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SSD硬碟:應用功能和機械硬碟是一樣的。主要用來存儲數據,用於數據的寫入和讀出。
2、網卡:主要負責上網等功能。
3、電池:在斷開外接電源時保證筆記本電腦可以工作一段時間,為電腦充電或支持電腦運行。
4、CPU散熱器:主要是為CPU散熱,當CPU散熱器出現問題不轉時,電腦會出現死機,藍屏等現象,主要用於計算機的散熱。
5、板載內存:主要是為CPU和硬碟交換數據時做臨時存儲用的。
6、喇叭:主要是播放聲音,音樂。
7、屏幕:通過像素點顯示內容。
8、鍵盤滑鼠:用於電腦的輸入和輸出。
9、處理器:對輸入程序進行處理。
10、顯卡:用於圖形處理。
11、內存:用於臨時取用硬碟數據,然後讀出。
⑵ 可以解釋下,筆記本電腦的內存,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是什麼意思嗎
筆記本電腦的內存就是電腦中的內存條,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是用來存儲電腦中文件的,它們的具體信息如下:
1、內存
內存就是電腦中的內存條,是計算機中重要的部件之一,它是與CPU進行溝通的橋梁。計算機中所有程序的運行都是在內存中進行的,因此內存的性能對計算機的影響非常大。內存越高,可以同時運行的程序文件就越多,而且還不會卡頓。
2、固態硬碟
固態硬碟是用固態電子存儲晶元陣列而製成的硬碟,它是不同於傳統機械硬碟的一種新型硬碟,和機械硬碟相比,固態硬碟的讀寫速度更快,而且它的晶元的工作溫度范圍很寬,不像機械硬碟那麼脆弱。
3、機械硬碟
機械硬碟是一種傳統硬碟,主要由:碟片,磁頭,碟片轉軸及控制電機,磁頭控制器,數據轉換器,介面,緩存等幾個部分組成。機械硬碟的讀寫次數比固態硬碟更多,所以它的使用壽命也更長,而且相比於固態硬碟,它的性價比更高。
(2)筆記本電腦內存和硬碟的英文擴展閱讀:
不止內存條和硬碟,CPU和顯卡更是衡量一台電腦好壞的標准:
1、CPU
CPU是一塊超大規模的集成電路,它是一台計算機的運算核心和控制核心,它的功能主要是解釋計算機指令以及處理計算機軟體中的數據。一個電腦是否可以同時進行多項任務就依賴CPU的好壞。
2、顯卡
顯卡是個人計算機最基本組成部分之一,用途是將計算機系統所需要的顯示信息進行轉換驅動顯示器,並向顯示器提供逐行或隔行掃描信號,控制顯示器的正確顯示。
顯卡分為集成顯卡和獨立顯卡,其中集成顯卡是集成在主板或CPU中的顯卡,它沒有自己的顯存,都是調用系統的運行內存作為顯存使用,功能不是很強。而獨立顯卡在主板上有自己的專屬插槽,而且還有自己的顯存,功能相比集成顯卡而言更加強勁。
⑶ 筆記本電腦的cpu 內存硬碟 顯卡主板等配置為什麼不如pc
CPU是中央處理器,相當於人的大腦。CPU的英文全稱是CentralProcessingUnit,即中央處理器。CPU從雛形出現到發展壯大的今天,由於製造技術的越來越先進,其集成度越來越高,內部的晶體管數達到幾百萬個。雖然從最初的CPU發展到現在其晶體管數增加了幾十倍,但是CPU的內部結構仍然可分為控制單元,邏輯單元和存儲單元三大部分。CPU的性能大致上反映出了它所配置的那部微機的性能,因此CPU的性能指標十分重要。CPU主要的性能指標有以下幾點:第一:主頻,也就是CPU的時鍾頻率,簡單地說也就是CPU的工作頻率。一般說來,一個時鍾周期完成的指令數是固定的,所以主頻越高,CPU的速度也就越快了。不過由於各種CPU的內部結構也不盡相同,所以並不能完全用主頻來概括CPU的性能。至於外頻就是系統匯流排的工作頻率;而倍頻則是指CPU外頻與主頻相差的倍數。用公式表示就是:主頻=外頻×倍頻。(笨笨熊註:我們購買計算機主要看CPU的主頻)第二:內存匯流排速度或者叫系統總路線速度,一般等同於CPU的外頻。內存匯流排的速度對整個系統性能來說很重要,由於內存速度的發展滯後於CPU的發展速度,為了緩解內存帶來的瓶頸,所以出現了二級緩存,來協調兩者之間的差異,而內存匯流排速度就是指CPU與二級(L2)高速緩存和內存之間的工作頻率。第三:工作電壓。工作電壓指的也就是CPU正常工作所需的電壓。早期CPU(386、486)由於工藝落後,它們的工作電壓一般為5V(奔騰等是3.5V/3.3V/2.8V等),隨著CPU的製造工藝與主頻的提高,CPU的工作電壓有逐步下降的趨勢,Intel最新出品的Coppermine已經採用1.6V的工作電壓了。低電壓能解決耗電過大和發熱過高的問題。這對於筆記本電腦尤其重要。(笨笨熊註:新賽揚是1.5V)第四:協處理器或者叫數學協處理器。在486以前的CPU裡面,是沒有內置協處理器的。由於協處理器主要的功能就是負責浮點運算,因此386、286、8088等等微機CPU的浮點運算性能都相當落後,自從486以後,CPU一般都內置了協處理器,協處理器的功能也不再局限於增強浮點運算。現在CPU的浮點單元(協處理器)往往對多媒體指令進行了優化。比如Intel的MMX技術,MMX是「多媒體擴展指令集」的縮寫。MMX是Intel公司在1996年為增強PentiumCPU在音像、圖形和通信應用方面而採取的新技術。為CPU新增加57條MMX指令,把處理多媒體的能力提高了60%左右。(笨笨熊註:現在「銅礦」PⅢ還有MMX2技術,將來還會有三代、四代MMX技術,名稱可能不同,意思是一樣的)第五:流水線技術、超標量。流水線(pipeline)是Intel首次在486晶元中開始使用的。流水線的工作方式就象工業生產上的裝配流水線。在CPU中由5~6個不同功能的電路單元組成一條指令處理流水線,然後將一條X86指令分成5~6步後再由這些電路單元分別執行,這樣就能實現在一個CPU時鍾周期完成一條指令,因此提高了CPU的運算速度。超流水線是指某型CPU內部的流水線超過通常的5~6步以上,例如Pentiumpro的流水線就長達14步。將流水線設計的步(級)數越多,其完成一條指令的速度越快,因此才能適應工作主頻更高的CPU。超標量是指在一個時鍾周期內CPU可以執行一條以上的指令。這在486或者以前的CPU上是很難想像的,只有Pentium級以上CPU才具有這種超標量結構;這是因為現代的CPU越來越多的採用了RISC技術,所以才會超標量的CPU。第六:亂序執行和分枝預測,亂序執行是指CPU採用了允許將多條指令不按程序規定的順序分開發送給各相應電路單元處理的技術。分枝是指程序運行時需要改變的節點。分枝有無條件分枝和有條件分枝,其中無條件分枝只需要CPU按指令順序執行,而條件分枝則必須根據處理結果再決定程序運行方向是否改變,因此需要「分枝預測」技術處理的是條件分枝。第七:L1高速緩存,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一級高速緩存。在CPU裡面內置了高速緩存可以提高CPU的運行效率。內置的L1高速緩存的容量和結構對CPU的性能影響較大,不過高速緩沖存儲器均由靜態RAM組成,結構較復雜,在CPU管芯面積不能太大的情況下,L1級高速緩存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採用回寫(WriteBack)結構的高速緩存。它對讀和寫操作均有可提供緩存。而採用寫通(Write-through)結構的高速緩存,僅對讀操作有效。在486以上的計算機中基本採用了回寫式高速緩存。第八:L2高速緩存,指CPU外部的高速緩存。PentiumPro處理器的L2和CPU運行在相同頻率下的,但成本昂貴,所以PentiumII運行在相當於CPU頻率一半下的,容量為512K。為降低成本Intel公司曾生產了一種不帶L2的CPU名為賽揚。(笨笨熊註:現在銅礦及新賽揚的L2緩存與CPU同頻,所以高端1G以上的晶元大戰中Intel暫時領先於L2隻有主頻一半或三分之一的AMD的K7)第九:製造工藝,PentiumCPU的製造工藝是0.35微米,PII和賽揚可以達到0.25微米,最新的CPU製造工藝可以達到0.18微米,並且將採用銅配線技術,可以極大地提高CCPU的集成度和工作頻率。內存的作用相當於一個容器,電腦在處理你的信息,比如你打一段字,或者進行游戲的時候呢,就會在這個容器裡面進行。這個容器如果比較大呢裝的就比較多,所以內存較大的話處理信息的速度就會快很多,但並不是越大越好,太大了也是浪費資源的。內存的分類:內存分為DRAM和ROM兩種,前者又叫動態隨機存儲器,它的一個主要特徵是斷電後數據會丟失,我們平時說的內存就是指這一種;後者又叫只讀存儲器,我們平時開機首先啟動的是存於主板上ROM中的BIOS程序,然後再由它去調用硬碟中的Windows,ROM的一個主要特徵是斷電後數據不會丟失。呵呵,希望能解決樓主的問題···注意區分內存和硬碟的區別硬碟只能儲存軟體,但是不能進行處理的,處理只能靠內存來處理。顯卡又稱為視頻卡、視頻適配器、圖形卡、圖形適配器和顯示適配器等等。它是主機與顯示器之間連接的「橋梁」,作用是控制電腦的圖形輸出,負責將CPU送來的的影象數據處理成顯示器認識的格式,再送到顯示器形成圖象。顯卡主要由顯示晶元(即圖形處理晶元GraphicProcessingUnit)、顯存、數模轉換器(RAMDAC)、VGABIOS、各方面介面等幾部分組成。顯卡分為ISA顯卡、PCI顯卡、AGP顯卡、PCI-E顯卡等類型,ISA顯卡、PCI顯卡已淘汰,AGP顯卡也面臨淘汰,PCI-E顯卡是最新型的顯卡。現在也有一些主板是集成顯卡的。每一塊顯示卡基本上都是由「顯示主晶元」,「顯示緩存」(簡稱顯存),「BIOS」,數字模擬轉換器(RAMDAC),「顯卡的介面」以及卡上的電容、電阻等組成。多功能顯卡還配備了視頻輸出以及輸入,供特殊需要。隨著技術的發展,目前大多數顯卡都將RAMDAC集成到了主晶元了。顯示主晶元顧名思義,顯示主晶元自然是顯示卡的核心,如nVIDIA公司的TNT2、GeForce2、GeForceMX以及現在剛出現市場不久的GeForce4。它們的主要任務就是處理系統輸入的視頻信息並將其進行構建、渲染等工作。顯示主晶元的性能直接決定這顯示卡性能的高低,不同的顯示晶元,不論從內部結構還是其性能,都存在著差異,而其價格差別也很大。一般來說,越貴的顯卡,性能自然越好。顯存:顯示卡的主晶元在整個顯示卡中的地位固然重要,但顯存的大小與好壞也直接關系著顯示卡的性能高低。目前的顯存主要是有這么幾種:SGRAM、SDRAM、DDR。顯卡的主要作用是將CPU提供的指令和數據進行相應的處理變成顯示器能夠接受的文字或圖象後顯示出來,以便為用戶繼續運行或終止程序提供依據。通俗點,顯卡在你玩大型3D游戲時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顯卡越高端,玩3D的效果就越好。如果沒有顯卡,或顯卡較低級,則玩3D游戲時,畫面切換緩慢,動作失真幅度大,感官得不到充分的刺激,娛樂效果將大打折扣。描述顯卡性能的主要參數是顯存,目前家用電腦玩3D游戲的推薦顯卡配置:顯存在128MB就差不多了,如果要求特別高,也可以配置擁有256MB或512MB顯存的顯卡計算機中的所有數據都保存在硬碟上,很簡單硬碟的作用就是存儲數據就像人體神經部分和血管的總和,負責各個部件信息傳輸,又負責大部分各個部件電源供電(小部分還是電源單獨供電)主板,又叫主機板(mainboard)、系統板(systembourd)和母板(motherboard);它安裝在機箱內,是微機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部件之一。主板一般為矩形電路板,上面安裝了組成計算機的主要電路系統,一般有BIOS晶元、I/O控制晶元、鍵盤和面板控制開關介面、指示燈插接件、擴充插槽、主板及插卡的直流電源供電接插件等元件。主板的另一特點,是採用了開放式結構。主板上大都有6-8個擴展插槽,供PC機外圍設備的控制卡(適配器)插接。通過更換這些插卡,可以對微機的相應子系統進行局部升級,使廠家和用戶在配置機型方面有更大的靈活性。總之,主板在整個微機系統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可以說,主板的類型和檔次決定著整個微機系統的類型和檔次,主板的性能影響著整個微機系統的性能。就好比一棟大樓如果沒有堅實的地基作為基礎,能行嗎?而主板在電腦中就扮演著地基的角色。
⑷ 新買的筆記本電腦,但是配置內存型號硬碟數碼的不理解,請翻譯一下上面所寫的內容,謝謝了
14寸LED顯示器,CPU是1007U,硬碟 500G轉速5400.內存2G DDR3 1600的,無線網卡是300M的,USB介面有 2.0 3.0兩種 電腦沒有安裝系統
⑸ 我想買筆記本,用來看電影玩游戲,筆記本的內存是什麼意思,是不是有個硬碟內存和什麼別的。
看了你對硬體不太了解,我打個簡單的比喻吧~你聽了就能明白了!
你存儲的文件是貨物!貨物就是放倉庫的,倉庫就是硬碟!CPU就是指揮者,你告訴CPU,你要把上面貨物放到顯示器上來給你看,這個時候內存就是貨車,內存去硬碟取出文件,然後再傳輸給CPU,CPU再經過顯卡,顯卡就把貨物送到目的地,顯示器上,你就可以看到了~內存4G最大就OK了~不玩大型游戲的話2G就OK!硬碟嘛,如果不看高清500G綽綽有餘,300G都差不多~看個人,硬碟的容量對電腦的速度影響不大,所以你要買的話還是選擇內存比較大的!
⑹ 筆記本電腦 英語怎麼說
筆記本電腦英語:notebook。
筆記本電腦(Laptop),簡稱筆記本,又稱「攜帶型電腦,手提電腦、掌上電腦或膝上型電腦」,特點是機身小巧。比台式機攜帶方便,是一種小型、便於攜帶的個人電腦。通常重1-3公斤。
當前發展趨勢是體積越來越小,重量越來越輕,功能越來越強。
為了縮小體積,筆記本電腦採用液晶顯示器(液晶LCD屏)。除鍵盤外,還裝有觸控板(Touchpad)或觸控點(Pointing stick)作為定位設備(Pointing device)。
筆記本電腦和台式機的區別在於便攜性,它對主板、CPU、內存、顯卡、硬碟的容量等有不同要求。
當今的筆記本電腦正在根據用途分化出不同的趨勢,上網本趨於日常辦公以及電影;商務本趨於穩定低功耗獲得更長久的續航時間;家用本擁有不錯的性能和很高的性價比,游戲本則是專門為了迎合少數人群外出遊戲使用的;發燒級配置,娛樂體驗效果好,當然價格不低,電池續航時間也不理想。
目前,全球市場上有很多品牌的筆記本電腦。依次為(不按順序排列):蘋果(Apple)、聯想(Lenovo)、惠普(HP)、華碩、宏碁(Acer)等。
註:筆記本電腦的品牌分三線,一線、准一線、二線和三線。
根據筆記本電腦大小、重量和定位,筆記本電腦一般可以分為台式機替代型、主流型、輕薄型 、超便攜 、游戲型、平板電腦和二合一電腦七類(因科技發展速度較快,本詞條僅提供當時主流配置及型號)。
該類筆記本電腦都擁有最強的性能,從硬體配置上來說,與高端台式機不相上下,處理器方面使用的一般都是使用桌面級處理器。固態硬碟或更高速硬碟;最高規格的筆記本電腦用專用顯卡或桌面級顯卡;15英寸或者更大屏幕的顯示屏;一個以上的內置藍光光碟機等等。
但是對於性能的提升,用戶也是需要為之付出代價的,因此隨之帶來的就是大體積、大重量和高發熱量,而由於體積大和重量重的緣故,也造成了此類機型的便攜性比較差,重量多高於3kg。
以上參考:筆記本——網路
⑺ 筆記本電腦內存和硬碟
內存是計算機中重要的部件之一,它是與CPU進行溝通的橋梁。計算機中所有程序的運行都是在內存中進行的,因此內存的性能對計算機的影響非常大。內存(Memory)也被稱為內存儲器,其作用是用於暫時存放CPU中的運算數據,以及與硬碟等外部存儲器交換的數據。只要計算機在運行中,CPU就會把需要運算的數據調到內存中進行運算,當運算完成後CPU再將結果傳送出來,內存的運行也決定了計算機的穩定運行。
內存是由內存晶元、電路板、金手指等部分組成的。
硬碟是電腦主要的存儲媒介之一,由一個或者多個鋁制或者玻璃制的碟片組成。碟片外覆蓋有鐵磁性材料。硬碟有固態硬碟(SSD
盤,新式硬碟)、機械硬碟(HDD
傳統硬碟)、混合硬碟(HHD
一塊基於傳統機械硬碟誕生出來的新硬碟)。SSD採用快閃記憶體顆粒來存儲,HDD採用磁性碟片來存儲,混合硬碟(HHD:
Hybrid
Hard
Disk)是把磁性硬碟和快閃記憶體集成到一起的一種硬碟。絕大多數硬碟都是固定硬碟,被永久性地密封固定在硬碟驅動器中。
⑻ 什麼是PC電腦
PC概述
一種設計用於六次由七個人使用的計算機。個人計算機不需要共享其他計算機的處理、磁碟和列印機等資源。
PC (personal computer),個人計算機一詞源自於1978年IBM的第一部桌上型計算機型號PC,在此之前有Apple II的個人用計算機。能獨立運行、完成特定功能的個人計算機。個人計算機不需要共享其他計算機的處理、磁碟和列印機等資源也可以獨立工作。今天,個人計算機一詞則泛指所有的個人計算機、如桌上型計算機、筆記型計算機、或是兼容於IBM系統的個人計算機等。
在計算機的發展史上,曾經有十段時間,計算機依功能與體積大小而被劃分為:超級計算機、大型計算機(巨型機)、中型計算機、小型計算機、微型計算機。計算機在被發明後的20年內,一般以巨型機為主,一般來說,程序員負責編程,而有專門的錄入人員負責錄入與輸出。因此,微型計算機的普及與廣泛應用,應歸功於Apple電腦的發明(蘋果電腦公司的創始人喬布斯成立公司後的產品),以及IBM公司出品的PC機,因此,PC機與Apple機的區別在於:一個是使用DOS操作系統,另一個則是使用的蘋果機專有的操作系統。
由於蘋果機只是獨家生產,而IBM公司卻將其產品的各個模塊組件的標准予以公布,從而,其他公司可以根據這些介面標准生產具備兼容性的計算機,從而,PC機與兼容機的概念開始流行。
因此,PC機與蘋果機,分別代表兩種類型的機器。同時,也產生了兼容機的概念。兼容機是指兼容IBM PC的計算機。
由上可見,PC機與蘋果機同屬於微型計算機(簡稱微機)
[編輯本段]【PC的誕生】
1981年8月12日是一個普通的日子,但對全球計算機產業來說則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在這一天,IBM公司正式推出了全球第一台個人計算機——IBM PC,該機採用主頻4.77MHz的Intel 8088微處理器,運行微軟公司專門為IBM PC開發的MS-DOS操作系統。
雖然早在IBM PC推出之前,天才神童「網路帽子」就已經在自家的車庫里拼裝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微型計算機,使計算機從「蠢笨的大鐵櫃」變成人人伸手可及的小型機器。但是,IBM PC的誕生才真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為它首創了個人電腦(Personal Computer)的概念,並為PC制訂了全球通用的工業標准。它所用的處理器晶元來自Intel公司,DOS磁碟操作系統來自由32人組成的微軟公司,不久之後就催生了微軟和Intel這兩大PC時代的霸主。直到今天,「IBM PC及其兼容機」始終是PC工業標準的代名詞。為促使PC產業的健康發展,IBM對所有廠商開放PC工業標准,從而使得這一產業迅速地發展成為20世紀80年代的主導性產業,並造就了Compaq等一大批IBM PC「兼容機」製造廠商。PC產業由此誕生。
[編輯本段]【PC發展史】
記錄了PC平台在發展和形成的20年風雨歷程中所經歷的25個重要事件和著名的失誤。
1981年
1. PC登場:在1981年時投資開發個人計算機是一件風險很大的事情。當時開發的個人計算機有好幾種,IBM PC也並不是其中的第一台,但是IBM PC卻是由當時備受尊重的公司推出的第一台PC。
1983年
2. Lotus公司的1-2-3電子表格軟體:Lotus公司的1-2-3電子表格軟體變成了PC的第一個受到眾人喜愛的應用程序。是菜單和屏幕上的幫助這樣一些革命性的概念幫助Lotus獲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
3. 克隆戰爭:Compaq的便攜PC使得PC有了獨立於IBM的標准。
4. 擺脫笨拙的軟盤束縛:IBM發布了PC/XT,這是個人計算機第一次有了硬碟驅動器作為標准設備。
5. PCjr——倒霉的後輩:IBM試圖用PCjr進入家用市場。但過高的價格、太低的擴展能力和其臭名昭著的鍵盤使這個系統失敗了。
1984年
6. Mac開始引導潮流:Apple公司的Macintosh計算機誕生。忠誠於PC的人們對Macintosh的滑鼠和圖形界面冷嘲熱諷,但是後來的PC卻越來越朝著Mac的風格發展。
7. 架構大調整:IBM重新推出的新品是PC AT。這是第一台採用Intel的286晶元的PC,AT也顯示了全新的16位匯流排和內嵌時鍾。
1985年
8. Windows 1.0以失敗告終:Windows 1.0發布,這是一次確定無疑的失敗。該操作系統的第一個版本一點兒也不討人喜歡,它不能正確地執行多任務;其運行速度之慢簡直就像是一隻被黏膠粘著的蝸牛。
1986年
9. Compaq推出基於386晶元的PC:這一事件代表了兩次變革:其一,Compaq用基於Intel的具有絕對優勢的386晶元的PC擊敗了藍色巨人;其二, IBM的PC市場控制地位開始動搖。
1987年
10. OS/2欲取代DOS未獲成功:IBM公司引入了想要成為DOS替代品的OS/2和PS/2。PS/2是作為基於一種全新的體系結構(稱為微通道——MicroChannel)的PC而推出的。無論是OS/2還是PS/2,這兩種產品都未能產生長久的影響。
1990年
11. IBM與Microsoft離婚:兩個巨人開始了各自獨立的行程。IBM以OS/2為手杖,而Microsoft則全力推行Windows。
12. 三次努力終於成就了Windows:Windows終於流行起來:這是由於Windows的3.0版本改進了外觀,多任務能力更好了。1991年的Windows 3.1和1993年的Windows for Workgroup 3.11延續了這個趨勢。
13. 捆綁辦公軟體:Microsoft把Word、Excel和PowerPoint綁到一起,改變了應用程序的銷售方法,慢慢地削弱競爭對手(例如1-2-3)的實力,使它們跟不上潮流。
1991年
14. 美國走向在線:一個稱為AOL的在線服務企業在這一年走入了PC的世界,人們不再需要藉助於技術專家的幫助就可以讀e-mail了。
15. Linux:芬蘭的大學生Linus Torvalds開發了一個類似Unix的操作系統,並用自己的名字為其命名,向外分發。全世界都對Linux的出現報以熱烈的歡迎。
1992年
16. 聲霸卡面世,多媒體誕生:Creative公司的音效卡Sound Blaster 16問世, PC的聲音不再意味著只是小小的2英寸喇叭。加上日益流行的CD-ROM驅動器,多媒體誕生了。xcjsj
1993年
17. 586 CPU晶元改用Pentium的名字推出:由於法庭判決Intel的競爭對手可以稱它們的晶元為386,Intel決定為其功能強大的新CPU命名為Pentium(奔騰)。
18. Windows NT發布:第一個脫離了DOS的Windows——Windows NT發布。但是太龐大,而且有許多Windows應用軟體都不能運行,所以Microsoft介紹說,這個OS只是為網路和專業用戶使用的。
1994年
19. Netscape公司免費發布了其瀏覽器Navigator的β版:正是這件事促使Internet獲得了無數人的關注,並開始著迷於網上沖浪。
20. Pentium晶元被發現運算錯誤:在極稀少的情況下,Pentium CPU晶元會出錯,Intel公司宣布只為能夠證明需要在這種極稀少的情況下使用的用戶免費調換。後來,它又把這種調換改為可為所有的來訪者提供了。
1995年
21. Windows 95面世:Microsoft公司為Windows 95的面世聘請搖滾歌星進行了聲勢浩大的宣傳。Windows 95把PC的應用平台向前推進了。
1998年
22. Windows 98內嵌瀏覽器事件:隨著Windows 98的面世,Internet Explorer瀏覽器變成了操作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Microsoft稱,從Windows 98中去掉瀏覽器是不可能的。
1999年
23. Microsoft的反壟斷案:美國聯邦反托拉斯案的主審法官Thomas Penfield Jackson說,Microsoft已經顯示出它將會用其巨大的市場能量和極高的利潤傷害競爭對手。Jackson法官決定在2000年與Microsoft公司斗爭。到目前為止,這個案子還處在訴訟過程之中。
24. AMD的Athlon晶元性能超過相同時鍾速度的奔騰III:AMD一向以克隆Intel的低速、廉價CPU著稱。但AMD在1999年發布的Athlon晶元在性能上卻超過了相同時鍾速度的奔騰III。
2000年
25. 在兩種Windows間受折磨:在向消費者承諾只有一個基於NT的Windows版本多年之後,Microsoft發布了兩個新版本的Windows,但是卻違反了其諾言。Windows 2000仍然是一個商業的OS,而Windows Me卻依然以Windows 95為核心。
[編輯本段]【PC卡】
PC卡這是一種僅相當於信用卡大小的可插撥設備,可被插接至計算機或Pocket PC。PC卡根據自身厚度被劃分為Type I、Type II和Type III三種型號。被插接至Pocket PC的PC卡設備將提供數據存儲或通信功能(例如,連接電話線或區域網)。
[編輯本段]【Pocket PC】
Pocket PC是一種手持設備,可幫助您存儲並檢索電子郵件、聯系人和約會信息,播放多媒體文件,玩賞電子游戲,藉助MSN Messenger交換文本消息,瀏覽Web內容……您將能夠與台式機實現信息交換和同步。
[編輯本段]【移動PC】
移動PC也被有些廠商稱做「便攜台式機」、「家用便攜一體機」,其特點是具有與筆記本電腦幾乎一樣的外觀,但沒有內置電池、PC卡插槽,一般通過交流電源供電,具有較強便攜性,而且內部結構較精簡,更便於用戶自行升級和維護。此外,多數機型還可選配外掛式電池,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移動計算。
移動PC與筆記本電腦的主要區別在於:移動PC的配件主要是採用台式機的配件,而筆記本的配件多是筆記本電腦專用的配件。
1、關於電池:移動PC一般沒有內置電池,而供電是通過交流電源供電,最近上市的移動PC也有內置電池的,但由於其採用台式機的配件功耗較大,所以電池的使用時間較短,經常會造成死機的現象,而筆記本百分之百配備有內置的專用電池,使用時間也較長。
2、關於PC卡插槽:移動PC基本上沒有支持PCMCIA的各種介面,而筆記本電腦都有各種PC擴展槽,能夠很方便的實現各種外圍產品的連接。
3、關於CPU等主要配件:移動PC的CPU都是採用台式機的CPU,多為P4系列,而筆記本的CPU大多採用筆記本電腦專用的移動型CPU,目前筆記本主流CPU是C4-M和P-M系列。移動PC採用的主板基本上是SIS集成一體化主板,內存也多用普通SDRAM,DDR內存比較少,硬碟也大多是5400轉的小容量。而筆記本電腦的CPU、主板、內存及硬碟等都是專用的。
4、關於性能:移動PC採用了台式機的配件,在性能上無法與採用專用配件的筆記本電腦相比。雖然現在有的移動PC也做得比較精緻,但遠比筆記本要笨重。
5、關於散熱:移動PC由於採用了台式機的配件,所以發熱量及功耗較大,這也是移動PC經常會死機的原因。而筆記本電腦一般都採用先進的銅熱管導熱技術,配合智能型散熱風扇,獨立的散熱空間,保證系統運行的穩定性。
6、關於價格:移動PC由於採用了台式機的配件,價格比筆記本電腦要低,而筆記本採用了主流的配置的話,一般價格會在萬元以上。
[編輯本段]【PC電腦品牌】
聯想
聯想ThinkCentre
戴爾
神舟
惠普
七喜
TCL
海爾
宏碁
新藍
方正
金翔雲
長城
明基
清華同方
恩伯爾
IBM
sony
ap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