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腦和硬碟連接的數據線是2種嗎!數據線的型號和用法及特點誰能解釋下!謝謝!
從整體的角度上,硬碟介面分為IDE、SATA、SCSI和光纖通道四種,IDE介面硬碟多用於家用產品中,也部分應用於伺服器,SCSI介面的硬碟則主要應用於伺服器市場,而光纖通道只在高端伺服器上,價格昂貴。SATA是種新生的硬碟介面類型,還正處於市場普及階段,在家用市場中有著廣泛的前景。在IDE和SCSI的大類別下,又可以分出多種具體的介面類型,又各自擁有不同的技術規范,具備不同的傳輸速度,比如ATA100和SATA;Ultra160 SCSI和Ultra320 SCSI都代表著一種具體的硬碟介面,各自的速度差異也較大。
IDE
IDE的英文全稱為「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即「電子集成驅動器」,它的本意是指把「硬碟控制器」與「盤體」集成在一起的硬碟驅動器。把盤體與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做法減少了硬碟介面的電纜數目與長度,數據傳輸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強,硬碟製造起來變得更容易,因為硬碟生產廠商不需要再擔心自己的硬碟是否與其它廠商生產的控制器兼容。對用戶而言,硬碟安裝起來也更為方便。IDE這一介面技術從誕生至今就一直在不斷發展,性能也不斷的提高,其擁有的價格低廉、兼容性強的特點,為其造就了其它類型硬碟無法替代的地位。
IDE代表著硬碟的一種類型,但在實際的應用中,人們也習慣用IDE來稱呼最早出現IDE類型硬碟ATA-1,這種類型的介面隨著介面技術的發展已經被淘汰了,而其後發展分支出更多類型的硬碟介面,比如ATA、Ultra ATA、DMA、Ultra DMA等介面都屬於IDE硬碟。
SCSI
SCSI的英文全稱為「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計算機系統介面),是同IDE(ATA)完全不同的介面,IDE介面是普通PC的標准介面,而SCSI並不是專門為硬碟設計的介面,是一種廣泛應用於小型機上的高速數據傳輸技術。SCSI介面具有應用范圍廣、多任務、帶寬大、CPU佔用率低,以及熱插拔等優點,但較高的價格使得它很難如IDE硬碟般普及,因此SCSI硬碟主要應用於中、高端伺服器和高檔工作站中。
光纖通道
光纖通道的英文拼寫是Fibre Channel,和SCIS介面一樣光纖通道最初也不是為硬碟設計開發的介面技術,是專門為網路系統設計的,但隨著存儲系統對速度的需求,才逐漸應用到硬碟系統中。光纖通道硬碟是為提高多硬碟存儲系統的速度和靈活性才開發的,它的出現大大提高了多硬碟系統的通信速度。光纖通道的主要特性有:熱插拔性、高速帶寬、遠程連接、連接設備數量大等。
光纖通道是為在像伺服器這樣的多硬碟系統環境而設計,能滿足高端工作站、伺服器、海量存儲子網路、外設間通過集線器、交換機和點對點連接進行雙向、串列數據通訊等系統對高數據傳輸率的要求。
SATA
SATA硬碟介面使用SATA(Serial ATA)口的硬碟又叫串口硬碟,是未來PC機硬碟的趨勢。2001年,由Intel、APT、Dell、IBM、希捷、邁拓這幾大廠商組成的Serial ATA委員會正式確立了Serial ATA 1.0規范,2002年,雖然串列ATA的相關設備還未正式上市,但Serial ATA委員會已搶先確立了Serial ATA 2.0規范。Serial ATA採用串列連接方式,串列ATA匯流排使用嵌入式時鍾信號,具備了更強的糾錯能力,與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區別在於能對傳輸指令(不僅僅是數據)進行檢查,如果發現錯誤會自動矯正,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數據傳輸的可靠性。串列介面還具有結構簡單、支持熱插拔的優點。
串口硬碟是一種完全不同於並行ATA的新型硬碟介面類型,由於採用串列方式傳輸數據而知名。相對於並行ATA來說,就具有非常多的優勢。首先,Serial ATA以連續串列的方式傳送數據,一次只會傳送1位數據。這樣能減少SATA介面的針腳數目,使連接電纜數目變少,效率也會更高。實際上,Serial ATA 僅用四支針腳就能完成所有的工作,分別用於連接電纜、連接地線、發送數據和接收數據,同時這樣的架構還能降低系統能耗和減小系統復雜性。其次,Serial ATA的起點更高、發展潛力更大,Serial ATA 1.0定義的數據傳輸率可達150MB/s,這比目前最新的並行ATA(即ATA/133)所能達到133MB/s的最高數據傳輸率還高,而在Serial ATA 2.0的數據傳輸率將達到300MB/s,最終SATA將實現600MB/s的最高數據傳輸率。
SATAII介面
SATA II是在SATA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主要特徵是外部傳輸率從SATA的1.5Gbps(150MB/sec)進一步提高到了3Gbps(300MB/sec),此外還包括NCQ(Native Command Queuing,原生命令隊列)、埠多路器(Port Multiplier)、交錯啟動(Staggered Spin-up)等一系列的技術特徵。單純的外部傳輸率達到3Gbps並不是真正的SATA II。
SATA II的關鍵技術就是3Gbps的外部傳輸率和NCQ技術。NCQ技術可以對硬碟的指令執行順序進行優化,避免像傳統硬碟那樣機械地按照接收指令的先後順序移動磁頭讀寫硬碟的不同位置,與此相反,它會在接收命令後對其進行排序,排序後的磁頭將以高效率的順序進行定址,從而避免磁頭反復移動帶來的損耗,延長硬碟壽命。另外並非所有的SATA硬碟都可以使用NCQ技術,除了硬碟本身要支持 NCQ之外,也要求主板晶元組的SATA控制器支持NCQ。此外,NCQ技術不支持FAT文件系統,只支持NTFS文件系統。
由於SATA設備市場比較混亂,不少SATA設備提供商在市場宣傳中濫用「SATA II」的現象愈演愈烈,例如某些號稱「SATA II」的硬碟卻僅支持3Gbps而不支持NCQ,而某些只具有1.5Gbps的硬碟卻又支持NCQ,所以,由希捷(Seagate)所主導的SATA-IO(Serial AT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ATA國際組織,原SATA工作組)又宣布了SATA 2.5規范,收錄了原先SATA II所具有的大部分功能——從3Gbps和NCQ到交錯啟動(Staggered Spin-up)、熱插拔(Hot Plug)、埠多路器(Port Multiplier)以及比較新的eSATA(External SATA,外置式SATA介面)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採用較早的僅支持1.5Gbps的南橋晶元(例如VIA VT8237和NVIDIA nForce2 MCP-R/MCP-Gb)的主板在使用SATA II硬碟時,可能會出現找不到硬碟或藍屏的情況。不過大部分硬碟廠商都在硬碟上設置了一個速度選擇跳線,以便強制選擇1.5Gbps或3Gbps的工作模式(少數硬碟廠商則是通過相應的工具軟體來設置),只要把硬碟強制設置為1.5Gbps,SATA II硬碟照樣可以在老主板上正常使用。
SATA硬碟在設置RAID模式時,一般都需要安裝主板晶元組廠商所提供的驅動,但也有少數較老的SATA RAID控制器在打了最新補丁的某些版本的Windows XP系統里不需要載入驅動就可以組建RAID。
[編輯本段]發展歷程
今日談隨著技術的成熟,越來越多的主板和硬碟都開始支持SATA(串列ATA),SATA介面逐漸有取代傳統的PATA(並行ATA)的趨勢。
那麼SATA和PATA在傳輸模式上有何區別,SATA相對PATA又有何優勢呢?這就正是本文需要討論的話題。
何謂並行ATA
ATA其實是IDE設備的介面標准,大部分硬碟、光碟機、軟碟機等等都使用的是ATA介面。譬如現在絕大部分的朋友用的都是並行ATA介面的硬碟,應該對它80針排線的介面是再熟悉不過了吧?平常我們說到硬碟介面,就不得不提到什麼Ultra-ATA/100、Ultra-ATA/133,這表示什麼呢?這告訴我們該硬碟介面的最大傳輸速率為100MB/s和133MB/s,且硬碟是以並行的方式進行數據傳輸,所以我們也把這類硬碟稱為並行ATA。
何謂串列ATA
串列ATA全稱是Serial ATA,它是一種新的介面標准。與並行ATA的主要不同就在於它的傳輸方式。它和並行傳輸不同,它只有兩對數據線,採用點對點傳輸,以比並行傳輸更高的速度將數據分組傳輸。現在的串列ATA介面傳輸速率為150MB/s,而且這個值將會迅速增長。
串列ATA和並行ATA傳輸的區別
舉個比較誇張的例子,A、B兩支隊伍在比賽搬運包裹,A代表並行ATA,B代表串列ATA。
比賽開始,A派出了40個人用人力搬運包裹,而B只派出去了一輛貨車來搬運。在一個來回里他們搬運的包裹數量都相同,大家可以很清楚最後的結果,當然是用貨車搬運的B隊先把包裹運完,因為貨車的速度比人步行的速度快得多多了。同樣,串列傳輸比並行傳輸的速率高就類似這個道理。
回到現實中來,現在的並行ATA介面使用的是16位的雙向匯流排,在1個數據傳輸周期內可以傳輸4個位元組的數據;而串列ATA使用的8位匯流排,每個時鍾周期能傳送1個位元組。
這兩種傳輸方式除了在每個時鍾周期內傳輸速度不一樣之外,在傳輸的模式上也有根本的區別,串列ATA數據是一個接著一個數據包進行傳輸,而並行ATA則是一次同時傳送數個數據包,雖然表面上一個周期內並行ATA傳送的數據更多,但是我們不要忘了,串列ATA的時鍾頻率要比並行的時鍾頻率高很多,也就是說,單位時間內,進行數據傳輸的周期數目更多,所以串列ATA的傳輸率高於並行ATA的傳輸率,並且未來還有更大的提升空間。
為什麼要採用串列ATA介面?
這個回答很簡單,當然是為了獲得更高的數據傳輸率。隨著當前設備需求的數據傳輸率越來越高,介面的工作頻率也越來越高,並行ATA介面逐漸暴露出一些設計上的「硬傷」,其中最致命的就是並行線路的信號干擾。由於傳統並行ATA採用並行的匯流排傳輸數據,必須要求各個線路上數據同步,如果數據不能同步,就會出現反復讀取數據,導致性能的下降,甚至導致讀取數據不穩定。
而採用排線設計的數據線,正是數據讀取無法更快的「罪魁禍首」。由於並排的高速信號在傳輸時,會在每條電纜的周圍產生微弱的電磁場,進而影響到其它數據線中的數據傳遞,還會因為線纜的長度和電壓的變化而不斷變化,隨著匯流排頻率的提升,磁場的強度也越來越大,信號干擾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
從理論上說串列傳輸的工作頻率可以無限提高,串列ATA就是通過提高工作頻率來提升介面傳輸速率的。因此串列ATA可以實現更高的傳輸速率,而並行ATA在沒有有效地解決信號串擾問題之前,則很難達到這樣高的傳輸速率。
並行ATA介面在匯流排頻率方面受到其設計的制約,並不能一味地提升,而隨著對數據傳輸率的要求越來越高,目前最快的並行ATA介面ATA133的頻率為33MHz,這個幾乎已經達到了並行介面的極限,再繼續改造線路已不太現實。所以推出新的介面勢在必行。
除了傳輸率較高之外,SATA還有哪些優點呢?
1.數據更可靠
在校驗方面,並行ATA匯流排只是簡單的CRC校驗,一旦接收方發現數據傳輸出現問題,就會自行將這些數據丟棄、然後要求重發,如果數據信號相互干擾過大,就會嚴重影響硬碟的性能。
而串列ATA既對命令進行CRC校驗,也對數據分組進行CRC校驗,以此提高匯流排的可靠性。
2.連線更簡單
在數據線方面,並行ATA採用80針的排線,串列ATA由於採用點對點方式傳輸數據,所以只需要4條線路即可完成發送和接收功能,加上另外的三條地線,一共只需要7條的物理連線就可滿足數據傳輸的需要。由於傳輸數據線較少,使得SATA在物理線路的電氣性能方面的干擾大大減小,這也保證了未來磁碟傳輸率進一步的提升。
和並行ATA相比,串列ATA的數據線更細小,這也使得機箱內部的連線比較容易整理,有助於機箱內部空氣的流通,使得機箱內部的散熱更好。同樣,串列ATA還有採用非排針腳設計的介面和支持熱插拔功能等優點。
串列ATA推出之後,並行ATA還會存在嗎?
總的說來,串列ATA的優勢是很明顯的。當然,目前還有一些相對比較低速的設備在使用並行ATA,如光碟機、刻錄機等設備,並行ATA的傳輸率已經可以滿足需要,所以,並行和串列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並存。當然,並行ATA支持所有的ATA設備,也可支持光碟機等設備,但是串列ATA目前會先運用在硬碟上,未來將會支持更多的存儲設備。
[編輯本段]IDE介面和SATA介面的區別
硬碟介面是硬碟與主機系統間的連接部件,作用是在硬碟緩存和主機內存之間傳輸數據。不同的硬碟介面決定著硬碟與計算機之間的連接速度,在整個系統中,硬碟介面的優劣直接影響著程序運行快慢和系統性能好壞。從家用用戶的角度出發,硬碟介面分為IDE、SATA兩種規格,不過他們各自具有自身的優勢和特點,用戶需要根據自身的情況來加以選擇。
IDE介面硬碟一般就是我們俗稱的並行規格的PATA硬碟,目前大多數台式存儲系統採用的都是稱為Ultra-ATA的並行匯流排介面硬碟產品,這樣的規格技術是自80年代以來一直被應用在桌上型系統作為主流的內部儲存互連技術,由於運用領域十分廣泛時間又較長,所以成熟的技術帶來的是大規模集成製造的低成本和飛速發展的大容量。
由於長時間的沒有改變,在數據的傳輸上來看,這種IDE介面硬碟顯得有一些滯後,因為目前主流的PATA硬碟僅能支持ATA/100和ATA/133兩種數據傳輸規范,傳輸速率最高只能達到 每秒100或133MB,這僅可以滿足目前一般情況下的大容量硬碟數據傳輸。另外,這類硬碟所使用的80-pin數據線在機箱內部雜而亂,它會阻礙空氣在機箱里的流動,從而影響到系統的散熱。雖然劣勢明顯,不過對於一些原來老用戶來說,由於原有的主板平台並不支持SATA介面,這種IDE介面的PATA大容量硬碟還是首選,還有一些用戶認為這類型的硬碟在技術上成熟、穩定,所以也選擇這類型的PATA硬碟。
由英特爾、戴爾、希捷、Maxtor以及APT等廠商所組成serialata.org,推出了就硬碟而言的新技術規格,Serial ATA,它為串列介面,在IDF Fall 2001大會上,希捷宣布了Serial ATA 1.0標准,正式宣告了SATA規范的確立這也是硬體新近頒布的一種的標准。
在技術特點來看,不得不承認PATA硬碟在安裝、傳輸速率及功耗、抗震、雜訊等多方面都要遜於SATA硬碟。因為SATA硬碟它具有更快的外部介面傳輸速度,數據校驗措施更為完善,SATA 1.0規范規定的標准傳輸率可以達到150MB/S,這樣可以充分發揮Serial ATA介面的性能優勢,因為ATA100的理論數值是100MB/s,即便是ATA133也最高為133MB/s。另外在安裝上首先SATA的連接線非常方便,而且SATA最重要的特性就是支持熱插拔。串列SATA方式通過更好的數據校驗方式,信號電壓低可以有效的減小各種干擾,從而大大提高數據傳輸的效率,而且新式的SATA硬碟連接線也更加有利機箱內部的散熱。
SATA並非只有優點,在缺點上也是顯而易見,由於SATA規格還不十分成熟,這種類型的硬碟對外頻要求要比並行規格硬碟高,如果用戶有超頻的情況這時一定要注意,因為它就會常常出現找不到硬碟或數據損壞的情況。目前支持SATA 2.0的硬碟也已經推出,相信不久SATA 3.0也會出現在市場中,但並非標准越高就越好,就目前而言這種SATA2.0規范的硬碟主要還是針對伺服器和網路存儲應用,如普通消費者選擇SATA 1.0規范的硬碟產品足以。
SATA比PATA抗干擾能力更強。
並行ATA在數據傳輸時,信號容易產生反射,偏移,而且信號之間還存在著干擾。
SATA採用一種叫差分信號傳輸,打個比方,把數字5傳輸到另一個設備,可能中途遇到干擾,5變成了6;如果把5分成兩條線路,一條是8,一條是3,讓兩者之間的差來代表5,中途受到干擾,分別變成9跟4,但差值還是5,所以具有較強的抗干擾能力。因而傳輸率可以達到很高,所以寬頻也就增強了。
一般PATA的硬碟傳輸速度有:
Ultra-ATA33
Ultra-ATA66
Ultra-ATA100
Ultra-ATA133
SATA硬碟傳輸速度有:
Ultra-ATA150[1][2]
[編輯本段]SCSI介面和SAS介面的區別
SAS(Serial Attached SCSI)即串列連接SCSI,是新一代的SCSI技術,和現在流行的Serial ATA(SATA)硬碟相同,都是採用串列技術以獲得更高的傳輸速度,並通過縮短連結線改善內部空間等。SAS是並行SCSI介面之後開發出的全新介面。此介面的設計是為了改善存儲系統的效能、可用性和擴充性,並且提供與SATA硬碟的兼容性。
SAS的介面技術可以向下兼容SATA。具體來說,二者的兼容性主要體現在物理層和協議層的兼容。在物理層,SAS介面和SATA介面完全兼容,SATA硬碟可以直接使用在SAS的環境中,從介面標准上而言,SATA是SAS的一個子標准,因此SAS控制器可以直接操控SATA硬碟,但是SAS卻不能直接使用在SATA的環境中,因為SATA控制器並不能對SAS硬碟進行控制;在協議層,SAS由3種類型協議組成,根據連接的不同設備使用相應的協議進行數據傳輸。其中串列SCSI協議(SSP)用於傳輸SCSI命令;SCSI管理協議(SMP)用於對連接設備的維護和管理;SATA通道協議(STP)用於SAS和SATA之間數據的傳輸。因此在這3種協議的配合下,SAS可以和SATA以及部分SCSI設備無縫結合。
SAS系統的背板(Backplane)既可以連接具有雙埠、高性能的SAS驅動器,也可以連接高容量、低成本的SATA驅動器。所以SAS驅動器和SATA驅動器可以同時存在於一個存儲系統之中。但需要注意的是,SATA系統並不兼容SAS,所以SAS驅動器不能連接到SATA背板上。由於SAS系統的兼容性,使用戶能夠運用不同介面的硬碟來滿足各類應用在容量上或效能上的需求,因此在擴充存儲系統時擁有更多的彈性,讓存儲設備發揮最大的投資效益。
在系統中,每一個SAS埠可以最多可以連接16256個外部設備,並且SAS採取直接的點到點的串列傳輸方式,傳輸的速率高達3Gbps,估計以後會有6Gbps乃至12Gbps的高速介面出現。SAS的介面也做了較大的改進,它同時提供了3.5英寸和2.5英寸的介面,因此能夠適合不同伺服器環境的需求。SAS依靠SAS擴展器來連接更多的設備,目前的擴展器以12埠居多,不過根據板卡廠商產品研發計劃顯示,未來會有28、36埠的擴展器引入,來連接SAS設備、主機設備或者其他的SAS擴展器。
和傳統並行SCSI介面比較起來,SAS不僅在介面速度上得到顯著提升(現在主流Ultra 320 SCSI速度為320MB/sec,而SAS
剛起步速度就達到300MB/sec,未來會達到600MB/sec甚至更多),而且由於採用了串列線纜,不僅可以實現更長的連接距離,還能夠提高抗干擾能力,並且這種細細的線纜還可以顯著改善機箱內部的散熱情況。
SAS目前的不足主要有以下方面:
1)硬碟、控制晶元種類少:只有希捷、邁拓以及富士通等為數不多的硬碟廠商推出了SAS介面硬碟,品種太少,其他廠商的SAS硬碟多數處在產品內部測試階段。此外周邊的SAS控制器晶元或者一些SAS轉接卡的種類更是不多,多數集中在LSI以及Adaptec公司手中。
2)硬碟價格太貴:比起同容量的Ultra 320 SCSI硬碟,SAS硬碟要貴了一倍還多。一直居高不下的價格直接影響了用戶的采購數量和渠道的消化數量,而無法形成大批量生產的SAS 硬碟,其成本的壓力又會反過來促使價格無法下降。如果用戶想要做個簡單的RAID級別,那麼不僅需要購買多塊SAS硬碟,還要購買昂貴的RAID卡,價格基本上和硬碟相當。
3)實際傳輸速度變化不大:SAS硬碟的介面速度並不代表數據傳輸速度,受到硬碟機械結構限制,現在SAS硬碟的機械結構和SCSI硬碟幾乎一樣。目前數據傳輸的瓶頸集中在由硬碟內部機械機構和硬碟存儲技術、磁碟轉速所決定的硬碟內部數據傳輸速度,也就是80MBsec左右,SAS硬碟的性能提升不明顯。
4)用戶追求成熟、穩定的產品:從現在已經推出的產品來看,SAS硬碟更多的被應用在高端4路伺服器上,而4路以上伺服器用戶並非一味追求高速度的硬碟介面技術,最吸引他們的應該是成熟、穩定的硬體產品,雖然SAS介面伺服器和SCSI介面產品在速度、穩定性上差不多,但目前的技術和產品都還不夠成熟。
不過隨著英特爾等主板晶元組製造商、希捷等硬碟製造商以及眾多的伺服器製造商的大力推動,SAS的相關產品技術會逐步成熟,價格也會逐步滑落,早晚都會成為伺服器硬碟的主流介面。
⑵ 電腦硬碟如何跳線
硬碟跳線的設置方法:
在電腦配件中,主板、硬碟、光碟機、音效卡都存在跳線,以主板跳線最為復雜,硬碟跳線相對比較簡單。
1、硬碟跳線:硬碟上的跳線是比較簡單的,其跳線位置多在硬碟後面,如硬碟後面跳線圖所示。硬碟跳線在數據線介面和電源線介面之間,白色的鍵帽清晰可見。而硬碟表面和這個「之間」的位置對應的電路板的一面,都有關於跳線設置的說明,如硬碟電路板上跳線說明圖。
不同的品牌的硬碟跳線是不相同的,但硬碟屬於IDE介面設備,所以一般都分為「Master」、「Slave」、「Cable Select」(簡稱CS)三種硬碟跳線設置。
① Master(主):表示主盤,是一個IDE通道上第一個被系統檢測的設備,一個主板通常有兩個IDE設備通道,而一個通道上最多能連接兩個IDE設備,它們有主從之分。
② Slave(從):表示從盤,是一個IDE通道上第二個被系統檢測的設備。
③ Cable Select(線纜選擇):表示使用特殊的硬碟數據線連接主板,跳線就決定了硬碟的主從位置。
如果硬碟跳線設置錯誤,會導致一個IDE通道上的兩個設備沖突,使電腦不能正常引導,但不會導致硬體損傷。一般只有在一個通道上的兩個設備的設置相同時才會引起沖突,比如都設置成主盤或都設置成從盤了。同一個通道上兩個設備設置沒有沖突,一個為主,一個為從,不兼容的情況不多。
硬碟跳線沒有統一的標准,設置硬碟跳線必須線看主流硬碟的具體跳線說明。通常在硬碟的電路板上、硬碟正面或IDE介面旁邊上有硬碟跳線說明圖示。
1、硬碟跳線設置——Seagate(希捷)硬碟。
Seagate硬碟跳線設置圖示一般在盤體的反面,短接的跳線被框上長方框,主要有四種設置方式:
① Master or Single drive:表示設置硬碟為主盤或該通道上只單獨連接一個硬碟,即該硬碟獨佔一個IDE通道,這個通道上不能有從盤。
② Drive is slave:表示當前硬碟為從盤。
③ Master with a non-ATA compatible slave:表示存在一個主盤,而從盤是不與ATA介面硬碟兼容的硬碟,這包括老式的不支持DMA33的硬碟或SCSI介面硬碟。
④ Cable Select:使用數據線選擇硬碟主從。
⑤ 無跳線:表示當前硬碟為從盤。
2、硬碟跳線設置——Western Digital(西部數據)硬碟。
Western Digital硬碟跳線設置圖示一般在盤體的正面,短接的跳線被框上黑色長方塊,主要有三種設置方式:
① Slave:表示當前硬碟為從盤。
② Master w/Slave present:表示當前盤為主盤,同時存在從盤。
③ Single or Master:表示設置硬碟為主盤或該通道上只單獨連接一個硬碟,即該硬碟獨佔一個IDE通道,這個通道上不能有從盤。
3、硬碟跳線設置——IBM硬碟。
IBM硬碟跳線特別復雜,跳線設置圖示一般在介面上方,主要有四種設置方式:
① Device 0(Master):主盤。
② Device 1(Slave):從盤。
③ Cable Select:電纜選擇。
④ Forcing DEV 1 Present:即設備0強制設備1存在,如果從盤比較舊,不能告之系統匯流排自己的存在,就應該將主盤設置為本跳線。
以上四種設置方式又可分別設置四種不同的狀態:
① 15 Heads:個別系統要求系統使用15 Heads的設置,硬碟的容量保持不變。
② 16 Heads:硬碟的默認設置是16 Heads。
③ 2/32GB CLIP:對於DJNA模式的硬碟,如果BIOS的LBA模式與柱面數大於4096的硬碟不兼容,本跳線將多餘的柱面忽略,讓LBA方式只使用4096個柱面,管理2GB空間,也就是將大硬碟當2GB的硬碟使用。
對於容量小於34GB的DTLA或DPTA模式的硬碟,如果BIOS的LBA模式與柱面數大於4096的硬碟不兼容,本跳線將多餘的柱面忽略,讓LBA方式只使用4096個柱面,管理2GB空間。也就是將大硬碟當2GB的硬碟使用。但硬碟在LBA模式中顯示的柱面值並不改變。
對於容量大於等於34GB的DTLA或DPTA模式的硬碟,如果BIOS的LBA模式與扇區數大於66055248的硬碟不兼容,本跳線將多餘的柱面忽略,讓LBA方式只使用66055248個扇區,管理32GB空間。也就是將大硬碟當32GB的硬碟使用。
④ Auto Spin Disable:允許硬碟在等待狀態中被喚醒。
當電腦不識別新的硬碟時,建議先將默認的「16 Heads」設置修改成「15 Heads」設置,不成功再修改成「2/32GB CLIP」設置。
硬碟跳線的類型:
1、硬碟跳線——鍵帽式跳線:鍵帽式跳線是由底座和鍵帽兩部分組成。底座是向上直立的兩根或三根不連通的針,相鄰的兩根針決定一種開關功能。對跳線的操作只有短接和斷開兩種。
2、硬碟跳線——DIP式跳線:
DIP式跳線被稱作DIP組合開關,DIP開關可以單獨使用一個按鈕開關表示一種功能,也可以組合幾個DIP開關來表示更多的狀態,更多的功能。
3、硬碟跳線——軟跳線:軟跳線不需要再打開機箱,沒有實質的跳線,對CPU相關的設置是通過CMOS Setup程序進行設置的。
⑶ 電腦硬碟數據線有一分二的嗎
朋友你好,有的,一條數據線可以連接兩個硬碟,選擇一分二的數據線就可連接兩個硬碟,在硬碟背後設置下跳線,分別把兩硬碟設置為主盤和從盤。就可以讓它們正常工作了。
⑷ 電腦高手問一下~硬碟 33 66 線
兼容的,硬碟不是33線和66線,而是40線和80線,兩個通用,80芯線比40芯多40個地線,所以穩定性更好,速度更快,一般用於接硬碟,而40線主要接光碟機
你所說的33和66可能指的是 DMA的連接速度,40芯線只能達到33M(理論上,後同),而80芯線可以達到66M或更高,所以接硬碟的話一定要選擇80芯線(線很密)
⑸ 筆記本上拆下來的硬碟,用什麼線連接電腦(有圖)
買一套串口轉換線或移動硬碟盒。輸出是USB的。
⑹ 如何挑選和安裝台式電腦硬碟
一、挑選台式電腦硬碟:選購硬碟時主要從介面、速度、容量、緩存等方面考慮。
1、介面:當前台式機硬碟的介面主要分為並口(IDE)和串口(SATA)兩大類。選購哪一種必須要看主板支持哪一種介面。兩者必須匹配。
3、將機箱電源中的一根電源線插入硬碟電源插口,將硬碟數據線分別插入硬碟數據插口和主板上的插口。
4、安裝好機箱面板,擰緊固定螺絲。
注意事項:
1、硬碟安裝好之後,需要進行分區、格式化才能使用。
2、如果安裝雙硬碟,需要注意通過跳線或介面分出主、從硬碟。
⑺ 硬碟的數據線都是通用的嗎一台電腦怎樣裝兩快硬碟
有2個介面
如何進行雙硬碟安裝
前些日子,趁著硬碟降價,一咬牙買了塊昆騰10.2GB硬碟,和原來的1.6GB西捷硬碟做雙硬碟。經過一番折騰,總算安裝成功了。其實,安裝雙硬碟看似一件簡單的工作,卻也有不少講究的地方,下面就讓我細細道來。
主從盤的設置
在裝雙硬碟前,首先應確定機箱中是否還有裝第二硬碟的位置,若只有5寸槽的位置,則需要先准備一固定架。另外,還要確定一下電源插頭、功率是否足夠。在一條排線上裝兩個硬碟時,應將兩塊硬碟按自己的意願分別設置成主盤和從盤,這樣安裝後才能正常使用。主、從盤的設置可按以下兩種方法進行。
1.由硬碟跳線器設置
所有的IDE設備包括硬碟都使用一組跳線來確定安裝後的主、從狀態。硬碟跳線器大多設置在電源聯接座和數據線聯接插座之間的地方(也有設在電路板上的),通常由3組(6或7)針或4組(8或9)針再加一個或兩個跳線帽組成。另外,在硬碟正面或反面一定還印有主盤(Master)、從盤(Slave)以及由電纜選擇(Cableselect)的跳線方法。
各類硬碟的跳線方法和標記說明大同小異,比如昆騰硬碟的跳線器通常有9針4組,其中一根叫「Key",用於定位以便用戶正確識別跳線位置。
2.由硬碟跳線器和40芯特製硬碟線配合確定
這種主、從盤的設置是先將硬碟跳線設置在「電纜選擇有效」後,然後再根據需要將主、從盤聯接在對應的硬碟線插頭上。硬碟主、盤狀態的設置取決於硬碟與硬碟線的聯接插頭。通常聯接硬碟線中段插頭的盤是主盤,聯接在硬碟線盡頭插頭上的盤就是從盤。採用這種方法設置主、從盤時,必須將聯接在同一條硬碟線的所有IDE介面設備(包括光碟機等)跳線器設置在「電纜選擇」位置。
能決定硬碟主、從盤狀態40芯硬碟線是特製的。製作方法是將普通40芯硬碟線的第28根線(從第1根紅線或其它標記開始數)在兩個硬碟插頭之間的位置上切斷後做成的,切線時注意不能弄斷其它線。使用特製硬碟線確定主、從盤狀態的優點是使用方便。當需要交換硬碟主、從狀態時只要將聯接的硬碟線插頭位置對調一下即可,不需要拆下硬碟來重新跳線。
安裝雙硬碟要注意的問題
1.在新增或升級硬碟時,盡量優先選擇品牌相同的硬碟。因為不同品牌硬碟在同一條硬碟線上使用可能會出現兼容問題。如果電腦啟動時檢測不到或只檢測出一塊硬碟的情況時,在確認兩塊硬碟跳線設置都沒有錯誤前提下可先斷開原使用的硬碟再重新開機,如果這時電腦能檢測出新加硬碟,那麼就是兩塊硬碟兼容有問題。解決方法是將新硬碟放在第二硬碟線上使用。如果必須使用同一硬碟線,那麼就將兩塊硬碟的主、從關系對換一下。
另外,如果新增加的硬碟與光碟機等設備一起接在第二硬碟線上時,要注意光碟機等設備的主、從盤設置不與新加硬碟相沖突,否則也會出現主板檢測不到新增硬碟或者找不到原光碟機問題。
2.要注意盤符交錯的問題。在多分區的情況下,硬碟分區的排列順序有些古怪:主硬碟的主分區仍被計算機認為是C盤,而第二硬碟的主分區則被認為是D盤,接下來是第一硬碟的其他分區依次從E盤開始排列,然後是第二硬碟的其他分區接著第一硬碟的最後盤符依次排列。這就有可能導致安裝雙硬碟後,系統或某些軟體的不正常。
要使加第二硬碟後盤符不發生變化,解決的辦法有兩個:如果你只使用WIN98的話,比較簡單,在CMOS中將第二硬碟設為NONE即可,但在純DOS下不認第二個硬碟。第二種方法是接上雙硬碟後,給第二個硬碟重新分區,刪掉其主DOS分區,只分擴展分區。這樣盤符也不會交錯。當然若第一硬碟只有一個分區的話,也不存在盤符交錯的問題。此外,某些計算機硬碟廠商,為解決硬碟盤符交錯問題提供了一些輔助軟體。
3.安裝雙硬碟後要注意散熱,兩個硬碟間空隙不能太小,且盡量不要超頻。
好了,上面介紹了一些雙硬碟安裝的經驗,希望給廣大想安裝雙硬碟的朋友有點幫助。
⑻ 我想在電腦再加裝一硬碟,請問都需要什麼線
硬碟工作需要兩條線:數據線和電源線。數據線用於連接硬碟和主板,電源線自主機電源引出,為硬碟提供電力,一般不需單獨配備。
如果是增加SATA硬碟,那麼需要一條SATA數據線,如下圖:
⑼ 筆記本硬碟要用什麼數據線才能當移動硬碟用
1、找另外一台主機,不要把他的硬碟拿下,直接接個SATA線,電源上應該自帶硬碟電源線,這樣開機選擇之前的硬碟啟動進系統,在我的電腦裡面就可以看到你的硬碟分區了;一根SATA線大概15塊。
2、買個USB硬碟盒,把硬碟裝在硬碟盒裡,就變成移動硬碟了,可以通過USB介面直接打開,USB硬碟盒大概80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