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硬碟就跟其他機械硬碟一樣是通用的,現在的筆記本固態硬碟一般都是7mm,2.5寸的。只需介面兼容就行,你的電腦本來就是STAT3介面的。所以你只需要去買一塊固態硬碟就好。現在
熱賣的基本兼容
Ⅱ 請問筆記本可以直接使用固態硬碟嗎
筆記本電腦只要內部有mSATA介面就能裝固態硬碟。
工具/材料:華碩Y581筆記本電腦,固態硬碟,螺絲刀。
1、首先把華碩Y581筆記本電腦翻轉,拆下固定螺絲。
Ⅲ 老筆記本電腦換個固態硬碟有用嗎
那個年代的筆記本電腦採用的是SATA2硬碟介面,雖然速度方面比SATA3慢了一半左右,但換上固態硬碟其實還是可以做到非常流暢的。玩游戲什麼的就不用想了,不過上上網、聊聊天、看看視頻還是可以輕松實現的,將其送給家裡的老人用也非常合適。由於性能方面不抱太大的期望,因此給老爺機選固態硬碟時選擇最便宜的就行了,當然牌子大一點比較好,太便宜的話容易出問題,容量方面建議120G,太小不夠用,太大沒必要。
筆者的老爺機是聯想旭日C467,這台筆記本有多老大家可以自己了解下,假如不換固態硬碟的話裝WIN10後開機至少需要2-3分鍾才能進行操作,並且操作過程中卡頓頻頻,連最基本的上網體驗都非常的痛苦。換硬碟過程就不贅述了,擰螺絲、換硬碟、擰螺絲。
換硬碟、裝系統的過程非常順利,換好硬碟後跑個分,雖然這樣的分數非常的糟糕,但能出現在已有十多年歷史的古董機上還是非常讓人興奮的。
某數字軟體給出的開機時間是13.33秒,並且將這台換了固體硬碟的古董機鑒定為「五星級神機」。當然這些數字看看就好,參考意義並不大。實際體驗後發現開網頁、看視頻什麼的都非常的流暢,至於游戲根本沒測試,想著換塊固態硬碟就能重新變為游戲神機的話那就太異想天開了。
Ⅳ 電腦加了固態硬碟有什麼用
固態硬碟主要是為了提升電腦的用戶體驗,提高響應的速度。
內部不存在任何機械活動部件,不會發生機械故障,也不怕碰撞、沖擊、振動。這樣即使在高速移動甚至伴隨翻轉傾斜的情況下也不會影響到正常使用,而且在筆記本電腦發生意外掉落或與硬物碰撞時能夠將數據丟失的可能性降到最小。
工作溫度范圍更大。典型的硬碟驅動器只能在5到55攝氏度范圍內工作。而大多數固態硬碟可在-10~70攝氏度工作,一些工業級的固態硬碟還可在-40~85攝氏度,甚至更大的溫度范圍下工作。
對比傳統硬碟
固態硬碟的介面規范和定義、功能及使用方法上與普通硬碟幾近相同,外形和尺寸也基本與普通的2.5英寸硬碟一致。
固態硬碟具有傳統機械硬碟不具備的快速讀寫、質量輕、能耗低以及體積小等特點,同時其劣勢也較為明顯。盡管IDC認為SSD已經進入存儲市場的主流行列,但其價格仍較為昂貴,容量較低,一旦硬體損壞,數據較難恢復等;並且亦有人認為固態硬碟的耐用性(壽命)相對較短。
影響固態硬碟性能的幾個因素主要是:主控晶元、NAND快閃記憶體介質和固件。在上述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採用何種介面也可能會影響SSD的性能。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固態硬碟
Ⅳ 固態硬碟台式機和筆記本是通用的嗎
是通用的。
在市面上只有這幾個牌子的固態硬碟(三星、金士頓、閃迪、台電、金泰克……),這些固態硬碟尺寸大多都是2.5英寸,與筆記本內置的硬碟尺寸一樣,但比普通3.5英寸的機械硬碟小一些,但同時兼容筆記本和台式電腦,並且性能也是一樣的。
當然,筆記本和台式電腦用戶換上同樣一塊SDD,可能整體體驗還是有區別,同樣的配置放在筆記本上和放在台式機上差別是很大的,這主要取決於筆記本和台式電腦的性能。
目前主流SSD都採用SATA3.0介面,均為2.5英寸,不僅可以兼容筆記本,也兼容台式機,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僅電腦主板支持SATA3.0才能發揮出固態硬碟最佳性能,如果筆記本或者台式電腦比較老,僅支持SATA2.0硬碟介面,雖然可以使用固態硬碟,也可以提速一些,但無法發貨固態硬碟最佳性能,因此一般太老的電腦,不推薦升級SSD。
Ⅵ 筆記本可以裝固態硬碟么
K筆記本為例,就給大家做個筆記本加裝ssd固態硬碟的教程,希望大家可以觸類旁通。
配置不高,上一張魯大師的配置信息圖,其實這是加了SSD之後的配置,加之前忘記留念了。
平常辦公用的比較多的Word、Excel,大一點的軟體就是LR和PS,基本不玩游戲,所以性能一直沒感覺有致命短板,唯一讓我不滿意的就是筆記本的硬碟差了點,具體表現是操作電腦時機械硬碟加速時的動靜有點大,特別是晚上做文案時,忍受了半年左右,剁手了個SSD自己換上搞定了,下面把改造升級過程給大家分享下。
換SSD之前先去官網查了參數,這款筆記本的主板上硬碟介面為SATA3,光碟機介面為SATA,所以作業時為了保證速度,要把SSD安裝到主板上,把機械硬碟換到光碟機位置。筆記本原光碟機的厚度為9.2mm,選支架時一定要注意厚度,如果厚了會放不進去的,ssd的厚度不太要緊,因為裡面原來放機械硬碟的空間比較大。
筆記本加裝 ssd固態硬碟的方法/步驟:
用到的工具有螺絲刀、撬棒、翹片,螺絲刀用的小動X1,優點是動力不錯,能達到6KG,家裡的螺絲基本都能搞定,缺點是不支持自鎖。
聯想天逸310的拆解資料網上沒有,我也咨詢過聯想客服,結果客服也沒有官方的拆解資料,網路也找不到這個版本的拆解帖子,所以,我這個算是網上的首拆帖子。拆解時要用翹片先把鍵盤拆開,拆鍵盤時要注意,從我圖示的位置拆最容易,鍵盤用了多個卡扣固定的。
鍵盤松動之後接著用撬棒把鍵盤的排線分離,排線在左下角,拆鍵盤時要注意別有太大的動作幅度。
鍵盤拆下來是這樣子的,網上有帶背的鍵盤,如果願意折騰可以自己換上。
鍵盤下面的螺絲是固定底殼的,只有拆下這顆螺絲,底殼才能拆下來。
接著開始拆背面的底殼,這一顆拆的是光碟機,後面要把光碟機換成機械硬碟。
拆光碟機,現在光碟機用的不多了,但是因為出於刻錄光碟的需要,我特地選的這款帶光碟機的,後面把光碟機拆下來之後用易驅線做成移動光碟機用。
背殼上的螺絲全拆下來了,螺絲按照原來的位置進行擺放,後面安裝時不會搞錯,磁吸板用的是wowstick家的。
現在開始拆D殼,D殼包圍著C殼,所以拆的時候要從正面開拆,還是用翹片沿邊開始轉一圈,到了拐角處要費力一些,不過大膽搞就行,搞不壞的。
分享C殼和D殼時一定要慢點、輕點,因為兩殼之間還有一根排線,看下圖,就是中間那根,這根排線是電源線,而且是焊死的。
看一下筆記本的主板結構,主板集中在左側,拆解起來比較麻煩,後面清灰時有一定難度,所以這次拆開之後我接著清了一下灰。
主板板載了4GB內存,還預留了一條內存插口,後面升級時可以加一條內存,內存最大支持16GB。
把排線伸展到最長的狀態,右上是機械硬碟,也是這次作業的主要目標,把機械硬碟拆下來,換成SSD,為啥要換在這呢?前面提到過,只有這里是SATA3,光碟機那隻是SATA。
下面是我購入的產品,SSD用的朗科的,選這個品牌因為那段時間全網就這個品牌便宜;硬碟支架用的ORICO家的,易驅線用的同樣是ORICO家的,可以把拆下來的光碟機變成移動光碟機用,不用浪費。
這款光碟機支架可以放多種尺寸的硬碟。
光碟機支架背面藏著一把小螺絲刀,可以用來安裝硬碟。
小螺絲刀抽出來時這樣子,一頭是平頭、另一頭是十字花頭。
拆下來的光碟機和筆記本支架對比,厚度一樣的,其它地方也非常相似,只是缺少擋板和後面的小尾巴。
為了可以讓光碟機支架更好的固定,我還是把原來光碟機上的小尾巴拆下來安裝到支架上去
原來筆記本的機械硬碟與SSD的對比,厚度是一樣的。
把機械硬碟的支架拆下來安裝到SSD上。
安裝SSD,把螺絲悉數固定上。
安裝完SSD就可以收工了,安裝時記得要把電源線扣回線槽里,否則後面會把電源線夾斷。
安裝就是拆的逆過程,只不過比拆更簡單一些,安裝好開機上電。
接著用魯大師跑分看一下,因為這款筆記本本身配置並不高,所以這個分數已經讓我比較滿意,日常的辦公、娛樂足夠,磁碟跑分為9570,顯著比機械硬碟有提升,現在的短板就是內存了,後面考慮加個4GB內存,不過要等內存便宜了之後才能搞了。
其實自己給 筆記本加裝ssd固態硬碟 真的比較簡單,膽大、心細就夠了,不過自己升級時一定要搞清楚筆記本的保修到了沒有,拆之前可以從去網上查一下有沒有拆解教程之類的,這樣就會少走很多彎路,對了,有的筆記本自行拆過就不保修了,自我感覺手殘的就不過DIY了,可以到售後去安裝,就是價格略貴了點。
Ⅶ 固態硬碟台式機和筆記本通用嗎
你好!
可以通用,但這不是個好主意。
雖然對於硬碟介面,筆記本和台式機是一樣的,但兩者之間外形有著顯著的區別。
無論是機械硬碟還是您說的SSD固態硬碟,都分為 3.5 和 2.5 兩種,其最主要的區別就是大小不同,如果您購買的是筆記本固態硬碟,放在台式機是可以運行,但是台式硬碟放在筆記本內明顯不合適。裝不進去,太大了。
同時,為您普及一下
SSD固態硬碟介面標准有幾種:SATA、PCI-E 、PCI-e MINI、mSATA、M.2 、LIF (蘋果專用介面)。
筆記本電腦的SSD硬碟多為PCI-e mini、mSATA、M.2介面。
如果原筆記本硬碟介面為SATA,可直接連接到台式機主板硬碟數據線插座;
若介面標准不同,則不能與台式機SATA口插座直連,需通過介面轉換卡中轉匹配再能作用在台式機上。