覽:468
途安電腦板多少錢 瀏覽:401
學習資料免費在線網站 瀏覽:900
查看電腦wifi連接密碼 瀏覽:413
開機後電腦出現百葉窗 瀏覽:709
迷你電腦主機能裝系統嗎 瀏覽:19
隨身wifi要開電腦嗎 瀏覽: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