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在哪裡誕生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電腦ENIAC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方要求賓州大學莫奇來(Mauchly)博士和他的學生愛克特(Eckert) 設計以真空管取代繼電器的「電子化」電腦——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電子數字積分器與計算器), 目的是用來計算炮彈彈道。
這部機器使用了18800個真空管,長50英尺,寬30英尺, 佔地1500平方英尺,重達30噸(大約是一間半的教室大,六隻大象重)。它的計算速度快,每秒可從事5000次的加法運算,運作了九年之久。吃電很兇, 據傳ENIAC每次一開機,整個費城西區的電燈都為之黯然失色。
1949年,第一台存儲程序計算機--EDSAC在劍橋大學投入運行,ENIAC和EDSAC均屬於第一代計算機。
『貳』 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產生於哪個國家 是哪一年產生的 英文名字是什麼
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終於在1946年2月14日問世。而它的開發經費幾經追加,最後達到48萬美元。
這台名為「埃尼阿克」的電子計算機,如今看來簡直就是一個怪物。其內部有成千上萬個電子管、二極體、電阻器等元件,電路的焊接點多達50萬個;在機器表面,則布滿電表、電線和指示燈。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它的耗電量超過174千瓦小時,據說在使用時全鎮的電燈都會變暗;而且它的電子管平均每隔15分鍾就要燒壞一隻,科學家們不得不滿頭大汗地不停更換。然而,「埃尼阿克」的計算速度卻是手工計算的20萬倍、繼電器計算機的1000倍。美國軍方也從中嘗到了甜頭,因為它計算炮彈彈道只需要3秒鍾,而在此之前,則需要200人手工計算兩個月。除了常規的彈道計算外,它後來還涉及諸多的科研領域,曾在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55年10月2日,「埃尼阿克」宣告「退役」後,被陳列在華盛頓的一家博物館里。
回答者:sosabc123456 - 助理 二級 2-16 22:
是美國
『叄』 世界上第一台電腦在哪裡誕生的
美國
1946年運行的人類第一台電子計算機(ENIAC)埃尼阿克
1946年運行的人類第一台電子計算機(ENIAC)~美國軍方花費了48萬美元經費在ENIAC項目上,這在當時可是一筆巨款,要不是為了二次世界大戰,誰能捨得出這么大的錢?事實上ENIAC也是美國陸軍軍械部和賓州大學莫爾學院聯合發布的,而非書本上所提的只有賓州大學。
從技術上而言,ENIAC是沒有太明晰的CPU概念的。因為它採用電子管作為基本電子元件。用了足足18800個電子管,而每個電子管大約有一個普通家用 25瓦燈泡那麼大。這樣整部電腦就有了8英尺高、3英尺寬、100英尺長的身軀,體積有研立方米,重達30噸,耗電高達140千瓦。每秒能進行5000次加法運算(而人最快的運算速度每秒僅5次加法運算),還能進行平方和立方運算,計算正弦和餘弦等三角函數的值及其它一些更復雜的運算。這樣的速度在當時已經是人類智慧的最高水平。
內部有成千上萬個電子管、二極體、電阻器等元件,電路的焊接點多達50萬個;在機器表面,則布滿電表、電線和指示燈。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它的耗電量超過 174千瓦小時,據說在使用時全鎮的電燈都會變暗;而且它的電子管平均每隔15分鍾就要燒壞一隻,科學家們不得不滿頭大汗地不停更換。然而,「埃尼阿克」 的計算速度卻是手工計算的20萬倍、繼電器計算機的1000倍。美國軍方也從中嘗到了甜頭,因為它計算炮彈彈道只需要3秒鍾,而在此之前,則需要200人手工計算兩個月。除了常規的彈道計算外,它後來還涉及諸多的科研領域,曾在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55年10月2日,「ENIAC埃尼阿克」宣告「退役」後,被陳列在華盛頓的一家博物館里。
『肆』 世界上第一台電腦在哪個國家產生
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計算機「ENIAC」於1946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發明人是美國人莫克利(JohnW.Mauchly)和艾克特(J.PresperEckert)。美國國防部用它來進行彈道計算。它是一個龐然大物,用了18000個電子管,佔地170平方米,重達30噸,耗電功率約150千瓦,每秒鍾可進行5000次運算,這在現在看來微不足道,但在當時卻是破天荒的。 ENIAC以電子管作為元器件,所以又被稱為電子管計算機,是計算機的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由於使用的電子管體積很大,耗電量大,易發熱,因而工作的時間不能太長。
『伍』 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誕生於哪年哪個國家誕生過程是怎樣的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它的名字叫埃尼阿克(ENIAC),它由18000多個電子管組成,體重達30多噸,佔地有兩三間教室那麼大,是一台又大又笨重地機器。它的誕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對人類歷史的發展產生了及其深遠的影響。
誕生過程:
1943年美國國防部批准了由Pennsyvania大學John Mauchly教授和John Presper Echert工程師提出的製造一台由電子管構成的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電子數字積分器和計算器)的計劃,其目的是計算新型火炮的彈道軌跡。
ENIAC於1946年2月14日交付使用,它由17468個電子管、6萬個電阻器、1萬個電容器和6千個開關組成,重達30噸,佔地160平方米,耗電174千瓦,耗資45萬美元。這台計算機每秒只能運行5千次加法運算。
1945年ENIAC的顧問von Neumann在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Computer,電子離散變數計算機)計劃中首次提出了存儲程序的概念。這個思想幾乎同時被英國的科學家Turing想到。
1946年,von Neumann在Princeton Institute進行高級研究時,設計了一台存儲程序的計算機IAS,雖然IAS直到1952年也未能問世,但IAS的總體結構得到確認,並成為後來通用計算機的原型。
20世紀50年代出現了Sperry和IBM兩大製造計算機的公司,IBM公司於1952年推出了程序控制的計算機701,1955年又推出了702,後來形成了700/7000系列,使IBM公司成為計算機製造商的絕對權威。
埃尼阿克簡介:
埃尼阿克(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簡稱ENIAC),即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是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計算機,也是繼 ABC(阿塔納索夫-貝瑞計算機)之後的第二台電子計算機,它是圖靈完全的電子計算機,能夠重新編程,解決各種計算問題。
它於1946年2月14日在美國宣告誕生,被當時的新聞贊譽為「巨腦」,它的計算速度比機電機器提高了一千倍。承擔開發任務的「莫爾小組」由四位科學家和工程師埃克特、莫克利、戈爾斯坦、博克斯組成。
『陸』 世界上第一台電腦起源於哪
第一台計算機(ENIAC)於1946年2月,在美國誕生。提出程序存儲的是美國的數學家 馮^諾依曼, 在美國陸軍部的資助下,與1943年開始了ENIAC的研製,1946年完成;負責人是John W.Mauchly 和J.Presper Eckert,重30 噸,用了18000 個電子管,功率25 千瓦,主要用於計算彈道和氫彈的研製。
電子計算機的出現盡管只有60年的時間,但它的誕生卻是人類數百年努力的積累。早在17世紀,一批歐洲數學家就已開始研製計算機。1642年,為了協助擔任稅務局長的父親,年僅19歲的法國數學家帕斯卡成功地製造了第一台鍾表齒輪式機械計算機,但僅能做加減法運算。在此基礎上,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於1678年發明了可做乘除運算的計算機。但這些機械計算機的性能過於落後,遠遠滿足不了人們的需要。一百多年後,英國數學家巴貝奇於1822年設計出了一種更為先進的計算機。遺憾的是,由於當時工業水平所限,巴貝奇的設計根本無法實現。
此後一百年間,人類在電磁學、電工學、電子學領域不斷取得重大進展,為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二戰爆發後,美國陸軍軍械部為研製和開發新型大炮,在馬里蘭州的阿伯丁設立了「彈道研究實驗室」。極為繁重的計算任務令那裡的研究人員大傷腦筋。盡管實驗室僱用了200多名計算快手,還是捉襟見肘。他們迫切需要一種新的計算機器,以提高工作效率。就在人們一籌莫展之時,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電機學院的莫克利博士提出了試制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設想。他的設想吸引了陸軍軍械部,他們立即要求莫爾學院擬定一份研製計劃。
按照科學家們的估計,製造一台電子計算機所需的經費為15萬美元,這在當時是一筆巨款,因此遭到了軍方內部很多人的堅決反對。眼看研製電子計算機的計劃就要夭折,美國著名數學家維伯倫博士堅定地站到了支持者的行列里,他最終說服了美國軍方。經過兩年多的緊張研製,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終於在1946年2月14日問世。而它的開發經費幾經追加,最後達到48萬美元。
『柒』 中國第一台電腦是出自哪裡
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我國的計算技術雖然只比日本晚一兩年,但畢竟距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已經晚了十年。大家一致的意見是:先學習掌握蘇聯已有的技術,在此基礎上,再根據我國的具體條件,開展自己的研究工作,即「先仿製後創新,仿製為了創新」。 1956年9月,我國派出赴蘇計算技術考察團。團長閔乃大,副團長王正,團員有吳幾康、范新弼、夏培肅、周壽憲、孫肅、莫根生、徐獻瑜、嚴又光,翻譯張偉、穆立立、李象生等15人。前蘇聯方面的接待單位是蘇聯科學院精密機械與計算技術研究所。在兩個多月的時間里,考察團分別對莫斯科、列寧格勒兩地的計算技術的科研、生產與教育進行了考察,並重點對M-20計算機進行了學習。 1957年4月,我國經政府途徑訂購了M-3計算機和БЭСМ計算機圖紙資料。在考察和取得圖紙資料的基礎上,研製工作開始了。以張梓昌、莫根生為首,組織了M-3(代號103)計算機工程組。通過全體研製人員的努力和北京有線電廠的密切配合,於1958年8月1日研製成功了我國第一台數字電子計算機。這台運算速度為每秒30次的電子管計算機,填補了我國現代電子計算機的空白。 1958年8月1日,103計算機部分研製人員歡聚在機器前,喜慶我國第一台數字電子計算機誕生。 1958年8月1日,我國第一台數字電子計算機——103機誕生,平均運算速度為每秒30次。經改進配置了磁心存儲器,計算機的運算速度提高到每秒1800次。北京有線電廠生產了36台,定名為DJS-1型計算機。 1956年夏,由毛主席提議,在周恩來總理的領導下,我國制定了《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把開創我國的計算技術事業等項目列為四大緊急措施之一。華羅庚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籌備委員會主任(1956年~1959年)。 104機是1959年10月1日宣布誕生的我國第一台大型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平均每秒運算1萬次,接近當時英國、日本計算機的指標。通過這台計算機的研製,創造了我國自主開發的條件,培養出從研究設計、生產製造、系統調試到技術保證的配套隊伍。北京有線電廠生產了7台,定名為DJS-2型計算機。 107計算機是1960年研製成功的我國第一台自行設計的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平均每秒運算250次。機器安裝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主要用於教學,也承擔一些計算任務。 119計算機是我國自行設計研製的第一台大型通用數字電子管計算機,平均浮點運算速度為每秒5萬次。1964年初通過國家級鑒定。119機完成了大量原子能、天氣預報等方面的計算任務。1964年,該機榮獲國家工業新產品展覽一等獎。(n101)
滿意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