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固態硬碟只用插sata線嗎不用插電源線嗎,我SATA3的,台式機
都用插的,可以按照如下方式進行分析:
1、首先固態硬碟同時要插SATA線和電源線的。
2、其次硬碟是獨立的硬體,必須連接電源才能工作。
3、SATA3.0傳輸速度翻番達到6Gbps,同時向下兼容,介面、數據線都沒有變動。傳輸速度達提升了很多。
㈡ 電腦2個硬碟,固態硬碟需要這根線嗎新買的固態硬碟沒有這根線。需不需要
這個是SATA數據線,一般你只要買SATA介面的SSD都會送你這個數據線,不過為了保險你可以保留著
㈢ 台式電腦上給硬碟供電的線沒有多餘的了,還想加一個硬碟,怎麼辦
首先,關於電源介面不夠的問題,你買一條電源一分二的線接上就可以解決。
其次,關於兩個硬碟分區的問題,不是人家說錯,就是你聽錯了,通常做法是保留原硬碟分區及系統不變,新增的硬碟直接分區做從盤,也就是說,系統還在原硬碟上,新增的硬碟只是做儲存數據之用。
最後,關於驅動沖突的問題,電腦只會從你一個硬碟上啟動系統,如果是設置成從原硬碟啟動,當然沒事,如果設置成從新增硬碟啟動,因為硬體更改,肯能會出現藍屏的情況。要避免這種情況,你只需要將新增的硬碟跳線設置成從盤(通常直接拔掉跳線帽即默認跳成從盤)。另外,你在bios里也可以設置硬碟啟動順序。
㈣ 台式電腦硬碟連接其他電腦外部USB介面用什麼線
,取代PATA硬碟成為下一代硬碟界面的主流。連光碟機界面也將在2005年之後有快速轉換成SATA界面。不過,外接式的儲存設備界面較常見的為USB2.0和IEEE 1394,在傳輸率上USB2.0最快可達480Mbps,IEEE 1394可達400Mbps。
但是這些介面的傳輸速度已經不能夠滿足越來越多的設備需要,而且不管是哪一種方法,你都必須先購買配備必要連接設備的外接盒,或直接移動硬碟產品,所以下一代外部傳輸介面必然會出現。那麼下一代外接傳輸介面是什麼樣子的呢?傳輸速度是多少?這就是今天我們所要討論的eSATA外置介面技術。
那麼到底什麼是eSATA技術呢?我們來看一下。
一、什麼是eSATA介面?eSATA規范解析
雖然支持熱插撥、規格更強的SATA規范已經推出了許久,但在主流市場中它一直無緣涉及移動存儲市場。我們能看到的事實是:絕大部分PC系統以及零售的主板上都沒有配置標準的外部SATA介面;市場上幾乎買不到提供SATA外部介面的移動存儲裝置;如果以裸體SATA硬碟直接應用在外部,它缺少方便的電力連接裝置並且本身也缺乏有效的保護,脆弱的PCB完全暴露在外面,而且由於SATA線纜只能插拔幾十次,這也似乎與移動的需求並不匹配。
然而eSATA似乎是最容易解決的問題,它不牽涉到底層的復雜技術,只需要完善下介面部分而已,最終的應用形式顯然是需要把硬碟配置在某種盒狀裝置內的,雖然SATA硬碟本身支持熱插拔。業界對eSATA介面的描述就是,基於標準的SATA線纜和介面,連接處加裝了金屬彈片來保證物理連接的穩固性,而eSATA線纜能夠插拔2000次,這也為eSATA搶班奪權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其實,eSATA並不是什麼新技術—eSATA實際上就是外置式SATA II規范,是業界標准介面Serial ATA(SATA)的延伸。注意eSATA是僅僅是一種擴展SATA介面,是用來連接外部而不是內部SATA設備。簡單的說就是通過eSATA技術,讓外部I/O介面使用SATA2功能,例如擁有eSATA介面,你可以輕松地將SATA2硬碟插到eSATA介面,而不用打開機箱更換SATA2硬碟。
SATA介面的設計僅供做為使用於系統機箱內。eSATA的出現將使得用戶可以在電腦外部連接SATA硬碟而不像過去只能局限於電腦內部。當然,你也可以用USB或者火線實現這一功能,但是eSATA的卻擁有極大的傳輸速度優勢:在目前的市場上,USB2.0的數據傳輸速度可以達到480Mb/s,IEEE1394的數據傳輸速度可以達到400Mb/s。然而eSATA最高卻可提供3000Mb/s的數據傳輸速度,遠遠高於USB2.0和IEEE1394,並且依然保持方便的熱插拔功能,用戶是不需要關機便能隨時接上或移除SATA裝置,十分方便。
外接界面 Mbps MBps
USB1.1 12 1.5
USB 2.0 480 60
1394 (Firewire) 400 50
1394b 800 100
eSATA 1.5Gb/s 1200 150
eSATA 3Gb/s 2400 300
雖eSATA2介面在理論上可以達到3Gbps的傳輸率,不過實際應用上,受硬碟內部傳輸率及主板的制約,實際數據傳輸可能介於1.5Gbps到3Gbps之間,但仍高於IEEE 1394、USB2.0的傳輸速率。
因此,快速的傳輸速度和方便的移動能力,在不久的將來,eSATA將取代USB2.0和IEEE 1394成為外部擴展介面的發展趨勢。然而,eSATA並不是只要將一個SATA埠移到PC電腦箱後面就可以了。使用於機箱內的SATA纜線和連接器並不適合直接用於外接的方式。為確保將SATA安全地移到機箱外,並通過SATA-IO國際組織的審核,業者需要解決下列問題:
·預防接頭在連接時發生靜電放電
·符合FCC與CE的電磁干擾規范
·開發強韌的纜線和連接器組件,以支持外接式儲存的頻繁插拔需求(典型的台式SATA只需要安裝一次即可)
·外部接頭需加裝遮蔽
ESATA SATA台式硬碟 eSATA的優點
連接組態 直片插刀式 L型 避免無遮蔽的接頭連接
連接深度 6.6mm 5mm 避免靜電放電所造成的損壞
纜線增加額外的遮蔽層部份遮蔽提供電磁干擾保護並符合FCC和CE輻射規范
連接器制動彈簧二種纜線類型:基本型連接器ClickConnect eSATA的制動彈簧和ClickConnect內部連接提供更安全的連接特性
插拔耐用性 5000次插拔 50次插拔 更耐用的連接特性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新一代的eSATA規范是由參與SATA-IO的會員廠商所擬定,而遵照規范開發方案的會員,可以使用eSATA標章做為識別。初期的外接SATA方案或許未能符合eSATA規范,而唯有取得eSATA標志認證的產品才代表其遵循最新的Serial ATA規范。
eSATA是SATA的外接式介面,但是配備更耐用的纜線和連接器。eSATA可以達到如同SATA般的傳輸速度,例如SATA 1.5Gb/s或SATA 3Gb/s。eSATA 3Gb/s速度同樣向下兼容於1.5Gb/s,與目前台式硬碟的情況相同。由於硬碟內部的數據持續傳輸率已高達75MB/sec,因此USB和1394的介面速率成為外接硬碟的瓶頸。同時eSATA外設還可以在主機內部的系統崩潰後作為啟動盤引導,直接將系統恢復,進一步增大其備份功能的附加值。
相比之下,現在的PC電腦不太容易從IEEE 1394或USB介面的硬碟上啟動。eSATA介面的另一個好處是有利於RAID性能的發揮,在埠多路器(Port Multiplier,簡稱PM)的幫助下,即使其介面帶寬只有1.5Gbps,也足夠讓2個硬碟充分施展(譬如RAID 0),而如果是3.0Gbps,則可以驅動4個硬碟而不致成為瓶頸。
要使用eSATA功能,你的PC必須擁有兩個條件,一個就是你的主板必須有SATA2介面,另一個就是擁有外置的eSATA轉介面,比如目前華擎775XFire-eSATA主板已經整合了eSATA轉介面,或你可以購買HighPoint推出外置eSATA轉介面:如果你具備這兩個條件,那麼你只需要使用一根SATA數據將SATA介面和eSATA介面連接起來就可以你的主板實現eSATA功能。
注意:在使用eSATA功能的時候,外接硬碟需要做一定變動,那就是跳線。目前硬碟廠商的官方網站都提供了具體的跳線指南,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㈤ SATA3介面的硬碟不需要電源線嗎
SATA3硬碟需要連接電源線。具體方法如下:
1、第一步,找到連接硬碟的電線。第一個是SATA3硬碟的電源輸入埠,這根連接著電腦電源。請參考下圖操作:
㈥ 為什麼筆記本電腦硬碟不需要sata 數據線直接插在主板上就可以,台式機硬碟需要sata數據線連接
因為台式機考慮到DIY個性化考慮,所以SATA介面不能使固定死的。
㈦ 台式電腦硬碟線應該插哪裡
台式電腦硬碟線插法步驟如下:
1、首先,找到用於在機箱中安裝SSD的線材,第一個是SSD的電源輸入介面,P4沒有特殊含義,只是被標記為電源提供的第四個此類介面。 形狀是平口的,如下圖所示,然後進入下一步。
㈧ 我想把電腦硬碟安裝到筆記本上,不想用硬碟盒,用線直接把電腦硬碟連接到筆記本上,可以嗎
可以給台式電腦的硬碟配個台式機硬碟盒USB3.0介面,也就是移動硬碟盒(USB3.0介面,帶獨立電源),把台式硬碟裝入在移動硬碟盒中。這樣就可以把台式硬碟當成移動硬碟來使用。如圖所示:
通常台式電腦的硬碟都是3.5寸的硬碟,但卻有兩種介面,一種是SATA串口介面,另一種是IDE並口介面。(如圖所示)
所以在給3.5寸的硬碟配硬碟盒時,要先了解硬碟是什麼介面,針對這硬碟的介面再配相應的移動硬碟盒。
㈨ 連接主板和硬碟的連接線需要另外購買的嗎
據情況而定,購買時可詢問客服是否贈送,不贈送就需要自行購買。
硬碟與主板之間的連線是SATA線(早期是IDE線,現已淘汰),這種線纜一般隨機箱或者主板贈送,通常在購買的主板里會附贈2條SATA數據線。如果沒有贈送就要自己購買了,也不是很貴。下圖是SATA線照片,一般銷售電腦配件的地方都可以買到。
硬碟只有一根線連接到主板,這根線是sata線,負責數據傳輸,這線是在主板盒子一起帶的,看看主板有說明附帶什麼產品,沒就自行購買,也就幾塊錢,機箱的連接線可以通用的。
(9)不需要電腦的硬碟介面線擴展閱讀
如果需要額外購買硬碟與主板連接線,要看電腦硬碟是那種介面:現在的新式硬碟所採用的是SATA介面,俗稱(小扁口),以前的比較老的電腦硬碟是IDE介面俗稱(寬口)。
不同的介面採用的連接線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電腦硬碟的連接線是和主板介面緊密連接的。不光是介面就連硬碟也要用螺絲固定在機箱對應的位置上以防硬碟移動或受到震動後損壞。
可以將硬碟放在別人的電腦上試試看(掛成從盤), 如果能夠正常使用則一定是你的硬碟連接線的問題。需要進行更換,要是不方便的話也可以將光碟機的連接線取下來,接上硬碟以確定是否連接線造成的。方法同前。
沒有多餘的連接線的話只使用一根連接線也是可以的,因為通常情況下電腦可以同時支持四個IDE設備正常工作(光碟機、硬碟、光碟機、硬碟)要分成兩組。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的人用電腦來進行拷貝光碟非常方便的原因。
只要分清連接線的主從順序就可以了。要是不知道可以參照以下:連接線的中端是從盤、終端是主盤,要是不確定也可以用跳線來處理:MA是主盤、主設備,SL是從盤、從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