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腦電源上的四個圓孔的介面是干什麼的
電腦電源上的四個圓孔的介面是:大4pin介面。
大4Pin介面(也叫大D型電源介面)是IDE介面的設備的電源插頭,比如IDE硬碟、IDE光碟等等。有些擴展卡(比如顯卡、USB擴展卡等等)也會使用這種插頭供電。
小4Pin介面主要為軟碟機供電。由於軟盤和軟碟機已經被淘汰,這種介面現在也比較少見了。
大4Pin介面和小4Pin介面的供電電壓是完全一樣的,可以通過改變插頭來直接轉換。
有時也將CPU輔助供電插頭稱為小4Pin插頭,這種插頭是正方形的,兩排兩列,與上面所說的小4Pin不同。
(1)電腦四個插孔在哪裡擴展閱讀
電腦電源D型轉接線需慎用
「D型轉接線」的一分二電源轉接線,它能將從計算機電源上分出的D型介面轉接成兩個D型口,在計算機電源D型口不夠用的時候用,因此在伺服器等多硬碟的計算機用的比較多。但是這種線用的多了會引發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一般情況下盡量不要使用它。
很多伺服器啟動不了的故障是由硬碟引起的,硬碟供電不足或是壞道極有可能是使用一些轉接線造成的。我們知道,使用轉接線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線路的長度,但是長度增加會引起電阻增加,電阻的增大就會造成電流的減少,最終會造成供電不足,導致伺服器故障。
僅使用轉接線還是不夠的,還要使用D型口轉成SATA口的電源線,這樣一來,至少要轉接兩次才能連接到硬碟,硬碟散熱風扇、機箱散熱風扇接起來不知道還要轉接幾次。
當全部用轉接線連起來之後,每次開機總有幾塊硬碟自檢認不到或是進系統之後總有一兩塊硬碟顯示「無效」,只能說明用了D型轉接後會造成供電不穩。
2. 電腦主機後面的4個USB插口怎樣分那個是1那個是2
USB插口是沒有分1跟2的。
設置USB插口的方法:
1.首先,以Windows7系統為例,使用快捷鍵「Win+R」調出「run」窗口,如下圖所示,然後進行下一步。
3. 電腦上,兩個大介面,四個圓孔是幹嘛用的
這種介面是IDE設備的供電介面,也有叫大4p介面。
這種介面以前主要用於給IDE光碟機和硬碟供電,現在這類設備已經淘汰了。
現在這種介面一般閑置,或者用於給其他設備轉接後供電,比如顯卡輔助供電,機箱風扇供電等。
4. 台式電腦里有四個內存插口內存條要插那個
主板上的內存插槽通常有4根,如果手裡只有一根內存,那麼選擇插槽1,也就是最靠近處理器的內存插槽,性能是最佳的,相對於其他插槽大概有3%左右的提升。但是,如果選擇這個插槽,不得不面臨另一個問題:發熱。
處理器工作時產生的熱量比較大,處理器散熱器吹出的熱風更是直接吹到內存上,插槽1更加靠近處理器,也意味著內存在這里溫度更容易上升。
如果將處理器和內存的距離稍微拉大一點,情況顯然會有所改善。因此如果加上這方面的考慮,適合選擇插槽4,盡管在這個插槽中,內存帶寬會降低一點,但是讀寫性能的提高能夠彌補這一點。
(4)電腦四個插孔在哪裡擴展閱讀:
主板所支持的內存種類和容量都由內存插槽來決定的。內存插槽通常最少有兩個,最多的為4或者6或者8個,主要是主板價格差異。內存插槽多可以多插幾根內存,某些晶元組+系統可以支持32G或者更多的內存。
內存條通過金手指與主板連接,內存條正反兩面都帶有金手指。內存雙通道要求必須插相同顏色的內存,不按照規定插不能正常開啟內存雙通道功能。內存處理單元的所有數據流、電子流正是通過金手指與內存插槽的接觸與PC系統進行交換,因此其製作工藝對於內存連接顯得相當重要。
5. 戴爾筆記本電腦左邊4個介面,右邊3個介面,分別是干什麼用的
1、USB介面
USB介面是我們最常用的介面,一般筆記本上面帶有三個USB介面,大多採取2.0+3.0介面的組合形式,一般3.0口為藍色,速率快,2.0口為黑的
2、網路寬頻介面
3、音頻介面(耳機麥克風)
4、VGA介面
5、HDMI介面
6. 電腦電源上這個四孔的小插頭是幹嘛用的,插哪裡
左邊那個是大4pin,以前IDE硬碟光碟機用的,現在基本沒用了,少數機箱風扇有這個介面來取電
右邊那個4pin是軟碟機供電口,估計你都沒見過軟碟機吧。。。。。。
7. 電腦機箱後面有幾個不同顏色的插孔,分別
音頻介面通常用顏色來定義:1.草綠色:音頻輸出埠。可以連接耳機或音箱的輸入端。2.粉紅色:麥克風埠。3.藍色:音頻輸入埠。4.灰色:側邊環繞喇叭接頭。(在八聲道設置下)5.黑色:後置環繞喇叭接頭。(在四、六、八聲道設置下)6.桔黃色:中置/重低音喇叭接頭。(在六、八聲道設置下)
Perfect:一般情況下,插對1、2就行了。
8. 四個孔的電腦電源介面叫什麼
四個孔的電腦電源介面叫:cpu供電介面。
目前主流的PC主板上至少會配置兩種供電介面,一種是24pin主供電介面,另一個則是CPU供電介面。
與前者相對固定的形態相比,後者的配置就比較變化多端了,早期的標准配置是4pin介面,8pin介面多用於中高端主板上,而現在8pin介面已經逐步成為主流,中高端板型上配置的多是4+8pin介面,旗艦級主板則是2個甚至是3個8pin介面,以滿足不同狀況下的CPU供電需求。
從CPU供電介面的配置越來越高這點來看,我們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那就是CPU的功耗是越來越高了。這個結論似乎與我們的認知有些矛盾,因為新的CPU會採用更先進的製程工藝,而更先進的製程往往會帶來更低的功耗。
但實際上這是相對而言的,在性能與規模相同的情況下,更先進的製程工藝確實能帶來更低的功耗,但反過來說那就是在相同的功耗下。
先進的製程工藝往往可以帶來更高的硬體規模和更高的性能,對於廠商而言,其實它們更傾向於後者,因此新的CPU往往是有著更高的性能與更高的能耗比,但是就功耗而言,新的CPU還真的不一定比舊款產品更低。
(8)電腦四個插孔在哪裡擴展閱讀
CPU供電介面發展到4+8pin規格的原因:
CPU供電介面從4pin過渡到8pin的分界線,現在已經很難追溯了,因為兩者確實混合使用了很長一段時間,即便是現在的部分低端主板我們也仍然可以看到4pin供電介面的存在。
然而在中高端主板上,單8pin供電介面與4+8pin供電介面的分界線就要明顯得多了,以英特爾陣營為例,在其第八代酷睿處理器加Z370主板的搭配上,單8pin供電介面基本上是主流。
而到了現在第九代酷睿處理器加Z390主板的搭配上,4+8pin已經成為了標配,這裡面除了有「Z390定位比Z370更高」的需求外,第九代酷睿處理器有著更高的功耗需求這點恐怕也是「功不可沒」。
只是就目前的狀況而言,單8pin的CPU供電仍然可以滿足正常狀態下的使用需求,因此絕大部分的主板並沒有強制要求必須把4pin和8pin供電介面都接上後才能開機,一般來說只要把8pin介面接上就可以正常使用了。
但如果玩家喜歡超頻,而且使用的還是酷睿i9-9900K這樣的旗艦處理器,那把CPU供電介面全部接上還是很有必要的,這樣CPU不僅可以獲得穩定的供電,也可以避免單個介面電流過大導致的發熱異常問題,對整機安全也是一種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